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扭轉課堂中出現的不良傾向,如何使小組合作討論從形式走向實質,讓小組討論收到實效呢?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1.小組討論的問題要有價值
好的問題是討論的起點。小組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是在學生個體無法獨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時,通過集體共同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問題,不要大費周折的討論來討論去。組織小組討論的問題要能引起每個學生的思考,有討論的價值,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引發學生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採用以下方法設計論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1.1抓住課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例如《苦柚》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成甜的。」我們就以「苦柚到底是苦還是甜」作為論題展開討論。學生通過探究辯論,達成了共識,小姑娘的誠實打動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卻是甜的。這樣的問題設計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感、並有所言。
1.2抓住課文中能產生分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後,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諸葛亮「騙」來的,為什麼題目卻用「借」?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有的說,用「騙」不好聽;有的說,用「借」能點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的說有借就有還,那些箭後來諸葛亮不是都還給曹操了嗎?所以用「借」好。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廣開思路,培養了思維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展開討論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讓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我們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課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什麼草船借箭能夠成功?」這個問題涉及全文重、難點,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通過群體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於「無疑」處求「疑」,引發學生開展討論
在學習《找駱駝》一文時,當讀到最後兩個自然段時,學生對老人找尋走失駱駝的方法很清楚了,還可引導學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駱駝有那麼多特徵,為什麼必須順著它的腳印去找呢?」以此為切入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老人了解到的三個特徵,分別用三種方法去找,看一看結果如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只有順著腳印去找,才能找到駱駝。
2.小組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在恰當的時機安排小組討論。
2.1在教學的重點內容上實施小組討論
教學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樞」所在,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點部位。在這里安排討論,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都主動參與,與文本展開深刻對話。如《珍珠鳥》中最後一句話「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蘊含哲理,給人以啟迪。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可以設計這樣一些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珍珠鳥為什麼會這樣信賴「我」?信賴創造了怎樣的美好境界?」學生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從文章中找到了有關的內容,在小組內的進行了充分地交流,從中明白了「愛」是「信賴產生的基礎,信賴產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學的「難點「上實施小組討論
所謂教學難點, 就是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問題,如《放棄射門》中「福勒放棄射門,到底應不應該?」這個問題學生說法不一,各執己見。於是我就按照學生的觀點把他們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正方的觀點是「應該」,反方的觀點是「不應該」,組織一次辯論會。雙方的辯論非常精彩,但是通過辯論,同學們明白了福勒在關鍵時刻放棄了輝煌的榮耀,卻讓我們看到了他背後的人性美,一個大明星的豁達的胸襟。
3.小組討論的安排要合理
在組織小組討論是如何分組?安排幾次?給多長時間?直接影響到討論的結果。所以每個環節都要非常周到細致。
3.1討論的分組要合理
為了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到參與討論,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採用以下三種分組方法:「同質分組」,即把具有相同學習水平的同學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每個成員制定相近的目標,參與公平的競爭;「異質分組」,即把學習水平處於不同層次的同學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發揮團隊優勢,落實後進學生的輔導,也有利於組與組之間公平競爭,因為彼此的整體水平接近;「自由分組」,即讓情趣相投的同學自由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團體的凝聚力也較強。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靈活機動的分組原則,除以上分組處,針對難度不同的問題,還可以採取同桌討論、前後桌討論、大組討論等等。分好組後,還要事先對組內的成員進
⑵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知識不再是預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記載在書籍里的理論、概念和公式,而應該是能夠被激活的知識,是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知識,當然也括那些具有較強的時代意義的知識。真正的知識擁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領域或前人總結出的資料與技能的人,而是能夠發明從來沒被發明的知識,能不斷提出創造性解決辦法的人,即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創新人才。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種嶄新的能培養其創新精神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以學科教學為載體實施探究性學習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對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那麼什麼是探究性學習呢?一、探究性學習的內涵(一) 探究性學習的含義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及日常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探究強調一點就是: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探究者。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通過高水平的思維來學習,基於問題的解決來構建知識。探究性學習方式十分適合未來與當今現代化社會的需要,是語文教育發展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二)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的比較探究性學習與接受式學習是一種相對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是指學習者佔有傳授者提供的經驗,把前人創造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使自己成為辨認事物、處理問題的工具。接受式學習包含三種子類型:機械性接受學習,被動性接受學習和有意義接受學習[2]。前兩種學習類型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教學方法,我們平常所說的接受式學習就是專指以機械性接受學習與被動性接受學習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1、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接受式學習以教師為中心接受式學習則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往往一堂課下來,只聽見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不斷地揮灑筆尖,拚命地記筆記。最終只能導致學生學知識的盲從性,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所謂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自主提出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完全置於主體地位,是探究性學習最突出的特點。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科探究性學習過程中以指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出現。教師依據教材本身以及學生的實際,對需要探討的問題適時給予選擇、定向和幫助,使學生少走彎路,少做無用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能夠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 2、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實踐性,接受式學習注重教師的傳授接受式學習中學生的知識往往是老師咀嚼透了,按照老師自己的理解傳授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自己去發掘,去實踐得到的結果。結果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終使學生失去再創造的能力。探究性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別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他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通過探究性學習所提供的實踐機遇,學生親自參與探究、分析、討論、搜集材料和處理信息。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實踐性特點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使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學有所用,學有所成,並有利於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從而提高其實踐能力。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播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樂於學習。比如,上《四個太陽》這一課時,要學生閉上眼睛,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後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你有什麼感覺?」有的學生回答:「呼呼的風聲,像冬天寒冷的北風。」有的說:「我感覺這風吹在臉上,冷得直發抖。」這時,教師說:「是啊,有個小朋友和你們感覺一樣。」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睜開眼睛來看課件,當學生看得如痴如迷時,一輪紅紅的太陽升上天空,問:「這時你有什麼感覺?」有的說:「我覺得不冷了。」有的說:「我覺得溫暖。」 在這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閉上眼睛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的慾望。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願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睜眼看到課件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後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於學生猜測與驗證。如教學《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為烏鴉想想更好的辦法。有的說:「烏鴉可以找來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說:「我請它到我家裡喝水。」還有的說:「把瓶子斜著靠在旁邊的石頭上,就可以喝著水了。」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思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三)、善於質疑、敢於想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抒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於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宋朝思想家張載說:「於不疑處讀書,定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喜悅。」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讓學生讀課題質疑,這時,一個學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為什麼還借呢?還有一位學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嗎?這時,我不急於回答,而是組織學生自讀課文,在讀中感悟,尋求答案。這樣即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四)、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獲得整個系統知識,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識過程中採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學的,為此,學生們在課堂探究結束後,必須反思自己學習的行為所獲取的知識。在每節課結束後,都要問一問:剛才的學習,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麼?通過反思,讓學生把思維過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學的探究方法,探究規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三、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探究性學習的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以正面評價為主。應重視對學習內容豐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樣性的評價,注重學生自我評價,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在平時教學中,要講究有效評價策略,或「及時評價」,或「延時評價」,或「正面評價」,或「側面評價」,重在鼓勵學生敢於探究,樂於探究,勇於創新,達到「以創新求發展」。如:在學習《田忌賽馬》時,請學生來談談「你要向課文中誰學習?學習他什麼?」許多學生說「要學習孫臏」,有的說:「學習他善於觀察、肯動腦筋」,有的說:「學習他聰明機智、敢於挑戰」,有的說:「學習他幫助弱小,樂於助人」。這時,我不急於肯定,採用了「延時評價」,繼續問學生:「還可以向誰學習?」於是學生思考後,又踴躍說:「要學習田忌,學習他忠厚老實,不耍心計」,有的說:「要學習齊威王,學習他遵守競賽規則,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風。」試想,如果不是應用「延時評價」,學生能有如此富有個性的思維,多角度、有創意的見解嗎?科學評價,鼓勵創新。既是對學生積極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激發了繼續探究的慾望;又可以把局限於課堂的時間和空間擴大到課堂之外,引導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到社會生活中去探究。不給學生更多讀書、動腦、動手、實踐、探究的機會,怎能培養出更多有思維有能力的創造性人才?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動手、動腦去探究,在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看重的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給孩子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是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獲得的那份實實在在的經歷和感受。適時的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能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培養探究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教學
《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論、策略、方法,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特性化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傳統的教學觀念就是重知識、重傳授、重結果,而研究性學習則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它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而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它涉及到學生的書本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的多方面內容,涉及到學生的道德水準、思想認識、審美教養、語言文字表達等不一而足,所以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那麼,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呢?筆者在高二時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取得了較好成效,多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製作成電腦作品,獲縣一等獎。筆者認為在嘗試研究性學習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把課堂研究作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主旋律。
所謂課堂研究,就是內容在課本,研究在課堂。既可以是教師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研究,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准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它不是簡單的問答,也不是一般的討論,而是有課題、有研究、有總結、有報告的研究學習的過程。
課文研究。 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將課文中的重難點問題或課後練習轉換成研究課題。這樣,學生對課文比較熟悉,便於開展討論研究,又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莫泊桑《項鏈》一文中,可以讓學生研究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特徵,瑪蒂爾德的丈夫路瓦栽的性格特點,以及如果瑪蒂爾德的項鏈沒有丟失又會怎麼樣等。學生通過討論,認為過去一直簡單地把瑪蒂爾德當作愛慕虛榮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來批判、否定是不太公正客觀的。認為她具有誠實、善良、質朴、堅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1)她做衣服時能通情達理,善解從意;(2)盡管想入非非,但無非分之想,沒有自甘墮落;(3)能按時歸還項鏈,頗守信用;(4)沒有為了佔有項鏈而耍賴的不良想法,恪守道義等。這樣,學生就能打破權威,給瑪蒂爾德以全新的評價,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實屬難能可貴。158班李斌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分析《失街亭》中的諸葛亮形象,通過上圖書館、上網等方式查閱了大量資料,寫出的總結報告觀點新穎獨到,分析深刻透徹。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其品德高尚、智謀過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代表,但也有自負和臨機不決的一面。甚至大權獨攬,獨斷專行,自恃清高,聽不進逆耳忠言,錯殺魏延等。160班姜政偉同學負責的學習小組研究魯迅生平,更是成績突出,製作成20多頁的幻燈片,還列印了30多頁文稿,分別從「魯迅生平簡介」「魯迅雜文評價」「魯迅 小說評價」「空白與繁瑣——魯迅語言藝術評析二題」「結語」等方面加以陳述,很有深度,博得了同學的稱贊。這些研究性學習,既源於課堂,又不拘泥於課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一般的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做到的。
文學評論。 指導學生寫文學評論,是基礎研究的最佳方法。因為它給讀和寫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同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再認識、再創造的機會。例如,執教《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一課安排五課時:學生閱讀課文1課時,確定課題;課外查閱資料2課時;交流評價2課時。在五個課時中寫出文學評論在課堂上交流,既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比較賞析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重要手段。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它可以幫助學生打通思路,開闊視野。同是愛情詩,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與舒婷的《致橡樹》就不同。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途徑查閱資料,充分醞釀,寫出文章。
課外內容研究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最佳體現。
筆者認為:課外研究是高於課本、高於課堂的研究,是「課堂研究」的延伸。過去,老師和學生在課本上特別是試卷上糾纏太多。學生視野不闊,思路不寬,知識不活,「高分低能」。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指語文的內容不僅涉及到各門學科的方方面面,而且還涉及到各種社會現象,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學生才能真正學好學活語文。而每周一個課時的語文研究性學習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可以自由揮灑才華,縱情享受教學的樂趣;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自由遨遊。
讓學生研究課外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對大語文的學習興趣,教師對此進行適當的引導,並適時加以鼓勵。158班樊琳、李競超、鍾精明等三個學習小組分別組織了《研究UFO現象》、《研究曾國蕃》、《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專題,160班郭幸敏、郭雪姝等學習小組則分別組織了《研究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建安詩人曹植》專題,都花了不少精力,效果也很不錯。幾個學習小組的研究成果還獲得縣一等獎。
此外,學生還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采訪地方領導、環保調查、到農村體驗生活,寫出內容詳實的調查報告。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在技術層面上注意策略,那麼必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研究能力,開創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⑷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陳美和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師們從改變自己開始,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創設情境、質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相關策略,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後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像:他是誰?他用什麼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鍾後,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裡游,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生性好動,求知慾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裡騙箭的,課題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言。「我覺得是『借』,因為後來在火燒赤壁時,周與諸葛亮把箭還給了曹操。」「從書上寫的『謝謝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對方情願給你的,才叫『借』。」「我認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為了贊揚諸葛亮的才幹,說諸葛亮能神機妙算。」……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多爭辯,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採用鼓勵、引導、點撥、開竅。在學生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我採用「敢於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另外,我還特別注意鼓勵學困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這樣來進行評價會讓學生感到態度誠懇,評價中肯,進而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沖動,以良好心態進入學習,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適時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並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實合理的地方,引導學生圍繞矛盾大膽質疑,是尋找探究切入點的方法之一。如《奇異的琥珀》中,學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是漫長的,為什麼又一轉眼就過去了呢?圍繞這個問題,教師可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
思維定勢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維定勢點,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如講授寓言故事《濫竽充數》在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不是都是南郭先生的錯呢?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明白:如果齊宣王深入實際,了解實情;如果其他人出於善意,給予指出……南郭先生就不會落到如此下場。所以,可以引導學生從逆向的角度來分析課文,提高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總之,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每個老師都應創造性地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巢宗祺,雷實,陸志平,《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⑸ 小學語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小組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
1、出題。
2、分組。
3、搜集相關資料。
4、討論。
5、小結。
⑹ 淺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小組討論
為了扭轉課堂中出現的不良傾向,如何使小組合作討論從形式走向實質,讓小組討論收到實效呢?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1.小組討論的問題要有價值 好的問題是討論的起點。小組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是在學生個體無法獨立完成或不能很好完成時,通過集體共同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些一看就懂,一想就明的問題,不要大費周折的討論來討論去。組織小組討論的問題要能引起每個學生的思考,有討論的價值,要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引發學生獨特的見解。教師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一般採用以下方法設計論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1.1抓住課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例如《苦柚》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成甜的。」我們就以「苦柚到底是苦還是甜」作為論題展開討論。學生通過探究辯論,達成了共識,小姑娘的誠實打動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可伯父的心卻是甜的。這樣的問題設計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讓他們有所思、有所感、並有所言。 1.2抓住課文中能產生分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 如教完《草船借箭》一文後,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那「箭」明明是曹操被諸葛亮「騙」來的,為什麼題目卻用「借」?一石激起千層浪,眾說紛紜,有的說,用「騙」不好聽;有的說,用「借」能點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的說有借就有還,那些箭後來諸葛亮不是都還給曹操了嗎?所以用「借」好。這樣的討論,讓學生廣開思路,培養了思維的全面性和概括性。 1.3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展開討論 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讓學生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我們讓學生在小組內探討「課文中哪些地方反映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什麼草船借箭能夠成功?」這個問題涉及全文重、難點,可以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論題,通過群體的智慧,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便迎刃而解。 1.4於「無疑」處求「疑」,引發學生開展討論 在學習《找駱駝》一文時,當讀到最後兩個自然段時,學生對老人找尋走失駱駝的方法很清楚了,還可引導學生再次生疑:「走失的駱駝有那麼多特徵,為什麼必須順著它的腳印去找呢?」以此為切入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老人了解到的三個特徵,分別用三種方法去找,看一看結果如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只有順著腳印去找,才能找到駱駝。 2.小組討論的時機要恰當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在恰當的時機安排小組討論。 2.1在教學的重點內容上實施小組討論 教學的重點是課堂教學的「重頭戲」,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信息交流最密集的「中樞」所在,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點部位。在這里安排討論,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使學生都主動參與,與文本展開深刻對話。如《珍珠鳥》中最後一句話「信賴,不就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蘊含哲理,給人以啟迪。是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可以設計這樣一些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珍珠鳥為什麼會這樣信賴「我」?信賴創造了怎樣的美好境界?」學生通過認真閱讀課文,從文章中找到了有關的內容,在小組內的進行了充分地交流,從中明白了「愛」是「信賴產生的基礎,信賴產生了美好境界。 2.2在教學的「難點「上實施小組討論 所謂教學難點, 就是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問題,如《放棄射門》中「福勒放棄射門,到底應不應該?」這個問題學生說法不一,各執己見。於是我就按照學生的觀點把他們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正方的觀點是「應該」,反方的觀點是「不應該」,組織一次辯論會。雙方的辯論非常精彩,但是通過辯論,同學們明白了福勒在關鍵時刻放棄了輝煌的榮耀,卻讓我們看到了他背後的人性美,一個大明星的豁達的胸襟。 3.小組討論的安排要合理 在組織小組討論是如何分組?安排幾次?給多長時間?直接影響到討論的結果。所以每個環節都要非常周到細致。 3.1討論的分組要合理 為了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到參與討論,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採用以下三種分組方法:「同質分組」,即把具有相同學習水平的同學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每個成員制定相近的目標,參與公平的競爭;「異質分組」,即把學習水平處於不同層次的同學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發揮團隊優勢,落實後進學生的輔導,也有利於組與組之間公平競爭,因為彼此的整體水平接近;「自由分組」,即讓情趣相投的同學自由組織在一起,這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團體的凝聚力也較強。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遵循靈活機動的分組原則,除以上分組處,針對難度不同的問題,還可以採取同桌討論、前後桌討論、大組討論等等。分好組後,還要事先對組內的成員進行合理的安排,明確各自在合作中特殊的角色和職責,如主持人、記錄員、報告員和檢查員等等,確保達到團隊的目標。 3.2討論的次數要適當 一般情況下,每個學習小組有4-6人組成,每個學生都要發言,都要聽別人的發言,都要對別人的發言作出評價,同時來修正自己的觀點、看法,最後形成小組的意見。如果遇到較難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還要反復研討、交流,直至問題解決。小組討論的次數就不能過多,一堂課安排一兩次就可以了,切忌過於頻繁。 4.小組討論需要教師的引領 在開始合作學習時,經常會出現學生思維受阻或是討論與交流層次淺、表面化的現象。這時需要教師進行及時的引領,深化學生的認識與理解。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指導者、評價者。尤其在小組代表匯報的時候,有教師簡單、精練而藝術性的提煉指點,孩子們的思維會得到很好的提升。如在教學《登山》一文中,學生在交流「看完日出後,列寧該不該再走那條危險的小路時下山?」時產生了爭論:有的學生認為列寧應該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因為他不想讓害怕征服自己,他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有的學生卻認為列寧不應該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因為此時他不用趕時間,萬一掉下深淵,對國家的損失太的啊。這時教師適時指導:同學們,你們能聯繫上下文找出理由說服對方嗎?最終學生和老師一起深入文本,在探究、辯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列寧再走這條危險的小路不是冒險,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深入探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到位了。 小組討論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我們講究方式、方法,講究實施策略,它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在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txt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探究學習的主要特徵是「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習中,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過分強調接受與掌握,忽視發現與探究的價值,影響了學習的結果和效果。因此,要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基本要求。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探究學習能力。
一、培養探究學習意識
1、利用好奇心,引發探究意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具有探究意識,首先要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小學生對大自然的一切知識都感到新奇,求知慾非常強。利用這個特點,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如一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天,就這樣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是非常有趣的,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和語文成為好朋友,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你能像書中的小朋友一樣提一些語文方面的問題嗎?學生爭先恐後發言,有的說:「老師,我想知道你的姓怎麼寫?」有的說:「語文要學些什麼呀?」教師在學生提出問題後,適當地給予鼓勵,學生的探究興趣越來越濃。再如:《「你們想錯了」》一課,板書課題後,學生就發現這篇課文的課題與以往的課題不一樣,課題上有引號,抓住他們的發現,問:「請大家回憶,什麼情況下,要使用引號?」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這句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樣由學生的發現一步步激起他們學習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
2、質疑問難,增強探究意識。探究意識來自於質疑,善於發現問題,才會去探究解決問題,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好求謀解」來增強其探究意識。漢語中,有很多一字多義,一詞多義的現象,如《邱少雲》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用20分鍾。」這里為什麼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燒了半個小時才漸漸熄滅」。這一句的「才」與上一句的「才」一樣嗎?學生通過質疑了解到兩個「才」的意思不一樣,前一句表示時間短,後一句表示時間長。戰斗之所以結束得快,是因為戰士們被邱少雲的精神所激勵。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有這樣一段話:「你想,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哦!我恍然大悟,牆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抓住人們大笑追問:「人們為什麼笑?」「魯迅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嗎?」在學生探討不出結果時,及時給學生介紹魯迅生活的時代背景,再討論,學生明白,原來四周黑洞洞是指舊社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與反動勢力做斗爭時受到的挫折與迫害。學生完全理解後,繼續追問:「通過談碰壁這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魯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鼓勵獨特見解,鞏固探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有利於鞏固學生的探究意識。如《窮人》一課中,對於桑娜是否應該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把不同意見的學生分為兩組進行辯論,發表自己意見,深入理解課文。再如教學《狐狸與烏鴉》一課時,對狐狸有什麼樣的看法?大部分學生認為狐狸很壞,有個別學生提出狐狸很聰明,善於動腦筋。對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予肯定。但指出,狐狸確實動了腦筋,但是它是採取欺騙的手段來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這是不好的。再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完後,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討論:「現在有人提出在圓明園的舊址上,重新修建圓明園,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烏鴉喝水》一課,學完後,問:你還有其它辦法讓烏鴉喝到水嗎?
學生通過日積月累,漸漸的會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
二、教給學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1、讓學生會發現、善於發現問題。學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識後,那麼在課堂上會很踴躍的發問,但是有的學生的問題經常停留在一些詞語不懂上,無法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還有的學生根本就發現不出問題,在《撈鐵牛》一課,甚至有學生提出了鐵牛是死是活的問題。這樣,問來問去,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要讓學生明白哪些問題對掌握課文內容真正有幫助,我們才來解決這些問題。(1)通過課文標題發現問題,《全神貫注》一文,寫誰全神貫注?從哪幾方面知道羅丹全神貫注?有的課文在結尾處發現問題,如《峨眉道上》,最後一句話:啊,默默地付出辛勞的鋪路人啊,你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問:平常,我們把什麼樣的人叫英雄?為什麼說鋪路人是無名英雄?(2)通過重點詞句發現問題。如:《白楊》一課中,有「沉思」一詞,在文中兩次出現,爸爸這兩次沉思,都想了些什麼?說明什麼?(3)根據文章前面要求預習的內容發現問題。人教版小學語文課本,每篇課文前面都有預習內容,往往揭示出了問題,要引導學生從中發現。
2、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探究、解決問題。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發現問題後,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問題。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嘗試採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於自己的獲取新知的途徑。這「新知」可以是對所有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對別人不新,而對自己卻是新的。(1)讀思結合,探究問題。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讓學生仔細閱讀,盡可能從已有的資料中找到答案。對難題要推測幾種答案,經過周密思考,選擇最佳答案。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有這樣一句話,「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連用了兩個「不可估量」是為了()。教師出示三個答案讓學生選擇。①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②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祖國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③強調說明圓明園的毀滅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難以推算的巨大損失。從畫線部分可以體會到()①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②作者對侵略者的仇恨。③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④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贊美之情。學生必須反復閱讀才能得到正確答案。(2)思議結合,探究問題。經過閱讀思考,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與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與已有答案不一致,這不一致有可能是學生找到的答案錯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止一個。這時可讓同桌議一議。(3)合作討論,探究問題。我國有句俗話「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在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分小組合作互幫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為學生探究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關系。在新的課程體系中,要求建立平等對話、合作理解的師生關系。在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時,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1)教態親切,情緒飽滿。(2)多翹拇指,多表揚。(3)發現問題,及時指導。(4)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2、充分利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積極探究。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各學段的階段目標中列出了綜合性學習的具體目標。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渠道,在觀察、實踐中,積極探究。如第十冊實踐活動《創辦班級圖書角》,利用班委會,號召全班學生創辦班級圖書角,圖書管理員全班輪流擔任,大家分工合作,討論、探究怎樣為圖書登記造冊,設計製作什麼樣的借書卡,制訂書籍借閱制度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激發。再如第十二冊實踐活動《搞一次環境調查》,學生通過調查周圍的人群,對自己居住所在地的環境進行考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著撰寫調查報告。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
3、靈活採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1)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起學生興趣,探究氛圍容易形成。(2)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只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氛圍。(3)開展實驗活動。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
總之,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我們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此責,利用語文課堂這塊陣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能夠終生受益。
⑻ 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時怎麼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又是小學生健康心理的表現。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心理學家肯定地指出:不會合作就沒有成功。但這種學習法並非在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中都能得到很好的運用。有的課堂上,孩子們對於小組的合作是一個條件反射,只要老師一叫合作學習,他們就統一把小腦袋轉過去,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你一言我一語,每個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沒有實質效果;有的課堂,小組組長一人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聽眾,不作任何補充,個別學困生把此時作為玩耍的最好時機,久而久之,培養了部分學生的惰性。這樣的小組討論只流於形式,圖個熱鬧,對學習收效不大,甚至是無效的。如何組織學生有效的合作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嘗試運用以下四點:一、合理組建學習小組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體驗成功、探索與發現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認真考察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力特徵,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性格愛好、成績差異等因素進行詳細了解,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優勢互補」的分組原則,把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由4個程度各異的學生組成,其中設組長一名,負責組織小組學習;副組長一名,負責小組的協調、記錄工作。組長、副組長、另外兩名組員則依次命名為1、2、3、4號,在合作學習時,一般情況下4號質疑,3號解疑,2號補充,1號總結。除此之外,小組成員之間一起朗讀、背誦、預習、復習、提問、復述課文、探討疑難問題、互相批改作業等等。而教師檢查時就不用逐一叫學生名字,可以直接請小組中的某一號發言,也更利於不同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二、樹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學習小組建立了,樹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我們要通過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成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它必須要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合作、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的同時,讓他們切身地感受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蘊含著集體的榮譽。實踐中我們時常會發現,當我們一句激勵的話語關注到群體的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就會逐漸產生;當我們的教育評價經常關注到小組的發展時,他們的團隊精神也會逐漸得到培養。如:「第一組的成員在討論問題時都在積極地發言,認真地傾聽,他們合作一定會很成功!」「你們小組的成效如何能否向大家匯報一下?」(讓學生匯報結果是代表一個群體的意見,小組成員一定會引以為榮,也一定會認真聆聽,還會做好補充的准備。)「誰願意代表自己的小組來演示演示這個過程?」……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就是需要我們這樣不斷的引導和培植才能逐步形成,我們不僅要讓他們在小組的成長中逐步感受到在集體中生活和學習的快樂,而且還要教會他們客觀地看待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更好地激發他們集體的榮譽感。三、恰當指導合作學習1.根據目標,確定學習方法和步驟。在合作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明確學習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完成目標任務。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初期,大多學生由於沒有合作學習的經驗和方法,不知道學什麼,怎麼學,這時需要教師幫助學生確定小組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步驟,才能保證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速度、質量。如進行第一階段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學習:(1)讀課文中的生字,想法記住每一個生字;(2)畫出生詞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詞語,然後小組討論,說說他們的意思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3)組員輪讀課文(每人一節),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哪些方面;(4)選出自己喜歡的一節,讀給小組成員聽,讀後其他成員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進入第二階段合作學習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習:(1)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哪些詞句最能反映這方面的特點;(2)細細品讀這些句子,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旁邊;(3)小組交流補充;(4)討論怎樣讀好這一節,練讀。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後,各小組用什麼方法、步驟來學習,可由學生自己選擇,自主確定。2.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調控和指導作用。(1)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但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教師應該發揮其指導作用。例如在學習《只揀兒童多處行》時,可引導學生「這篇課文主要是寫兒童,為什麼作者又用了許多筆墨寫花兒?」這種綜合性的問題,讓同學們通過彼此間的合作來解決,這比單純的個人思考效果要好得多。(2)在課堂上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及時走下講台巡視,參與到小組中去,積極地看,認真地聽,並及時了解學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時給予點撥調控課堂,防止延誤課時,防止學生思維分散後偏離學習重點。一旦發現學生有獨特新穎的見解,就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促使他們更加踴躍地思考和學習,同時也給同學們一個示範作用,讓其他的小組成員更加積極的思考。(3)在匯報學習成果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的判斷,不能學生說什麼都一味地說好,並不斷地給予贊揚。應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作出客觀的評價,以便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加深認識。三、精心設立評價機制教師的評價對激勵學生參與活動,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作學習追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教學境界,也把它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為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激勵學生不斷提高小組合作活動的水平,要加強激勵評價。1.序號調換為了提高小組成員的參與積極性,我把小組成員序號的命名權放手交給了組長:即序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組員的表現適時調換。如果一段時間4號的學習勁頭足,課堂表現好,就可以晉升為3號;反之,如果2號表現退步,小組成員對其不滿意,則可以把其降為3號。這樣,每個小組成員就會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進步。2.激勵表揚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經常性地評比最佳小組,推出「最佳小組發言人」的形式,激勵所有成員主動承擔責任,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局面,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針對語文教學的特點,在預習檢查、課文分析等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上課聽課情況,回答問題的情況,給各小組打分。小組的上課紀律、作業上交、單元測試等表現突出的都給予獎勵。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採取形式不一的合作學習,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促進學生知識的豐富和能力的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⑼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師們從改變自己開始,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創設情境、質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相關策略,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後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像:他是誰?他用什麼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鍾後,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裡游,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生性好動,求知慾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裡騙箭的,課題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言。「我覺得是『借』,因為後來在火燒赤壁時,周與諸葛亮把箭還給了曹操。」「從書上寫的『謝謝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對方情願給你的,才叫『借』。」「我認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為了贊揚諸葛亮的才幹,說諸葛亮能神機妙算。」……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多爭辯,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採用鼓勵、引導、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