① 小學語文要滲透哪些法制教育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後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後,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1、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
2、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
3、在作文教學中引進法制事件,規范法制行為。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現實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討論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紀守法。
②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可以通過以下四個途徑進行。
1、巧設教學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都可以設置契機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例如:在講到位置與方向的時候有動物園的導游圖,教師可以一邊指導學生說出各個場館的位置,一邊告訴學生保護動物,愛護動物的法律知識,從而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
2、聯系課文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滲透法制知識。比如教《一個小山村的故事》,學生明白了由於過度砍伐樹木,在一場大雨過後小山村被洪水捲走的道理。教師在講課文過程中滲透《森林保護法》的內容,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採用實例分析。在教學品德與社會課時,可採用實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討論後再得出結論。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偷了一輛自行車想要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輛自行車,你是買還是不買?教師在學生爭論時便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讓同學們都明白了購買贓物是違法行為,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也能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比如在數學學科統計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空氣污染情況、噪音情況、青少年犯罪率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我們國家的希望所在,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而近些年,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行為日趨上升,這一問題已引起國家以及社會的高度重視。青少年尤其是小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知識、長身體,而這一時期同樣也是塑造他們三觀以及法制觀念的重要時期,而使得他們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關鍵在教育[1]。因此,小學教師在向小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科學合理的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因素,並適時適度的將法制教育滲透其中,真正將法制教育與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緊密相連。而小學語文教育在法制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把握教材特點的同時,有效的結合相關法制內容,幫助學生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養成正確的法制觀念。
2.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法制教育應該遵循的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制教育並非單純的將一些法律常識或知識硬性的強加到教學中去,而是應該把握教材的特點,適時適度的穿插一些法制教育,而要想合理有效的將法制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的課題教學中,則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2.1目的性原則
教學活動是一項有方向性及目的性的活動,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小學語文課題同樣也是一項有目的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而它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將法制教育列入到課題教學的目標之中,在備課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教材所包含的一些法制因素,合理的進行法制教育,並將法制教育目標與文化教育目標銜接在一起,不斷提高法制教育的實效性[2]。
2.2有機性原則
教育教學活動講究一定的有機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的滲透法制教育就必須將語文這一學科的主要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不能將小學語文教育單純的上成法制課,也不能只重視學科內容教學而忽視了其中蘊含的一些法制教育因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的特點以及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把握好尺度,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逐漸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
2.3情感性原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該遵循情感性原則,必須講究一定的氛圍,在教學的過程中動之以真情,讓學生在飽含情感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應該有知識方面的交流,同樣還需要有一定的情感交流。而這種情感上的交流對於法制教育的合理滲透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引導學生知理明情,從而達到「內化」法制內容的良好效果。
3.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合理滲透法制教育的具體策略
3.1切實抓住法制教育的主要陣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
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最為重要的場所,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並且在教材內容中蘊含著諸多的法制內容。而近些年法制的重要性日益顯著,面對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欠缺行為自律意識等問題,這就對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導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需要把握時機將法制教育合理的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因此,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在向小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把握時機,使得小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應有的法制教育。
例如,在學習《鳥的樂園》這一篇課文時,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認識了各種鳥類,例如喜鵲、杜鵑、燕子等。當講到以上鳥類吃什麼的時候,教師可以提醒學生這些鳥都是益鳥,而益鳥的就是指對人類有益的鳥。益鳥可以吃掉農田裡的害蟲,而且能夠有效的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對於農業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大家要保護這些益鳥。當講解丹頂鶴的時候,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目前丹頂鶴的數量十分稀少,而我們國家已經將丹頂鶴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同時,教師還應該告訴學生非法獵捕或者食用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的這些行為都是違法的,告誡學生要做一個文明守法的好孩子,好學會保護這些鳥類。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普及一些知識,即每年的4月22日至28日這七天為「愛鳥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喚醒更多的人去保護鳥類。而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意識到愛護鳥類的重要性,這就達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3.2拓寬小學語文的課堂層面,把握好滲透的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中許多課文情境交融,非常的感人,而這些簡單的文字卻能使得小學生們與文章的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既能有效的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課文中有許多內容涉及到環境保護,而小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將保護環境的理念貫穿於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去,還應該經常帶領小學生們去參加一些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引導學生積極的保護環境。
例如,在講解《望廬山瀑布》以及《趵突泉》這一類涉及自然風光的課文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認真的欣賞描寫大自然美好風光的語句和詞彙,並且用贊美的語氣讀出自己對於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喚醒小學生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並激發他們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在學習之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游覽公園,讓他們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告誡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要保護人類共有的大自然,只有保護好自然,自然才會回饋給人類更多的資源。將法制教育有效的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能夠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並在遵循法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的行為舉止。
3.3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有機的滲透法制教育
在小學語文的寫作練習中,多數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要求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汲取寫作的題材,而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有效的指導小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實踐調查活動,通過多種渠道來收集相關的資料,並善於用法律的標准來對一些事情進行正確的判斷。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學生在寫日記的時候說的都是自己的心裡話,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求真務實。此外,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聯系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不文明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的現象,通過日記來闡述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以及觀點。而教師則需要認真批閱學生的日記,對於學生的一些疑問提出可行的對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4.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強化小學生法制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挖掘出教材中潛在的法制教育因素,並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的滲透一定的法制教育,切實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幫助他們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成為一名知法、守法的學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老師多給學生一些思辯的空間。那樣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熏陶後,適時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丑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頻虐城市、酸雨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學生對環境的熱愛,懂得了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動物與我們人類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動植物,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加美麗。這樣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使學生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會現象。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和法制教育內容。
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積極收集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違法事件的資料,開展討論交流,通過廣泛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法律知識,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比如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我又叫學生演成課本劇,把它表演出來。讓小記者去采訪,從而讓每個同學受到法制教育。
《誠實與信任》學完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是比金錢更重要的,說說看有哪些?生自由說。並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個有關誠實與信任的小品。
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四、拓寬課堂層面,把握滲透技巧。
老師不僅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貫穿在所教的課程中,而且應該經常帶孩子參加實踐活動。採用接觸式、對比式、實驗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學生的參與和滲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機滲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學《九寨溝》、《趵突泉》、《望廬山瀑布》等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法律滲透教育作為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一種方式,對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不間斷的生動的滲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強學生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強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
五、探究學習式: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需求,師生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發展。
如《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盜」字會組成「盜賊、盜竊」,這些都是違法的,而課文卻來贊美他?激發興趣,學習課文後讓學生明白,當時普羅米修斯盜火是為了人類。所以他才去盜火,既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又讓學生明白了課文內容。
二、口語交際中談論法治現象,遷移學生的法制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深化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現象的認知。通過交際他們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但是怎樣激發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呢?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和交流的熱情。例如直面慘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們小小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對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對明目張膽的偷盜搶劫案件,他們往往會咬牙切齒地表達自己對受害人的同情,對犯罪者的痛恨和對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義憤……那麼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老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學生便會「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思考產生這種案件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們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學會尊重規則,尊重法律,遵守法則,遵守法規,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法規為准繩,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們學到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教育好他們如何做人的道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⑤ 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二、開放練習,巧妙滲透。
開放性的練習題具有多樣性和明顯的層次性,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語文知識,而且學生在解答過程會出現很強的探索性。引入開放性練習題有助於培養學生應用法律的意識和能力。這樣通過引申拓展,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了環境保護法方面的教育。通過這樣一道開放性的練習題,老師引導學生懂得什麼情況下應該怎樣做,什麼情況下不應該怎樣做,對學生進行了遵紀守法教育。
三、寫作訓練,有機滲透。
在小語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善於用法律標准來明辨是非。在習作中,我還利用寫日記這一滲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學生在寫日記時說的是真話和心裡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別人改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時教師通過批閱,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心理健康指導,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在口語交際中討論,確定法制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利用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教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思考產生犯罪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使他們學會遵守法律、法規,一切行為以法律法規為准繩,從而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要適時、適度,點點滴滴地滲透法制知識,持之以恆,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定會讓法制教育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