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了人教版第八冊語文實驗教材,我的收獲是……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語文第八冊》,是根據教育部2000年3月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在原《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試用本)語文第八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修訂後的教材,更加註重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喜歡學語文,學會學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幫助教師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更好地使用教材,現對本冊教材作如下說明。
一、教材內容及其編排
本著大綱「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精神,精選課文,減少課文類型,將課文分為精讀和略讀兩大類。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看圖學文2篇,精讀課文15篇,略讀課文15篇。此次修訂,對課文進行了大幅度的更新。保留了原教材20篇課文,新選了12篇內容豐富、時代感強的課文,它們是:《西湖的「綠」》《尊嚴》《父親的菜園》《鳥情》《丑菊》《山雨》《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黃河魂》《桂花雨》《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地球萬歲》,課文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
在訓練項目上,既注意圍繞重點設計一個大體的序,又注意訓練的整合以及訓練重點的循環往復、螺旋上升。教材將課文分為8組,每組4篇課文,每組課文之前設「導讀」,之後設「積累?運用」。每篇精讀課文前面設「預習」,後面設「思考?練習」。略讀課文前面設「閱讀提示」。本冊設2個重點訓練項目,它們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分清文章的主次》,
分別安排在第二組和第五組。
1、導讀。安排在每組課文之前。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簡要說明本組教材的組成、提示學習方法以及學習中要注意的問題,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和學之前對整組教材的內容、要求有一個總體的印象。
2、課例。包括預習(閱讀提示)、課文和思考?練習。
預習。從本冊開始,精讀課文之前安排「預習」,目的是逐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主要要求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收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等等。
課文。所選課文強調語言的典範性,思想性強,適於教學。每組課文在內容上有一定的聯系。
思考?練習。安排在每篇精讀課文之後。一般出3―4個題目。一些課文後安排了選做題,用「△」標明,供學生選做。增設選做題,體現了教材的彈性和課內外的結合。
閱讀提示。安排在略讀課文之前。閱讀提示從激趣入手,一般提一兩個要求,側重在理解內容、提示閱讀方法或引導學生從閱讀的文章擴展開去。
3、讀寫例話。安排在一組課文之後,是重點訓練項目的概括和歸納小結。調整後的訓練重點,減少了數量,簡化了頭緒。所設的訓練項目,努力體現試用修訂版大綱精神,體現中年級讀寫訓練要求。安排訓練項目的兩組,要圍繞訓練項目進行讀寫基本功的訓練。沒有安排訓練項目的各組,要注意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讀寫基本功,使教學前後銜接,環環相扣。
4、積累?運用。安排在每組教材最後。每個積累?運用大致包括以下內容:讀讀背背、閱讀、口語交際或實踐活動、習作共四項。第三、七組各安排了一次語文實踐活動。
將每組之後的「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首先,體現了指導思想的變化,由過去比較重視字、詞、句的單項訓練,轉為重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重視在整合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積累語言和在語文實踐中綜合運用的能力。其次,是內容和形式的變化。「讀讀背背」側重引導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文化;「閱讀」通過閱讀成語故事和其他短文,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增加文化底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口語交際」旨在交流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習作」降低了要求,調整了內容,減少了命題作文,增加了想像作文和應用文的比重,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實用的習作能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研究性學習,以培養探究的意識和語文綜合能力。
在設計積累?運用時,還注意到閱讀短文與課文、習作之間的聯系,注意到積累?運用內部各項訓練之間的聯系。
由導讀到積累?運用,體現了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由上一組教材到下一組教材,體現了循環往復、逐步提高的訓練過程。
本冊教材要求學會的字為180個,分別安排在看圖學文和精讀課文中。每課要求學會的字在課後田字格和書後生字表中標明。要求會認的字為75個(只要求認讀),在看圖學文和部分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後,用生字條標明。課文中的生字,包括二類字和多音字,均隨詞注音,生字表中的字注的是該字的本音。如,「麻煩」的「煩」,在課文中隨詞注f?n,在生字表中注本音fán。生字用圓括弧,多音字用方括弧標明。
導讀、思考?練習、讀寫例話、積累?運用,採取難字注音的辦法。上述內容出現的生字和課文中的其他生字不要求掌握,也不在統計之列。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教材編繪了多幅圖畫。這些圖畫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陶冶愛美的情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圖畫,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圖畫教材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本冊教材的學習目標
1、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了解革命戰爭的艱苦,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習革命前輩的遠大志向和獻身精神,從小樹立為祖國刻苦學習的思想;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受到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於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趣。
2、能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3、學會180個生字,能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並能正確書寫;會認75個生字,只要求讀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有一定的識字能力。
4、能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句的意思。學過的詞語大部分能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運用。注意語言的積累,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的語氣。能背誦指定的課文。
6、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把握課文內容。默讀有一定速度,讀後能提出問題,並討論解決。
7、能藉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復習、課外閱讀的習慣。整個學年課外閱讀不少於30萬字。
8、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了解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一件事情,做到語句完整通順,說話有禮貌。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9、留心周圍事物,養成勤於觀察思考和樂於動筆的習慣,能在觀察的基礎上寫出比較具體的內容。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像寫出來,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完整通順。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冒號和引號。
三、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分析
本冊設2個重點訓練項目,它們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本冊教材的難點內容分析
本冊難點訓練項目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
五、突破本冊教材重點難點的可行性教學策略
1、從內容中體會思想。
閱讀一篇課文,不僅要理解詞句,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要透過內容,進一步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這樣,就對課文有了較深的理解。那麼,如何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反復讀課文,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再認真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
2、如何教學生分清文章的主次
在小學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分清文章的主次是訓練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是讀懂一篇文章的手段之一。通過分清主次,進而抓住主要內容推敲,才能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因此,如何教學生分清文章的主次在閱讀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明確以下三點:一、要使學生了解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有主有次,課文的主次是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決定的;二、要使學生懂得閱讀時分清主次,抓住重要內容認真閱讀,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三、讓學生在表達時分清主次,有助於突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在教學生分清文章的主次時,首先應該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再引導學生了解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座園林?它是怎樣被毀滅的?這兩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自讀課文,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就是: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讓學生記住屈辱的歷史,增強民族使命感,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基於此,課文用較大的篇幅寫了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是為了突出作者再現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壯觀,從而激發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這一思想。因此,這部分就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文章的主次就讓人一目瞭然了。
綜上所述,如何教學生分清文章的主次?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首先,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根據課文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分清哪些內容是主要的,哪些內容是次要的;其次,抓住主要部分認真、深入地閱讀,仔細琢磨。因為這樣可以加深對文章所要表達思想的理解,也可以從中學到表達思想的方法;再次,要讓學生學以致用,把分清文章的主次運用到表達中去。如:習作和說話時,要根據所表達的意思確定哪些內容寫(說)得詳細些,哪些內容寫(說)得簡略些,以達到所寫(說)的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的目的。使人對你要表達的意思理解得明白、透徹。
六、本冊教材教學建議
精讀課文的教學
本冊精讀課文,題材、體裁多樣。充分考慮了與兒童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的聯系,具有較強的時代感。精讀課文是教材的主體和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借。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繼續重視字的教學。
識字始終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要堅持在語言環境中識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完成識字任務。要使學生能比較熟練地查字典,自學生字,逐步具有自主識字的能力。要加強寫字的指導,要求學生認認真真地寫字,不斷提高寫字的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識字教學應借鑒新世紀教材的經驗,作好與「津版」教材的銜接。「生字」指下面三類字:A教材沒有出現過,自己也不認識的。B學過的字,在新詞中換了讀音(實際上是形同而音義不同)的。C雖然學過,但自己仍然不認識,需要重新學習的字。在默讀中,很容易漏掉生字:自己認為認識的字,實際上不認識或不能正確讀音。教學時,要注意表揚那些能及時發現生字的同學,糾正那種以為「誰找不著生字,誰的語文水平就高」的片面認識。要養成發現生字及時查字典、注音後再默讀一下帶生字的句子的習慣。不要把生字攢到最後一塊兒查,那樣雖然省點事,可是不利於分散難點學習生字,不利於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義,也不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繼續加強詞句訓練。
詞句訓練也是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個教學重點。在中年級訓練的基礎上,應提高要求。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運用查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准確理解詞語,特別是那些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要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積累詞語,摘抄好詞佳句;重視詞句的運用,學習作者用詞造句的方法,加強與說、寫之間的聯系。
畫生詞也應當與默讀同時進行。要注意不能把詞畫斷,一時畫不準的,可以把原文反復讀幾遍;也可以暫時用鉛筆在旁邊標上問號,在精讀時確定;問老師同學也可以。詞語訓練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注意詞語訓練的時機,要防止千篇一律地要求學生在課前大量地查字典,然後在課上對證的現象,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又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一些名詞和難以理解的詞語,應引導學生在講讀課文前查字典,與課文關系不大的專門用語、術語,不必深究它們的意思,了解個大致輪廓就可以。教材中大量的詞語需要學生在讀中感悟,一些難理解的重點詞語在查字典的基礎上還需進一步聯繫上下文理解;有些涉及全文內容理解的詞語,還需在講讀後進一步全面地理解。二要注意理解詞語的方法要靈活,重點突出在讀中有所感悟,啟發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三要注意不要強求答案統一,對詞語的感悟應珍視學生個人的見解;有些詞語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不必非讓學生說出確切的解釋,可以引導學生用讀來表現自己的理解。
「理解詞語的意思」,就無須下完整准確的定義。「理解」的方法,主要是學過的幾種方法:A根據漢字表義的特點,去合成詞語中幾個漢字的意思。B從上千文中推知詞語大概意思。C從字面展開聯想和想像。D用近義詞替代,用反義詞從反面理解。E查字典或詞典。因為學生情況差異較大,畫出的詞語在數量上、內容上都會不同,教師不必強求統一,但是應當要求學生認真作筆記,
3、注意「思考?練習」的變化。
修訂後的「思考?練習」,去掉了原教材中一些繁瑣的理解課文內容和孤立進行詞句訓練的題目,強調了整合性、開放性和擴展性,把理解內容和訓練語言有機結合起來,培養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的能力。重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發表個人的感受和見解。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努力體現讓學生自主選擇,主動積累。加強了朗讀、背誦,而且增加了彈性,許多課文學生可以自己選擇背誦的部分。教學時,要注意把握好修訂後的「思考?練習」這些特點,充分利用「思考?練習」中的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學到讀書、作文的方法。課後安排的選做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決定是否選做,教學時不要作統一要求。
4、繼續加強朗讀、默讀訓練。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在精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要安排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通過朗讀加深理解,並使朗讀能力不斷得到訓練和提高。從當前閱讀教學的狀況看,教師分析講解多、學生讀書時間少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克服這種弊端,堅持多讀少講,是改進閱讀教學的有效措施。不僅要重視朗讀,還要注意默讀的訓練,默讀的訓練要努力達到「課標」的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要重視讀的指導和訓練,首先要在時間上給予保證,我們提倡每課時讀的時間應不少於1/3。第二要注意讀的要求合理,要體現由初讀到細讀、深讀、熟讀的過程,由正確到流利、有感情,到背誦。第三要注意讀的形式的合理變化,指名讀、小組讀、自由讀、齊讀、默讀等等,應根據不同的需要合理安排,同時還要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自主地選擇讀的形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的方式。
略讀課文的教學
略讀課文一般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於閱讀和理解。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著重指導學生把在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讀書方法用於閱讀實踐。教學略讀課文,教師更應該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憑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一般不要逐段講讀,不要把略讀課文上成壓縮的精讀課文。可以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閱讀的性質。安排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閱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說,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說,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略讀課文教學的大體步驟是:先由學生參照「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抓住一兩個重點的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交流,還可以用指名朗讀的方式,檢查讀書的效果
讀寫例話的教學
讀寫例話重在提示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同時擔負著指導閱讀或習作的任務。讀寫例話屬於獨立閱讀性質,可以由學生自學完成。指導學生學習讀寫例話,可以讓學生先讀讀例話,知道例話在讀寫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後聯系本組的精讀課文,對例話中提示的閱讀或習作方法進一步加以理解;最後聯系自己的讀寫實際,說說從例話中得到的啟發與體會,重在引導學生把從例話中學到的知識用於今後的讀寫實踐。
積累?運用的教學
安排在每組課文之後,訓練內容與課文有一定的聯系,又有相對的獨立性。
第一部分:讀讀背背
本冊8組安排了兩次名言警句、兩首古詩、兩次成語和1次三字經(節選)、1次對聯。教學「讀讀背背」,重在引導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文化,能夠熟讀成誦。教師千萬不要講解具體含義,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引導討論或適當點撥。
第二部分:閱讀
在每個積累?運用中都安排了閱讀短文訓練。教學時可憑借短文後面的思考題,讓學生明確閱讀要求,一邊閱讀一邊思考,並試著回答這些問題,最後再交流、討論。指導學生閱讀短文時,注意將學到的語文基本功運用於閱讀實踐中,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三部分:口語交際
本冊在「積累?運用」中安排了6次口語交際,分別是「自己選自己好不好」、「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推薦一本好書」、「小學生結伴出門旅遊行不行」、「客人來我家」、「暑期怎麼過」。安排口語交際的目的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要從啟發興趣、激發說話的慾望入手,使學生產生說話的願望,知道怎樣去說。要加強說話通順、連貫的訓練,使學生把話說得清楚明白。要體現學生間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體現交際性。口語交際的訓練僅靠積累?運用中安排的幾次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要採取多種形式,面向全體,使人人都有訓練的機會,從根本上扭轉重讀寫、輕聽說的不良傾向。
第四部分:習作
本冊安排了8次習作訓練,分別是「寫觀察到的春天的景物」、「縮寫」、「寫一件自己後悔的事」、「寫建議書」、「寫最想對他人說的心裡話」、「寫未來的人或事物」、「寫第一次做的事」、「寫我家的星期天」。指導習作,要引導學生留意觀察和熱愛周圍的生活,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打開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達。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要激發學生大膽想像,展開聯想甚至幻想,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地運用教材,創造條件使學生樂於表達。
第五部分:實踐活動
本冊安排了兩次,分別是調查社會用字情況和評選優秀的小發明文章。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要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實踐的特點,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語文實踐活動是課內語文學習的擴展,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必過於受課時的限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應該因地制宜。教師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教材中的安排僅供參考。
㈡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怎麼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反思
在課改實驗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1.繼承與創新。我們應始終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決不是另起爐灶,從頭開始。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誦讀,重積累,重書面表達,這種教學方法源遠流長,自有其合理的內核。當然,由於忽視獨立思考、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書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認為,繼承和創新,兩者並不排斥,應該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現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應重視讀和背,但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在理解感悟的過程中讀出意味情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和言語交際的能力,強調以學生主體性、開放式和愉快式積累為主,從而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造性。
2.發散與集中。崔巒老師說:「我們既反對教師牽著學生走,也反對教師跟著學生走。」老師應處理好發散與集中的關系。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十來歲的小學生,如果光顧發散、求異,忽視求同、集中,會很難形成正確的主導意識。我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確應不斷激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但決不能偏廢必要的集中,忽視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忘記文本的價值取向。尊重差異,倡導多元,是建立在一定的目標之上的。惟有在正確的價值取向下,將學生的認識偏差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轉化成新的教學資源,才能在教學相長中實現既定教學目標,實現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的統一。
3.質疑與應對。質疑不只在量的多少,更在質的水平上。因此,老 師不能僅滿足於學生敢質疑,還得教學生會質疑。這就需要老師在組織學生質疑的同時,必須注意適當的應對——老師應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來引領學生閱讀和思考。何謂「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認為,應是老師從學生實際、年段實際、文本實際等方面出發,分清主次,刪繁就簡,幫助學生真正找到學習的「切入口」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明白,質疑是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樣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願望;這樣的問題,能教會學生質疑的思維方式。決不能面對學生的質疑,聽之任之,不置可否。
4.探究與接受。我們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學方式,當不當用,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來確定。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探究能力同樣重要,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獲得能力的本身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在組織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有效指導,學生理解體會不到的地方,老師應當通過適時點撥、啟發,甚至是直接講授告訴學生,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讓學生都通過探究來獲得所有的知識。
5.分組與合作。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探究,並不是讓學生孤立學習。同樣,合作學習也並不等於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師生互動、同位交流、全班討論,都是合作。它包括學生與學生間的、學生與集體間的、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教師是學生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同樣也是學習上的鼓勵者、支持者,是共同學習的夥伴。檢驗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應,其標準是「三看」:一看學習內容是否有價值;二看全體成員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地選擇。
6.誦讀與訓練。學生誦讀,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但不是全部。學生誦讀,不應忽視教師的方法指導,不應忽視學生對課文語言的品味揣摩,規律發現;學生誦讀,不應忽視學生創造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誦讀,還必須兼顧說寫訓練。聽說讀寫有機結合,閱讀教學之路才會越走越寬廣。
7.文本與拓展。我們必須認識到,教科書是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體現了基本的教學要求,仍是教學的重要憑借,必須要用好教科書,落實教材的基本要求。我們也應當看到,老師和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忽略教材的內容、要求,忽視對課文的研讀,過早、過多地補充其他內容或過多安排與語文學習關系不大的活動,其後果勢必導致師生對文本,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忽視。何況,現在學生所缺乏的,並不是搜集資料的能力,而恰恰是處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必須立足於課內,立足於教材本身,對開發課外資源要統攬全局,有長遠的打算。
㈢ 小學語文第八冊詩二首惜時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內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容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