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優秀的小學語文課程
作為過來人吧,大家覺得有意思,能獲得知識就是好的。
❷ 小學語文優質課評價標准
一、優質的語文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語文課程標准中最核心的理念,傳統的語文教學實行教師主講,學生主聽,評價一堂課往往是教師教得怎樣,講得如何,很少考慮學生學得怎樣.這種以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就是說新課標下對語文優質課評價的前提是語文教學是否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確定評價的根本性依據.評價一節課是否為優質課,首先要看教師能否激發出潛藏於學生身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問題的發現者、合作探究的解決者.當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語文課堂上教師只任憑學生無目標地討論,對錯誤的認識一味地誇贊,這不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表現,這是教師主導的無作為行為,那是放羊式教學,真正的語文優質課,不但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要善於根據教學三維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對動態生成目標進行整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領、點撥、糾正、提升,使語文課堂真正互動起來,朝著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軌道健康行進.
二、優質的語文課應給學生感悟與思考的時空
在很多公開課或優質課競賽中很多教師一個問題剛提出,學生還沒有認真思考或沒有思考清楚,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強行灌給學生,或想方設法的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預設好的答案上拉,有的語文課學生甚至連課文都未認真地讀一遍就開始討論,這樣的語文課沒有給足學生感悟和思考的時空,似乎我們的語文課就是為了完成一些任務而非發展我們學生的思維,似乎我們的語文課是為了講清一個答案傳授一點知識,而非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去思考發現.事實上,缺少學生感悟、思考的課是沒有深度的,絕不是好課,學生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獨立思考,成為有思想的人,愛因斯坦曾說:要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始終放在首位.不要認為表面熱熱鬧鬧的課就是一堂好課,真正的語文優質課並不取決於表面,而取決於學生腦力勞動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課才是好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真正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課肯定不是優質課,真正好的語文課肯定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養成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創設學生感悟和思考的時空.
❸ 一堂好的小學語文課的標準是什麼
無論接受與否,課程改革已經勢在必行。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必須掌握新的專業要求與技能:學會「IT」,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課程改革中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讓教師去借鑒,而要靠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以下是我教學中的一點實踐和體會,在此和老師們一起交流探討。
一.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引導他們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這樣遠比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比如在講《端午日》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 沈從文其人其事
2. 端午節的來歷
3.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 湘西鳳凰的美麗風光
5. 沈從文的作品簡介(《邊城》、《長河》)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後,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 5個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出一位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收集資料,有的在圖書館一泡半天,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並不是對此不聞不問,撒手不管。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准備使我看到了學生真我的風采。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關於沈從文的幻燈片,作家照片、故居圖片、生平介紹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的美景圖,做成了精美的powerpoint形式,秀麗的青山、澄清的碧水、古樸的吊腳樓、盛裝迎新的苗家人,讓沒去過鳳凰的同學們嘆為觀止;有關於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有學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處收集的跟端午節有關的風俗飾品。如布老虎、線粽子等等,色彩艷麗,生動逼真;有對沈從文的另兩部作品《邊城》和《長河》的詳細介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透徹獨到的感悟賞析。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他們或為湘西鳳凰的美景驚嘆聲,或為沈從文的求學精神感動,或為一個個精緻可愛的端午節飾品而歡笑,或為《邊城》中美麗而痴情的翠翠而動情。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日記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他們說:「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我們真希望以後多上這樣的課。」
學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強了信心,我想: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
二.進行小組合作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36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並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六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教師中心」、居高臨下,變為以學生為本,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態」,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夢溪筆談》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採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 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我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迴、發現、答疑、解惑。最後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於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去尋找真理,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作為主持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研究表明,學生大部分的學習困難來自他們過重的學習壓力。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學生處於輕松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就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雖然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
❹ 一節"優質課"的標準是什麼
優質課的標準是什麼好課的標準是什麼?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就是看課堂中是否堅持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是否依據課程標准施教,是否體現了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 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我認為,在新課程條件下,一節課是否是優質課,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加以判斷。從理念層面看:主要看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己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一種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程度如何,主要看課堂活動中是以學生為主還是以教師為主,具體要看一節課中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能動度、時間度和創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學生的學習目標、方法、進度及對結果的評價多大程度上由自己決定;能動度就是看學生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時間度就是看學生有沒有自學時間,自學時間有多少;創新度就是看這節課中學生是否有所創新。小組合作學習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組的選題是否科學,分組是否合理,是否互賴互動,是否有預設有生成。所謂選題科學,就是所選主題符合重要性、探究性、開放性和生活化這四個標准,否則就沒有探究價值。合理的分組一般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原則,人數也不能過多,以4-6人為宜,每人都應有明確的分工。互賴強調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都是小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並且因為每個小組成員的資源、角色以及責任不同,他們共同努力,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貢獻;互動強調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幫助、支持。從本質上說,探究學習是一種發現學習,具有深刻的問題性、廣泛的參與性、豐富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它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搜集、分析、處理信息,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知識技能,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探究活動。探究學習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學生有無有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問題的數量是否多,質量是否高。一節課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說明教師善於啟發;教師回答不上來的問題越多越好,說明學生的探究有深度。當然,一節課不可能完全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只要有一點體現得好,就是一節好課。要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堅持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所謂「一個中心」,就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我們傳授的知識、教給的方法、培養的能力以及價值導向都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兩個基本點」,一是堅持「依標施教」,就是根據課程標准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這是因為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一個課程標准可以編寫多套教材,我們在教學中所依據的不可能是「多套教材」,只能是唯一的課程標准。另外,這也和當前學業考試命題相一致。所以,評價一節課,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實質。二是堅持體現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所謂人文性,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要求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生活化、個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所謂綜合性,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一節課本身應體現綜合性,可以是相關知識的綜合,可以是教學目標的綜合,也可以是看問題的角度綜合,等等。所謂開放性,就是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應是開放的,不只固定在某一種思想或理論上,而是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教學目標是開放的,目標設定不僅限於教學內容的完成度,而是從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養等多方面入手;教學內容是開放的,改變學科教學的單一性,體現社會學科的綜合性;教學結尾是開放的,一節課結束時應在總結、升華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並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所謂實踐性,就是要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學以致用、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從操作層面看:主要看學生是否做到:聯系閱讀,主動問答,自主討論,自評互判聯系閱讀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相關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獲得意義並影響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閱讀就是學習,沒有閱讀就沒有學習。所以,一節課是否優秀,我們要看學生是否進行了閱讀,而且要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否圍繞目標,對相關知識進行縱橫聯系、互相貫通,以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主動問答是指學生自主、積極地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主動問答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教學藝術。自主討論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選問題,並就這一問題自由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以解決問題或生成新的問題的活動。討論對於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評互判,自評的目的是全面認識自我,發現優點、鼓起信心、認識不足、反饋調節,互判是通過學習活動發現夥伴的優點,以此相互認識、相互激勵、相互提高。以上四個環節,不是每節課都必須要做到的,但只要一個環節做得好,就是一節好課。要看教師是否做到:引人入勝,精導妙引,結尾無窮 引人入勝,「引」指的是「引出課題」和「進行指引」,「入」是讓人處於某種狀態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體現了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和諧統一。引人入勝指的就是在一節課的起始階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對某一課題處於最佳學習狀態或境界的教學行為。精導妙引就是一節課的進行中,教師運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閱讀、問答、討論、評判等學習活動,給予精心指導、巧妙引領的教學行為。其目的是掀起學習高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尾無窮指的是一節課的結束階段,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總結、升華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並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行為。如果開頭的藝術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結尾的藝術,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後。
❺ 中小學優質課的評價標准包含哪幾個方面
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水平,影響著學生的發展。那麼,一堂優質小學語文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呢?根據課程改革新理念,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
好的課堂應當是教師創設的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寬松和諧的環境並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戲或生動的情景來創設。教師形象生動、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
教學方法的明確與合理
一堂好課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宗旨,教學內容應科學合理且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還應重視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體現科學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的融合。關注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密切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上的每一節課都應當有針對性,沒有一個教材和教案能適合任何學生。教師一節課的設計,實際上就是一次創造性勞動。教師應根據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學習准備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師的實際出發,從教材的實際出發,確定恰當的內容範圍和難度要求,設置合理的預期目標,以此為根據確定教學的容量、重點、難點、方法、節奏等,這樣學生才能夠消化、吸收。
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注重培養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能動的發展過程,強調在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堂好課,教師應十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合作交流,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新課程一個重要的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做」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學習,並倡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啟發,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地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還學生以學習的主動權。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情趣是一種高於興趣的,內在的學習品質),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小組討論)。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聲不絕於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願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一節好課應該有思維的碰撞、有爭論、有遇到困難的迷茫、有頓悟後的豁然開朗等等。我們在平時看課的時候,有些課看似順順利利,實際上這樣的課沒有「起伏」,沒有思維的爬坡,不算是好課。
一堂好課的標准,應明確地顯現在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身上,主要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三種學習狀態,即: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的交流狀態;學生的達成狀態。這應成為教師們教學中的重點。
在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的行為,努力挖掘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創造條件使學生經常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形成獨特的創造力。
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一堂好課,應該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課程標准上曾經指出:「教師應視差異為正常,不能強求學生取得同樣程度的成功,企圖讓所有的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是不現實的。教師應更多的關注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度,特別要注意保護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性,並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同時,對於學有潛力的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好的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不同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水平的題目,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參加活動,並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對學習信心,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動的結果,都會給學生帶來啟示。在教學中,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靈活機智地應變教學中的「意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收獲。
只有面向全體,教學中多邊互動,尊重學生,為學生自主學習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參與面廣了,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才能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達成。
學生積極地參與、投入
學生要積極參與、投入,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以致用。
在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樂於動腦、動口、動手;樂於爭論、討論、辯論,思維積極,發言踴躍,學習興趣濃,信心足,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教師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關注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以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反應,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有效利用40分鍾,學得輕松愉快,有序、和諧,積極性高。
在課堂上,學生思維要真正地活躍起來,我們老師要站在學生思維的更高一點點處,構成「學生跳一跳、才夠得著的」,讓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由淺入深、一環扣一環,一環深一環,一環比一環思維活躍。在認知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激發;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有沒有變化,有沒有與文本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這些也是上一堂好課所必須考慮的。
一堂好課還要看在更好地促進、更好地落實課標的前提下,是否既學會了本課的知識,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到課外的東西,落實了素質教育的目標。
努力做到「五實」
「五實」:即扎實、充實、豐實、平實和真實。葉瀾在「新基礎教育」實驗研究中,針對「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提出「五個實」:
(1)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對學生來說,至少要學到東西,再進一步鍛煉了能力,進而發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不是圖熱鬧的課。
(2)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一是對面上來說,對全班多少學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沒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課。有效率的課,也就是充實的課,是有內容的課。
(3)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即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這樣的課可以稱為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發。
(4)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課堂的價值在於通過師生碰撞,相互討論,生成許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課稱為平實的課。要淡化公開課,多上研討課。不管誰在聽課,教師都要做到旁若無人,心中只有學生。
(5)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應該是真實的、不粉飾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課。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實的指標。這種課可以稱為真實的課。
在執教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加大投入力度,不搞花拳綉腿,實實在在地付出才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效益。
總之,一堂好課,教師應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一種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每一點進步,以愉悅滿意的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寬容滿意的情緒對待學生的差錯,以興奮滿意的情緒激勵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讓學生在自尊、自信、自強中自主學習。
❻ 一堂優秀的語文課的評價標准
在我校課堂教學研究,「青藍工程」,新教育推廣活動開展之際,聆聽了幾節同事的語文課。聽後感觸頗多,受益匪淺。就語文教學而言,各人風格不同,因而教學藝術、效果也迥異。一堂好課中「好」的標准也是難以界定的。正所謂一節好語文課就像蘇東坡筆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樣,因為界定的標准不同,觀測的角度不同,評價的內容不同,主觀的判斷不同,所以,只能是見仁見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各賦春秋。但總之,一節好的優質語文課離不開以下幾點,摘編之以供同仁借鑒。 ———上善若水
直觀的感性評價
對於我們一線的任課老師,用感性的、直觀的方法來認識或評價一節課的優劣,是最方便也最適用的。大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觀察。
一、從學科性質上看。「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俗話,但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講,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這就是要用語文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語文的無窮內涵。學生的多讀、多寫、多思、多問,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積累,提高語文學習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徑。要克服目前課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語文手段的現象,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二、從課堂形態上看。「課標」指出:要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施展和表現才能、取得學習成果的時空。在課堂上不管老師表現了多麼高超的語文才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活躍起來,沒有思維、想像、情感的迸發,就不能算一節好課。因此,學生自主地、生動活潑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習,應該是一節好課的主要標志。
三、從學生發展上看。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應該表現在每一節具體的課上。好的課堂,應能反映出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喜歡到喜歡的發展過程。另外,學生的發展又應該是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學而又藝術化的方法過程,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的課堂,才是好課。
四、從學習氛圍上看。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在好的課堂上,老師應該與學生是平等的,與學生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而不僅僅是過去所說的「教態」如何)。有了好的學習心理氛圍,課堂就一定會是民主的、和諧的,學生的學習就會是愉悅的。
五、從教學個性上看。語文教學不但應該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發展,而且特別注重教師教學的個性化。語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選文。不同的課文,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因為內容決定形式。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莫被傳統禁錮思想 不為時尚放棄永恆
一、目標明確。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上確定立體的目標。師生認同,指向明晰。
二、重點突出。這堂課重點是什麼,師生都應胸中有數,明明白白。難點要突破,疑點要解決,特點要抓准,重點才能突出。立足於教材,延伸要適度。
三、以生為本。從每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宗旨出發,課堂上真學、真思、真練、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落實,教師的主導作用恰如其分,師生互動,交往自然、和諧、融洽。
四、流程科學。課堂流程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及認知規律;教學流程符合學科邏輯,順理成章。嚴謹流暢,疏密有致。
五、注重內化。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課堂充滿文化氣息;內化、積淀、裂變、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
六、體現溝通。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知行間相互溝通,有機整合。
七、啟迪創造。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善於質疑,敢於發表獨立見解,倡導創新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合作精神。
八、媒體得當。根據需要與可能,恰當運用媒體手段,常規手段與現代媒體各展其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處理好手段與目標、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九、講求實效。無論何種方式方法,無論什麼理論模式,最終的檢驗尺度是學生質量。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顯著。
十、多元評價。對一堂課的評價應根據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綜合評價。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課堂評價的主要方式,應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領導及專家評價相結合。
好的語文科是一件藝術品
舞台表演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兩者間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結果,後者重在過程;前者講究的是美,後者講究的是真;前者觀看的是「台上一分鍾」,後者觀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來說,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課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向四十分鍾要質量」的說法。一堂好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
簡單就是美
語文,承載著太多的「使命」: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言語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傳承民族文化……由此,語文課千頭萬緒,模糊一片,甚至失卻了純真的「語文味」!我以為「大道至簡」,語文課必須反璞歸真,體現一種「簡約之美」,正所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從教師的視角看,一堂好課應該這樣設計:
教學目標簡明: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教學內容簡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選擇學習的內容,特別是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也不需要把什麼都講透了,留下點懸念和空間,就是給學生自由和發展。
教學環節簡化: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的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麼多的學習環節,沒有必要設置那麼多的學習障礙(問題)和陷阱讓學生去鑽,沒有必要搞得這么復雜、這么玄、這么深奧。比如:你是怎麼體會到的?孰不知體會的過程本身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學生卻因這種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懼,漸漸喪失了自己本應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師培養了懶學生」!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
教學方法簡便:簡單意味著可以學習,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簡便的方法、簡捷的思路是為學生所喜歡,所樂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學媒介簡單:語文教學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克服「浪費與作秀」。現代教學技術(多媒體技術)使用過度,也會扼殺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獨特的體驗和豐富的想像力。
教學用語簡要:課堂中除卻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說,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明凈,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簡單的課堂,其獨特的神韻就在於此!
其實,簡單是一種教學中的大氣度、大智慧!它來源於對學生真切的、真誠的、真實的愛;來源於教師豐厚的修養和教學藝術;來源於對教學生活的發現和深刻的認識!
好語文課的三個教學原則
1、要以學生為本。時間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因此,學生理應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配角,充分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千萬不能互換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訓練為主。語言是一種技能。要掌握它,必須通過無數次的訓練,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本事是訓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
3、要以鼓勵為主。毋庸諱言,我們的母語是眾多語言中不易學,不易掌握的語種之一。課堂上學生出現差錯,產生困難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諷刺,要多給學生以鼓勵與幫助。鼓勵學生不僅是種手段,也是一個教師思想的具體體現。
教學要環環相套,絲絲入扣,行雲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課堂上鬆鬆垮垮,東拉西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是算不上一堂好課的。
好的語文課要有好感覺
如若聽課者始終被精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所吸引,精神專注、積極投入,沒有絲毫「累」的感覺,那麼,無疑,這是一堂好課。反之,聽者焦慮不安,惋惜不已,時而抬腕看錶,時而交頭接耳,等待著下課鍾聲響起,那麼,這樣的課是不能列入好課之列的。
第一味是「語文味」。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說句不太中聽的話,不少語文課總是喜歡「紅杏出牆」「為人作嫁」。那麼,什麼是「語文味」?「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語文的本體是什麼?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麼」。而是用什麼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麼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語文味所指的就是「這個味」。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註、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得有「人情味」。這里的「人情味」有著三層意味:一是指語文課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機械刻板的語文課註定不受學生的歡迎,不受學生歡迎的課能稱為好課嗎?二是指語文課要注重情感熏陶、價值引領,否則,語文課就會犯上「喪魂落魄症」,淪為「空心課」;三是指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書卷味」。一堂好的語文課,最好還能有點「書卷味」。當然,這是我的一種個人偏好,或者說是我的一種風格追求。有的語文課,初看時滿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細細體會,則味同嚼蠟,整個感覺就是缺乏內涵、缺乏品位。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初聽時可能不覺得怎樣,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厚的文化底蘊;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或在教學設計上別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獨具慧眼、或在課堂操作上另闢蹊徑。總之,有「書卷味」的語文課是大有嚼頭的語文課。評課就是嚼課,好課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語文課必是一堂好課。
❼ 一堂好語文課的標準是什麼
具體的說,一堂好課應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1、課時目標要明確:(這並不是說必須採用目標教學法)課時目標的制定要在明確課時指導思想、吃透本節課在單元中的作用以及本單元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去確定重點、難點或關鍵;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世界意識、環保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意識(德育教育)。
2、教學方法靈活適當、教學策略適時有效:教法在此不多說。教學策略包含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認知策略是指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步驟和方法;調控策略是指對教學進行計劃、實施、反思、評價和調整的策略;交際策略是指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交際機會、提高交際效果而採取的各種策略;資源策略是指有效利用多種媒體進行教學的策略。
3、學法指導要重視,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4、教材理解深且處理靈活,教學設計科學,教學過程優化:優秀的教師都能針對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當材料,拿來為我所用,作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隸;優秀的教師總是能突破教材的束縛,兼顧不同的教材和課外讀物。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正確處理輸入、吸收、技能與轉化(輸出)的關系,力求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學生的智能和身心都得到發展。教學過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來完成教學任務,感受成功的樂趣,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而不是沒有過程、沒有輸入、吸收、技能就表演成功(成功輸出)的假教學。
5、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評價主體(學生)的多元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來自教師、同伴、家長、社會和自身感受(自評)。2)評價方法的多樣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等。
6、師生角色正確: 1)教師角色:組織者(導演、指導者)、管理者、材料收集者、溝通者、評價者、心理醫生、參與者(合作者)等。 2)學生角色:參與學習的主體、評價者和被評價者。
❽ 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到底怎樣的課才算是一堂好課,或者說評價一堂好課是否有一定的標准。應該說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准,而作為一門藝術,貴在創新,就不應該有唯一的評價標准。俗話說:「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作為一堂好課,最基本的衡量標准還是可以歸納出來的。 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歸納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徵是三個字,所以本人想從微觀操作層面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氛圍七個方面對好課的標准作更深入的探討。 1、教學目標要明確「三要點」 教學目標「三要點」具體指「知識吸收點、智能開發點、思想教育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從「三要點」去構建一堂課的教學目標體系。「知識吸收點」是指本學科本堂課中要讓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智能開發點」是指智力和能力的開發,智力指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能力就語數而言主要指聽、說、讀、寫、算、操作等。「思想教育點」不僅僅指思想認識的提高,還包括興趣的激發,習慣態度的形成,感情的陶冶,意志的鍛煉等。其中「知識吸收點」是好課的基礎,「智能開發點」是好課的關鍵,「思想教育點」是好課靈魂,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處理好三者的關系。 2、教學原則要突出「三為主」 教學原則的「三為主」具體指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其中以「學生為主體」應力求讓學生在一堂課上有「三得」:「名有所得、一舉多得、自求自得」。「各有所得」是針對學生間的固有差異提出的,要求教師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一舉多得」是根據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徵提出的。學生學習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過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過程。「自求自得」是根據學生認知的基本規律提出的。教法是為學法服務的,教師的教歸根到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讓學生自己探求知識,自己尋求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以「教師為主導」必須要求教師做到「三個有」:「心中有本、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心中有本」指教師心中要有大綱、有教材,並且要把握大綱精神,吃透教材的重難點。「目中有人」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不能讓學生圍著教師的提問轉,圍著教師的板書轉。「手中有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機智,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訓練為主線」是「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的動態雙向轉換過程,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與和諧統一。「訓」是指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拔、幫助;「練」是指學生的探究、感悟、交流、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就是教師「訓」與學生「練」交相作用,循環往復的過程。其中,教師要處理好「訓」與「練」的關系,教師的「訓」要為學生的「練」服務,學生的「練」又為教師更好地「訓」提供反饋信息,使教師的「訓」更有成效。 課堂上的訓練過程必須體現「三性」,即:「目的性、層次性、廣泛性。」訓練的「目的性」是指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開掘訓練點,提高訓練的價值和效果。訓練點的開掘和設計,最能體現教師的教學觀念,文化功底和對教材重難點的把握;訓練的「層次性」是指訓練過程要有梯度,要鋪設台階,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拾級而上;訓練的「廣泛性」是指訓練的面要廣泛,要有代表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不同層面上都能得到相應的訓練。訓練的「三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沒有訓練的目的性,就無所謂訓練的層次性,沒有訓練的層次性,就談不上訓練的廣泛性。 3、教學過程要展示「三個會」 教學過程中的「三個會」是指讓學生「學會、會學、會用」。其中「學會」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利用事實依據和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通過獨立的認知實踐活動自己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認識水平;「會學」是指學生在自己「學會」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並積累必要的觀察方法、思維方法、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授之以漁」的教學效果;「會用」是指學生能將學到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及方法遷移到新的學習或生活情境當中,做到「活學活用」。 有些學者提出將當前教育中的「雙基」教學豐富發展為「四基」教學,具體說,就是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充實完善為「基本事實、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運用」的教學。這種觀點頗具真知灼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依次解決三大問題:知識從哪裡來?知識是什麼,有何聯系?知識到哪裡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真正意識上的「學會、會學、會用」,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根本的保障。 4、教學方法要落實「六動、五保證」 教學方法中的「六動」是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動情」;「五保證」是指讓學生有「保證閱讀課文的時間,保證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質疑問難的時間,保證多向交流的時間,保證練習實踐的時間。」 教師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時間參與訓練過程,並且應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為此,教師應杜絕「滿堂灌」「滿堂問」,下決心減少講解與發問,鼓勵學生多讀、多思、多問。教師的提問要具有語言和思維訓練的價值,要敢於放手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在「六動」中,「動眼」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耳、動口、動手」可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算、操作等基本能力;「動腦」可以培養學生記憶、思維、想像等能力;「動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我國教學論中根據學生認識活動的不同形態將教學方法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以言語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第二類是以直接知覺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參觀法;第三類是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第四類是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 「六動、五保證」的教學方法幾乎將上述傳統分類的教學方法全部囊括其中,而且更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動作用,使教師更容易理解操作,更容易靈活運用。「六動、五保證」教學方法適應現代教學方法改革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著教學方法的優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第二,以啟發式為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第三,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發展,重視學生的情感生活;第四,協調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重視多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有機組合。 5、教學手段要體現「三個化」 教學手段的「三個化」指「形象化、情境化、現代化」。現代教學手段主要包括:錄音、錄像、幻燈、投影、電視、多媒體、計算機等,它們都具備形象化、情境化的功能,在教學中能幫助學生眼觀其形,耳聞其聲,身臨其境,心通其情,從而更好地發揮各類媒體的輔助作用,確立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使學生更主動地發展。它們的出現和使用給課堂教學手段的更新帶來了一場深刻的變革,也為課堂教學的優化帶來了物質上的保證。當前,我們更應加強對多媒體軟體的開發和運用,此外還要充分挖掘計算機的信息傳輸功能,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的力度。因為課堂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師生之間信息交流、反饋的過程,信息源主要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信息量比較有限,而在課堂教學當中,如果有計算機的參與,那麼信息量就會十倍百倍地增加,而教學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6、教學組織形式要提倡「三個分」 教學組織形式中的「三個分」具體指「分層達標、分組合作、分類指導」。「分層達標」的目的是徹底改變傳統教學中「優等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了」的「一刀切」弊病,本著「鼓勵冒尖,允許落後」的教學思想,分層確立目標,分層給予指導,分層布置作業,布置彈性作業,進而在考查中也進行分層考核,讓學生學會自我選擇,自我評價,自我提高。 「分組合作」是當前課堂教學教改當中一種重要的組織形式,因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面向全體,正視差異,因材施教,創導合作。「分組合作」式教學,其座位安排由原來的「插秧式」排列改成「田字式」排列,從而給教師的組織教學和方法運用以及學生的交往形態等都帶來一系列的變革。其優點表現在教師講得少,問得少,學生「動」起來了,「活」起來了,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師生間、生生間多向交流多了,學生學得輕松活潑,他們的主體性得到激發,合作精神得到培養。 「分類指導」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學習的具體內容的不同而臨時按照類型分組,讓學生自由組合成臨時的學習小組,教師按照不同學習類型的小組給予相應指導。這是「分組合作」的一種動態的特殊的組織形式,也是「開放式教學」所提倡的。 7、教學氛圍要給予「兩個重視」 教學氛圍中的「兩個重視」具體指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可分三種:講述語言,提問語言和評價語言。教師要特別重視對評價語言的研究。社會上曾有這樣兩句流行語:「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兩句話用在教學中也同樣適合。在小學生心目中,教師對他的評價是最具權威的,最至高無上的。教師評價某個學生是好學生,那麼其他學生就會把他當作好學生來看待;教師評價某個學生是差學生,其他學生也會把他當作差學生來看待。同樣,學生本人也會按照教師的評價來衡量自己在學生中所處的地位。所以有時教師的一句話往往會影響學生的終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以及「人各有才,人無全才,揚長補短,便可成才」的學生觀,在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結果的反饋中經常進行鼓勵性評價,從而使學生從小樹立成功的信念,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促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課堂上,教師還要重視人文精神的滲透。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尤其是學生觀,要把學生真正當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不斷發展完善的人來對待。老師不僅僅是學生的導師,更應成為學生的朋友,課堂上師生間應平等對話,民主協商,教學相長。在課堂上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心理,寬容善待學生的錯誤,歸還學生應有的自由選擇的權利。一流的教師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師是教書的。教育的奧秘是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主發展。當前的課堂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我們對教育觀念的轉變,對教育現狀的反思,對教育流派的借鑒,最終都要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接受課堂教學實踐的檢驗。而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如何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教師如果想迴避以上的核心問題而來空談課堂教學改革,必定會和教改潮流相違背。
❾ 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標準是什麼
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平台,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一名語文教師來說,能否搞好語文課堂教學,是決定語文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那麼,怎樣的一節語文課,才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衡量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其標准又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恐怕大多數一線語文教師也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答案。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一些思考。
我覺得,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成為了語文教師個人的一言堂,學生的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被遏制,被動接受課堂知識的後果只能是一無所獲;另一方面,滿堂提問,問題滿天飛,把一切全交給學生,沒有主題,散亂無邊,教師的主導地位的不到很好的體現。前者的表現有些極端,但後者可以說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主要原因在於,學生和教師的地位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應該說,這兩種做法都違背了語文教學規律,都是不可取的。
首先,就是要通過對課文的預習,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理解和把握。理清思路,消除生字詞,搞清知識點,弄懂課文,這一點是必須的掌握的,也是最基本的,是學習整篇課文的前提。而且這一點,完全可以通過學生的自學來掌握,學生能自學的,教師最好放手。
其次,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課堂學習一定要使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有所感覺。他們體驗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引發了對什麼問題的思考,提出了什麼疑問,收獲了什麼情感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或解決才是學生學有所得真正應該「得」到的東西。如果一節課下來,學生對課文沒有感覺,沒有觸動,那麼,可以說這是一節失敗的語文課。當然,教師也應如此,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相長。然後將提出的問題或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到課堂上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這樣一來,一節課結束之後,師生雙方都能夠有所感覺,有所思考,有所獲得,這樣的一節課,才能算得上是一節有意義、有價值的語文課,否則,就失去了上課的意義。
所以說,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我認為就活躍學生思維,充分展開課堂交流,師生各有所得這一點來說,應該成為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標准。
課堂上,學生應該思考、感悟,而教師就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並與之進行思維交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