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如何減負增效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
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
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
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
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
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2.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做到"減負增效
減負增效一直以來是教學中所面臨的較為復雜的議題,既要減負但同時又要增效,這是我們教師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實踐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正像付炳建老師所說的「向著真理的方向多邁一步,真理將變成謬誤。」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生跳進了題海不能自拔,學生漫無邊際地做著一張張試卷和一頁頁練習題,身心疲憊。教師中也經常聽到同樣的抱怨:「看我給他們做了那麼多練習,考出的成績仍然那麼差!」聲聲嘆息中有著學生的無奈,教師的失望。我感到事態發生至此也有其客觀原因:教材的不斷更改,內容的不斷加深,教師課堂教學目標設定的不科學,課外輔助教材的隨意拔高令教師家長和學生都進入了誤區。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新教材的教學也曾經感到過迷茫。單就生字教學來說,一課中既有認讀字,又有必寫字,認讀字的要求是會讀不一定要會寫,必寫字則要求是能讀會寫。但是在許多反饋的練習中,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認讀字的要求和必寫字的要求是同等的。平時在詞語的抄寫中,也增加了一些認讀字的抄寫,但是在反饋中發現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是不牢固的。因為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是沒能力掌握那麼多生字的。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感到有些慚愧,盲目趨附大勢,在工作中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專家的推薦文章中提到了兩個吃透即「吃透學生和吃透教材」正可謂一語中的。對於「吃透教材」,我認為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科學地設計教學方案,在作業布置中遵循規律,尊重差異,體現分層。不斷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而對於「吃透學生」,我感到每一位學生確實存在差異,要精確地進行學情分析,要明確學生的認知現狀,這是我教學的基礎,在教學中還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要更多的關注中等生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語文學習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動手能力,有利於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能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悟到生活處處皆語文。他們的學習是快樂的,更是高效的。作業是鞏固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合理地布置一點課外作業是必要的。對於作業有效性的探索文章在網上有很多,有什麼「活動式作業」,「創設情景式作業」,「開放式作業」,「合作性作業」,「分層性作業」等等真可謂五花八門,歸根結底有效的作業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認真的批改。平時在教學中要總結出經典基礎性作業和練習,這些作為常規試題和作業必做;一些拓展,探究性作業和練習要選做。部分作業結合課文知識點在課堂中完成,做到及時高效。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主,而低年級孩子的特點是好動、貪玩,因此經常會出現孩子在抄寫生字方面潦草浮躁的問題。針對這一點我採用的是「認真減少」制。寫的認真的同學會得優加星,這樣,孩子的寫字作業便可以減少,這個方法提高了孩子寫字的興趣,同時也養成了認真寫字的良好學習態度。抄詞語這項作業很枯燥,但又不能少,如何讓抄詞語變得有趣味,讓孩子們樂意去抄,需要激勵措施。我的方法是每篇課文的詞語抄三遍,如果連續三篇課文聽寫全對,那麼下篇課文的詞語可以只抄一遍。這樣一來就大大激勵了孩子的能動性,在抄寫詞語時不是一味地機械地為了完成作業而抄寫,而是主動去記憶。於是這項作業便有了分層,基礎好的孩子可以做其他更有效率的作業,基礎不夠好的孩子只能多抄幾遍加深記憶。讀課文對於低年級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作業,但是很多學生往往把它當任務完成。現在,我給學生預設的作業是自主預習課文,在讀書的同時針對課文提出相關問題,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出色者,給予卡通貼紙的獎勵,學生現在的預習積極性越來越高。同時,我覺得自己沒那麼容易做到「輕負高質」,所以只想在自己平時的教學中盡心盡力做好每一件小事。首先,認真地對待每一份作業,特別是後三分之一的學生,更要多花時間對其進行輔導,作業面批,盡量布置一些淺顯的作業,不斷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其次,真誠地和每一位學生相處,如果我們和學生關系融洽和諧,學生們了解並認同你,認同你的教學方法,認同你的課堂的交流方式,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提高,也才會使每一堂課讓學生學有所得,長此以往必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總之,我要學習借鑒先進典型,結合所教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現有教學模式,狠抓課堂教學中的單位時間效率,合理設計作業,優化評價機制,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3. 語文教學如何「減負」
密山一中 程衛東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減負 教師 學生心理壓力
中學語文學習的負擔日趨沉重,學習水平卻不見長進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這種現實,我們別無選擇,語文教學必須走「減負」之路。
語文教學想要做到「減負」,那麼首先必須認清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現狀:教材結構不合理,教師方法不恰當,考試制度單一,學生心理壓力大,這一系列問題都成為加重學生負擔的根源,從而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耽誤他們的未來。既然有問題出現,我們就要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下面將從教材、教師、考試制度,學生心理壓力四方面逐次進行討論。
一、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範本,教材的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課程設置要改革。目前我國的課程設置越來越難,教科書越編越厚,越編越深,小學課程中學化,中學課程大學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以至於許多中小學生窮於應付課程,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課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須建立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富有個性的校本課程,從根本上改革過多,過深的語文教學內容,以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理念,建立開放、靈活、充滿生機的語文教學制度。真正變革人才的培養模式,使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從單純地吸收,轉向分析判斷,選擇和創造性的地運用。
課程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對於初中段的學生,思想活躍,幻想非非也就是平時說的「朦朧時期」。針對這種特點,就要適量編入一些安徒生童話和《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聊齋》選篇以及《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選段等思想性強,趣味性濃的好作品。在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正義感和提高讀寫水平。對於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較成熟,有一定的欣賞能力,所以就要適量編入像《紅樓夢》、《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等作品的選篇。其作品藝術性強,這樣就在無形中即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這樣,使學生在自己的年齡階段吸收自己能消化的語文知識,而不是「超負荷」的接納,這樣的教材才真正為學生做到了「減負」。
二、教師對孩子教育成功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是教師的素質。也有人指出,教師素質是素質教育的前提,可見教師的重要性。然而許多教師卻是重負的生產者,教師文化底蘊低,見識淺薄,課堂上講課不分主次,講法不當,教法落後,無任何語言藝術可言,學生聽起來糊里糊塗,只能靠課後大量習題來彌補。高素質的教師是不會用加重學生負擔的方式去提高教學質量的。那麼作為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減負」,應該做到哪些呢?
首先,要給學生「減負」教師就要自己「增負」
有人說,師生之間最不幸的關系是學生對老師能力的懷疑。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執行者,應該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在教育體制的轉軌時期,由原來的死板的應試教育向開放的素質教育過渡,教師的素質彌足重要,確有很多知識要學。原來說:「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而現在呢?要求教師有大海一樣深的文化底蘊,才能給學生滄海一粟的文化知識。作為語文教師任務緊迫,如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熟練的方法,高尚的師德,對人生的執著熱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等。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聽說讀寫。一個語文教師首先要能說會寫,教法熟練,才能得心應手地去教學生能說會寫;語文教師熱愛祖國,熱愛生命,師德高尚,才能以其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激發其靈感,所以語文教師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為自己「增負」,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其次,教師在語言上要為學生「減負」
運用語言表達是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因此,較高的語言表達藝術是每個教師必備的重要基本功之一。主要有四點要求:
2、簡明。語文教學中,言不在多,而在於精;話不在繁,而在於要。一句話,清楚易懂就行。能一語破的的,一語解惑的,一語啟智的,一語激情的尤佳,切不要信口開河,語脈不清。
3、生動。俗話說:「話有三說,巧說為妙」。語文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情感,力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錯落有致;能以聲引人,以情動人,使他們愉快,著迷,切忌語調呆板,平鋪直敘。
4、音準。教師要言傳身教,是學生的楷模和榜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熟練的說普通話,善於辨別同音字,多音字,切忌用半土半洋或用方言授課。
以上四點是對語文教師語言上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師必須做到的,讓語文教師在語言上為學生「減負」。
再次,運用好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減負」
語文教師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來為學生「減負」,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雖說教無定法,但卻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4.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措施
要做好校來外課程資源的自拓展和利用,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展覽館等豐富多彩的社會性課程資源和鄉土地理、民間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廣泛的鄉土資源,是學生真正處在一個學習的環境之中,生活即教育。
5. 語文課堂要怎樣提質減負
語文課堂要怎樣提質減負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6. 語文課堂要怎樣提質減負
聽到過3種有趣的說法,說:教師負擔重,學生負擔重,是惡性循環的教學;教師負擔輕,學生負擔重,是誤人子弟的教學;教師勤鑽研,學生負擔輕,才是減負增效的教學。那麼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我認為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想,這一觀念的出現其實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該怎麼來落實減負增效呢?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當然,減負增效也得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正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之一。我嘗試著對課堂模式進行了摸索,優化課堂結構。 首先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在上第七冊課文《小鎮的早晨》時,課前我請孩子們各自畫一幅小鎮早晨的美景圖。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來呈現他們腦海中的小鎮。不少同學都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不同面貌的小鎮。當我請他們來介紹自己所畫的畫時,驚喜地發現在繪圖的過程中,大家對於課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位同學在畫上畫了街道和攤位,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他告訴我們他所畫的是熱鬧的小鎮,結合他和媽媽去市場買菜時看到的場景,他的圖中許多人們在街上買賣蔬菜水果,熙熙攘攘,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他的畫和介紹,讓我們領會了文章的內容,不僅看到了、更感受到了小鎮早晨熱鬧的景象。這堂課在同學們自己介紹討論,師生互相交流的熱烈氣氛中結束了。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這一舉措,無疑是激發了學生潛在的學習意願。這時的教學目標,不再是教師強加於學生的,而是學生個體發生的探究意願。在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拉近了課本和生活間的距離。因此,課堂上,學生們輕輕鬆鬆地,就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獲取了許多課本以外的東西,在減負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針對所教班級學生喜愛表演的特點。我還在課內、課外設計了一些活動,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在教學《筍芽兒》一課時,同學們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顯露出強烈的表演欲。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堂課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組合,以課本劇的形式將筍芽兒成長的過程表演了出來。那堂課可謂是精彩紛呈,笑聲不斷。課前孩子們忙著寫劇本,選角色,安排場景道具,忙活著卻又快樂著。最後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各種版本的,經過改編後的《筍芽兒》,有各自的特色卻又不脫離課本。這樣的一堂課,使學生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表演能力。其次是實施差異教學。早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承認學生在個性與才能上的差異,主張根據學生的個性與特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注重補偏救弊,促進學生的正常發展。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基礎、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果按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作業布置,那麼對於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思維難以拓寬,自主性難以得到發揮;而能力弱的學生學習可能變得越來越吃力,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能更好地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從學生不同的水平、興趣、和學習風格出發來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課後作業的時候,對於部分作業的設計,我分了一些層次。有些作業中,有基本題,附加題,自選題。比如在完成拾貝集,即對好詞好句好段的摘錄時,對於寫作能力較好的同學,要求他們能夠仿寫,或寫出讀後感。對於能力較弱的同學則只要求摘錄。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相應的收獲和提高,把他們從過多的作業中解脫出來,作業量少效大,減輕了作業負擔又提升了作業質量效果。何樂而不為呢!以上這些就是我在教學中一點粗淺的嘗試。「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7. 小學教師語文課堂上如何實施減負增效
和學生講些比較有趣抄的話題,如:以襲課文中的一個主題和同學討論討論自己的經歷(最好是寫景的課文)。我們老師經常和我們講一些很有趣並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多多少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一下(不是打鬧的那種,是讓他們放鬆),一般教學經驗高的老師,會很巧妙的把一些知識轉入一個話題當中,這樣就容易記住。
~採納一下~
8.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減負增效
陸海花 在要求落實「減負增效」的大背景下,我正式踏上小學語文的講台快一個學期了,在此僅能淺談個人的一些觀點以及做法。 什麼是減負增效呢?減負增效中的「減負」並不等於教學內容的減少,也不等於學習時間的減少。「減負」不單純是學生課業負擔數量上的減少,更重要的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漸進而深刻的革新,是教育觀念的變革。否則,學生的課業負擔今天可能被減下來了,但在明天卻又可能以另外一種方式附加上去。教學減「負」不減「質」,在「減負」的同時又要「保質增效」,這才是真正的減負增效!我們必須要堅定不移並且要深入推進「增效減負」這一教育使命;「減負」是減去學生過重的心理與學業負擔,「增效」是提高教育教學效益,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減負」是工作的抓手,「增效」是工作的歸宿;「減負」與「增效」二者是因果邏輯關系,而非平行概念,盡管「增效」的手段並非「減負」一種。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減負」、「增效」的主陣地。既要「減負」又要「增效」,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把「減負」真正落在實處,必須深入到課堂教學的領域中去,確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用心對待每一節課是減負增效的關健。 首先,備好課是優化課堂的基礎。 為了讓「減負增效」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效率,學校加強了集體備課的力度。我們三年級語文組經常就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環節的安排、課堂作業的布置等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達成共識。集體備課這種方式便於集中教師們的集體智慧,也便於我這樣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教師及早進入軌道,對提高課堂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非常有幫助。 我們討論後明確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關注學生學情和教材特點,要單純和明確和務實,不說空話和大話。要正確透徹的理解每課的編排意圖和例題與練習題的前後聯系。課堂導入要直接明了,不繞圈子,杜絕花哨。這樣才能落實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減負增效」。 其次,上好課是優化課堂的途徑。 小學語文課堂要從「聽、說、讀、思」四個方面入手,注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給人於魚,不如授人於漁」,「教是為了不教」,教法應成為學法的示範,讓學生會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主體參與是激發學生學習意願的關鍵所在,傳統的課程教學是越俎代庖,重師者傳授,輕學者參與,致使學生的時間與精力大量浪費,學習動機受挫。蘭·達本教授認為:教學可以看成是提供特定的情境來培養兒童的一種措施。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動力,也就越能順利完成這一過程。如果在課堂上採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機械訓練,學生被動學習。那麼學生就缺少閱讀實踐,缺少朗讀感悟。這種單一的教學過程模式,顯得枯燥乏味,費時多效果差。 有些教師上課時沒有時間概念,上到哪裡是哪裡。若沒有完成原本應一堂課完成的內容,就延長一節課時間或教學時數,把完整內容分割開完成,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優化原則,也加重了學生負擔,降低了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藝術性。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切實減負增效,教師應把握好一堂課的時間結構,優化課堂結構。 「減負增效」並非一句口號,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還需要在教學設計上多下苦功, 向各位 老師多多學習。希望能讓學生們學得輕松,快樂,扎實!有所悟,有所得!
9.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減負提質
小學生是愛玩的時段,可以把語文數學用一種感興趣的游戲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