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語文教材全解第13課《夏感》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梁衡:
梁衡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他歷任《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等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粱衡卷》。
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
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近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偉人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
要點解釋:
1.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抓住夏天的熱烈和充滿緊張.急促的旋律的特點,描繪了金黃色的大地上暑氣蒸騰,麥浪翻滾,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表達了對夏天的喜愛之情,深情贊美了辛勤勞作的農民.
2.作者行文的思路,第一段為全文的總領,概括寫夏天的特點:緊張.熱烈.急促;第二.三段寫夏天是熱烈的;第四段寫夏天緊張.急促的旋律,贊美辛勤勞動的農民;第五段寫贊美夏天的原因.
3本文大量運用生動的比喻句.擬人句描繪景物,這種方法寫景.狀物.描摹事態,會使事物更明朗,更形象,更生動,從而產生比較強烈的感染力.如: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水.........也凝成一堵黛色長牆!又如:火紅的太陽..............一艘艘的艦船!等通過恰切的比喻,擬人展現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變化,從不同的側面准確表現了夏天的特點,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急促:快而短促.
黛色:青黑色。
靈秀:靈活,美麗。
貯滿:貯存,積存。
終極:最後的終點。
匍匐:爬行。
融融:暖和的樣子。
澹澹:盪漾的樣子。
芊芊細草:草木茂盛的樣子;芳草芊芊。
輕飛曼舞:形容蜜蜂,蝴蝶飛舞的美妙姿態。
春華秋實: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閑情逸致:閑適的情致。
磅礴:氣勢盛大.
組詞:(`)指聲調的第4聲
{芊 qian 芊芊 阡 qian 阡陌 纖 qia`n 纖夫
{磅 pang 磅礴 螃 pang 螃蟹 滂 pang 滂沱
{黛 da`i 黛綠 貸 da`i 貸款
〔挑〕念tiao三聲
編輯本段解讀
在作家筆下,夏並不是一個受到青睞的季節。也許,春的百卉萌發能給人一種再生的愉悅,春的萬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暢快的釋放吧;也許,秋的收獲能給人一種成熟的滿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緒得到淋漓的渲泄吧;而夏呢?也許它太熱太釅太稠密太有點「濃得化不開」了,因此,總不免給人一種失和諧超力度負荷過重之感。所以,吟春詠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幾乎趨若過江之鯽。而夏呢?要麼寫的面目猙獰,令人厭棄,要麼寫成「日常睡起無情思」「手倦拋書午夢長」,於一種輕松閑適中透出無可奈何的失落之情。可是,《夏感》一文以飽滿的熱情「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這間的黃金的夏季。夏是積蓄沉澱釀成磅礴之勢的季節,是承上啟下的季節;夏是托起金秋的臂膀;夏在四季更迭中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夏,春之萌發便墜入虛無;沒有夏,秋之喜悅便水月鏡花。擁抱熱愛夏吧,擁抱夏熱愛夏就是擁抱我們的生命熱愛我們的生命。
寫作背景
梁衡先生筆端的《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和形而上的寓義在。
㈡ 初一語文上冊第13課全文
夏感
梁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泠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輕飛慢舞的 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 涌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 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 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花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綳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 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 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
㈢ 初一上冊語文13課生字解釋和注音
是《來夏感》吧?
貯滿(自zhù ):儲存、積存
澹澹(dàn ) :水波盪漾的樣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氣勢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靈秀(líng xiù)靈活、美麗。
終極(zhōng jí)最後的終點。
融融(róng róng)暖和的樣子。
輕飛曼舞(qīng fēi màn wǔ)音樂輕快,舞姿優美。 形容蜜蜂與蝴蝶飛舞的美妙姿態。
春華秋實(chūn huá qiū shí)春天開花,秋天結果。
春花秋月(chūn huá qiū yuè)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指人間最美好的時光和景色。
閑情逸致(xián qíng yì zhì)閑適的情致。
㈣ 七年級(上)人教版語文,第12課 ,13課 ,14課,15課 課文 急!!!!!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夏感
梁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泠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輕飛慢舞的 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的長鳴。火紅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 涌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 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 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花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 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後的沖刺。
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綳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 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雲。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 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裡。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 》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辛棄疾《 西江月》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㈤ 初一語文書第十三課
第十一課《春抄》
朗潤、襲醞釀、繁花、呼朋引伴、賣弄、宛轉、黃暈、烘托、舒活、一年之計在於春、花枝招展、嘹亮、靜默、欣欣然、繁花嫩葉、抖擻精神
第十三課《夏感》
芊芊、
黛色、
磅礴、春日融融、閑情逸致、蓬蓬勃發、承前啟後、匍匐、
迸發、
秋波澹澹、苦澀
、輕飛曼舞
㈥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十三課詞的翻譯
《禮記·禮運》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㈦ 本文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風雨》
那些風雨過,這痛算什麼。
㈧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的13課
音樂巨人貝多芬
客人敲開了貝多芬家的門。
「他不肯接見你的,」一個女傭站在門檻上為難地說,「他誰都不肯接見。他厭惡別人打擾他,他要的是孤獨和安靜……」
但是這個好心腸的女人經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著她的圍裙答應去試試看,不過,她說:「答應我,你們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決定去留。」
她帶領來客到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裡最惹人注目的是兩架對放的大鋼琴。女傭在一旁指點著說:
「他在這架鋼琴上工作,他在那架琴上經常彈奏。別以為這房間雜亂無章,我曾經想收拾一下,後來發覺那是徒勞的。他不喜歡我整理房間,就算整理好了,兩分鍾內就會弄得零亂不堪。過去那一邊是他的廚房,他自己做東西吃,吃得簡單隨便,也不讓我幫他一點忙。可憐他幾乎完全聾了,又常常不舒服,什麼聲音他都聽不清楚,看著真教人難受。還有他那個流氓一樣的侄子,一天到晚來麻煩他。——瞧,他下來了,我希望他不會責怪我。」
沉重的腳步聲踏在樓梯上清晰可聞。到第二層的時候,他稍稍停留。隨後他走進門來了。一個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兩肩極寬闊,彷彿要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而他給人明顯的印象就是他能擔負得起。
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藍色的,胸前的紐扣是黃色的,裡面一件純白的背心,所有這些看上去都已經顯得十分陳舊,甚至是不整潔的。上衣的背後似乎還拖著什麼東西,據女傭解釋,那拖在衣服後面的是一副助聽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無視屋內的人,一直走向那隻巨熊一樣蹲伏著的大鋼琴旁邊,習慣地坐下來,拿起一隻筆,人們可以看見他那隻有力的大手。
客人帶著好像敬畏又好像憐惜的神情,默不作聲地望著他。他的臉上呈現出悲劇,一張含蓄了許多愁苦和力量的臉。火一樣蓬勃的頭發,蓋在他的頭上,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過。深邃的眼睛略帶灰色,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長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張緊閉的嘴,襯著略帶方形的下頦,整個描繪出堅忍無比的生的意志。
女傭略一躊躇後,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煩的。
「什麼?又怎麼了?」他大聲說。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語:「倒霉,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是那些孩子,嘲笑我,捉弄我,模仿我的樣子。」
女傭向客人指了指。
貝多芬說:「誰?那是誰?」
他又粗著嗓子喊道:「你們說的聲音大些,我是個聾子。」
客人小心翼翼遞過去一張字條。貝多芬戴上眼鏡,專注地凝視了一會,「好,你們竟敢到獸穴里來抓老獅子的毛,」他說,雖然嚴肅,但臉上浮現出善良的微笑,「你們很勇敢……可是你們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難使我聽懂你們的話。過來坐在我旁邊,你們知道我聽不見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隨手拿過來一張紙一支鉛筆給客人。
客人在紙上寫道:「我們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您真實的好靈魂。」
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裡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靈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麼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裡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
貝多芬神往地說:「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著說:「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岩內燃燒,拚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鬱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停地記下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為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裡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為了糊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還向他的客人敘述自己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台上按著節拍指揮時,聽眾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台上,直到一個女孩拉著他的手向觀眾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說:「聽我心裡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裡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鍾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㈨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的十三課《夏感》下的注釋
課本上沒有他的簡介,只有以下內容——①選自《梁衡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回出版社2002年版答)
以下是從網上搜到的——————————————————————
梁衡
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http://ke..com/view/110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