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上海小學語文北京的胡同

上海小學語文北京的胡同

發布時間:2021-02-13 23:05:33

1. 《北京的胡同》一課一練答案(語文)

老北京胡同

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當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胡同的廢墟上拔地而起的時候,人們在擔心:胡同是否會消逝?大概正因為如此,有人又揀起了一個似乎陳舊的話題:胡同是怎麼成為街巷的名字的?這個詞是怎麼造出來的?因為提出了新觀點,所以今天再把舊話重說說。
一、「胡同」最初不是漢語
胡同一詞最初見諸元雜曲。關漢卿《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來」之語。元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中,張羽問梅香:「你家住哪裡?」梅香說:「我家住磚塔兒胡同。」磚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變。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志》中說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處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進一步說:胡同本元人語。既是元人語,那就不能是漢語。元代將人劃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所謂漢人,指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契丹人、高麗人。這四種人並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語言。那麼「元人語」也肯定不是「南人語」,至於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語」只能是蒙古語。
二、胡同與井關系密切
有的學者認為,胡同是從「忽洞格」———井轉變過來的。筆者贊同這個觀點。因為從大都的實際看,胡同與井的關系更密切一些。
先從胡同的形成看。元大都是從一片荒野上建設起來的。它的中軸線是傍水而劃的,大都的皇宮也是傍「海」而建的。那麼其它的街、坊和居住小區,在設計和規劃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到井的位置。或者先挖井後造屋,或者預先留出井的位置再規劃院落的布局。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因井而成巷」。直到明清,每條胡同都有井,這是毋庸置疑的.再從胡同的名字上看。北京胡同名字的成因,不外乎這么幾個:以寺廟命名的,以衙署、官府機構命名的,以工地工場命名的,以府第、人名命名的,以市場命名的等等。但是,為數最多的,是以井命名的,光「井兒胡同」就曾經有過十個;加上大井、小井、東西南北前後井、乾井、濕井、甜水井、苦水井……不下四五十個。這說明,胡同與井是密切相關的。
三、奇怪的名字原於音譯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為用漢語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把這些胡同的名字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試舉幾例:屎殼郎胡同,這名字多難聽、多醜陋!當初此地的居民為什麼要起這么個名字?其實這個名字譯成蒙古語是「甜水井」!朝內有個「墨河胡同」,蒙古語的意思是「有味兒的井」,大概是被污染過吧。此外,如鼓哨胡同(或寫做箍筲胡同),苦水井;菊兒胡同或局兒胡同,雙井;碾兒胡同或輦兒胡同,細井;巴兒胡同,小井;馬良胡同或螞螂胡同,專供牲畜飲水的井……
北京還有不少「 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語是壞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這個壞井是屬於某家私有的。這不是牽強附會,白帽胡同旁邊,曾有個「白回回胡同」,說明這里曾是白姓穆斯林的住宅。而「豬毛胡同」附近曾有個「朱家胡同」,說明這里確實住過朱姓人家。楊茅胡同附近就是楊梅竹斜街。
年代久遠,有些發音被念走了樣,這也不足為怪:漢語地名念走了樣的難道就少么?不過有些蒙古語的地名難以考證了是真的。
胡同是井的音譯,這一點應該沒有什麼疑問了。但有幾點還必須強調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時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絡市也可以叫沙絡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漢語里本來就有「市井」一詞,「因井而成市」嘛。同在元大都時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鍾樓:「樓有八隅四井之號,蓋東西南北街道最為寬廣」。意思很清楚,「井」等於大街。
舊北京的井窩子。在沒有自來水的時代,北京居民的飲水主要靠井。一般居民沒有私家專用水井的,就得到公用水井去汲水。圖中的獨輪車是專為人家送水的。歡迎各國遊客前來參觀游覽!

2. 《北京的胡同》這篇文章

是這篇嗎?
《北京的胡同》
馮雪梅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樓大廈的背後,延伸它幽長的影子。這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讓人感覺都市的現代氣息;另一方面,灰磚灰瓦的四合院和牆上的衰草又寫著滄桑。
記得賈島在詩里說,在異鄉久了,會把異鄉當家鄉的。真是,我在京城裡.就常尋找家鄉的種種印跡。相同之處多了,不同之處也就鮮明。不知不覺在心裡比著。城與城,是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說的。城越古舊,文化的沉積就越多。這種沉積不知不覺地滲入鄉人的骨髓,成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明證。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緩地伸展著,一如一個走過多年滄桑的老人。兩邊的四合院,都敞著門,靜靜地曬太陽。秋陽正好,天也藍。細長的路邊,楊樹、槐樹、柳樹,不慌不忙地擺動枝條。兩棵樹之間,拴著晾衣服的繩,繩上飄著鮮亮的衣裳。有推車的老人,穿著布底鞋,細細地從胡同里踩過。小推車里是些針頭線腦,鉛筆橡皮,讓人想起舊時的賣貨郎。其實出了巷,就是超級市場,老人的貨是否有買主並不重要,單是那從容優雅勁兒,就讓人心動。再是些孩子們,在胡同里跑過,打破胡同的寧靜。
在我的家鄉,那座同北京一樣古舊的城裡,也有著如血殘陽里滿是蒼涼的歷史。我讀書的小學校,在一條長長的小巷裡。小巷的路邊也有槐樹、柳樹。校門口有推車的老太太,賣冰棒,賣各種糖果。那種糖果很便宜,一分錢、兩分錢都能買得到。下課的鈴聲一響,小車旁就湧起了一堆的孩子,用手裡的幾分零錢換糖果,甚至在上課的時候,嘴裡還偷偷含著糖。那些糖大多沒有糖紙,有糖紙的要貴些。小姑娘特別喜歡那種玻璃紙,能用它做各式小人兒。於是便央了大人到果品店裡,挑那些包著好看玻璃紙的糖。糖吃了,紙卻捨不得丟,壓平了,積成厚厚的一沓,拿出去和別人換自己沒有的圖樣兒。然後躲到小屋裡,折小人兒,想像著自己就是那身著華彩的小公主。
我的家,也曾在小巷的大院里。院里有槐樹,也就有了槐樹飄香和落花如雪的季節。小院里的人們喧喧鬧鬧又扎扎實實地過日子。槐樹下的鐵絲上,也是掛著隨季節變換的衣裳。槐樹下的皮筋上,是唱著童謠一代又一代的小姑娘。
我從小巷裡的學校、小巷裡的家走出來,穿梭於都市林立的高樓間,卻無法抹去太多帶著塵埃氣息的舊事。生活於現代的都市,卻擺脫不了回歸從前的願望。也許,越現代的東西,越讓人覺得少情感。如同在電腦上寫字,少了些許麻煩,也少了見字如人的溫情。而有時,越是現代的東西,越是屬於有錢人。但是常常地,快樂並不因為富貴而多一點。胡同里的一切都故舊,卻不因此而少了快樂和溫情。
黃昏時,我站立在北京胡同口,夕陽從樹梢頭,從屋頂的草叢上灑下的光輝,給胡同染上一層淡淡的紅色。那些涌進胡同的車鈴聲。讓靜寂的胡同變得熱鬧。隨後是家家戶戶炒菜做飯的響動。香氣開始在空氣里散開。等到夜色初升,樹下就多了聊天的人。月滿樹梢,喧鬧過後的胡同再次沉寂,靜待又一次的黎明。
我沒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過,但是我堅信,我懂得那一種感覺。那裡所有的溫煦、質朴和對待生活的韌性是我所熟識的。這恐怕是我生長的家庭和我成長的城市所給予我的唯一不變的東西。
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會像曾經居於其間的人一樣悄然地逝去.但是他們留給這塵世的一種精神卻永遠不變。

3. <<上海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寫作異同

上海的弄抄堂與北京的胡同應該都算得上老城鄉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也都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地方.
所不同的是上海的弄堂從建築上來說都是以石庫門建築為主,而北京胡同大多是以四合院式.
還有就是上海畢竟屬於南方城區,自有著南方人喜歡的文化如滬劇等.
而北方的胡同想來也不太會有這樣的聲音吧.
個人看法,略說一二吧,如果有機會也可以一起研究研究!!!

4. 《北京的胡同》原文

北京的胡同
馮雪梅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樓大廈的背後,延伸它幽長的影子。這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讓人感覺都市的現代氣息;另一方面,灰磚灰瓦的四合院和牆上的衰草又寫著滄桑。
記得賈島在詩里說,在異鄉久了,會把異鄉當家鄉的。真是,我在京城裡.就常尋找家鄉的種種印跡。相同之處多了,不同之處也就鮮明。不知不覺在心裡比著。城與城,是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說的。城越古舊,文化的沉積就越多。這種沉積不知不覺地滲入鄉人的骨髓,成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明證。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緩地伸展著,一如一個走過多年滄桑的老人。兩邊的四合院,都敞著門,靜靜地曬太陽。秋陽正好,天也藍。細長的路邊,楊樹、槐樹、柳樹,不慌不忙地擺動枝條。兩棵樹之間,拴著晾衣服的繩,繩上飄著鮮亮的衣裳。有推車的老人,穿著布底鞋,細細地從胡同里踩過。小推車里是些針頭線腦,鉛筆橡皮,讓人想起舊時的賣貨郎。其實出了巷,就是超級市場,老人的貨是否有買主並不重要,單是那從容優雅勁兒,就讓人心動。再是些孩子們,在胡同里跑過,打破胡同的寧靜。
在我的家鄉,那座同北京一樣古舊的城裡,也有著如血殘陽里滿是蒼涼的歷史。我讀書的小學校,在一條長長的小巷裡。小巷的路邊也有槐樹、柳樹。校門口有推車的老太太,賣冰棒,賣各種糖果。那種糖果很便宜,一分錢、兩分錢都能買得到。下課的鈴聲一響,小車旁就湧起了一堆的孩子,用手裡的幾分零錢換糖果,甚至在上課的時候,嘴裡還偷偷含著糖。那些糖大多沒有糖紙,有糖紙的要貴些。小姑娘特別喜歡那種玻璃紙,能用它做各式小人兒。於是便央了大人到果品店裡,挑那些包著好看玻璃紙的糖。糖吃了,紙卻捨不得丟,壓平了,積成厚厚的一沓,拿出去和別人換自己沒有的圖樣兒。然後躲到小屋裡,折小人兒,想像著自己就是那身著華彩的小公主。
我的家,也曾在小巷的大院里。院里有槐樹,也就有了槐樹飄香和落花如雪的季節。小院里的人們喧喧鬧鬧又扎扎實實地過日子。槐樹下的鐵絲上,也是掛著隨季節變換的衣裳。槐樹下的皮筋上,是唱著童謠一代又一代的小姑娘。
我從小巷裡的學校、小巷裡的家走出來,穿梭於都市林立的高樓間,卻無法抹去太多帶著塵埃氣息的舊事。生活於現代的都市,卻擺脫不了回歸從前的願望。也許,越現代的東西,越讓人覺得少情感。如同在電腦上寫字,少了些許麻煩,也少了見字如人的溫情。而有時,越是現代的東西,越是屬於有錢人。但是常常地,快樂並不因為富貴而多一點。胡同里的一切都故舊,卻不因此而少了快樂和溫情。
黃昏時,我站立在北京胡同口,夕陽從樹梢頭,從屋頂的草叢上灑下的光輝,給胡同染上一層淡淡的紅色。那些涌進胡同的車鈴聲。讓靜寂的胡同變得熱鬧。隨後是家家戶戶炒菜做飯的響動。香氣開始在空氣里散開。等到夜色初升,樹下就多了聊天的人。月滿樹梢,喧鬧過後的胡同再次沉寂,靜待又一次的黎明。
我沒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過,但是我堅信,我懂得那一種感覺。那裡所有的溫煦、質朴和對待生活的韌性是我所熟識的。這恐怕是我生長的家庭和我成長的城市所給予我的唯一不變的東西。
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會像曾經居於其間的人一樣悄然地逝去.但是他們留給這塵世的一種精神卻永遠不變。

5. 北京的胡同 閱讀

您的問題,閱讀理解
以下理解 僅供參考
1 B 表示解釋說明
2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先寫上海的版弄堂,再權寫北京的胡同,運用了(對比)手法。
3 作者是從以下兩方面描寫北京胡同的特殊魅力的:優雅的環境和生活在這里的人
4 作者之所以喜歡北京的胡同,是因為它給人一種親切之感,一種愛。
您的採納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第一時間回復,希望能幫到您~

6. 課文是《老北京的小胡同》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北京胡同的拆、留問題的看法(幾十字就行了)

北京的胡同越來越少,我們應該多留下一些古老的建築。

7. 北京的胡同課文分析

揭示了在狹長的胡同里,人與人之間的和睦,朴質,溫情,快樂以及對待生活的韌性,一切的一切都叫人難以忘懷,也表現了作者對家鄉,對胡同的喜愛與思念之情。

8. 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兩篇文章

上海的弄堂
站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街道和樓房凸現在它之上,是一些點和線,而它則是中國畫中稱為被法的那類筆觸,是將空白填滿的。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看上去幾乎是波濤洶涌,幾乎要將那幾點幾線的光推著走似的。它是有體積的,而點和線卻是浮在面上的,是為劃分這個體積而存在的,是文章里標點一類的東西,斷行斷句的。那暗是像深淵一樣,扔一座山下去,也悄無聲息地沉了底。那暗裡還像是藏著許多礁石,一不小心就會翻了船的。上海的幾點幾線的光,全是叫那暗托住的,一托便是幾十年。這東方巴黎的璀璨,是以那暗作底鋪陳開。一鋪便是幾十年。如今,什麼都好像舊了似的,一點一點露出了真跡。晨吸一點一點亮起,燈光一點一點熄滅:先是有薄薄的霧,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輪廓,細工筆似的。最先跳出來的是老式弄堂房頂的老虎天窗,它們在晨霧里有一種精緻乖巧的模樣,那木框窗扇是細雕細作的;那屋披上的瓦是細工細排的;窗檯上花盆裡的月季花也是細心細養的。然後曬台也出來了,有隔夜的衣衫,滯著不動的,像畫上的衣衫;曬台矮牆上的水泥脫落了,露出銹紅色的磚,也像是畫上的,一筆一劃都清晰的。再接著,山牆上的裂紋也現出了,還有點點綠苔,有觸手的涼意似的。第一縷陽光是在山牆上的,這是很美的圖畫,幾乎是絢爛的,又有些荒涼;是新鮮的,又是有年頭的。這時候,弄底的水泥地還在晨霧里頭,後弄要比前弄的霧更重一些。新式里弄的鐵欄桿的陽台上也有了陽光,在落地的長窗上折出了反光。這是比較銳利的一筆,帶有揭開帷幕,劃開夜與晝的意思。霧終被陽光碟機散了,什麼都加重了顏色,綠苔原來是黑的,廖框的木頭也是發黑的,陽台的黑鐵欄桿卻是生一了黃銹,山牆的裂縫里倒長出綠色的草,飛在天空里的白鴿成片灰鴿。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種種,聲色各異的。它們有時候是那樣,有時候是這樣,莫衷一是的模樣。其實它們是萬變不離其宗,形變神不變的,它們是倒過來倒過去最終說的還是那一樁事,千人手面,又萬眾一心的。那種石窟門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權勢之氣的一種,它們帶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遺傳,有一副官邪的臉面.它們將森嚴壁壘全做在一扇門和一堵牆上。一已開進門去,院於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二步兩步便走穿過去,一道木樓梯在了頭頂。木樓梯是不打彎的,直抵樓上的閨閣,那二樓的臨了街的窗戶便流露出了風情。上海東區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門是樓空雕花的矮鐵門,樓上有探身的窗還不夠,還要做出站腳的陽台,為的是好看街市的風景。院里的夾竹桃伸出牆外來,鎖不住的春色的樣子。但骨子裡頭卻還是防範的,後門的鎖是德國造的彈簧鎖,底樓的窗是有鐵柵欄的,矮鐵門上有著尖銳的角,天井是圍在房中央,一副進得來出不去的樣子。西區的公寓弄堂是嚴加防範的,房間都是成套,一扇門關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牆是隔音的牆,雞大聲不相聞的。房子和房子是隔著寬闊地,老死不相見的。但這防範也是民主的防範,歐美風的,保護的是做人的自由,其實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誰也攔不住的。那種棚戶的雜弄倒是全面敞開的樣子,牛毛氈的屋頂是漏雨的,板壁牆是不遮風的,門窗是關不嚴的。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是稠密,一鍋粥似的。它們還像是大河一般有著無數的支流,又像是大樹一樣,枝枝又叉數也數不清。它們阡陌縱橫,是一散大網。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心。黃昏時分,鴿群盤桓在上海的空中,尋找著各自的巢。屋脊連綿起伏,橫看成嶺豎成峰的樣子。站在至高點上,它們全都連成一片,無邊無際的,東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們還是如水漫流,見縫就鑽,看上去有些亂,實際上卻是錯落有致的。它們又遼闊又密實.有些像農人撒播然後豐收的麥田,還有些像原始森林,自生自滅的。它們實在是極其美麗的景象。
上海的弄堂是性感的,有一股肌膚之餘似的。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積著油垢的廚房後窗.是專供老媽於一里一外扯閑篇的;窗邊的後門,是供大小姐提著書包上學堂讀書,和男先生幽會的;前邊大門雖是不常開,開了就是有大事情,是專為貴客走動,貼了婚喪嫁娶的告示的。它總是有一點接捺不住的興奮,躍躍然的,有點絮叨的。曬台和陽台,還有窗畔,都留著些竊竊私語,夜間的敲門聲也是此起彼落。還是要站一個至高點,再找一個好角度:弄堂里橫七豎八晾衣竹竿上的衣物,帶有點私情的味道;花盆裡栽的鳳仙花,寶石花和青蔥青蒜,也是私情的性質;屋頂上空著的鴿籠,是一顆空著的心;碎了和亂了的瓦片,也是心和身子的象徵。那溝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鋪的,有的是石卵拼的。水泥鋪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則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覺。兩種弄底的腳步聲也是兩種,前種是清脆響亮的,後種卻是吃進去,悶在肚裡的;前種說的是客套,後種是肺腑之言,兩種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說的家常話。上海的後弄更是要鑽進人心裡去的樣子,那裡的路面是飾著裂紋的,陰溝是溢水的,水上浮著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灶間的油煙氣的。這里是有些臟兮兮,不整潔的,最深最深的那種隱私也裸露出來的,有點不那麼規矩的。因此,它便顯得有些陰沉。太陽是在午後三點的時候才照進來,不一會兒就夕陽西下了。這一點陽光反給它罩上一層曖昧的色彩,牆是黃黃的,面上的粗項都凸現起來,沙沙的一層。窗玻璃也是黃的,有著污跡,看上去有一些花的。這時候的陽光是照久了,有些壓不住的疲累的,將最後一些沉底的光都迸出來照耀,那光里便有了許多沉積物似的,是粘稠滯重,也是有些不幹凈的。鴿群是在前邊飛的,後弄里飛著的是夕照里的一些塵埃,野貓也是在這里出沒的。這是深入肌膚,已經談不上是親是近,反有些起膩,暗底里生畏的,卻是有一股噬骨的感動。
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於最為日常的情景,這感動不是雲水激盪的,而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這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那一條條一排排的里巷,流動著一些意料之外又清理之中的東西,東西不是什麼大東西,但瑣瑣細細,聚沙也能成塔的。那是和歷史這類概念無關,連野史都難稱上,只能叫做流言的那種。流言是上海弄堂的又一景觀,它幾乎是可視可見的,也是從後窗和後門里流露出來。前門和前陽台所流露的則要稍微嚴正一些,但也是流言。這些流言雖然算不上是歷史,卻也有著時間的形態,是循序漸進有因有果的。這些流言是貼膚貼肉的,不是故紙堆那樣冷淡刻板的,雖然謬誤百出,但謬誤也是可感可知的謬誤。在這城市的街道燈光輝煌的時候,弄堂里通常只在拐角上有一盞燈,帶著最尋常的鐵罩,罩上生著銹,蒙著灰塵,燈光是昏昏黃黃,下面有一些煙霧般的東西滋生和蔓延,這就是醞釀流言的時候。這是一個晦澀的時刻,有些不清不白的,卻是傷人肺腑。鴿群在籠中嘰嘰曉波的,好像也在說著私語。街上的光是名正言順的,可惜剛要流進弄回,便被那暗吃掉了。那種有前客堂和左右廂房裡的流言是要老派一些的,帶黃衣草的氣味的;而帶亭子間和拐角樓梯的弄堂房子的流言則是新派的,氣味是樟腦丸的氣味。無論老派和新派,卻都是有一顆誠心的,也稱得上是真情的。那全都是用手掬水,掬一捧漏一半地掬滿一池,燕子銜泥銜一口掉半口地築起一巢的,沒有半點偷懶和取巧。上海的弄堂真是見不得的情景,它那背陰處的綠苔,其實全是傷口上結的疤一類的,是靠時間撫平的痛處。因它不是名正言順,便都長在了陰處,長年見不到陽光。爬牆虎倒是正面的,卻是時間的帷幕,遮著蓋著什麼。鴿群飛翔時,望著波濤連天的弄堂的屋瓦,心是一刺刺的疼痛。太陽是從屋頂上噴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這是由無數細碎集合而成的壯觀,是由無數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
北京的胡同
馮雪梅
北京多的是胡同,在高樓大廈的背後,延伸它幽長的影子。這是一座奇怪的城,一方面,讓人感覺都市的現代氣息;另一方面,灰磚灰瓦的四合院和牆上的衰草又寫著滄桑。
記得賈島在詩里說,在異鄉久了,會把異鄉當家鄉的。真是,我在京城裡.就常尋找家鄉的種種印跡。相同之處多了,不同之處也就鮮明。不知不覺在心裡比著。城與城,是不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說的。城越古舊,文化的沉積就越多。這種沉積不知不覺地滲入鄉人的骨髓,成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明證。
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緩地伸展著,一如一個走過多年滄桑的老人。兩邊的四合院,都敞著門,靜靜地曬太陽。秋陽正好,天也藍。細長的路邊,楊樹、槐樹、柳樹,不慌不忙地擺動枝條。兩棵樹之間,拴著晾衣服的繩,繩上飄著鮮亮的衣裳。有推車的老人,穿著布底鞋,細細地從胡同里踩過。小推車里是些針頭線腦,鉛筆橡皮,讓人想起舊時的賣貨郎。其實出了巷,就是超級市場,老人的貨是否有買主並不重要,單是那從容優雅勁兒,就讓人心動。再是些孩子們,在胡同里跑過,打破胡同的寧靜。
在我的家鄉,那座同北京一樣古舊的城裡,也有著如血殘陽里滿是蒼涼的歷史。我讀書的小學校,在一條長長的小巷裡。小巷的路邊也有槐樹、柳樹。校門口有推車的老太太,賣冰棒,賣各種糖果。那種糖果很便宜,一分錢、兩分錢都能買得到。下課的鈴聲一響,小車旁就湧起了一堆的孩子,用手裡的幾分零錢換糖果,甚至在上課的時候,嘴裡還偷偷含著糖。那些糖大多沒有糖紙,有糖紙的要貴些。小姑娘特別喜歡那種玻璃紙,能用它做各式小人兒。於是便央了大人到果品店裡,挑那些包著好看玻璃紙的糖。糖吃了,紙卻捨不得丟,壓平了,積成厚厚的一沓,拿出去和別人換自己沒有的圖樣兒。然後躲到小屋裡,折小人兒,想像著自己就是那身著華彩的小公主。
我的家,也曾在小巷的大院里。院里有槐樹,也就有了槐樹飄香和落花如雪的季節。小院里的人們喧喧鬧鬧又扎扎實實地過日子。槐樹下的鐵絲上,也是掛著隨季節變換的衣裳。槐樹下的皮筋上,是唱著童謠一代又一代的小姑娘。
我從小巷裡的學校、小巷裡的家走出來,穿梭於都市林立的高樓間,卻無法抹去太多帶著塵埃氣息的舊事。生活於現代的都市,卻擺脫不了回歸從前的願望。也許,越現代的東西,越讓人覺得少情感。如同在電腦上寫字,少了些許麻煩,也少了見字如人的溫情。而有時,越是現代的東西,越是屬於有錢人。但是常常地,快樂並不因為富貴而多一點。胡同里的一切都故舊,卻不因此而少了快樂和溫情。
黃昏時,我站立在北京胡同口,夕陽從樹梢頭,從屋頂的草叢上灑下的光輝,給胡同染上一層淡淡的紅色。那些涌進胡同的車鈴聲。讓靜寂的胡同變得熱鬧。隨後是家家戶戶炒菜做飯的響動。香氣開始在空氣里散開。等到夜色初升,樹下就多了聊天的人。月滿樹梢,喧鬧過後的胡同再次沉寂,靜待又一次的黎明。
我沒有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過,但是我堅信,我懂得那一種感覺。那裡所有的溫煦、質朴和對待生活的韌性是我所熟識的。這恐怕是我生長的家庭和我成長的城市所給予我的唯一不變的東西。
有一天,北京的胡同會像曾經居於其間的人一樣悄然地逝去.但是他們留給這塵世的一種精神卻永遠不變。

9. 陳丹燕 的《上海的弄堂與馮》雪梅的《北京的胡同》有啥異同

《北京的胡同》大部分運用了村托的寫作手法,而《上海的弄堂》則是直觀地描寫上海的弄堂。《北京的胡同》從人們的生活細節描寫,而《上海的弄堂》則是描寫了一些背景。

閱讀全文

與上海小學語文北京的胡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