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二語文暑假作業與一共有多少篇作文2020年人教版。
初中作文字數一般要求600字以上,我弟弟初二,布置了15篇。希望能幫到你!
㈡ 2010年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暑假作業! 名字:(暑假生活)
P13.三1.「烏煙瘴氣」原意是指黑煙和熱帶山林中的一種濕熱空氣,在這里指政治家們開會十分黑暗。運用一語雙關,巧借描述現象來諷刺實質。 2。「打草驚蛇」原意指做事因泄密而驚動對方。在這里貶義褒用,說明遇見毒蛇時,因為毒蛇見人害怕,所以「打草」能趕走毒蛇。 3.「空穴來風」原意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這里是指風從溶洞中吹出來。這是把大多用其比喻意義的成語,用其最初的意義,可以稱之為深意淺用。 (可能表述得不大清楚,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修改一下。) 四。寫對聯根據你對相關課文的理解,填寫對聯的上句或下句。 上聯:岳陽樓上范仲淹憂國憂民 下聯:小石譚邊柳宗元覽物觸情 五、可以是婉轉的和風細雨,也可以似走了火的雷霆霹靂; 可以是片言只語,也可以是絮絮叨叨; 可以直對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初見的陌路人; 可以是面對面的激烈爭辯,也可以只是悄無聲息的一個暗示的眼神 七、搜集本學期所學古詩文中包含哲理的詩句,並任選兩個做賞析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只要我們能夠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敢於開拓, 奮發前進,那麼前方呈現給我們的是,
「p14 七(1)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八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 《赤壁》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李白《行路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九 (1)「沾衣欲濕桃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唐?僧志南《絕句》)
韓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唐?劉長卿《別嚴士元》)
(2)雨後春筍 風雨同舟 風雨飄搖
(3)「國家節水標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變形而成。綠色的圓形代表地球,象徵節約用水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重要措施。標志留白部分像一隻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變形,寓意節水,表示節水需要公眾參與,鼓勵人們從我做起,人人動手節約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徵滴水匯成江河。水和手的結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兩個點),且水滴正處在"心"字的中間一點處,說明了節約用水需要每一個人牢記在心,用心去呵護,節約每一滴珍貴的水資源.
(4)宋江 潯陽樓醉題反詩
p15 (二)此詩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寫得有氣魄,為馮雲山激賞不是偶然的。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匯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岩萬壑」的艱險後,它終於到達崖前。
(三)張可久《天凈沙 江上》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 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煉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閑適的情趣。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是表達遊子思鄉、卷於漂泊的作品。詩詞簡短精煉,准確的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情,也能給讀者心靈的一種震撼,它能把讀者帶到另外一種環境或者是一種境界,運用了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四)這首詩句只有用在"民族氣節、忠貞愛國"時才貼切.
p16 有群雓周圍鳴。忽晨風過吾等上,吾遽翼諸雓,晨風不得捕,去。已而有烏來,與子同啄。吾視之,兄弟也。與之上下,甚馴。烏忽銜吾子飛去。吾仰視悵然,似悔為其所賣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首先是一個概念的偷換
另外就是提出一個兩難問題
楚王不殺侍衛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楚王通過侍衛的一番話認識到不死之葯不能保不死,人會有很多方式失去生命。
不該殺則基本把侍衛定義為一個忠臣,直言進諫之類博取支持。
p18 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那幾種鳥的鳴叫聲,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2分)
答案:綠背黃紋的鳥,重復纏綿;山雀,短促嘹亮;鷓鴣,忽斷忽續。
呂仙祠」、「呂公祠」、「呂祖閣」。語文p16
三.它習慣了和狗一起玩耍,卻不知狗是它的敵人
山東版 語文第16頁
以「蜀雞」的身份自敘經歷
一天,有一群孩子們在四周嘰嘰叫著。忽然晨風從我們上空飛過,我馬上用翅膀護住孩子們,晨風抓不到孩子,就離開了。後來有烏鴉過來,和孩子們一起啄食(草籽小蟲)。我看見了烏鴉,把它當成兄弟。和它戲耍,它很是溫順。忽然,烏鴉銜了一隻孩子飛走了。我懊惱地仰望著,非常後悔被它欺騙了。
使用一個成語或名言警句總結蜀雞成敗的經驗教訓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中射之士從哪些角度說服荊王而免於殺身之禍的?荊王不殺中射之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葯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或者答案是一 獻葯的人說可以吃,罪不在中射之士而在獻葯的人 二 如果殺了中射之士,不死葯就會變成死葯了三 殺了無罪的他,人們就知道大王被騙了 這兩種答案都行,第二種好點
如果以中射之士該不該殺為題展開辯論,你所持的觀點和理由是什麼?
不殺,他吃了不死葯看看效果,留著他為自己服務
用自己的話改寫這個故事,並簡要分析糜至死不悟的原因
臨江有個人,打獵時捉到一隻小鹿,把它帶回家飼養。剛一進門,一群狗流著口水,翹著尾巴全來了,那個人非常惱火,憤怒地喝斥、嚇唬那群狗。從此,那人每天都抱著小麋鹿接近狗,經常給狗看,讓狗不要亂動,後來又逐漸讓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時間長了,那些狗也都順從主人的意願了。小麋鹿逐漸長大了,忘記了自己是只麋鹿,認為狗的確是自己的朋友,時常和狗一起頂撞翻滾,更加親熱了。狗因為害怕主人,於是對小鹿十分友善,但不時地舔自己的舌頭,想要吃掉小鹿。
三年之後,鹿走出家門,看見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過去想跟它們玩耍。這群野狗見了鹿既高興它走近又憤怒它冒犯自己,一起把它殺了吃掉,屍體散落在路上。小鹿一直到死都沒有明白落得這個下場的原因。
至死不悟的原因就是悟性不夠!!!
第17頁
請分別以我看賈人也說漁者的見死不救為題,談談你對賈人和漁者的看法
人無信不立。既然答應別人的事,就要兌現承諾。言而無信,必失信於人。「濟陰之賈人」就是因為不信守承諾,當他再次遇到險情時,無論他怎樣對漁夫承諾,漁夫都不會再聽他的話去救他,最終把自己最為寶貴的生命丟掉了。看來,「承諾是金」這句話一點都不假。然而,漁夫也做得太絕,他不應該見死不救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決定。
P18頁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寫了那幾種鳥的鳴叫聲,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2分)
答案:綠背黃紋的鳥,重復纏綿;山雀,短促嘹亮;鷓鴣,忽斷忽續。
1.文章多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繪鳥的鳴叫聲,摘抄出一句,分析其表達作用。(2分)
答案示例:「山雀們短促而嘹亮的鳴聲,讓人來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陣輕快的音樂雨,散亂地、急驟地、漫天撒來,直把你全身淋透。」本句把山雀的鳴叫聲比喻為「輕快的音樂雨」,這是用人的視覺、觸覺來描寫聽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山雀的鳴叫聲給人的美好感受。
2.仔細閱讀文章第④段,概括寫出作者感到「悒鬱」和「悵然」的原因。(2分)
答案:少年的好時光,總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人不能永遠像山雀那樣歡樂,因為人製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是自然中可悲的族類
3.你怎樣理解第⑤段中作者的「夢境」?(2分)
答案:這是作者因聽到鷓鴣的鳴叫聲而勾起的對故鄉的回憶,表現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4.文章開頭說「到山上來,我最喜歡的事就是聽鳥叫」,結尾說「我想做一隻鳥,在山中」,試聯系全文說明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憧憬自然,贊美生命,謳歌自由
第19頁 《書友》
第二段作者把書比作最好的朋友,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表達作者對書的喜愛之情,書是朋友從中獲得好的思想是諍友
第六段中,作者為什麼說寺廟會倒塌,神像會朽爛,而書卻經久長存
寺廟,神像,書籍都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 意思就是寺廟和神像也許能夠影響人們一兩世 但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物是人非 書籍就不同了,同樣作為一種精神智慧知識的載體卻可以永遠流傳下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想一想春秋時的寺廟神像能流傳到現在的有多少,書籍呢 那就不同了
本文多處運用了比喻,找出一處,並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比喻句:好書如最精美的寶器,珍藏著人的一生思想的精華。
分析:作者把好書比作最精美的寶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好書的重要作用及價值,易引發讀者的思考。
圍繞第七段作者所提出的觀點,談談你讀某一作品時的感受
當我在讀我最喜歡的名著《三國演義》的時候,就如同在和一個知己交談一樣,使我陶醉在其中,常常被裡面的英雄人物所折服,激勵我向他們學習
20頁
1.醫術高 為人正直 性子急 有正義感 有責任感
2.從結構上講為下文的小故事埋伏筆做鋪墊; 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讀者的興趣。
3.例如 小說開頭這樣寫道 「他能把真牙修理得賽假牙一樣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賽真牙一樣得用」 點評 這樣寫 雖然有誇張的感覺,但卻能生動直接地讓人感受到或體會到 華大夫的高明醫術。
4. 首先從構思來講,文章先總而後分,開宗明義給讀者介紹主人公的特點概況,而後有用具體事例來刻畫描寫人物 讓讀者 自己來判斷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最後再用旁觀者角度進行綜述和結尾 引人入勝。 從 情節來講,小說的實例 可謂 環環相扣 ,不僅刻畫人物到位,而且也能夠 將讀者吸引到具體情節中。
5.天是夢的一段詞話,雲彩是詞牌,霞光是歌賦,雷電、冰雪是天的篇章。
山是大地的一首樂章:山腳是序曲,山頂是高潮,山石、林海是山的音符。
第21頁
以《逆風》為題寫一段文字
徐悲徐悲鴻選取在疾風勁草中表現頑強奮飛的麻雀,在精神境界上與供賞心悅目的普通花鳥畫拉開距離。作品中的勁草和小雀造型寫實,但又不失筆墨濃淡疏密變化的多樣性和寫意特點,在蒼勁的筆墨中自有一種不屈的精神操守洋溢在畫面。
民俗采風
二 以其中一個節日為題寫一段話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知道的不多,勉強著看吧
㈢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暑假作業第12面,求學霸!!
你能把第一幅圖的內容概括一下嗎?
㈣ 暑假作業.八年級語文——配人教版.
⒈用若干輛載重量為8噸的汽車運一批貨物,若每輛汽車只裝4噸,則剩下20噸貨物;若每輛汽車裝滿8噸,則最後一輛汽車不滿也不空.問:有多少輛汽車?
⒉某項工程,甲工程隊單獨完成任務需要40天,乙工程隊單獨完成任務需要100天,現將該工程分成兩部分,甲隊做其中一部分工程用了X天,乙隊做另一部分工程用了Y天,若X,Y都是正整數,且甲隊做的時間不到15天,乙隊做的時間不到70天,那麼兩隊實際各做了多少天?
⒊已知一次函數y=mx-2x-1,
①若y的值隨x值的增大而增大,則m的取值范圍是什麼?
②若m=-6,y≥15,則x的取值范圍是什麼?
⒋A,B兩地相距40千米,甲乙兩人同時從A地出發到B地,甲每小時比乙多走2千米,甲到距B地4千米時,速度每小時減少4千米.結果兩人同時到達B地,兩人速度各是多少?
⒌某市為治理污水,需要鋪設一段全長3000m的污水輸送管道.為了盡量減少施工對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響,實際施工時每天的工作效率比原計劃提高了25%,結果提前30天完成這一任務.實際每天鋪設多長管道?
⒍我市一橋維修工程中,擬由甲,乙兩個工程隊共同完成某項目.從兩個工程隊的資料可以知道:若兩個工程隊合做24天恰好完成:若兩個工程隊合做18天後,由甲工程隊再單獨做10天,也恰好完成,請問:
⑴甲,乙兩個工程隊單獨完成該項目各需多少天?
⑵又已知甲工程隊每天的施工費為0.6萬元,乙工程隊每天的施工費為0.35萬元,要使該項目總的施工費不超過22萬元,則乙工程隊最少1.解:設有x輛汽車。
得0<4x+20-8(x-1)<8
解得5<x<7 所以x=6
2.解:得1/40x+1/100y=1
0<x<15
0<x<70
解得x=14,y=65
3.解:(1)y=mx-2x-1=(m-2)x-1
要使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m-2>0
m>2
(2)當m=-6時,y=-8x-1≥15,得x<=-2
4.解:設乙的速度為xkm/h,則甲的速度為(x+2)km/h。
t乙=40/x
t甲=36/(x+2)+4/(x+2-4)
因為t甲=t乙
所以求得x=2.5,x+2=4.5km/h
5.解:設原計劃每天鋪設x米,則實際每天鋪設1.25x米。
由題意得3000/1.25x+30=3000/x
求得x=20
6.解:(1)設甲單獨完成需x天,乙單獨完成需y天。
得1/x+1/y=1/24
1-(1/x+1/y)18=1/x*10
求得x=40,y=60
(2)設甲施工a天,乙施工b天。
得a/40+b/60=1
0.6a+0.35b<=22
由一式得b=60-3a/2
代入二式得a<=40/3
所以當a=40/3時,b=40為最大施工多少天?
㈤ 2014語文暑假作業機智問答八年級人教版
答案都是有權的,不可以隨便公布的
㈥ 暑假作業布置的不多,語文基本上只是看課外書,該上八年級了,感覺突然鬆懈了,怎樣才能保持成績
網上有許多課程,可以適當的學習一些。還有很多好的文章,可以自己讀一讀。還可以請教老師,自己自學一下
㈦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暑假作業答案
你QQ多少我加你有語數英物的
㈧ 初二語文暑假作業
1 霜葉紅於二月花.《山行》 杜牧
2 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李白
3 病樹前頭萬木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㈨ 八年級語文暑假作業上有哪一些作文(人教版)急急急!!!!!!!!!!!謝了
1.向網癮說不
2. 讀後感來
3.一個讓我—自—的日子
4.——,其實並不難
5.品味家鄉的——
6.我與——的對話
7. 這就是牽掛或牽掛——
8.——值得品味
9.記述一個跨越時空,跨越界的科學童話
10.這個暑假真——
11. 擴寫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這就是生活
12.讀後感
父親帶我去公園,指著園內的兩排樹問我:「你知道那些是什麼樹嗎?」我一看,一排是白楊,一排是銀杏,與高大的白楊相比,銀杏顯得十分矮小。父親說:「我特意問過公園管理員,這兩排樹是同時栽下的。栽下時,都一樣高。它們享受同樣的陽光,同樣的水土,同樣的條件,到後來,白楊為什麼長得高大,而銀杏卻生得矮小呢?」父親見我回答不上來,接著說:「孩子,要知道,珍貴的東西總是慢慢成長。」
應該就這些了
㈩ 八年級語文暑假作業
〔匯評〕
它是以兩組具體物象構成的圖景中主客位置的調換,隱藏了詩人關於人生、事物、社會等存在的相對關聯關系的普遍性哲學的思考。在詩人看來,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相對關聯而存在的。事物相對關聯與運動的變化是永恆的規律。(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賞析〕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後。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並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後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徵詩的「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裡呢?我以為,關鍵在於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徵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是若即若離,可並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在評解後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徵,即前後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迴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很喜歡晚唐五代詩人、詞家李商隱、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翻開俞平伯先生的《唐詩選釋》,我們讀到馮延巳的《蝶戀花》後半闕:「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不禁驚訝地發現,《斷章》中的立橋眺望、月色透窗兩幅圖畫的意境,與馮詞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之間,有著多麼神似的聯系啊!但是,卞之琳畢竟是現代詩人,他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達到了不露痕跡的程度。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斷章》即是馮延巳《蝶戀花》中兩句詩的現代口語的「稀釋」,正如不能簡單地認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口語的「稀釋」一樣。馮詞《蝶戀花》寫別情愁緒,沒有更幽深的含義,《斷章》拓展成意境相聯的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橋頭、樓上、風景、明月、以及想像中的夢境,不僅比原來兩句詞顯得豐富多姿,且都在這些景物的狀寫之外寄託一種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與人物主體的構圖,造成了一種象徵暗示境界。每句詩或每個意象都是在整體的組織中才起到了象徵作用,甚至「斷章」這個題目本身都蘊有似斷似聯的相對性內涵。這種幽深的思考與追求,是現代詩人所特有的。其次,馮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還是以寫情為主,友人別後(「平林新月」之時),一種無法排遣的憂愁含於詩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智性化傾向。詩並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於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精緻、優美,卻陷入了個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與《斷章》的意境與思想層次相比擬。第三,由於詩人「淘洗」了個人感情,即實踐詩的「非個人化」,而增強了詩的普遍性。如作者說明的,由於「非個人化」,詩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換成「我」或「他」(她),就與讀者更為親切,因為用了「你」,又使讀者有一定的欣賞距離,詩人於是跳出了藝術境界的小我,詩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開放性,為讀者美麗的想像留下了更開闊的創造空間。一旦讀懂了《斷章》,哪一個富於想像的讀者不會在自己的精神空間升起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呢?(孫玉石文,見《中國現代詩導讀》)
論詩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斷章》看作是一首意蘊艱深的哲理詩,其實作為言情詩來讀,詩味才足呢!那優美如畫的意境,那濃郁雋永的情思,那把玩不盡的戲味,那獨出機杼的題旨,細細品來,的確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詩是這樣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詩的上節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給讀者去想像,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情趣的戲劇性關繫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裡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盪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鍾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一幕,詩人在下節詩里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一個充溢奇幻色彩、盪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一片靜謐之中,白日里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里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你」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一幅多麼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這一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一切相比,顯得是那麼神秘,那麼奇妙,那麼甜蜜,那麼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鍾愛呢?你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你--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詩以「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一想像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渲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麼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里雖然沒有一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麼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朴無華的一「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麼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一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里扮演了一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一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里,「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麼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一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