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博客
當視覺因太多淺表化、碎片化的語文教學而疲憊時,我們很渴望能看到有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不久前,在南通舉行的第五屆「中語杯」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初中組)觀摩研討會中,筆者看到了優秀同行為促成語文深度學習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很有感觸,形成與深度學習路徑的相關思考如下:
一方面,執教者在把語文課堂引向深度學習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1.及時抓住關鍵,激發深度學習的興趣
如果說一堂語文課就是一桌盛宴,那麼桌上必定有令人嚮往的主打菜餚,好的廚師應該推算到食客的期待,在此盡顯「烹飪」的功夫。本次活動中來自四川的鄧湘娟老師在《定風波》課堂上有這樣的環節:
師:有覺得難說或說不明白的句子嗎?
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師:到底有沒有風雨?(學生沉默)穿林打葉了啊,一蓑煙雨啊!怎麼就無了呢?
生:自然界的風雨是有的,人生中卻無風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樂觀和豁達。
師:那麼什麼是「也無晴」呢?榮耀的時候,顯達的時候,風雨是外界的風雨,晴明是外界的晴明,我還是我。這是一種超脫,一種寵辱不驚!
鄧老師抓住了「風雨」這個關鍵詞語,啟發學生思考「一蓑煙雨」與「也無風雨也無晴」之間是否矛盾。其實這個問題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因為他們既無蘇軾那樣的復雜經歷,也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理性思維,所以一開始學生是沉默的。而此時的沉默正標示著學生對這個問題是感興趣的,他們的沉默正是深度學習的開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孫榮穎在《錢塘湖春行》的教學中也有這樣一個片段:
生:第二聯前一句主要寫燕子,後一句「幾處早鶯爭暖樹」中的「爭」寫出了鳥很多。
師:他說鳥很多。
生:「爭」寫忙碌,顯露了春的生機。
師:這里的「幾處」能換成「到處」,「誰家」能換成「家家」嗎?
生:不可以。這里寫出了早春鳥的活潑和作者的驚喜。
孫老師首先抓住了「爭」.這個關鍵字,注意對學生思維的深度挖掘。當學生領會了「爭」的含義後,『教師則用詞語置換的方法,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幾處」和「誰家」的表達作用,可謂引導得力,且都落在關鍵處。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抓住幾個關鍵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和思考這些點,那麼我們的課堂就容易走向深度學習。
2.適時穿插知識,提供深度學習的支撐
美國深度學習的研究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認為追求深度學習時,教師要想法幫助學生預備與激活先期知識,以實現新知識與學生現有背景知識的聯結。本次教學觀摩會中,執教者能適時穿插知識點,為學生提供知識基礎和思維支撐:
內蒙古許彥老師教學《天上的街市》,在三讀詩歌後,介紹寫作背景和郭沫若相關作品,這有助於學生深入探尋詩人的內心世界;福建曾艷娟老師教學《梵天寺木塔》,是在體會了該文科學性與文學性結合的魅力之後,再介紹作者沈括和《夢溪筆談》的,這不僅顯得順理成章,而且會把學生由一篇文章導向一本書的認知;山西李躍魁老師在教學《春》的開始,先從甲骨文和金文中關於「春」的字形分析來探究其涵義,不僅增添了課堂的文化氣息,還興味盎然地把課堂引向了關於春的特點的描述,為學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內涵提供了鋪墊。
3.結合語言訓練,明確深度學習的方向
語言與思維如同一個硬幣的正反面,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實際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訓練往往能為深度學習規定方向。廣西龍起珠老師執教的《老王》課堂上有這樣一幕:
師:請用兩個詞擴充題目為「____而
一的老王」,想想老王是個怎樣的人?
生:慷慨、熱心而朴實的老王。
師:「而」在這里前後有轉折關系,意思落在後面一個詞語上。
生:不幸而善良的老王
師:不幸表現在哪裡?哪裡又能看出善良?
這里教師藉助於講解「而」的用法,啟發學生從前後為轉折關系的詞語上探尋人物形象的不同側面,避免了學生思維的天馬行空,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陝西邱俊老師在教學《鳥》一文時,有一個環節,很受好評:
師:由「愛鳥」到「不忍看」似乎有矛盾。我們來看看,作者為什麼「愛鳥」而又「不忍看」呢?請看屏幕,完成填空:
我愛聽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愛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我不忍看____,那____,讓我感到____。
這個環節,思維的方向明晰,而且把思維訓練和表達訓練熔為一爐,對學生思維品質和表達能力的提升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於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4.提供成熟範例,提升深度學習的層次
初中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大多還停留在比較淺表的層面上,思考不到位或者表達不完善是課堂的常態,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給予引導示範,幫孩子們打開思路,讓他們有章可循,觸類旁通,在模仿和舉一反三中激活思維,促使學習由淺層走向深度。本次活動中不少老師做到了這點。
廣東吳慧玲老師在執教《賣油翁》時,有一個「趣析故事」的環節,要學生說說賣油翁中的「兩」。這樣一個引自一篇已發表論文的創意,如果沒有一定的示範和引領,學生必然會莫名其妙,不知所措。教師提供了兩個相關的示例後,孩子們馬上興奮起來,他們圍繞文本,開始了自己的發現與探究之旅,一氣呵成地找出了四個與「兩」相關的例子。
湖北胡家俊老師在教學《古詩二首》時,課堂結構極為精巧。《望岳》由教師引導學生詳解,花了課堂近2/3的時間;而《春望》則依託教師的賞析思路,以學生自讀為主,只用了課堂1/3的時間,學生也基本上讀懂了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懷。由教師的示範引路到學生的自主學習,標志著課堂學習走向了深入。
另一方面教者在探尋語文課堂深度學習路徑時也存在不足:
1.課堂機智不足,錯失深度學習契機
《記承天寺夜遊》課堂上一學生提出「蓋竹柏影也」一句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被教師以「這是陶醉啊,哪有失望呢」輕輕帶過。其實仔細品味,作者在陶醉於美景之餘,猛然發現「積水空明,藻荇縱橫」的美景只不過是鏡花水月的幻境,於是禁不住有些失望,進而產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幽微感慨,這是極其合理的品悟,帶著孩子可貴的發現的眼光。此時教師只要耐心一些,讓孩子說說理由,或者交由大家討論,便是把課堂引向語文深度學習的良好契機!這種由於文本解讀不足和課堂機智的不夠,導致課堂上深度學習的機會被忽略的情形在本次活動中不在少數。
2.教者用力過度,沖淡深度學習意味
相對於導向深度學習不足的情況而言,觀摩中也發現一些「過分」追求語文深度學習的例子,尤其是讀寫結合的濫觴,有可能會沖淡閱讀教學本身的味道,使得閱讀在文本表面兜幾個圈子,就匆忙走向所謂的寫作深化訓練,這樣的課堂過猶不及,也不是我們所期待的語文深度學習。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治國如同製作新鮮菜餚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怠慢,一切都要恰到好處,其實語文的深度學習也是如此。讓我們隨著這些優秀同行,積極投身語文課堂,去尋找和實踐更多的通向語文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
㈡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深入學習的基礎是專心致志。比如專心聽課:①課前要先做好預習工作,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課堂聽課的時候要多種動作協調起來,比如邊聽邊做筆記。同時,要參與交流和互動,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得盡量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聽課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比如把多種動作協調起來,邊聽邊做筆記。
具體學習中,要直擊弱點,反復操練。反復操練指的並不是重復已經擅長的事情,而是要「聚焦在困難與弱點上」,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提升。所以在學習、做題、復習中,要學會梳理知識,找出自己不理解、似懂非懂或沒記住的知識,然後有針對性地去解決。沒記住的要花時間記憶背誦,不理解的要抓緊找老師同學弄懂。
記憶方面,要靈活運用各種記憶方法。①提取記憶(或者叫檢索記憶),具體方法有:A.卡片法,比如背單詞的時候,在卡片的正反兩面分別寫下中、英文,看中文想英文、看英文想中文。B.回想法,比如讀完書或上完一節課之後,在一張白紙上寫下記得的所有內容。C.提問法,比如讀完書或學習完某章節後,自己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回答問題來檢測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D.思維導圖法,比如閱讀一本書之後,把主要內容梳理成思維導圖,然後之後通過思維導圖來回憶書本內容。②間隔重復記憶,就是在學習之後,遺忘速度較快的區段及時重復,鞏固記憶。按照遺忘曲線,間隔的時間就是在學習或暫時記住之後的:20分鍾後、1小時後、8小時後、1天後、2天後、6天後、31天後等這些時間段再重復一遍。當然,具體的間隔時間不需要如此頻繁,通常以一天、一周和一月的時間來間隔記憶即可。③記憶法,就是把抽象的信息轉譯成具體、有趣、容易記憶的信息,比如諧音記憶法、圖像法、聯想法、結構法等等。不過這些方法需要自己去刻意的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和運用。像我練習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編碼定位記憶」就用到了諧音轉化記憶、意義轉化記憶、形象轉化記憶、位置記憶、聯想記憶,思維導圖就是一種結構式記憶和圖像記憶。這些方法的掌握,在學習和記憶這件事上也是一大助力。
學習中,還要重視意見反饋。作為學習者,想要讓學習的成效提升好幾個檔次,就需要在學習或練習的過程持續聽取有建設性的反饋,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具體可以從周遭的朋友、師長、甚至是網路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聽取這三種意見反饋:①結果型反饋:做錯了嗎?②信息型反饋:哪裡做錯了?③改正型反饋:如何修正錯誤?
㈢ 教研論文交流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一、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1.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2.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3.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二、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磁性」更強烈
層次性需要是發展性教學主體參與內在機制的動力性環節。無論是利用超出學生預期的「新異刺激」去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還是挖掘文本空白,精心營造拓展空間……教師通過把目光「鎖定」在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上,呵護童心,滿足他們與生俱來的「四心」——好奇心、好動心、好勝心、創造心,通過多方面激活,讓深度學習的「磁性」更強烈,促使學生更好地享受語文課堂學習。
例如,一位教師教《清平樂·村居》(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讀著「醉里吳音相媚好」,你彷彿看到翁媼在干什麼,彷佛聽到他們在說些什麼呢?
(同桌同學邊想像邊進行分角色模擬表演,師指生上台表演。)
生1(媼)拍拍生2(翁)的肩膀:老頭子,你一生都是我們家的頂樑柱,現在好了,三個兒子多能幹啊!
生2(翁)拉著生1(媼)的手:老婆子,你才能幹呢,給我生了三個好兒子啊!
師:就這樣,老兩口聊啊聊,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走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此情此景可以凝聚成一個字,那就是——
生:媚。
師:不僅她媚,他也媚,這就叫——
生:相媚好。
師:這是怎樣一個「醉」呀,因媚而醉!
多麼精彩的一個教學片斷!教者引導學生在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品析演繹,語文味十足。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語文教學就要為課堂的有限時空注入無限的張力,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活潑些,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我們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活了學生的學習需要,何愁學生不自然而然地走進深度學習呢? 三、多層次推動:讓深度學習「磁力」更充足
實踐證明,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方面來不斷增強學習「磁力」。
1.把握一個前提——深度參與,激活新知
要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首先需要激勵學生深度參與,只有深度參與,所學的知識才能被激活。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專題探究、主題拓展、觀點爭鳴、小組討論等。如:《秦兵馬俑》(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一課,可以設計表格式導讀學案,從「課文介紹了哪幾種兵馬俑?各有什麼特點?分別是如何抓住特點進行具體介紹的?」這幾方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展示時,通過學生活動的參與面、探究的縱深點、思維的批判性、建構的生成度這四方面對學生參與的深度作出評價。
2.突出一個重點——深度思考,獲取新知
學生在探究閱讀中能否深入思考,取決於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精當。我們要層層深入、由表及裡地引領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
㈣ 怎樣的教師素養能夠確保小學生深度學習
最起碼的教師素養,是要明白小學生的心理以及成長各階段的特點。更重要的是不斷學習,不斷武裝自己。
㈤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現深度學習
小學語文怎麼進行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為有效課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從理論上說,深度學習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主體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理論,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去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的綜合學習。[1]它是有效學習、高效學習的必然要求。 為了幫助學生在美好的語文世界裡倘佯、想像、創造、發展,不斷吸引學生投入深度學習,我們要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筆者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發現了促進深度學習的幾個有效策略:
多角度建設:讓深度學習"磁場"更豐厚
語文教學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2]。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建設文本教材,既要利用豐富的生活資源,也要融入學生的主觀創造,促使學生變被動的文本"接受者",成為文本"創造者"、"享受者"。
刪"繁"就"簡",話題提煉突出"精"字。要想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進行個性化的感悟,教師需從課文眾多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本質的核心信息(最具有教與學價值的"精華"),它可以是一個字詞、一個句段、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等。教師可通過一個精當的、觀點鮮明的話題,來切入文本建設。
由"薄"變"厚",資源整合突出"巧"字。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博覽群書,開闊眼界,擴展視野。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要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要補充教材,拓展內容,重組資料,要充分利用、合理開發、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對教材、課堂、教師自身的不斷超越。
由"靜"變"動",實踐方式突出"活"字。為了進一步強化和內化文本內容,可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當小導游、演課本劇等,通過師生共同研讀文本、挖掘語言實踐點,讓活動過程本身也成為一份豐厚的課程資源。這些活動過程促使學生應用語言、內化語言,使學生真正將學習的感受、感知與感悟有機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進而提升學習層次,強化學習能力,適應新情境、探究新問題、生成新能力
㈥ 怎樣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落實深度學習策略
1、激發學生興趣,以興趣為導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然說深層學習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但如果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甚至處於一種厭煩的狀態,他們是不能進入到深度學習狀態的。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語文學習感興趣的地方,並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才能夠沉浸到學習中去,真正學有所得。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趣味性的環節來抓住學生們的目光。比如,在課文第二課時前的復習生字詞語階段中,在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時,可以用有趣的游戲來取代單純的朗讀,這樣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在教學課文時,以二年級上冊《美麗的丹頂鶴》為例,在教授丹頂鶴的形態美時,可以用一幅空白的丹頂鶴圖片,讓學生為丹頂鶴塗上顏色。還可以適當地添加一些和課文有關的課外內容,在激趣的過程中也能擴充學生的知識。
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語文學習的效率也明顯提高。
2、教學目標化繁為簡,尋找切入口。
低年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透徹,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教師在教授課文時,設置的教學目標過多,每一點都想要說明清楚,就導致了課文內容非常的分散,講得越多,越不詳細,每個知識點都是走馬觀花、霧里看花。為了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應該突出最重要的教學目標,簡化一些不必要的環節,去掉一些花哨的形式,留給學生更多地思考空間,讓一堂課做到簡潔充實。要做到化繁為簡這一點並不容易,這要求教師在課文呈現的眾多內容尋找到一個切入口,這個切入口可以是一個詞語、一句話、一種感情等等,但它要能夠起到串聯整篇課文的作用。以《孔繁森》一課為例,這個切入點就是「優秀的援藏幹部」,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切入點來深入教學,而且這個切入點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簡單易懂,在學生的認知水品以內。多並不意味著好,只有「精」才更能夠帶領學生細細揣摩。
㈦ 我想學習深度學習這個應該從哪開始學起啊
學習就是從現在開始,深度學習也要從基礎開始,都是一步一步學的不是一下能深度學內習,不從容基礎開始,深度能理解?要學習都是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大學,都是一步一步開始的,都是循序漸進,不能一步上天,學什麼深度?都是從基礎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