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年級教師學習語文新課標心得體會
本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這些年來,一直認真學習新課程標准,研讀教材,積極參加教研活動,主動參與評課研討,聆聽名師的課,把學到教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下面就將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妥之處請大家指正:
在語文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總是會讓人受益終生的。同樣的道理,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能提高當前的語文學習成效,甚至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都會產生影響。新課程標准提倡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去,盡可能多地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了可開拓的無限空間。據此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以課內學習為軸心,向課外延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並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影電視和參觀游覽等習慣。此外,還注意讓學生養成有目的的閱讀,邊讀邊思考,專心閱讀,隨時翻檢工具書等學習習慣。。
在新課程標准實施的今天,我的課堂教學有啟發性、自主性、開放性,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他們都能在民主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因為我知道豐富的語言來自於積累。語言積累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實際教學中,我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別有不同的側重,如引導學生對字詞、古詩、名言諺語等方面的積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並讓他們把課文中優美的語句、四字詞語摘抄下來。引導他們學會積累。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我還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首先,我們在班級圖書角里放臵圖書架,動員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班級圖書架上,推薦給同學們,以便和大家一起分享,還給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一起相互交流,談閱讀體會和感受等等。
語言的積累不能是死記硬背,更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掌握,在運用中記憶。在課堂里,我通過記憶比拼、開火車、快速接龍等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積累的樂趣。同時我還圍繞「日積月累」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如讓學生准備好詞佳句摘抄本,設計語文小報,經典導讀手抄報、古詩配畫、開心小練筆等,激發學生積累的興趣,培養積累詞語的習慣。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和習慣的養成,他們的語言豐富了,這在他們習作中有明顯的體現。孩子們很喜歡些活動方式,現在不少同學在家裡也自主創設一些積累庫,還興致勃勃地拿給我看。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朗讀。《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就為我們的語文教學確立了一個方向,即通過以讀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對文章充分地朗讀,這時可以不求甚解,但一定要讀足讀夠,在盡情的朗讀中達到了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和體悟。在這基礎上再進入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這時把理解與朗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讀啟悟,以悟促讀,在理解的基礎讀得更深刻,更有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讀的方法也是要有所考慮的,我常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賞地讀、陶醉地讀、自由自在地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得更加精彩,最終達到語言的內化、語感的外化、情感的升華、審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飛躍。
課堂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因為我知道教師的一句稱贊,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種興奮劑,能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簡單化,不能只說「是」和「不是」「對和不對」。課堂上,我對學生的上課表現一般都是用這樣的語言來評價:謝謝你,你給楊老師帶來了驚喜;你真像個小老師;你為同學帶了個好頭;你的想像真奇特;你的朗讀很動聽;你真會觀察等等。如果學生答問有偏差,我會說:「你的想法不一樣,沒關系,老師很欣賞你積極發言的表現。」而不0是簡單地給以否定。我觀察到,學生往往在得到這樣的評價之後,表現都更加踴躍。
對學生的評價有時要委婉,有時要嚴肅,有時要熱情,有時要直言不諱。富有感染力的評價才會真正產生激勵性的效果。孩子們的表現常告訴我,用親切的語言來評價學生,能給學生帶來學習的快樂,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更高。
以上僅是平時教學工作的一個縮影,在新課程理念的洗禮下,我的課堂教學充滿著樂趣,學生們多了一份主動,在這其中我也收獲頗多。過去的已將過去,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繼續努力,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Ⅱ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方幾點感悟
在整個小學階段里,小學生正處於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起步時期和個人素質的奠基時期,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慾望,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喜歡閱讀人間求生存、征服開發大自然的緊張驚險故事或傳記故事。
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個人作文創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質量的優劣。教師一邊抱怨學生作文差,沒有閱讀習慣,不願意讀有益的圖書,要求學生多讀書,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寫好,一邊卻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缺乏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隨著新大綱的深入學習,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的重視程度加強了,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作業,但大多仍是有關的作文選集。雖然閱讀優秀作文集是課外閱讀,但畢竟范圍太窄,閱讀層次淺,而且不能滿足他們求知、求新、求奇,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的慾望,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低。
掌握閱讀能力,不但使學生進行課文理解更容易地開展,而且通過學習借鑒別人優秀的語言文字,寫作方法,還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自行創作的能力。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憑紙上談兵還是不行的,要付之於實踐行動,還要講究方法。
電腦的普及,互聯網迅猛的發展,上網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小齡化。網上信息量大,金子與泥沙俱有。中高年級學生好新奇,缺乏辨別能力,受網上不良讀物影響的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加強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僅節約時間與金錢,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一生發展大有裨益。
(一) 正確指導、巧妙遷移,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閱讀是一種基本的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於教師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於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句,抓住重點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多讀,培養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學生想知道的社會內容、熱點問題,又是文字優美,在語文活動課或適合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慾望,激發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
首先,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閱讀興趣的培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常用的創設情景、直觀教學、演示法、故事引導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時糾正一些學生的錯誤思想,讓學生自主地加入閱讀行列。
其次,讓學生學會藉助工具書進行閱讀。閱讀課文是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的,要能夠完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詞語、句子的意思,課文的內容,以及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靠學生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藉助工具書的幫助,如:小學里常用的《新華字典》、《成語手冊》,以及一些輔導手冊等,要讓學生掌握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懂得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歸納總結課文內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廣泛的閱讀,閱讀習慣和能力就會因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二)教會學生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小學生課外閱讀書刊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出現不少學生偏愛的現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把書籍分為五等,主張按等選擇讀物。書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查之書。唐彪的這個分類是極粗略的,但對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把課外讀物分為當讀、當看、熟讀幾類,有選擇進行閱讀:第一是與課內教學密切相關配合的書,教材有選文的原著,課文作者或課文人物的傳記作品是當讀之書,如讀了《火燒赤壁》,指導讀《三國演義》。第二是經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話寓言、科普讀物是當看之書,如《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麼》等。第三是屬於字典、辭典的書,這是讀書工具,要讓學生熟悉它們,並善於運用。中年級以教師為主選擇讀物,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成套讀物,到了高年級,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了解有關圖書分類指示和檢閱圖書報刊的基本方法,便於他們學會利用校圖書室、縣市圖書館自由選擇讀物。
教師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要確立閱讀的內容和題材應廣泛多樣、活潑有趣的指導思想。學生閱讀的面宜廣,不但閱讀的內容要廣,閱讀的題材、風格也要廣。正如魯迅在《給顏黎民的信》里說的那樣,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三)指導精讀、略讀、快速閱讀結合,提高課外閱讀效益。
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有了閱讀的興趣,不掌握進行閱讀的方法還是不行。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在進行閱讀課文教學時,我教給學生四種學習方法:初讀、細讀、精讀和熟讀所謂的初讀是指讓學生初讀全文,感知全文,對課文有一個總體認識,形成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在這一階段里,注意引導學生邊思考邊在課文里做上一些記號(如:用橫線畫出新生字詞,用曲線畫出中心、段落大意,用別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詞,並在一些不懂的詞語旁邊注釋)。細讀是指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階段,是整個閱讀教學的中心環節。讓學生按段進行自學,歸納出各段的段意。精讀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印象的基礎上,根據課文要求,深入理解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要鞏固新學知識就需要用到熟讀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聽、說、寫和詞、句、段、篇的綜合訓練。實際上也就是讓學生把這一節課里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從而鞏固了學生課文的理解,也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作文創作能力。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閱讀能力漸漸有所提高後,接著引導他們把略讀和精讀結合起來。略讀翻閱報刊可採用版面、讀標題、讀導語、讀摘要的方法,迅速了解作品的大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精讀對一些名著、佳作和自己喜歡的需要的文章和書刊,則採用仔細地研究,及時地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本領,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時間來閱讀盡可能多的資料,吸收盡可能多的信息,以適應21世紀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和生活需要。21世紀的閱讀教學應該把篩選信息、概括重點等作為訓練把手,把培養判斷、選擇和處理語言信息的能力放到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上。按照閱讀專家曾祥芹、韓雪屏先生研究,新世紀,人們必須迎接三個挑戰:一是無限的書籍對有限的閱讀時間的挑戰;二是成幾何級數膨脹的信息對讀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大量新知識對讀者理解能力的挑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腦進入普通大眾的家庭,上網閱讀將逐漸成為今後閱讀的大勢。因此,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讀得更多,讀得更快已勢在必行。
要使課外閱讀既有效益,又有深度,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佳作、名著前,先閱讀序言,了解作品梗概。閱讀後,多查閱有關的書評,幫助學生多方面、多角度把握作品,深化認識。
(四)強化自主閱讀意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是為了將來不用教(著名的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語),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新版語文教學大綱)閱讀是學習之母,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教會學生做文摘卡片。此項工作要持之以恆,讓學生置備卡片盒,避免散亂,也可採用圖書館的編目分類整理方法,以備日後查找,每張卡片應適當留有空白,以備補充資料。教會學生不僅會做文摘卡片,而且還要求學生勤做文摘卡片,像蜜蜂一樣及時地不斷地把精彩的片斷、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隨時摘錄下來,指導學生到知識的海洋中去尋寶。
3、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也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後用讀後感的形式對文章的內容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督促他們做到勤動筆多看書,及時寫出自己的感受,促進理解消化,提高表達能力。
4、在學生認真寫讀書心得的基礎上,定期利用語文課進行交流,評出優秀讀者給予表揚,做到以讀促說,以讀促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同時也領悟到閱讀和寫作的方法,學校或教師要適當地提供學生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場地。在大部分的學校,都有圖書室和相當數量的藏書。學校教師要利用好這一陣地,組織讀書活動和出版牆報、讀後感專欄,向你介紹一本好書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把閱讀的感受和習作展示出來的機會。可以定期張貼讀書心得,優美句段的摘錄;也可以組織作文競賽等,讓學生通過展示課外閱讀成果,激發學習的動力,進一步增強自主閱讀的意識。鼓勵向廣播站和報刊投稿,組織開展讀書辦報活動。如語文教師與美術教師聯手組織手抄報活動,鼓勵參加報刊雜志組織的各種比賽,讓學生從活動中得到成功的機會與喜悅。
隨著閱讀量的提高,學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嘗到閱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慢慢地自己就會找書讀,慢慢學會讀書,使自主閱讀的意識得到增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來說,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終身受用。
Ⅲ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不能僅僅版把教師定位在權「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
Ⅳ 論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讀中感悟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其中以閱讀教學最為典型。提倡以讀為憑借,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主,突出學生的自主讀書,引導學生通過作品的閱讀,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整體提升朗讀感悟能力,從而促進語文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一。朗讀本身是一種有聲語言的藝術,朗讀過程中要發揮「有聲語言」的藝術作用,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徐世榮先生說:「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為口頭上語言,把無聲語言變為有聲語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②可見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造,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推敲課文(包括字詞句,段落,篇章)的含義,情調,韻味,想像作者寫作時的心情和情緒。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其中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毫無疑問,這大大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和體味。朗讀還是培養語感的一種好方式。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學生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鮮明、形象,掌握語言的結構美、音韻美、節奏美等,使其對字、詞、句獲得整體的感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鑒別力。無論教學哪種體裁的課文,也無論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離不開朗讀這個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是學生的直接感悟對象,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就是朗讀,讀得越多,感受越真,領悟也越深。教師要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閱讀教學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將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動態過程。其中的轉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學生自主的閱讀,自能的感悟,自動的內化。「讀中——感悟」閱讀教學模式,就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堅持因材施教,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教學原則,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讀」為主線,以疑促讀,以讀促思,讀思結合,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在「悟」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悟」中提高自己,認識自己,形成讀書的能力。一、自主賞讀,感悟內涵 自主感悟文本是一種學生個體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而成為當今世界一個全球化的教育命題。它是語文課程的一項目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自主感悟要隨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的提高而提高。中高年級學生要通過自主感悟這一形式來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形式的運用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讓學生靜下來與文本進行對話(圈點、批畫),才能取得有利的效果。並且還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無論是初讀整體感知,還是精讀品味,教師都要讓學生盡情讀書,邊讀邊思,入景生情,情動辭發,而後讓其暢談所感所悟。學生的感悟雖有深有淺,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教師都應加以保護。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標准去簡單評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賞」的心態,讓學生享受有所悟的樂趣,使學生逐步掌握「自讀自悟」的讀書本領,實現學生最大限度自主閱讀能力的發展。而有的教師只注重表面熱鬧,形式多樣,卻沒有真正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句來自主感悟,達到理解文章內容的效果。 在教學《金蟬脫殼》一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文中自己最欣賞或最喜歡的字、詞、句或片段,並說說理由。學生通過自主賞讀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1:我最喜歡第六自然段,這段寫了作者發自內心的贊美。因為「我」終於揭開了「金蟬脫殼」的秘密,觀察到奇特動人的情景,欣喜若狂,激動萬分。 師:你讀書非常細心,體會到了字里行間隱藏的意義。 生2:我欣賞「這是多麼奇特動人的情景啊!」這句話,它是對蟬兒脫殼全過程的精煉概括,集中為四個字就是「奇特動人」。金蟬脫殼之前的「爬」「抓」「停」的行動過程,脫殼之時的身體抽搐,背上裂開、顏色變化,脫殼之後「奇特般的變化」,都令「我」感到「奇特」,寫得動人心弦。 師:是啊,這也是導致「我」高興得大叫起來的原因。 生3:「輕手輕腳」這個詞用得很好,「我」生怕被「金蟬」發現,為了讓蟬無憂無慮的脫殼才會「輕手輕腳」。 師:你的感受很深刻,讀出來給大家聽聽吧! 重感悟決定了學習語文是學生個體的自主活動。首先讓學生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最欣賞、最喜歡的部分,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文字的感悟,老師是無法全部講解和傳授的,需要學生自己充分調動感官去觸摸語言材料,心領神會。在以上的教學中,老師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感悟—品讀」的學法中產生新的體驗,品味語言的精妙。二、比較朗讀,感悟妙處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選文,語言規范,用詞精確得當,語句優美。在教學中,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將文中的妙詞佳句作適當地調整,然後與原文進行比較朗讀,通過比較,讓學生揣摩文中語言運用的精當,獲得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如《推敲》一文中有句話,「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興寫成的那首小詩」,將「即興」改成「即時」,在朗讀品味,語感敏銳的學生便感覺到「即興」的妙處。「即興」一詞寫出了詩歌創作要有靈感、有興致,而靈感、興致,均源於生活的體驗。沒有親臨李凝家,沒有親自敲門,沒有月夜的寧靜,就不會產生創作的沖動,也就不會有「推」「敲」之斟酌。而「即時」一詞,僅從時間的角度來表現,無法反映出賈島當時寫詩的真實原因和狀況。又如《豐碑》中,將軍看到一位戰士凍僵後十分生氣,他向身邊的人吼道:「把軍處長給我叫來!」 學生不一定能領會「吼」字所表達的感情。如果將「吼」字換成「喊、叫、說」等字,再讓學生與原句比較,分別用「吼」字語調、「喊」字的語調來讀。這樣,學生在比較、揣摩中發現了原句表達了將軍當時無比悲痛憤怒的特別情感,學生也便感悟了語言的精確。三、調動感官,促進感悟 感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通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豐富的文化積累和反復吟誦,同時在閱讀教學中,還需動用聲音、錄像、畫面等手段,讓學生通過聽覺、視覺或加上嗅覺、觸覺等綜合作用,來體驗文章豐富內涵。語言文字是描繪容觀事物的符號,這是比較抽象的。學生由於生活閱歷的限制,有時很難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同客觀事物聯系起來,這給理解課文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運用音、像、畫等手段來進行閱讀教學能使學生從對文字的簡單理解,變為浮現在眼前的畫面。這是一種很好的感悟教學手段。如在講授《月光曲》一課之前,播放音樂《月光曲》,讓學生聆聽著美妙的音樂,這是「感」,通過各種感官獲得感性體驗,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抽象的文本,把音樂的起伏與課文所描寫的畫面對照起來感受, 體會貝多芬譜曲時心中所蘊涵的情感。這就是悟,是理性思考的過程了。這樣,學生就能比較自如地體會到貝多芬的創作的《月光曲》的思想境界了。利用這種直覺反饋,啟迪學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通過多種媒體的運用來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會作品的內涵。這種方法在詩歌教學中的效果尤其明顯,因為詩歌的語言非常簡練,意在言外,能帶給閱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如在教學《憶江南》、《漁歌子》時,可根據詩意繪制一些精美的圖片,上課時先要求學生找出與圖片相應的詩句,通過這樣一些圖片,讓學生首先從視覺上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美景,然後,播放配樂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邊觀察、邊傾聽、邊思考,感受詩歌的獨特魅力。四、抓關鍵詞句,做到有的放矢 構成一篇文章的句子有千千萬萬,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所以抓關鍵詞句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增強語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理解了詞語之意,則豐富了詞彙、鋪墊了運用,是理解句意、領悟中心的基礎,是朗讀感悟的前奏。關鍵句的認定雖有不同說法,但不外乎一段或一篇文章中的中心句子、能夠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包含深刻含義的比喻句子和闡明事理的結論性句子四種。雖說一篇文章的這些句子大都是能確定的,有其穩定性,但由於閱讀者或者說學生的認知思維與原作者的表達方式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最終的認定總免不了帶有主觀的色彩。既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允許學生有一定的思維靈動空間。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大膽確定自認為重要的句子作為關鍵句並仔細分析,樹立自信心,然後再慢慢校正,逐步提高閱讀水平。這樣做的還有一個根本目的是能打破教學程式,尊重學生思維個性和已有的能力水平,激發其閱讀興趣,逐漸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五、以讀帶講,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正確、流利地讀」的基本功是嚴格訓練出來的。通常情況下,閱讀教學指導學生做到「三讀」。1.初讀。讀通全文,初步熟悉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2.細讀。即邊讀邊議,邊讀邊思。細讀要抓住關鍵句段,寓分析於朗讀之中,以指導朗讀進行分析,輔以試讀指點。3.精讀。即品評語感,欣賞課文精華。學生在評品、欣賞中,情感得以升華。 教師要把熟讀每篇課文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爛熟於心」。只有多讀,才能達到 「正確的讀,流利的讀」這一基本要求。 要積極調動學生,強調「讀中感悟」朗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它能調動學生積累生活,全身心感受品味語言文字、體察作者內心、觸動學生心靈。學生的朗讀效果與其對語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正相關。「 感悟」是對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的體會,是閱讀中的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生命》一文,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可採用不同形式的讀,逐步推進。初讀,感知文章三個事例;尋讀,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讀,結合句子談理解、談感受;背讀,積累好詞佳句作儲備。整節課,書聲琅琅,讀味十足。例如:在「飛蛾求生」這個段落中,當學生提出:為什麼飛蛾求生的慾望使作者震驚?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掙扎」「極力鼓動雙翅」等重點詞句,在讀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作者對弱小生命這種頑強生命力的敬意。結束語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語言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引導感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積極地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去,達到對文本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等方面有深層把握和領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進行語言的朗讀、品味、分析;引導學生去把握、領會語文內涵和語言形式,從而積淀和培養語言的感悟能力。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涵有不同的關鍵部分,篇、段、句各有其特點。它們有的是課文內容的凝聚點,有的是思想感情的抒發點,有的是表達方式的啟示點。因而,引導感悟能使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領悟表達方式。由於感悟點表現形式不同,有的是顯性的,有的是隱性的,因此,引導感悟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Ⅳ 讀書感悟600字
讀史使人明智;讀書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使人善辯.''多少年來,讀書一直被人放在第一位,是有著深刻的道理的。
多讀書」的重要性在我高三那時才深深體會到,因為當時真的面臨前途的問題,而時當苦於寫作文,老是下不了筆,冥思苦想,想原因之一,讀書太少!記得當年在這上面也花了功夫,在每周唯一的一個下午經常跑書店,看了不少文章,也買過不少小書,其中就是有這培根《論人生》。這篇《論讀書》堪稱經典了。高考的事以後有機會再寫。真佩服譯者王能用這樣既不太深也不俗的文字來譯外文,言簡意賅,使用能夠細細品味,好棒呀!這句經典: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論讀書 培根 原著 王佐良 譯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
你自己往下編吧。。。。累
Ⅵ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竇老師又出新書了,書的名字是《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看名字就很有吸引,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認真閱讀,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成為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哪幾件事?我想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希望知道的事情。身為優秀者的竇老師應該最有發言權,她的發言也應該最有說服力。她認為特級教師、全國模範教師這些頭銜,都不足以作為優秀的證明。她理解的優秀應當是現在進行時。當下語文教育的沉淪在於它「太忙碌與現實,太騖馳譽外界」。 語文教育必須轉向心靈。許多出了名的優秀教師的成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並不能代表全部的「優秀」。按照常理,「一筆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而且我們還要看他帶領的學生小學六年畢業後是否也基本具備這三項技能。我非常同意竇老師說的「我們應該允許不同人的眼中,「優秀」有不同的定義。說穿了,優秀,還是要成為你自己。」優秀語文教師,一定要擁有一股自由的情感,一片思想的天空,進行專業探索。其專業不斷提升、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定不是狹隘的「應試教育高手」的甬道。 摘抄 竇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加上自己對「優秀」的理解和思考,她向我們呈現了一些關鍵詞。我把它視為竇老師多年在語文教師這個專業領域總結出的經驗之談,這些肺腑之言我把它摘抄如下: 1、永葆激情 這是一種生活姿態,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轉換、地位的升降而改變,最終內化為一種精神氣質,讀後感《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 2、張揚個性 人雲亦雲,老生常談不談。創意教學,形成風格。 3、業精於勤 每一種幸福的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成長需要機遇,但機遇絕不能依靠等待。於無聲處,與不為人知處,默默努力,靜靜成長,機會總會對你傾心眷顧。 4、讀書養氣 不僅靜默涵詠、靜思體悟、更要高聲吟頌、激情噴涌。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涵養浩然之氣。 5、合作共進 溝通心靈、理解他人;傾聽意見,分享經驗;心有多寬,路有多遠。 6、內省致遠 以澄澈之心求灑脫之態,與繁瑣事外求自由寧靜。 7、海納百川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誰走在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 8、公共情懷 拒絕坐井觀天、目光窄仄,關注時事,放眼世界,緊跟時代文明的腳步。 9、筆耕不輟 這既是積累經驗的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 10、關注細節 語文課就是一堆細節。 11、善待教材 我們無權選擇課本,但我們必須清楚怎樣使用它。 12、尊重寫字 字,人的第二容顏。漢字是尊嚴,書法是國粹。學好漢語,當從寫好第一個漢字開始。 13、黃金分割 教師要勇敢地拒絕各種「看起來很美」的形式,考慮怎樣實現「講」與「不講」的黃金分割。 14、理性視點 我們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真實收獲,而非評委們的打分牌。風行的理念,不是唯一的判斷標准。(本人特別同意這一觀點)風起雲涌之時,要用理性的視點坐看潮起潮落。 15、把握自己 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教育海洋中一枚微不足道的海星,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優秀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Ⅶ 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
一、創設情境,感受閱讀氛圍
盧梭說:「教學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愛因斯坦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告訴我們: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感興趣,才會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學生在特定的、輕松的、愉悅的情境當中學習才能獲得最佳效果,使大多數人的創造力達到最高峰。
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最直接的方法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本角色。例如,在教授《瀑布》一文時,我首先在網上下載了瀑布的聲音。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我要學生仔細傾聽瀑布的聲音,並讓他們邊聽邊在腦海中想像瀑布的樣子。聽完之後,鼓勵他們大膽地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樣的聲音,用語言描述出來。就這樣,通過傾聽瀑布聲音,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形象地感受了瀑布的聲音,為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做好了鋪墊,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到底自己想像的瀑布和文中的瀑布有什麼不一樣呢?就這樣,學生帶著迫不及待的心情開始了《瀑布》的閱讀。
二、師生「PK」,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拓寬了知識面
有人說:「有了理想才有動力。」是啊,如果做什麼事都渾渾噩噩,像一隻無頭的蒼蠅到處亂撞,那麼自己又何來動力呢?閱讀也是一樣,假如教師只站在遠處,不去布置具體的任務,只是讓學生自學,由於學生年齡的限制,再加上各種能力也有限,他們根本不知道為了什麼去學習,更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一連串的問題將縈繞在他們的腦海里,使他們揮之不去,還要他們專心地去閱讀根本不可能。所以,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一定要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有了目標才會去努力。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有許多為了自己的理想去積極進取的人,如張廣厚從一個因數學不及格而未能考上中學的學生,一步步走進數學的殿堂,成了享譽世界的數學家。這不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嗎?試想如果他心裡沒有目標,只是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思想,能有這么大的成就嗎?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能。所以,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對於激發小學生閱讀興趣尤為重要。
新課標對小學各年段的課外閱讀量作出明確的要求:低年級5萬字以上,中年級就要達到40萬字以上,高年級100萬字以上。自從實行了「PK」制後,師生一周交流一次讀書心得,談談自己讀課外書的收獲、感受。我發現學生們書包里的課外書日漸增多,以前學生書包里只裝課本、紙、筆,而今居然把課外書帶到了教室,有《小學生學習報》《童話》《漫畫》《故事大王》《少年網路知識》等,各類作文書,科技類,軍事類,經濟類等各種書籍,更有甚者,還把《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名著也帶來了。
學生之間交換閱讀,一改往日課余追逐打鬧無所事事的局面,學生坐得住,靜得下心來看書。不僅如此,通過家訪,家長反映,孩子回家以後,與以前判若兩人,變得愛讀書了,不再那麼痴迷電視動畫片、網路游戲。還詢問老師給他們施了什麼魔法。再如,我在教學詩歌、散文時,通常會在上課前先讓學生欣賞一段與內容相關的音樂,然後讓學生在音樂中去閱讀、去感悟。
例如,在教授《秋天的懷念》等現代散文時,我通常會找一些抒情性比較強的古典音樂,讓學生在寧靜的音樂聲中去體會感悟文中所蘊含的真摯的情感;在教學《楓橋夜泊》《送孟浩然之廣陵》古典詩文時,通常選取一些古箏、古琴曲,配合柔和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融入文中的角色,感受文中角色的喜怒哀樂。感染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誦讀,奇妙的境界,就是享受閱讀。
現在,自覺看課外書已成為我們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持之以恆,日積月累,一定能保證閱讀的量,學生的知識面寬了,眼界也越來越開闊,口頭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看著這些驚人的變化,面對學生那股不服輸的犟勁,我驚喜萬分。
Ⅷ 學語文的心得體會
上周五、六,頂著瑟瑟的寒風,我參加了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觀摩研討會議,聽取了趙紅、韓興娥、畢英春三位名師的展示課,現場觀摩了語文主題學習優秀實驗學校的先進做法,周六聽取了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崔巒教授對改進閱讀的一些思考和實驗學校校長的報告,感受頗深,我的心也熱血澎湃。
講課的三位老師,以前曾多次聽過他們的課,但每次聽都讓我有不同的收獲。
1、主題閱讀明確了學習的目的,學生帶著主題來閱讀,激發了學習的興趣。主題閱讀的心基礎是學生的興趣,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有可能廣泛地去閱讀。學生只有明確了學習的主題,才能深入地去研究,才能通過閱讀找到其中的快樂。
韓興娥老師的課,平凡卻最有實效。她的課是平常積累的一種展示,實在不做作。曾經很多人慕名而學,但是成就的僅僅只有韓老師自己。看過網上很多關於韓老師的評論,印象最深的卻是平凡扎實兩個字。在她的課堂上,我感觸最深得就是語文就是生活,尤其是韓老師將我們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最為日常所習,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種文化底蘊,其妙處不僅僅在於多認字,更重要的是一種人生的沉澱。這種嘗試有時候是膽量的問題,當然,也需要老師不斷的積累、學習、反思、堅持,韓興娥老師做到了平常老師所不能做的,所以她成功了。
2、主題閱讀有力地開發了教材,讓學生有書可讀,讀得全面。經濟時代和網路時代的到來,文字的地位在慢慢下降,學生越來越不愛讀文學作品。教育部門雖然已給中學生提供了許多「文學作品必讀篇目」,但真正去讀過的同學很少。
韓老師為我們展示了「海量閱讀」的課堂教學藝術,以及畢英春老師的「1+X」單元閱讀教學展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讀書已經不再成為需要,而那些必讀篇目也成了學生心上的一筆筆債務。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吸取有益的營養,成了當今中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主題閱讀叢書」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藉助一本書了解一個主題的,藉助一本書讀很多篇書,藉助一本書豐富閱讀積累。
3、語文主題學習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它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作用,並且讓個人的興趣完成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的蛻變,同時又充分利用學生相互間的影響、學習作用,通過交流,達到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體會目的,另外,它不只是停留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層面上,讀可以促進寫。主題閱題可以幫助解決學生寫作素材的大問題,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從語言文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全方位地了解這一事物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心理、人類情感、生活情趣,為學生的筆記、縮寫、改寫和仿寫提供豐富的題材,開拓思維空間,成為學生寫作起步的根據地。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這幾位名師的先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創新地運用主題學習的方法,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體驗緊密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