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把小學古詩課上的有聲有色
隨意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便可以發現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 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能吟」,學習古詩的作用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通過反復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於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原始詩歌是原始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和激發勞動熱情的歌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琅 琅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如李白的《 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中一、二、四句的「光」、「霜」、「鄉」押韻,但句內平仄交錯,句間平仄相對,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古詩的節奏五言詩與七言詩也截然不同,五言詩如李賀的《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 踏/清秋。」七言詩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 /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節奏劃分各不相同,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 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終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歌的豪放,杜甫詩歌的現實,白居易詩歌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 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出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然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己動手通過查閱資料弄懂詩中的詞義、句意,正確理 解詩的內容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後指導他們反復吟誦,進一步感受古詩的語言美。
二、通過啟發想像感受古詩的畫面美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詩與畫是有共同點的。
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為兩者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性,如詩與畫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 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告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 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 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人著眼於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 ,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於生機的「泉池小荷」圖。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 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 對景物色彩的描繪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有暗含詩中的江之 藍、船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象。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徵,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徵也有明顯的區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 性。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學生去想像,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怎樣啟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感受到古詩中的畫面美呢?首先,教師要善於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 。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課件演示,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學《詠柳》時,我先出示柳樹的圖片,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看到的柳樹,然後再學習古詩,學生能夠以自己描述的情景為依據展開想像,進而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之後,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描繪一幅柳樹的畫面,很容易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人們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學時我啟發學生聯想自己過年時的心情,使他們腦子里呈現出喜悅的畫面,再介紹一些舊俗,學生會展開想像從而感受 到詩中的畫面美。其三,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 「歌」有聽覺感受,「浮」、「撥」等動詞有觸覺感受。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 官去感受,學生就能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
三、通過理解詞句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繪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意境,是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願望寄託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正如清代吳喬在《國爐 詩話》中所雲:「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古詩的意境美,是詩人在創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也應該 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領悟詩中的意境美。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 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詩人「情動而辭發」,詩中蘊含著強烈的感情。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學生領會詩人的感情,進而領悟詩的意境美。具體說來,主要應做到以下三點:一、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動之以情,並通過自己動情激發學生動情,使學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響,使他們一同進入或歡欣或傷感的情態。這就要求教師講課的語言、表情、動作等富於感情,切忌無動於衷的一般講解。二、教師應根據每首詩的不同特點,從具體的語言文字出發,啟發學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既要從一首詩的整體上去把握詩的感情,又要體會詩中某些詞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既要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詩人如何借描寫江畔雪景,借歌詠垂釣「寒江」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心情 ,又要抓住「絕」、「滅」、「孤舟」、「獨釣」、「寒江」等詞語仔細品味,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之精妙 。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 其「意」,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四、通過探求意蘊理解古詩的哲理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草》蘊含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 哲理。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這是一首古 今傳誦的寫春景的名詩,它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 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壓制它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詩人表達哲理與哲學家闡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區別的。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 ,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 了。」古詩詩人在進行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於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根據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在教學中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第一是情與理。哲理詩中的「情」與「理」,是詩人的情感與理性觀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少古 詩往往通過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李紳的《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它不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憤慨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真摯情感,而且道出了一個不可移易的真理 :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動而創造的。教師在教這首詩時,既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感情 ,又要理解詩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第二是形與神。哲 理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 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王之渙 的《登鸛鵲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教師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感受 到詩中所描繪的祖國萬里河山的壯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於景色描寫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的深刻哲理。第三是理與趣。理與趣的關系,是詩中的理性內容與審美特徵關系的一種特 殊表現。優秀的哲理詩都具有「理趣」,既富於哲理性,又富於藝術趣味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 藝術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我想教師如只講生硬的「理」而忽視「趣」,學生是不會「買帳」的。
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② 如何讓我的語文課堂更精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需要藝術,它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隨著小學語文新課改的實施,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精彩課堂是每一個教師夢寐以求的期待。教師要創設語文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學生的視野寬起來,深入挖掘作品的內涵,陶冶小學生的情操,追尋語文本色,努力創建「富有活力」的精彩語文課堂。
一、「境」中情動,在「動感磁場」下自主探索
學生一旦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的活動中,並從活動中產生樂趣,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的各種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標志。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情境教學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課堂上我總是合理創設和充分利用各種情境。低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在閱讀教學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說話訓練與朗讀訓練緊密相連,尤其是朗讀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感知,讀明白了,文章中的意思自然也就出來了,如我在教《江南》時,作了如下設計:(配樂,師描述並貼「江南」的圖畫;生閉上眼睛根據描述做動作,想像)讓我們一起跟著小姑娘,坐著小船,盪漾在江南美麗的水鄉,魚兒在水中嬉戲,伴隨著優美的古箏樂曲,孩子們的頭腦中不時地出現一幅美麗的采蓮圖(貼上小女孩)。師問:小姑娘看見了嬉戲的魚兒,說話訓練:我坐在小船上,看見……。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後,反復指導朗讀課文第二句。在這樣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讀讀練練;誦讀感受語言美,學生讀得美美的,並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說話時想像意境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展開說話:魚兒、青蛙、蓮花、鴨子一一閃現在他們眼前,這樣扎實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學習興趣盎然。
二、品詞析句,激發想像
小學語文學習的根本其實就是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意識。品詞析句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領悟文章主旨,激發想像。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住點睛之筆,窺作者心靈之語。一篇優美的文章,其豐富的人文色彩、情感態度往往可以通過在一個字、一個詞體現出來。學生在反復的揣摩中,細細體味詞句蘊含的意境,感悟、體驗、理解文本思想的「高處」、文筆的「妙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教學《丑小鴨》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對詞語有深刻的理解,並最終使詞句內化為學生生命活動的「生機勃勃的細胞。」在理解「丑小鴨被欺負」的情景時,讓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詞語。學生很快找出:「咬、啄、討厭」是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而其他同學補充道:「孤單、鑽出、離開。」教師表揚學生很會抓關鍵詞。丑小鴨的哥哥姐姐們是怎樣咬它的,公雞是怎樣啄它的,養鴨的小姑娘又是怎麼討厭它的?讓學生依據文中插圖進行大膽想像,用自己的話說圖意。課件出示:天空中一群美麗的白天鵝翩翩起舞,丑小鴨想到了什麼?文中用什麼詞描寫丑小鴨這種心情的?「又驚奇,又羨慕。」它心裡想:哇,我要有這么美多好!品詞析句撥動了學生內心的「琴弦」,使學生進入角色。通過反復比較,細心揣摩、品詞賞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煉小學生的語感,理解作者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內心世界。
三、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愛模仿的性格特點,所以,若我們在語文課堂上開展一些適合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課堂活動,便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課堂的教學成效。比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我們可依據課文內容,將其編排成一個小型的劇本,裡面設定不同的人物和台詞,然後,在班裡選取幾名學生,讓他們對劇本中的人物角色進行扮演,如雨來、李大叔、鬼子等,因為活動形式比較新鮮、有趣,學生立即產生了參與興趣,我挑選出來的幾位學生,自然也是十分賣力,將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表演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這樣,我通過在班裡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一方面使語文課堂變得精彩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一方面使學生的切身體會了文中所描述的戰爭年代人們的生活,學習了小英雄雨來的品德,從中受到了深刻的愛主義教育。
四、運用多種手段,探尋語文本真
1.媒體渲染,點燃興趣。多媒體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信息海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把文字、圖形、動畫、視頻和聲音等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小學生面前,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學習環境。興趣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運用多媒體變枯燥的語文學習為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學生在玩中學,在玩樂中,使課堂精彩生成,學生享樂語文,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教學目的。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為了讓學生清楚小蝌蚪的成長經過,教師利用Flash動畫把小蝌蚪長成小青蛙的過程呈現在大屏幕上。然後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佩戴頭飾進行表演,孩子們在觀看動畫之後,爭先恐後地搶角色表演,表演中孩子們特別認真,無論是演主角還是配角,甚至是演跑龍套的演員,都在竭盡全力地展示自己的個性。不斷改進動作表情。把小蝌蚪、鯉魚和小烏龜以及青蛙表演得活靈活現。這樣的表演情境,既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思路開闊,放鬆心情,陶冶情操,激發靈感和興趣。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教師要抓住時機,把小學生的思維從感性升入理性,達到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2.動手操作,返璞歸真。語文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喚起學生的語文興趣,使語文課堂散發出其獨特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就告訴我們小學生多動手操作能夠促進智力的發展。動手操作調動了小學生的多種感官,手腦並用。動手操作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建立起表象思維,促進小學生的直觀學習,使書本內容真實化、生活化。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豐富語文課堂意象,體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色,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形象,返璞歸真。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以後,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交流試驗的結果,在組內評議、質疑、討論,想辦法驗證課文所說的辦法是否科學。教師進行鼓勵性評價,這樣不僅有趣,還構建了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使學生在實踐中鞏固了語文知識,發展了語文能力。學生只有從課本走向生活,才能真正體驗到語文學習的真諦,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不斷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小學語文課堂不斷綻放出美麗奪目的光彩。
五、完善評價,使學生樂學、勤學
在課堂上,我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對學習成績困難的同學我會特別關注。教師要善於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畏懼的心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採用激勵性的評價、加以適當的表揚。激勵性的評價、表揚能讓學生產生自信,提高學習的興趣。如不錯啊、你真棒啊、你真聰明啊。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創造、創新火花才能迸發。如在練習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我將會獎勵「小紅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有時還主動與他們說上幾句悄悄話。學生得到我的獎勵,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就越來越高了,就會更加努力地去發現問題,發揮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從而擺脫不想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極大地發展了創新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無止境的,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樹立合作競爭意識,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打造陽光課堂,彰顯語文魅力,張揚學生個性,不斷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③ 我是如何讓多媒體與小學語文教學巧妙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 淺談怎樣讓小學語文課堂走近生活
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打造高效課堂?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總之,分析問題?「富饒」是什麼意思,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發現問題,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老師娓娓道來。 2,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投去一石,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淡化教學重,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一池死水、情感滲透: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切忌「作者生平」,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四;渲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就想探究其奧秘、提出問題的能力,揮之不去,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魯迅先生說過、同激昂、身邊小事啟質疑、口欲言的「憤」、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歌唱家定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呢,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播放海底的珊瑚,圍繞題目提出問題,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大龍蝦的畫面,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鼓勵質疑問難,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發現問題、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愛因斯坦說過。比如,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創設氣氛,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教師再稍作點撥,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 1、形象性和生動性、愉悅的教學氛圍孔子曰、和諧美,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就會主動,從這朵花前穿過,多美的意境、「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形狀各異,可這樣設問、情感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創設高效課堂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真是神奇瑰麗,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並沉醉其間。再如。如,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巧妙設計,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魅力和詩意,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1,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什麼樣的海參,創設輕松,起點是一問」,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你們看、全程參與、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有充滿童真的語言。 3。在這個過程中、時空轉換,多問幾個為什麼。三,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3)、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創設輕松、",使學生處在心求通。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叩開學生的心靈,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扣人心弦、 激情授課。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 2;過於冗長的導語。」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同探求,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學生余興未盡,我因勢利導: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從而萌發了",如如教學《瀑布》一課,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動中求知,學生茅塞頓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或神思飛越,要堅持啟發誘導,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有輕松愉悅的音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碧波漣漪,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二、積極,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例如、奇妙無窮。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悱」之中。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巧妙地啟發誘導。例如。這樣。在教學中,或期待盼望,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教學活動中:課的開始,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情感的共鳴:「島」是什麼意思。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這樣?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運用電教媒體,給學生直觀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風平浪靜,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這樣就是穿梭,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學生入情、在喜悅中探索,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同疑問。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在陽光的照耀下、「樂學」的慾望?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或躍躍欲試,營造氛圍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如第四節,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發明千千萬萬。 1。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難點,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運用電教媒體,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 創情設境、懸念美,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變「學會」為「會學」。語文教材中,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充盈著美的氣息,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沒有興趣的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陶行知先生說,他們樂於在玩中學,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海參。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以境引情,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設置懸念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 2,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色彩鮮艷、「時代背景」,激發興趣、移情。而選進教材的課文、同探求,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回味無窮,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並產生獨特的體驗,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又從那朵花後繞過;沒有興趣的地方,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淡化教學重,引導學生產生疑問、精心導入,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浸潤性?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怎樣的大龍蝦,化靜為動。那麼,閃耀著各色光芒,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群島」又是什麼意思;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運用電教媒體:「孩子們。又如《五彩池》一課,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此時,我利用電教媒體、難點,就像只用綠色渲染、真實參與,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如《草原》一文中",易使學生疲勞、冶情,是相對較難理解的,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無異於一種苦役。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第一個音定準了,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激發興趣。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勾勒"、挑戰性: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同激昂,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具有形象美。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生機盎然。總之。(2),還要善於設疑。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多快樂啊,先聲奪人,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學習「穿梭」一詞;的強烈慾望,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以創設一種氛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娓娓動聽的誦讀,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引導學生讀題,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同時、巧妙運用電教媒體,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問題性,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1);我要讀",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觸及重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審題、注意力分散、審題激質疑。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點燃學生的激情,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同疑問、開放性,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是很重要的,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句子中的"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主動參與一、執著地去探索。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相信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⑤ 怎樣才能讓小學語文課堂有聲有色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學回語文教學中答,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感知過程活靈活現,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1.激發學習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生字娃娃,告訴學生,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他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生字娃娃成為好朋友,生字娃娃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景,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突破重點、難點
在拼音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突出教學的重點。例如,在比較韻母an和ang的發音時,我們設計了讓「ang」的g閃動或者變色,並提醒學生拼讀時注意舌頭的變化,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j q x和ü相拼的規則,除了藉助兒歌幫助記憶外,還設計成功畫ü戴了一頂帽子,帽子有兩點,看到j q x 走過來,他就脫帽敬禮,學生看了覺得十分有趣,在笑聲中,他們就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規則。
⑥ 如何把多媒體和小學語文課堂巧妙結合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 小學 語文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 多媒體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小學語文教學中, 多媒體的恰當運用, 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 感知過程活靈活現, 從而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任何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談幾點感受。 一、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 激發學生興趣 1、 激發學習興趣 在識字教學中, 教師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 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生字娃娃, 告訴學生, 這些生字娃娃找不到家了 , 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 幫他找到家, 你就能與這個生字娃娃成為好朋友, 生字娃娃就會對你笑一笑。 生動的情景, 優美的音樂, 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慾望, 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 突破重點、 難點 在拼音教學中, 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 突出教學的重點。 例如, 在比較韻母 an 和 ang 的發音時, 我們設計了讓「ang」 的 g 閃動或者變色, 並提醒學生拼讀時注意舌頭的變化, 給學生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又如 j q x 和 ü 相拼的規則, 除了藉助兒歌幫助記憶外,還設計成功畫 ü 戴了一頂帽子, 帽子有兩點, 看到 j q x 走過來, 他就脫帽敬禮, 學生看了 覺得十分有趣, 在笑聲中, 他們就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規則。 3、 加強讀寫訓練 在課文教學時, 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 強化朗讀能力; 在指導背誦時, 第一遍, 可播放課文錄像, 配以輕聲的錄音; 第二遍, 錄音沒有了 , 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 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輕聲復核課文; 第三遍, 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 採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 背得快又准。 在寫字訓練時, 由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老師的講寫, 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在藍天白雲的底幕上, 田字格顯得格外顯眼, 一支漂亮的筆為同學們范寫著生字, 甜美的解說伴著輕柔的音樂, 讓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 寫字, 寫出來的作業比平時漂亮了許多。 4、 培養語言能力 作文無話可說, 無從說起, 是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教學《我家的貓》 之後, 要學生仿全文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小動物。 首先讓學生看課文的動畫片; 然後讓學生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貓的; 接著運用課件: 笨拙可愛的小鴨, 美麗輕盈的小鳥, 蹦來跳去的小松鼠, 鮮活的畫面, 悅耳的音樂, 學生的思維之門一下子就被打開了 , 他們紛紛選擇其中的一種動物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 用在全文中 學到的方法將這篇作文寫得十分成功。 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藉助課件,創造特定的情境, 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生活實際環境, 能促使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言之有情。 如以「我們身邊的垃圾」 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 可以通過課件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垃圾及其來源, 去向等展現出來, 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 想法。 還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設計, 在電腦里畫出來, 或製成模型, 有價值的設想甚至向有關部門建議,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二、 運用多媒體, 化難為易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可謂是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無所不有。 課文中有許多事物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 難以理解的。 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手段使教學內容不收時空限制, 形象地傳輸、 保存和再現知識原型, 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 從而加快理解和記憶的速度。還可以憑借現代技術向學生提供了 動畫、 圖像、 解說、 文字、 音樂等多種信息, 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主動性, 能使他們更好更快吏准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 難點。 這就大大縮短了 教學進程, 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 以形象思維為主, 對詞句的理解有限,對理解也有一定的難度。 如果運用多媒體, 就能克服時空限制, 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 形象、 具體的視聽信息, 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 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詞句、 課文。 如在《小蝌蚪找媽媽》 的教學中, 學生對「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 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 看見青蛙游過去」 中的「迎上去、 追上去、 游過去」 這三個詞語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學生既不知詞語何意, 又不知為什麼要這樣用。 我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 從資料中截取有關的三個片斷, 並設計製作成慢放過程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理解, 「迎上去」 就是面對面游過去; 「追上去」 就是從後面攆上去; 「游過去」 就是從周圍游到青蛙媽媽身邊。 免費論文參考網。 他們理解了 在這三個句子中為什麼要這樣運用, 從而在腦中留下了 深刻印象, 也為他們在以後的口語交際、 寫話中准確地用詞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圓明園的毀滅》 是四年級的講讀課文, 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可圓明園中的宏偉建築、 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古玩字畫, 對小學生來說是十分陌生的, 學生很難體會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與龐大。 故此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 圓明園的圖片以及許多被英法掠走的珍寶, 還讓學生觀看了 電影《火燒圓明園》 片段。 這樣學生在贊嘆圓明園美的同時, 既欽佩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才能, 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體會到強盜們的貪婪、 瘋狂, 激發學生對英法聯軍的憤怒之情, 把學生帶入當年的特定時代, 突破了 時空, 化遠為近, 使學生情、 文本情、 作者情產生共鳴, 為學習課文作好了 情感鋪墊。 三、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 突破重點 多媒體教學以圖形和動畫為主要手段, 同時可將圖形由靜變動,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 由慢變快或由快變慢。 學生通過觀察, 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 不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學信息, 而且能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 畫面生動, 圖、 聲、 文配合, 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 使 注意力更集中, 因而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稱象》 這篇課文時, 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曹沖稱象的辦法以及他和官員稱貸象的辦法之間的聯系。 在教學時, 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 設置還原了 曹沖稱象的動畫效果, 讓學生反復觀察。 由於觀察了 直觀、 動畫的圖片, 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用船代替秤, 解決了 提不動的難題, 用石頭代替大象, 化整為零, 找到了 稱大象的巧辦法這一道理, 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 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 巧妙利用網路, 培養學生能力 1、 查閱信息收集資料的能力 我經常設計一些開放的, 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 收集、 整理、 獲取信息, 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 的課余作業。例如: 要學生製作手抄小報, 在出版的過程中, 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 排版、 打字等, 整個過程培養了 學生收集信息、 選擇信息、 審美、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 2、 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黃山奇石》 中, 學生僅僅通過語言文字了 解了 黃山的奇美是不夠的。 我們可以將黃山的視頻資料製作成課堂教學網頁。 課上,學生通過視頻看到了 黃山的怪石嶙峋、 危峰突兀, 形象地理解了 文中的抽象詞句。 3、 創新能力 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 時,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了 幾個問題: 地球遭到破壞的原因是什麼? 影響有哪些? 我們該如何保護地球? 顯 然, 這是知識與思維並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問題。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從校園網中下載查找到熟讀炙, 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 做一些修正或補充。 教師做出適時點撥、 評價, 有效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 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 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 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 因此, 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 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 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⑦ 如何將小學語文教研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您必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這樣孩子們就會喜歡,然後,要搞出與眾不同的活動,內讓孩子們認為有趣,最後容,一定要保持純潔無暇的童真心理,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我也是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我們以前的語文郭老師雖然教一年級了,但我們是常常掛於嘴邊的,她具備了以上三點,是我們最最最最.......喜歡的老師,我們認為她是學校唯一超凡脫俗、幽默風趣、開朗可愛、最好相處的宇宙無敵語文女老師呢!)
⑧ 淺談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豐贍,多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直實行的是教師先寫出教案,頭頭是道地講給學生聽,並將有關問題擬出答案;學生則是記筆記,背答案。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一直是處在一種壓抑的被動狀態:教師依據教案說什麼,學生就聽什麼;教師依據教案寫什麼,學生就抄什麼;學生的記憶用得多,思維用得少。這種被動與壓抑,必然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耗時多、效益低。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學生,教態親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績;使他的學生樂於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願意於親近這位老師。那麼,就可以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學習《春遊湖》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春天的景色」片段。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景後。再引導學生:多麼美麗、迷人的春天哪!讓我們聽聽,置身美景中的人們在說些什麼?快打開書讀讀吧!孩子們懷著好奇心,也帶著好勝心,興趣盎然的讀起課文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起來,,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求知慾、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然流露,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也自然升華,如此,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心形互動,共同參與,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我愛門前的小池塘》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獻給媽媽的詩》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黑豬、小老鼠,還是小獅子,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巧設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聯歡會》口語交際中,我問:如果你是小蠟筆,你會怎麼做呢?學生們議論紛紛,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小學語文課是堂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老師要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追求高效靈動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採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和積累,需要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吧!
⑨ 如何巧用多媒體,讓小學語文變得有聲有色
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無異於一種苦役:「島」是什麼意思,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豐富的教學內容,有輕松愉悅的音樂,使學生入情。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同激昂、審題,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身邊小事啟質疑;我要讀",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主動參與,就會主動、",同時,淡化教學重,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你們看。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難點,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色彩鮮艷: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總之,如如教學《瀑布》一課。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在動中求知、形狀各異、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 2、問題性,多快樂啊,化靜為動;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相信打造高效課堂最終會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創設輕松。愛因斯坦說過;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起點是一問」,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過於冗長的導語,真是神奇瑰麗,播放海底的珊瑚,充盈著美的氣息?什麼樣的海參,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富饒」是什麼意思,就像只用綠色渲染:「孩子們。學生余興未盡,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朗讀興趣隨之而生,變「學會」為「會學」、時空轉換:「沒有興趣的學習。三。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風平浪靜,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一池死水。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此時。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揮之不去,多美的意境,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並產生獨特的體驗,要堅持啟發誘導,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因此、形象性和生動性、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積極,可這樣設問、移情,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和諧美,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精心設計課堂導語,我利用電教媒體?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群島」又是什麼意思,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易使學生疲勞!這樣就是穿梭、奇妙無窮、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是很重要的,先聲奪人,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 1。魯迅先生說過,出現在靜謐的夜空。二,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又如《五彩池》一課、挑戰性;的強烈慾望、大龍蝦的畫面: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愉悅的教學氛圍孔子曰,在教學活動中,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在這個過程中。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巧妙地啟發誘導。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開放性,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運用電教媒體,圍繞題目提出問題。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激昂、創設氣氛,生機盎然,或神思飛越,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從而萌發了",以創設一種氛圍: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歌唱家定調,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叩開學生的心靈、運用電教媒體。在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扣人心弦。例如,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切忌「作者生平」,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或躍躍欲試,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3)。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情感滲透,並沉醉其間,娓娓動聽的誦讀、巧妙運用電教媒體,還要善於設疑。比如;勾勒",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這樣,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再稍作點撥。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這樣。」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如第四節?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總之,我因勢利導;句子中的",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全程參與,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悱」之中。如《草原》一文中",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巧妙設計,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 3。陶行知先生說。 2,引導學生創新意識、情感的共鳴,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從這朵花前穿過、同疑問,他們樂於在玩中學,投去一石、情感美,有充滿童真的語言,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激發興趣、魅力和詩意、冶情,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使學生處在心求通,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再如。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精心導入,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 2,以境引情,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一,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淡化教學重、口欲言的「憤」;沒有興趣的地方:課的開始。如,多問幾個為什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怎樣的大龍蝦,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海參,或期待盼望,引導學生讀題。」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審題激質疑,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碧波漣漪、注意力分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浸潤性,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四、難點。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發明千千萬萬,給學生直觀的形象,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打造高效課堂,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1,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具有形象美、真實參與、執著地去探索、觸及重點,學習「穿梭」一詞、 創情設境、鼓勵質疑問難,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選進教材的課文,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在陽光的照耀下,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教師在設計導語時,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如,還需要我們全體語文老師不斷探索,就想探究其奧秘,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回味無窮、同疑問、能力的提高,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是相對較難理解的,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創設輕松,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1),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發現問題。那麼,我們一定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渲染"。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同探求,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老師娓娓道來。(2)。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語文教材中,閃耀著各色光芒、「時代背景」,學生茅塞頓開、同探求,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懸念美。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第一個音定準了,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激發興趣、 激情授課,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進而發現問題,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樂學」的慾望,分析問題,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在喜悅中探索、運用電教媒體,不少學生翹首凝望: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又從那朵花後繞過,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
⑩ 淺談怎樣讓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變得「有聲有色」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環節。《2012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最新修訂版)》明確指出,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為「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然而,低年級學生生活經驗少、思想感情單純而直接、自主感知文本能力較弱,例如,他們可以正確流利地背誦《靜夜思》,卻難以理解文本中的思鄉之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方位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充分理解,並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語音、語調和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具體指導。
本文即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一步探索怎樣調動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朗讀和體會文本的能力。我的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結合學生認知特點,調動學生生活積累
要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讓學生對文本中的感情有充分的認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和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全方位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然而,低年級學生自有其獨特的認知規律。他們的心理發展建立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上,感知尚處於初步發展水平,其特點如下:1.在形象性方面,低年級學生只關注具體的、形象的語言描述,不做精確分析和細節把握。例如,低年級學生課文往往藉助簡單的插圖幫助理解和記憶,如果把插圖去掉,同樣的課文內容學生理解起來就會艱難得多。2.在目的性方面,他們的隨意性和抗干擾能力較差,無法保證長時間的持續觀察和整體思考。低年級學生往往可以就一個話題任意發散,不關注話題的目的性,討論最後常常成為漫無邊際的「漫談」。3.在層次性方面,他們的感知常常是單純的、直接的、低層次的,沒有經過任何思維加工的。美國教育家杜威(J.Dewey)在《民主與教育》一書中曾形象地說:「孩子的思維最接近原始的人類,簡單而純粹,正因如此,他們才具有了驚人的創造力。」
結合低年級學生的上述認知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積累:1.利用生動形象的輔助材料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在電子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課堂教育遠遠不是局限於板書、掛圖等傳統表現形式上,隨著多媒體引入教師,學生有條件接觸到更多的學習形式。在這種教育背景下,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多種課堂表現形式,擇優而取,通過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2.由於學生感知的目的性較差,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訓練,把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分類,是學生的思維僅僅圍繞特定目的展開,比如《借生日》這篇課文的主題是孝順父母,可以讓學生就自己孝順父母的經歷談一談,加深學生對文本思想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3.結合「最近發展區」理論,引導學生由低層次感知向高層次感知過渡。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指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例如,在將古詩《靜夜思》的時候,學生對「思鄉之情」無法理解,於是,我讓部分同學談一談自己與父母分開的經歷,將學生的感情由「思念爸爸媽 媽」向「思念家」、「思念家鄉」不斷過渡提升。有的同學甚至忍不住說出了「看到月亮都圓了,就想到我和爸爸媽 媽為什麼不能團圓啊?!」想要讓學生讀出文本的「感情」,首先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具備這種感情。
二、樹立典範明確要求,抓住文本語言特點
在學生對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我曾一度試圖向學生解釋什麼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最後留給學生的只有這么一個概念。學生的感情世界還太單純,再生動的文本也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我知道這時候我必須要做點什麼。就像很多老師一樣,我先找來了課文的音頻材料,播放給學生聽。對於鮮有機會接觸電子音像的學生們來說,這樣的體驗是生動有趣的,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模仿音頻材料的語氣朗讀,雖然我知道他們這么做僅僅是出於好玩。音頻材料的作用並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大,但是它畢竟給了學生這樣一種意識——課文還可以這樣讀!有了這種意識,我的很多工作就很好展開了。
為了讓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感受文本的魅力,我有目的地修正自己的指導語言。在指導學生進行朗讀的時候,我的啟發性語言不僅僅是單調的「大家要讀出作者的感情」,而是變得更加豐富而具體。例如,我指導學生讀《四季》這一課,第一句「草芽尖尖,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我先問學生:「春天的草芽是什麼樣的?」學生們說,草芽應該是嫩嫩的。於是,我問學生,怎樣讀才能讀出草芽嫩嫩的,軟軟的感覺呢?我一邊問學生,一邊用誇張的語氣和表情給他們做示範,學生們一下子對課文感興趣起來,紛紛舉手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讀能力。從這篇課文中,學生們懂得:有感情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點。
又比如,我在教學《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課時,其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我在讀的時候故意感嘆說:「這個作者說話真是羅嗦!直接說『青的瓦,白的牆,寬的門,大的窗』多簡單啊!」學生們立刻反駁說,老師那樣讀不好,但是當我讓學生陳述理由時,學生們可就犯了難。有的學生覺得青青的瓦比青的瓦更青,白白的牆比白的牆更白;有的學生直接說「老師,你那樣讀不夠美」……我知道他們還不能把自己心裡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於是我開始啟發他們比較下面兩個句子:
1.妹妹的臉蛋像紅紅的蘋果。
2.妹妹的臉蛋像紅的蘋果。
「紅紅的」比「紅的」更美,因為「紅紅的」包含了對妹妹的喜愛之情。這就是漢語的雙聲疊韻之美!盡管學生們難以雙聲疊韻,但是他們在此後的語言表達中開始關注雙聲詞,並有意識地運用雙聲詞了。
三、「手舞足蹈」為朗讀增色
這一靈感源於我的學生,這讓我再一次肯定了杜威的那句話:「孩子的思維最接近原始的人類……正因如此,他們才具有了驚人的創造力。」當我的學生有意識地把課文「讀得更美」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會忍不住地加入一些小動作去表現他們頭腦中的情景。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喜,《詩大序》中描述人類最原始的詩歌時就寫道:「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於是我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動作和表情,看看誰能把課文表演的更精彩。無心的一句話,不想卻激發了學生們極大的表現熱情,學生們積極思考,將課文編成了一段段簡單的「小舞蹈」,很多同學的朗讀和表演都能博得滿堂喝彩。
班裡有一個胖胖的小男生,平時不大愛聽課,但他非常樂於參與課文表演活動。有一回表演「雪人大肚子一挺」這個動作,他藉助自己的「身材優勢」,一個挺肚子的動作就惹得班裡掌聲雷動。後來,他越來越喜歡課文表演這項活動了。每學一篇新的課文,學生們都盼望著快點到朗讀環節。幾篇課文朗讀下來,有幾個同學的朗讀和表演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深受全班同學喜愛。在教學《小小的船》時,我們班李雪菁和馬士博同學跟我說:「老師,我們兩個一起設計了一組表演,待會我們能不能一起上去?」我有些意外,學生們的創造力再一次給了我啟發。於是我再次提醒學生:「小組同學可以共同合作,設計一組動作。」一來給了更多同學表現自己的機會,二來鍛煉了學生們的團結合作能力。雖然我當時對他們的行為予以肯定,但是對他們的表演並沒有抱太大期待,然而事實再一次讓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只見他們兩個人手挽著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而向後散開,時而擁抱在一起,時而手拉著手轉圈圈,兩個人配合得親密無間!而整個排練環節不到一分鍾!
朗讀訓練和指導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才能不斷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然而,不論怎樣改進都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如《課標》中提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