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學情分析
呵呵 認真學一定成績特別好
Ⅱ 三年級語文教學情況分析怎麼寫
三年級語文學情分析1
一、問題研究前的現狀分析
1、大部分學生從平時的作業、單元檢測和期中測試中反映出雙基知識掌握得較好。
2、閱讀能力比較薄弱,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把閱讀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章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盡情地讀,讀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並用遷移方法閱讀課外書。
二、在研究過程中採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做細課堂教學。
1、重視課內閱讀;
2、適當的說話指導;
3、加強背誦;
4、重視語言的轉化和內化。
(二)做足課外積累。
1、培養課外積累的興趣;
2、拓展課外積累的空間;
3、教給學生課外積累的方法。
(三)讓學生走進生活積累。
讓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如:摘錄好詞好句,多閱讀課外書籍,多背誦古詩詞、多寫讀後感,帶學生參觀廠礦、各種自然景觀,調查家鄉的變化等。每個單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語交際和單元教材相吻合的習作。
每次課後的小練筆,我都認真地加以指導。每周要求學生靈活得應用課內外所積累的好詞佳句寫一篇質量較高的觀察日記。暑假裡還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以手抄報的形式將好詞好句、名言警句摘錄下來。
三、問題研究後的分析
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研究,學生閱讀能力得到了培養,會自覺地閱讀大量的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積累了寫作素材,學生的寫作功底得到了培養,語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學生用詞更准確,句子寫得更生動、更具體,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的直抒胸意、暢所欲言。他們還能將課堂上掌握的學習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學習中去。但也有3.4個學生,由於平時積累知識很少,寫作基礎較差,寫話短短幾句,且語句不通順,事情說不清楚,語無倫次,顛三倒四,想像力較差。
四、得出的結論和觀點
小學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學擔負著的積累語言的任務,包括語言材料、語言範例、語言知識三方面的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是指漢字和詞語;語言範例是指好詞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語言知識是指同語言材料、語言範例的掌握密切相關的字詞句篇、語法邏輯等知識。語言積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讀中積累、學中積累、說中積累、用中積累、課外閱讀中的積累等。當然了,在實際教學中,以上的做法不是孤立存在,只有把它們有機的結合起來,處處留心為學生創造施展才華環境,不斷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掌握小學生作文心理,以作文情感為動力,以材料的積累為內容,以寫作的技巧為准繩。有了這些,相信學生的作文內容定會豐盈起來,寫作水平定會不斷提高
Ⅲ 語文說課稿中學情分析,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學情分析(身心特點,基礎能力)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勤於動腦,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有敢於質疑和樂於釋疑的習慣,自主求知的慾望和能力都比較強。但在創新能力、概括、思維方面存在不足,如想像力會不自覺地受到思維定勢的約束,在感情朗讀的同時不能完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等。
學情分析
剖析學生習作心理 通曉學生優勢不足
1、從習作心理方面來剖析,小學四年級的兒童是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時刻,已經具有一定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和低年級學生相比具有比較強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學生在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都有了較好的提高,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動手操作的能力。四年級的小學生對事物依然保持著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他們喜歡在自己的探索中獲取知識,喜歡在玩中學,喜歡在做中學,喜歡在想中學,喜歡在用中學。所以,本單元的作文教學應從學生身邊最為常見但又不為重視的現象入手,培養學生用正確的價值觀去看待周圍的事物,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如指導學生到菜市場或商場觀察體驗一次生活,了解以誠待人的內涵,然後寫一篇日記,談談自己的體會等。
2、從習作習慣方面來概括,四年級的小學生對周邊的事物產生著濃厚的興趣,有著強烈的學習願望,但不能自覺地從生活中進行學習,也不能很好地把語文知識用於生活中。在學習的方式上,存在著單一式的學習,缺乏合作學習的習慣,不能做到與人交流,與人對話。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於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可能很感興趣,但很可能忽略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因此教師要循循善誘,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詞語,從而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3、從習作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四年級學生正處在辨證思維萌芽期,學生辨證分析能力不夠完善,概括水平較低。因此,本單元的作文教學,要充分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注意培養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度。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練習,自主地述說,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為之一顫,為他們點燃心中的一盞明燈,讓他們學有所獲。
4、從習作技巧方面來思考,四年級的學生,已經知道觀察的重要,已經完成了作文起步練習,能夠獨立地寫一篇小文章。但是寫作技巧尚不成熟,描寫人物的方法,描寫生活細節的技巧等尚不熟練。因此,我們應該結合課文的教學,設計一些小練筆活動。比如觀察一次人物對話,寫一個片段,注意描寫人物說話時的神態變化;再如親身做一件以誠待人的事情,指導學生注意描述生活的細節等等。
5、從習作評價的方面來觀察,四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受到表揚或贊美,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時是很幼稚的見解。對於一些優秀的作文片段,往往只是知道很好,但不明白為什麼好,好在哪裡。教學中應該抓住作文的亮點,引導學生學會評價。使小學生明白細節描寫的妙處,明白描寫人物的方式方法。
Ⅳ 小學三年級期末考試作文質量分析
當前,小學生作文教學重寫法,輕過程,已嚴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這種教學方法導致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的作文抄襲嚴重、語言貧乏、情感淡漠。要改變這種局面,小學作文教學應該由「封閉課堂」走向「開放課堂」,走作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寫作教學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教師重知識傳授輕情意培養,重技能訓練輕自由表達,這導致作文教學嚴重脫離現實生活,這種沒有實踐、沒有體驗、沒有情感的寫作讓生活經驗還十分貧乏的小學生苦不堪言。[1]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著名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這一極具生命力和號召力的教育主張,對學校教育脫離現實生活,難以適應生活需要的弊端進行了抨擊,他指出:「如果我們的教育對於社會生活具有任何意義的話,那麼它就必須經歷一個相應的完全的變革」。①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也說過: 「寫作的根源在於自身的生活,脫離了生活,寫作就無從說起。」②這些話都充分表明:小學作文教學應當重新樹立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語文教學觀。
作文作為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過程應該是輕松愉快的,內容是血肉飽滿、生動有趣的,情感是色彩斑斕的。寫作應該是可以信手拈來的快意之事,而不是搜腸翻肚絞盡腦汁的苦差之事。當前,小學生厭作文、怕作文的根源主要是學生缺乏豐富真切的生活體驗。很多學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狹窄,同齡間少交流,少集體活動,再加上本身基礎知識不牢,閱歷淺薄,認識水平有限這就導致他們的生活積累、思想情感的貧乏,他們寫作常常會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師對作文的種種要求「立意要高遠,結構要模式,腔調要老成」,「聽話」的小孩子們就一一照辦了。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就有這樣的親身體會,「我八九歲的時候在書房裡『開筆』,教師出的題目是《登高自卑說》;他提示道:『這應當說到為學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寫了八十多字,末了說:『登高尚爾,而況於學乎?』就在『爾』字『乎』字旁邊博得了兩個雙圈。登高自卑本沒有什麼說的,偏要你說;單說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說到為學方面去才合適。」[2]從葉聖陶先生的經歷我們明白,教師以考試作為目標來進行作文教學只會讓學生的作文假話連篇,「封閉式」作文教學方式只會斷絕學生的寫作之源,因此為了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作文生活,給他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自然舒暢的作文環境,使他們的創作思緒能在開闊的意境中自由馳騁,我們就要改變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封閉式」命題作文教學法,代之以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生活化作文教學法。
所謂作文教學生活化旨在引導學生探究生活,獨立地去觀察分析生活,賦作文教學以生活的氣息、生命的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作文創新能力。[3]
加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