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讀為本,培養語感
「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元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語感習得過程中一個最有效的言語實踐方式。既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必經之路。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漢語言文字固有的音韻美、意境美、文章結構的嚴謹美,都需要通過有指導、有要求的反復吟誦,品嘗「文中味」,悟出「文外意。」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整體讀、部分讀、引讀、分角色朗讀、范讀等多種形式,從讀中得到感悟,訓練語感。
1、范讀
夏丏尊先生說:「國文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傳語感於學生。」教師的范讀,體現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語氣、語調、體態都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學生會看得到,聽得清,可以模仿、學習。教師讀得好,可以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起到「情染語感」的作用。有位老師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先用誦讀創設情景,使學生覺得彷彿在送行的人群中,教師也恍若置身十里長街。然後再用哀婉的語調朗讀著:「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隨後問:「幸福應該是愉快的感情,『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是贊美的語調,為什麼老師讀得反而低沉了,輕了,慢了。」教師意在讀中激情。學生動情地說:「因為這種幸福人們再也享受不到了!」「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再也看不到了!」「悲痛中回憶快樂,使我們悲上加悲!」
2、自由讀
培養學生的語感,自由朗讀比齊讀更加有效。朗讀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感受來讀,邊讀邊品味課文的感情,如果覺得還存在沒有充分領悟的地方,可以慢慢讀,多讀幾遍,從而不斷加深學生的感受。《黃繼光》一文中,有一組重點句子:「他感到指導員在看著他,戰友們在看著他,朝鮮人民在看著他,祖國人民在看著他,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一位老師教學時,拋開繁瑣的提問和分析,讓學生反復朗讀這個句子,去體味文意,領悟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朗讀聲隨著排比的推進,由小到大,感情也越來越強烈。當讀到「黃繼光站起來了」時,「站」字很自然地吐出了最強音。此時,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崇高形象也「站」在了學生的心中。
3、分角色讀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朗讀中可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課,狼說得話要嗓子粗,聲調高,語速快,還讀出惡狠狠的、蠻不講理的神情;而小羊說的話要讀得慢而輕,讀出善良、溫和與可憐。學生在角色朗讀中與主人公一起思考,一起感受,對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體驗的真切深刻,不但培養了朗讀的熱情、興趣,還發展了他們的語感能力。
4、引讀
有的班級學生朗讀整體較弱,語感普遍不強,學生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不能很快產生共鳴。此時可用「引讀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相對集中感悟某些重點詞句,從而激發學生的感情。如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中「炸暗堡」部分:
師:這時候,嘹亮的沖鋒號吹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成千上萬的解放軍戰士沖上來了,可是,敵人的機槍還在掃射。萬分緊急關頭,董存瑞——
生:昂首挺胸,站住橋底下,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
師: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
生: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
師:1秒鍾,2秒鍾……董存瑞——
生: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
師:董存瑞抬頭眺望遠方,彷彿看到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的上空高高飄揚,他用盡力氣高喊著——
生: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此段朗讀,學生在教師的「引讀」下通過對董存瑞炸暗堡時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集中感受,在學生的情感深處刻下了一個為人民解放事業不惜粉身碎骨的光輝形象。
(二)品詞析句,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朱熹對此有過精闢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讀,精熟後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須是細嚼教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見《朱子語類》)。葉聖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也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可見語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由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著力引導學生推敲詞句,品析文本,通過文字這座橋梁與作者會面,在文本、師生、作者和編者間形成平等的對話,感悟用詞的准確性,感悟語句的意境,體驗語句的情感,增強語感的靈敏度。具體教學時可引導學生通過「加、減、調、換」等方式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
1、加。就是加進課文中沒有寫出的內容再與原句比較。如《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一句,讓學生在「走」前面加上「我們」,把這句話改為「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我們走!』帶頭向蓮花瓣走去」。然後比一比,兩句話在情味上有什麼不同,通過揣摩比較,學生領悟到在當時環境險惡的情況下,一個「走」字擲地有聲,充分體現了五壯士捨生取義的堅定決心。
2、減。就是把原句中的某個詞語減去,再與原句比較。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佩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的靈車開來的方向」一句。把句子中的三「都」去掉,然後與原句比較。通過比較,學生明白這三個「都」不寫,句子也通,意思也一樣,但情味就大不相同了。有了這三個「都」,就突出地表現了全國人民對周總理的懷念、愛戴是一致的,是人同此心,無一例外的。
3、調。就是把前後幾個詞語調換位置,然後進行比較。」《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有這么兩句話:「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這里的「眺望」和「望望」都是看的意思,能不能調個位置?學生通過調序朗讀,通過思考,通過聯繫上下文和原句比較,就知道這兩個詞不能換位置。因為,是由於他們與日寇英勇頑強的搏鬥,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已安全轉移,「眺望」寫出了五壯士心中充滿的無比自豪,和對人民對部隊的無比熱愛、留戀。回頭「望望」向上爬的敵人,表達了五壯士對敵人的無比蔑視。
4、換。就是將句子中某個詞語換成另一個詞語,然後進行比較。《燕子》中有這么一句話:「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麼像正在演奏的曲譜啊。」為讓學生體會到「痕」字好在哪裡,可先啟發學生思考:電線一般用什麼量詞?(根)然後換成「根」後與原句比較:在這里用「根」好還是「痕」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和對生活的聯想,學生體會到了用詞的妙處:一個「痕」字把處於高、遠處的電線只能隱約可見的特點極准確地表現了出來,與後面描寫「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
(三)聯系生活,汲取語感
敏銳的語感總是和對生活的敏銳的感受聯系在一起的。訓練語感,應引導學生把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對語言的研究結合起來。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真切。」 ⑤茅盾先生也說,理解文章應一邊讀,一邊回想自己所經歷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邊讀,一邊到現實中去。由此可見,培養語感必須聯系生活經驗,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也就是說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教師提出 「『焦急』、『耐心』這兩個詞是一對反義詞,老奶奶為什麼會焦急,又為什麼會耐心地等待呢」這樣一個問題來誘發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力。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驗:如果去火車站接親人,你提前等候在車站,可是到時間火車卻晚點了,這時你的心情當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堅持等候,沒有回家,這又表現出很有耐心。由此點撥學生即能頓悟此處的「焦急」是表現出老奶奶盼望早一點看到總理的靈車;「耐心」表現了她送別總理的誠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從而深切地感受老奶奶對總理的愛戴和懷念。
再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游園不值》一課時,就運用了聯想的方法來激活體驗,培養語感的。
師:同學們,詩人沒能進到朋友的園子里,沒有觀賞到滿園的春色,多令人遺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園里是什麼樣的嗎?
生1:我想園子里一定有一個大花壇,裡面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花兒上面還飛舞著蝴蝶、蜜蜂。
生2:園中間會有一條石子鋪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還有一個大水塘,裡面有魚兒在游來游去。岸邊種著桃樹、杏樹、梨樹,散發出花的清香,枝頭還傳來鳥的鳴叫。
……
學生的描述不是憑空虛構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對春天的切身體會。教師在這里巧妙地以聯想為橋梁,將語言文字與生活體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融入到了詩所描畫的意境之中,迸發出了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
2.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語感的思考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
3. 如何培養小學生閱讀的語感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雲南省教育廳.《雲南教育》,雲南教育編輯部。 (作者單位: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大坡鄉示範小學)
4.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求解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柳斌同志曾指出:「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師對詞法、語法、章法的講解講出來,也不能依靠教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分析出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語文教學應該摒棄繁瑣分析,注重感悟。讓學生在教師啟發、誘導和鼓勵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
我們平時教學強調的僅僅是語文分析能力、語法邏輯能力、綜合判斷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即是重理解輕積累,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忽視自悟自得——語感的培養。因此,語文教學改革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靠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而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根據學生已有的語感的培養,採取了自悟語感——導悟語感——遷移表達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語感在反復的實踐活動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自悟語感
教師憑借學生已有語感水平,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課文內容,自語自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
(二)導俗語感
對於一些難度較大的課文,學生感到較新奇,陌生的內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實物形象、動作形象和言語形象的刺激,引導學生聯想和想像,左右腦協同運用,處理並儲存信息,利用直覺形象思維的幫助去感悟課文內容。在輸出信息的過程中必須藉助語感進行情景表述,憑借語感進行修正,在內化的同時,遷移運用語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頓悟思維。
例如: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由於小興安嶺在祖國的東北方,我們幾乎無一人到過那裡,因此,學生對於小興安嶺的美麗難於理解。我在教學時,主要藉助於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再現小興安嶺如詩如畫的風景,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直觀的映象。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教師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結合畫面去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畫面。在教學「春天」一段時,先讓學生通過看畫面讀課文,知道這段描寫了樹木、積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讀課文階段,讓學生抓住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進行精讀感悟。例如:樹木長出新枝綠葉,寫出小鹿可愛資態的擬人句,原木像艦隊在前進的比喻句……學生在感悟出小興安嶺春天生機勃勃的自然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後,再用自豪的語氣去誦讀。夏、秋、冬三部分內容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感悟。
5.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所謂語感,就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偏重知識,忽視語感的培養,造成了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小學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黃金時期,研究培養學生語感的途徑與方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對語文教學有著重要意義。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析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感能力的途徑與方法。一、引導小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感知語言1、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語言環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學中要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一邊聲情並茂地朗讀,一邊展開聯想。通過多種感官,使語言文字有機的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動起來,這樣,學生才能進行主體的、全方位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准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引導聯系實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景,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此外,還可以採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掛圖、投影、課件及實驗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煉其敏銳的感悟。一句話,激活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3、反復詠讀,體會語言。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能直接感受到語言的節奏,領略到語言的優美、文章的韻味。因此,朗讀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琅琅成韻的誦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之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節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入情明理的。古代私塾中的傳統語文教育,主要是通過吟哦朗詠、誦讀背誦,讓學生直覺體悟言語規律從而達到語言運用的階段。因而,反復朗讀,感受語言,體會深層意蘊,從而形成語感。二、注重聯想、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1、展開想像,入境明理。想像是培養語感的翅膀,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生活體驗和調動知識儲備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比如,《登鸛鵲樓》第一第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如果簡單地進行教學就比較枯燥,應該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讓他們將詩人描寫的一幅壯觀、雄偉的圖景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這樣就能更好地悟出詩句所蘊涵的情理,更是讓學生在心靈上與詩人產生共鳴。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馳騁想像,進入作品,領悟意境,進一步感受文學語言形象性的特點。2、課文課是形象性很強的文學作品,以生動、活潑、感人的具體形象反映客觀事物。訓練語感,需要與具體形象聯系起來,才能領會其豐富的內涵。在教師啟發性的提示下,學生順著文章的內容合理展開聯想,憑借想像使具體事物在腦子里重現,使概括的東西變成具體形象的東西,觸景生情,浮想聯翩,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體生動的語言形象中感悟語言背後的深奧與美妙,進入一個摸得著、看得見、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像的過程不但是引發學生生活體驗和調動知識儲備過程,而且是學生在感知作品內容的表象形式的過程。3、如筆者在教學《出塞》時。描寫邊塞軍旅生活,明月和邊關是戍邊將士的兩個典型景物。教學時,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並想像: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到了靜夜,面對邊關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故鄉的親人來。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關山為主的凄涼的圖畫,加深了對詩歌意境的領悟,朗讀時邊關將士悲壯慷慨的氣勢便很自然地流露。如《台灣的蝴蝶谷中》有這樣一句話:「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瀾的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如果僅從文字的表層意義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詞語,就無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動人的蝴蝶聚會的場面,要想讓學生披文入情,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發揮想像,展開聯想:數以萬計的蝴蝶身著綵衣正從四面八方趕來,它們生怕耽誤了大好春光,急著到蝴蝶谷去聚會,你瞧它們飛得多麼輕快,多麼活潑!學生在看圖想像中彷彿自己也成了一隻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趕著去蝴蝶谷聚會呢?三、讀寫結合,強化語感1、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的活動,組織語言極為快。因而,要求說話的語言准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這樣,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2、從《寫作心理學》角度來說,學是調動頭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寫使學生在運用語言中,既能夠仔細推敲詞句,激發自身的語言積淀,又能促進語感的形成。柳斌指出:「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師對詞法、語法、章法的講解講出來,也不能依靠教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分析出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學生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語文課標提出「要重視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就是要求閱讀教學中要注重讀寫結合,強化學生語感。3、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以後,安排了寫景作文,讓學生把最近到公園或郊外遊玩觀察到的美麗景色按順序寫下來。讓學生憑借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去寫作文,寫後憑借語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學生在參觀完我們市的天香園後寫到:『哦們天香園的榆樹造型真是美麗極了,一棵棵榆樹千姿百態:有的像長頸鹿,在翹首遙望;有的像孔雀,向人們展示它美麗的羽毛,笑迎來賓,……」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園中那千姿百態的榆樹造型描寫得真可謂惟妙惟肖。對語言的直覺感受能力,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語感悟性如何對語文學習的效果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低年級必須加強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既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對此,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6. 如何培養語文語感 小學語文語感培養初探
具體而言,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中都多次強調:「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思維」。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必須深刻認識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的重要性。那麼,在語文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感呢?新課程目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筆者認為,在教學中主要應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重視積累,厚積薄發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優越的母語環境,讓學生廣泛地接觸並積累言語材料,憑借記憶的檢索功能形成直覺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累言語材料、理解語言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多聽、多閱讀。 廣泛閱讀更是積累語言經驗、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語感是一種語言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語言訓練逐步養成的一種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如果忽視大量閱讀,語文水平或者語感水平是很難提高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文學名著、優秀古詩文等經典作品,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這是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二、強化訓練,形成共鳴 學以致用,在語言學習中必須加強語言訓練,使學生通過科學規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訓,指教師的訓導與啟迪;練,指學生的練習與操練。訓練是學生在教師正確指導下的科學練習,反映著師生之間的雙向關系。 語文學習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體的心理因素和對語言敏銳的直覺感受。是使作者與讀者、說者與聽者,通過語言文字以溝通、構築「同見」、「同感」,從而形成語感。因而,要重視學生對語言直覺感受的豐富性與多元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出科學合理、能發展學生思維個性的練習,使其成為在教師正確啟發引導之下以直覺思維活動為媒介,以培養學生語感為目的的語言訓練。 三、展開聯想,誘發情感 言語作品不僅具有字面意義或語表意義,而且還有言外之音或語外之意。作者若能傳達出、讀者若能捕捉到那種言語之外的含義,他們的語感才是最敏銳、最深切的。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想像與聯想,對於這種最敏銳、最深切的語感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想像是以記憶中的表象為基礎,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形象,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在進行語言表達時,常常要運用由聯想或想像作為基礎的修辭手法,以使語言鮮明生動。 王尚文先生指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其他都是『目』;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其他都是『目』。綱舉目張;否則,綱既不舉,目亦難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沒有理由不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
7.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8.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1 注重朗讀背誦,培養語感
朗讀背誦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聽說能力的前提。只有多讀、多背誦,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http://bbs.e.q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7033&hjsfsdf
2 營造聽說環境,增強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環境,中國學生缺少自然的英語環境。因此,要增強語感,必須多創設英語環境,尤其是英語聽說環境,使學生時時沉浸在英語的海洋中。有條件的話可以請個外教來溝通,久而久之就融入了那種氛圍了。
3 加強閱讀訓練,提高語感
多閱讀是學生增加外語接觸外語語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躍思維、增長智力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強英語感的好方法
4 重視寫作訓練,發展語感
多讀和多寫有助於語感的發生和形成,這種發生常常是潛意識的,而多寫有助於語感的表現和成熟,由潛意識進入意識,由內在潛能轉化為外在行動,使語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