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時都討論了什麼內容
開展語文的合作學習案例
一、課題名稱: 如何開展語文的合作學習
二、研究內容版及過程
(一)權研究內容
1、學生對合作理念的理解。
2、學生怎麼樣學會與人合作。
3、學生在合作中怎麼樣發揮自主探究精神。
(二)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在各研究實踐中逐步達標。
1、第一階段:(2008、3—2008、6)
第一階段為實驗准備階段,在這一階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申報課題。准備實驗報告,申報立項,擬定實驗計劃及實驗實施方案;確定實驗班級(任課班級)。
(2)加強理論學習。積極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學習《語文課程標准》、《山東教育》、《小學語文教師》、《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等教育教學刊物,著重研讀同仁對「合作學習」的論述,以提高理論認識,進一步指導研究。還通過教育網,深化對合作學習的認識和研究。
(3)呈報課題研究方案與計劃。
(4)初步實施。在實驗班中運用「合作學習」。
(5)撰寫課題研究第一階段研究材料,為第二階段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❷ 有關小學生習作自主批改課題研究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現在有許多學生寫完作文後,擲於腦後,不願修改,即使部分學生願意改,也缺乏一定的方法,這樣哪怕寫完一篇又一篇,也很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當前小學生在寫作時存在大量問題,具體表現在:
1、老師重視作前指導,忽視了作後指導。
2、學生缺乏修改習作的意識、興趣。對習作興趣不濃。
3、缺乏修改習作的方法。
4、老師無法從「精批細改」作文的傳統做法中走出來。
5、學生平時的閱讀少,積累少,學生的作文寫作思維不夠開闊,語言不夠精彩等。
鑒於以上原因,我計劃以此課題為突破口,對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的深刻、系列的研究,大面積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研究意義
小學生是作文能力,也就是表達能力形成的最黃金階段7-13歲的小孩子應該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當然,這得益於他的閱讀量和詞彙量。快樂階梯作文的少兒教育專家孫教授曾經說或,小學生在培訓作文的時候,不僅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更是對孩子潛能的開發和引導,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寫作基本能力培養。所以,自己修改作文也是作文培訓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自己修改作文就是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饋,發現並解決其中的問題,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習作習慣。在作文批改中,加大學生全體參與力度,是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措施。
培養:按照一定的目的長期地進行教育和訓練;使其成長。
自主修改作文能力:通過研究使學生能夠通對自己的習作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修改,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助修改作文的能力。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准備階段
1、調查研究,選定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2、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及有關著述。
3、搜集相關資料。
4、研究怎樣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制定實施方案。
5、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階段
1、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並深入實踐研究
2、制定標准和要求,引導學生自主修改作文。
3、完成階段研究報告,進行階段成果評估。
:
1、對課題全面總結、搜集和整理研究資料,
2、撰寫專題研究實驗報告,
3、申報課題結題。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學生掌握一定的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養成了寫完作文後,自己進行修改作文的習慣,大大提高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解決了老師難教作文的一大難題。預期成果:PPT課件一份,教學設計一份,教育敘事一份,教學隨筆一份。主要成果:形成論文,結題報告。
❸ 求:小學***課題開題報告
下面這份不錯:
泉州市洛江區奕聰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賴永輝
課題內容 :
一、選題依據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對當今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素養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傳統教學媒體,如粉筆、黑板、掛圖等,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信息技術正在成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依託,成為發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構建一種網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模式。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
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多種認知途徑,為實現教學過程的互動創造了必要條件。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有利於教師個別指導和教學過程調控,有利於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和實施,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探究、分析、構建信息的學習能力。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們的課題應運而生。我們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將整合的理念轉化成可借鑒的模式和經驗,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條整合的創新之路,讓我們的老師在研究過程中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教學觀,讓我們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學習,勇於探究,大膽創新,為日後能成為一名適用於信息社會的綜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此項研究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任何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關鍵在於給他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此項研究將以《課程標准》為准繩,努力實現信息技術由教具向學生學具的轉變,實現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徹底改變,將充分利用計算機特有的職能和人機交互的特點實現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習,全面實施「因材施教」,使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的自學、會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此項實驗與其它實驗的共同點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何整合的新途徑,新方法。最大的不同點是許多實驗往往將落腳點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而此項實驗重點考慮和研究的是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
二、課題界定:
1、信息技術:本課題所說的信息技術就是「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和通訊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是指計算機網路環境和現代遠程教育環境;在學科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形象、生動、鮮明的電子信息,變單調為豐富,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的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整合: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課堂,將學科教學信息化,將信息技術賦予各學科知識的內涵,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水平的提高,做到資源共享,達到教學與信息雙贏的目的。
3、學科教學:是指在小學階段以班級授課制的形式,集中學習有關各學科較之獨立的、以及實踐活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
4、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指以實現教育的優質化為終極目標,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作為實驗的指導,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以此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變革,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1、理論假設:
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教學策略,必將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他們的感官被刺激調動,始終處於一種積極、開放的思維狀態,兒童們具有的創造潛能在這里將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的學思效果將非常明顯,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網路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拓展學生學科知識的內涵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綜合能力。
(2)通過課題研究,讓教師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的業務素養,明顯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
(3)通過課題研究,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效益,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堅持變教學為導學,變導學為研學的基本思想,通過教師積極科學的幫助指導,使學生能夠主動活潑,自主合作,和諧健康地學習與發展。
3、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就像教師使用黑板和粉筆,學生使用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信息技術既應用於教師的教,又能應用於學生的學,要不斷開發多種有效的運用形式。
(2)、多種教學媒體相結合。根據教育技術理論,以系統的觀點綜合應用傳統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改善傳授式教學和接受式教學,加強指導性教學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
(4)、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開發和管理各種教學資源,創建信息化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網上教學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
(5)、研究如何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充分利用網上豐富而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學習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術的目的與手段相統一。
我們將在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獲取分析、處理、交流、應用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研究的難點是: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信息資源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收集、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等能力。學科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1、研究方法
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才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在實驗教師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路和學校主頁資料,藉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在寬頻環境下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取實驗法、個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同教育觀念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必須運用到各學科之中,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課題的實際,我們採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2、研究步驟
研究前期( 2007年8月—2008年9月):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及學科,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研究階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分階段收集相應的教學效果統計數據,分析學生科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發展水平;完成資料積累。撰寫論文、經驗總結、研究報告;進行課件製作;組織研究交流。
研究後期(2011年8月—2012年7月):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體課件,學生電子報刊、網頁製作、小論文、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課題研究論文集
2、階段性報告
3、結題報告;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碟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課題負責人賴永輝,專科學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擔任奕聰小學教導主任工作。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一定的研究與組織能力。曾擔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主持過市級課題《自主合作,體驗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論文和案例在洛江區獲獎並匯編。
課題主要領導人黃德川老師,是學校校長,從教三十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對小學教學現狀有很清楚的了解,以當前教育改革有明確的認識,有能力、有義務、有時間完成此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副教導主任黃永和、語文教研組長賴金水、總輔導員黃雪治、信息技術遠程教育負責人賴森水及全體語文教師組成,其中高級教師2人,一級教師5人,市級骨幹教師1人 ,實驗教師大部分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本拉學歷1人,大專學歷6人,本科在學1人;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所有成員都曾在區級以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在本課題今後的研究中,學校將通過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增加他們的學習、研究時間來切實保證他們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3、硬體設施准備情況
我們從2000年起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運用網路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進行探究學習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全校教師都參加了信息技術課程培訓,大部分教師能獨立製作課件,把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 我校還於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信息技術教育示範校。目前,學校共有60多台多媒體計算機(生機比例4:1),小多媒體教學班級(配有電腦、實物投影儀、34寸彩電)7個,多媒體教室1個,CAI課件製作室1個,各年級各學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學軟體VCD光碟,信息化資源庫內存達到160G,2005年,學校建成了廣播校園網路系統;更換了原有的上網設備,使學校全部微機均可安全上網。學校也相應地從一年級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網了。雄厚的硬體配備和優化的信息化環境,為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園網工程建成後我們加強了素材庫和課件庫的建設,先後購置了校園DVD機以及《特級教師輔導》、《小學語文多媒體資源庫》等多媒體教學光碟,在購置和下載各項教育資源的同時,學校還通過教師自身開發、自製等途徑,不斷豐富教學資源,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4、組織協作研究情況
我們還將聘請了市、區科研室的領導指導我們進行實驗研究,指導我們制訂並實施相關措施,做好資料積累、處理及電腦歸檔等工作。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教導主任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並直接參與研究。學校一把手直接擔任課題組組長,指導研究工作。
2、實驗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幹組成。
3、取得上級科研部門的關心與幫助,確保實驗順利實施。
4、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並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
❹ 小學語文 研修小結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
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概念的界定
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
三、實驗目標
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
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
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
四、實驗原則
1、 實踐性原則
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
2、 協同性原則
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漸進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
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
五、實驗基本策略
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
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
3、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
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六、實驗時間
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七、成果形式
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
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
❺ 一線教師如何做課題
對一線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命題的認識
1、什麼是課題研究?
對於課題研究有許多定義。這里我們討論的是一線教師所做的課題研究。其實,真正的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只有根植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和實際,才能煥發其生命力與價值。當前,倡導一線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就是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通過做課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用這種比較科學、規范的形式來解決學校發展、課堂教學、教師成長、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和困惑。「一線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實際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層次上展開教學活動,即從強化日常教學中蘊涵的科研成分著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通過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與飛躍。」 簡言之:有一個研究的中心(即理論支撐),有具體的操作思路,這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基本要求。課題研究應該使我們的日常工作科研化。
2、什麼是教育科研課題?
所謂「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實踐中的事實,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總結,進而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所謂「課題」是指要研究的問題。但是所有的問題不全是課題,課題也不只是單純的問題,只有將問題作為有計劃有目的研究命題後才能算是課題。通俗一點講,課題就是把問題當作課業來作,研究就是把問題中的不明白的東西搞明白,究其本質、本性、本能之所在。
「教育科研課題」是與教育和教學有關的,有研究必要的,有研究意義的命題,而且是有探究空間的命題。所謂的「探究空間」,是指別人尚沒有涉足,或者很少有人涉足的,別人還沒有關注到,或者很少有人關注到的,別人沒有明確結論,或者長期研究難有結論的,或是對同類問題你有不同看法和觀點,而且需要探求、研究和論證的未知地段,或是需要通過推廣和實踐、嘗試和驗證的有意義的已被學術界認可的命題。
有目的、有計劃、可設計、可操控、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和可能有創新發現是其特點。問題是課題研究的切入點,實踐是課題研究的基本形式,思考是課題研究的核心。研究不只是反思,反思只是思考形式的一種。
注意:
(1)學校的改革措施不等於科研,但改革措施可以當作科研來進行,保證決定的科學性,並提供理論借鑒。
(2)教研活動不等於科研,但科研課題的研究可以以一些教研活動的形式開展,可通過一些實際課例進行研討、推進、總結。
3、一線教師為什麼要做課題研究?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對我們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許多名師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完全可以說:「教師參加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課題研究是教師終身學習的最有效途徑。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我們反對一線教師脫離教學實踐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課題,徒勞無益。
(3)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4)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我們都知道,做課題時少不了要查閱大量的資料。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反思教學。
綜上所述,教育科研是當代教師工作的基本方式之一,是當代教師進行學習的方式之一。課題驅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教師專業化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教育,實現「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的轉變。
(二)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
選題
論證開題
設計方案
實施研究
運用各種方法研究並獲取資料
收集研究資料
分析整理資料
得出結論,進行驗證與檢驗
形成成果並進行成果表述
寫出結題報告
(三)如何選題?
(1)選教育科研的前沿課題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達到特色創新的統一。
把教學需要做為第一選擇,在學科間尋找交叉點與結合部,圍繞熱點問題下功夫、做文章
(2)選擇教育科研的空白課題
提出新的理論、觀點、概念、論證成理
對已有理論做新的解釋,論證使之深化
探索事物新規律或變未知為已知,深化認識,對爭鳴的問題發現新資料,提出新見解,有所突破並為人們所認可
糾正原有理論概念,原則的錯誤
在本學科邊沿學科開辟新的研究方向,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並進行首次科學論證
(3)選擇同傳統觀點相悖的課題
如「行為表現不宜列入思想品德課題考核范圍」
在困擾教育發展的重大課題上向傳統觀念宣戰
(4)選擇應用研究型課題
選擇帶有典型性教育實踐經驗為題,在司空見慣的教育現象中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法。《開放教育與普通教育實踐性環節比較研究》、《現代漢語網路教學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研究》
(5)選擇主觀條件比較成熟的課題
從專業特長、愛好興趣、研究性能力出發,選體驗深、實踐多、研究透的課題。
(6)選客觀條件比較具備的課題
理論條件 資料信息 設備工具 氛圍環境
(7)選擇有開放質疑爭鳴的課題
辨駁別人的觀點、主張,闡述自己的新見解,或拋出一種還不成定論的主張,見解,以引起別人的爭議
(8)選擇大小較適宜的微型課題
通常情況下,題域越窄,題目越小,越容易把問題講透徹;題域越寬,例證說不清楚,道理講不明白,面面具到,點到為止,沒有深度難成佳作,題目小一點、格調新一點、討論透一點。
對教材、教法、教學對象的研究都可以有深度。
一線教師怎樣做教育科研課題?2009-10-04 12:44一線教師怎樣做教育科研課題?一線教師怎樣做教育科研課題?(二)
(四)教育科研課題如何命題?課題研究的條件、要義和內涵包括那些要素?
「命題」是確定用最簡短的詞語對要研究的內容作最恰當的表述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對研究內容作比較和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對研究可能出現的情況作思維和預測的過程,還是一個對要研究的議題作文字表述的過程,期間有修改,但不單單是用詞造句的技巧。明白、簡潔、平實、准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忌大、忌空、忌長、忌修飾。一旦命題被確定,相關的定義、概念的表述一定要准確,精當。說白了,就是要搞明白你要做什麼,為什麼做和怎麼做。
課題研究的首要條件是人,研究的人,特別是主持人當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和自覺精神,喜歡和有興趣是最大的內驅力。還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知識是研究的基礎,既廣博又專一。能力是人搞研究的保證,包括查閱文獻資料的能力,比較和鑒別的能力,表達和討論的能力,組織和協調的能力。並且有可行的方法,調查和問卷要會設計問題,各個項目的權重要合理和科學,數據處理要掌握必要的方法,研討和爭論要有導引的路徑,結論的歸因要講科學的辨證。課題的研究當有必要的經費和設備。
課題研究的要義包括要研究議題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也就是意義和作用。其內涵體現在課題研究所具有的特質方面,也就是不同於別的命題的可能存在的價值。沒有特質的議題,人雲亦雲的東西,縱然研究,也沒有價值。
(五)如何擬定課題的研究方案?課題的研究方案中必須寫明白哪幾項內容?
課題研究方案的擬定有五項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要堅持現實性的原則。客觀地現實地立足於本市、本縣區、本鄉鎮、本學校的實際。
(2)要堅持民主性的原則。作科研不是搞政治,不能一言堂,以官壓人,人本是研究的根基,主持人要善於集思廣益,兼聽明理,不一個人說了算。
(3)要堅持計劃性原則,既然是計劃,就要周密,全面,不可顧此失彼。
(4)要堅持可行性的原則。可行就是具有可操作性,不在紙上談兵,而要給辦法,給措施,給程序。
(5)要堅持科學性的原則。實事求是,不搞假大空,不抄襲別人,不閉門造車。必須具有前瞻、指導、引領、規范的作用。
課題的研究方案中必須寫明白的內容包括:
(1)本課題研究的組織設置:領導組、指導組和課題組的研究成員及各自的任務分工;
(2)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和現狀及意義和作用;
(3)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步驟;
(4)本課題研究的原則、方法;
(5)本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的預測和終結成果的形式;
(6)本課題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對策及措施;
(7)本課題研究的經費預算和經費來源;
(8)本課題研究的任務分解圖表及進展月歷。
(六)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方法
要思考和制定課題的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法:即通過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出調查報告常用這種方法。
實驗對比法:即通過搞實驗,作對比,找規律的研究方法。如對某種方法的應用研究。經驗總結法:即通過總結經驗,感悟和提升出精華來的研究方法。如階段性成果的總結。研訓一體法:即將研究和培訓同步進行、協同發展的研究方法。如校本培訓。
行為分析法:即通過對意見對象的行為的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聽、評課。個案追蹤法:即通過追蹤個案,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如對某一特殊問題的解決。選擇
什麼方法,或多種方法交替運用,都要從課題研究的實際出發,不可生搬硬套。
(七)如何將課題做立項申報?
首先要制定申報計劃和申請報告。申報計劃包括研究方案和申請報告兩部分。研究方案是告訴立項部門你准備如何做研究;申請報告是向立項部門表明你的申請意向,請求批准。
申請報告要搞清楚課題的來源、申報的理由、申報的條件,搞明白分類,然後按要求認真填寫申請書,評審書。(有表格)。其中的課題論證欄內需要填寫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內容、重點、難點、現狀及研究力量、條件等;計劃及預期成果和經費也在表格內,實際上是把研究方案分解開了。其次是遞交申請報告。申請報告要寫清楚申請的理由和可承擔的條件。至於可不可立項會由審批部門給你答復的。
(八)立項後怎樣開題?
課題一經審批部門批准立項,首先要開題。所謂開題,就是破題,是課題研究的正式開始。要寫好開題論證報告,舉行開題報告會。
(1)課題主持人的所在單位負責人宣讀印發的上級課題立項通知書,表示授權。
(2)課題主持人闡述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研究方
法和研究手段、研究步驟和活動安排、劃分子課題組的任務和要求。
(3)應邀到會的領導和專家進行研究的科學論證,提出建議。
(4)分子課題組討論,學習有關資料,落實會議精神。(課題主持人要為課題組全體成
員復印與研究方案密切相關的學習資料,使全體成員對研究方案加深理解,開拓思路。)
(5)召開題組成員會議,邀請有關專家指導,少不了來賓和領導講話、成員表態、大
家討論等。子課題由協作者參與完成,協作者也要到會。
主持人是開題儀式的主角,主角是重點角色,就要對本課題研究方案中的內容作分解說
明。要開宗明義地明確告訴大家課題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怎麼去研究,預計的結果可能是怎
樣的,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遇到的情況。特別要講明白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
(三)
(九)如何對課題研究的過程實施有效的指導和管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成百里者半九十的情況太多了。究其原因,常常失敗在過程的管理環節上,不是虎頭蛇尾,做的做的沒戲了;或是秋後算帳,即使有收成,也不「飽滿」,把研究的過程忽略了。過程是一個載體,它承載著課題的發展中的各種嘗試和變化,沒有豐富多彩的過程,就不會有厚重實在的結果。過程就是發展的進程。對過程的指導和管理能力,具體體現著主持人的科研學術水平。一般課題的研究活動有:專題講座、外出參觀訪問、教育調查、教育實驗、現場觀摩、說課聽課評課、展覽圖片、播放錄音錄相、專題研究討論、交流典型經驗等。
在對課題研究的過程實施有效的指導和管理中,需要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及時收集階段性的成果。按計劃(當月事當月畢),多交流(匯報、討論、切磋),常激勵(觀摩、報告、展示、發表、獎勵)。
(2)認真管理課題研究的檔案。預先設計好編目,將文件、成果、圖片,分門別類地編號,填寫好名稱、來源,日積月累,便於查閱。
(3)主持人要心中有數,月清季結。自己要動腦、動腿、動嘴、動筆。
(4)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要處理和協調好日常教學工作和課題研究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二者並不矛盾,以研究的心態搞工作,用研究的精神做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搞研究,做學問,課題和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就會有效地得以開展。
明確研究方向,緊密聯系實際,不打無准備之仗,不盲目趕形勢,追時尚。命題時從最低的起點上開始設計,面對現實的問題尋求解決的門徑,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自己不空忙,要肯為大家服務,敢聽不同意見,要積極依靠參與者,注重過程的指導和管理,不閉門造車想當然。天時、地利、人和,是課題研究取得成果的多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和發揮能為課題研究提供方便和支持的方方面面的力量。
(十)如何展示課題研究的終結成果?
終結成果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本課題研究的工作報告,就是結題報告,由課題主持人執筆,其內容由四部分組成:
(1)概說:概述課題研究的基本情況,包括級別、文號、課題背景、課題組成員,主要研究步驟、過程、時間發展。
(2)方法:做好本課題的作法、體會、經驗,包括指導思想,研究策略,具體方法,如何爭取領導改善條件,處理各種關系,如何推廣階段性成果等。
(3)結果:列舉本項研究所取得各種形式的理論成果、應用成果、社會效益或階段性成果。
(4)評價:對成果和不足作出評估,對成果的應用推廣、對本項科研的進一步深化,提出建議與意見。
結題報告是實施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任務完成的工作總結,是課題評價驗收的重要文本。
另一部分是課題研究成果的最終形式,包括:課件、教學設計、聽課記錄表、相片、學生作品、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文集等,也當由課題主持人執筆或主編。
(十一)如何做檢索查新?
必要時要對課題研究的終結成果作檢索查新,檢索查新是對課題研究的終結成果的創新成分和價值的權威判斷。由主持人向具有檢索查新資格的科技情報機構提出申請,對方接受申請後由專業人員去搞,然後會在檢索查新報告中給出結論。檢索查新報告有專用的文書表格。
(十二)怎樣申請結題?鑒定?如何申報評獎?
當上述工作都完成後,主持人可帶著本課題當初的立項批准文件,本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終結成果及科技情報機構出示的檢索查新報告和結題申請書向當初批准本課題立項的部門提出結題申請,即提交主件和附件材料。正常情況下,課題的立項部門會按預定的時間,通知主持人。在課題的立項部門批准你的結題申請後,就會告知你怎麼做結題評議的准備,雙方協商時間,確定評議方式,然後進行評議。方式有函評和會評兩種,以後可能有網評,不管什麼形式,立項部門都會聘請專家參與。評議的當場,就會得出結論,不是「准予結題」,便是「不予結題」,而且會陳清理由,讓你明白。
結題與否,是立項部門對課題研究工作的評價和界定,雖然有鑒定的成分,但是給出的結論只是對是否完成了立項之後的課題研究工作任務的評價和界定,屬於自家掌櫃評自家的事,要想得到更權威的認定,就有必要得到當地或上級的政府主管部門即科研管理部門的認可,那就要向當地或上級的科研管理部門提出本課題鑒定申請,其程序是提出和遞交鑒定申請書,並將有關的立項批准文件、結題報告、終結成果及科技情報機構出示的檢索查新報告一並呈上,待接受申請後,按要求做好准備,接受鑒定。其鑒定的方式也有函鑒和會鑒兩種,以後可能有網鑒,同樣是由鑒定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價和討論,然後當場得出結論,並且會說明理由,告知主持人。其表述可能是「研究水平達到了某某級別。」
如:市教育學院李彥良副教授主持的《校本培訓模式研究》課題,專家給出的鑒定意見是:同意鑒定組意見,准予結題。該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創新性,其研究成果達到省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且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1、領先水平;2、先進水平 市內A、B、C、D級水平,D為不通過等級。
申報評獎是又一個環節了,有無申報評獎的機會,不是主持人一相情願的事,得等待。當有了適合本課題的獎項時才可申報。申報的程序、辦法、內容都以接受評獎申報和設立獎項的部門出示的條款為依據。能夠得獎,自然是一個大好的結局。
(十三)怎樣做課題的總結?
鑒定了,結題了,評獎了,本課題研究就可告一段落了。最後,要對整個課題的研究工作做認真的總結,表彰。總結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主持人作匯報,子課題負責人講經驗,受表彰的人談體會,而且有必要將所用經費結算並公布,而且要將總結情況報備立項和主管部門。
(十四)關於經費
1、調研、旅差費
2、資料收集、復印及少量必要圖書購置費
3、小型會議費
4、成果印刷費
5、咨詢費
6、成果鑒定費(國家級課題每位專家500—800元,省200—500元,供參考)
7、出版補助費
如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等職業學校學分制的研究與實驗》的經費支出預算是這樣的:
課題開題費:10000元
課題鑒定費:20000元
文獻檢索、資料費約為10000元
計算機軟體開發費約為40000元
專題研討會15000元×3次約為45000元
其他約5000元
合計130000元
省資助經費3萬元,主要用於課題開題、結題鑒定。子課題研究所需經費,一般由
子課題承擔單位共同解決。研究人員的差旅費、資料費、計算機使用費等由所在單位承擔,專題研討會採取「輪流做莊」形式解決。
溫馨提示
(1)要正確認識做課題的目的,不要貪大,越小越容易出成果;
(2)一定要做行動研究者,需注重研究過程的積累思考,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反思、小結等;
(3)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特別是一些技能、技巧的學習。
❻ 語文課題研究該咋寫
課題研究計劃一般包括如下幾部分: 1. 課題基本情況 簡要介紹課題的來源、研究類型、實驗時間等。 2.課題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為什麼要研究這項課題,目的是什麼。 3.課題研究的假設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夠解決什麼問題,預期會有什麼結果。 4.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 這一部分要盡可能具體化,越具體越便於操作。 5.預期的研究成果 舉例: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驗」 課題研究計劃 一、課題基本情況 1.課題名稱: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與實驗 2.課題來源: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批准號:KES016) 3.課題研究類型:應用研究 4. 課題負責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王敏勤 5. 實驗時間:2002年至2004年 二、為什麼要進行這項實驗(課題的提出)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學習方式基本概念和轉變學習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指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展,人們對學生學習方式的理論研究日漸增多,但怎樣把這種新的教學理念轉變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步驟,使基層中小學教師便於操作和評價,真正引導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產生實質性的變化。這不僅需要理論的研討,更需要具體的實驗。本課題計劃在理論研究的同時,調查中小學生的現有學習方式,並進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驗,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三、課題研究假設 本課題研究的二年的時間里,也正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廣的時間,本課題主要達到如下目標: 1. 通過理論方面的研究,發表一些有價值的關於學習方式的論文和實驗報告,以此來指導實驗的進行和新的學習方式的推廣; 2. 通過實驗,探索出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 通過以上的研究和實驗,使實驗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為新課程在我市的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思路 本課題的研究和實驗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在理論方面進行學習方式的系統研究 通過文獻研究法搞清學習方式的概念、范疇、作用,把傳統的學習方式與新的學習方式進行對比研究;通過調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學生現有學習方式及存在問題,提出轉變學習方式的目標、步驟和預期效果。 2. 進行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實驗 課堂學習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主要場所和途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比如,教師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自主探究學習。所以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我們計劃在實驗學校首先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使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激發者。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限定教師講授的時間,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有較充分的時間和學習的主動權。第三,在研究教師教學方式的同時,同時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做到教師少教,而學生能夠多學。 3.進行在計算機環境中學習的實驗 隨著我市辦學條件的改善,許多學校已經有了校園網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設備。計算機將成為學生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教育的技術化趨勢,成為近年來教與學改革的熱點。隨著教學中的技術含量的提高,電腦、網路技術等成為學生學習手段之一,學生可以自己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和媒介獲得信息,進行思考活動。我們計劃在有條件的實驗學校中進行計算機環境中學習的實驗,探索這方面成功的經驗和方法,為其他學校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五、實驗的組織形式 本課題組由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驗教師組成,理論研究部分由課題組負責人王敏勤負責,問卷的調查和組織由津南區教科室諸金英和大港二中劉志奇負責,實驗部分由大港二中劉志奇具體負責。我們計劃在大港二中進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驗,因為大港二中(初中)已經進行了課程改革。 六、實驗的實施步驟和方法 (一)實驗的步驟 1. 撰寫研究和實驗方案(2003年1—2月) 課題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負責撰寫,課題實驗方案由劉志奇負責撰寫。每個實驗教師根據課題組的要求寫出本學科具體的實驗方案。 2. 實驗的實施和總結(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實驗教師根據本學校的實驗方案開始實施(包括理論的學習),實驗老師可邊學習邊實踐。從2003年春季學期開始到2004年暑假,各實驗小組每學期末都要寫出階段實驗報告,總結一學期來的實驗成果,研討存在的問題,寫出下學期的具體實驗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實驗小組撰寫實驗報告,課題組匯總各實驗小組的成果,撰寫本課題的研究報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鑒定。 (二)實驗的方法 嚴格的教育實驗應採取對照實驗法,即在平行年級中設置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以觀察實驗的效果。這樣能保證實驗的信度和效度,說服力強。 七、預期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計劃在兩年的時間發表和出版相關的論文和著作,指導實驗老師的實驗工作。2004年底撰寫《研究報告》,准備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專家鑒定。 (摘自網路)
❼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
八都中心小學 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課題組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教學中存在著片面追求知識技能,割裂語文學習與生活的關系,割裂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密切聯系的現象,嚴重阻礙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阻礙了語文素養的提高,這是傳統教學的弊端。目前小學教學第一線還沒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進行深入研究,也少有可操作性的實踐的現狀,提出此課題,主要原因有三:
1、 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語文課程標准》大力突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首次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同時專列「綜合性學習」的目標,且對不同學段的綜合性學習提出了不同要求,並在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中進行了專項說明。這一切都表明語文綜合性學習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發展中的特有功能。
2、 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由於我們的教育長期受傳統教育思想束縛,對人的價值、人的地位、人的發展的問題的重視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3、 語文教育改革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是綜合性學習的價值所在,它正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
同時,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有區別,它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概念的界定
什麼是「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為了改變語文教學相對封閉的狀態,為了改變課本是惟一的課程資源的狀況,更是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學習的弊端,在語文課程改革上採取的一個重要的舉措。《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綜上所述,綜合性學習具備這樣特點:開放性;主體性;合作性;實踐性;統整性;生存性。
三、實驗目標
本課題實驗研究的目標有三個:
1、 育科學和語文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現象與問題進行研究,探索和認識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習的內在規律及本質特點,推動小學語文新課程前進的步伐,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2、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探究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最佳途徑和方法,為小學語文課程的實施提供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可操作性模式和優秀的教學案例及可資借鑒的經驗。
3、 通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凝聚並帶動一批科研型的教師,在教育科研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提高教師素質。
四、實驗原則
1、 實踐性原則
與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相比,綜合性學習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學習重參與,重體驗,重語文實踐活動。在人人參與、全程參與之中,在豐富多彩的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什麼是綜合性學習,怎樣進行綜合性學習。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相比,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得到的感受、體驗,習得的方法,形成的能力;注重在實現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對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密切關系的認識,對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自覺,以及逐漸形成的語文的綜合運用的能力。
2、 協同性原則
以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的「協同性」理論為指導,注重諸教育要素的協調,形成適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新教學體系,促使多種要素之間產生互補作用,提高作文教育效率。
3、 漸進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不可要求過高。由低年級到高年級要體現階段性和漸進性。本實驗將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採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分層要求,分階段實施。
4、 開放性原則
綜合性學習和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學相比,有更大的開放性。內容上的開放——一切語文課程資源均可為「我」所用;途徑上的開放——廣闊的時空均可成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出發,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要在語文學習上有所收獲。
五、實驗基本策略
1、 開拓生活領域策略
對於小學生來說,由於年齡、生活閱歷、教育背景等因素,他們的生活空間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應試和傳統觀念的包裹下,一些學校考試與分數的「雲霧」 遮天蔽日,兒童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窄,甚至到了「只留兩個鼻孔出氣」的地步。可見,孩子的學習完全與生活隔離了,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我們的語文學習,必須開拓生活領域,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中進行綜合性學習,確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培養智力技能策略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學生提出學習專題、策劃學習活動、表達學習收獲、交流學習成果,都是一種理性思考活動。
3、合作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是現代學習的顯著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根據本實驗的特點,將採用建立學生個人信息平台,通過文化角、生活專欄、校內網路等形式,為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從而以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目的。
合作的形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師師合作,校內外合作。
通過討論、交流,傳遞信息,溝通情感。不僅能提高分析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他們的策劃能力,觀察體驗能力,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六、實驗時間
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准備性階段(2006年4月—2006年6月)。主要目標:做好准備工作,包括:組織工作、現狀摸底(問題診斷,需求分析等)、制訂課題研究目標和計劃等。主要措施:由課題組長牽頭,各位組員配合,收集整理各種相關的信息資料,請上級以及有關專家指點、論證,然後完成關於「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的總課題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6年7月—2007年9月)。主要目標:按照課題方案,分階段實驗研究。實驗中及時調整實驗計劃,認真歸納總結「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措施:1.組織課題研討會每學期不少於5次;2.寫出階段性實驗研究報告;3.聘請教育專家來校作現場指導;4.強化組織領導,經常督促、檢查和指導,保質保量完成實驗研究的任務;5.做好成果整理收集展示等工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這一階段的的主要工作目標是:回顧總結實驗研究總情況,整理實驗中得到的各種材料,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小結本課題實驗研究中的得失。並請上級和有關專家對本實驗研究進行鑒定。
七、成果形式
1、師生作品展示:(1)學生語文綜合學習的體會、感受文章集,編寫《水袖飄舞的語文綜合學習》;(2)、開展語文綜合學習展示的主題班會;(3)、教學案例專輯展示。編寫《小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案例集》。以上內容的匯集與展示,籍以進行校內外交流。
2.撰寫學術論文或實驗報告,如條件成熟,將編印一本《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論文選》。
3.以課題匯報會的形式,全面展示本課題的實驗和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新一輪的研究。
❽ 小學語文閱讀課題階段計劃要研究什麼內容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研究工作計劃
上傳: 胡玉保 更新時間:2012-5-30 10:15:38
一、課題組研究的對象和內容
(一)研究對象 一----六年級學生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將圍繞《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二、研究目標
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組織策略、語文教學有效性的診斷方法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有效性,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以「學生和諧發展」為核心的目標,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工作
1、制訂計劃
因本期我校開始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高段的研究,因此,特別召集課題組成員,制定本學期的課題研究計劃,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討論課題組活動形式。向課題組教師提出明確的工作要求、規定每學期應完成的研究任務,扎扎實實的做好課題的研究工作。
2、加強組織建設,落實課題研究的常規工作。
本課題組工作力將開展出自己的特色。本期,將注重落實課題組的常規工作,對老師們上交的各類資料登記考核,以保證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
3、以「扎實、成效」為核心價值觀,拓展課題組成員發展的空間。
著實提高老師們的專業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把課題研究工作與其它教學研究有機結合。實現校本培訓、校內教研、集體備課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的研究體系。
5、立足課堂,扎實研究。
課題研究要基於課堂,立足於課堂。認真學習閱讀課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驗、驗證、完善。爭取提煉出更有實效的課堂教學操作策略。本學期將開展課堂專題研討課一次,並爭取鎮教研室成員對課進行指導與點評。
四、工作安排: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前進。
第一階段:課題准備階段(2009、9—2009、10)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小組成員本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交流,思考課題研究的方向,制定研究方案,布置研究工作,明確分工,下達研究計劃。
第二階段:行動研究階段:(2009、11--2010、3)
1.根據前期的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級根據自身存在的迫切的主要的問題,根據「有效、優化」的原則,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的優化策略,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
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的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作定性與定量的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的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的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的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的困惑或取得的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誌、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總結結題階段(2010、4--2010、5)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的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
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
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的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的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的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等
❾ 課題開題報告中的實踐分析是什麼意思
下面這份不錯:
泉州市洛江區奕聰小學課題研究開題報告
課題名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
課題負責人:賴永輝
課題內容 :
一、選題依據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對當今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素養成為信息社會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是信息社會對新型人才培養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傳統教學媒體,如粉筆、黑板、掛圖等,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越性。「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信息技術正在成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依託,成為發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為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空間,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目的是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變革,構建一種網路技術支持下的學科教學模式。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
在小學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料和多種認知途徑,為實現教學過程的互動創造了必要條件。因此,開展信息技術與小學學科教學的整合,有利於教師個別指導和教學過程調控,有利於因材施教,個性發展和實施,有利於培養學生獲取、探究、分析、構建信息的學習能力。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我們的課題應運而生。我們試圖通過這個課題的研究,在實踐中將整合的理念轉化成可借鑒的模式和經驗,在新課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條整合的創新之路,讓我們的老師在研究過程中樹立新型的人才觀和教學觀,讓我們的學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平台上,自主學習,勇於探究,大膽創新,為日後能成為一名適用於信息社會的綜合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此項研究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任何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關鍵在於給他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此項研究將以《課程標准》為准繩,努力實現信息技術由教具向學生學具的轉變,實現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徹底改變,將充分利用計算機特有的職能和人機交互的特點實現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學習,全面實施「因材施教」,使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主動學習,自主發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的自學、會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
此項實驗與其它實驗的共同點都是努力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如何整合的新途徑,新方法。最大的不同點是許多實驗往往將落腳點放在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而此項實驗重點考慮和研究的是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主動發展,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
二、課題界定:
1、信息技術:本課題所說的信息技術就是「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是指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和通訊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主要是指計算機網路環境和現代遠程教育環境;在學科教學中,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形象、生動、鮮明的電子信息,變單調為豐富,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的過程,提高教學效果,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整合:就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引進課堂,將學科教學信息化,將信息技術賦予各學科知識的內涵,促進教師教與學生學水平的提高,做到資源共享,達到教學與信息雙贏的目的。
3、學科教學:是指在小學階段以班級授課制的形式,集中學習有關各學科較之獨立的、以及實踐活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
4、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指以實現教育的優質化為終極目標,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作為實驗的指導,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以此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變革,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1、理論假設:
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教學策略,必將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他們的感官被刺激調動,始終處於一種積極、開放的思維狀態,兒童們具有的創造潛能在這里將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的學思效果將非常明顯,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得到全面提高。
2、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網路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拓展學生學科知識的內涵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綜合能力。
(2)通過課題研究,讓教師掌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基本方法,探索整合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的業務素養,明顯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
(3)通過課題研究,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最大效益,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堅持變教學為導學,變導學為研學的基本思想,通過教師積極科學的幫助指導,使學生能夠主動活潑,自主合作,和諧健康地學習與發展。
3、研究內容
(1)、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就像教師使用黑板和粉筆,學生使用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信息技術既應用於教師的教,又能應用於學生的學,要不斷開發多種有效的運用形式。
(2)、多種教學媒體相結合。根據教育技術理論,以系統的觀點綜合應用傳統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做到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3)、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改善傳授式教學和接受式教學,加強指導性教學和體驗式、探究式學習。
(4)、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開發和管理各種教學資源,創建信息化教學環境,使學生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網上教學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
(5)、研究如何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充分利用網上豐富而優質的資源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學習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使信息技術的目的與手段相統一。
我們將在基於信息技術環境下,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獲取分析、處理、交流、應用信息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研究的難點是: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信息資源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學生收集、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語言文字表達以及團結協作等能力。學科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1、研究方法
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才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在實驗教師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路和學校主頁資料,藉助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學科教學在寬頻環境下的新教學模式。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取實驗法、個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實施的過程中結合問卷、聽課、評課、案例分析進行,從根本上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打破教師一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同教育觀念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傳統的課件製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必須運用到各學科之中,提倡多學科的綜合學習,結合本課題的實際,我們採用以教學試驗法為主,以其他方法為輔助進行研究。
2、研究步驟
研究前期( 2007年8月—2008年9月):設計課題實驗研究方案,確定實驗班級及學科,選擇實驗教師,制定實驗計劃,申報立項
研究階段(2008年9月—2011年7月):實驗班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與常規教學手段相互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分階段收集相應的教學效果統計數據,分析學生科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學科知識的掌握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發展水平;完成資料積累。撰寫論文、經驗總結、研究報告;進行課件製作;組織研究交流。
研究後期(2011年8月—2012年7月):要拿出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論文、優秀教案集、案例集,多媒體課件,學生電子報刊、網頁製作、小論文、結題展示課、實驗報告等。
五、研究成果
1、《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課題研究論文集
2、階段性報告
3、結題報告;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碟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課題負責人賴永輝,專科學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擔任奕聰小學教導主任工作。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工作十多年,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一定的研究與組織能力。曾擔任泉州市敬德中心小學語文教研組長,主持過市級課題《自主合作,體驗成功》的研究工作。多篇論文和案例在洛江區獲獎並匯編。
課題主要領導人黃德川老師,是學校校長,從教三十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對小學教學現狀有很清楚的了解,以當前教育改革有明確的認識,有能力、有義務、有時間完成此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副教導主任黃永和、語文教研組長賴金水、總輔導員黃雪治、信息技術遠程教育負責人賴森水及全體語文教師組成,其中高級教師2人,一級教師5人,市級骨幹教師1人 ,實驗教師大部分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本拉學歷1人,大專學歷6人,本科在學1人;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所有成員都曾在區級以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在本課題今後的研究中,學校將通過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增加他們的學習、研究時間來切實保證他們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3、硬體設施准備情況
我們從2000年起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運用網路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進行探究學習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全校教師都參加了信息技術課程培訓,大部分教師能獨立製作課件,把信息技術服務於課堂教學。 我校還於2006年被評為泉州市信息技術教育示範校。目前,學校共有60多台多媒體計算機(生機比例4:1),小多媒體教學班級(配有電腦、實物投影儀、34寸彩電)7個,多媒體教室1個,CAI課件製作室1個,各年級各學科配有教材分析或教學軟體VCD光碟,信息化資源庫內存達到160G,2005年,學校建成了廣播校園網路系統;更換了原有的上網設備,使學校全部微機均可安全上網。學校也相應地從一年級開始開設信息技術課程,至此人人、班班、室室都能上網了。雄厚的硬體配備和優化的信息化環境,為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提供了保障。2005年校園網工程建成後我們加強了素材庫和課件庫的建設,先後購置了校園DVD機以及《特級教師輔導》、《小學語文多媒體資源庫》等多媒體教學光碟,在購置和下載各項教育資源的同時,學校還通過教師自身開發、自製等途徑,不斷豐富教學資源,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4、組織協作研究情況
我們還將聘請了市、區科研室的領導指導我們進行實驗研究,指導我們制訂並實施相關措施,做好資料積累、處理及電腦歸檔等工作。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教導主任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並直接參與研究。學校一把手直接擔任課題組組長,指導研究工作。
2、實驗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幹組成。
3、取得上級科研部門的關心與幫助,確保實驗順利實施。
4、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並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記住一點,多多利用網路這個大平台,像網路知道,網路文庫,網路貼吧,這裡面的資源確實很全面很有質量的。希望能夠對你有幫助!呵呵,別忘了給分啊!謝謝
❿ 語文研究性學習報告 誦讀
《小學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及案例》 課題實驗報告 連雲港師專第一附屬小學 郭 楠 222006 一、研究背景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課程標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術界已經對研究性學習作了有益的探索。許多國家和地區展開了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和實踐。在課程界定、目標內容、設計實施、評價等方面提供了文本資料。我校「九五」省級課題《小學生自主發展教育模式的研究》已圓滿結題。學校在教科研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學校省級「十五」課題「培養小學生研究型學習能力的實驗研究」已確定。而在占學生在校所有課時25%以上的語文學科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研究意識,使他們敢於並善於獨立學習,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研究型思維習慣,具有重要意義,於是我於2002年8月確定了課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及案例」,2002年9月該課題被列入學校「十五」規劃課題。 二、研究過程 在研究過程中,本課題遵循實踐—總結—再實踐的原則,先在語文教學中扎扎實實搞研究性學習實踐,再歸納實踐的策略,再投入實踐,收集例案。 1、激發動機,使學生願學 動機是一切學習的原動力,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觀因素,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前提。 2、指導學法,使學生會學 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重要標志。在教學中要以思維訓練為中心,引導學生依據教材去探究、發現,獲得理智和情感的體驗,積累知識和學習方法。 (1)課前指導學生預習 預習有利於獲得對新知識的初步感性認識,做好學習的思想准備,激起他們學習新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慾望,在新課的教學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達到進行研究性學習目的。 (2)課中引導學生參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切,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 教師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討,獨立地獲取知識,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設問質疑,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態度,形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外實踐,提高學生能力 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應包括兩個方面,即課內與課外,局限在小課堂里的語文學習是不完備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充實和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深入實際生活,引進最新信息,到寬廣天地里去吮吸,探究、發現、創造。 三、案例舉隅 以《莫高窟》一課(第二課時)為例,學習這一課,學生採用了分組學習、討論、匯報等形式。 1、激趣導入: 我有一個朋友要去敦煌莫高窟游覽,他聽說我們要學習《莫高窟》這篇課文,想請同學們給他做個導游,行不行? 2、學習課文 (1)第二節(出示彩塑多媒體)欣賞 自輕聲讀第二節,想想哪些詞用的好?為什麼? 指導朗讀 (2)第三節壁畫,找一找這一節哪些地方寫的美? 用「有……有……有……還有」指圖說話。 (3)第四節 自學、談一談學會了什麼?有何體會? 3、導游介紹 (1)小組交流搜集的資料 (2)選擇圖作介紹,互相質疑,提高導游質量。 四、評價 這一課時的教學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結合,學習和活動結合,老師和學生相協作。 五、結論 通過研究,課文課堂學習形式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互動、平等,學生在進行語言文字的研讀中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理解體悟到語言文字蘊涵的美,又能創造性地理解。學習興趣和能力都有提高,學習空間由課內到課外,由小課堂到大語文良性發展。 六、存在問題 課題的實施,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激發了教師不斷學習,提高科研水平的願望。但由於學生年齡小,教師的不斷調整授課年級,使實驗不能較連貫進行,沒能取得較佳效果。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