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性的探究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這個基礎也就是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個基本的語文素養,能夠滿足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社會生活基本需要,能夠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提供基本保障。聽、說、讀、寫樣樣本領都少不了。比如說,一個孩子在應聘工作時較好的通過了筆試,但到了面試的時候卻木訥慌張、吞吞吐吐、辭不達意,不能落落大方地與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最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就是想方設法加快提高孩子們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速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探究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研究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藝術性
把握和處理教材,設計教程太重要了!居高 才能臨下,游刃才能有餘。教學設計是對我們從事語文教學第一線工作的能力最大的考驗了,我們要增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意識,提倡積極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科學的教學設計,使我們廣大的語文教師能互相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當然,最重要的是老師們要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根據學生的狀況,更要根據《語文教學標准》的精神,獨樹一幟,百花齊放。這里,僅僅是本人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的一點摸索而已,僅作參考。
1、三維設計,相互滲透,螺旋上升:一般說來,過去的語文教學設計,是平面的,比較單一的,因而顯得比較單薄,較片面。語文知識部分,教師們比較容易把握;至於能力,則較為籠統;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就可管可不管了。而新課標採用了三個維度的設計。這樣,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就共同構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體──語文素養。
2、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三、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開展自學式教學科學化研究。自學是符合教學規律的一種教學方法,自學的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的過程:閱讀過程是個自我反思的過程,就像別人為你准備了豐盛的菜餚,要靠你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營養一樣,需要自我反省,即自我反饋、內化活動。學會自學更需要教師對學生自學方法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一把把開啟智慧大門的金鑰匙,舉一反三。四.文學科是人文學科。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提高其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有著毋庸質疑的人文作用。當然,它一定是在語言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實現的,所以,人教版第九冊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這一訓練重點就一直貫穿於高年段的學習之中。就這一點來說,我認為,無論是繼承還是創新,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始終應以文本為先,以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或思想感情為先。是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文本作為客觀事物、社會、世界直接或間接地反映,體現了時代精神、現代意識,具有典範性。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獨特的內涵,都包含著許多的真、善、美,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教材的編者也是精挑細選,斟酌再三才將其選入。反過來說,一旦教材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那麼就會因為其生命力的耗盡而消亡。
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要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把心理品質引進教學
有經驗的老師一定都有深深的體會,課上得好固然重要,但學生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預習習慣,良好的聽講習慣,作筆記習慣,良好的書寫、檢查、完成作業等學習習慣,以及興趣、動機、情緒、意志、自信心、獨立性,吃苦耐勞,踏踏實實,堅強勇敢等等非智力因素,在一個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中佔有相當的一席之地,成為學生有效性學習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僅學生是這樣,即使是老師,我認為也同樣不可缺少對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但有較好的素質和表現力能上好一節公開課,也能自覺地,默默地,不厭其煩,吃苦耐勞地批改每一個作業本,進行每一次作業講評,輔導每一個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們的教學要有效性,絕對少不了學生和老師都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這是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我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教學質量較高,一個好的作法是向課堂四十分鍾要質量,把課講精講到點子上;一個是注意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嚴格要求,自己也精心批閱作業。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兩者缺一不可。
⑵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新課改浪潮中,作為主陣地的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師生交迴流更加暢通,學生興答趣更加濃厚……然而,不少課堂在熱鬧背後表現出放任浮躁的傾向,教學效率並不理想。如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寫減少了,琅琅讀書聲變少了,語文味也越來越淡了……作為語文教師,有必要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小學語文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一)鑽研教材——有效教學的前奏 筆者認為,要實施有效教學,首先要做到明確目標,深入鑽研教材,巧妙進行教學設計。(剩餘2325字)
⑶ 怎樣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那麼, 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我有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課本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我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是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總是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總是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總是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只有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我才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課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執教,但卻不能離開教本上課。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這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太陽這堂課。針對題目引發學生發揮想像課文有可能寫什麼內容。因此學生也毫無顧慮的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如:太陽給人們帶來哪些好處?太陽給人們送來什麼?等問題。
教師是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者,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創設問題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2)利用演繹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3)利用類比推理創設問題情境;
(4)藉助多媒體直觀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5)藉助童話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在弘揚創新精神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尤為迫切。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無論從提煉文章主題,還是分析人物形象,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會增強學習效果。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課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我們通過研究總結出的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策略。
1.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信任學生,相信學生能提出問題;要激勵學生,哪怕是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欣賞,是一種給予,一種溝通與理解;要允許學生犯錯誤,不輕易否定。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1)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
(2)注意觀察比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組織匯報討論,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4)開展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
3.重視對問題進行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
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後,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並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 、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三、把握學生思維發民的年齡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形式新異,生動活潑的東西特別容易發生興趣,一旦有了興趣,他們就會發揮極大的主動性,對一些問題主動地多思多想,並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畫畫寫寫,模仿表演。設疑質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詠柳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詩,然後展示幻燈片圖。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像,在意境中體會到古詩的美。再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並讓他們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並用能力、繪畫能力、想像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語文活動要立足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活動方式組織開展,才能行之有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
⑷ 論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
現如今,新課程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進行推廣,小學語文教學的文化傳統正在與創新思維不斷融合。然而對當今的小學教學加以審視,我們可以發現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仍然差強人意。教師很辛苦地進行教學,學生也很辛苦地不斷學習,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
一、小學教育教學的現況
現如今,很多的基礎教育教學方式越來越復雜,教學的內容越來越繁雜。教學方式越來越復雜,對學生評價的手段也越來越復雜,基礎教育教學課程有著很多的改革,這些都為基礎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通過這些改革,對小學教育有著一定的改善,讓小學生能夠有興趣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習效果。但是,教育教學變得復雜有著一定的副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注重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少走一些彎路。現如今,在小學、初高中甚至是大學都存在教育教學效率低下的普遍現象,而在小學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大大地浪費了教學的時間,卻取得不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師的工作效果,對教學過程的評價進行強化其根本是有效的教學。教學即是教與學的統一,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導,學生進行良好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走進燦爛的語文世界。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二次設計
新課程教學理念中對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開發都比較重視,同時對課外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比較重視,所以說,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逐步更新和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意識到教材的真正價值,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二次設計,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資源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使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進一步提高。一方面,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充分的研讀,因為教師對教材的掌握和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整個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應當對這樣的教材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將教材的本質把握好,抓好教學的重點,意識到教學的目的以及教學的目標,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對生活資源進行充分挖掘,之後將教材作為平台和載體,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得語文教學更加具有生活化。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對學生進行充分探究,要明白學生最需要什麼,最欠缺什麼,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自身的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才會使得學生具有求知慾望,獲得語文學習的能力以及方法。通過對語文教學進行二次設計,會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更加與學生的實際相符,起到真正的因材施教的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的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在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以及培養。
三、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根本——創設教學情境
對於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應當在教育過程中積極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探究的氛圍和機會,要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研究者、探索者和發現者,在兒童的世界中,這樣的一種感覺和求知慾望尤其強烈,因此教師應當圍繞兒童自身的特性,引導兒童去探求新的知識。另外,創設情境能夠使得學生將自己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使學生自身在心理上得到愉悅,繼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身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一種聲情並茂的教學情境替代以往那種比較枯燥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無疑有極大的裨益。
四、提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有效性的推動力——互動討論
新課標要求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成為整個教學課堂的真正主人,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價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一種互動討論並不是一種形式上的討論,教師應當在上課之前就要做出相關的精心設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做到大膽放手,這樣不僅能夠使語文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活躍,同時還能使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充滿的樂趣以及信心。首先,在集體互動方面,教師可以直接和學生進行互動,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針對一些不太難的問題進行分析,這樣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節約時間,同時還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在小組互動方面,如果問題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引導小組進行討論,使得每個小組中的成員都能夠在本小組內進行觀點的表達,繼而再引導小組推薦代表進行結果的匯報,教師對其表現和回答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影響整個語文教育教學的進度,同時還會使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以及興趣得到極大的提升。
為了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提高小學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不斷創新,不斷總結完善,讓語文教育教學成為有效的、高效的教學。語文教育教學在注重學生當下發展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負責。
⑸ 如何實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⑹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⑺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於兒童而言,更是渴望變化,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我們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⑻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效的語文教學是指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進步與發展,使之語文素養得到提升,並親歷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深化,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高效呢?以下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 構建有準備的課堂
(一)教師的准備——備課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 語文課堂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書。課前精心備課對提高課堂有效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就會導致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備課時,教師必須先解讀文本、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做到以文本為憑借, 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生的准備——預習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有較多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之所以在課 堂上無法集中注意,聽課效率差,畏難情緒重,主要是因為課前預習不到位,對學習內容比較陌生,不能適應老師上課的正常節奏,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師所教的知識,從而導致聽課效果差。因此,在課前預習的工作上,我講明預習的要求並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
1、牢記「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勤動嘴,多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初步感知課文。
2、「不動筆墨不讀書」,勤動手,勾畫重點詞句,初步體會課文內容。
3、勤動腦,針對課後思考題進一步理解課文,初步談談自己的感受。
4、勤動筆,指導學生學會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與學習內容有關的資料。此外,每上一篇新的課文就及時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這樣,良好的課前預習幫助學生降低了課堂聽課難度,增加了課堂聽課的針對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 構建樂學、會學的課堂 教學准備工作只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能駕馭課堂,把預設變成精彩的呈現,才是關鍵所在。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的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田忌賽馬》這一課時,我在班上組織了分角色表演課文,先在每個小組練習,然後全班學生參加,你喜歡哪個角色,你就演哪個角色,一次一次進行交換,使每個孩子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了解,並通過自己的朗讀表演理解了課文內容,無需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內容了。這樣學生自己通過學習獲得了理解,在興趣中掌握了知識,效果很好。
(二)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教師只要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就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像更豐富,記憶更牢固。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
(三)、教會學生在課堂上做好筆記、批註 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要聽、看、想,還要會記筆記。將老師羅列在黑板上的重點內容記在書本上,能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指導學生會看、會想,還要會記,正所謂「教正是為了不教」。教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而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形成,相對於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而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讓掌握學習方法,達到「會學」,日積月累,逐漸形成學習能力。
三、 結語 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嘗試著一種突破,那就是讓我的課堂充滿朴實,蘊含真情,傳遞愛心,成為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舞台。一切以學生為主,從細節入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