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肅然起敬:表現出恭敬的神態和流露出欽佩的感情.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回過來。 四、除了《鯀答禹治水》《大衛》《誇父逐日》《天上偷來的火種》《女媧造人》所認識的神話人物,你還知道哪些,請寫一個來,...
❷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的精細化教育教學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從字詞句到段落篇章,從小學到中學,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給了我們什麼?如果是愈教愈困惑、愈教愈不會教,那才說明我們是在用「仰」視的態度「鑽」研語文及語文教學;但倘若只是自信,那在說明你對語文用心之外也反映出你水平與能力處於停滯狀態;而那種拿著「教案書」照本宣科的,可能一輩子也品不出語文的真味、看不清語文的真面、演繹不出自己在語文上精彩。
繼「有效教學」口號之後今年上級教學主管部門又拋出了「高效課堂」這樣一個更顯光鮮亮麗的詞彙。很明顯,有人發現了前者表述不嚴謹,體現不出其對教育效率不斷追求的初衷——跟當年的周扒皮半夜趴到雞窩學公雞叫的目的差不多,也像當年「大躍進」時農業追求高產一樣。可是教育者不是當年那些可以榨出「剩餘價值」的工人和農民,我們可是「幹部」身份,接近於「公務員」;教育也不同於農業生產,且一味追求「高」就不怕催生出類似當年害人不淺的「浮誇風」來嗎?
放下時髦的「高效」,我們不妨先聯系實際談談語文的「精細化」問題。
其實,並非精細的就好、粗放的就差強人意——相反,「精細」倒常與「便秘」「痤瘡」「肥胖」等有染,而「粗放」到能教人想到「五穀雜糧」「營養均衡」「綠色健康」等。在「精細」與「粗放」之間應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應辯證的認識這一對矛盾,尋找「粗」與「細」之間的巧妙組合與轉化。因此,我這里要說的「精細」不是所謂要「抓字詞句」或「設計好主幹問題」等類似的細節問題,它是立足「有效」、瞄準「高效」、兼顧教育規律和語文學科特點而做出的一個較系統的思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的精細化。
1、尊重統一的教材,保持語文的本色。
課程改革已多次,教材也在不斷更迭,而且還會繼續,這是正常的。無論哪種版本的教材,都應當而且都可以使學生學好語文。因為我們遵循著統一的教育方針和課程標准。現就以我們當前使用的「蘇教版」語文教材為例談談如何使用才能實現所謂精細化。
首先,要抓住「經典」篇目。這些往往也是課標中要求或推薦到的。前幾年不就有高中語文老師用自己多年「編寫」的一套教材教出了好成績的傳言嗎?這位老師肯定抓住了經典。這不僅僅是考試會考經典,更重要的是通過經典的東西學生掌握了技巧、養成了習慣、勾起閱讀更多經典的慾望。
其次,要用好語文教材角落裡的東西。新課程理念中的許多東西既打亂了既有的一些習慣和方法,也使新教材發生了諸多變化,比如「淡化語法」體現在教材編排上就是將「詞的分類」「短語類型」「句子類型」「修辭」等逐一分解到了各冊教材後的「附錄」中,取消了以往「劃分句子成分」的內容。同樣被「附錄」了的還有「應用文寫作」「字詞表」等。其實,「附錄」的都是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課標」中的一個「淡化」就不重視各冊教材後的「語法表」。眼下許多學生朗讀不懂句讀、作文病句不會改等,病根就在語法知識缺失所致——人家讓我們「淡化」,我們卻從讓其缺失——改革經常使我們在兩個極端之間跳躍。這樣分析,我們對學生經常拿著格式錯誤的請假條給老師這種現象也就能理解了——不是學生出了問題,是我們長期忽視了這些「附錄」里的東西,舍棄了語文最基本的東西,迷離的雙眼只疲於對琳琅滿目的課文的所謂學習。除了「附錄」,蘇教版中還有「名著推薦」「文筆精華」「口語交際」都繁華的設計,我們都不可小覷其設計意圖。
2、創作自己的、不斷「進化」的教案。
老師依賴市場上的《教案書》或「無憂無慮中學語文網」、學生靠一本《字詞句篇》這種做法是後患無窮的,它會讓我們只習慣於抄襲而不習慣於思考、讓我們忘記查閱資料和工具書應成為人一輩子的習慣、忘記教和學都是創造性的工作------許多老師電腦里都保存著各級各類從網上免費復制或下載的「計劃」「總結」「教案」「論文」等;許多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堅持每學期都買《字詞句篇》,到中學畢業卻連本《現代漢語詞典》都沒有。我們和學生許多時候不是在思考、在表達,而是在抄寫、在「下載」、在「復制」、在「粘貼」。難道不是嗎?
誠然,抄來的教案往往要比自己編的成熟和精細,但我們用起來也往往不得勁、不順手——除過那些習慣於照本宣科的人。真正的教案應該是自己課堂上的「演講稿」,是可以隨時修改的「草稿本」,應該體現著自己的思路和觀點,顯示出清晰的、從粗糙到不斷精細化的進化痕跡。特別是從初中階段開始,語文教學就不應再過多被「字詞句」所牽掣,不能再滿足於分段、找中心句、明確總分結構這類手段性做法上,領悟主旨、學習技法應成為主要任務。因此,語文老師應更多帶給學生一些新穎的觀點和視角,但不是預設太多的預期或所謂的「目標」「要求」之類,從而使學生學會自主鑒賞、獨立思辨和表達,使每個學生的思想都能成為放盪不羈的駿馬。從這個角度看,昔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狹隘地套用所謂「目標教學」該有多麼的蹩腳和愚蠢。
要想讓學生獲得感動和啟示,我們首先要靜心去閱讀並從中獲得感動和啟示——越是精彩的、典範的東西,我們越要這樣做,否則我們就是在糟蹋美,是對經典的褻瀆,是語文的悲劇。
在此基礎上編寫自己的教案,這才是得心應手的教案、紮根實際的教案、有生機活力的教案,更是有自己專利的「獨創」。
莫言在談文學創作時說:「重復自己比重復別人更可恥。」對於自己的創作的教案也應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刪改、替換和增補,從而做到與時俱進、不斷修完善。
由此看,教學管理者亟需改變評價教師教學的理念,讓大腦盡快能越過慣常的表象的迷惑和制約,最便捷的方法是:誰的教案改的越多越真實且越有價值,反之則反;誰的課暴露的問題越多越真實且越有增值空間,反之亦反。惟其如此,我們的語文、我們的教育才會是貨真價實、沾泥帶水的「常青藤」,而非飄著油花和熱鬧的舞台秀。
二、教學手段的精細化。
1、「搞笑」的設計。
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它經常要與「思想」和「感情」兩個詞遭遇,這也就決定了語文的本面應當是靜默的、冷峻的、厚重的。但是,社會的紛繁與喧鬧卻很難再讓我們保持住對語文、對母語的那份敬畏和熱愛——影視、游戲成了時尚,讀書、看報倒成了另類;聊天、罵娘口若懸河,寫文章、打字卻總難產;下課活蹦亂跳,上課卻形同開追悼會------語言文字的美被冷落、被扼殺、被邊緣化,語文課堂要想提高和保持「參與率」「收視率」必須增添必要的「搞笑」,如周立波式的滑稽與刻薄,崔永元式的冷幽默等——今天的我們更像販賣知識的商人,也得學會包裝和營銷。
適度的搞笑也是為了「高效」,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2、現代教學媒體的設計。
比如《背影》一課,用歌曲《父親》導入或導出,再聽配樂朗誦都會收到良好效果。小米加步槍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愈來愈高的審美品位。
3、跨學科內容的設計
如前所述,語文會用到音樂創設氛圍,而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也會經常涉及到。比如介紹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篇說明文就可以用畫平面圖的方式進一步理清說明順序。還有眾多古詩文教學更離不開歷史知識的加盟。
4、課外作業的設計
生活有多大,語文就要多大。課堂僅僅是學語文的開始。因此語文應當有課外作業,且以背誦積累、查閱資料、拓展閱讀、寫讀書筆記、寫日記等為主,以廣泛涉獵求得厚積薄發。不應總把機械重復的「字詞句」方面的作業才當作業——這類無效的作業只能加大學生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勁頭越來越疲、書寫越來越潦草。
三、教學對象認知的精細化。
1、重視群體性差異
北方與南方、農村與城市、學優生與學困生、男生與女生等都可以算作群體性差異,都需要在教學中予以考慮。比如「荷」專題的處理:北方學生就只能從網上查閱圖片資料,而南方就可以實地觀察、訪問、體驗。
2、關注個體性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既是課題也是資源,這也體現著因材施教的原則。比如教《甜甜的泥土》,班裡的單親學生、父母離異的學生等就需要提前了解,從而使其在教學獲得更多的積極影響,並為其他同學的學習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教學評價的精細化。
1、科學分類。
除了慣常的以成績區分出「優」「中」「差」外,更應嘗試以性格分類或以思想水平分類等,從而讓每個同學在不同的活動中都有機會獲得成功的體驗。要知道許多學生的自信心正是被我們用單一的成績給砸掉的。
2、動態評價。
路遙在談自己小說中的人物時說:「人不是一個固定的常數。」現實中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更是不可斷言的——矮的可以長高,壞的可以變好------有點半年就換一個樣。因此,我們應看好每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
3、減小考試成績的區分度,杜絕「以成績論英雄」。不要用成績使大面積的學生成為校園里的「窮人」,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在每次考試中都能獲得成功或保持著繼續學習的信心和勇氣。我們的考試應成為激勵的手段而不是傷害的武器。
總而言之,教育不是政治,不需要一天一個口號、一張嘴一個精神;教學是一種藝術,過多的指手畫腳只能讓那些僅有的藝術細胞無所適從,而試圖讓教學「模式化」就無異於痴人說夢。
言而總之,語文太大,從里到外都大。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你可能一輩子都讀不完,而教語文的方法和套路又千差萬別。「是人不是人,都能教語文」——就看誰教得更教學生愛語文。在語文面前不應當有權威。拋掉「文人相輕」的陋習學會欣賞吧!就像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每個學生一樣。摘下自信的眼罩不斷審視和修改自己的教學吧!面對浩瀚的語文和多變的學生,我們語文教學的精細化、高效化應是一個永恆的命題。
❸ 小學語文教學三維目標官方解讀
課程標准提出的三維是「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知識與能力目標。「總目標」的6-10條是對課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具體規定,是「知識和能力」教學的基本依據。我們要深入鑽研新課標,了解新課標中的知識能力要求與舊大綱比較有什麼變化,從而正確把握新課程「知識與能力」的要求。如,閱讀教學,舊大綱要求「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新課標則要求「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此外,還有閱讀量閱讀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強調積累與語感的培養,這是舊大綱所沒有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這是新課標所特有的。「總目標」第五條是有關過程與方法的要求,倡導「探究性學習」,強調在實踐過程中學習。「過程」,重在「親歷」。「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都要讓學生親歷過程,在過程中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應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應伴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情感的體驗,審美的陶冶,如影隨形,而不能游離其外。中外教學史說明,獨立於具體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方法」是很難產生遷移的。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是語文的人文性,強調的是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內涵比起舊大綱「思想性」目標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總目標」1-4條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具體要求,涵蓋傳統的思想教育的精華,以及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
❹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熟讀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組織好小組成員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組織好角色分配
組織好匯報內容
❺ 小學課堂教學目標設定要細化。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D3%EF%CE%C4%BF%CE%CC%C3%BD%CC%D1%A7 語文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D0%A1%D1%A7%CA%FD%D1%A7%BF%CE%CC%C3%BD%CC%D1%A7
數學
英語: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目標是構成一堂好課的第一要素,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應關注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具有導向作用,教學者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進程。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揮棒」,是所有教學行為的「指路明燈」。 隨著小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教學設計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進。然而,跳出課改看課改,我們不難發現,當前的英語課堂仍存在著諸多的誤區,如:對教材的實質內容理解不透,教學目標定位不準;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沒有為教學目標服務,且常流於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只注重表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等等。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中,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應為了學生獲得語言能力而設計,如果這些活動缺少了應有的教學目標的指向,活動的主題偏離了教學目標,再好的教學形式也不能收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重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 二、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符合新課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首先應符合新課標。新課標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像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一堂課中,我們應該把上述目標具體化,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三維目標」來表述,即「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通常在一堂英語課中,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教學目標教師都會努力去落實,但後兩個目標常常被忽視。在有些英語課上,教師的目光總是停留在某一知識點的教學上,反復圍著目標知識,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求學生能將知識點爛熟於心。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教學中屢見不鮮。 案例一:這是一節三年級的新授課,教學內容是學習關於顏色的英語名稱。教師在運用圖片進行單詞和句型教學後,接著教孩子們唱歌曲Colour Song。教師先用錄音機播放這首歌曲, 「The song is very nice. Do you want to sing it?」老師笑眯眯地看著大家,「Yes.」孩子們大聲地喊道,並高興地拍起了手。看孩子們的積極性那麼高,老師也被感染了,非常投入地開始教唱歌。首先,她讓孩子們學習這首歌的簡譜,接著讓他們一句句學說英語歌詞,又親自一句句教唱,然後又跟著音樂的節拍唱、分男女聲唱、小組唱……孩子們應接不睱。教唱英語歌的過程整整持續了20分鍾,課也在歌聲中結束了。 分析:40分鍾的時間里,有整整20分鍾學生是在學唱歌曲中度過的,後半節課幾乎成了一堂音樂課。這讓我們懷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是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還是提高學生的歌唱水平?如果教師能合理安排唱歌的時間,學唱之後能為孩子們創設更多運用語言的情景,並在活動中讓孩子們學會得體使用所學新知識,那這堂課中我們的學生將會學得更精彩。新課標呼喚:英語課堂應該是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快樂的,又是踏實的。 三、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符合學生實際的程度 教學目標的設定應符合學生實際的程度。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起點,在設計任何學習活動時,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實際,努力使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有許多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太關注知識的掌握和課堂教學的環節,結果忽視了對教材的深層挖掘和對學生的充分了解,教學陷入了追求形式的誤區,低效率是這種課的致命傷。 案例二:這是PEP教材(Book1, Unit4)一堂關於動物的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掌握單詞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7個單詞,並通過TPR活動,聽懂會做Act like a dog/monkey…一位個性活沷的年輕教師這樣進行她的教學: [教學目標] 1. 聽、說、認讀單詞dog, monkey, ck, panda, cat, rabbit, pig。 2. 通過TPR活動,聽懂會做Act like a dog/monkey…同進鞏固所學單詞 [教學步驟] 首先從「聽聲音、猜動物」游戲引出本課的7個新單詞,學生跟讀,學做TPR:Act like a dog/monkey… 接著教師圍繞這7個單詞和Act like a …進行多種活動的反復操練:聽錄音模仿、學生個別做動作、集體做動作、人機互動說單詞……並允許學生在教室里自由走動,說說演演最後安排了分小組表演Act like a… 分析:從表面上看,整堂課的教學,一直是氣氛熱烈,笑聲不斷,教師良好的素質、孩子們逼真的模仿、可愛的動物玩具、精彩的課件設計,都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後檢查的教學效果也很不錯。大部分孩子掌握了7個動物單詞的讀音以及TPR活動,連平時課堂上不怎麼活躍的幾個學生,也能讀出新單詞。這堂課的確有很多亮點,但如果從整體評價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新授時間只用了6分鍾。原因是本節課的7個單詞在前一課時的Let』s talk、Let』s play兩個部分已經全部出現過,大多數孩子在課前早已掌握了本課的基本內容。如果教師沒有課件的演示和聽聲音猜動物的游戲,可能新授需要的時間會更少,而26分鍾操練,大量活動,只是為了5位學生的進步。這堂看似成功的課,至少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是失敗的。它既不符合課程標准中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要求,也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差異性不相符。 教育是一種崇高的培養人的活動,作為一名從事這一崇高活動的小學英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該用這樣的理念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我的課堂教學目標設定如何?通過哪些更優好途徑來達成?達成度如何?相信如果我們每節課都進行這樣反思的話,一定能進一步提高自己課堂的教學水平,最終實現育人的價值。
❻ 怎樣進行小學三年級語文細化目標
甚是細化目標
❼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2020部編版各學段學習目標解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❽ 如何細化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還可以結合教材主題,披文入境,而且感悟到學習上成功的喜悅、問題,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書.教師要在課堂上以飽滿的熱情,體驗朗讀樂趣,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故事,達到正確,讀出自己的理解,使學生好奇、一段錄像,吸引學生注意?學生通過閱讀,積極參與朗讀活動、不敢表現自己就是放棄進步.當然、手勢的肯定,讓學生在聲情並茂.教師在活動中要起到引導作用、誦讀、以讀精講.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教師應把機會讓給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建立朋友式的關系.首先問題是閱讀教學的切入點.通過班級評比「背誦大王」、段—品讀課文. 4,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書讀百遍.使閱讀水平升級,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反復的速讀,指引者.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我推薦讀物、停頓及表情等,閱讀活動達到藝術升華,讀出自己的體驗,創設出一定的語文教學情景、明確目標,相互探究.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興奮、小組讀,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讀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陶醉式朗讀和欣賞活動.一堂富有生機活力的語文課. 2,同桌互讀,使學生「會讀」 1:讀了這篇課文,交流展示讀書成果.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是一個相互統一的有機體.」「是用教材.引導得好與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導者、在讀准、 以讀為本、激動,讀出感情,從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入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的特點、「故事大王」.這樣同學們才能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積極地美化課堂.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變「一言堂」為「群英會」.」閱讀重在吸收. 3.才能更好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要讓學生產生讀的興趣,有什麼感想.這樣、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要允許學生閱讀「出錯」.「讀寫結合遷移運用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和最後歸宿、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比如,感悟訓練:《有趣的漢字》一課,開展朗讀競賽活動.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教學是否有達到預期目的,首先要明確各年級閱讀的重點、一幅畫,自由地.從中可以看出、瀏覽訓練給學生充分讀文的時間和自主讀文的空間、表演地讀等、一段音樂、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要讓學生理解地讀,「讀」占鰲頭.這是學生敢於閱讀的前提,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教師為主導、默讀,毫無顧忌地勇於展示自己,激發課外閱讀興趣.利用抒情性課文,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傳情地讀、「朗讀之星」.特別是對「雙差生」更應傾注以愛心和關注、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錯誤給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勵,擴展視野,開展個人朗讀表演:「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指的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個性化,走出文本:「閱讀教學是學生、甚至是一首歌,體會一下,加強課外閱讀興趣、情景激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總之,關鍵在於教師能否用充滿激情而又富有哲理的兒童化語言、課文.或者寫出感想,讀與說.在整個閱讀教學中、齊讀、流利,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欣賞配樂朗讀,眾說紛紜,使學生「敢讀」 首先:個人讀,進行默讀.我們可以用有趣的謎語.學生閱讀出錯是很常見的現象.學生在語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學習重點句.可以自由讀. 另外,表達內心的情懷,你想對漢字說有哪些無窮的魅力.組織學生相互交流. 二,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一段談話.因此,感知課文內容—精讀課文、教師,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以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閱讀質量為目標,談談感想,可採取不同形式的讀. 三,激起無數次的追求,變「老師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自覺性,「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直接關繫到讀得是否成功、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 其次,激趣,激勵學生表現自我、分角色讀,精心設計閱讀導入環節,引導他們一起進入「角色」和「狀態」,穩定課外閱讀興趣,為學生提供書目、傳授方法一、對比讀,以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從讀中真正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作文重在傾吐,就會勇氣倍增,進行朗讀指導和訓練重點進行基本功訓練、營造氛圍、報,讀中悟意、大聲讀,生生交流、小聲讀. 最後.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其意自見,讀出韻味、實物等導入,使閱讀更具有實踐性,訓練學生感情朗讀,而不是教教材」.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教師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有感情地讀,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情景交融的藝術氛圍中去感受語言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興趣,使學生「會練」 1、以寫促讀. 2.要讓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讀與寫. 3、語氣,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更好地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角色距離,一個重點就是體現在教師是否具有引導的能力,教師與學生應角色平等,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為初讀課文,使他們通過朗讀來盡情地訴說自己的心聲,使學生的閱讀活動緊貼主題
❾ 什麼是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解讀實踐
就是讓語文課運用到社會實踐中,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什麼?「語」,大家都認為是指語言;「文」,有人說是指文字,有人說是指文章,有人說是文學,有人說是文化。也有人考證這門課程定名的由來,認為「語文」是指「口頭語」和「書面語」。我們說,「語文」應該包括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語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文字以及有語言文字構成的作品都屬於文化。
關於語文課程性質,多年來人們提到過基礎性、實踐性、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綜合性等等。可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的。這里的「工具」是
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結合在一起的,語文課程要同時實現這兩方面的目標是並不矛盾的。當然,要實現兩方面目標的高度結合,必須在目標和內容的設計上、在實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二、語文課程的地位
語文課程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語文課程是基礎性課程。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才能順利地學習其他課程。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這些也有住於學好其他功課。因為語文課程是豐富的,語文素養也是綜合性的,所以,語文素養在德、智、體、美諸多素質中也就處於基礎的地位。因而,人的語文素養又是全面發展的基礎。包括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在內的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是人的語文基本能力,也是構成人學習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語文素養也是人終生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如此,《語文課程標准》這樣說:「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在過去的社會是這樣,在未來的社會也是這樣。性質決定地位。語文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承擔的重要責任,決定了語文課程在學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地位。對初入學的兒童來說,拼音是單調枯燥乏味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又少,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刻板單一地進行灌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因此,把漢語拼音教學與童話、游戲結合起來,學生便全會學得有趣、主動。
(一)在童話的王國里學拼音
兒童都喜愛童話,因此,用童話的形式進行拼音教學,符合兒童年齡特點,極易被兒童接受。
1、使用童話語言。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教師使用童話語言能使他們感到親切,如教學標點規則時,我編了這樣一首童謠: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雙胞胎,誰在後誰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們的小弟弟。這樣教學生興趣濃,他們很快就學會了標調。
2、編童話故事,利用編童話故事進行拼音教學,能是學生把知識記得更牢。
(1)記拼音規則時,一位執教教師編了這樣一個童話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見到好朋友jqx,他高興極了,趕忙伸出手,可是轉念一想,不行我戴著墨鏡和別人拉手是不禮貌的,於是小熊趕忙摘下了墨鏡,先和j拉拉手(板書j——ü——ju),再和q拉拉手(板書q——ü——qu),最後和x拉拉手(板書x——ü——xu)。通過這樣富有情趣的教學,學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與ü相拼時,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
(2)整體認讀音節中編童話故事。漢語拼音的整體認讀音節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編了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天,i、u、ü三個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們年紀小,又不認識路,怎麼辦呢?他們就請大y大w來帶路,大y帶著小i一塊兒走(板書:yi),大w帶著小u一塊兒走(板書:wu)。可是小ü沒有人帶,急得哭了。兩滴眼淚流出來了。大y看見了,說:「小ü妹妹,別哭了,我來帶你吧,不過,你的把眼淚擦掉。」小ü高興地把眼淚擦的乾乾凈凈,拉著大y姐姐一塊兒走[板書:yu]。於是,大y帶著小i和小ü大w帶著小u高高興興地去玩了。這些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戲世界力學拼音
游戲對兒童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它符合兒童「好動。好玩」的特點。當上到後半節課時,學生往往感到疲勞,若鞏固練習與游戲結合起來,便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精神振奮。
1.找朋友游戲。復習鞏固聲母時,我把打亂的卡片放在講台桌上,請一個學生上講台「找朋友」。教師說,聲母d,ddd。眾學生也有節奏地拍著說,聲母d,ddd。講台上的這個學生取出d的卡片說,d是我們的好朋友。眾學生說,對對對。d是我們的好朋友。用這種方法復習聲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戲。教完聲母和韻母,將拼音寫在紙做的「蘋果」上,房在一個大盤子里。教師把盤子里的「蘋果」逐個出示。學生誰讀的正確,就把「蘋果」拿去。看誰的本領大,拿的「蘋果」最多。
3.拍手游戲。教完16個整體認讀音節,引導學生背誦時,可讓同桌兩面對面互相擊掌。每擊一次掌各人說一個字母,誰接不下去或說錯了,就算輸了。兒童爭強好勝的心理一定會促使他們積極讀書。每在復習韻母聲母時也可採用著一游戲讓學生背誦。
三、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課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為一個時髦的語詞,被人們廣泛應用。那麼,究竟和為理念?筆者理解,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指觀念和思想;其次,它還是一種信念、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例如,「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定義了四個方面:1、全面提高語文素養;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個定義就比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教育觀念具有更豐富的含義:它既包括了怎樣教、怎樣學、學什麽,又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語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它實際上是實施語文教育的「總綱領」。由此可見,我們平常所說的「升華教育理念」,就不單單包括更新教學的觀念,還應包括我們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們對於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適宜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與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所設計的課程目標,獲得現代公民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課程目標還必須使學生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打下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質的內涵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裡面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我們必須注重學生語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強調、突出其中的一個方面。
語文素養: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讀寫聽說能力。《語文標准》所提出的「語文素養」包括了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維觀念等內容。「語 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工具生」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後加強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體現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關於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3、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4、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
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漢字豐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以來,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精神。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和進取精神;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鼓勵學生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鼓勵想像、質疑和創新;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❿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
學段目標是對整個階段的整體規劃,是一個大方向,小學分為低,中高三個階段,內低年級認字組詞為主容,中年級句段,高年級篇章,單元目標是對本學期所完成教學任務的細化,隸屬於學段目標,但又更精細化一點,課時目標是單元目標的具體化,是每節課你要完成的任務!只要完成每一個課對目標,就完成了單元目標,也就完成了學段目標,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