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研究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1-02-07 00:37:4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新課標下如何有效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提出了創設情境、有效提問、巧用評價及讀練結合等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策略

新課改以來,對閱讀教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層出不窮。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樹立「為學生語文素養發展而教」的理念,關注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作相關策略探討。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興,創設情境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1.實體情境。教師充分利用實物指導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適用於中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常識性課文的教學,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條件的話,可讓學生觀察「魚出水面,燕子低飛」這些自然現象,了解下雨前動物的特點;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圖畫》、《秋天的雨》此類涉及山川日月、花鳥魚蟲等的教學內容,如有條件,可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體驗認識,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激發情趣。
2.模擬情境。教師根據講解的需要,可運用電教手段,如放幻燈和錄音帶,使學生獲得形、聲、色的直觀感覺;或出示相關的攝影、圖畫,再現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據課文內容,師生分角色進行表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能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抽象為具體,寓教於趣,寓教於樂,提高教學效果。
如我在教《淺水窪里的小魚》一文時,充分地發揮了電教手段的優勢,創設了小魚在美麗的大海中游著,小魚後面藏著一些詞語,讓學生認讀,接著海上颳起了風暴,小魚被困在淺水窪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學習的內容,並用話語和音樂為輔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為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3.語感情境。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導,老師繪聲繪色的語言渲染也是創設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學《美麗的公雞》,當公雞的圖象出現在孩子眼前時,老師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繪:「看,這是一隻多麼美麗的大公雞,它紅紅的冠子,漂亮華麗的外衣,腳上還穿著一雙金黃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學生聽了老師的描繪,便能充分感受公雞的美麗。教師通過這樣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能培養學生正確敏銳的語感能力,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聯想,體會其情境。
4.想像情境。運用擴散思維的方法,啟發學生合理想像,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關注人物的命運,讓學生真正「進入角色」,強化感受,由「動情」到「悟理」。 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中小男孩撿魚這一片段時,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想像他在撿魚扔魚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設身處地為小魚著想,為小男孩著想。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得整堂課學生始終能以飽滿的情緒參與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願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布衣元帥》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麼是布衣?布衣和元帥好像是不相乾的兩種人,怎麼會連在一起?由於問題來源於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以想像,這堂課的學習會因了學生解決課前問題的濃厚興趣而輕松愉快。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的課題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課前或由老師設問,或由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為學生進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2.抓關鍵詞句提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詞語是課文的基本單位,詞語學習是項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別是對課文中的關鍵詞、難懂詞語更應該不惜時間,深入理解。因此,閱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拓展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從小處入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散學生思維,使詞義理解得更透徹。使課文內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王老師就是抓住「紋絲不動」這個詞語組織教學,從大處著眼,有效地為學生感悟文本並和文本進行對話設下廣闊的背景。他緊扣文本,讓學生對「紋絲不動」的感悟層層深入:從對「紋絲不動」的字面意思到「紋絲不動」的原因及「紋絲不動」的結果,最後至不「紋絲不動」的後果,對話剝筍似的不斷深入,學生做到了多元解讀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偉大形象,體現了王老師精湛的閱讀教學藝術和高效率的教學課堂。
3.抓主要線索提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新課改中提出了自主學習,我們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朱熹也曾說過:「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引導學生對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本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在文本教學時,教師如果抓住主要線索教學,往往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好漢查理》一文中,查理的變化和傑西的言行是兩條主要線索,為了讓學生明確「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我讓學生讀悟交流,感受查理的變化,提問:查理有哪些變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後相機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談感受:a.「不,好漢查理從來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b.「謝謝!」查理顯得彬彬有禮。c.「當然可以。」d.「查理雖然調皮,但說話是算數的。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陪傑西在草地上玩。」e.「傑西,我會做個好漢。」通過這幾句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導學生體會到查理確實變了,變得有禮貌了,變得誠實、守信了,變得有上進心了,自信了。由於所提的問題起到了提綱契領的作用,整堂課避免了出現「滿堂問」的現象,學生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策略三即巧用評價,激活課堂

新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正逐步由單一的教師評向多元評價轉變,也就是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評價語言這一法寶,在教學中利用文本的內容進行巧用評價,激活學生的情緒,創造一種美妙的語境,讓課堂評價語言這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方式真正發揮其獨有的魅力,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於永正老師曾在一次公開課上不經意的讓一位男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把課文讀的正確、流利而又聲情並茂。於老師聽完他的朗讀後主動走上前去,微笑著和這位男生握手,並真誠的說:「你讀的太好了,播音員也不過如此。在讀這篇課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學們想再聽你朗讀一遍。」話音未落,聽課的老師和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送給精彩表現的學生,更是送給對學生進行真誠評價的於老師。在這樣充滿愛意的課堂中,學生展現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語文的歡樂。
四、策略四即讀練結合,提高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本知識和基本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更要重訓練……」「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極關重要。」如果學生在語文課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讀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不過關,那麼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熏陶、生命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語文課應該把「練」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只有讓「讀」與「練」結合,在課堂中做到以讀為本,讀練相融,才能讓學生真正積累語言,感悟內化語言,遷移運用語言,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語文素養才能全面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才真正扎實有效。
讀練結合,切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對低段學生而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詞語的推敲和品味,設計靈活多樣的練習。其次以說代寫,融口語訓練和思想品德為一體。比如可以看動畫說,用詞語說,想像說,聯系實際生活說等等。如在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最後一個環節里,我進行了兩個拓展訓練:1.出示海底世界畫面,說說小魚會對小男孩說些什麼?2.如果你看到了一種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 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啟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又把問題引申到實際生活中。高段的練筆形式多樣,如仿寫,續寫,擴寫,縮寫,改寫等等,我們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相關練筆。

參考文獻:
〔1〕楊九俊.《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課程課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1.

⑵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屬於什麼學科分類

教學一節好的語文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版與作業等方權面的優化.
1、導入的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將相和》將是大將,本文是指趙國大將軍廉頗,相是指宰相,本文是指趙國宰相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既然是和好,那麼肯定有有矛盾的時候,那麼他們有什麼矛盾,為什麼會有這個矛盾,又是什麼情況讓他們和好了?一下子就導入了課文核心.有的導語聽見很美,但與課文沒有多少聯系,游離於課文之外,這樣的導課我們寧可不要,也不要強加.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語文化,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⑶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閱讀,也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研讀文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然後在班上交流學習所得的一種學習活動.這種閱讀活動是以閱讀目的為前提,以圍繞閱讀目的准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為基本原則,不斷提高篩選、處理、創造語言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開展研究性閱讀,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助於學生在閱讀中學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有助於改變傳統閱讀教學的某些不足,是閱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 ,在 一、確立閱讀目標研究性閱讀是一種目的性非常明確的閱讀活動,要求學生圍繞閱讀目的准確、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關信息,並廣泛地聯系相關信息,從中篩選、處理信息,以便實現閱讀目的.因此,明確閱讀目的,為閱讀活動定向是研究性閱讀的首要任務.二、初讀感知這是研究性閱讀活動的准備階段,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熟悉內容,為發現值得探究的問題作準備,為深人探究教材打下基礎.三、提出問題在閱讀目的的引導下,通過初步感知課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這里所說的研究性閱讀,是和課堂教學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我們提倡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同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的問題.當然,在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提出有意義的、值得探討的問題.開始時可以由教師提問,由學生閱讀、研究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研讀《稱象》一課時,開始先出示大象圖,指導學生觀察,並簡要介紹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為提出稱象問題作鋪墊.隨後引出問題:象到底有多重了這么大的象該怎樣稱?官員們和曹沖分別想出了怎樣的稱象的辦法?兩種辦法哪一種好?為什麼?曹沖為什麼能想出這個稱象的辦法?現在科學技術發展很快,你有什麼好的辦法來稱象?前面的幾個問題是引導學生閱讀、研究課文,後面的兩個問題則是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從而把學生帶人了一個新的思考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教學要逐漸過渡到在教師啟發下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階段.因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標志.例如,在教學生學習《葡萄溝》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去提出問題:(l)緊扣課題提問;(2)緊扣中心提問;(3)緊扣課文重點內容提問;(4)緊扣文章寫作思路提問.結果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葡萄溝在哪裡2課文中說它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為什麼說「葡萄溝真是個好地方」?課文從哪幾方面寫葡萄溝的葡萄多?最後一句起什麼作用?等等.有了問題就可以促使學生去分析、解決問題,這就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深人研究.

⑷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王燕華甘肅省山丹縣蘆堡學校734116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就是給學生的閱讀插上了會飛的翅膀。「一切為了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既要讓師生互動起來,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體驗什麼、探究什麼,「課程目標」中也有具體的表述:一是培養閱讀能力,即「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二是培養認識能力,即「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充實文化底蘊,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類優秀文化和營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活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給學生一個思維的空間?我做了以下嘗試,並有了初步的收獲。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
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是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因為只有在民主的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大膽地發表見解,獨立地探索,並進行自由創造。任何獨斷、控制都將窒息學生探究的慾望和創造的萌芽。這就要求師生間形成民主化的師生關系:教師尊重學生,聽取學生意見,虛心向學生學習;學生尊重教師,同時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師要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協作、共同探索的過程,尊重、信任學生,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使學生身心處於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造。
二、巧妙設問,激發探究慾望
探究性學習主要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習活動的,「問題」是學習的重要載體,「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西方的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任何發明、創造、改革,無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
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要具備目的性、適應性和新異性。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合全班學生的實際水平,要適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最近發展區」,以保證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於思維活躍狀態,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學生思維和感知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理上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
三、拓寬途徑,培養探究精神
我在教學中還拓寬探究途徑,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的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我經常利用班隊會時間或興趣活動時間開展一些語文課外活動。如「小記者在行動」,讓他們針對校園發生的重要事情采訪相關當事人、學校管理者,寫成稿件,在校廣播站播出,也可以在班上進行討論,引導他們關注校園生活,對問題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我還會在班上做一些語文游戲,如「排順序,組成語」、「看圖猜數字」、「腦筋急轉彎」、「趣填蔬菜名稱」等,讓他們玩中學、學中思,得到益處。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引導學生走出學校班級的小課堂,走向社會生活的大課堂,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收集資料、獲得體驗。
如在學了《自然之道》、《蝙蝠和雷達》(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等文章後,我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以興趣為主結成小隊,走入大自然去觀察發現,還可以自己動手搞搞實驗或小發明,完成一篇研究報告或「我的發現」。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交上來的《我的新發現》或者有趣,或者耐人思考,需要進一步的學習研究。部分同學完成的試驗報告雖然簡易,但研究的態度很讓人感動,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自信心也越來越強。在平時的學習中,我還注意培養學生提前預習、勾勾劃劃、寫點批註的習慣,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自學課文並進行一定的交流。
四、學科融合,開展探究學習
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也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會貫通。在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我們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創造精神和探究能力。如我們開展的「給垃圾找個家」活動,課前進行了一次環保考察活動,學生參觀了環保部門的一些環境監測儀器,觀看了工作人員的實際操作,分組實地考察了工廠、黃河水資源、噪音、白色垃圾等。回到學校,通過課堂展示交流,學生們寫出了調查報告,提出了倡議書。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訪問、上網、看書等方式搜集有關資料,然後將資料進行分析、歸類整理、研究,提出了自己解決環境污染的辦法,設想了未來的環境。
五、關注過程,體驗探究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一定像專家那樣必須解決具體的問題,我們應該避免「成人化」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麼並不重要,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探究的方法、體驗感悟探究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結果。
1.給足探究的時間。探究教學要求學生自己通過探究來理解學科知識、發展探究能力,它比機械記憶學習或直接傳授知識更加費時。因此,學生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探究學習。
2.教給探究的方法。要鼓勵學生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如語文課堂上,在學習中讓學生圈點勾劃,找找重點句,畫出關鍵詞語,寫點批註,提出問題等。
通過上述方法的嘗試,我從學生身上看到了變化,嘗到了甜頭,這正是提高我們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重要抓手。在探究學習中,教師也需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應變、引領能力,把握時機,適時、恰當地鼓勵學生,讓學生敢於說出自己的觀點、敢於嘗試。有時還需創設一定的懸念,讓學生積極地思考,能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

⑸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探究能力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探究能力的培養現狀

1.教師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意識不高。在小學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對於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都是教師進行直接解答,學生則死記答案。為了提高課堂的講課速度,教師往往不會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或者是小組探究問題。教師對於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意識不高,在教學中沒有詳細的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揮。

2.學生自身問題導致探究能力的培養受阻。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自己課前對閱讀內容進行初讀,並提出相應的問題,對於不理解的問題則先獨立進行探究,並對閱讀的相關信息進行搜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都較強,不能很好地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答和探究。同時,對於閱讀相關信息的搜集也只是局限於參考資料上的內容,導致信息的重復率較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不強。許多學生由於性格內向、害羞,或者是有「別人不回答我也不回答」的心理,在對閱讀中的問題進行集體探究時,不積極發言,不積極參與,使探究能力培養的效果不明顯。

二、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對策

1.教會學生閱讀技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要建立在鞏固學生良好的閱讀基礎、掌握閱讀技巧的基礎上。因此,教師首先要傳授給學生閱讀的技巧。語文閱讀要求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中的信息,教師要鍛煉學生在短時間內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的能力。對於小學高年級的語文閱讀而言,學生要進行精讀和泛讀,在提高自身閱讀速度的同時,也提高閱讀的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學生進行多層次的閱讀,對課文進行分析,同時理清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意思,並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整篇閱讀,加強對文章語句的理解。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園子》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泛讀,並將文章分段,把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和句子勾畫出來,再進行精讀,對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同時提出問題:「文章倒數第二段與全文有什麼關聯?作者為什麼要那樣寫?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由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通讀。在泛讀和精讀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重點語句和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通過引導,層層深入,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再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除了思念祖父還有對什麼的思念,進而使學生明白倒數第二段的意圖,即包含著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嚮往,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2.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探究熱情,讓他們融入到探究中去。第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要明確掌握教學重點,對內容的重要程度進行區分,並且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學生閱讀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進行事先解答,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在安排課前閱讀作業時,不能經常布置一些讓學生掌握字詞句等簡單、易查的閱讀作業,而應讓學生掌握教學重點,以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在《海倫·凱勒》的閱讀教學中,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可以提到海倫·凱勒的變化以及她是經過怎樣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這樣,學生在閱讀預習過程中就會對描述海倫·凱勒變化的語句進行關注,從而找出其變化過程,同時,還對凱勒所做的事情進行總結,對如何努力取得成功進行解答。第二,要多發揮學生的作用,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幫助其克服膽怯、害羞、怕回答錯誤的心理,可以將游戲融入到課堂中,從而逐步帶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3.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學習主要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學生間合作學習的主要方式就是對學生進行分組(4到6人為一組),可以前後桌一組,可以依據成績組合,也可以自行組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可以是學生間互提問題,進行討論解決,也可以對於教師提的問題進行全組討論,並將組員的意見進行整合,選出代表對問題進行解答。例如,在《三亞落日》的閱讀教學中,就以組為單位,通過互相提問進行解答。而學生與教師間的合作,則需要教師與學生形成良好的關系,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夠通過小組討論解決時,教師不應直接回答,而是要與學生進行溝通,找出問題的關鍵,通過分析問題,為學生回答的思路進行引導。例如,在《天游峰的掃路人》的閱讀教學中,對於文章從哪些方面體現掃路人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這個問題,大部分學生都不能夠全面解答,尤其是「自強不息」這個品質不容易回答,因此,教師要對文章內容進行剖析,引導學生找出包含自強不息品格的句子,幫助他們獨立思考問題,提高探究能力。

4.加強課外練習。加強課外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書籍讓學生在課外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外練習中注意四個要素:多查、多問、多畫和多記。多查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經常翻閱字典,對於不理解的字詞及時掌握;多問要求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提問,並帶著疑問進行閱讀,加強理解;多畫要求學生對閱讀中的重點詞語、句子進行勾畫,使之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找准方向;多記要求學生將好詞、好句盡心整理,並且要寫讀後感。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讀一些書籍,如《父與子》《大作家史努比》等,或者是買《新課標新理念小學語文閱讀訓練》進行練習,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

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是目前素質教育的重點之一,探究能力對於學生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

一、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慾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一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這樣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後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你的姓怎麼寫?」有的說:「語文要學些什麼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後,適當地給予鼓勵,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再如:《「你們想錯了」》一課,板書課題後,學生就發現這篇課文的課題與以往的課題不一樣,課題上有引號,抓住他們的發現,問:「請大家回憶,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引號?」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這句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樣由學生的發現一步步激起他們學習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邱少雲》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鍾。」這里為什麼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後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邱少雲的精神所激勵。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有這樣一段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抓住人們大笑追問:「人們為什麼笑?」「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嗎?」在學生探討不出結果時,及時給學生介紹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再討論,學生明白,原來四周黑洞洞是指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學生完全理解後,繼續追問:「通過談碰壁這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魯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於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如《窮人》一課中,對於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發表自己意見,深入理解課文。再如教學《狐狸與烏鴉》一課時,對狐狸有什麼樣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認為狐狸很壞,有個別學生提出狐狸很聰明,善於動腦筋。對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確實動了腦筋,但是它是採取欺騙的手段來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這是不好的。再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完後,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現在有人提出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新修建圓明園,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烏鴉喝水》一課,學完後,問:你還有其它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嗎?

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漸漸的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

二、教給學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讓學生會發現、善於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後,那麼在課堂上會很踴躍的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根本就發現不出問題,在《撈鐵牛》一課,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1)通過課文標題發現問題,《全神貫注》一文,寫誰全神貫注?從哪幾方面知道羅丹全神貫注?有的課文在結尾處發現問題,如《峨眉道上》,最後一句話:啊,默默地付出辛勞的鋪路人啊,你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問:平常,我們把什麼樣的人叫英雄?為什麼說鋪路人是無名英雄?(2)通過重點詞句發現問題。如:《白楊》一課中,有「沉思」一詞,在文中兩次出現,爸爸這兩次沉思,都想了些什麼?說明什麼?(3)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內容,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2、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後,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這「新知」可以是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別人不新,而對自己卻是新的。(1)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有這樣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是為了( )。教師出示三個答案讓學生選擇。①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②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③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從畫線部分可以體會到( )①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②作者對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才能得到正確答案。(2)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3)合作討論,探究問題。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1)教態親切,情緒飽滿。(2)多翹拇指,多表揚。(3)發現問題,及時指導。(4)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列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製作什麼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再如第十二冊實踐活動《搞一次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調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考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著撰寫調查報告。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3、靈活採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2)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3)開展實驗活動。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

總之,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

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txt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
一、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慾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一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這樣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後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你的姓怎麼寫?」有的說:「語文要學些什麼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後,適當地給予鼓勵,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再如:《「你們想錯了」》一課,板書課題後,學生就發現這篇課文的課題與以往的課題不一樣,課題上有引號,抓住他們的發現,問:「請大家回憶,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引號?」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這句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樣由學生的發現一步步激起他們學習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邱少雲》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鍾。」這里為什麼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後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邱少雲的精神所激勵。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有這樣一段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抓住人們大笑追問:「人們為什麼笑?」「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嗎?」在學生探討不出結果時,及時給學生介紹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再討論,學生明白,原來四周黑洞洞是指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學生完全理解後,繼續追問:「通過談碰壁這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魯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於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如《窮人》一課中,對於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發表自己意見,深入理解課文。再如教學《狐狸與烏鴉》一課時,對狐狸有什麼樣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認為狐狸很壞,有個別學生提出狐狸很聰明,善於動腦筋。對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確實動了腦筋,但是它是採取欺騙的手段來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這是不好的。再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完後,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現在有人提出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新修建圓明園,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烏鴉喝水》一課,學完後,問:你還有其它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嗎?
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漸漸的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
二、教給學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讓學生會發現、善於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後,那麼在課堂上會很踴躍的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根本就發現不出問題,在《撈鐵牛》一課,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1)通過課文標題發現問題,《全神貫注》一文,寫誰全神貫注?從哪幾方面知道羅丹全神貫注?有的課文在結尾處發現問題,如《峨眉道上》,最後一句話:啊,默默地付出辛勞的鋪路人啊,你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問:平常,我們把什麼樣的人叫英雄?為什麼說鋪路人是無名英雄?(2)通過重點詞句發現問題。如:《白楊》一課中,有「沉思」一詞,在文中兩次出現,爸爸這兩次沉思,都想了些什麼?說明什麼?(3)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內容,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2、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後,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這「新知」可以是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別人不新,而對自己卻是新的。(1)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有這樣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是為了()。教師出示三個答案讓學生選擇。①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②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③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從畫線部分可以體會到()①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②作者對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才能得到正確答案。(2)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3)合作討論,探究問題。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1)教態親切,情緒飽滿。(2)多翹拇指,多表揚。(3)發現問題,及時指導。(4)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列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製作什麼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再如第十二冊實踐活動《搞一次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調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考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著撰寫調查報告。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3、靈活採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2)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3)開展實驗活動。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
總之,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

⑻ 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課題研究

在整個小學階段里,小學生正處於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最佳起步時期和個人素質的奠基時期,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慾望,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喜歡閱讀人間求生存、征服開發大自然的緊張驚險故事或傳記故事。 一個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其個人作文創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質量的優劣。教師一邊抱怨學生作文差,沒有閱讀習慣,不願意讀有益的圖書,要求學生多讀書,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寫好,一邊卻只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缺乏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隨著新大綱的深入學習,教師在課外閱讀方面的重視程度加強了,布置了課外閱讀的作業,但大多仍是有關的作文選集。雖然閱讀優秀作文集是課外閱讀,但畢竟范圍太窄,閱讀層次淺,而且不能滿足他們求知、求新、求奇,想開拓自己的視野,想獨立的慾望,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低。 掌握閱讀能力,不但使學生進行課文理解更容易地開展,而且通過學習借鑒別人優秀的語言文字,寫作方法,還能夠提高學生作文的自行創作的能力。要想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光憑紙上談兵還是不行的,要付之於實踐行動,還要講究方法。 電腦的普及,互聯網迅猛的發展,上網閱讀的學生越來越多,越來越小齡化。網上信息量大,金子與泥沙俱有。中高年級學生好新奇,缺乏辨別能力,受網上不良讀物影響的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加強中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僅節約時間與金錢,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一生發展大有裨益。 (一) 正確指導、巧妙遷移,把課內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 閱讀是一種基本的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和。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能力的培養首先來自於教師課堂教學,閱讀方法也來自於教師在課堂中的方法指導。課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讀准字音,理解詞句,抓住重點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多讀,培養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當地挑選一些既貼近生活又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段,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學生想知道的社會內容、熱點問題,又是文字優美,在語文活動課或適合的時間指導學生閱讀,從而滿足學生閱讀慾望,激發學生積極閱讀報刊書籍的積極性,積累自己的資料信息。 首先,激發和培養學生自我閱讀的興趣。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閱讀興趣的培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常用的創設情景、直觀教學、演示法、故事引導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時糾正一些學生的錯誤思想,讓學生自主地加入閱讀行列。 其次,讓學生學會藉助工具書進行閱讀。閱讀課文是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的,要能夠完整、深入地理解課文的詞語、句子的意思,課文的內容,以及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所要表達的精神內涵,靠學生個人的理解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藉助工具書的幫助,如:小學里常用的《新華字典》、《成語手冊》,以及一些輔導手冊等,要讓學生掌握使用這些工具的方法。 最後,讓學生懂得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理解課文內容,歸納總結課文內容、中心和段落大意。 閱讀習慣和能力的形成不能僅靠課堂上少數的課文閱讀獲得較大的提高,而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運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得到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運用遷移規律,把課內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根據課本里學習的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溝通課內、課外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廣泛的閱讀,閱讀習慣和能力就會因量的迅速增加而產生質的變化,學生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華。 (二)教會學生選擇課外閱讀讀物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小學生課外閱讀書刊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喜歡新奇、有動感的圖畫書籍,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出現不少學生偏愛的現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毒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 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把書籍分為五等,主張按等選擇讀物。書有當讀之書,有當熟讀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讀之書,有當備以資查之書。唐彪的這個分類是極粗略的,但對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也應指導學生把課外讀物分為當讀、當看、熟讀幾類,有選擇進行閱讀:第一是與課內教學密切相關配合的書,教材有選文的原著,課文作者或課文人物的傳記作品是當讀之書,如讀了《火燒赤壁》,指導讀《三國演義》。第二是經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話寓言、科普讀物是當看之書,如《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麼》等。第三是屬於字典、辭典的書,這是讀書工具,要讓學生熟悉它們,並善於運用。中年級以教師為主選擇讀物,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選擇成套讀物,到了高年級,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了解有關圖書分類指示和檢閱圖書報刊的基本方法。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培養的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