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人教版高考語文文言知識整合

人教版高考語文文言知識整合

發布時間:2021-02-13 05:52:14

高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問題

一、之
二、而
三、其
四、以
五、於
六、乃
七、焉
八、則
九、何
十、且
十一、若
十二、所
十三、為
十四、因
十五、與
十六、矣
十七、者
十八、乎
一、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②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①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②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
③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
④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⑤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
二、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並列,相當於「和」「與」;愛了而樂衷,皆喪心也。
②表示順承,相當於「就」「才」;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③表示轉折,相當於「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④表示因果,相當於「因為...所以...」。
⑤表示修飾(方式、狀態)
⑥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君子博學二而日參省乎己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4、【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6、【既而】不久,一會兒。
三、其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①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②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整個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修飾語)應譯為「他」「它」。
③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⑤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2、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連詞。做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
4、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四、以
1.介詞,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介詞,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介詞,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介詞,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介詞,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介詞,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7.連詞。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8.承接連詞。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9.目的連詞,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10.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11.連詞。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12.語氣助詞,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13.語氣助詞,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14.動詞,譯為: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5.動詞,譯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16.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五、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
例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於)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例如: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例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六、乃
(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②贏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七、焉
1.語氣助詞。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語氣助詞。
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二)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無義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
2.代詞。相當於"之"。如:
使皇武子辭焉。(《餚之戰》)
3.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裡"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於此」 等。如: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餚之戰》)
微波入焉。(《石鍾山記》)
八、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①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
例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②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
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④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
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2、用作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九、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1.單獨作謂語,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①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②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③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十、且
1.用作連詞。 且表示遞進關系。
例如: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表示並列關系。
河水清且漣猗……(《伐檀》)
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例如: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用作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動詞,像,好像。例如: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2、用作代詞。①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②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例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3、用作連詞。①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②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例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③至,至於。例如: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十二、所
1.用作助詞。 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例如: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例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例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例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十三、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范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一般讀去聲。
①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
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
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③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⑤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
例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2.用作助詞。讀陽平聲,放在疑問句之末,表示詰問,前面有疑問代詞跟它呼應。可譯為"呢"?
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何辭為?(《鴻門宴》)
十四、因
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於」,「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例如: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後漢書·張衡傳》)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練習:
1、因坐法華西亭
十五、與
作虛詞用。
解釋為:和、跟、同。例如: 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後寫作「歟」。2、 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
十六、矣
語氣助詞
1.用於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
2.用於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嗚呼,烈矣!(《譚嗣同》)
3.用於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於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後》)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指事。)
(2)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陳勝者,陽城人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4)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
例:
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7)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
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殺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8)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
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此數者:這幾點。)
(9)放在後置的定語這後,相當於「的」。
例: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定語是「可使報秦者」,中心詞是「人」。
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
(10)放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
例:
近者奉辭伐罪。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十八、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轉載)

⑵ 還有人教版新課改的高中語文教科書里文言文知識匯總

內容太多,只能發一部分。
高中文言文知識匯總——18虛詞
一、【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師說》)
⑤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鴻門宴》)
②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④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⑤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寡人之於國也》)
④夜縋而出(《燭之武退秦師》)
⑤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關系,可譯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可譯成「以」「以此」「來」。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譯為「才」,「方才」,表示時間的副詞。
①如優孟搖頭而歌,而後可以得志。(《柳敬亭傳》)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出師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送東陽馬生序》)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之意。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鍾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譯為「不久」,「一會兒」「後來」。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二、【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戰》)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用於賓語前置句中「何」要後置(疑問句中,若賓語是疑問代詞,這個疑問代詞放在動詞前)。
①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3、作定語,可譯為「這」「那「「什麼」。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③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孔雀東南飛》)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哪裡」。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④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⑤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三)作語助詞,相當於「啊」。
①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⑤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崤之戰》)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三、【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用於疑問句末,要求對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可譯為「嗎」「呢」「呀」。
①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鴻門宴》)
④天下事有難易乎?(《為學》)
⑤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用於疑問句句末,表示反詰語氣,不要求對方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其中。可譯為「嗎」「么」「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③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3.表揣測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嗎」。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呢」「吧」,有時不譯。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5.表示停頓預語氣,一般不譯或譯為「呢」。。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蜀道難》)
6、用於形容詞尾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同上)
④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到」。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⒉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對象,可譯為「在」「於」。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
④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涉江》
3、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②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公西華侍坐》)
4、表示對象,可譯為「向」。
①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四、【乃】
(一)用作副詞。
1.表承接。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於是」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⑤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轉折。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遞進。譯為「甚至」「乃至」「而」「又」。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劉表治水軍,蒙沖斗艦乃以千數。(《赤壁之戰》)
②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正是」等。
①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④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做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管傳序》)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無乃】表猜測,可譯為「恐怕……」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之私刺謬乎。(《報任安書》)
②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五、【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必先苦其心志,老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狼》)
④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夫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口技》)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游褒禪山記》)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六、【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用於前後兩分句間,後句比前句更進一步,可譯為「況且」「而且」「再說」。
①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④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⑤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3、表轉折讓步關系,可譯為「尚且」「還」「雖然」「即使」「但是」「不過」。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4、表並列關系:⑴陳述一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可譯為「並且」「而且」。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且使遽告於鄭。(《崤之戰》)
⑵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狀態同時具有,可譯為「又…又…」。
①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⑶連接動詞,可譯為「一邊…一邊」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②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七、【若】
(一)動詞,表示比擬、比較。一般譯為「像」「好像」「如」「正如」「及得上」「比得上」。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④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如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二)用作代詞。
1、表人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於「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於「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於「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四)介詞,表另提一事,可譯為「至」「至於」。
①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麼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
①車後若干遞送夫。
八、【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用作代詞
1、所+動詞,組成名詞性短語。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合,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⑤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2、所+介詞+動詞,表示處所,工具,方法,原因,對象等。常見有「…的地方」「…的方法」「…的原因」「用來…的」。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察今》)
②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3、為+所+動詞「為…所」被表示被動,可譯為「被」。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三)用作名詞,表處所。
①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表動作、行為。有「做」「作為」「充當」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⑥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表動作,行為的結果。可譯為「變成」「成為」
①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②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心理。可譯為「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表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可譯為「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表代替。譯為「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介紹涉及的對象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⑶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並序、蘭亭集序、赤內壁賦、游容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並序、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並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3)人教版高考語文文言知識整合擴展閱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⑷ 高分急求 高中語文篇目文言常識整理

第二冊復習筆記
1、《老王》作者楊絳,散文集《幹校六記》,長篇小說《洗澡》,譯著《堂吉訶德》。先生錢鍾書,代表作《圍城》。
2、肖復興《小溪巴赫》
3、卡夫卡《變形記》,奧地利小說家,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孤獨三步曲《審判》《城堡》《美國》。
4、《阿房宮賦》杜牧,字牧之,世稱杜樊川。杜牧詩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議論見長,氣勢縱橫,敢於論列軍國大事,指陳時弊,具有較強的現實性,繼承了韓、柳派古文家的優良傳統。他的詩意境清新,風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輕浮艷麗的文壇上獨樹一幟。後人因稱他為「小杜」,以繼杜甫;又因和李商隱齊名,被稱為「小李杜」。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人稱他「樊川先生」。

賦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體。 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5、《黃州快哉亭記》
蘇轍,字子由,晚年因為隱居於穎水之濱,故自號穎濱遺老,讀書學禪以終,謚號文定。其文平穩朴實,亦如其人,作品集名為《欒城集》,人生觀深受其父兄影響,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合稱三蘇,皆為唐宋散文八大家。蘇轍被貶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為遭貶官的蘇軾贖罪,因而遭到了貶官。
「記」的文體特點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寫景、狀物。「記」一般是採用記敘與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1)亭台樓閣名勝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2)山水游記: 《游褒禪山記》《石鍾山記》《小石潭記》
(3)雜物書畫記:《核舟記》
6、《項脊軒志》
歸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崑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讀,但考試不利,35歲才中舉,後8次考進士落第,於是遷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講學20餘年,學生頗多,稱之為「震川先生」。
志,記也,古代記敘事物,抒發感情的一種文體。
7、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白衣卿相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詞人,婉約派創始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8、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歲,南宋詞人。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9、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
10、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代表作《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這的一種體裁。「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游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游天姥吟留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古體詩。
11、《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其為「古今第一首長詩」,因此它也被稱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庄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其中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樂府詩是指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置的音樂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上演唱。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詩」,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樂府詩的范圍逐漸擴大,一些雖未合樂而襲用古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的作品,也統稱為樂府。

12、王維《終南山》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3、杜甫《登樓》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昔聞洞庭湖,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陽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登高》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懷》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戲為六絕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蜀相》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14、陸游《書憤》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種存世,存詩90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5、王昌齡《從軍行》
字少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江寧」。
以高適、岑參與王昌齡為主的邊塞詩派,是浪漫主義中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的邊塞之作,表現了馳騁沙場、建立功勛的英雄壯志,抒發了慷慨從戎、抗敵禦侮的愛國思想,還描寫了西北邊強奇異壯麗的景色。同時也反映了征夫思婦的幽怨和戰士的艱苦,各民族之間、將軍和士卒之間的矛盾。邊塞詩反映了這個時代中有關戰爭各方面的現實,產生了許多優秀傑出的詩篇。王昌齡的邊塞詩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另外還深深蘊含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人文關懷,體現了詩人擴大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城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閨怨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16、盧綸《塞下曲》
盧綸,唐大歷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
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其餘私下給你

⑸ 人教版高中語文知識點總結

第一版塊:古詩文閱讀與鑒賞(7題33分)
1.名句名篇默寫題與文學常識題
知識范圍:課標建議的60個背誦篇目;文學常識以中國古代作家為主及60個背誦篇目名稱、作家及朝代。
默寫時要注意:
(1)今年高考是四選三選默,選擇最有把握的幾句來填寫,千萬不要多默。
(2)字跡一定要工整清楚,嚴禁潦草,切勿賣弄書法。(建議拿到試卷就先填寫默寫內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寫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後面想起來了再默。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採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 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了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我們認為不會考,但是課本中有,我們還是要了解一點。)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高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高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高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高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朴。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文言文閱讀(5題,21分)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題
3.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記住: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糶(賣米);糴(買米);穰(與農事有關);禳(與祭示有關);覲(拜見)。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於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利用音形關系,通假推測。高考題:此除蝗蟲誼(通「意」,意思)也。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①詞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②詞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③詞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詞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⑤詞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死去的長輩)課(督促勸說)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或對話)如(到、往)掾(古代屬官的統稱)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容(寬容、或許、許可)貸(借出借入,寬容)獄(官司、案件、監牢)白(告訴)與(贊揚)多(贊揚)遽(急速、就、恐懼)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查)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執(捉拿)延(延請)省(減免)謝(道歉、推辭、告訴)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臉紅)竟(結束、完)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造(造訪)過(拜訪、責備)弒(子殺父、臣殺君)用(財用、因為)

4.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5)語氣意識:
附:考綱所列18個虛詞:
⑴而①連詞: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表假設,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你,你的」)。③構成復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問代詞:「什麼」、「哪裡」;「為什麼」、「怎麼」。②副詞:「多麼」。
⑶乎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嘆,「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於」、「在」、「從」。
⑷乃①副詞:表承接,「就」、「才」、「於是」;表轉折,「卻」、「竟」;表判斷,「就是」。②代詞:「你」、「你的」。
⑸其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表期盼,「可要」、「要」。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如果」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⑹且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很」;②連詞,表並列,「又」;表遞進,「並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表假設,「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表轉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於句首。
⑺若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②連詞,表假設;表選擇,「或」、「或者」。③構成復音虛詞
⑻所助詞:①構成「所」字結構,「……的人(事)」;②和「為」呼應,表被動;③和「以」連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借,……的方法(憑借)。
⑼為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著、為了」;表原因,「由於、因為」;表被動,「被」。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10)焉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裡,怎麼;②語氣助詞:陳述感嘆疑問語氣③兼詞「於之」;④作形容詞詞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②表疑問語氣;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12)以①介詞:表憑借,「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於」;表對象,「跟」、「和」;
表時間、處所,「於」。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並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13)因①介詞「憑借」;「按照」;「趁著」、「就著」;因為;「從」、「由」;②連詞,「因此」、「於是,就」。
(14)於介詞⑴表時間、處所、范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於」、「由於」;
⑵表比較,「比」;⑶被動,「被」。
(15)與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④動詞(給予,結交,參加)。
(16)則①副詞:表判斷,「就是」;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如果」、「假設」;
表並列,「就」;表轉折,「卻」、「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詞:附在動詞後構成「者」字結構,「……的人(事、東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後,無實在意義。④放在數詞後,翻譯為「個,樣」
(18)之①助詞:襯助音節;取消句子獨立;結構助詞(「的」);定語後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5.性格表現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特點。最後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度;看評價者對統治者的態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②詞義擴大。③詞義的轉移。④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變化。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
1親戚2妻子3中國4所以5無論6更衣7殷勤8卑鄙
9其實10春秋11結束12約束13中原14烈士15犧牲16雖然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21山東22縣官23致意24從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29以為30從而31至於32祖父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37即使38向來39因為40老大
6.內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7.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虛詞標志法:句首常有「蓋、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於、至若」等虛詞;句尾標志詞有「也、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後找賓語。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其准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後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詞常常
能承前啟後,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於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B>表態度、方式,C.表工具,D.表處所E.表趨向,。F.表頻率,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4)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3)「被」((4)意念被動(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2)省略賓語(3)省略介詞」。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五)定語後置:
(1)者(3)……之……者:「(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干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第二板塊:語言知識與運用(27分)
高分口訣:審題干,明確答題方向審題文回應暗含要求
1、字音字形辨析題:(注意:語音不考慮聲調,錯別字今年不單獨命題。)
字音題:【答題技巧】(1)常見多音字標「次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大,標「常讀音」正確的可能性小。形聲字標「不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大,標「同聲旁讀音」的正確可能性小。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2)廣東人區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後音,塞擦音的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後響復韻母的「ie」與「uè」難度很大,必須矯正。(3)善用排除法。
【答題知識】①正確把握形聲字的讀音,利用形聲字聲旁能表讀音的功能識記一些難讀字,如:屣xi、猙zhen;記住形聲字的聲旁字與字的讀音不一致的字,如:諂chan、陷xian、焰yan、旖yi、嗔chen。②注意區別形近字,如:「刺」與「剌」、「陡」與「徙」、「贏」與「羸」。③注意多音多義字的讀音。多音多義的讀音是考查的重點。多音常常是因為「多義」,所以因義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如:「卡」做音譯語素時讀ka,卡車、卡賓槍,取和「不暢通」有關義項時,讀qia,關卡、發卡、卡殼。④注意口語與書面語的讀音區別,如「哈」,書面語中讀ha,在方言或口語中讀ha或ha;「露」,書面語中讀lu,口語中常讀lou。⑤注意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的讀音區別,如:街談巷xian議、巷han道。
字形題【答題技巧】基本方法為以「義」定「形」。(1)從形旁入手。如「弩」和「駑」,「肓」與「盲」。(2)從詞義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從詞語的結構入手。如「文過飾非,幽愁暗恨」,並列式詞語,「文」和「飾」,「幽」與」暗」互訓。再如:窮形盡相、和顏悅色等。(4)從成語的出處入手。如:察言觀色、墨守成規等。
(一).把握詞義
(1)從詞義的輕重不同的角度辨析。比如:「希望」、「期望」、「渴望」三個同義詞一個比一個程度重;
(2)從詞義的范圍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如「局面」和「場面
(3)從詞義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角度辨析。如「保護」與「庇護
(4)從詞語適用的對象不同的角度辨析。(5)從詞義的側重點不同的角度辨析。
(二).辨析用法
(1)搭配對象不同。如「交流」和「交換」,前者多與表示比較「虛」的一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流體會,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後者則往往與表示「實」的一些事物的名詞搭配,如交換場地,交換物品等。
(2)詞性和語法功能也不同,如「誕辰」和「誕生」、「創見」和「創建」、「品位」和「品味」三組同義詞,前者為名詞,主要做主語、賓語,後者為動詞,主要做謂語。
(三)體悟語境
詞語的運用與語境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一個詞語有其基本意義,但放到一定的語境中,又往往有語境義,即產生的特寫意義和臨時意義。
3.成語辨析題
【答題經驗】(1)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後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語越要注意陷阱;(3)特別陌生的成語往往是對的。
【答題知識】搞清成語意思(本義引申義比喻義)是前提,考察語境是基本切入點。重點:(1)注意易望文生義的成語。(2)注意有兩個意義的成語。(3)注意含有相同語素的成語是否混用。(4)注意成語潛在的褒貶色彩。(5)注意成語的固定陳述對象。(6)注意謙敬成語是否誤用。(7)注意只用於否定句的成語。(8)考慮成語的語法特點(詞性,搭配以及和前後語境是否重復或矛盾)。
A.謙敬成語:

⑹ 最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必背篇目(包括古詩詞和文言文)有哪些

我馬上上高二。這是老師發的資料,我給你弄上來。
第一冊
1。沁園春 長沙 ----毛澤東
2。採桑子 重陽-----毛澤東
3。錯誤-----鄭愁予
4。荷塘月色(節選)----朱自清
5。周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6。勸學----荀子

第二冊
1。過秦論---賈誼
2。蘭亭集序---王羲之
3。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4。師說----韓愈
5,。阿房宮賦----杜牧

第三冊
1,衛風。氓---詩經
2,秦風。無衣---詩經
3,此風。靜女----詩經
4,離騷---屈原
5,孔雀東南飛---玉台新詠
6,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
7,短歌行---曹操
8,歸園田居---陶淵明
10,長歌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
11,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
12,琵琶行---白居易
13,山居秋暝---王維
14,登高---杜甫
15,蜀相---杜甫
16,石頭城---劉禹錫
17,錦瑟---李商隱
18,書憤---陸游
19,虞美人--李煜
20,雨霖鈴--柳永
21,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22,鵲橋仙---秦觀
23,聲聲慢---李清照
24,永樂遇。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25,揚州慢---姜0
26,漁翁---柳宗元
27,聞樂天左降江州司馬---元神
28,李憑箜篌引---李賀
29,過華清宮---杜牧
30菩薩蠻---溫庭筠
31浪淘沙---李煜
31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
32江城子---蘇軾
33蘇幕遮---周邦彥
34一剪梅---李清照
35紀念劉和珍君---魯迅
36六國論---蘇洵
37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第四冊
1長亭送別---王實甫
2陳情表---李密
3赤壁賦---蘇軾
4逍遙游---莊子
5滕王閣序---王勃

第五冊
詠柳---賀知章
蜀道難---李白
將進酒---李白
兵車行---杜甫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客至---杜甫
旅夜書懷---杜甫
登岳陽樓---杜甫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第六冊
報任安書---司馬遷
屈原列傳---司馬遷

就選我的唄,我打了很久,3Q
那個第三冊要提前背,太多了,不然上學了要受罪!

⑺ 急求: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識點。 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編輯本段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並不更少,我的百姓並不更多,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麼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忙季節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規定,網眼在四寸[合現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麼不滿。百姓對供養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數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後,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麼區別?王不要怪罪於年成,那麼,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編輯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雞豚狗彘(zhì)之畜,【無】失其時。【無】通「勿」或「毋」,不要。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通「斑」,花白。 3:【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過。
古今異義
1.【寡人】之於國也。【寡人】:(古義: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詞。今義:指形單影只之人) 2.【河】內【凶】。【河內】:黃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濟源一帶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今義:1.指人或動物暴躁,心腸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鄰國之民不【加】少。 【加】:(古義:副詞,更。今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東西或數目合在一 起:增加 4.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逃跑。今義:行走) 5.【或】百步而後止。【或】:(古義:有的人。今義:表選擇的連詞,或許、也許) 6.是亦【走】也。 【走】:(古義:跑,逃跑。今義:行走) 7.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谷】:(古義:糧食的統稱。今義:穀子) 8.斧【斤】以時入山林。【斤】:(古義:斧頭。今義:重量單位。) 9.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10.非我也,【兵】也。【兵】:(古義:兵器。今義:軍隊中最基層人員) 1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歲】:(古義:年成。今義:年)
一詞多義
·1.數 ①數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於國也》 cù 密、細密 ②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寡人之於國也》 幾、若干 ③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④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⑤願令得補黑衣之數 《觸龍說趙太後》 數目、數量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 《赤壁之戰》 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於國也》 僅、只 ③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④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後序》 徑直、直接 ·3.發 ①百發百中 成語 發射 ②發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派遣 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寡人之於國也》 指打開糧倉 救濟百姓 ④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開放 ⑤主人忘歸客不發 《琵琶行》 出發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 《五人墓碑記》 發出 ⑦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出、抒發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於國也》 兵器 ②窮兵黷武 成語 戰爭 ③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後》 軍隊 ④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戰》 士兵 ·5.勝 ①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②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於國也》 盡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⑤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宏偉的 ·6.時 ①不違農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季節 ②無失其時 《寡人之於國也》名詞,時機,機會 ·7.王 ①王無罪歲 《寡人之於國也》大王,名詞,讀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於國也》稱王,統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勝食 《寡人之於國也》動詞,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寡人之於國也》前一個「食」為動詞,吃;後一個「食」為名詞,食物 ·9.於 ①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寡人之於國也》介詞,在 ·10.之 ①寡人之於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襯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④五畝之宅 《寡人之於國也》助詞,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代詞,代百姓;助詞,的 11.以 ①請以戰喻《寡人之於國也》 用 ②以時入山林《寡人之於國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於國也》把
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打鼓,擊鼓進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穿 【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為王、稱王、統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歸順 【王無罪歲】 : 一般「罪」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 樹:一般「樹」是樹木(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種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一般「食」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吃 動詞作名詞: 【請以戰喻】 : 一般「戰」是戰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戰爭 【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 一般「生」是活著(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活著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動詞),在此活用為名詞:死去的人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 其他 【謹庠序之教】 : 一般「謹」是謹慎(形容詞),在此活用為動詞:認真從事 【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 : 一般「移」是移動,在此是使動用法:使……遷移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亦走也 這也是逃跑。 2、非我也,歲也 這不是我的過錯,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斷肯定判斷) 3、非我也,兵也 這不是我殺的,這是兵器殺的。(同上) 4、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這就是讓百姓對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 5、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生養死葬沒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 【倒裝句】 1、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 (1)申之以孝悌之義 反復進行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教育 (2)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頭頂著或背負重物行走在路上 2、賓語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未之有也。 (2)雞豚狗彘之畜。 畜雞豚狗彘 3.介詞結構後置句: (1)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當於「只是……罷了」) (2)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或……或……」相當於「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當於「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語「此」。 2、棄甲曳兵而走 省主語「將士」。 3、可以無飢矣
課下注釋
1.河內[凶] :收成不好,荒年 2.不 [加] 少 :更 3.[填] :擬聲詞,模擬鼓聲 4.[鼓]: 擊鼓 5.[直]不百步耳 :只是,不過 6.寡人之[於]國也 對於 7.谷不可[勝]食也: 舊讀shēng,盡 8.[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 9.[衣帛]:穿上絲製品的衣服 10.[無如]:沒有像......
編輯本段《寡人之於國也》 - 寫作特點
本文寫作上體現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迴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後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高考語文文言知識整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