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的詞語解釋怎麼教更好
根據個人經驗,覺得還是把詞語放在具體語境裡面,小朋友會比較容易理解。然後一些換詞法、找近反義詞法,結合例子多說說他們還是能有進步的
㈡ 小學語文中年級段理解詞語的幾種方法
廬陽區教體局楊立新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並能在不同的學段達到不同程度理解詞語和不同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師在研讀教材、確定教學點、選擇教學方法時切實要考慮的方面。小學語文中段教學中理解詞語有哪些方法呢?一、表演、朗讀來理解詞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小稻秧脫險記》,文中有很多四字詞語,如「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一擁而上」,這些詞對於表現文章中的角色非常形象生動,理解了這些詞語便理解了文章中「雜草」的無理、霸道,同時對於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都具有「基礎和前奏」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學生理解這些詞,最高效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演一演,當然演一演的時候需要教師的指導或者先是師生合作。從表演時,說話的語氣、面部的表情、動作等方面來表現對於詞語的理解。在表演的同時,學生用上這些詞語,不知不覺中也積累了詞語。更甚的是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孩子在新奇、快樂、體驗中學習了語文。二、圖示、講解來理解詞語對於有些事物,由於時代的原因,學生無法從生活所見中提取,甚至在信息媒體中也不常見。最便捷的便是教師備課前做好准備。比如同樣是《小稻秧脫險記》中的「噴霧器大夫」,對於農村的孩子,噴霧器的感官認知也許有了儲備,而城市的孩子大部分沒有見過,因此教師在學習中就可以將課前准備的圖片直接用多媒體出示並講解噴霧器的作用,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生回到文中更好地理解文中情節和內容。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孫中山破陋習》中,對於「纏足」的了解,如何讓學生明白在封建社會這種千年的習俗形成的做法,教師就可以將纏足後的小腳多媒體出示,並講述是用三、四米長的布條反復多層地將五個腳趾頭裹向腳底,痛疼無比,一段時間後腳還會紅腫發炎、潰爛。這樣學生就很快明了纏足是如何的痛苦,纏足後的一雙腳是什麼樣,從而明白纏足是怎樣的一種迫害婦女的「陋習」。不僅明白了「纏足」一詞,更是為理解下文打下了基礎。三、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體驗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理解透徹而牢固。因而在語文學習中,很多詞語就可以誘發孩子生活體驗來理解詞語,感受文章的情感和內涵。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鷹學飛》一文中,「小鷹只好鼓起勁,跟著老鷹拚命向上飛。飛呀,飛呀,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得矮小了。小鷹急促地喘著氣,對老鷹說:『現在……我總算……會飛吧?』」對於什麼是「急促」和「喘著氣」兩個詞語,雖然不是本課重點理解的詞語,但是大概意思理解後是讀懂文章,讀好小鷹說話的關鍵點。於是,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感受,「孩子們,你們一口氣爬山六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果讓你說話你是怎麼說的?」這時候,對於「急促地喘著氣說」,孩子立刻頓悟,繼而繪聲繪色的朗讀課文。四、查字典、詞典來理解詞語習慣於字典、詞典的運用,來幫助閱讀理解是一個人一輩子受益的事情。而對於小學生來說,更是語文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重要一項。在語文教學中,有的詞語理解,只需要把這個詞中關鍵一個字的意思弄明白,整個詞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上冊《青蛙看海》一文中,青蛙吸了口涼氣說:「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理解「善跑」一詞,教師就提供了兩項選擇給孩子「1、善良,品質好;2、擅長於,能做好」孩子很快就分辨出「善跑」這個詞中的善是「擅長,做得很好的意思」?「善跑」就是跑得很快的意思了。也許看起來二年級這樣的來選擇辨別有點早了,但是教師給予了孩子們善於使用工具書,明白了有的詞語把個別字的意思查清楚,就能理解整個詞的意思了。這不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和滲透嗎?五、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語閱讀中,很多時候都是利用此方法來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當然這種能力仍然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指導學生理解,蘇教版四年級上冊《九寨溝》一文最後一段詞語「異獸珍禽」,就可以讓學生聯繫上文說說異獸珍禽的意思,金絲猴、羚羊、大熊貓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上奇異而稀少的動物,從而准確理解「異獸珍禽」的意思。如何能聯繫上下文理解推測詞語的意思,需要在不斷地,日復一日,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更需要在精讀文章時,教師適時的點撥。比如學習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對於第一自然段中「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這兩個詞意思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什麼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因為第二自然段至後,有的段落就描寫了李時珍和弟子夜晚來臨是何如尋找住宿?是如何喝水、吃乾娘的,這個詞絕對不是字面上的「餓了吃飯,渴了喝水」,而是「飢餓時隨便的、就地取材的、湊合著尋找食物或用自帶的一些干糧充飢的」。教師永遠只是引路的人,當我們在課文學習中提供了一些理解詞語的方法後,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引導孩子自覺地使用這些方法來理解詞語。也只有當孩子們在閱讀時形成了這樣的習慣,內化成自己的閱讀能力,那麼語文老師便是功德無量了。(張雪峰老師供稿)
㈢ 如何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的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淺見 江西省婺源縣太白中學 汪季春 「語文課程標准總目標」規定:語文課程要「發展語言能力」。語文學習的最終意義,就是能運用語文進行交際,運用語文獲取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習者必須培養語言理解能力、把握文章(或人們的話語)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各個階段的語文考試中都注重這些能力的考查。因為這些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著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狀況。語文教師一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其他許多教學問題就好解決了。這在很在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成功性。 「語文理解」的范圍很廣。理解詞語、句子、語段、文章,歸於「語文理解」;理解圖畫、表格,分析評判生活中的一些語言現象、生活事件等,也屬於「語文理解」的范疇。對於不同的理解對象,可理解其基本意思、深刻含義,表現出的事物的特點,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其中表達的哲理(或給人的啟示);可理解其表達的技巧、語言的風格、寫作的方法、結構的安排等。看起來,「語文理解」的范圍實在是太廣太大,難以理出個頭緒來。但只要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必然的聯系,它們都與語言文字生活現象的分析理解密切相關。 筆者根據自己長期的教學經驗,採用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思路,從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入手,方法可行、效果較滿意。在此,說說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的能力,供大家評議。 首先,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詞語是語言運用的最小的單位,語言文字的運用都離不開詞語的運用。對句子的理解都少不了對詞語的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先要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這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語文工具書中的「詞典」「詞語手冊」。這些工具書都對所選入的詞語解釋了基本意思,有的還有例句,以便讓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並模仿運用詞語。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說明:理解詞語,要弄清各詞可以用來寫哪些事物。這對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即語境義、臨時意義)以及蘊含的思想情感有積極的准備作用。 如:在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課《在山的那邊》的詞語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查工具書得知,「痴想」的意思是不能實現的痴心的想法;「鐵青」的意思是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然後讓學生說說它們分別可以用來寫什麼事物,學生們說,「痴想」可以寫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寫人的思想等;「鐵青」可以用來描寫臉色,也可以用來描寫山、草、木等的顏色。這樣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明白地回答,但這對學生分析理解詞語在文句中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有很大的意義。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接著要讓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的基礎上,重在學會理解詞語在文句中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這就得引導學生聯系語境(詞語所在的句子或語段)來分析理解,讓學生從語境中看出句子中的詞語是寫什麼人或什麼事或什麼物或什麼情景,進而分析其含義或表達效果,適當介紹體現在具體詞語上的修辭方法或表達特色,如擬人、誇張等修辭及其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等表達優點。句中詞語的含義或表達效果,往往是下面幾種情況:(1)句中的詞語若是寫人的,就會表現人物的活動特徵、性格特徵、思想情感等;(2)句中的詞語若是寫事物的,就會表現出事物的特徵,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只要引導學生在積累生活經驗、積累詞語的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向這些方面去思考即可。 如上面的例子,「痴想」是寫「我」想「山那邊是什麼」的心理活動,由此可知,它表現出「我」對山那邊充滿好奇心,表現出「我」小時候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鐵青」一詞在文句中是寫「我」爬上山頂看到的那邊的山的景象,含有「我」的思想情感;結合「臉」「打零分」的說法可知它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並聯系「間接表現」的寫作手法的作用來分析,不難明白「鐵青」一詞還表現出「我」看到山那邊仍然是山時的「失望」心情。又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學中,要求理解「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一句中的「欣欣然」,學生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歡歡喜喜的樣子」後,讓學生弄清它在句子中寫的是大地上的「一切」景物,寫景物「歡歡喜喜」,用了擬人方法,這是作者主觀感受到的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據此,學生就好得出這樣的理解:此詞採用擬人的方法,生動活潑地寫出了大地萬物春到復甦的景象,表現出人們迎來春天的喜悅之情。老舍的《濟南的冬天》里有一句「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要學生理解其中的「奇跡」一詞,學生很容易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想像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接著聯系句子可以知道這是寫「在北平住慣的人」對「冬天不刮風」現象的感覺。這樣,就好明白:「奇跡」一詞表現出「在北平住慣的人」想像不到「冬天不刮風」的現象,對此現象感到驚奇,也表現出「冬天不刮風」的天氣,在其他地方難得,突出濟南冬天的美好。 理解句子和理解詞語又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接著,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的意思相對完整,是通過詞語按照語言習慣正確組織(有的要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和表現技巧)起來表達的,必定會落實到相應的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上。 文中句子表達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幾種:(1)表現出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的什麼特徵,含有怎樣的思想情感;(2)表現出怎樣的觀點看法,給人怎樣的啟示等。 只要引導學生弄清並歸納好常見的幾種修辭方法和表現技巧,聯系相應的語境,重點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分析理解即可。在聯系語境分析時,一定要弄清句子是寫什麼話題,針對什麼情況(或現象)說的,以便明白句子那樣說的原因。 如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5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時,要理解第二部分末尾的句子:「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引導學生根據經驗可知此句的重點意思在「但是」之後;聯繫上文可知,句子是針對非正義戰爭屠殺無辜人民的歷史事實說的,主要談如何對待這一歷史;最後抓住詞語「健忘」、「不能忘記」分析。到此,學生不難理解出:句子是說人們容易忘記歷史,但是不能忘記慘痛的歷史,應吸取歷史的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又如讓學生理解魯迅《故鄉》末尾的名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讓學生聯繫上文中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可知此句是談論「希望有無」的問題,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再抓住「走的人多」和「便成了路」兩者分析其內在關系,並聯系「人走」與「路的存在」 的生活經驗思考,便可理解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句子是說人們都滿懷希望奮斗(即「走的人多」),就會實現希望(即「成了路」),啟示我們要為希望理想努力奮斗,才能迎來美好的生活。 理解句子較靈活寬泛,但少不了理解句中的詞語,並且與一定的語法知識和生活經驗有關聯。這些,必須引導學生在平時多積累總結,才可逐步提高語句的理解能力,為解決其他相關的語文理解問題作好了充分准備,掃除了學習中的障礙。
㈣ 小學低年級語文如何通過詞句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語文教學中理解詞語是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而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版教學中的關注權點.不同年級段的目標要求又是不一樣的.低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中年級段語文教學中能做到「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高年級段語文教學對於詞語教學的要求,是「能藉助詞典閱讀,
㈤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如何抓好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基礎、最根本的內容,讓學生有效地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有時候抓住課文中的一兩個關鍵的詞語,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我們的語文老師總是竭力迴避或者「滑過」,或者教得一絲不苟,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進行科學准確地詮釋,一些教師甚至要求學生照搬、照抄、照背參考書或字典對詞語的解釋,顯得呆板,缺乏生命活力。那麼,怎樣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呢?
一、朗讀,讓詞語教學「有情」
常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於幫助學生掌握每個漢字的音、形、義,加深對詞語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並且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個升華,對語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盤古開天地》詞語教學片段:
師:這個詞誰會念?
生:滋潤。
師:字音讀准了,能讀出感覺,讀出意思嗎?
(生茫然,這樣的「詞語教學」對他們來說也許是頭一次。)
師:大家看,這兩個字都是什麼偏旁?
生:三點水。
師:對啊,水分多了,乾燥的秋季變得滋潤起來,萬物滋潤了,人滋潤了,感覺就舒服了!那該怎麼讀?
生:(齊)滋潤。(有進步,但還不到「位」,還不夠「味」。)
師:聲音柔軟點,再舒服點。
生:滋潤。(聲音柔柔的,感覺很舒服的樣子。)
盡管學生可以通過工具書知曉「滋潤」的意思,但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就使學生不但真正記住這個詞語的意思,而且懂得這個詞語的感情色彩,知道這個詞應該在什麼樣的語境中運用。此時,「滋潤」在他們眼裡不再是一個平面單調的詞彙,它有著充沛的水分,它象徵著萬物復甦,它更帶著人們舒服的感覺。這樣,抽象的語言符號化為具體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語言文字的距離,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於學生深刻理解和「學以致用」。
二、表演,讓詞語教學「有趣」
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演員。」的確,小學生特別喜歡模仿和表演。因此,藉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通過形象的動作神態理解抽象的詞語含義,這較簡單的「說教」或藉助工具書會有更深刻、靈動的效果,而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放飛,想像得到展現,創造力得到開發。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這里的「拎」字表達了小村莊的村民非常隨意砍伐樹木的心態。如何讓小學生感受到「拎」字背後的隨意,作者的惋惜與譴責呢?我們可以創設情境,請孩子們分別演一演村民「拎著斧頭上山砍樹」與「拿著斧頭上山砍樹」,通過動作的對比,他們一定會切身感受到當時小村莊人們的那份隨意與無知。
三、演示,讓詞語教學「有味」
詞語理解最直觀最便捷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使學生理解詞義。教師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的意思。除了教師演示,學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學二年級的《從現在開始》的「輪流」時,教師出示詞語卡片:「現在,請這一豎行的同學,開炮念這個詞?」學生念完後,教師啟發說:「剛才,你們一個接一個,怎麼讀了這個詞?」教師指著詞語卡片,學生心領神會地答道:「輪流。」
四、多媒體,讓詞語教學「有景」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可以起到變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形象,便於他們准確生動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比較抽象,但是當我們教學這一段時,可以適時出現「黃色的銀杏樹、紅紅的楓葉、金色的田野、美麗的菊花……」,孩子們驚喜的目光、張大的嘴巴、嘖嘖的贊嘆聲,不正告訴我們:他們已經知道「五彩繽紛」是什麼意思了。這時,你只要叫他們認真想一想:這么美的景色,這么多的顏色,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你會用哪個詞呢?在孩子們不約而同喊出的詞里一定會有「五彩繽紛」。
又如象形字的教學,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把其演變過程簡單明了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在教學「日」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個火紅的圓圓的太陽,隨著滑鼠的控制,那圓圓的紅太陽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日」字。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而會意字教學,利用課件提供豐富的圖景,學生只需看看畫面,對字義就能意會,無需教師多講。如教「筆」字,屏幕上先出現一支毛筆,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筆毫,學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變成「竹」,筆毫變成了「毛」字,他們明白了為什麼「筆」是竹字頭和毛字組成,並牢牢記住了「筆」的字形。
五、游戲,讓詞語教學「有思」
「游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游戲是兒童的工作,游戲是兒童的生命。」在詞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恰當運用有效的游戲,一定能激發孩子們的識字學詞的興趣,不但能增強識字學詞的效果,還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與素養。如一位教師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操場上》的教學中,在教學完六個新詞後,設計了「詞語歸類游戲」。
教學准備:「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詞語卡片,同桌兩人一份。
教學方法:
1.同桌兩人分別把詞語讀正確。
2.把這些詞語中同類的擺在一起,然後說一說為什麼這樣擺。
3.歸類方法可以任選一種。
生組1:與「手」動作有關的為一類(打球、拔河、拍皮球),與「腳」動作有關的為一類(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組2: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個字組成的詞語為一類(拍皮球、踢足球)。
生組3:屬於球類運動的為一類(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為一類(拔河、跳高、跑步)。
這一「游戲」環節不但復習鞏固了六個新詞,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確給詞語歸類,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方法還很多,不過,我們更要透過表面看到方法背後滲透著的設計理念。
彰顯人文性,是讓詞語教學情趣盎然的關鍵所在。傳統的字詞教學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一面,而未能凸顯它的人文性,因而顯得嚴謹有餘而溫情不足。字詞教學不但可以教得一絲不苟,還可以教出濃濃的人文關懷,讓孩子在生字新詞教學過程中培養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諧發展。
早在半個世紀前,斯霞老師教學《我們愛老師》(一年級)一課中,是這樣引導兒童讀懂「祖國」一詞的:
師:你們可知道「祖國」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南京。(好多學生笑了,知道祖國不是南京。)
師:不要笑。祖國就是南京嗎?不對!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想,什麼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這個學生對「祖國」理解得比較擴大了一些,但還不對。)
師:噢!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對嗎?
生:不對!(答聲中也有說對的。)
師: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也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因為常有美國、日本朋友到我校來友好訪問,所以學生對這兩個國家比較熟悉。)
生:不能!
師:那麼什麼叫祖國呢?誰能再說一說?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經一再啟發,學生逐漸理解了。)
師:施尉寧講得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國家叫祖國。(強調一下,使學生加深印象。)
那麼,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稱呢?
生: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對了,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大家都熱愛我們的——
生:(齊)祖國。
美學教育家朱光潛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際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斯老師在教語文(建立詞的准確概念),在教思維(層層深入,十分嚴密),也是在教做人(滲透愛國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訓練、情感熏陶的融合,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這樣,既有助於學生對字詞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強化,還促進了學生其他能力與素養的形成,開拓了思維,培養了語感,激發了興趣,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化的燦爛,從而讓字詞教學顯得情趣盎然。
㈥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摘 要】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是以字、詞、句訓練為主線,以詞和句為重點,逐步進行朗讀與閱讀的教學活動,而詞和句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只有理解文中的詞句,才能讀懂文章,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詞句訓練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詞句訓練;理解能力《小學語文課課程標准》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剩餘1934字)
㈦ 淺談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語文字詞教學
從教以來我一直教小學語文,如何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所說的字詞教學,不應該僅僅只是識字教學,而應該是貫穿各年段的語文教學之中,在識字、閱讀、習作中,都能體現字詞教學。課程標准中對字詞教學提出了多維目標要求,先是喜歡識字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養成主動識字的學習習慣,再是獨立識字的能力,理解詞句、積累詞句的能力,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能力等等。字詞教學,體現的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教學。心理學家認為,學習的最佳動力是對所學的材料的興趣。有興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愉快的學習,不感興趣,就不想學習,即使勉強的學習也會感到是沉重的負擔。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成了提高字詞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能更好地,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下面談談我的一點淺見:一、 激發學生識字興趣,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興趣是一切學習的最佳動力。日常生活是一個廣闊而充滿活力的學習漢字的天地,作為低年段的老師應鼓勵學生養成通過多途徑識字的良好習慣,課內教學引伸到課外,從日常生活中學習漢字,從具體的情境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對識字產生興趣。養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在街道上,只要見到不認識的漢字,就產生學習的慾望,從而去自覺識字的習慣。所以我在教學中鼓勵孩子們在生活中識字,如街道上的廣告牌,商店的招牌,玩具的說明書,服裝的商標。在讀書,看電視時也要鼓勵學生識字,在具體的語境中,孩子們識字的印象會更深刻寫,不但記住字形而且能基本理解字義。對於自主識字的學生老師要及時給予肯定,表揚鼓勵,以點帶面,以便帶動其他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收集學生的識字成果,在班級創立一個展示平台,兩周為一個周期以比賽的形式展示學生的成果。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舞台,還激發了學生濃厚而持久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養成從不同渠道自主識字的良好習慣。二、 創設多樣化的字詞教學形式,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在現代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自我主動學習的願望。教師在課堂上要轉變角色,積極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搭設平台,創設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豐富字詞教學的課堂,讓學生體驗字詞學習的趣味性。1、游戲化學習掌握字詞。低年級語文字詞教學游戲化,可營造一種其樂融融氛圍,使學生在自然而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有益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如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找朋友、我來當小小醫生、字型小魔術、編字謎等方法幫助學生學習字詞,這游戲可根據所教授的課文內容或生字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去設計。如,在學習「碧」字的時候,可通過編字謎「王白坐在石頭」讓學生通過猜謎去識字、去記憶字形。對於形聲字、形近字的學習,可通過「找朋友」讓學生通過給生字找拼音朋友、詞語朋友、反義詞朋友、近義詞朋友、形近字朋友、同音字朋友,掌握生字的音形義;在教學字形較繁瑣的生字時,可通過「字型小魔術」利用學生學過的漢字通過加、減、換、添一筆、減一筆等方法幫助學生記住生字的字形;而易讀錯、寫錯的字、多音字可讓學生來當小小醫生,進行判斷簡析,加深印象。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或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創設出更多的幫助學生學習字詞的方法,提高字詞教學的有效性。2、運用評價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字詞。學生的成長其實是學生的自我主動成長,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有機構成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種有效教育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搭設一個展示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評價平台,促進其自我反思、自我評價、主動成長。如在教學中可利用比賽、分小組學習、一幫一等形式,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相互幫扶的空間,再通過評比展示學習成果,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三、 抓住關鍵詞,體會字詞的表情達意在低年級字詞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字詞句意思的方法,在閱讀中理解、積累詞語。要想積累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是基礎,而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是了解課文中字詞句意思的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詞,即段落中的句子、句子中的詞、詞中的字,採用多種方法引導深入理解詞,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如:在教《翠鳥》這一課時,文中有一句「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老師將「蹬開」換成「離開」行嗎?為什麼?通過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明白「蹬開」比「離開」更加准確,更能體現翠鳥離開葦稈時的動作、神態、速度生動傳神描繪。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句子,在句子中理解詞,以至於字,既讀准了字音又了解了字義。這樣由詞到句,有句到段、到篇,層層深入,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強化詞語學習、積累、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們的字詞教學不能停留在字詞的意思理解水平上,還應體現在學生積累詞句的能力、運用詞語表情達意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從二三年級開始進行寫話訓練了,在寫話時,一定要用到字詞,學生寫話時所用到的字詞必是自己理解的詞語,積累了的字詞,只有積累得多,用時才得心應手。學習語言是積累,理解語言是為了應用。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學習語言,理解語言,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恰當地運用語言,表情達意。學生在理解語言之後,他們就要積極地思考,如何運用詞語,寫自己的生活,准確地表達思想,在這一思維過程中,學生就要舉一反三,大膽創新。如在教學《風箏》一課時,學習新詞「垂頭喪氣」,先讓學生藉助字典理解字義,再讓他們找找哪個同學表現了「垂頭喪氣」的樣子,加深印象,最後用「垂頭喪氣」造句,並說說在以後的習作中如何運用這個詞去表情達意,把學習、理解、運用有機地結合。所以,恰當的運用所學詞語,去表達新的生活,新的內容,這是一種嘗試,這更是一種創造,是一種積極主動地學習。字詞教學是系統的教學過程,不是簡單的教授學生幾個生字或幾個詞,而是把識字析詞、閱讀理解、寫作訓練三者融為一體 ,這樣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本色。
㈧ 如何培養小學中高年級語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提高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閱讀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閱讀實踐都很重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應讓學生通過讀書來學會閱讀.教師要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範、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麼,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麼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採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成斷連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閱讀和寫作有著內在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能促進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的訓練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很有必要的.
1、品味教材魅力,激發寫作興趣
編者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如《桂林山水》這課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秀麗的景色,那如詩如畫,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來源於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們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
2、豐富語言積累,成竹在胸
有人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釋放;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彙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如《鄉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我讓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並摘錄相關的語句,學生在讀寫中受到啟發,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寫晚霞和小河,還可展開想像,利用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去描寫.在學會了寫傍晚景色的同時還積累了余輝、湛藍等生動詞語.課後我叫學生以傍晚為題寫了一段話,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修辭方法,而且還寫得較為生動,不至於提起筆來沒寫的.
3、抓住契機,多練筆
閱讀教學中會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指導作文,讓學生想寫,會寫.很多文章都根據課文特點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小練筆,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還可以適當安排寫一些讀後感,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4、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方法
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所以,我們要抓住課文閱讀這個契機,把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滲透其中.
(1)、仿修辭手法
(2)、仿結構
a、連續結構段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盧溝橋》、《撈鐵牛》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b、並列結構段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廬山的雲霧》二、三自然段之間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個不同方面寫了廬山的美景.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
(3)、總分結構是由總述和分述兩層構成.《蜜蜂》描寫蜜蜂辨別方向時採用了這種總分結構,先總寫出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的特點,然後從做實驗來具體寫出蜜蜂具有一種無法解釋的本領.指導學生仿寫時,教師可出示總述部分,讓學生圍繞總起句,寫分述部分.例:①我家養了一隻可愛的小花貓.②課間十分鍾真是熱鬧非凡.
3、仿詳略小學高年級有效地開展閱讀活動,對豐富學生業餘生活,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用這些方法既鞏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也為以後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奠定了扎實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語文課堂的結構
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建立一種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以思維訓練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
1.提示、設問.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事先要做一點提示,或明確學習目的,或介紹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況,或提出自學的要求,或教給自學的方法等,幫助學生自學,把學生引上路.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自學,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緊扣文章的思路,提出一些思考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課堂上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
2.閱讀、思考.在做了簡短的提示和提出思考題後,就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尋求答案.這樣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3.討論、切磋.學生帶著問題讀了文章以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相互切磋,讓學生把思維的結果用准確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4.歸納、總結.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幫助學生對自學所得進行歸納、總結、深化、提高.在教學過程中,邊討論邊歸納,師生共同活動,使學生的認識系統化.
5.練讀、練習.學生讀懂了課文,弄清了問題,設計鞏固、提高的練習,進一步感受作品中塑造的生動形象,深入領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總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其方法是多樣的.根據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各種閱讀類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達到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㈨ 論如何提高小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
可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一、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閱讀實踐
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教學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閱讀實踐都很重要.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必須以實踐為基礎,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有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應讓學生通過讀書來學會閱讀.教師要善於精講,善於點撥,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學法,使學生在學習一篇篇具體的課文中,在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具體感知學法.指導學生學習時,首先要在教師的示範、帶領與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知到學習方法是什麼,一篇課文的學習是通過運用什麼方法來實現的.其次,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範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第三,要在啟發誘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同時,自然而然地蘊含著理解時所遵循的認知程序和採取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去自己嘗試學習,從而逐步明確究竟如何做才合適.滲透學法的過程是學生參與語言訓練的過程,是學生展示思維的過程,是學生感知的過程.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把閱讀訓練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
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成斷連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閱讀和寫作有著內在的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能促進讀,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的訓練都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順序進行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很有必要的.
1、品味教材魅力,激發寫作興趣
編者為我們精心設計了一篇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的課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章的美,引導學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發現優美的文章竟如此吸引人、打動人,故產生創作的沖動和興趣.如《桂林山水》這課以清新、流暢的語言描繪了桂林秀麗的景色,那如詩如畫,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深深吸引大家.桂林山水的魅力不正來源於作者筆下的優美文字嗎?我們是否也能寫出如此優美的文章呢?我想,在他們對優美詞句深刻體會和產生美感享受的一剎那,一定有人會怦然心動、躍躍欲試,寫作沖動和熱情會油然而生吧!
2、豐富語言積累,成竹在胸
有人說:閱讀是吸收,習作是釋放;閱讀是根,習作是果實.是啊,課堂閱讀教學是指導學生學會積累語言的主戰場,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方面指導學生獲得豐富的語言,掌握積累的方法,指導多讀多背,讓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盡可能多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指導摘錄優美的詞、句、段,要求學生配備一本摘錄本,做到筆記、腦記相結合.詞句是文章的磚瓦,長期積累,久而久之,詞彙豐富了,寫文章就下筆有神了.如《鄉村的傍晚》把傍晚的景色寫得非常生動,我讓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並摘錄相關的語句,學生在讀寫中受到啟發,明白要抓住景色去寫晚霞和小河,還可展開想像,利用打比方等多種修辭手法去描寫.在學會了寫傍晚景色的同時還積累了余輝、湛藍等生動詞語.課後我叫學生以傍晚為題寫了一段話,發現他們自然而然地就用上了文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和修辭方法,而且還寫得較為生動,不至於提起筆來沒寫的.
3、抓住契機,多練筆
閱讀教學中會有很多好的練筆機會,我們在教學課文時一定要抓住契機,指導作文,讓學生想寫,會寫.很多文章都根據課文特點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寫法等進行小練筆,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些機會,還可以適當安排寫一些讀後感,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4、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寫作方法
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要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寫作方法.在作文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把從閱讀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去.所以,我們要抓住課文閱讀這個契機,把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導滲透其中.
(1)、仿修辭手法
(2)、仿結構
a、連續結構段指段中的幾層意思是按照先後順序一層接著一層寫的,這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結構段,在寫作中經常用到.《盧溝橋》、《撈鐵牛》等課文中都有典型的連續結構段,在學生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可安排仿寫訓練,如緊扣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洗手帕》、《大掃除》、為題寫一段話,要求學生先想好這段話要寫的內容,接著安排好順序,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哪層要寫具體,寫好還要檢查,每一層次意思前後是否連得上,有毛病的要加以修改.
b、並列結構段是指一段話將事物分成幾個方面來寫.《廬山的雲霧》二、三自然段之間就是這種構段方式,它從個不同方面寫了廬山的美景.使學生懂得同時介紹事物幾個方面的時候,可採用並列結構段.可指導學生練習寫《校園一角》片斷,讓學生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加深對這種結構段的認識.
(3)、總分結構是由總述和分述兩層
㈩ 如何培養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則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可學生閱讀能力較弱一直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大困惑,尤其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抓關鍵詞句進行教學也是由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決定的,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對於篇章段落的理解都建立在對重點字詞把握的基礎上。字詞句是語文學習的最基本知識,也是朗讀的起點。我們要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首先要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詞句可以為我們的朗讀起到提示作用,讀好關鍵詞句為讀好全文奠定了基礎。學生也正是通過關鍵詞句來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情感脈絡。我們從培養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究:
一、課前預習,解決生詞。
讓學生充分做好預習,劃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利用字典、詞典解決這些生詞。課上同桌匯報,教師抽查。
二、課堂自讀,初步感知詞句。
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提醒學生劃出不理解的詞句或在感受深刻的詞句旁邊寫出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對文中重點詞句提出問題等,以便在精讀課文時交流感悟。例如,在自讀感知《給予樹》一課中的詞句時,學生針對課文最後一句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個聖誕節,金吉婭送給家人的只是棒棒糖,媽媽為什麼說她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為什麼說她還送給我們一個陌生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這兩個問題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說明學生已初步養成了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習慣。
三、教給學生抓重點詞句的方法。
1、抓中心句理解課文。
很多課文往往會有蘊含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我們通常把這類句子叫做「中心句」。閱讀教學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的脈絡,准確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首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心句,抓住「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這個中心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設計如下幾個問題:課文描寫了西沙群島什麼風景?它是怎麼的美?課文寫了西沙群島哪些地方的物產?有哪些物產?它們怎麼樣?通過理解以上幾個問題,學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來寫的,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這對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起到了先導作用。
2、抓含義深刻的詞句理解課文。
課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詞句,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詞句,就不能全面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要注意教給他們理解的方法,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人物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詞句。如理解《掌聲》中「猶豫」一詞時,引導學生從後面的「慢吞吞」體會出英子不願意走上講台,又從前文中「老師是剛調來的,還不知道英子的情況」明白英子不能不服從新老師的要求,因此拿不定主意。進而體會出英子內心十分痛苦、矛盾的心情。又如理解《矛和盾的集合》一文中「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個句子時,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用具體事例來說明,學生在舉例的同時加深了對文章這一表達中心的理解。可見,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詞句,是感悟文章中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這些特殊句往往是起到總結,引領的作用,使條理清晰。
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幫助學生弄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脈絡,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學習《趙州橋》時,抓住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個過渡句,就可以讀懂上一段和本段的內容。
四、學生學習重點詞句教學的策略。
1、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初步理解詞語。
2、運用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使用語言,可以創設語境造句或寫一段話;也可以運用關鍵詞串講課文的主要內容。
3、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關鍵語句的朗讀訓練。
當然,還有更多更好的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能力的方法,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努力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