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課文黃山奇松

小學語文課文黃山奇松

發布時間:2021-02-06 17:56:59

① 課文《黃山奇松》中的奇松奇在哪裡

總體理解
1、位置奇
(提醒:黃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態奇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山奇松的形態特點,並指導感情朗讀最後一節,加強體會黃山松形態奇的特點。)
具體講解

「迎客松」
一奇在模樣:優美、遒勁、鬱郁蒼蒼、舒枝迎賓
二奇在飽經風霜,卻仍然……
(師可作適當引導:松樹鬱郁蒼蒼、充滿生機並不稀奇啊!)
那麼「飽經風霜」四個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長過程中的多少艱辛呢?
充分挖掘「飽經風霜」一詞的內涵:
下無寸土,只得紮根於山岩裂縫之中;
置身於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飽受風吹日曬;
從堅硬的岩石中、從雨後的空氣中、從腐爛的花草樹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營養;
尺把高的小樹就已經生長了幾十年;。
可是黃山松樹不僅風撼不倒,雪壓不斷,而且根深葉壯,四季常青,鬱郁蒼蒼、充滿生機,更難得的是還那麼瀟灑、挺秀。
你說,這樣的松還不能稱為是奇松嗎?
迎客送更是歷經了800多個寒來暑往,仍然充滿生機,被譽為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實在是當之無愧啊!讀這個詞是語氣就要稍微凝重些
三奇在頑強的精神。

陪客松 綠色的巨人

送客松 獨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園丁精雕細刻、刻意造型,為的是追求它優美的姿態。……那培養這棵天然盆景的園丁又是誰呢——大自然、黃山

② 小學時關於黃山的那篇文章

黃山奇松
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版絕」權聞名於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鍾。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

黃山最妙的觀松處,當然是曾被徐霞客成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了。樓前懸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在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幹蟠曲,遊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遊客依依不捨地告別。

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③ 黃山奇松的全部課文內容

黃 山 奇 松
被譽為來「天下第一奇自山」的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鍾.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
黃山最妙的觀松處,當然是曾被徐霞客稱為「黃山絕勝處」的玉屏樓了.樓前懸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地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正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幹蟠曲,遊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遊客依依不捨地告別.
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④ 能作為小學課文 《 黃山奇松》比較閱讀或拓展閱讀的文章

黃山怪石介紹
黃山怪石,星羅棋布,點綴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海中。它們形態別致,或大或小,爭相競秀,意趣無窮。

黃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異獸,諸如「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鰲魚馱金龜」、「烏龜爬山」。有的宛如各式人物,諸如:「仙人下棋」、「天女綉花」、「夫妻談心」、「童子拜觀音」。有的形同各種物品,諸如「夢筆生花」、「筆架峰」、「仙人曬靴」、「飛來鍾」。有的又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而命名,有「蘇武牧羊」、「太白醉舊」、「武松打虎」、「達摩面壁」等。

這些巧石,或叫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 如仙桃峰、筆鋒,老人峰等,這些亦峰亦石的景觀,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稱奇於世的奇峰,蓋由於這些峰上形象生動的怪石而得名;小的如同盆景古玩如「猴子觀海」上的「猴石」,「鰲魚吃螺螄」中的「螺螄石」等,塊石大小均在3米以內,如雕如塑,妙趣橫生。有的怪石因觀賞角度改變,景緻隨之變化,具有移布換景的奇趣,如天都峰側的「金雞叫天門」,由天門坎再回首東望,石景變成了「五老上天都」;石門溪旁的「喜鵲登梅」,若從皮篷的入口處觀之,則又變成了「仙人指路」。它們個個巧奪天工,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橫生。黃山有名稱可指的巧石多達120餘處。它們因以酷似的形態和優美的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使得個個有畫的蘊含,詩的韻味,可謂形神兼備,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令人神往。

黃山怪石的命名,既各具不同的含義,也饒有趣味,主要體現了形似或神似的特徵,石名或與宗教僅相依聯,帶有濃重的仙家色彩;或以禽獸形象或以物件狀態、人物行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對各種形態畢肖的怪石作形神兼具的命名,給靜態的石景賦予了活力。有些石名,還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道德觀念,如「關公擋曹」講的是「義」,「周王拉車」體現的是「禮」,「孔明借東風」是「智」,「武松打虎」是「勇」,「介子背母」是「孝」,「蘇武牧羊」宣揚的是「節」,這些寓教於游的石名,能給人們的認識以深刻的啟迪。

雲海
黃山雲海黃山雲海不僅本身是一種獨特的自然景觀,而且還把黃山峰林裝扮得猶如蓬萊仙境,令人置身其中,神思飛越,浮想聯翩,彷彿進入夢幻世界。當雲海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遠近山巒,在雲海中出沒無常,宛若大海中的無數島嶼,時隱時現於「波濤」之上。貢陽山麓的「五老盪船」在雲海中顯得尤為逼真;西海的「仙人踩高蹺」,在飛雲彌漫舒展時,現出移步踏雲的奇姿;光明頂西南面的茫茫大海上,一隻惟妙惟肖的巨龜向著陡峭的峰巒游動,原來那「龜」是在雲海上露出的山尖。唯有飄忽不定的雲海在高度、濃淡恰到好處時才能產生如此奇妙的景象,對旅遊者來說,這是一種奇巧美的幸運偶遇。霞海出現時,則天上閃爍著耀眼的金輝,群山披上了斑斕的錦衣,璀璨奪目,瞬息萬變。雲海表現出來的種種動態美,大大豐富了山水風景的表情和神采。黃山的奇峰、怪石只有依賴飄忽不定的雲霧的烘托才顯得撲朔迷離,怪石愈怪,奇峰更奇,使它們增添了誘人的藝術魅力。 黃山峰石在雲海中時隱時現,似真似幻,使人感到一種種奇縹緲的仙境般的美。雲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隱若現,模模糊糊,虛虛實實,令觀者捉摸不定,於是產生幽邃、神秘、玄妙之感,給人一種朦朧的美。峰石的實景和雲海的虛景絕妙的配合,一片煙水迷離之景,是詩情,是畫意,是含而不露的含蓄美。它給人留有馳騁想像的餘地,能引起遊人無限的冥想和遐思。煙雲飄動,山峰似乎也在移動,變幻無常的雲海也勢必會給風景美造成「象皆不定」的變異性。行雲隨山形呈現出多姿的運動形態,山形則必然與行雲發生位移而活,它們既對立而又統一,動由靜止,靜由動活,不可分割。這種動靜交錯轉化,就是美學上形式美法則高級形式-多樣統一-的表現之一,也是我們的美感源泉之一。因此,我們旅遊時,應該學會從動靜對比,虛實相濟,變化和統一等方面雲把握雲氣景色的美。 其日出和日落時所形成的雲海五彩斑斕,稱為「彩色雲海」,最為壯觀。黃山雲海 黃山地處皖南山區的中部,地形崎嶇,幽壑縱橫。景區內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峰眾多,而蓮花峰(1864米)、光明頂(1860米)、天都峰(1810米)三大高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且黃山主要游覽景點大多在海拔1600米左右,因此,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情況下,遊客即可較為容易的觀賞到這一奇觀。黃山周邊的枯牛降、清涼峰、齊雲山都可看到雲海,但以黃山雲海為最奇。雲海也是黃山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之一。 雲海的形成,有其原因和規律。黃山山高谷低,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水分不易蒸發,因而濕度大,水氣多。雨後常見縷縷輕霧,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霧天250日左右,真可謂雲霧之鄉。黃山雲海是由低雲(雲底高度低於2500米)和地面霧形成的。低雲主要是層積雲,這是其特點。黃山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間,有97%的雲海由層積雲形成,只有3%由層雲或霧形成。6至9月,有淡積雲和濃積雲形成的雲海,約占這個時期雲海總數的6%。 冬、春季節,大氣中低層的氣溫低,層積雲的凝結高度低(約在800~1200米之間),冷空氣活動頻繁。過程性天氣活動明顯,在雨雪天氣後,常出現大面積的好雲海,尤其是壯觀的雲海日出。入夏後漸進梅雨季節,隨著氣溫升高,雲的凝結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雲層高度超過或接近大部分峰頂,這時候雲霧籠罩,不易看到雲海。7月至8月份,為黃山盛夏,這段時間常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溫上升,低雲的凝結高度也上升到全年的最高度。山的陰面,濕度大,容易形成對流。上午到午後,山頭周圍常有淡積雲和濃積雲形成,但由於雲層高於峰頂,因而雲海少見。在傍晚或早晨,偶而可以看到由積雲、層積雲形成的雲海,但由於環流影響,極易破壞,雲海維持的時間較短.入秋以後,約9月至10月份,由於北方冷空氣的影響,氣溫下降,低雲的凝結高度也隨之下降。冷空氣過後,常出現層積雲較高的大面積雲海。 黃山雲海,特別奇絕。黃山秀峰疊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氣流在山巒間穿行,上行下躍,環流活躍。漫天的雲霧和層積雲,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迴旋,時而舒展,構成一幅奇特的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清休寧人吳應蓮的《黃山雲海歌》有詩句雲: 望中洶涌如驚濤,天風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驚濤上,宛然舟揖隨波漾。 風漸起兮波漸涌,一望無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壘石,高處如何同澤國。 正是反映了黃山雲海千變萬化所形成的種種奇觀。如至風平浪靜之際,則白雲茫茫,一鋪萬頃.無數的山峰,被白雲淹沒,只剩下幾個峰尖,象是大海中的島嶼。清人江鶴享有詩曰:黃山雲海 白雲倒海忽平鋪,三十六峰連吞屠。 風帆煙艇雖不見,點點螺會時有無。 描述的就是黃山雲海風平浪靜時的情景。但轉瞬之間,又波起峰涌,浪花飛濺,驚濤拍岸。尤其是在雨雪之後,日出或日落時的「霞海」最為壯觀。太陽在天,雲海在下,霞光照射,雲海中的白色雲團、雲層和雲浪都染上絢麗的色彩,像錦緞、像花海、像流脂、美不勝言。從美學角度觀察,黃山雲海妙在似海非海,非海似海。其潔白雲霧的飄盪,使黃山呈現出靜中寓動的美感。正是在這種動靜結合之中,造化出變幻莫測,氣象萬千的人間仙境

⑤ 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黃山奇松》全文

16黃山奇松
被譽為''天下抄第一奇山''的黃山,襲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黃山奇松,更是情有獨鍾。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它們瀟灑、挺秀的身影。
黃山最妙的觀松處,當然是曾被徐霞客稱為「黃山決勝處」的玉屏樓了。樓前懸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 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鬱郁蒼蒼,充滿生機。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如今,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陪客松正對玉屏樓,如同一個綠色的巨人站在那兒,在陪同遊人觀賞美麗的黃山風光。送客松姿態獨特,枝幹蟠曲,有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長長的「手臂」,好像在跟遊客依依不捨的告別。
黃山松千姿百態,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們裝點著黃山,使得黃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⑥ 《黃山奇松》課文

總體理解
1、位置奇
(提醒:黃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態奇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山奇松的形態特點,並指導感情朗讀最後一節,加強體會黃山松形態奇的特點。)
具體講解
「迎客松」
一奇在模樣:優美、遒勁、鬱郁蒼蒼、舒枝迎賓
二奇在飽經風霜,卻仍然……
(師可作適當引導:松樹鬱郁蒼蒼、充滿生機並不稀奇啊!)
那麼「飽經風霜」四個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長過程中的多少艱辛呢?
充分挖掘「飽經風霜」一詞的內涵:
下無寸土,只得紮根於山岩裂縫之中;
置身於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飽受風吹日曬;
從堅硬的岩石中、從雨後的空氣中、從腐爛的花草樹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營養;
尺把高的小樹就已經生長了幾十年;。
可是黃山松樹不僅風撼不倒,雪壓不斷,而且根深葉壯,四季常青,鬱郁蒼蒼、充滿生機,更難得的是還那麼瀟灑、挺秀。
你說,這樣的松還不能稱為是奇松嗎?
迎客送更是歷經了800多個寒來暑往,仍然充滿生機,被譽為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徵了,實在是當之無愧啊!讀這個詞是語氣就要稍微凝重些
三奇在頑強的精神。
陪客松
綠色的巨人
送客松
獨特、蟠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園丁精雕細刻、刻意造型,為的是追求它優美的姿態。……那培養這棵天然盆景的園丁又是誰呢——大自然、黃山

⑦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上第16課黃山奇松

好像,裝飾。

⑧ 第十六課黃山奇松課文.我語文書沒帶,急用.

分為三大段:
第一段(第1小節):人們對黃山奇松情有獨鍾
第二段(第2小節)專:三屬大名松的動人姿態
第三段(第3小節):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美
全文特點:
1、文章按照「總—分—總」來寫的
2、文章的開頭是「由此及彼」
3、文章寫松樹是有詳有略的,詳寫三大名松,略寫其它黃山松

⑨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的意思

因為黃山松的生長環境惡劣,但它們卻能頑強地生機勃發,同時松的品種各異,堪稱一奇。

⑩ 五年級上學期語文第十六課黃山奇松的主要內容

《黃山奇松》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黃山的迎客、陪客、送客這三大奇松,它們形態奇特,十分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文黃山奇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