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希望能針對現狀,專消除教師的尷尬,解決教屬師課堂教學操作中的實際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活動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學必定離不開對細節的研究與雕琢。喚起教師對教學細節的關注、對教師智慧的關注、對教學實效的關注、對自身發展的關注、對教學創新的關注,搭建一個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學細節、教育智慧、教學實效、自學發展、教學創新的理論詮釋與實踐案例,這是我們編寫《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的真實意圖。
Ⅱ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生成性
如何看待課堂教學的生成性
一、何謂生成性教學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實施,目前有一種針對課堂教學的說法很流行,即課堂教學要注重生成性。於是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也就成了一種呼聲,盛行於大江南北。這就給人們一種心裡趨勢,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採取生成性的教學方式,那麼這種教師就還是在實施傳統教學,他們根本就沒有落實課改精神,而是在做掛羊頭買狗肉之類的事。這樣一來,這種教師就會受到社會不公正的指責。為了避免指責事件的發生,許多不懂生成性教學內涵的教師就會扭曲「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課堂教學變成了類似「非常6+1」的電視節目。像這樣的「生成性教學」其實質是做秀,而非學術界的生成性教學。靖國平教授在《生成性課堂何以可能》一文中強調:生成性教學具有過程性、互動性、非預料性和價值性等特點。關於生成性課堂的價值,靖教授總結了四點。其一、課堂教學關注生命成長,關注學生人格成長。其二、關注學生內心想法的表達。其三、關注課堂教學中豐富的差異性。其四、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表達。
因此,可以將生成性教學理解為:生成性教學是相對於傳統預成性教學而言的,它是指在彈性預設的前提下,師生在課堂中根據不同的情景,建夠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培養,靈感性得以發揮,教師對學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激勵作用和引導作用。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生成的問題要給予高度重視,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分析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二、生成性教學與預成性教學的關系
關於課堂教學究竟是採取生成性教學好還是採取預成性教學好,這是在現實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遇到的難題。由此課堂教學就開始了生成性教學和預成性教學之爭的局面。有一種觀點認為,預成性教學是預成性思維的展現,它突出的是「律令性教學」。律令性教學注重規律和規則,並受其控制和影響。它將教學過程看作是教案的執行過程,對具體的教學情景不與重視。對學生生成的某些問題看作是擾亂教學秩序、無理取鬧和嘩眾取寵而給予鎮壓、忽視。於是很多人就認為預成性的教學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靈感,而生成性教學恰好有助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靈感的培養。因此生成性教學和預成性教學就成了二元對立的兩種課堂教學方式。
像這樣將二者對立的觀點是非常極端的思維,是教條主義的經典表現。預成性教學是基於結果的預成,其假設前提是好的結果來源於好的預設。但是,好的預設未必會有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原因和結果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一因一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一因多果的關系。因此,要取得好的結果,沒有好的預設是不行的;但只有好的預設也是不行的,預設只是結果的一種原因。也就是說要取得好的結果,除了需要好的預設之外,還需要注重取得好結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著許多原因,而這些原因對結果的好與壞可能又有很大的關聯。
對過程的關注恰好是生成性教學的一個特性,生成性教學是基於動態過程的調節,其假設前提是過程決定結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細節決定成敗」,同樣,在教學過程中很多環節和細節也決定著教學結果。這些環節是可以預設的,但環節下面的很多細節則是不能預設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生成性教學和預設性教學是導致好的教學結果的兩種不同策略,這兩種策略是互補的而非對立的。
三、怎樣看待生成性教學
在上面對什麼是生成性教學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知道,生成性教學特別注重過程、生成的問題和互動交流。那麼在實際教學中應怎樣去把握和操作呢?
1. 注重教學過程,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學生身心能否健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和啟迪。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關注於知識的傳遞,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心智的轉變。心智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的。葉瀾教授對過程教學非常關注,她說過這樣的話:「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要達成學生心智的轉變,必須注重教學過程。一旦離開了過程教學這一平台,師生的交流就會失去實質意義。
2.注重課堂教學中生成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同與以前的社會了。在以前教師掌握著豐富的資料,學生只能通過教師來了解社會。而今學生可以通過網路、新聞媒體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信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隨著新知識的引入,學生可能在一瞬間獲得靈感而發出有創造性的火花。對於這類突發性的事件,教師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要抓住機會,激勵學生思考。對這類非預設性的問題和情景,教師若處理的很好的話,也就真正達到了教學相長的境界。
3.注重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生成性的教學特別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交流互動。這與以前的「師——生」或「生——師」單線交流不同,它採取的是一種集思廣益的方式,搭建了三維立體的交流平台。通過這個平台,教師可以轉移部分解答權給學生,由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某些問題。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樹立學生榜樣,以激勵其他學生的求知如。也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覺得問題的解決是自己和教師共同完成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交流互動中,教師應該判斷交流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有些問題如果沒有交流價值,教師要點到為止而不應為了互動來交流。像這樣的交流只是一種形式交流,對學生和教師本身不但並沒有多大的幫助,而且還浪費了課堂寶貴時間。因此,對於課堂的互動交流,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圍繞著問題而展開的心靈與心靈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學生不僅只是獲得了問題的解答,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思維的進展和心靈的提升。
Ⅲ 27.) 舉出一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自己利用學生生成性資源的例子,說一說是怎樣處理的,效果如何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學生通過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突然一個學生說:「我有個發現,正方形相對的兩條邊也是相等的。」我認為這是個有價值的信息,於是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修改了板書,把正方形的特徵「四條邊都相等」改為「相對的兩條邊相等」。一個學生就發現了:「那正方形不就變成長方形了嗎?」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長方形?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學生議論開了,最後形成兩派對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學生認為:正方形不是長方形。因為它的四條邊都相等,而長方形只是相對的兩條邊相等。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正方形是長方形。因為正方形有四個角,每個角都是直角;有四條邊,每條邊都相等,就包括相對的兩條邊相等。 還有的學生說:「如果說正方形是長方形,那為什麼還要叫正方形,乾脆全部都叫長方形。」他們把等待審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得到這個信息並沒有直接了斷的「判案」,而是引導學生找出:「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要用什麼標准呢?」把評價的權利再拋還給學生。此時我發現判斷是的同學以「YE!」慶賀勝利,判斷不是的同學心有不甘。我說:「老師覺得剛才判斷不是的同學眼睛真亮,他們注意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點。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它是一種四條邊都相等的長方形。大家對這個說法滿意嗎?」即時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我想正是這種審時度勢,相機調整教學預設的態度,才能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投入到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活動中,獲得思想啟迪,加深知識理解,促進思維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價值,感受享受知識的甜蜜,感受心靈成長的幸福
Ⅳ 求小學語文教育案例一篇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假若你是扁鵲……
筆者在前不久執教小學語文第八冊〈〈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全文的時候,問學生: 「
學完了本課,你有什麼收獲和感受? 」 學生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A 生說: 「 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 『 諱疾忌醫 』 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 , 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
, 老老實實地醫治。有了缺點錯誤 , 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 , 認認真真地改過。。 」
B 生說: 「 我知道扁鵲的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在的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說: 「 我知道蔡恆公太驕傲了,聽不進別人正確的勸告,我們要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 」
…… , …… (學生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學生 D 站起來說: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樣,我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恆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恆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
聽了 D
的發言後,學生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體現他們個性的時候。於是,便稍稍做了個安靜的手勢,說:
「 同學們,扁鵲應該怎麼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自己的見解,並說明理由。 」 (學生稍稍安靜)
有的說: 「 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恆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 雖然蔡恆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
緊接著,一學生反駁說: 「 蔡恆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說: 「
扁鵲在初遇蔡恆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恆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恆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
…… , …… (就這樣你來我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 我並沒有 到此為止, 急於下結論
,而是趁熱打鐵,讓學生在課後去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 》
[ 分析與反思 ]
以上教學片段真可謂 「 一石擊起千層浪 」
,也是我沒有預料到的。但學生的回答卻讓我看到了學生的世界是充滿無限想像力的,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並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三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
……
。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並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
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導引下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要我們去探究,去實踐 ……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
和平一校 韓曉春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
和平一校 韓曉春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麼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2、《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麼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裡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麼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麼,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裡(段、句)就學那裡(段、句),你喜歡怎麼學(讀)就怎麼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麼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灕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教學案例分析
「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對於景美、情深的課文,教師要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時,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細細品讀、認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語文不是無情物,它本身棲息著浪漫和詩意,作者情誼的表達就隱匿於語言文字的深處。語文教學要讓情感流淌,讓課堂充溢濃濃的人文情懷。
下面教學的片段感受頗深:
片段一:
師: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桂林山水的特點並學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見為實,現在請大家深入學習了解灕江水特點,作者怎樣寫出灕江水的特點的?
生:灕江的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
師:看屏幕,讀一讀並說一說喜歡哪個特點,讀給同桌聽。
生:我喜歡「灕江的水真綠啊!」
師:為什麼喜歡?
生:這句用比喻手法,寫出綠的特點。
師:你知道水綠得如何,並說說「翡翠、無暇」的意思,並指出水的特點。
師:想想,應怎樣讀呢?
生:應讀得活潑、跳躍。
師:喜歡讀這一句的同學把這一句讀一讀。
(生讀)
師:喜歡水清的同學,說說你們喜歡的理由並讀一讀。
生:灕江的水清得可見江底的沙石。
師:灕江到底有多清呢?我們可以把一枚硬幣放入水中,透過江水可以看見江底硬幣上的字。那如何朗讀呢?喜歡的同學讀一讀。
生:讀
師:請同學們評一評,他們讀得如何?(師指導,該句應讀得平整,然後,全班讀一遍 )
師:老師也喜歡這一段,現在老師讀前半句,你們讀後半句。(師生接讀)
師:這種句子有什麼特點?
生:後面半句強調前半句。
師:這是排比,作者本寫水,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對比、比較
師:這有什麼作用?(出示幻燈:波瀾壯闊的大海、西湖的圖片)
在指導此段的閱讀理解時,做得最好的是,對學生讀的輔導非常到位,讀得細致,特別是讀灕江水,做到讀與理解相結合,並且根據學生的學習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狀態,讓學生及時反饋評價,並且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課外資料的補充對指導學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態有很好作用,這能更好讓學生在朗讀時讀出感情;教師富有激情的范讀、領讀很有感染力,對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學生朗讀缺乏個性,寫灕江水特點三個分句都是寫灕江的美,對每一分句的前後半句之間的關系應加以點撥,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就是把這些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排成結構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強語勢,給人的印象鮮明、深刻。這樣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議:女生讀第一分句;男生讀第二分句;男女生齊讀第三分句,逐漸加強語氣,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引導·互動·求真
———《 橋 》的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微型小說 《 橋 》,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面對肆虐的洪水,沉穩、果斷地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整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潔生動,極富韻味,深深地扣住師生的心弦。
在課堂上,我牢抓老漢的語言、動作,領悟老漢的內心境界。隨著文字的剖析,情感的朗讀,老漢的高大形象逐漸凸顯,課堂漸入高潮。
二、案例回放
為了再次升華中心,提高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拓展練習「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麼。那老漢到底會喊些什麼呢?」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
生:兒呀,你是黨的好兒子。
生:兒呀!你不愧是我的好兒子,好樣的。
師:嗯,簡短有力,符合當時的情境,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的形象再次樹立,「大愛暖千秋」在這里得到了詮釋。還有想說的嗎?
生:老師,老漢可能會說,兒呀,是爹害了你,你原諒爹吧!
生:[馬上反駁]我有意見,此種說法有損文中老漢的高大形象,有背於中心。
[全班鴉雀無聲,面面相覷,課堂陷入僵局]
師:「兒呀,你是黨的好兒子固然可敬」,但面對著洪水,咆哮著的洪水,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被洪水吞沒,刻不容緩時,父親,一位父親會說些什麼呢?繼續討論。
生:我同意ⅩⅩ同學的說法,請記住,老漢是共產黨員,是支書,同時他也是人,一個常人,一個常人痛失兒子的真實再現,又何嘗不可呢?
生:我也覺得後者的說法更合理,當群眾安全過橋,僅剩下父子倆的時候,老漢此時的角色是父親,對兒子的愛是人世間的一種最純真的愛,此時是發自內心的呼喊。總比在生死關頭大喊:「兒呀,你生得偉大,死得光榮。人民感謝你,你走得放心吧!」來得真實。
師:是呀!如山的父愛也正是人性光輝的一面。老漢不僅是一位共產黨員,他還是一位父親,黨性和人性的光輝同時在老漢的身上體現,這樣真實的文章才令讀者信服。
[孩子們的臉上一片釋然]。
推薦理由: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使我受益匪淺。
我們的孩子正屬於思想成長期,正確辨別是非的能力尚欠缺,教師正確的價值導向也許會使他們一生受益。因此當學生被ⅩⅩ同學的「原諒爹,爹對不起你有備於文章的中心」感到迷茫,無法定奪而面面相覷的時候,教師的思維是冷靜的,她准確闡釋了葉聖陶的至理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真正內涵。
同時,教師正確地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課堂上,教師充分發揮了正確引導作用:「兒呀,你是黨的好兒子固然可敬,但面對著洪水,咆哮著的洪水,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被洪水吞沒,刻不容緩時,父親,一位父親會說些什麼呢?繼續討論。」
孩子們的感情是豐富的,他們在老師的點撥下能根據當時的情境各抒己見,他們敢於說真話,表真情,學會悟文,與作者與文本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尤其可貴的是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也學會了做人,做一個誠實、正直的人。
其二,面對著課堂出現爭執後僵持的狀況,教師的巧妙的引導能促進學生多角度的互動,避免了單調的雙向互動。
隨著討論的激烈,學生展開了多維度,多層次的交流,縱橫交錯的互動網拉開了。學生或據理力爭,或激情昂揚,或委婉得體,保證了交流的順暢和有效,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能夠普遍地得到了質的提升。
Ⅳ 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揚生活之風帆 創課堂之精彩
——《坐井觀天》教學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教學中應挖掘和利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巧妙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注重課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冊《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以文本教材為載體,讓課堂教學貼近於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以生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對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讓唯一,標準的寓意來框定學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對教學的處理體現了我對童心的珍愛,童趣的珍視。
師:同學們,小青蛙聽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說得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出示課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說說青蛙跳出井口後,將會怎麼樣呢?
(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
生:它看到綠綠的小草,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
生:它看到校園里開滿了桂花,聞到了陣陣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園里掛滿了黃澄澄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一派豐收的景象!
生:它會到處逛逛,看看美麗的風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
(正當我傾聽於學生對生活的贊美之言時,一位學生忍不住叫著他也想說說)
生:老師,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
師:(師一愣,然後充滿好奇疑惑)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它看到路邊垃圾成堆,蠅蚊成群,聞到一陣陣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眾說紛紜)
生:它看到人們往小河裡倒垃圾,河面上還漂浮著魚的屍體,心裡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樹木,鳥兒沒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殘忍將它的同胞賣給酒店酒樓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車在路上瘋狂地飛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車排出的污氣讓它窒息。
生:它感覺外面的世界並不像我們說得那麼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師靈機一動)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
(學生思考片刻,躍躍欲試,興趣盎然)
生:我們做個廣告牌,上面寫上「保護動物,人人有責」來告訴人們應該與動物成為好朋友。
生:發現那些亂砍樹,捕殺動物的人要報警,讓警察來抓這些壞人。
生:我們要保護好環境,不能把動物的家弄臟。
生:我們不僅自己要知道環保知識,還要向同學、家人、朋友宣傳要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知識。
……
師:同學們說得棒極了!只要大家共同來保護環境,愛護家園,小青蛙就會被我們挽留下來,動物們才會快快樂樂地生活在我們身邊!
三、案例反思
我真為學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奮!也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道美麗的風景線。我沒有按照我們「想當然」的觀點去框定學生的思維,而是給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想像的餘地。我肯定了學生的見解,珍視學生的發現,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中受到鼓舞,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力的涌動,使我們感到語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語文而燦爛。
(一)尊重生活,關注動態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論啟示我們:一個自呱呱墜地而長大有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其思維、認知、情感、語言、詞彙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對語言的感受、認知、學習、發展,是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最具有魅力與滲透力的,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學得活潑生動。
本案例中,我本想讓學生說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麗的景色,讓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麼豐富多彩,進行思維的拓展。但一位學生卻說青蛙可能看不到這樣美麗的景色。我讓他說出了原因——環境被污染。這位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來源於他的生活體驗,對生活的關注。而這一石卻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現在環境受到了破壞的種種情況。這便是生活給予學生的。有人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途徑,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過程。案例中,我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智慧啟迪,學生在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創造性的見解,學生彼此之間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啟發。《新課標》告訴我們:「跳出備課預設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批評,尋求個人理解的知識的結構,課堂會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二)感悟生活,激發創新思維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就孕育著靈感和熱望。語文源於生活,讓學生從語文中去尋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生活,這是實施語文教學的一個出發點。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點燃靈感的火花,感悟生活,從生活之水中激起靈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積累,就有靈感的迸發。
案例中正是學生有了對生活的感悟,才會有了「我覺得青蛙有可能沒有看到這么美的景色。」的靈感。而這就需要在老師不斷地幫助下,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傾聽萬籟,敞開心靈關懷、感悟生活,激發興趣,陶冶熱愛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學生在說話的過程中也迸發出了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湧出意想不到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始終使課堂充滿著疑點,閃爍出亮點,呈現出課堂精彩。
(三)回歸生活,演繹精彩課堂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確,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生活中處處洋溢著語文氣息,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機,提出「那麼我們能不能用什麼好辦法來挽留小青蛙呢?讓它安心快樂地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由此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從而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重視社會實踐活動,關愛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協調生存,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為人類正是自然界的精靈,人類如果不能與自然界協調發展,人類就會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而最終毀滅了自己。老師讓學生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中,積極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見,讓課堂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教師和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平等地對話能調動學生結合生活來學習語文,切切實實地體現了全員參與、有效參與,也真正體現了課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顯了生活是課堂之源!
Ⅵ 關於「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案例
春風也度玉門關
——淺談小學語文人教版教材中文言文教學的操作策略
內容摘要:
小學文言文教學因其特殊的內容和階段,成為高段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筆者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把握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初步讓學生認識了解文言文知識。從文言文教學的動力之源興趣和文言文教學的點金之石誦讀兩方面展開論述,從適時滲透、情境創設和以點帶面三個方面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朗讀、背誦和積累三方面對誦讀進行策略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 ; 人教版教材; 文言文教學; 操作策略
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指出:「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除了編入大量的現代鮮活白話文外,第一次在小學高年級課本中編入了《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等四則文言文。相比以前小學教材文言文一片空白,選進了文言文,是一個進步,反映了編者重視文言文閱讀的良好願望。這樣的編排注意了第三、四學段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又適應了兒童認知螺旋上升的需求,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為第四學段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這可以理解為是針對古詩文教學所言。《標准》提出文言文教學的總目標是「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顯然這一目標是針對7—9年級而提,因為在階段性目標中,只在7—9年的目標中對應這一要求,作了「.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表述。在5—6年級的階段目標中,也有「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但這一要求是把「詩」和「文」放在一塊兒講的……………………而且 詳細請見 《春風也度玉門關 》
Ⅶ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的介紹
《做創造來的教師:小源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是一部關於小學語文課教學的課堂教學案例集,全書分為漢語拼音與識字寫字教學、口語交際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綜合性學習教學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均包括扣問教學、精彩課堂、同課探究三個部分,詳細解析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眾多問題,《做創造的教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55個經典案例》適合小學語文教師參考學習。
Ⅷ 小學語文課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教案
小學語文教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小學五 ·《獻給老師的歌》活動課設計教, ·圓――創新作文課教案設計
九寨溝課堂教學案例反思,小學語文,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設計,語文論文
2008年8月12日 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九寨溝 課堂教學案例反思等案例研究方面的教學參考資料
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小學語文課教學案例析--柳絮飛飛
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Re: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教學案例分析 圓圓(遊客) 寫得真好 by 圓圓(遊客) 2007-7-4 23:48:33
小學語文教案論文_喇叭花
小學語文教案論文為您提供最新免費的小學語文教案,教學設計,小學語文教學實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走向, ·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新思維 小學語文課教學案例
小學語文課教學案例
http://www.google.com/bookmarks/url?url=//rwxx.ruh%0dexuangou.c%0dom/m/kw/52219/1617297.html
Ⅸ 舉出一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自己利用學生生成性資源的例子,說一說是怎樣處理的,效果
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學生通過操作、合作探索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突然一個學生說:「我有個發現,正方形相對的兩條邊也是相等的。」我認為這是個有價值的信息,於是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設計,修改了板書,把正方形的特徵「四條邊都相等」改為「相對的兩條邊相等」。一個學生就發現了:「那正方形不就變成長方形了嗎?」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是呀!那正方形到底是不是長方形?請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學生議論開了,最後形成兩派對立,相持不下。一部分學生認為:正方形不是長方形。因為它的四條邊都相等,而長方形只是相對的兩條邊相等。另一部分學生認為:正方形是長方形。因為正方形有四個角,每個角都是直角;有四條邊,每條邊都相等,就包括相對的兩條邊相等。 還有的學生說:「如果說正方形是長方形,那為什麼還要叫正方形,乾脆全部都叫長方形。」他們把等待審判的目光投向了我。我得到這個信息並沒有直接了斷的「判案」,而是引導學生找出:「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長方形要用什麼標准呢?」把評價的權利再拋還給學生。此時我發現判斷是的同學以「YE!」慶賀勝利,判斷不是的同學心有不甘。我說:「老師覺得剛才判斷不是的同學眼睛真亮,他們注意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點。正方形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它是一種四條邊都相等的長方形。大家對這個說法滿意嗎?」即時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我想正是這種審時度勢,相機調整教學預設的態度,才能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投入到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活動中,獲得思想啟迪,加深知識理解,促進思維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價值,感受享受知識的甜蜜,感受心靈成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