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四制課本和六三制的內容有什麼區別
我國有「六三」和「五四」兩種小學和初中階段劃分.
1951年10月,我國頒布了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新學制,從1952年開始實行。可剛剛實行一年,就因師資水平低,教材不適應而停止了。以後,一直延用六三學制,也就是1922年學制。其中,也有一些波動,如:有些地方還在用五三三學制,但從全國范圍看,比較普及的主要是六三和正在進行改革的五四學制。
(一)
學制
五四學制是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現在正在實行的
實驗始於1981年,在北師大附小進行的實驗。1989年原國家教委提出,要積極推進五四學制改革實驗。之後,實驗規模進一步擴大到全國很多地區。
1.理論依據
(1)小學五年制,有利於普及小學教育。在我國許多地方經濟落後,人們素質低,輟學問題比較嚴重,只有很少學生能堅持讀完小學6年。小學改為5年更有利於普及小學教育。實驗證明小學5年也能完成小學的任務,而且更有利於教育效益的提高。
(2)初中實行四年,能克服初中階段學生負擔過重、輟學率高的弊端。更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研究表明,我國青少年身心發展提前了1-2年,實行
,更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可以有時間加入一些職業課程的內容,增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和
。
2.具體實踐
五四制的重點、難點在初中,其基本做法是:(1)調整課程方案,除了增加語文、外語、數學等
外,還要確保音、體、美等學科。增加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2)加強教材建設。一般有三類:統一教材;實驗教材和鄉土教材。(3)加強勞動技術教育,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滲透職業課程,也有利於開展分流教育。
通過實行五四制,學生的負擔相對的減輕了,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增加了職業教育的內容,適應了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學生可以升學就業兩不誤。更有利於初等教育「雙重任務」的完成。
(二)六三學制
六三制是實行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制度。主要特徵是重視知識的基礎性。其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學制改革。在我國影響比較廣。
1.理論依據
小學六年時間比較寬裕,可以,開設更多和更豐富的課程。初中開設三年,課程安排的比較緊湊,有利於學生系統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還有學者認為,義務教育中不應該加設職業教育。實行六三制更有利於和國際接軌,符合國際趨勢。
2.具體實踐
小學時間比較寬裕,課程安排比較全面。小學中音、體、美各育都得到重視。初中教育中,更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使學生迅速系統的掌握文化
。
和五四制比較,六三制更加註重知識的基礎性。但客觀的說,兩者各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國地域廣大,不應用一致的標准和拘泥於某一特定的形式,各地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學制模式。
(三)九年一貫制
除了比較普及的五四制和六三制,還有一種現行的學制模式。就是把小學5年和初中4年連接起來,稱為九年一貫制。其優越性在於:
第一,小學畢業生取消升學競爭,直升初中可以節省為應付升學考試而進行的訓練和總復習所花的半年時間,有利於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家長也不必為學生找到好學校而奔波、苦惱。減輕教師、學生、家長的心理壓力;有利於小學開展第二課堂等有益於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各項活動,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第二,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得到解放,更有利於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學校對學生的考核,重在平時,重在發展,大幅減少考試科目,更有利於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培養。
第三,將九年的時間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全面安排,注重初、小過渡階段的聯系,有利於學校工作整體化、綜合化、最優化。
但是,學生從一年級到
在同一所學校,時間跨度大,要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不同的年齡期有不同的心理、生理特點和不同的教育要求,這些給學校管理增加了難度,對學校的要求也增高了。目前,這一模式只在一些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和學校中試行。
(四)彈性學制
彈性學制目前還只是一種設想,即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統一的前提下,各地學校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來確定自己適宜的學制年限,條件比較優越的可以適當縮短年限,條件不好的可以適當延長,使全國的中小學學制具有一定的彈性。
彈性學制有其客觀依據。我國地域廣闊,各地存在的差異比較顯著,城鄉、各地學校的具體情況、師資、幼兒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環境、學生的天資等發展均不平衡。我國迄今為止所實行的一切學制,基本都是全國統一的學制,規定統一的修業年限,不適應我國不平衡的復雜國情。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實行任何一種統一修業年限的學制,都不能取得好的成效。這種統一的年限,若適應城市,就不會適應農村;若適應一
般學校,重點學校就會「吃不飽」;適應了沿海,就可能造成內地的困難,而且,學生的天賦、家庭教育、接受能力、認識速度等多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決定了學生認識上的非同步性,不能實行「一刀切」的教育。
實行現行的統一學制,一方面不能使條件好的學生充分利用其優越條件,「原地踏步」等待條件差的;另一方面不能使條件差的學生量力而行,而是強迫他們去追趕好的,導致他們學習的根基不穩,學習成績下降,產生厭學情緒。改革這種「一刀切」的學制,代之以一種能適應不平衡狀況的學制,使學制減少一些主觀的東西,真正符合我國的復雜國情。這是改革學制需要鄭重考慮的問題。
同時,應該認識到,我國基礎學制中的弊病,並不在於教育內容上的統一,而在於學制年限上的統一,從而導致教育任務完成上的不統一,學制改革既要改變學制年限上的「一刀切」,又要保證教育內容上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既顧及到個體的差異,又保障了教育質量。
實行彈性學制,就在於使學校教育盡力做到
、因校制宜。彈性學制的實質是真正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靈活學制。但彈性學制和普通學制相比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穩定性不強,使其在實際的實行過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難,如何發揮彈性學制的優勢,彌補它的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我也是查的
② 全國小學是統一教材嗎
全國小學不是全部統一教材。
從2017年9月七,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科目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
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教育部歷時五年,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2)1951年小學語文課本擴展閱讀: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③ 一九六0年的小學是幾年制
一、學制
清朝末期,縣初等小學堂學制為四年,高級小學為二年。
民國時期,學制為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二年。
東北淪陷時期,公立國民初等小學學制四年,公立國民優級學校學制二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縣小學學制仍沿用「四·二」制即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二年。
1952年,根據中央政務院1951年8月發布的「關於改革學制的規定」,縮短小學學制,取消初、高級兩級分段制,實行五年一貫制。
1953年8月,遵照教育部的規定,仍恢復執行小學「四·二」分段制。
1960年秋,在臨江鎮建國小學和渾江市一中聯合試行中小學十年一貫制(即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因條件限制不到一年即停止。
1969年,貫徹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新」的主張、開始實行中小學九年一貫制(五、二、二學制),小學學制改為五年一貫制。
1978年,根據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規定,試行中小學十年一貫制(五、三、二學制)小學學制仍為五年。
70年代以後,由於學額的大量增加和校舍、師資的不足,城鎮、鄉村中的相當一部分學校實行二部制。在偏遠的山區,採取復式班上課。
1984年秋,根據教育部《關於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的安排意見》,全市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實行六年制,三、四年級逐步由五年制向六年制過渡。
1989年以後,全市所有小學均實行全日制授課。
二、始業時間
清朝末期,本地學校實行春季始業。
民國初年,實行秋季始業,後又改為春季始業。1923年(民國十二年),改為秋季始業,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改為春季始業,1953年改為秋季始業,1969年改為春季始業,1978年至今又恢復秋季始業。
三、入學年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臨江縣規定初級小學的入學年齡為7—9周歲,高級小學的入學年齡為10—13周歲。但由於解放前群眾生活貧困等原因,許多兒童錯過了入學年齡,新生入學大都年齡偏高,入初小者多為9—15周歲,個別還有16—17周歲才入初小讀書。
1954年4月,臨江縣規定初級小學入學兒童年齡不得超過12周歲,高小入學年齡不得超過16周歲。1960年秋,將小學入學年齡規定為7周歲。1986年《吉林省義務教育條例》第十條規定,義務教育入學年齡為6周歲。條件尚不具備的地區,仍可實行7周歲入學。盲、聾、啞和弱智兒童的入學年齡一般不得超過9周歲。
四、課程設置、教學計劃
清朝末期,初等小學開設修身、讀經(四書五經)、格致、國文、算術、中國歷史、地理、體操、唱歌、圖畫、習字等科;高等小學開設的課程與初等小學相同。
1912年(民國一年)11月,執行教育部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廢除讀經講經課。小學開設的課程為:修身、國語、算術、手工、音樂、圖畫、體操、常識等科,常識課講授內容為中國歷史、地理、自然。1921年修身改為三民主義。
東北淪陷初期,開設修身、國語、日語、歷史、地理、算術、手工、音樂、圖畫、習字、勞作、團體訓練等科。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以後,修身課改為國民道德,國語改為滿語,同時增加日語課的授課時間。並向學生灌輸「學會日本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1949年10月起執行東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貫制《小學教學計劃》,臨江縣小學開設的課程為:語文、算術、自然、地理、歷史、體育、圖畫、音樂共8科,每節課45分鍾。語文包括閱讀、說話、作文、語法、寫字;算術包括珠算,珠算在四、五年級教學;第一、二、三年不設常識課(自然、歷史、地理),要求教師將自然、社會常識,結合語文及其它各科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進行;第四、五學年自然科中包括衛生常識,圖畫包括繪畫、剪貼等。
1953年秋,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小學(四、二制)教學計劃草案》,在1952年所開設課程外,增加了手工勞動課,並將歷史、地理、自然三科改設在五至六年級,珠算仍集中在四、五兩學年教學、要求第四學年學會加、減法,使讀完四年級後不再就學的學生,能應用於日常生活,手工勞動為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主要學科,教學內容為工藝和農藝技術,培養學生的生產技能。
1955年秋季開始起,小學各年級增設手工勞動科,取消中年級的社會科和高年級的政治常識科。增加自然、體育課教學時數,減少每周上課總時數。有條件的小學成立各種課外學習小組或興趣小組,中、高年級學生自願報名,由教師批准(成績較差的學生不參加)方可加入。
1955年9月《四.二》制小學計劃說明:
1、每學年實際上課時間為34周,每節課45分鍾。
2、語文課包括閱讀、作文、寫字,每周上課時間,閱讀:一、二年級9課時,三、四年級8課時,五、六年級2課時;寫字:一、二年級3課時,三、四年級2課時,五、六年級1課時。一、二年級閱讀包括識字、作文,識字為重點。三至六年級每兩周用一節課時間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3、算術中包括珠算(四、五年級開始),每周1課時。
4、課外集體活動時間,每周120分鍾至240分鍾。
1957年9月,執行教育部公布的《1957—1958學年度小學教學計劃》。各年級設周會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時事政策教育。農村小學五、六年級第二學期開設農業常識課。把原來規定各年級開設的手工的勞動課改為只在市、縣重點小學和18個班以上的小學開設。課外活動每周3次,農村小學和城市二部制小學每周2—3次,每次45分鍾。農村小學年齡大需要回家參加勞動的學生可不參加。
1957—1958學年度小學教學計劃說明:
每學年實際授課34周;每節課45分鍾。
1958年,教育革命中,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重點小學試行五年一貫制。有的重點小學試辦6歲班。同年9月,省教育廳通知小學各年級一律增設社會主義課,每周1課時。1960年3月,開始在渾江市建國小學和渾江市一中進行中小學九年一貫制的學制改革試驗。組成「一條龍」式的教學連結線(小學5年,中學4年),根據省教育廳制訂的(1960—1961學年第一學期九年一貫制教學計劃),組織六年制小學向五年制全面套級過渡。試驗面過寬,各年級同時過渡,3套教學計劃並用,造成教學秩序混亂。學制縮短,課時減少,教材偏深,學生負擔過重,質量降低。1961年1月,省教育廳根據「適當縮短年限,適當提高程度,適當控制學時,適當增加勞動」的原則和「爭取主動,留有餘地」的精神,決定在普通中小學只試行十年制(小學五年,中學五年),並縮小試驗面,其餘小學恢復六年制小學分為三類,有五年、六年兩種學制,使用3種過渡性教學計劃。學制改革試驗面仍然偏寬,試驗學校分散,不便領導。1963年秋季開學,在六年制小學中從一年級起試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試行草案),使用全國統一的《全日制小學新教學計劃》(草案),不試用新教學計劃的小學和班級執行省教育廳制訂的《1963—1964學年度全日制小學教學計劃》。二部制小學語文、算術及五、六年級自然、歷史、地理等科執行《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的規定。課外自習每天2—3課時。
1963年9月全日制小學新教學計劃說明:
一、二、三年級全年教學時間九個半月,共41周,其中上課38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四、五年級全年教學時間九個月,共39周。其中上課36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六年級全年教學時間為38周,其中上課35周,復習考試2周,機動時間1周,寒暑假每年兩個半月,四年級以上學生每年勞動時間半個月。
1964年2月3日,省教育廳頒發《農村簡易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在各市縣農村簡易小學試行。
1964年農村簡易小學教學計劃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學五年制可行,試驗面可適當擴大」。臨江鎮根據省教育廳決定,小學五年制學制改革試驗學校由1所增加到8所。繼續試用《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1961—1962年間,語文、算術、軍體、革命文藝(包括圖畫、唱歌)勞動6門課程,四、五年級開設語文、政治、算術、農業基礎知識,軍體、革命文藝、勞動7門課程,用自編教材。1972年秋,根據吉林省的規定,小學開設語文、算術、軍體、音樂、圖畫,從第四學年增設政治常識。1973年,又改為十年制(小學5年),根據省教育局制訂的教學計劃,將語文、數學兩科改稱「社會主文化課」並減少教學時數;增加各年級政治課教學時數;取消歷史、地理課;改自然課為常識課。每周教學總時數各年級一律為24課時。五、六年級進行軍事訓練,每年1周時間。學工、學農時間1—3年級每年2—4周,4—5年級每年6周。教學時間(包括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現場教學、教學實踐、復習考試)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64年,教育部通知「小學五年制可行,試驗面可適當擴大」。臨江鎮根據省教育廳決定,小學五年制學制改革試驗學校由1所增加到8所。繼續試用《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小學停課「鬧革命」。1967年3月相繼復課。1969年8月,渾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辦公室規定:小學一、二、三年級開設政治、語文、算術、軍體、革命文藝(包括圖畫、唱歌)勞動6門課程,四、五年級開設語文、政治、算術、農業基礎知識,軍體、革命文藝、勞動7門課程,用自編教材。1972年秋,根據吉林省的規定,小學開設語文、算術、軍體、音樂、圖畫,從第四學年增設政治常識。1973年,又改為十年制(小學5年),根據省教育局制訂的教學計劃,將語文、數學兩科改稱「社會主文化課」並減少教學時數;增加各年級政治課教學時數;取消歷史、地理課;改自然課為常識課。每周教學總時數各年級一律為24課時。五、六年級進行軍事訓練,每年1周時間。學工、學農時間1—3年級每年2—4周,4—5年級每年6周。教學時間(包括社會調查、參觀學習、現場教學、教學實踐、復習考試)每年38—40周,寒暑假6周。
1977年1月小學教學計劃
1977年1月小學教學計劃說明:
各科教學時數,可根據開門辦學需要集中安排。
1978年秋季開學起,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在小學試行五年制教學計劃,開設政治、語文、數學、外語、自然、常識、體育、音樂、美術8門課程。從一年級開始一律使用全國十年制新編教材。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小學教學計劃(小學部分)
說明:全年教學時間52周(包括復習考試),1—3年級42周,4—5年級38周,學工、學農時間四、五年級每年4周。寒暑假9周。每周自習4課時,文體、科技活動4課時。形勢教育和班隊活動2課時。每周在校活動時間為36課時。
1981年秋季開學起,開始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計劃》規定:將政治課改為思想品德課;自然常識課改為自然課,並提前從三年級開始;四、五年級恢復歷史、地理課;將勞動課納入課表。寒暑假10周。有條件的小學試行每天各年級增加文體活動20—30分鍾,安排在放學前進行。
1981年4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
說明:從1984年秋起,全鎮根據教育部的安排意見,向六年制小學過渡,全日制六年制小學開設課程為:
城鎮小學:思想品德、語文(講讀、說話、作文、寫字)、數學、外語、自然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唱歌、音樂、美術、勞動12科。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小學停課「鬧革命」。1967年3月相繼復課。1969年8月,渾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革命辦公室規定:小學一、二、三年級開設政治、
農村小學:思想品德、語文(講讀、說話、作文、寫字)、數學、自然常識、農業常識、地理常識、歷史常識、體育、音樂、美術、勞動11科。
1985年,大多數小學改為六年制,只有建國小學繼續實行五年制。城鄉小學分別執行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4年全日制六年制農村小學教學計劃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1985年全日制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草案)
附記:1、各項活動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酌情安排。
2、集體教育活動機動時間全年兩周。
新教學計劃規定:全日制六年制小學全年上課34周,復習考試3周,寒暑假12周,國家規定的節假日1周。農村小學用一部分假期和勞動時間放農忙假。每節課一般為40分鍾,低年級為35分鍾,有條件的小學試行每節40分鍾和30分鍾並行的課時制度。自然課一般從三年級開設,條件較好的學校從一、二年級開設,每周各1課時。有條件的小學可在中、高年級安排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農村全日制六年制小學四、五年級單獨開設珠算課。農村簡易小學設定在執行新的教學計劃時,作如下變通:說話訓練課,先由縣(區)實驗小學試點,總結經驗,於1986年秋季開學再在城市小學全面開設;珠算課,自1985年秋季開學起,農村小學從四年級起開設,每周1課時;農業常識課,1985年暫不開設。從1985年開始,寒假從1月17日起至2月28日止,暑假從7月20日起至8月31日止,共12周。農村小學寒暑假和平時農忙時間由縣(市、區)自定;城市二部制小學執行省教育廳制訂的《小學六年制二部制教學計劃》(試行草案)。
1985年城市小學六年制二部制教學計劃(草案)
貫徹鄧小平關於「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做起」的指示,渾江市建國小學高年級試開電子計算機課,每周1課時。
1989年又執行《六年制小學教學計劃》
1989年六年制城市小學教學計劃
1989年六年制農村小學計劃
1994年,執行調整後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
同時執行吉林省教育廳的要求:在小學3—5年級開展《綠色吉林》課程,每周用機動時間一課時;在小學四年級開設《民族常識》,在活動課時間每學期8課時。
1998年執行義務教材課時計劃。
1998年義務教材課時計劃
2001年執行義務教育課程計劃。
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及比例
④ 人教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一共有5部,分別為:
1、《母雞》,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6課
2、《貓》,是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15課
3、《草原》,是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1課
4、《北京的春節》,是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6課
5、《養花》,是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復習
《母雞》是滿人老舍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之情。文章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
《貓》是老舍創作的一篇狀物散文,發表於《新觀察》1959年第16期。該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貓,其形象在老舍的筆下栩栩如生,摯情躍然紙上,表達了作者愛貓至深是有緣由的。該篇文章已選入人教版小學課本四年級。
《草原》是現代詩人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課文主要講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和蒙漢聯歡圖。作者在最後引用了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北京的春節》是現代作家老舍195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同時對比新舊社會的春節,突出了新社會移風易俗、春節過得歡樂而健康,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全文充滿北京味兒的朴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流暢通達,又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養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給報刊寫的一篇散文,刊載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藝報》上。通過寫養花的過程,表達了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順序,層層遞進,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4)1951年小學語文課本擴展閱讀:
《養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給報刊寫的一篇散文,刊載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藝報》上。通過寫養花的過程,表達了養花的樂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按由事到理的順序,層層遞進,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解放後,老舍不再需要花瓶了,他有了一個小花園。1950年,老舍搬進了北京一座小四合院。從此老舍就和夫人在院子里養起了菊花,一共養了100多種,300多棵。每到秋天花朵爭奇斗艷,真可以舉辦個小菊展了。這就是老舍著名散文《養花》一文提到的情景。
⑤ 小學課本有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什麼用『吃水』而不用『喝水』
1、喝水的涵義比較狹隘,僅僅是口渴時喝點水;而吃水的涵蓋面就比較大:如燒飯需要水、種菜需要水之類,這些水都被「吃」了,卻不是「喝」的。
2、喝水強調當下喝,而吃水不單純指喝水,還包括把水挑回家使用,「吃水」的「水」在這里是指生活中必需的實用物質。
3、從字源上說,吃是口字旁,右邊的「乞」是「氣」的減筆成字,指氣流。吃的辭典意義是指吸、吸取;從古漢語的使用上說,吃比喝使用的范圍更廣得多,比如「吃酒」、「吃水」等;從現代漢語的使用習慣上說,吃水也是常用的詞,比如「解決吃水問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
4、從地方方言來說,「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發自沙洲壩群眾心聲的語言,其中用「吃」,也有尊重瑞金地方方言的音色的原因在裡面。
《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一篇記敘文,說的是瑞金城外有個村子叫沙洲壩,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那兒住過。村子裡沒有水井,鄉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後,鄉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作品講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沙洲壩時帶領人們深挖水井的故事,表達對先人的感謝與敬佩。多少年來,當我們沐浴著太陽的光輝,當我們放聲歌唱幸福的時候,就會想起毛主席這位傑出的領袖,就會想起他披肝瀝膽、嘔心瀝血、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不朽功勛。他一生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斗,他是中國人民深深熱愛的偉大領袖,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他。
⑥ 95年人教版全日制小學六年制語文課本是第幾套
95年人教版全日制小學六年制語文課本是第九套。
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1992年8月,國家教委發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共24科教學大綱(試用)。
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綱重新編寫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開始供應全國。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
(6)1951年小學語文課本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發展歷史: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科書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教學大綱,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修訂、改編後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的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實行「課程改革」後,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
⑦ 五十年代小學語文課本中一首詩巜八月的營火》還有人記得嗎
《八月的營火》
《八月的營火》 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王白水繪圖,馬如瑾裝幀,無責任編輯大名,開本787×1092,字數2萬,印數100000冊,34頁,定價0.14元。
邵題
■肖躍華
該書第一篇《毛主席開的甜水井》作於1951年7月,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兒童節目廣播,次年刊於《中國少年報》。《八月的營火》原題《七月的營火》,收入此書並作為書名時正值反胡風運動之後,而「七月」是胡風主編的詩叢、文叢之名,其作者均以「七月派」罪名淪為「胡風反革命分子」,故臨時將書名改為《八月的營火》了。
邵先生函復蔣風教授「不要再選」的這首詩,比我小學時學過的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文字優美多了。雖然詩中也有「太陽只照白天不照夜晚,毛主席日夜把人照亮」這樣的詩句,但這是十八歲青年詩人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代表著當時廣大翻身人民的意願。「詞壇巨匠」喬羽先生曾這么對我說過:我們那個時候完全相信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意氣風發建設新中國,對毛主席和共產黨充滿了樸素的無產階級革命感情。邵先生歷經反右派斗爭和文化大革命後,對個人迷信有了清醒認識,思想上不再盲從。
胡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抗日戰爭爆發後長期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領導工作,通過編輯出版「七月」雜志、「七月詩叢」、「七月文叢」等,推出了艾青、田間、鄒荻帆、阿壠、路翎等一大批青年作家、詩人。解放後,胡風因文藝理論之爭受到政治批判。1955年5月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將其逮捕。「胡風反革命集團」案先後有二千一百多人受到牽連,其中九十二人被捕,六十二人被隔離審查,七十三人被停職反省。1980年至1988年,中共中央三次下達決定始為這場大規模的文字獄徹底平反。
此書為北京圖書館舊藏,編號520596,2014年2月15日從北京市昌平區沫若書店購得,九成品相,一口價一百九十六元,孔夫子舊書網上只有這唯一選擇。
【邵 題】
這部薄薄的兒童詩集首印十萬,後來似又加印過三萬冊,是我詩文集單行本印數最大的。共收詩五首,都帶一定敘事性,這怕也是為中高年級小學生寫詩的訣竅之一。其中前三首,皆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少兒節目應時而作。頭一篇更是配合建黨三十年宣傳的,然客觀上為個人迷信推波助瀾,多年前函復蔣風教授:在選編拙詩給孩子們時,請不要再選這首詩了。
邵燕祥為躍華所淘舊書題。
⑧ 萊陽市小學語文是用的哪版教材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為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林清玄
林清玄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蓮花開落》,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
他連續十年被評為台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從小學三年級就想成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歲時即開始發表作品,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台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頓》《煩惱平息》在台灣創下150版的熱賣記錄,《打開心靈的門窗》一書創下高達5億元台幣的熱賣記錄。尤其是80年代後期,每年平均出版兩三本以上新書。門類涉及散文、報告文學、文化評論、小說、散文詩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及新加坡選入中小學華語教本,也多次被選入大學國文選,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
趙麗宏
趙麗宏,是一位男青年散文家、當代作家,民進成員。1951年出生於上海市崇明縣,漢族人。 1968年高中畢業後回故鄉插隊,當過木匠、鄉郵員、教師與縣機關工作人員。1977年考入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並開始創作詩歌及散文。大學畢業後當過《萌芽》雜志編輯,1987年,趙麗宏應聘擔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上海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現為上海作協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三十多部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作品散文《頂碗少年》被列入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他 有十餘篇作品收入中國大陸各地、香港和新加坡語文教材,是作品收入教材最多的當代作家。
豐子愷豐子愷(1898.11.9-1975.9.1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漢族,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象。他的兒子豐華瞻為父親作傳《豐子愷小傳》。豐子愷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孩子們》,書籍《我的苦學經驗》深受讀者喜歡。
老舍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中國現代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發表了大量影響後人的文學作品,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 」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馬晨明
馬晨明(197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生。早年援藏,人民日報記者。現任教師。
作品:《金融時報》《 西藏采訪筆記》《藏戲》
作品《藏戲》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課本第30頁(第七課) 寫作形式新穎,在《藏戲》中用三段疑問句開頭,引人入勝。
權鵬飛
權鵬飛,男,1970年11月23日出生,陝西白水縣人。從事文學創作十五年來,發表新聞、文學、攝影作品500餘篇幅。曾獲新疆第八屆、第九屆「新疆新聞獎」。2006年初,編輯出版的旅遊畫冊《尼雅似夢•民豐如歌》在首屆新疆外宣品評比中獲三等獎。 系列散文《和田的維吾爾》被認為是最具實力的一篇佳作。該篇散文先後收錄於《2000當代散文精品》、被烏魯木齊市電視台拍成了電視散文、2008年正式入選國家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新疆自建國以來僅有兩位作家的作品入選過國家語文課本,一個是解放初進疆的已故軍旅老作家權寬浮,另一個就是權鵬飛,老少「權氏作家」入選全國課本現象被譽為「二權映月」。
李星華
1911年11月21日,李星華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20年夏,隨全家到北京定居,李大釗的女兒。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釗,李星華娘兒仨一同被捕,在監獄關押二十幾天。她在法庭上機智地回答了敵人的審問,說自己是最大的孩子。使在延安工作的大哥李葆華躲過了敵人的搜捕。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1.25)男,中國電影編劇、小說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報社編輯、記者。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他的優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發行,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
毛澤東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何其芳
何其芳,男,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
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笛福
安徒生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麥作家,詩人,因為他的童話故事而世界聞名。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並被高度贊揚為給全歐洲的一代孩子帶來了歡樂。他的作品已經被譯為150多種語言,成千上萬冊童話書在全球陸續發行出版。他的童話故事還激發了大量電影,舞台劇,芭蕾舞劇以及電影動畫的製作。
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笛福
丹尼爾•笛福(1660~1731),Daniel Defoe,英國小說家,現實主義者。英國18世紀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英國小說之父」。他的代表作是《魯濱遜漂流記》。丹尼爾•笛福1660年出生於倫敦的商人家庭。父親營屠宰業,信奉不同於國教的長老會。笛福原姓福,1703年後自稱笛福。他受過中等教育,但沒有受過大學古典文學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於國教信仰的立場,政治上傾向於輝格黨。他在學習當牧師多年後,才發覺自己並不適合宗教生活,因此轉而選擇了經商。 他廣泛遊歷,經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間,他成了家,開始了養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敗了,32歲的笛福負債累累,同時還要養活妻子和六個孩子。由於對政治一直有較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為報社撰寫政論文章來謀生。因為這些文章經常抨擊國王和執政黨,結果,笛福數次入獄,在監獄里呆了不少年。 由於政論文章只能給他惹麻煩並增加債務,笛福只好轉向小說創作。1719年,年近60歲的笛福發表了第一部小說,後來該小說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冒險小說之一——《魯濱遜漂流記》。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19世紀後期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雖然他的財富很多,卻有損他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稱英國 最不知名人士之一,擅長寫諷刺小說。其交友不廣闊,迪士尼、魏偉德、近二款,八八年、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里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梁衡
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葉永烈
葉永烈,男,筆名蕭通、久遠、葉楊、葉艇。漢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浙江溫州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沙健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34年2月生,江蘇宜興人,漢族。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兼任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黨史黨建學科規劃評審組組長、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等職。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黨史黨建學科規劃組(學科評審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副會長,教育部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8年任中央電大鄧小平理論概論課程主講教師。
劉紹棠
北京人,現代著名作家。1936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在中學讀書時開始發表獨創作品。1951年曾經在河北省文聯工作。195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本命年的回想》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翌年退學。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被稱譽為「神童作家」。1958年被劃成「右派(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今日,則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並開除黨籍。1979年恢復名譽。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中國鄉土小說》叢刊主編等職務。曾多次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作家名人錄》和《中國共產黨名人錄》。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為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證書。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世於北京。
黃蓓佳
黃蓓佳,女。江蘇如皋人。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幹部,省作協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專業作家。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著有小說集《小船,小船》,長篇小說《夜夜狂歡》等。1973年1月畢業於江蘇省黃橋中學,1974年下鄉插隊。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分配至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工作三年。1984年調入江蘇作協任專業作家。1985年調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副主席。
翁嵌露
《給老師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區第三小學學生翁欽露寫給她的老師顧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寫這封信的時候已經在華東師范大學讀書。在信中,她記下了顧老師曾經給予自己的種種關愛和教誨,贊美了老師的奉獻精神。給老師寫信,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陌生的事,閱讀時著重要體會作者把敘述、描繪、想像結合在一起,用優美抒情的語句,用對具體事例的回憶,表達對老師真摯的感謝之情。
羅廣斌
羅廣斌(1924--1967),作家。重慶忠縣人。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司令官羅廣文的胞弟,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學生。1948年被捕,囚禁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館集中營。建國後,歷任青年團重慶市委統戰部部長、重慶市民主青年聯盟副主席。後在重慶市文聯專門從事創作。合著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長篇小說《紅岩》。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跳樓自殺。
楊益言
原籍四川省武勝縣,1925年11 月18日生於重慶。1937年起在武勝縣初中學習,1940年到重慶北碚兼善中學讀高中,1944年考取同濟大學工學院電機系,到上海讀書。1948年初因參加反美反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並遭緝捕。被釋放後回四川,執教於重慶中國鉛筆廠職工夜校。8月被特務逮捕,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集中營。1949年11月重慶解放後,參加了重慶「一一"二七被難烈士追悼會」和「三"三一慘案紀念會」的籌辦工作。
王宏志1969年生於天津武清。
1990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會員,天津市雍陽中學高級美術教師,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工作。
作品多取材花鳥草蟲、小動物等內容,畫作吸融趙佶,於照等前輩繪畫特色,
恪調清新淡雅,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級美展、獲獎、結集並在報刊上發表。
1998年花鳥作品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八屆群星獎最佳作品獎。
2000年作品《春意盎然》,在天津市首屆農民藝術節《盤山杯》美展中獲銅獎。
2001年作品《春》入選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
2002年作品《春暉》入選延安文藝講話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04年作品《盛夏》獲天津市參評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美術、攝影、書法作品展銀獎。
2005年,作品《月季》入選《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並在天津市博會上展出。
多幅作品選入《當代中國書畫家扇面作品專集》、《中國書畫小品展作品集》、《天津市首屆花鳥畫大展作品集》和《書畫家》等。
柏吉爾
柏吉爾,德國作家 (1804~1882)Bruno H. Burdel 。作品集《烏拉波拉故事集》《活動》《愛的代價》《琥珀》。 《琥珀》一文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從大體上看,本文屬於科普小品。但由於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使本來較為枯燥深奧的科學知識變得如此生動有趣,吸引小讀者,所以也有人說《烏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話。
孫雲曉,男,1955年出生於山東青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總編輯。1999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1993年發表報告文學《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全國,引發熱烈持久的教育大討論,推動了教育改革。 他的一系列教育觀點影響重大,如「教育的秘訣是真愛」「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良好習慣是健康人生之基」「德育為何成了一壺燒不開的水」等。
求你了,給我分吧!!!
謝啦!
⑨ 小學語文教材的發展歷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人民教1961年秋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後的教材使用也相對的穩定。其中有些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過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科書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教學大綱,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修訂、改編後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1988年國家教委據此制定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92年8月,國家教委發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共24科教學大綱(試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綱重新編寫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開始供應全國。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也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該教材根據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編訂。2001年開始使用,由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開。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的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此後,國家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實行「課程改革」後,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
⑩ 人教版小學語文有多少次改革了
版本曾頻繁更換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最長使用壽命十幾年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後的教材使用也相對的穩定。其中有些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過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科書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教學大綱,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修訂、改編後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1988年國家教委據此制定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92年8月,國家教委發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共24科教學大綱(試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綱重新編寫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開始供應全國。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
教材編寫權放開了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也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該教材根據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編訂。2001年開始使用,由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開。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的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此後,國家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實行「課程改革」後,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
目前各地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還有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