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有效滲透親情教育
感恩教學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好好賞析,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體驗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尤其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情感體驗比較少,比較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更深刻的感悟。
一、閱讀教學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愛生命就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對於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對,去感謝才會更好地擁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文本,凸現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生命意識。如教學課文《丑小鴨》中,丑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生活環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後,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雞啄,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它,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它。可憐的小鴨只好離家出走,但仍然擺脫不了小鳥譏笑,獵狗追趕的厄運。盡管遭遇如此凄涼,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對美麗生命的深情嚮往。結果,竟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這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丑小鴨為什麼能成功?最後感悟到文章的真諦,人生的真諦:因為他堅持,所以成功,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人生是充滿希望的。
教學課文《淺水窪里的小魚》時,我緊扣「在乎」來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對生命的珍重,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抓住重點句「那你為什麼還在撿?誰在乎呢?」引導學生感悟。
師:是呀,誰在乎呢?
生1:在別人眼裡,可能覺得不就是小魚嗎?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沒像他們那樣認為,所以我很感動。
生2:小魚自己在乎,因為它們還想回到媽媽身邊,回到大海的懷抱,她還不想死。
生3:小魚的親人在乎,小魚那麼可愛,它死了,親人們會很難過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保護她們。
師:如果你就是淺水窪里的一條小魚,就是那苦苦掙扎的小魚,你在乎什麼?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為我想繼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大海中遊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點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結束這痛苦的時間。
生3:我在乎小男孩這個非常重要的幫助,因為我實在沒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師指導讀「這條小魚在乎!」
師:蔚藍的大海在召喚它們,可愛的親人在盼著它們,海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沙灘上的這些小魚都在乎,請你大聲對人們說「這條小魚在乎!」
師:這一條又一條的小魚都在乎,讓我們和這可愛的小男孩一起,懷著真誠、善良的心將這些小魚送回到大海的懷抱,開始它們生命的又一個旅程。(讀:「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們扔會大海。」 )
面對這樣一篇蘊涵豐富人文精神的絕佳文本,我不妄想通過一節課一篇文章就讓這種人文精神滲透、甚至是紮根於學生心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結合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特點,讓他們試著對課文中的那個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所感動。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養靈魂的養分。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蘊涵的感情,通過朗讀體驗小男孩為我們構建的震撼、感動——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從而讓學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對父母,對社會,對自然最好的回報,都是感恩的表現。
二、閱讀教學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懷抱是寬容的,無論我們怎樣對待她,她都給予我們很多很多:太陽給予我們光明和溫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撫育了生靈……因此,我們要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天空、大地、陽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樹,一朵無名的小花,並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命中能有它們的存在。學會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們就會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圍繞「環保」這一專題,選材新穎別致,如教學《清澈的湖水》中,課堂內,我圍繞「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這一目標,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體會景色美;找一找,讀一讀,體會小潔的行為美;評一評小男孩和小潔的行為,感受自然之恩,增強環保意識。課堂外,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郊遊,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讓學生欣賞風景照片,並簡單介紹,還讓學生寫一句保護花草樹木的公益廣告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淺水窪里的小魚》、《父親和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賜予之恩。
三、閱讀教學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種愛,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暖流。這種愛就是深厚的父母之愛,這種感情就是濃濃的愛子之情。是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命,締造了我們的靈魂,也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時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愛、親情、友情)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的可貴,認識到家庭、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教學《三個兒子》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說自己只看到一個兒子?」學生通過討論知道,雖然三個兒子都為父母帶來了快樂,但第三個兒子做的是最實際,也是最真切的,因為此時母親正需要有人來幫助她分擔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1)開展我對父母說、寫幾句話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愛心家庭作業,如講一個故事,送一句祝福,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第二天,家長們都十分高興地向我表示感謝,紛紛誇獎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謝謝老師的教誨,並希望今後經常進行此類情感教育。
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四、閱讀教學中感祖國之恩。
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一年級下冊園地六讀讀背背《祖國多麼廣大》是一首簡短的兒歌,描繪的是祖國南北方向同一季節不同的景色,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我讓學生藉助拼音拼讀,啟發學生邊讀邊想像,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除此以外,我還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如課文《王二小》,我通過朗讀課文,欣賞圖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讓孩子們彷彿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聽到他樂觀、豪爽的笑聲。認識到王二小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那平凡的事跡,卻永遠被人們謳歌,被萬人傳誦。讓孩子們仔細閱讀,仔細欣賞,讓王二小英勇的壯舉一次次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體會到什麼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感受祖國之恩。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
總之,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長期滲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一個方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讓我們不斷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我們堅信,通過感恩教育的扎實開展,這些學會感激、經常心懷感激的莘莘學子,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腳步將會更加堅實,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璀璨多姿。
②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主要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感恩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涉及到養育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
(一)養育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夠勞」,天大地大不如父母養育之恩大,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何況人呢?我們的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恩,有《春蠶》中年年辛勞無怨無悔的母親,有《秋天的懷念》中給殘疾的兒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親,有《釣魚的啟示》中給兒子道德力量的父親,有感天動地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
(二)祖國之恩。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和一個概念,還有她悠久燦爛的文化以及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寬廣遼闊,更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厚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教材中的一些古代詩歌以及諸如《長城》、《趙州橋》、《盧溝橋的獅子》、《頤和園》等課文能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十六年前的回憶》、《獄中聯歡》、《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能讓我們感知英烈的愛國心、民族義,《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詹天佑》、《我的戰友邱少雲》等課文讓我們了解到什麼樣的人是祖國的優秀兒女。
(三)社會之恩。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為社會人,教育學生愛社會、愛人民,培養學生博大的心胸和寬廣的襟懷。我們要引導學生,從《難忘的啟蒙》、《畫楊桃》等課文感受師恩,從《她是我的朋友》等課文感受友恩,從《尊嚴》等課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意義
1、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
語文教學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感恩的價值觀。珍惜自己的生命,對父母、對自然、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每個人來到世間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的回報;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的回報;國家、社會為我們提供了茁壯成長的陽光和土壤,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倍加呵護,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艾滋病等,還有形形色色的犯罪。
2、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知道承擔責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擔憂;感念祖國之恩,就要報效祖國,為建設祖國、保衛祖國做貢獻,在祖國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威脅時,能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捨生而取義」,是古人早已教給我們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的道理。三是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和諧共處。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要學會和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的人相處,和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1、策劃寓教於樂的感恩教學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過主體的參與,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是感恩,為什麼要感恩。為此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樂的感恩活動:如收集溫馨照、算算親情帳、講講親情故事……孩子們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對自己關愛的照片收集起來,用文字記錄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以及簡要的情節,並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定格的溫馨照片,使孩子們瞬間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們逐漸明白原來平淡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愛的哲理。孩子們在反芻生活的同時,還把父母為培育子女成長所支付的一切費用羅列出來。在算算、想想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平時視而不見的卻是一筆筆多麼昂貴的財富!而這一筆筆財富又蘊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愛!感觸萬分之餘,感動之心溢於言表。
2、組織學生誦讀感恩文章,領悟感恩之情
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因此,在知恩之後,要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復朗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體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寫員》一課,要反復朗讀有關描寫敘利奧心理的語段,體會敘利奧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對家庭的責任感;三是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要在反復的朗讀中深入意境,體驗大自然的美,激發敬畏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大自然的神奇,愉悅自己的情感。此外,要騰出時間讓學生朗讀全文,鼓勵學生課外多讀全文,讓課文的精彩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烙下深深的痕跡。
3、通過寫作的形式,指導學生學會感恩
《教會孩子感恩》這本書的作者唐駿波說:「感恩之情,是心靈成長的營養劑,是美德,更是一種素養。」我們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習作,讓學生抒發感恩之情,在母親節來臨之際,寫一封感恩信,讓孩子將自己的所感所想和對媽媽的感恩之情,寫成一封信寄給媽媽,以交流心聲、增進感情;在建黨節之際,寫一篇贊頌黨的豐功偉績的抒情作文,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在國慶之時,通過記錄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表達對祖國的感恩之情;當老師、同學給予自己幫助後,可以及時提醒學生把事情記下來,以表達感謝之意。
4、布置感恩作業,讓孩子在生活中踐行
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我採用了以大見小,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感恩作業,即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讓孩子記住父母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溫馨的祝願。與家長配合,多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知恩報恩的行為習慣。比如教會孩子與父母道晚安、給父母夾菜、為父母捶背等。陶行知老先生曾說: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當我們把感恩教育切入實際生活之時,當孩子把感恩之心化為感恩行動之時,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初見成效了。
總之,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堅持實施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在學生心中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感恩樹」,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
④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扎實學生的語言文字基礎,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新課程標准要求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只有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大力度對學生語言文字基礎的培養,為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礎。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二、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進行因材施教。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典籍眾多,或短小精悍,或長篇論著,或淺顯易懂,或深奧晦澀。選擇適合小學生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輪船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不是所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都在適合在小學階段讀,所以,在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時,我們要慎之又慎,既有培養學生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興趣,又要蘊含做人做事之道理。並根據學生年齡的差異安排誦讀內容:如:一年級學習《三字經》;二年級學習《百家姓》;三年級學習《千字文》;四年級學習《弟子規》,背古詩詞20首;五年級學習《孝經》,背古詩詞20首;六年級學習《增廣賢文》,背古詩詞20首。而《老子》是經典中的經典,蘊涵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它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無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三、開展多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必須多樣化,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徵採用游戲、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我們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典型:如自強不息的、勤奮好學的,助人為樂的等等。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一個節日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表現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以此為載體,搜集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這才能實現課程標准倡導的建設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學習中,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經典誦讀、背誦、賞析。同時,我們也務必搞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過多的形式化也許會成為孩子們學習的負擔。孩子們真正的收獲應該是潛心下來,快樂誦讀,並有所收獲。四、藉助先進的現代教學媒介,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託,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製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應用現代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國學學習。藉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的一種創新。四、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注重整體教育氛圍營造,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打造書香文化校園。利用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大力豐富國學內容,為學生提供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創設濃厚的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學校部分宣傳欄、班級「文化展板」專欄,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意義、方法等等。總之,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中的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不能僅僅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看成是知識體系,更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曇花一現。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不得不充分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回歸的重要性。參考參考吧,採納
⑤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親情教育
感恩教學的本質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別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因此,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涵,是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幫助他們逐步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好好賞析,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體驗是孩子懂得感恩的基石,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尤其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情感體驗比較少,比較薄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加強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更深刻的感悟。
一、閱讀教學中感生命之恩。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只有一次,愛生命就是愛自己、愛親人、愛朋友,對於生命唯有以感恩的心去面對,去感謝才會更好地擁有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在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文本,凸現生命的意義,增強學生生命意識。如教學課文《丑小鴨》中,丑小鴨面對艱難曲折的生活環境和前程,它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後,它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雞啄,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它,除了鴨媽媽,誰都欺負它。可憐的小鴨只好離家出走,但仍然擺脫不了小鳥譏笑,獵狗追趕的厄運。盡管遭遇如此凄涼,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對美麗生命的深情嚮往。結果,竟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這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丑小鴨為什麼能成功?最後感悟到文章的真諦,人生的真諦:因為他堅持,所以成功,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不放棄,一定會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人生是充滿希望的。
教學課文《淺水窪里的小魚》時,我緊扣「在乎」來感悟語言文字所蘊涵的那一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震撼和感動,讓學生感受對生命的珍重,進行感恩教育。通過抓住重點句「那你為什麼還在撿?誰在乎呢?」引導學生感悟。
師:是呀,誰在乎呢?
生1:在別人眼裡,可能覺得不就是小魚嗎?死了就死了,可是小男孩沒像他們那樣認為,所以我很感動。
生2:小魚自己在乎,因為它們還想回到媽媽身邊,回到大海的懷抱,她還不想死。
生3:小魚的親人在乎,小魚那麼可愛,它死了,親人們會很難過的。
生4:我也在乎,不管怎樣,他們都是有生命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好好保護她們。
師:如果你就是淺水窪里的一條小魚,就是那苦苦掙扎的小魚,你在乎什麼?
生1:我在乎我能保住性命,因為我想繼續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大海中遊玩。
生2:我在乎能快一點回到大海,哪怕早一分,早一秒結束這痛苦的時間。
生3:我在乎小男孩這個非常重要的幫助,因為我實在沒有力量自己回到大海中去。
教師指導讀「這條小魚在乎!」
師:蔚藍的大海在召喚它們,可愛的親人在盼著它們,海水湧上來又退下去,沙灘上的這些小魚都在乎,請你大聲對人們說「這條小魚在乎!」
師:這一條又一條的小魚都在乎,讓我們和這可愛的小男孩一起,懷著真誠、善良的心將這些小魚送回到大海的懷抱,開始它們生命的又一個旅程。(讀:「他走得很慢……用力把他們扔會大海。」 )
面對這樣一篇蘊涵豐富人文精神的絕佳文本,我不妄想通過一節課一篇文章就讓這種人文精神滲透、甚至是紮根於學生心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按孩子們所處的年齡階段,結合他們的人生閱歷、心理特點,讓他們試著對課文中的那個小男孩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所感動。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養靈魂的養分。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乎」,感悟所蘊涵的感情,通過朗讀體驗小男孩為我們構建的震撼、感動——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關愛生命!從而讓學生明白,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就是對父母,對社會,對自然最好的回報,都是感恩的表現。
二、閱讀教學中感自然之恩。
大自然的懷抱是寬容的,無論我們怎樣對待她,她都給予我們很多很多:太陽給予我們光明和溫暖,明月照亮了夜空,朝霞捧出了黎明,春光融化了冰雪,大地撫育了生靈……因此,我們要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天空、大地、陽光,甚至是一棵矮小的樹,一朵無名的小花,並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感謝生命中能有它們的存在。學會感恩自然、珍惜自然,我們就會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和成功的智慧。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圍繞「環保」這一專題,選材新穎別致,如教學《清澈的湖水》中,課堂內,我圍繞「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增強環保意識。」這一目標,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體會景色美;找一找,讀一讀,體會小潔的行為美;評一評小男孩和小潔的行為,感受自然之恩,增強環保意識。課堂外,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郊遊,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之美;讓學生欣賞風景照片,並簡單介紹,還讓學生寫一句保護花草樹木的公益廣告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讓學生產生對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再如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淺水窪里的小魚》、《父親和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等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讓學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的賜予之恩。
三、閱讀教學中感父母之恩。
有一種愛,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暖流。這種愛就是深厚的父母之愛,這種感情就是濃濃的愛子之情。是父母創造了我們的生命,締造了我們的靈魂,也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對父母產生感激之情,這是人類最樸素、最自然的情感。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之恩,同時把這種情感擴展到身邊的人,領悟作品中充滿人性(關愛、親情、友情)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到「情」的可貴,認識到家庭、親人、朋友對自己的關愛,從而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教學《三個兒子》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老爺爺說自己只看到一個兒子?」學生通過討論知道,雖然三個兒子都為父母帶來了快樂,但第三個兒子做的是最實際,也是最真切的,因為此時母親正需要有人來幫助她分擔手中沉甸甸的水桶。只有孝順父母的兒子,才是真正的兒子。學習課文之後,我布置了以下作業:
(1)開展我對父母說、寫幾句話活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2)布置愛心家庭作業,如講一個故事,送一句祝福,幫父母做家務等等。
第二天,家長們都十分高興地向我表示感謝,紛紛誇獎孩子們懂事了、長大了。老師的教誨,並希望今後經常進行此類情感教育。
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地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它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
四、閱讀教學中感祖國之恩。
祖國是具體的,祖國不僅是疆土,還有文化和她的萬千子女。我們不僅要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一年級下冊園地六讀讀背背《祖國多麼廣大》是一首簡短的兒歌,描繪的是祖國南北方向同一季節不同的景色,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多麼廣大。我讓學生藉助拼音拼讀,啟發學生邊讀邊想像,讀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除此以外,我還讓學生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從祖國的優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如課文《王二小》,我通過朗讀課文,欣賞圖片,高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讓孩子們彷彿看到他矮小而高大的身影,好像聽到他樂觀、豪爽的笑聲。認識到王二小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那平凡的事跡,卻永遠被人們謳歌,被萬人傳誦。讓孩子們仔細閱讀,仔細欣賞,讓王二小英勇的壯舉一次次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感知英烈的祖國心、民族義,體會到什麼才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感受祖國之恩。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異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獲。
總之,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是一種境界。感恩教育需要長期滲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我們語文老師努力的一個方向。只有學會感恩,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與愛戴,我們教師應充分利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引導學生感恩、知恩、報恩和施恩,讓我們不斷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我們堅信,通過感恩教育的扎實開展,這些學會感激、經常心懷感激的莘莘學子,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腳步將會更加堅實,他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璀璨多姿。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
孝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幾千年來,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質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愛媽媽才能愛祖國。」針對學生個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傾向通過真情體驗、感悟親情激發學生愛的情感把親情回報付諸於實踐。讓學生回報親情把對父母的愛付諸實際行動。豐富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積累激發學生從小有愛心樹立心中有父母、有親人的情感。人教版教材中,蘊涵著孝道這一傳統美德的文章為數不少,我們應該怎樣深入、高效地加以開發利用呢?
一、用心審視社會現狀,深入體會編者的用心 [本文轉自:www.dylw.net]
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傳統孝道盛行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珍寶。東漢前後的黃香、董永和孟宗是事親守孝的代表人物。他們以孝行而感天動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人們的推崇,同時也成為人們事親守孝所標榜的典範。但當今社會,我們中的很多人卻忘記了行孝,尤其是青年一族,置父母的辛苦不顧,大手大腳,互相攀比,手機、電腦、mp3一個不能少,穿最漂亮的衣服,吃最可口的飯菜,玩最時尚的數碼產品,且振振有辭地將這樣的享受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即使有人談到「孝」,但大多數人對「孝」的內涵的理解也嚴重畸形化,認為孝敬長輩,就是從金錢和物質上施與接濟;因此,藉助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我們的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孝道觀念,成為了當前德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中有關孝文化的選文,圖文平易生動,人物形象可親可敬,充滿了民主、感恩、博愛、有為的思想,可讀性、觀賞性、教育功能都很強。不僅很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孝」的內涵,更給我們的少年兒童提供了可借鑒效仿的行為依據。例如,《棉鞋裡的陽光》、《胖乎乎的小手》、《將心比心》、《可貴的沉默》、《媽媽的賬單》、《懷念母親》等文章,感人至深。
這樣一種傳統文化意蘊頗為豐厚的道德教材,真不知凝聚了新課本兢兢業業的編者們的多少勞動。面對著燦爛輝煌、熠熠生輝的中華文化,他們是怎樣獨具慧心地想到將源遠蘊豐的孝文化編入教材,作為滋養孩子生命的文化營養!不知讀了多少篇選文才淘出其中的精品,作為禮物奉獻給孩子們,供他們享讀。
二、充分利用教材,體會無私的父母之愛 [本文轉自:www.dylw.net]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講的是小男孩彼得為媽媽做事,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每天向媽媽索取做事的報酬,當他在餐桌旁看到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總額為零時,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並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在教學完本課後,我沒有立即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而是布置了一個作業:回家後為爸爸媽媽做一件事,或者讓爸爸媽媽講一個關於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第二天上課時,孩子們紛紛向我匯報:「老師,我昨天第一次為爸爸洗了腳,爸爸還誇我是個有孝心的孩子。」「老師,昨天媽媽給我講了我小時候半夜發燒送我上醫院的事,我聽了好感動。」「老師,昨天我幫媽媽拖了地,媽媽說我真懂事。」……聽了孩子們的匯報,我告訴他們:「孩子們,你們在父母的關愛中幸福地成長,知道了父母對你們的愛,你們昨天的表現真棒,通過自己的實踐體驗到了父母的愛,同時也知道了回報父母的愛。像小彼得一樣,知道了愛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希望你們用對父母的這份愛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那麼,世界就會匯成一片愛的海洋……」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沒有脫離生活實際的「說教」,也沒有空洞的思想教育,而是讓學生身體力行,親自實踐,自己從中悟出文本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通過交流,讓學生達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中滲透尊己和愛人的教育
《孝經》中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由此可見,孝道固然范圍很廣,但行的時候卻是從自己的身上愛起的。凡是一個人的身體,乃至很細小的一根頭發和一點皮膚,都是父母遺留下來的,應當保全。身體發膚,既然授之於父母,更何談身體以外的金錢、名譽、地位了。作為子女的就應當體念父母愛兒女的心,謹慎地保重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名譽,不要使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有一點損傷,名譽有一點敗壞。例如在指導學生讀好《遊子吟》(三年級下冊)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一句,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時,我借題拓展,引導學生討論:那出門在外的孟郊應當怎樣感念母親的恩情呢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一個學生說:「孟郊出門在外,母親最擔心他的身體了,因此,他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節日的時候,孟郊應當發個簡訊或打個電話,向母親報平安!」一個男生補充道。這些都是從只有十歲大的孩子口中發出的稚嫩的聲音,雖然他們還不完全理解孝的含義,但卻懂得了要愛護身體不讓親人擔心的道理,這不正切合了《孝經》中「謹身節用」、以孝父母的至妙之道嗎?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愛護身體、珍惜生命、很好地駕馭自己五彩人生,這也是愛父母的表現。
孝心是對今天社會轉型期人際間情感疏離的感召,大力推進孝德建設,讓孝入人心、入家庭、入社會,以孝聚合力、保穩定、促發展,在社會中形成「以孝為榮、不孝為辱、以孝為美、不孝為丑」的良好風氣。倡導真善美,這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呼喚。只有愛父母、愛親人、愛家庭,才能真正愛人民、愛集體、愛國家。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勢在必行。
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⑧ 怎樣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
從小學語文閱讀課本中可以看出,關於古詩的學習背誦內容很多,詞就內顯得有些少,其實詞容也能傳氦浮份簧莓毫逢桐撫昆達出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比較詳細具體。比如,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單元,課後就有兩首詞《菩薩蠻》和《卜運算元》,像這樣的詞類也很適合小學生閱讀和背誦。古詩詞的作者總是用形象、簡短的語句,寫出深刻的含義,可以說古詩詞意境悠遠,文化氛圍濃厚,是小學語文閱讀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⑨ 怎樣實現民族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它具有傳承性、連續性的特點。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經受了歷史的洗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有著優秀的、健康的、為今天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必須的精神財富!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中國是文明古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就會想到「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養;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十分成熟的、准確、豐富而優美的熟語;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風、騷、賦、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輝煌燦爛的古代科技;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文死諫,武死戰」,「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提到傳統文化,人們還會想到「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濟世情懷……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的先人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我們民族不朽的脊樑,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精神資源,是區別其它國家、民族的重要標志。我們應該把它輸入我們的血液中,融入我們的生命中。如果把這些優秀的文化拋棄掉,損失是不可估量的,讓我們築起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長城,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把這些思想結晶發揚光大吧!
但是,從對中學生進行的調查來看,我們發現,現在許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價值,有的學生缺乏起碼的常識。
君不見,眼下不少學生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中秋節已不敵外來的情人節、聖誕節;傳統食品湯團、粽子、水餃不如肯德基、麥當勞。有位著名特級教師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程度之烈為亘古未有。
君不見,如今有的學生連寫信的格式、稱謂都不知曉;有的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會使用成語,更別說是名句了;有的學生對閱讀古籍文獻、對對聯更是感到困難;有的學生認為像范仲淹、文天祥這樣的人是獃子,或是杜撰的;有的學生甚至對中華傳統文明中的講仁義、講誠信等傳統美德嗤之以鼻。
君不見,現今的一些學校因受升學壓力的影響,也忽略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忽視傳統文化在塑造人的靈魂的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因種種原因,不夠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用。這一切進一步造成了我們的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遠,我們培養了一批無根的孩子,傳統的道德規范正在流失,傳統的中華文化正在斷層,甚至民族個性也在喪失,我國的年輕一代正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
對此,我們頗感擔憂:如果一個人缺失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過去和審視眼前的處境,就很有可能缺乏社會責任感。
因此,我們大聲疾呼:要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學中更要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社會的發展、進步決不能離開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延續,最重要的民族精神的延續,民族文化的延續。從本質的意義上講,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或者放棄自己傳統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而是一個被滅絕的民族。因為生理上的存在而不具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精神標識的人群,是不能稱之為民族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延續對於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黑格爾曾說過,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能脫離直接性和本能性,這「脫離」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質就是使個體的人提升為社會的人。人類精神的提升離不開教育活動,人類通過教育把社會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
教育包括很多種,其中學校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一種,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夯實做人的 「根本」。這樣的「根本」包括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養、堅強的意志、和豐厚的人文底蘊。有了這樣的「根本」,無論經受怎樣的磨難,無論經受怎樣的風浪,都能昂首挺胸地走出來。
我們教書育人,就是要造就具有這樣「根本」的公民,就是在鑄造中華的未來,學校的教育主要靠語文這塊陣地(其他學科也能或多或少起點作用),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自覺擔負起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任務。
語文是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語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廣大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學承擔育人的任務,它要培養人的修養,它要為社會造就有用之才;語文教學要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學生人格塑造、思想啟蒙、人生導向、精神修養方面都要有所作為,只有這樣語文課才會教得充實,教得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履行育人的神聖使命,同時語文學科也會有蓬勃的生命力,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原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劉國正認為:「中國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如膠似漆,密不可分。」 《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了語文學科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方面的作用,提出語文學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
傳承傳統文化,對於當下的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每一個語文教師不能迴避也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要認識到語文教學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給學生深厚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的民族情結,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語文教學中又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現有的教育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事實上,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已經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比如古體詩詞、古代散文、小說等等。這些篇目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資料。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用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來啟發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對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熱愛,以及對傑出歷史人物的愛戴和崇敬,使他們受到傳統文化的陶冶。例如:透過學習《五人墓碑記》,要讓學生體會到古代義士面對強權敢於奮起抗擊的無畏精神,學習《諫太宗十思疏》,要讓學生懂得人要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美德。這些不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嗎?
同時,我們可利用課上3-5分鍾,帶著學生積累成語和名言警句,為學生打下傳統文化的底本。
二、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時間,讀經典。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現代語文教學承擔的任務也是十分繁重的。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課堂上來完成。因此,必須利用閱讀課及課外活動時間來讀經典。唯有閱讀本民族的經典,我們才有可能記住自己的血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經典是我們靈魂的依託。例如《詩經》、《論語》、《莊子》、《孟子》、《離騷》、《左傳》、《史記》、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可以說,每一個炎黃子孫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這些經典里找到注釋,閱讀經典就是在滋養我們的精神:讀《論語》,孔子深厚的濟世情懷洞開著我們偏狹的心靈視窗;讀《莊子》,莊子獨立不羈的人格躍然紙上;讀《孟子》,我們在那咄咄逼人的言辭里,體味「民本」思想的精髓。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准,我們應該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熏陶現在的青年一代。
在經典離我們越來越遠的今天,在我們感到浮躁的今天,回歸經典閱讀尤其迫切與重要。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只要有機會,都不要忘了對經典盡可能的親近;唯有如此,我們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的文化根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才能根植於下一代的心中。
三、採取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舉辦各類以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為目的的講座、古典詩詞朗誦會,舉辦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如默寫古詩文等,觀看錶現優秀歷史人物事跡的影視作品並開展討論,組織學生參觀歷史人物紀念館或者重要歷史文化遺跡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而且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目前,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工作,還做的不夠,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方法和途徑也需進一步探討,作為一名有責任感的語文老師,有義務竭盡全力去幫助學生找尋文化之根。我相信,在全體老師的努力之下,傳統文化教育就可以而且也應該深入的開展起來,並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