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堂提問重精
在語文課堂所提出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意義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精」。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2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問的方式上要做到循序漸進的引導提問。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不相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
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課堂提問重情
從語文教學的對象上而言,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他們的情感也是非常豐富、特別的。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例如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使他們都能形成「我能學好,我盟學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為了避免選擇問題對象時帶有懲罰性,應切實注意以下三點:教師須具備良好的情緒自控修養,始終以平和的心態面向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營造課堂和諧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的學習。
4課堂提問重效
能夠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A: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B: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准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3.5課堂提問重評
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
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教師評價時,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範。最後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使學生處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小結
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課堂提問現狀中所出現的問題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鑽研教材和教學大綱,精心設計出每一個問題,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間互動協作,達到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B.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幾種方法
隨著把培養思維、開發智力做為教育目標以來,課堂提問優化設計已經做為一門專門的教學藝術,受到教育專家和廣大教師的重視,善教者,必善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已經成為每個優秀教師的必備技能。
1.圍繞教學目的設計提問。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作為實現語文教學整體目標手段之一的課堂提問應該能使學生激起情趣,理解內容,發展智力,受到教育。問題設計要從整體目標出發,考慮到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應。如教學《你們想錯了》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想錯了』中的『你們』指的是誰?他們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說他們這樣想是『錯了』?」這幾個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全面閱讀,把課文中的內容連貫起來思索,從而理解方誌敏的好品質,體會出文章的中心,達到教學目的。
(1)提問的內容要有思維價值。如果所設計的問題過於簡單,僅停留在簡單的是非選擇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難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設計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那些精於設問之道的名師常常能獨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視之處,捕捉到具有較大思維價值的問點。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凡卡》一文時,圍繞凡卡的信爺爺能否收到這個中心,設計了這樣一組問題: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為什麼?聯系爺爺的處境想一想,即使爺爺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變凡卡的處境?為什麼?這又說明了什麼?這樣的問題顯然具有較大的思維價值,它們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提問要明確具體。提問是為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窮人》一文時,先問學生:「對課文用『窮人』作題目你們有什麼想法?」學生的回答是:「因為桑娜是窮人,所以用『窮人』作題目。」「因為桑娜收養的是窮人的孩子,所以課文題目叫《窮人》。」顯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存在困惑。於是,教師接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著重寫的是桑娜,為什麼不用『桑娜』為題,而是用『窮人』呢?誰能從課文描寫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細想一想,找到答案呢?」這樣的問點明確具體,學生經過思考後有所悟:「課文描寫了三個人物,他們都是窮人。」「課文敘述的事情都發生在窮人之間。」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追問:「作者描寫這些窮人,敘述窮人之間發生的事,為的是什麼?」此時,學生恍然大悟:「為了歌頌窮人的高尚品質。」
2.提問要立足於重點,突破難點。
課堂提問不在多而在於精,關鍵是我們教師應抓住文章的重點,突破難點。例如文章深邃意境中寫到的情節往往是作者情感願望寄託的載體,應設計問題重點研究。再如有些文章的關鍵句,往往是文章和思想有機組成,在教學中可在這樣的地方涉及提問,使學生掌握內容,明確思想。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我針對關鍵句「這樣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設計提問」「什麼是奇跡,為什麼說長城在歷史上是一個奇跡?」學生通過讀文、討論聯繫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長城高大堅固不但是一個奇跡,在沒有吊車、起重機的情況下,就靠無數肩膀無數只手修建成了萬里長城,它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更是一個奇跡。如此讀、思、議,學生不僅了解了萬里長城,更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難點也就突破了。其實,難和易往往是相對而立的,也是因人而異。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其難也易了。
C. 如何進行高效課堂的導入和提問藝術
網上直接找參考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視課堂教學的有效落實,一切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都要大大折扣。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小學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發生重大轉變,已經由以往的「主導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溝通交流、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就成為提高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這既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教育研究》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列為
2006 年徵稿選題的 30 個要點之一 ),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向縱深發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必然趨勢。
一、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提問研究的特殊意義
傳統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促學」。在課堂教學的以往研究中,大都把課堂提問看作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師生交流、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而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課堂提問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
,這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教學權威。
與其相對應,新課程倡導「以學促教」,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而且教師的施教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助產士」,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會學習,不僅授以「魚」,更要授以「漁」——「捕魚」的本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在於「
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
不能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塞進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在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問題並加以分析和解決。在新課程中,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
—— 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
因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進課堂,如何通過變革課堂提問、課堂練習等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改善課堂文化和課堂環境,使得學生既獲得人類已有的知識,也在學習中獲得全面、健康、和諧與可持續的發展,實現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長的需要,進而逐步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這已經成為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
二、有效課堂提問的含義及其實施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所謂「有效」活動,是指學生能夠主動思考、踴躍交流,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這里的「有效」體現在學生思維的含量足、個體獲得的發展效果明顯。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在這里,學生有無進步、有無發展就成為鑒別教學有沒有成效的核心指標,具體體現在,學生個體獲益的深刻性、明顯性以及獲益學生的普遍性、廣泛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在有效提問中,學生能與教師共同探討新知,教師通過提問使課程內容持續地生成和轉換,而不僅僅傳遞特定的課程內容。也就說,有效的提問是教師引領學生發現新問題、分析解決新問題,實現學生自我建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這種輔助作用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而展開。這與以往灌輸和強制式的「提問」(實際上是「發問」、「命令」)有質的區別。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增值」的重要途徑。目前,關於有效教學的研究正在從以往只關注理論思辨層面的思考,逐步走向關注可測性(量化)和可操作性。
1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調控課堂提問的難度
維果茨基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其關系是:已知區 最近發展區 未知區。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之間循環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則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喪失信心,不僅使學生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因而,經驗豐富教師的提問總能在不知不覺中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後逐漸提高問題的難度。這些教師常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布設懸念,在學生可能形成數學思想、價值觀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長點處設置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並最終使認知結構的「最近發展區」化歸為「已知區」。
刻畫有效提問的問題難度,我們可以借鑒 教育測量學刻畫試題「難度」的方法,即可以用 N=1- 刻畫問題的難度,其中, W 表示班級學生總人數, P
表示這個班級回答特定問題正確的人數。顯然, N 在 0 ~ 1 之間取值。當 N 的值為 0 或接近 0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正確回答,問題太容易;當 N
為 1 或接近 1 時,表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太難。比較適宜的 N 值應在 0.3 ~ 0.8 之間,這樣大多數學生經過思考都能做出正確回答。
2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二:調控課堂提問的 頻度
顯而易見,「填鴨式」教學是不足取的。而頻繁的提問往往被人們理解為是討論式的課堂,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事實上,成功的教學經驗表明,提問過多不僅煩瑣費時,而且會導致學生「隨大流」,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使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得不到化解,從而制約教學目標的實現。因而課堂提問的次數應當適量。
對於如何控制課堂提問的頻度問題,我們認為,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設計思考量大的問題,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這樣的提問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才可能成為有效的課堂提問。例如,在小學梯形面積公式的教學中,兩位教師分別設計了如下問題:
①
我們知道,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麼關系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兩條線段有關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系?怎樣求這個梯形的面積?
②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以高,還要除以
2 ?
不難發現,前者設計的問題給學生留下的思考空間較大,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後者的提問不僅問題域過大,而且問題數量過頻,同時,過於直白、瑣碎,這將直接抑制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參與回答的熱情。
3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適時調控
提問的等候時間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只停留 1 、 2
秒就開始點名。從實際效果看,學生由於思考時間不充分、精神緊張、准備不足等原因,通常無法回答或者倉促回答導致錯誤,進而,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提示或者糾正學生的錯誤,既不經濟又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這樣的課堂提問往往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一方面要根據問題的難度適當控制提問的等候時間,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應該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以提高學生回答的准確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然,對於等候多長時間為宜,我們認為,自提出問題到指定學生回答,至少應該等待
3 ~ 5 秒鍾為宜。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開放性的,那麼留給學生的等待時間以 10 秒左右為宜。
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體現在受益學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面向全體同學,而不是「一對一」式的問答。理想的課堂提問應該使全班同學都能受益。這是中國大班額教學的必然,更是保障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
4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三:恰當配搭
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
在有效的課堂提問中,所提問題的開放程度是影響提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地,封閉性問題是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是指問題沒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閉性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既定的、有確切答案的知識而設置的問題,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設置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主要依據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有關調查
表明,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性較低時,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是 7 : 3
;而當課堂教學內容的復雜程度較高時,二者的最佳比例以 6 : 4 為宜。
5 .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四:
恰當利用鑒別 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要指標—沉默率
衡量課堂提問有效性最簡單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課堂提問的沉默率做出判斷。這也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調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所謂 課堂提問的沉默率
,是指課堂提問後學生沉默的次數與提問的總次數之間的比率,其中,沉默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發出問題信息以後,學生由於信息接收不暢、信息理解出現困難、偏差或者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做出判斷等而出現長時間的「無語狀態」。這不同於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積極回答的人數佔全班總人數的比率,或前文所說的「提問的問題難度」。
例如, 在一節 45 分鍾的數學課上,某教師提問 60 次,而學生沉默了 48 次,課堂提問引起的沉默率達到了 80
%,每個問題佔有的平均時間僅僅 45
秒,多數問題的思維含量普遍低下(多是「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假問題」),問題缺乏啟發性,無法真正啟發學生的思維;或者是
提問引起長時間的沉默,或者回應人數寥寥,或答非所問,不知所雲,讓聽者雲里霧里。 實際教學表明,這種提問幾乎都是無效的(至少是低效的)。
特別指出的是,「無語狀態」不同於啟發式的「憤悱」狀態,這里特指所提問題 未能達到激發學生開展積極思維、並用適當語言予以表達
的目的。一般地,課堂提問的沉默率不宜超過 20%
。這取決於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課堂教學的風格。相比之下,高年級的課堂有些問題的提出只是引發學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就不宜判為沉默;沉思型(內向型)的課堂教學風格相比活潑型(外向型),其課堂提問的沉默率要高一些。其實,沉默率只是一種模糊的刻畫方法(而不是數學上的精確度量)。
為此,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結構特點。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沉默不語,教師可以考慮轉換自己提問的角度,從另一個方向來發問;或者轉換問題的種類、改變問題的開放程度、改變問題的層次(如將綜合性的問題降低為應用性的問題、理解性的問題甚至事實性的問題);或者用更清晰、簡練、明確的語言重新表述自己的問題,進而提高提問的效度。
當前,適當減少課堂提問的沉默率、注重提問的有效性,已經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成功做法,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三、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
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因素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因而,對課堂提問的評價,不僅體現在對教師的提問本身的評價,而且更要關注教師提問所導致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意等方面的發展實效,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思維狀況。
通常情況下,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可以從教師的提問技能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兩個緯度進行
。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從參與程度、交往環境、思維狀態、情緒反應與生成狀態五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參與程度包括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問題的思考、學生是否參與問題的提出、是否把問與答的角色集中於一身。交往環境包括課堂上是否有多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反饋,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是否激烈。思維狀態包括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情緒反應包括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與愉悅感,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生成狀態包括學生是否都各自盡其所能,學生是否對後繼的問題思考更有信心。對教師提問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評價,可以從問題的質量、反控能力、能力培養、關注學生以及組織能力等方面加以進行。
當然,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評價不能是終結性的,而應該採用發展式的。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更進一步說,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生存。
同時,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把問題看作是一種潛在的獎勵方式。亦即,對於學生來講,通過回答問題,能夠有機會在同學和教師面前展示自己習得的知識、獲得的能力,進而博得一種認同,獲得成功的體驗。因而,有效的課堂提問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即時性評價的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最後,評價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應該注重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是否能夠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學生的思維狀況,動態地生成新的問題,而不僅僅是使用在備課中業已預設好的現成問題。當然,這對教師隨機應變的本領、教學機智的要求更高!
四、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常用方法
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方法很多,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破題法、尋究法、評價法與發散法。
1 .破題法
亦即,根據題目的問題取向,直接設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記述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因此,根據題目恰當設問,可以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文章的中心,進而達到以問促讀的目的。
案例 1 小學語文《小音樂家楊科》一文,根據題目設計如下問題:
( 1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音樂家」 ?
( 2 )楊科為什麼被稱為「小音樂家」?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楊科的命運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是這樣的命運?
在教學中,解決了這三個問題,也就達到了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2 .尋究法
尋究法就是根據事情的結果,對事情的原因、經過進行尋究性設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
案例 2 光華服裝廠計劃四月份做西服 1500 套,前 5 天平均每天完成 60
套,餘下的平均每天應該做多少套,才能按時完成任務?
師:要求餘下平均每天應做多少套?必須先求什麼?
學生:先求剩下要做的有多少套和剩的天數。
師:要想求出剩下要做的套數,我們必須先求什麼呢?
學生:先求已經做的套數。
師:怎樣才能求出已經做的套數呢?
學生:把前 5 天平均每天做的套數乘上已經做的天數就可以了!
師:剩下的天數怎麼求呢?
學生:總天數減去已經做的天數。
從案例 2
中不難發現,這種探究式的提問是從題中所求的問題出發,在教師的適度暗示和引導下,由學生自己根據題意,逐步探求一個個中間的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 .評價法
亦即,針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不並確表態,而是把學生思維的各種結果精心編排成富有啟發的組合,通過提問的方式對其進行評價,進而引導學生得到正確結論。這對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十分有效。
案例 3 當學生學習異分母加法計算後,了解到要「先通分」,學生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 時出現了幾種算式:
( 1 )
( 2 )
( 3 )
問題:你認為哪種演算法是合理的 , 為什麼 ?
4.發散法
也就是,對於同一個問題,教師從多個角度進行設問,通過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考,達到分析解決問題的目的。
這種提問的突出特點是,對於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獲得多種答案。
案例 4 在減法意義的教學中,教師准備提問 37 — 18 的含義。
生 1 :被減數是 37 ,減數是 18 ,差是多少?
師: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 2 :總數是 37 ,一部分是 18 ,另一部分是多少?
師鼓勵說:還有什麼說法哪?
生 3 : 37 比 18 多多少?
師:回答得好。還可以怎麼說?
生 4 : 18 比 37 少多少?
師:你很會動腦筋。誰還有別的說法?
生 5 : 37 減 18 還剩多少?
師:喔,真好!還可以怎麼說呢?
生 6 :已知兩個加數的和是 37 ,一個加數是 18 ,另一個是多少?
…
顯然,這種發散式的提問,對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正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所言,課堂提問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需要因人而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尤其要注重提問的實效,其中的關鍵在於,提問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教學的創新是課堂教學發展的不竭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學機智靈活機動地動態生成新的提問方法,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研究。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這更有利於促進我們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
注釋
教育研究編輯部 . 《教育研究》 2006 年徵稿選題要點 [J] ,《教育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96 頁
李如密 . 教學藝術論 [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第 347-349 頁
閻承利 . 教學最優化藝術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5 年第 100 頁
[美]加里 .D. 鮑里奇著 . 有效教學方法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魯獻蓉 . 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 [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 年第 10 期
D. 畢業論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藝術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我 .幫,您。,吧.
E.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進提問藝術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提問的通病改題提問一書,這個你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然後說給同學聽,便又提問了
F.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的提問有哪些技巧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專基本知識屬,調控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就顯得更加重要。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到有效課堂提問呢7下面針對課堂提問技巧與方法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G.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論文
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探究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課堂提問藝術,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顯得更加重要。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一些誤區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在實施課堂提問時並未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並未充分發揮,進入了誤區。主要表現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誤區,使學生茫然失措。問題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學生茫然失措,導致提問後的冷場和卡殼,達不到提問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義的誤區,使學生厭倦抗拒。賣弄花槍,玩花拳綉腿是教學之大忌。有人為嘩眾取寵,表現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講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於認識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誤區,使學生淺嘗輒止。這樣的問題浮光掠影,學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似乎體現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問不僅沒有必要,反而有害,導致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思維萎縮。
(四)陷入單調直露的誤碼區,使學生思維僵化。這些提問的共同點就是過於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餘地,按部就班地拋出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
(五)陷入惟我獨尊的誤區,剝奪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麼一聲斷喝,要麼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二、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針對上述種種現象,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機制和教師駕馭課堂、教材的能力,確是當前語文教研的重要課題。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的一些新思維、新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口頭描繪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玻璃,然後與課文中寫的新型玻璃進行比較,找出現有玻璃的的不足。這種方法很值得提倡。對於課文的學習都應該提出一些有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一般要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問題,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對不對」的判別型、回答「是什麼」或「怎麼樣」的描述型、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見」的創造型,其中第一種主要針對差生,第二三種主要針對中等生,第四五種主要針對優等生。只有這樣,才能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壓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都能積極思考,參與教學過程,從而各有所獲。
那麼,如何才能把握課堂提問這個度呢?有位教學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四)課堂提問重效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麼?怎麼問?鯉魚又是怎麼說的,說了什麼?(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麼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麼樣的小蝌蚪?
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2句中,後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瞭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否則,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擠佔了學生讀書、思考、練習的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是低效甚至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