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09 21:16:58

1.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初探

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

2.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育

1、兒童文學更貼近與兒童,符合兒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兒童文學能夠在孩子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學素養。

3、小學語文應該回歸文本,而不是強調思想性。

3. 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關系是什麼

兒童文學屬於兒童讀物其中的一種,兒童讀物還有包括其它種類。
兒童文學 (literature for children),是專為少年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兒童文學特別要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對象,兒童文學又分為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小說、兒童散文、兒童曲藝、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偏於文學,適合9至99歲閱讀,老少均可品味。
兒童讀物,即各類適合兒童閱讀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讀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識讀物等。

「兒童文學」和「兒童讀物」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兩者的共同性主要體現
在它們的服務對象和價值功能上。他們都是成年人為了少年兒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長而創
作、改編、出版的精神產品,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少年兒童,也即兩者的主要生產者都是成年人,主要消費者都是少年兒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兒童讀物是為兒童准備的精神禮物」,「兒童文學是大人寫給小孩看的文學。」
但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又有著很大的區別:
兒童讀物的范圍要大於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兒童讀物的一種。所謂「兒童讀物」,即各類適合兒童閱讀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讀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識讀物等。
在「適合於兒童閱讀」這一點上,兒童讀物與兒童文學是一致的;在內容上,兒童文學作品中也常常包含一定的知識信息,但是兒童文學作品並不以系統地介紹和說明知識為目的,它只是將有關的知識內容有機融入作品整體的審美世界之中,並訴諸兒童讀者審美心理世界。
因此,兒童文學的文學性是作品中的一種有機構成,而不只是知識內容的形象化手段。相反,兒童讀物可以是非文學性的,也可以吸納、採用一些文學手法,但這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只起到輔助的作用,並不具備獨立的、完整的藝術品格和審美價值。
因此,「兒童文學」和「兒童讀物」是兩個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的概念。兒童文學只是兒童讀物中的一種,但它是兒童讀物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具審美價值與人文內涵的讀物。

4.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兒童文學是文復學大系中的分支,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大系統中的分支,回兩者似乎分屬不同答的學科。但是,兩者卻又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他們有相同的服務制對象——學生百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課程改革以後,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文大度量進入教材,如果教師還是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教材,難免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事實上,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聯系還遠不問僅答止於教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簡單梳理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千絲萬縷的聯

5. 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

好動、好奇、好問、好玩是兒童的天性,而兒童文學中就包含著童趣,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無數實踐證明,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小學語文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兒童文學又因其個性品質屬於兒童這一特徵,決定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扮演著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兒童文學是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知識教育的形象化教材,是伴隨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不可缺少的食糧。孩子們在聽家長、教師講述的故事中,在課內和課外讀物中,通過藝術形象的感染,潛移默化地接受人生的啟蒙,開始具體、直觀的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使一些簡單而基本的道理和知識在他們心田生根,兒童對文學的需要是一種天性,它伴隨兒童成長。進入學齡初期的兒童,他們開始對童話、寓言、生活中的故事發生濃厚的興趣。到了小學高年級的少年兒童,對文學的愛好更加廣闊,科幻小說、鬥智故事成了他們愛不釋手的讀物,對那些反映他們生活的文學作品有著更強的親和力。 二、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1.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對於兒童最有意義的是陪伴和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作品中所描繪的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能給他們帶來通過想像去體驗的世界,新的人生樂趣,讓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心理上的和諧與平衡。孩子們快樂地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擴大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活躍了思維、拓展了想像、啟迪了心智、發展了語言、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無數的教育實踐也早已證明,兒童文學是啟迪兒童心智的一把金鑰匙,對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視的作用。 2.審美作用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以其豐富的美感使兒童產生感情上的激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同樣也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娛樂作用 對兒童來說,獲得閱讀興趣是激發他們開展文學閱讀,維持文學閱讀興趣的核心動力。別林斯基曾呼喚兒童文學應「給孩子以歡娛,給他們快樂,而不是沉悶,給他們故事,而不是說教。」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是美和幽默迭起的,這樣才會給閱讀者留下一生的記憶。

6. 如何運用兒童文學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指導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

7. 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與童話的關系

在很大程度上,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可以說是「一體兩面」之事。這是因為兒童文學(所謂兒童文學,是指專為18歲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長服務並適合他們審美接受心理與閱讀經驗的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所面對的都是18歲以下的廣大少年兒童。為少年兒童提供優質優美的精神食糧,使他們感悟文學之美、母語之美,無疑是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共同的文化擔當與終極目標。

早在上個世紀初葉,現代語文教育一經在中國興起,便與兒童文學結下了難解之緣。其中最突出的現象是:「民十左右(即民國十年,1921年),兒童文學的高潮就大漲起來。所謂新學制的小學國語課程,就把『兒童文學』做了中心,各書坊的國語教科書,例如商務的《新學制》,中華的《新教材》,《新教育》,世界的《新學制》……就也拿兒童文學做標榜,采入了物話、寓言、笑話、自然故事、生活故事、傳說、歷史故事、兒歌、民歌等等。」兒童文學是當時教育界、文學界、出版界「最時髦、最新鮮、興高采烈、提倡鼓吹」的熱門話題,「教師教,教兒童文學,兒童讀,讀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講演兒童文學,編輯兒童文學,這種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驚可喜」。因而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降,直至三四十年代,兒童文學一直與語文教學緊密相聯。現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家同時也是現代中國兒童文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葉聖陶先生(1894—1988),曾就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的關系作過相當精闢的論述:「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於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既是兒童,他們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於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做的。」葉聖陶在這里說的「當時」所編的國語課本,就是上個世紀30年代,他為上海開明書店編寫、由豐子愷插圖,曾經引起教育界轟動、產生深廣影響的8冊《開明國語課本》。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分家」的現象還是在20世紀後半葉發生了,這種「分家」的嚴重後果至今還難以消除,其中的突出現象是:今天極大多數中小學語文教師已不知「兒童文學」為何物,在他們的知識系統中沒有兒童文學的構成,不知道哪些作家作品是真正優秀的兒童文學,更不知道如何向學生推薦兒童文學作品,即使有的還是響當當的「特級教師」。

所幸的是,進入新世紀,隨著「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被肯定與傳播開來,兒童文學的重要性又重新被語文教育界所「發現」和「接受」。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而中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以及新課標全面實施的重要舉措,就是使兒童文學重新走進語文教材和校園文化建設。以現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兒童文學作品就佔了總篇目的80%以上。歷史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點,當然這是更高層次的螺旋式回復上升。

如何找回失落的兒童文學

隨著兒童文學被語文教育界重新肯定與推廣,如何養成、提升廣大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如何理解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之間的關系,包括兒童文學能否成為語文教學的課程資源、兒童文學如何走進學生與課堂、兒童文學的具體文體又該如何進行教學等等,自然都是今日語文教學研究必須面對和加以探討的課題。為了回應教育界的需要,由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承擔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文藝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特將《兒童文學與語文教學研究》列為其中的子課題,希望通過這一具體課題的考察、探討與研究,能為今日語文教育界提供有關這一領域的前沿理論和研究成果,今天的這本《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正是該課題組經過將近三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中小學語文課程中應該進行以兒童文學為資源的文學教育,這種文學教育在課程組織方式上不應該採取分科教學的方式,而必須強調文學課程的獨立性和完整性。衍生結構的目標模式是這種文學課程的基本目標模式,強調文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審美教育,實現學生自身經驗世界的豐富和發展。以衍生結構為基本目標模式的文學課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組織方式、教材設計形式,並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兒童文學作為一種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本書的研究試圖從一個新的視角為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語文課程改革、尤其是文學課程的建構提供具有積極參考價值的建議與對策設計。

兒童文學是小學階段兒童主要閱讀的文學作品,在教育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今天,人們已認識到兒童文學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該書第二編從文學本位價值、個體價值、社會價值和語文學科價值四個方面構建中美小學母語教材的價值比較體系:然後分別從以上各個方面闡述中美兩國母語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異同,並運用兒童文學、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對比較結果進行分析,指出我國現行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存在的不足。本書提出,提升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兒童文學價值功能,必須增加作品的趣味性,為學生提供具有豐富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像世界;增加作品的情感因素;增添作品的敘事成分,注意作品意蘊的多樣性,區分作品所屬類型。

如何將兒童文學資源轉化為語文課程資源呢?本書還著重關注當下語文教學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兒童文學轉化為語文課程的途徑與方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今語文教學質量的「瓶頸」在於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的缺失,因而如何加強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已成為推進新世紀語文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與「關鍵詞」。

課題的第四編文體教學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的小學語文低年級實驗教材為研究對象,對各家教材選編童話的數量和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發現,四家出版社小學低年級語文實驗教材童話選編數量明顯增多,有的教材一冊中選編的童話就達十餘篇。從各家出版社選編的童話作品看,既有膾炙人口的優秀童話,也有為灌輸知識、道德教訓而編寫的「偽童話」,後者往往直接造成童話文學性的流失。其次,通過分析問卷調查和訪談材料,發現目前童話教學中存在重思想輕藝術、重客觀輕主觀等問題。有鑒於此,本編從教師講授、兒童接受、傳授內容、傳授過程等四個方面對小學低年級童話教學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的建議,希望有助於提升現今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質量。

課題的最後一編為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曹文英副教授跟蹤調研了河北邢台地區所屬一市四縣(邢台市、邢台縣、沙河市、廣宗縣、內邱縣)十多所各種類型的城鄉小學,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座談、隨堂聽課、教師專訪等形式,考察當前小學兒童文學教學的狀況,獲取了第一手珍貴信息。課題組在具體調研的基礎上,對造成小學兒童文學教學落後現狀的原因進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與改進措施,認為大力加強我國高校尤其是師范院校的兒童文學教學、從源頭上抓好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極其重要的課題。本編雖然只是對我國北方一個地區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的調研,但所揭示出來的問題具有較大的普遍性。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與素質教育、新課標的實施,一個兒童文學全社會推廣與應用,特別是在廣大中小學校推廣與應用的活動,正在各地普遍展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必將更加「親密接觸」在一起,兒童文學必將更加深入走向廣大中小學校,走進億萬未成年人的精神生命世界。

8. 結合小學教學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學習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有相同的服務對象——學生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因此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和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才能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是指根據兒童的需要,專為兒童創作或改編,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1]。兒童對文學的需要是一種天性。兒童文學是發自兒童性靈的文學,藉由閱讀他們,教學他們,我們可以貼近孩子,走向兒童的心靈世界,兒童文學伴隨著很多孩子長大。從聽父母講故事開始,兒童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主動的接近不同的文學作品。
▲ 兒童文學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教育作用:能培養高尚的思想品德,為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礎,如孩子可以通過閱讀《綠野仙蹤》體會到要有智慧、勇氣、愛心,還要團結。
認識作用:可以擴大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如兒童可以通過閱讀唐魯峰的兒歌《誰的耳朵》獲得關於動物的有關知識,也可以通過閱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紀中葉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黑暗現實。
培養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動、形象、甚至誇張的語言,用詩歌、童話、故事、寓言、童謠等多種形式,使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認識和提高。如岡本良雄的《大海那邊》,把大自然的美與生命的美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了美的旋律。
娛樂作用:通過具體的兒童文學作品讓兒童得到愉悅和消遣,以及通過娛樂包藏較深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教育的內容,寓教於樂。如我國當代著名兒童詩人金波創作的《大老哥》等兒歌,讓孩子們在嘻笑的游戲中接受了做事要實事求是,不可吹噓說大話的思想品德教育。
兒童文學以其藝術感染力作用於兒童讀者的情感。既滿足少年兒童的審美需求,又能培養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藝術鑒賞力。兒童文學的品德教育和知識教育都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審美教育功能是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終極目的。

▲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關系密切
《課程標准》對「語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是語文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教學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統一,這就對我們正確處理小學語文教學與兒童文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從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構成來看,我們也可以發現大量的兒童文學作品進入了課本文學教育,同時對課外讀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關的兒童文學包括童話、寓言、成語故事、神話故事、中外歷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間故事等,詩歌、散文、長篇文學名著、當代文學作品、科普科幻讀物等。
1.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相當比例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文學蘊含著豐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識的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育,這也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目標。學生通過接觸大量的兒童文學語言材料,汲取兒童文學豐盈的語言養分,形成語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語法,形成語言能力,為一生的語言發展打下根基。兒童文學是充分考慮到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需要而創作的文學。從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之間,存在目標、原則、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兒童文學符合小學語文學習心理。兒童文學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適應他們的智力興趣愛好,兒童文學是能為兒童理解和樂於接受的文學作品,兒童閱讀兒童文學,有助於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兒童的語言發展、情感、想像、自我意識等,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也是目標,科學處理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能夠讓我們進一步增加對兒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讓我們如何走進「童心」?
一、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兒童文學素養
兒童文學素養對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意味著:她擁有了一條走進兒童心靈的小徑。她會帶領學生走進「電車學校」,在閃爍著人性永恆的美的世界裡和《窗邊的小豆豆》一同成長;她會讓孩子們走進《巨人的花園》,和那個孤獨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愛,善良,助人為樂……一個具有兒童文學素養的老師,讀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獨到之處,對於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從文體特點出發,順著作品的「肌理」讀。對於選入教材的兒童文學作品的縮略版或者節選版,因為具有背景知識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幾縷枯乾的枝,教師也有辦法讓它長成枝葉婆娑、搖曳多姿的大樹。而沒有兒童文學素養的教師,解讀時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個語文教師應該熱愛兒童文學的閱讀,在大量的兒童文學閱讀實踐中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的鑒賞力、判斷力,提高自己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帶領孩子閱讀、欣賞兒童文學的能力和素養。
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兒童文學的教學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鮮感與完整性,保護學生的欣賞樂趣。
讀文章不像看畫,可以即時將作品的全局一覽無余,熟悉文章的內容,進入文章的情感、意蘊層面必須反復讀,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這種時間的深度恰恰是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不要嵌入過多的問題,不要穿插過多的訓練,在學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學作品的全局之後再展開教學或許更合適。比如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可以在一開始出現那隻美麗的白天鵝,欣賞完後,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鴨變成一隻美麗的天鵝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鴨到底遇到了什麼事呢?」由此問題出發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丑小鴨變天鵝的艱辛,一條主線,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設計「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起承轉合、一唱三嘆」的過度推敲的課堂結構,越精緻的課堂問題轉換、環節切換越頻繁,導語牽引越多,學生的智慧與精力消耗就越大,實際自主閱讀、感受、思考的時間就越少。不同於教側重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文章,教兒童文學作品建議「不要節省時間,要浪費時間。」
2、作品欣賞有創意,注重挖掘文本獨特性。
面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文本時,我們的話題討論,不要老是問這樣的問題:文章寫了什麼?怎樣分層呢?哪裡是你最感動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進入文本的問題。比如說《雪孩子》一課,是一篇蘊涵思想性)、知識性的優秀童話,教師一般也是從這兩個方面設計教學。但如果從孩子的角度解讀,這篇課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這篇童話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顯的擬人外,對本不能動彈的雪孩子也賦予了「動」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雲,孩子會被雪孩子舍己為人所感動,為明年還能看到雪孩子而高興。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問題時,應更多樣化,更貼進孩子一點,如可以讓學生在體會童話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問讓學生思考:「課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會動會怎麼樣呢?」也可以讓學生回答:「你覺得課文有哪些奇妙之處?」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大處著手,從雪孩子的身體、行動、心理等方面作略帶拓展的思考。另外,由於篇幅的限制,課文中刪掉了原來童話中的大量細節,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細節,雪孩子變成雲飛到空中的細節,教師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通過想像先補充這兩個細節,再把原文讀給學生聽。這也是增加童話教學趣味性的一種方式。
三、尊重兒童的獨特理解,引導學生的語言生長。
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內涵非常豐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為例,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環保、守信、友誼、跨越生死的愛戀……,在教學時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說來聽聽」,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視角獨特的見解,自由討論後老師可以強調某一種價值判斷,但應避免主題先行、主題歸一。學生語言能力的成長依賴於學生情感的體驗。不少課堂上,教師往往滿足於展示個人對文本的理解,然後生拉硬拽著學生達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經歷酣暢的情感體驗和成長的同時,獲得語言發展。兒童文學作品為學生喜聞樂見,在閱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有比較活躍的思維和情感體驗,教師應該善於體察並尊重和引導,因為學生情感的共鳴點一般就是語言的生長點,所謂「情動於衷而發於外」。
四、用好語文教材,開發兒童文學資源。
教師還可以大膽把教材外的兒童文學作品引入課堂。比如在教學《媽媽的帳單》時,當彼得因為幫媽媽做了事後向媽媽索要報酬,而這時媽媽出示的這份帳單卻讓彼得看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切地體會母愛的無聲與偉大,我在教學時引入了繪本《愛心樹》,將母親化為一棵樹,通過小男孩對樹的無止盡的索求和樹對小男孩無私的奉獻,形成強烈地對比,也給孩子強有力的感情沖擊。當欣賞完繪本後,許多孩子流下了眼淚,相信不用教師多說,「母愛」兩個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心中,這種直觀的體會遠比教師在原地無休止地進行教材講析效果來的好。所以說教材教學多為學生提供語文學習方式方面的指導,建議 「去掉繁瑣的課文分析;去掉枯燥無益的語文作業;去掉實際作用不大的語文活動。」教材學習主要在於習得方法,感悟規律。因此能精講教材,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閱讀更多相關的兒童文學,通過對「語用」的把握,體悟作品的各種形象,獲得精神的力量。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對親密的夥伴,其實他們的相遇是一種必然,它們攜手的意義其實比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兒童文學的視野來考察小學語文教學,將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很多新鮮的空氣,有助於我們解決一些以前一直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真正發現「兒童」,真正認識「文學」教育的意義,處理好文學教育和語言教學的關系,其實都要從認識他們的關系開始,我們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

閱讀全文

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