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之我見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之我見

發布時間:2021-02-08 14:02:16

『壹』 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之我見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現代教育多媒體的介入,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正悄然引發作文教學的深刻變革。而將信息技術這種全新的教學媒介應用於作文教學中,必將開闢作文教學的新天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選擇了「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作為研究方向。本文從「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幫助收集寫作素材,蓄積寫作靈感;提高作文評改效率」等方面闡述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 作文教學 整合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網路技術為基礎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方式的實施更具人性化的特點,呈現出信息教學特有的魅力。信息技術同樣給作文教學注入了新內涵,使作文教學具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把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通過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外化文本的意蘊與內涵,是現代教育技術對傳統語文教學提出的新的挑戰,也是語文教學活力得以生成的必要條件。下面就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興趣就沒有寫作的慾望。小學生由於受閱歷、年齡的限制,總感覺沒有東西可寫,沒內容可寫,如果再沒有寫作的興趣,就會對作文感覺頭痛,甚至厭惡。因此,讓學生始終要對學習活動保持著一種興奮的狀態,並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之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景,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寫作慾望,變怕寫為樂寫,以寫作為樂事。多媒體軟體有生動的圖、文、聲、像撥動孩子們的心弦,令學生入情入景,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並擴大訓練容量,達到教師善教樂教,學生善學樂學,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活躍思維,發展智力,鞏固寫作能力的效果。教學時,教師根據作文要求運用信息技術,可把平時不能看到的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也可將某一特定的情景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以生動的圖、文、聲、像撥動孩子們的心弦,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例如在寫有關動物的作文時,可選形態、動作、睡眠等等不同的畫面,通過反復播放,特點定格等方法,通過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生就會按作文的要求,邊體會老師的指導,邊組織自己的文章,他們在觀察中輕松地完成作文,也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結合信息技術,以電腦媒介為手段,輸入文稿,掌握文章的排版技能,學習網路技術,登陸相關網站論壇,注冊用戶,發送文章,從而使更多的人能夠瀏覽到自己的文章,充分體味到作文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快樂作文,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作文教學,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貳』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怎樣有效整合

我們正處於一個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信息化社會對學校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對促進以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可謂錦上添花,如虎添翼。然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課堂教學奇跡,它的社會作用取決於教師。教育技術變了,教學方法也應相應變革。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且懂得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支持課堂教學改革和促進教學發展。可見,教師應全面地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術很好的為教學服務。
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目標是誘發學生智能,培養學生綜合化的能力。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就是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目標和要求。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育自身必須實現現代化,在教學領域中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電化教育特點之一,就是形聲結合,聲畫並茂,能夠較好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加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獨到的功能,讓課堂教學真正的活起來。所以電教媒體是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以信息化推動現代素質教育,那麼,如何善用信息技術,使之有機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完美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主動學習基礎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呢?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叄』 如何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有效地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措施:
一、明確目的,變輔為寶
我們必須明確,我們把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服從語文課堂教學,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徵,讓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但許多老師並沒有明白到這一點,以為要上好一節課,課件製作越多越好,課堂的容量越大越有用,製作得越精美越能得到大家的認同,還有些教師因為本地教學條件的限制、資源的不足,再加上的教學任務繁重,或沒有足夠的時間或沒有能力自己製作課件,於是就實行「拿來主義」,上網下載或直接使用其他老師的資源,導致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在畸形中發展,所謂的「整合」只是以前用人教,現在用機器教,「穿新鞋走老路」,沒有真正地做到讓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的輔助手段,違背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的初衷。更有甚者有些教師為了完成多媒體教學的任務,一堂課里,課堂幾乎被課件控制了,網路多媒體不斷地演示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呈流水線式的程序化模式,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課件的動畫和音響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被冷冰冰的機器隔斷,學生沒有了思維的空間 。
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但不能一味的讓信息技術主宰我們的課堂。我們要明確資源的取用不能代替文本,更不能代替學生的個性。 我們應該明白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教學手段的改革,是新課程下進行地課堂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是為了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進行課堂教學。一堂課究竟是否使用信息技術和怎樣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術取決取我們教師的教學組織的需要,我們應使信息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而不是一種教學擺設或者成為一種形而上學的教學形式。 由於各個地方的環境不同,各人的教學方式的差異,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程度等都不盡相同,應要把信息技術正真有效地引入課堂,應該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輔為寶。

二、利用興趣,正確引導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學生才能樂於接受,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恰當的將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學生加深對課文、生字的理解。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把多媒體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和源泉,有了學習興趣,就有探求未知的慾望,有了慾望就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認知的興趣對他們學習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這種興趣培養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後就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提高師生互動質量,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愛學、樂學、易學。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要達到提高識字教學效果的目的,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和僅靠強迫維持的學習會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種學習是不會維持長久的。」識字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學習效果就好。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教學中,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採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慾望。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教得輕松、自在。
另外,小學生的感知水平本身就不高,有些教材內容又很難感知,我們可以應用現代媒體來縮短學生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的限制和知識的局限,思維能力還處於起始階段,對一些抽象的東西難以理解,而運用電化教學來播放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來感知,這時可以使抽象的語言變得具體、形象,從而大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探索裡面的奧妙。使學生由被動不情願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這樣有助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和反饋性的不足。同時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喚起他們潛在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和思維品質。
例如教學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九冊中《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課文中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在腦海中再現圓明園昔日的景觀,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把學生帶入創設的情境中。先利用圖片與課件把今昔圓明園進行對比,讓學生領悟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圓明園「眾星拱月」的布局,在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文字難詞之後,再讓他們回到課文中,理解體會圓明園風格各異的景觀。此時,在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再放映出這些風格各異的建築圖片,配上教師極富感染力的解說,使課文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皇家園林」的輝煌。此時此刻的學生已完全置於人間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這時讓學生把自己最感興趣的景觀通過想像具體表達出來,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樣的一座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是怎樣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奪、毀壞、燒毀之下,變成了一片殘垣斷壁的?在學生了解了特定的時代背景後,通過放映影片《火燒圓明園》片斷,讓學生突越時空的隧道,親眼目睹圓明園是如何變成一片廢墟的真切畫面,從而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三、巧設疑難,自主創新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要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可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還可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布魯諾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只要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電化教學,就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現答案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去探究所學知識里的奧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將豐富的影視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將許多抽象的知識形象化,自然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使之課內外知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尤其多媒體的加入,通過聲音、圖像、文字,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情思信息、語文信息,形象具體,學生能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並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另外,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學生在一堂課中收益非淺,久久難忘。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和田的維吾爾》一課的教學時,由於課文條理清楚內容簡單易懂,主要是生動而又形象地從維吾爾人樂觀、豪氣,熱愛土地,愛美愛花,以及維吾爾人能歌善舞等幾方面描繪了和田維吾爾族奇特的民風, 所以本課的學習就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通過不同途徑搜集、整理、篩選各類資料,讓學生視野開闊,了解更多。因此我巧設疑難,以尋求學生的幫助為由,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頭通過圖書、音像、電腦網路或其它途徑查找相關的新疆少數民族資料,資料可以是文章、圖片、照片、手工藝品、服飾、食品、錄象、音樂、樂器、日常用語等。有餘力的小組還可以通過小組間的強強合作,在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再製作有關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課件,並把活動的成果進行全班共享,宣傳我們新疆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生動形象的畫面,維吾爾族民族風俗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文章的距離,而且通過展示自己自製和搜集的資料活動的成果,引導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的能力,實現了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了孩子們對新疆少數民族特有民風民俗的喜愛之情。
可見,電教媒體本身不僅是外顯的內容,而且其表現手法也豐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現力,既能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情景、過程,又不受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它可以集聲、形、色、動於一體,不僅可以再現事物的形狀,把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徵。與此同時,學生的手、腦、眼、耳、口等多種器官可以同時接受刺激,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效。
四、利用優勢,提高效率
由於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學生在學習某種知識結構時會出現思維的堵塞,在他們的腦海中就會疑雲繚繞,這時就希望能夠找到合理的引導,以求得茅舍頓開。此時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設疑引導,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的思路,就能夠起到架設思維的橋梁作用,起到雪中送炭、水到渠成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再則,運用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悲傷的音樂,一邊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境況,在富有磁性聲音的引導下,學生的情感得以誘發,學生被帶進了作者筆下的情感世界,達到了「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
而且,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他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如果我們只是單一的在課堂上講啊、記啊、練啊,這樣學生會感到很乏味,甚至產生厭學的惡劣情緒。我們利用多媒體,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將語文認知教學溶於多媒體教學之中,就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及學習狀態,學生的精神就集中了,那學習效果也可想而知。這樣既節省了教學時間,又有利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提高了教學效果。
五、恰當處理,把握有「度」
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不能改變。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如果能把這些教學資源「合理整合」為學生所用,那麼這就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條件下的學習方式。 但實際情況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利用這些學習資源的條件並不能達到,所以對於一些相關的語文課外知識,一般都是由老師來搜集這些資源並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教師過分依賴信息技術,課堂從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以「多媒體」為中心,忽視老師主導作用,剝奪學生的個性思維。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求新知,自主學習。我們更不能一味依賴機器來操作課堂,把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當作展示自己運用信息技術水平的工具,用機器代替自己必要的組織、啟發和引導,忽視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文本的思考、理解和反饋。甚至師生的交流也依靠機器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依靠信息技術手段來體現。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影響教學效果,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走入「盲區」, 造成學生興趣遷移,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對多媒體產生審美疲勞,產生厭煩,降低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的優點就會變成了缺點。因此,教師在課件的運用上一定要慎重。只有恰當處理好學生、老師、信息技術運用三者關系,把握好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的整合。
六、找准契點,與教同步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的整合,要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起理解、感悟、交流的平台;有效整合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等,就必須找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的契合點,使運用信息技術的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始終為語文教學服務,做到現代化教學手段所呈現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內容與文本的內容,所表達的思想等同步;與語文教學目的同步;與文本審美價值和審美教育同步,避免使用過多的信息資源,造成「喧賓奪主」, 華而不實,無法實現兩者的有效整合。
例如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荷花》一文的教學,一朵朵未開、待開、盛開的荷花動靜結合的美麗畫面就是信息技術與文本的契合點。我在教學時通過課件描繪出一幅幅高潔美麗的荷花畫面,並配極優美的樂曲的同時又展現重點段的內容,學生看畫面聽音樂大聲朗讀文本,學生入情入境體驗,情緒受到感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聽一位老師教學此文時,她用多媒體呈現的是作者許多資料以及課文荷花的文本內容,造成課件代替內容的現象,學生沒有品讀,就感悟不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只有找准契合點,重建新型教學模式,使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內容更好地展現,教與學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效果。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要明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在教學領域好處頗多,在各科教學中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整合是語文課堂改革的需要,要做到能夠合理、機動地運用信息技術,有機地結合語文文本特點和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徵,處理好信息技術運用和老師講解的關系,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信息技術的輔助手段這三者的關系,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深入到學生學習的點點滴滴中,優化教學,才能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以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有效性。

『肆』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伍』 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

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小學學科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提高學與教的效率,改善學與教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
「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信息技術運用於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巧用信息技術
相對於傳統的教育來說,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以豐富的現代教育技術形式――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例如人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琥珀》這一課,「松脂球」、「化石」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松脂球、化石的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
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藉助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出來,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其中包括:(1)高效獲取信息的能力;(2)熟練、批判性地評價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儲、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運用多媒體形式傳達信息,創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將以上一整套駕馭信息的能力轉化為自主、高效地學習與交流的能力;(6)學習、培養和提高信息時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可見,信息素養作為一種高級的認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的能力一起,構成了學生進行知識創新和學會學習的基礎。
(六)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
(七)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應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的情境,切實為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協作能力搭建舞台。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構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實時應用信息技術
誠然,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可以把語文課本上枯燥文字轉化為看得見的形象,聽得見的聲音,能增強直觀性,還可以有效地避免厭學情緒、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知識的心理狀態,但如果濫用,效果則會適得其反。因此運用信息技術於教學還有如下講究:

(一)把握好運用的尺度
《新課程標准》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因此,課堂構成的主要部分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而信息技術的使用應只是起一個輔導的作用,不能讓多媒體主宰課堂。
(二)把握好運用的時機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要善於把握教育的時機,多媒體的呈現也要善於把握最佳的時機,要使多媒體的呈現成為整個教學流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輔助作用。那麼,如何把握多媒體呈現的最佳時機呢?
一般來說,多媒體的運用要選擇最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或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優化的時機。運用多媒體的時機主要有三種:
1.抓住理解需求的時機,教師不要輕易把難點、矛盾交給多媒體,應讓學生充分進行思維活動,產生「憤悱」之情,在學生思維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再呈現多媒體,才能使學生豁然開朗,才能使課堂教學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2.抓住感情需求的時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感情變化,不失時機地運用多媒體,創設一個最適宜產生情感共鳴的環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情感。
3.根據教材內容,因文而宜,抓住語文訓練時機,取得最佳的訓練效果。另外,還要注意各種媒體的合理搭配,根據各種媒體的優勢,將他們加以優化組合,發揮媒體的整體功能。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
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目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我認為:組合「多媒體」參與作文教學全過程,改變作文教學信息傳遞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構建,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從而使其興趣盎然,滿懷信心地實現作文教學目標。怎樣運用「多媒體」指導學生輕松、愉快地寫好作文呢?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學會運用多媒體這把「雙刃劍」,適時、適量地運用多媒體,用過其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新鮮感,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

『陸』 淺談怎樣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是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1、要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2、要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
3、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重視各學科的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學習工具的搜集與開發,這是實現整合的必要前提;
4、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策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
5、「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整合教學設計:目前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並重」的教學設計理論。
四、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九大優化方法
1.知識點切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應以學科的知識點為切人點來進行。在各門學科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切人的知識點很多,教師應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識點,圍繞知識點的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有效地開展課程整合。
2.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力求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氛圍,充分讓學生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並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學具,邊想、邊做、邊練來感知事物、領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並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思維訓練核心:思維訓練是教學的核心,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有助於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還有助於對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進行有效的培養。
4.情感驅動: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學科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提供的情感驅動功能,調節學生的情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記憶力。
5.情境激勵:學科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本門學科的興趣,首先要解決學生想學、愛學的問題。情境激勵,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迅速設想出解決的各種可能性。並通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的熱情。
6.因勢利導:在各學科教學展開之前,教師可以先展示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現各種事物現象和發展過程,在學生對展現的內容深感興趣的情況下,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鋪設懸念,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進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路,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學習: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利用網路自己查閱資料,開展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
9.寓教於樂:在學科教學中,利用計算機教學游戲軟體,把科學性、趣味性、教育性集為一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於樂,由此鍛煉學生的反應速度、決策能力和操縱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術媒體,開展各種藝術活動,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中應注意的問題
1.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部分人認為目前以中國教育的現行體制及經濟現狀,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根本無法實現,從保護學生、保證教學進度角度看是不宜採用的。
誤區二:很多人認為,如果一堂課沒有用到多媒體課件、網路等就不是一堂好課。也有人認為,使用的技術越先進越好。
誤區三:目前很多學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去准備一個精品課件參加評選活動,而活動一結束就不再使用,對課堂上使用的實用型課件則開發不夠。
誤區四:很多教師認為必須把課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較亮麗,但這往往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對學生的觀察產生干擾,不利於看清問題的本質。
2.教學方法及思想上的誤區
誤區一:在教學方法上重視演示現象、傳授知識,忽視揭示過程、培養能力。
誤區二:錯誤地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1)過度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習的優勢沒有發揮,教學任務完不成;
(2)分組學習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組任務目標不明晰,小組成員分工不明確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
(3)忽視學習能力比較弱的學生,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
誤區三: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教學資源應用的誤區
誤區一:對網路資源過分信賴,忽視其他教學資源。
誤區二:為使用網路而使用網路,忽視教學目標和效果。
誤區三:過分重視助「教」的資源建設,忽視助「學」的資源建設。
誤區四:重視物質資源,忽視人力資源。
4.對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誤區
誤區一:校園網建設重形式,輕效果。
誤區二:建設資源的比例嚴重失調,忽視教師培訓。
誤區三:以信息技術課程為核心。
總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要學生真正認識到學好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要具有認真踏實刻苦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使學生成為新時代的新型人才。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知識在不斷更新,並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今天學的東西說不定明天就不適合了,所以,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讓學生學得主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之以恆,學生一定會大有收獲的。同時,教師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大力推進現代化進程的時代,也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文化經典和精神財富的時代。做為教師,尤其是計算機教師更應主動學習一些教育理論及專業書籍,從中汲取精神營養,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行動上的指導,並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能通過自己的教學,既解決教學問題,激勵學生在探索與思考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在更高層次的思考、探究中給學生指導和幫助,強化學生問題意識和發現意識,在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中發掘學生的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計算機教師。無論是從時代背景還是發展趨勢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勢必成為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的主要模式。
作為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教學整合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意義深遠。在實踐探索中,我們要在借鑒外來精華的同時努力探索適合本國的整合方法,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層次整合!但在實施過程中,必將帶來課程內容、教學資源以及學習方式的變革,我相信,通過我們所有優秀園丁的實踐探索、不懈努力,必將取得豐碩成果。

清晨之升 發表於:2007-11-8 14:48:28
新課改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改革有機結合,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工具和學習的方式,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將變「傳授型」學習方式為「探究性」學習方式,變「單一式」教學為「綜合性」學習方式,變「教師主導」為「互動式」學習方式,變「封閉式」課堂為「開放式」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較,更能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要求教師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變教師主動「教」和學生被動接受為學生主動「學」,要對學生「授之以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現代化教學條件去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多媒體輔助教學是教師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的首選設備。多媒體教學軟體集聲、光、動畫為一體,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眼、耳、手、腦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更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恰當的教學情境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能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創設一種使學生主體參與,興趣濃厚的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是喚起學生主體參與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在愉快而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容易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且能激發內在的學習要求。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往往離不開生動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體正是具有形聲、動畫兼備的優點,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方面比其他媒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
二、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容易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有些重點難點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豐富,觀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體。因此教師要採用比較容易使學生接受的教學過程,達到知識的遷移。在「浮力」一節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先出現一個浸入水中的物體,繼而出現兩個力:「重力」和「浮力」,並閃爍兩次。在老師的分析和講解之後,當這兩個力的大小關系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物體在水中的運動情況也隨之發生變化,出現上浮、下沉、懸浮三種情況。
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物體的沉浮條件,感受到物體是浮還是沉,取決於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這樣的對比演示,不僅使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浮力的概念,還很形象的看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經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學生在頭腦里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的特徵,強化了對新知識的印象。同時,教師也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容易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學習的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思維和操作形成。多媒體輔助教學,能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多向思維的情境。因為它有聲形並茂,生動有趣的特點,提出與新知有關的問題後往往在新知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製造矛盾沖突,進而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生在這種情境之中會積極思考,在活動中會主動參與操作。例如:關於「正方形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有多種方法。教師事先設計好題目,啟發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計算呢?讓學生先思考,然後自己的理解動手做.由於學生的個性差異,所以有的學生會想出一種做法,有的會想出幾種做法。這時,利用電腦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來。每一位學生看過以後都會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沒有想到的。而沒有想到的解法,學生會注重去看,產生求知慾望。這種多媒體直觀演示與學生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但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了學習,而且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利用多媒體提供多層次的練習,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學空間,並能加大練習密度。
課堂練習是學生鞏固所學新知的重要環節。學生對所學新知的掌握情況也從課堂練習中體現出來。教師對課堂練習要精心設計,不但能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而且能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充分發揮多媒體圖文並茂的優勢,設計多層次的習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練習。在設計習題時,要照顧全體學生,就要把習題分成多層。一般來說,第一層是與所講例題相仿的練習,目的照顧比較差一點的學生;第二層是基本知識的變式練習,目的解決重、難點知識問題,照顧中等學生;第三層是要稍微動腦筋的思考性練習,目的照顧優秀學生。這種多層次的練習,讓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等生「吃得飽吃得好」。學生在做題時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師也達到了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總之,多媒體輔助教學有許多優勢。同時它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給孩子們一個享受快樂學習的機會,只有把多媒體輔助教學納入整體優化素質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特殊功能和藝術勉力,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柒』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網路及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已成長為我國電化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熱點。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是跨世紀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電教媒體能讓師生雙邊活動充滿激情和活力。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前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力度,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教育將對現存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創新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捌』 小學語文教學怎樣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將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等活動方式相結合,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課程目標,促進了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聽、說、讀、寫、做的能力,促進了兒童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由於多媒體技術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使得課件教學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或一般的電化教學過程有所不同。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給學生提供的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種刺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學習的途徑和內容,使學生有了比傳統教學更大的收獲,這說明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提高傳統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術是教師的極佳的演示工具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學生的發展,只靠短暫教育而獲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俗話說「慢功出細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只有在過程中考究,結果才會真的完美。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別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增加了教學的魅力,從而使教與學和諧發展。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一文時,由於這是一篇文言文,考慮到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在課堂上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風景畫和中國風畫面,並結合古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陶醉於美麗的畫面之中,還把這一節課要掌握的內容用課件井井有條地編排了出來。「知音」是主旋律,課堂開始,伴隨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優美詞語的韻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體會詩情畫意,為後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語句作了鋪墊。學生根據我製作的課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鍾子期熱愛音樂、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摯情感。最後,感受伯牙聞噩耗、絕琴弦的特殊情懷,從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對知音、對朋友的最高境界。從頭到尾,「知音」這一個主題貫通其間,成為理解全文的情感線,甚至是主旋律,學生在學的時候特感新鮮,學得特別充實、愉快。
三、「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融會貫通
現在,我們要獲取、傳遞信息,除了通過聽講、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等途徑外,還可以使用計算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來實現,就連我們現在上語文也不例外。藉助它們,我們還可以更有效地存儲、管理和利用信息,開展寫作、繪畫、設計等各種創造性生活。所以,我認為把「先學後教」教學模式的務實風格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課堂。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我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課件,在「先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調查周圍的生活環境,搜集相關的資料,讓學生從他看到的和聽到的具體情況說起,人類隨意的亂扔垃圾、亂排廢氣、亂砍濫伐,使地球受到破壞,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在「當堂訓練」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體驗到了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再通過一系列圖片的展示,激發學生珍愛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說明文的特點,知道有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提高寫作能力。學生學會了創意表達,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輕松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走向生活,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
語文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眾所周知,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我校的實際教學中,由於社會環境、師資素質與個性、學生對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實驗起來還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讓多媒體教學走進語文課堂,還需要老師用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實踐。

閱讀全文

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之我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