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四年級所有語文課文題目、作者(新課標)
著作書目:
《子愷漫畫》1926,開明
《子愷畫集》1927,開明
《西洋美術史》1928,開明
《緣緣堂隨筆》(散文集)1931,開明;增訂本,1957,人文
《子愷小品集》1933,上海開華書局
《隨筆二十篇》1934,天馬
《藝術趣味》(散文集)1934,開明
《繪畫與文學》(論文集)1934,開明
《近代藝術綱要》(論文)1934,中華
《車廂社會》(散文集)1935,良友
《藝術叢話》(論文集)1935,良友
《豐子愷創作選》(散文集)1936,上海仿古書店
《藝術漫談》1936,上海人間書屋
《緣緣堂再筆》(散文集)1937,開明
《漫畫阿Q正傳》1939,開明
《子愷近作散文集》1941,成都普益圖書館
《藝術修養基礎》(論文集)1941,桂林文化供應社
《畫中有詩》(詩配畫)1943,桂林文光書店
《教師日記》(日記體散文集)1944,重慶崇德書店
《藝術與人生》(論文集)1944.1,桂林民友書店
《古詩新畫》(子愷漫畫全集之一)1945,開明
《兒童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二)l945,開明
《學生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三)1945,開明
《民間相》(子愷漫畫全集之四)1945,開明
《都市相》(子愷漫畫全集之五)1945,開明
《戰時相》(於愷漫畫全集之六)1945,開明
《率真集》(散文集)1946,上海萬葉書店
《小鈔票歷險記》(童話)1947,上海萬葉書店
《子愷漫畫選》1955.11,人民美術出版社
《子愷漫畫全集》1962.11,香港嶺南出版社
《緣緣堂集外遺文》明川編,1979,香港問學社
《豐子愷散文選集》1982,上海文藝
《緣緣堂隨筆集》1983,浙江文藝
2. 上小學第一篇課文是什麼
要是從1962年開始算,小學語文課本變化了幾次了。你要把哪個年代的說清楚,才能回答呀。
3. 王蒙有哪篇小說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
王蒙寫的小說沒有被選進小學語文教材。王蒙有一篇小說《善良》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選入《語文》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但是不屬於小學語文教材。
獲獎榮譽:
1978年,發表短篇小說《隊長 書記 野貓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寶貴的》(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1979年,短篇小說《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夜的眼》《表姐》。出版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8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生最喜愛的十本書之一,並於1986年獲人民文學獎)。
1980年,發表中篇小說《蝴蝶》();短篇小說《說客盈門》《買買提處長軼事》《春之聲》(獲1980年全圖優秀短篇小說獎)《風箏飄帶》(獲短篇小說北京文學獎);
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相見時難》(獲全國第二屆1981-1982中篇小說獎);
1983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虛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說《青龍潭》《黃楊樹根之死》《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麥德》《好漢子伊斯麻爾》《葡萄的精靈》(獲第一屆1983-1984短篇小說百花獎);創作談《漫話文學創作特性探討中的一些思想方法問題》(獲首屆上海文學獎)。
1984年,綜論《對於現實生活的反映、反應和呼喚》(獲《光明日報》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散文《塔什干晨雨》、《訪蘇心潮》(獲全國第三屆1984-1985報告文學獎);
1986年,發表中篇小說《名醫梁有志傳奇》(獲全國傳奇文學獎,並被《中篇小說選刊》評為優秀中篇小說);
1989年,發表短篇小說《堅硬的稀粥》(獲第四屆1989—1990短篇小說百花獎)、《初春迴旋曲》《神鳥》《紙海勾沉至尹薇薇》(獲第四屆1988—1990《十月》文學獎)
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2014年,獲第二屆「林斤瀾短篇小說獎」中「傑出短篇小說作家獎」
2015年8月16日,80歲的王蒙首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這邊風景》。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作家、學者,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等近百部小說,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曾獲義大利蒙德羅文學獎、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家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4. 小學課文<第一場雪>的全文
這是入冬以來,膠東半島上第一場雪。
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開始還伴著一陣兒⑴小雨,不久就只見大片大片的雪花,從彤⑵雲密布的天空
中飄落下來。地面上一會兒⑶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裡就萬籟俱寂⑷,只聽得雪花簌簌⑸地不斷往下
落,樹木的枯枝被雪壓斷了,偶爾咯吱⑹一聲響。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陽出來了。推開門一看,嗬!好大的雪啊⑺!山川、河流
、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⑻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
了毛茸茸⑼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⑽上,則掛滿了蓬鬆松沉甸甸⑾的雪球兒⑿。一
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籟籟地落下來,玉屑⒀似的⒁雪末兒⒂隨風飄揚,映著
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積雪足有一尺多深,人踩上去,腳底下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
擲⒄雪球,那歡樂的叫喊聲,把樹枝上的雪都震落下來了。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這個話有充分的科學根據,並不是一句迷信的成語。寒冬大雪,可以凍死一
部分越冬的害蟲;融化了的水滲⒅進土//層深處,又能供應⒆莊稼⒇生長的需要。我相信這一場十分及時的
大雪,一定會促進明年春季作物,尤其是小麥的豐收。有經驗的老農把雪比做是「麥子的棉被」。冬天「棉
被」蓋得越厚,明春麥子就長得越好,所以又有這樣一句諺語(21):「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22)
睡。」
我想,這就是人們為什麼(23)把及時的大雪稱為「瑞雪」的道理吧。
5. 小學語文課文《第一場雪》的課文標注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生字、新詞,積累描寫下雪時和雪後景色的詞語。
(二)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三)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生字、新詞,理解「凜冽」、「彤雲密布」、「粉妝玉砌」、「毛茸茸」、「諺語」等詞語的意思。
(二)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歸納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前邊我們學習了課文《林海》,學完後,你理解了什麼?(作者通過自己細致的觀察,抓住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展開合理的想像,景物描寫和聯想結合起來,並運用抒情、議論等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們來學習作家峻青寫的一篇文章《第一場雪》。這篇文章是從峻青寫的《瑞雪圖》中節選的,它既寫了實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聯想,語言文字非常優美。
(二)簡單介紹本文的時代背景。
本文寫於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欠收,國民經濟遭到了暫時的困難。人們是多麼盼望能有一個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這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裡無比喜悅,寫下了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膠東半島的第一場大雪,講述了「瑞雪兆豐年」的科學道理,表達了作者的喜悅心情。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共同來欣賞課文。
(三)聽課文錄音。注意本文的寫作順序。
(四)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
(1)「彤雲」,指什麼雲?(下雪前密布的陰雲。)
(2)「諺語」,什麼叫諺語?本課的諺語是哪句話?(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的語句。用簡單的話反映深刻的道理。本課諺語是「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3)「瑞雪兆豐年」中「兆」是什麼意思?
(預先顯示。)
(4)什麼是「俗話」?(在群眾中廣泛流傳的話。這種話簡練而形象,大多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瑞雪兆豐年」就是一句俗話。)
(5)「粉妝玉砌」是什麼意思?(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後一片白色的世界。)
(6)「簌」與「籟」,進行讀音、字形、字義的比較。
2.填寫課後練習第一題。(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後〉——聯想)。
(五)默讀課文。分小組議論課文的分段,概括段意。
(引導學生將內容相近的自然段歸納在一起,按文章脈胳將內容分為兩部分:下第一場雪的經過及聯想;也可以按時間順序分為四段:下雪前→下雪時→下雪後→下雪的好處。)
(六)指三名同學,分別朗讀雪前、雪中、雪後這部分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景的?(按時間順序寫的。)畫出課文中表示時間及其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有了明顯變化的詞語。(可用投影儀顯示)
前些天——陽春三月 昨天一早——驟然變冷
中午——凜冽寒風 下午——呼呼地刮
黃昏——鵝毛大雪
開始——伴著小雨 不久——大片雪花
一會——地面白了 夜裡——壓斷枯枝
今晨——天放晴了
小結:作者這樣寫,既顯示了由晴到陰、由暖到冷、由雨到雪氣候的驟然變化,又明顯地可以看出是按時間順序來描寫第一場雪的。文章的層次清楚。
(七)作業。
1.抄寫詞語。
2.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層次。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課文,了解雪天的美麗景色,懂得瑞雪兆豐年的道理。
(二)學習作者通過描寫景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了解雪中、雪後的美麗景色,懂得瑞雪兆豐年的道理。
(二)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三、教學過程
(一)聽寫字、詞。
彤雲 凜冽 寒流 棉被 粉妝玉砌
飄落 諺語 寂靜 瑞雪 兆豐年
(二)讓學生再一次聽課文錄音。注意作者對「雪中」、「雪後」景色的描寫。
(三)討論、交流。
1.自己讀「雪中」的描寫。畫出課文中描寫雪花在空中飛舞的樣子和形狀的詞語。(寫雪是「紛紛揚揚」的,雪花是「大片大片」的,是從空中「飄落」下來的。)畫出描寫雪花「聲」的詞、句。(寫夜裡下雪,雪花是「簌簌地」往下落,「樹木的枯枝被積雪壓斷了,偶爾咯吱一聲響。」)
2.讀「雪後」的美景。
(1)「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是什麼意思?(用白粉裝飾,用玉石砌成,形容雪後一片白色的世界。這是一個十分生動的形容。)
(2)作者是怎樣描寫無風時和有風時的雪景的?(「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堆滿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這是雪後無風時的雪景。有風時則是「樹枝輕輕地搖晃,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揚,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3)說說你覺得作者這樣描寫雪後的景色美嗎?為什麼?(作者這樣描寫雪後的景色很美。寫無風時,白雪落在「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變成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落在「冬夏常青」的松柏上;則變成了「蓬鬆松」、「沉甸甸」的「雪球兒」。多美的景象。寫有風時,「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都變成了「玉屑似的」「雪末兒」,在陽光下,顯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雪後的美景。)
(四)學生有感情地再次讀課文。(引導學生,細細地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例如下面的句子:
「嗬!好大的雪啊!」寫出作者驚喜的心情。
「山川、河流……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喜悅、贊美這第一場大雪的思想感情。……)
小結: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景物描寫得越美,越生動,感情就抒發得越真摯,越充分。
(五)齊讀第二部分課文。
1.「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這是什麼意思?(「瑞雪」,是指吉祥、應時的好雪。「兆」,預示。「瑞雪兆豐年」是說這場雪下得很好,很是時候,預示著來年是個豐收年。)它的科學根據是什麼?(作者從三個方面說明它
6. 請高手提供一些小學時代(1956-1962年版)語文課本中的課文
少年閏土
魯迅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撿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四瓜去,你也去。」
「管賊嗎?」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地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刺蝟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不知道——只是無端地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八
7. 一九六0年的小學是幾年制
一、學制
清朝末期,縣初等小學堂學制為四年,高級小學為二年。
民國時期,學制為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二年。
東北淪陷時期,公立國民初等小學學制四年,公立國民優級學校學制二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縣小學學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二年。
1952年,根據中央政務院1951年8月發布的「關於改革學制的規定」,縮短小學學制,取消初、高級兩級分段制,實行五年一貫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規定,仍恢復執行小學「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臨江鎮建國小學和渾江市一中聯合試行中小學十年一貫制(即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條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貫徹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張、開始實行中小學九年一貫制(五、二、二學制),小學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
1978年,根據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規定,試行中小學十年一貫制(五、三、二學制)小學學制仍為五年。
70年代以後,由於學額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師資的不足,城鎮、鄉村中的相當一部分學校實行二部制。在偏遠的山區,採取復式班上課。
1984年秋,根據教育部《關於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的安排意見》,全市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實行六年制,三、四年級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過渡。
1989年以後,全市所有小學均實行全日制授課。
二、始業時間
清朝末期,本地學校實行春季始業。
民國初年,實行秋季始業,後又改為春季始業。1923年(民國十二年),改為秋季始業,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改為春季始業,1953年改為秋季始業,1969年改為春季始業,1978年至今又恢復秋季始業。
三、入學年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臨江縣規定初級小學的入學年齡為7—9周歲,高級小學的入學年齡為10—13周歲。但由於解放前群眾生活貧困等原因,許多兒童錯過了入學年齡,新生入學大都年齡偏高,入初小者多為9—15周歲,個別還有16—17周歲才入初小讀書。
1954年4月,臨江縣規定初級小學入學兒童年齡不得超過12周歲,高小入學年齡不得超過16周歲。1960年秋,將小學入學年齡規定為7周歲。1986年《吉林省義務教育條例》第十條規定,義務教育入學年齡為6周歲。條件尚不具備的地區,仍可實行7周歲入學。盲、聾、啞和弱智兒童的入學年齡一般不得超過9周歲。
四、課程設置、教學計劃
清朝末期,初等小學開設修身、讀經(四書五經)、格致、國文、算術、中國歷史、地理、體操、唱歌、圖畫、習字等科;高等小學開設的課程與初等小學相同。
1912年(民國一年)11月,執行教育部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廢除讀經講經課。小學開設的課程為:修身、國語、算術、手工、音樂、圖畫、體操、常識等科,常識課講授內容為中國歷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為三民主義。
東北淪陷初期,開設修身、國語、日語、歷史、地理、算術、手工、音樂、圖畫、習字、勞作、團體訓練等科。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以後,修身課改為國民道德,國語改為滿語,同時增加日語課的授課時間。並向學生灌輸「學會日本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執行東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貫制《小學教學計劃》,臨江縣小學開設的課程為:語文、算術、自然、地理、歷史、體育、圖畫、音樂共8科,每節課45分鍾。語文包括閱讀、說話、作文、語法、寫字;算術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級教學;第一、二、三年不設常識課(自然、歷史、地理),要求教師將自然、社會常識,結合語文及其它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進行;第四、五學年自然科中包括衛生常識,圖畫包括繪畫、剪貼等。
1953年秋,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四、二制)教學計劃草案》,在1952年所開設課程外,增加了手工勞動課,並將歷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設在五至六年級,珠算仍集中在四、五兩學年教學、要求第四學年學會加、減法,使讀完四年級後不再就學的學生,能應用於日常生活,手工勞動為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主要學科,教學內容為工藝和農藝技術,培養學生的生產技能。
1955年秋季開始起,小學各年級增設手工勞動科,取消中年級的社會科和高年級的政治常識科。增加自然、體育課教學時數,減少每周上課總時數。有條件的小學成立各種課外學習小組或興趣小組,中、高年級學生自願報名,由教師批准(成績較差的學生不參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學計劃說明:
1、每學年實際上課時間為34周,每節課45分鍾。
2、語文課包括閱讀、作文、寫字,每周上課時間,閱讀:一、二年級9課時,三、四年級8課時,五、六年級2課時;寫字:一、二年級3課時,三、四年級2課時,五、六年級1課時。一、二年級閱讀包括識字、作文,識字為重點。三至六年級每兩周用一節課時間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3、算術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級開始),每周1課時。
4、課外集體活動時間,每周120分鍾至240分鍾。
1957年9月,執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學年度小學教學計劃》。各年級設周會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農村小學五、六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農業常識課。把原來規定各年級開設的手工的勞動課改為只在市、縣重點小學和18個班以上的小學開設。課外活動每周3次,農村小學和城市二部制小學每周2—3次,每次45分鍾。農村小學年齡大需要回家參加勞動的學生可不參加。
1957—1958學年度小學教學計劃說明:
每學年實際授課34周;每節課45分鍾。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重點小學試行五年一貫制。有的重點小學試辦6歲班。同年9月,省教育廳通知小學各年級一律增設社會主義課,每周1課時。1960年3月,開始在渾江市建國小學和渾江市一中進行中小學九年一貫制的學制改革試驗。組成「一條龍」式的教學連結線(小學5年,中學4年),根據省教育廳制訂的(1960—1961學年第一學期九年一貫制教學計劃),組織六年制小學向五年制全面套級過渡。試驗面過寬,各年級同時過渡,3套教學計劃並用,造成教學秩序混亂。學制縮短,課時減少,教材偏深,學生負擔過重,質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廳根據「適當縮短年限,適當提高程度,適當控制學時,適當增加勞動」的原則和「爭取主動,留有餘地」的精神,決定在普通中小學只試行十年制(小學五年,中學五年),並縮小試驗面,其餘小學恢復六年制小學分為三類,有五年、六年兩種學制,使用3種過渡性教學計劃。學制改革試驗面仍然偏寬,試驗學校分散,不便領導。1963年秋季開學,在六年制小學中從一年級起試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使用全國統一的《全日制小學新教學計劃》(草案),不試用新教學計劃的小學和班級執行省教育廳制訂的《1963—1964學年度全日制小學教學計劃》。二部制小學語文、算術及五、六年級自然、歷史、地理等科執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的規定。課外自習每天2—3課時。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學新教學計劃說明:
一、二、三年級全年教學時間九個半月,共41周,其中上課38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四、五年級全年教學時間九個月,共39周。其中上課36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六年級全年教學時間為38周,其中上課35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寒暑假每年兩個半月,四年級以上學生每年勞動時間半個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廳頒發《農村簡易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在各市縣農村簡易小學試行。
1964年農村簡易小學教學計劃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學五年制可行,試驗面可適當擴大」。臨江鎮根據省教育廳決定,小學五年制學制改革試驗學校由1所增加到8所。繼續試用《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1961—1962年間,語文、算術、軍體、革命文藝(包括圖畫、唱歌)勞動6門課程,四、五年級開設語文、政治、算術、農業基礎知識,軍體、革命文藝、勞動7門課程,用自編教材。1972年秋,根據吉林省的規定,小學開設語文、算術、軍體、音樂、圖畫,從第四學年增設政治常識。1973年,又改為十年制(小學5年),根據省教育局制訂的教學計劃,將語文、數學兩科改稱「社會主文化課」並減少教學時數;增加各年級政治課教學時數;取消歷史、地理課;改自然課為常識課。每周教學總時數各年級一律為24課時。五、六年級進行軍事訓練,每年1周時間。學工、學農時間1—3年級每年2—4周,4—5年級每年6周。教學時間(包括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現場教學、教學實踐、復習考試)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學五年制可行,試驗面可適當擴大」。臨江鎮根據省教育廳決定,小學五年制學制改革試驗學校由1所增加到8所。繼續試用《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小學停課「鬧革命」。1967年3月相繼復課。1969年8月,渾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辦公室規定:小學一、二、三年級開設政治、語文、算術、軍體、革命文藝(包括圖畫、唱歌)勞動6門課程,四、五年級開設語文、政治、算術、農業基礎知識,軍體、革命文藝、勞動7門課程,用自編教材。1972年秋,根據吉林省的規定,小學開設語文、算術、軍體、音樂、圖畫,從第四學年增設政治常識。1973年,又改為十年制(小學5年),根據省教育局制訂的教學計劃,將語文、數學兩科改稱「社會主文化課」並減少教學時數;增加各年級政治課教學時數;取消歷史、地理課;改自然課為常識課。每周教學總時數各年級一律為24課時。五、六年級進行軍事訓練,每年1周時間。學工、學農時間1—3年級每年2—4周,4—5年級每年6周。教學時間(包括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現場教學、教學實踐、復習考試)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學教學計劃
1977年1月小學教學計劃說明:
各科教學時數,可根據開門辦學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開學起,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在小學試行五年制教學計劃,開設政治、語文、數學、外語、自然、常識、體育、音樂、美術8門課程。從一年級開始一律使用全國十年制新編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學教學計劃(小學部分)
說明:全年教學時間52周(包括復習考試),1—3年級42周,4—5年級38周,學工、學農時間四、五年級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習4課時,文體、科技活動4課時。形勢教育和班隊活動2課時。每周在校活動時間為36課時。
1981年秋季開學起,開始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計劃》規定:將政治課改為思想品德課;自然常識課改為自然課,並提前從三年級開始;四、五年級恢復歷史、地理課;將勞動課納入課表。寒暑假10周。有條件的小學試行每天各年級增加文體活動20—30分鍾,安排在放學前進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
說明:從1984年秋起,全鎮根據教育部的安排意見,向六年制小學過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學開設課程為:
城鎮小學:思想品德、語文(講讀、說話、作文、寫字)、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唱歌、音樂、美術、勞動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小學停課「鬧革命」。1967年3月相繼復課。1969年8月,渾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辦公室規定:小學一、二、三年級開設政治、
農村小學:思想品德、語文(講讀、說話、作文、寫字)、數學、自然常識、農業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體育、音樂、美術、勞動11科。
1985年,大多數小學改為六年制,只有建國小學繼續實行五年制。城鄉小學分別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附記:1、各項活動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酌情安排。
2、集體教育活動機動時間全年兩周。
新教學計劃規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學全年上課34周,復習考試3周,寒暑假12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1周。農村小學用一部分假期和勞動時間放農忙假。每節課一般為40分鍾,低年級為35分鍾,有條件的小學試行每節40分鍾和30分鍾並行的課時制度。自然課一般從三年級開設,條件較好的學校從一、二年級開設,每周各1課時。有條件的小學可在中、高年級安排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農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學四、五年級單獨開設珠算課。農村簡易小學設定在執行新的教學計劃時,作如下變通:說話訓練課,先由縣(區)實驗小學試點,總結經驗,於1986年秋季開學再在城市小學全面開設;珠算課,自1985年秋季開學起,農村小學從四年級起開設,每周1課時;農業常識課,1985年暫不開設。從1985年開始,寒假從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從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農村小學寒暑假和平時農忙時間由縣(市、區)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學執行省教育廳制訂的《小學六年制二部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學六年制二部制教學計劃(草案)
貫徹鄧小平關於「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做起」的指示,渾江市建國小學高年級試開電子計算機課,每周1課時。
1989年又執行《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
1989年六年制農村小學計劃
1994年,執行調整後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
同時執行吉林省教育廳的要求:在小學3—5年級開展《綠色吉林》課程,每周用機動時間一課時;在小學四年級開設《民族常識》,在活動課時間每學期8課時。
1998年執行義務教材課時計劃。
1998年義務教材課時計劃
2001年執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
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及比例
8. 小學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交胸章,摘帽花,童音未變離開家...有誰能幫助我找到全詩的內容嗎
《全靠部隊哺育大》:
可能不全,
1962年下期高級小學課本語文第一冊第十四課
你網上搜搜這個課本
可能對你有幫助
童音沒變離開家,
年紀雖小決心大,
舍下爹,舍下媽,
要翻身,把槍拿。
大雪天,連長把棉衣脫給我,
深夜裡,班長替我補鞋襪,
說不盡的同志愛,
說不完的心裡話。
七天能打三八槍,
半年學會騎戰馬,
天不怕,地不怕,
跟著共產黨打天下。
萬里行軍不掉隊,
槍林彈雨誰管它!
空手繳來「馬克辛」,
兩腿追上十輪卡。
煮野菜,吞炒米,
系緊褲帶追胡、馬。
蓋藍天,鋪青草,
扎營扎在天山下。
堅守山頭修工事,
手上硬繭一大把,
強渡江河忘生死,
身上到處是傷疤。
炮火下面入了黨,
學校門外學文化。
放牛娃娃穿軍裝,
全靠部隊哺育大。
還有一段
下午回鄉搞生產,
上午最後把槍擦,
擦好交拾領導上,
新同志來了好用它。
十年感情壓不下
,離開部隊啊
,就象離開家。
緊緊握住戰友的手
,抱住首長手難撒:
首長啊!同志啊!
清你們愛護我的家。
我看已經很全了 可是沒有交胸章,摘帽花,這一句
交胸章,摘帽花, 這一句好像應該在 十年感情壓不下 的前面
還有人說是
高小第二冊
一三全靠部隊哺育大
呵呵 費好大勁 給你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9. 小學語文第七冊《三味書屋》的全文
全文如下: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 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
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卧。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 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 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 好。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 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 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
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 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
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9)1962年小學語文課本擴展閱讀: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朴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里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至於三味書屋為什麼叫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次子壽洙鄰曾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後來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認為「三味」可能出自於此。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持質疑態度:像壽鏡吾這樣一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怎麼會用「餚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說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
同時,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講道:「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此外,有人認為是借用了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也有人認為是《三國志·董遇傳》中的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後來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證「三餘」為「公餘、飯余、茶餘」的,但此種假說也質疑不斷。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老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組織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
屋子裡,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
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朴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堂屋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楷體字,一說為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其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並題詩紀念,詩雲:
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當中。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
同時,書屋中學生和老師都讀一些晦澀繞口的詞句,更加的凸顯出了舊時私塾教育的不盡人意。
在三味書屋裡面的第一進,即台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台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模擬的書屋裡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里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卧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他的。
在壽鏡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著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台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魯迅在文章中寫過屋後有個園子,院子里有許多臘梅。所以,進了書屋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冬日)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說「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10. 《灕江的水》是小學幾年級的課文
《灕江的水》,即為《桂林山水》,這是小學四年級的課文,是人教版《語文·內四年級·下冊》教容科書第2課課文。
《桂林山水》是現代作家陳淼於1962年創作的一篇游記散文。文章概括了桂林山水在祖國風景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游覽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通過描寫桂林水的靜、清、綠,山的奇、秀、險,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10)1962年小學語文課本擴展閱讀
《桂林山水》的賞析:
文章中,作者先運用對比的手法寫灕江的水,用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來襯托灕江的水是那麼的與眾不同。隨之又採用一個排比句,運用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描寫表現其「靜、清、綠」的特點,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嚮往。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灕江的水三個特點:靜、清、綠,以及桂林的山三個特點:奇、秀、險。最後把桂林的山和水聯系起來,聯想成一幅畫卷,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