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應以教材為主線,在課內外閱讀中、寫作中、在作業批改中滲透積極健康的德育思想。同時,在課外,鞏固正確的德育思想;以日常生活為範例,以豐富的活動為動力,推動德育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語文教師將德育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才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知識的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的水乳交融,齊頭並進。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使命,德育是育人的靈魂,在學校教育中應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學校里的每位教師都應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參與德育教育的全程管理,要關注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經濟轉型期的今天,社會發展很大變化,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抓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強和提倡學校的即時性教育與社會後果性教育應統一起來,讓每個孩子都能深刻體會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對其人生的影響,並幫助學生積極健康面對學習、生活。這是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不要牽強附會,更不要脫離語文課的特點,要講究自然的滲透,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滲透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國著名教育家於永正也說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因此,我想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是不露痕跡地滲透,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
二、教材閱讀: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
如何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首先,教師必須要有德育滲透意識。教材閱讀是進行的與教育的很好的方法,教師幫助學生閱讀,並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文道統一原則,不要只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去教學生字、詞、句、段、篇、語法等等基礎知識,為了考試而教,為了教書而教,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試想我們教出來一個頂級的科學家,但他沒有愛國的情感,他又怎麼會願意為祖國作貢獻呢?一定會跑到條件好的國家去為別人作貢獻。反之,如果我們只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在課堂上耗費大量時間去進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是不可取的。試想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字、詞都沒有學會,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又怎能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在教學生閱讀文章時不能太直、太白、用法規式的命令教育,教育能否內化,能否使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化並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無為而治,求本逐末,循循善誘,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搞得轟轟烈烈,要求穩。才能使孩子保持公正的心進入社會,這種教育不是一句話就能有效的,這需要多年的基礎,也不是一個老師能做到,而是一個循環,它是一個工程。
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語文教學要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學生經常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基於這種理念,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教材中德育滲透點,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自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於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進去?首先確定向學生教育的內容,並明確教材中德育滲透的要點,同時尋找適合的方法和途徑來進行。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什麼?這是每位教師要研究的。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中都有德育,我們的教材也蘊涵著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內容,將生活中的德育與教材中的德育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我們的教育賦予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師對教材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閱讀活動中體會深邃的德育內容。
三、課堂互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小學的孩子們可塑性都很強,老師的一言一行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都很重。所以教師在與他們打交道、授課過程中,自身就要注意做好表率和榜樣。首先在課堂上應當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平等、融洽的互動氛圍,盡可能地讓孩子們成為主體,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引導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要一視同仁,並能准確記住他們每一位的名字,遇到問題時,不表現出急躁和訓斥,選擇更有利於孩子們接受的方式去溝通解決。在課堂上倡導多用一些鼓勵的教學用語,如請大膽說出來、幫我指出來等等,做到不以權威者的姿態自居。在課堂外則要主動給予學生們關心和鼓勵,經常與學生有知識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
輕松、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德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與學生間保持互動關系。在課文講解、習題輔導等課堂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溝通的快樂,對教師傳遞的德育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同時也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也能發表意見,並找出理由分析具體的實際問題。
普斯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當今新形勢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更加清楚自己工作的價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和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培養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的有用人才。
四、課程研究: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對課程本身要進行研究。課題要進行立項,要給予指導,要組織團隊,進行團隊式的研究,必須是協作,合起伙來的干。依靠集體的智慧。對課題進行分解。德育內容的挖掘,德育方法的選擇。探索小學語文課中怎樣進行德育品德方法的探索。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有一定的幫助。分解後的子課題組,在備課時,就有思想准備,列出一個表(欄目:章節、單元、課題、挖掘的德育點、方法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片段、教學實錄、教學效果、師生評價、教師反思等)全書中所有的德育內容點,方法選擇,全都要列出來,進行有效研究和探索。
德育工作者要將學科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用充分的時間要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與探索,怎樣研究、如何探索、是否有效,這需要學科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展示和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互動研討,教師總結的不同方法和途徑互相間進行提示和借鑒。《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所以我們頭腦中要樹立德育滲透意識。其次,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做好德育滲透預設,教學預設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的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也能做到德育滲透預設,那麼,教師在課堂中就能做到敘事與明理相協調,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相統一,能力培養與道德品質相一致。因此,教師在做課程研究時應做到以下幾點:鑽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透點;課堂互動,生成德育滲透點;明理提升,落實德育滲透點。
②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
③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
文昌市南陽農場學校 陳澤軍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等諸育的和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書育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淺談一些見解。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長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盧溝橋的獅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從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根基。 二、通過教師示範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位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事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城》時,首先向學生介紹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的氣魄雄偉,接著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巨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課文的閃光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都有一項德育任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後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感情,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歸納出中心思想後,學生識記,久而久之,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務成了一句空洞的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為主。入選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閃光點」,即德育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或抓住其中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來打動學生,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課文中的閃光點挖掘出來,使其放光,是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小紅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犧牲自己也不願拖累別人的好品質。教學時抓住體現小紅軍「倔強」的詞語來和句子來理解,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的感情不斷得到升華,小紅軍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閃光。最後,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小紅軍,深入感受小紅軍那種頑強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德育滲透還必須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文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後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讓學生針對阮恆的做法進行討論,很快形成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阮恆這種舉動是令人欽佩,從阮恆朴實的語言中體現偉大的人格。第二種、認為阮恆是傻子,以為要把血輸給小女孩,自己就會死,可還是讓醫生抽他的血。針對兩種不同的說法,教師充分讓學生有爭論的時間,並要以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不久,第一種說法的同學首先根據課文中描寫阮恆幾次舉手又放手,最終還是舉起了手的行動說明阮恆也猶豫過,但善良的本性使阮恆選擇了救小女孩,然後結合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終於把第二種說法的同學說的無以對答,也接受了第一種說法。在這爭論的過程中,這一課的德育任務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已經認識到做人要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真誠地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深挖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④ 如何在小學語文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王曉凱
一、引言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重要使命,德育是育人的靈魂,在學校教育中應處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事實上,學校里的每位教師都應是德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參與德育教育的全程管理,要關注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問題。經濟轉型期的今天,社會發展很大變化,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抓住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強和提倡學校的即時性教育與社會後果性教育應統一起來,讓每個孩子都能深刻體會到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對其人生的影響,並幫助學生積極健康面對學習、生活。這是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德育的方法與途徑研究,不要牽強附會,更不要脫離語文課的特點,要講究自然的「滲透」,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滲透」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國著名教育家於永正也說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如果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因此,我想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是不露痕跡地滲透,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
二、教材閱讀:德育教育的基本手段
如何達到「水到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效果?首先,教師必須要有"德育滲透"意識。教材閱讀是進行的與教育的很好的方法,教師幫助學生閱讀,並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文道統一原則,不要只注重了語文的工具性,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去教學生字、詞、句、段、篇、語法等等基礎知識,為了考試而教,為了教書而教,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試想我們教出來一個頂級的科學家,但他沒有愛國的情感,他又怎麼會願意為祖國作貢獻呢?一定會跑到條件好的國家去為別人作貢獻。反之,如果我們只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在課堂上耗費大量時間去進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也是不可取的。試想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字、詞都沒有學會,連課文都讀不通順,又怎能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在教學生閱讀文章時不能太直、太白、用法規式的命令教育,教育能否內化,能否使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化並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無為而治,求本逐末,循循善誘,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搞得轟轟烈烈,要求穩。才能使孩子保持公正的心進入社會,這種教育不是一句話就能有效的,這需要多年的基礎,也不是一個老師能做到,而是一個循環,它是一個工程。
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語文教學要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將語言文字的訓練。句段篇章的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充分利用課文內容中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學生經常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基於這種理念,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教材中德育滲透點,不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自然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於任課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進去?首先確定向學生教育的內容,並明確教材中德育滲透的要點,同時尋找適合的方法和途徑來進行。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什麼?這是每位教師要研究的。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實踐中都有德育,我們的教材也蘊涵著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內容,將生活中的德育與教材中的德育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我們的教育賦予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師對教材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在閱讀活動中體會深邃的德育內容。
三、課堂互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小學的孩子們可塑性都很強,老師的一言一行在他們心目中的分量都很重。所以教師在與他們打交道、授課過程中,自身就要注意做好表率和榜樣。首先在課堂上應當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平等、融洽的互動氛圍,盡可能地讓孩子們成為主體,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引導他們。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不好的,都要一視同仁,並能准確記住他們每一位的名字,遇到問題時,不表現出急躁和訓斥,選擇更有利於孩子們接受的方式去溝通解決。在課堂上倡導多用一些鼓勵的教學用語,如「請大膽說出來」、「幫我指出來」等等,做到不以權威者的姿態自居。在課堂外則要主動給予學生們關心和鼓勵,經常與學生有知識的交流和情感的溝通。
輕松、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德育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與學生間保持互動關系。在課文講解、習題輔導等課堂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溝通的快樂,對教師傳遞的德育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同時也應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也能發表意見,並找出理由分析具體的實際問題。
普斯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於它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當今新形勢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更加清楚自己工作的價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和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真正培養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的有用人才。
四、課程研究: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對課程本身要進行研究。課題要進行立項,要給予指導,要組織團隊,進行團隊式的研究,必須是協作,合起伙來的干。依靠集體的智慧。對課題進行分解。德育內容的挖掘,德育方法的選擇。探索小學語文課中怎樣進行德育品德方法的探索。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有一定的幫助。分解後的子課題組,在備課時,就有思想准備,列出一個表(欄目:章節、單元、課題、挖掘的德育點、方法的選擇、課堂教學的片段、教學實錄、教學效果、師生評價、教師反思等)全書中所有的德育內容點,方法選擇,全都要列出來,進行有效研究和探索。
德育工作者要將學科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用充分的時間要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與探索,怎樣研究、如何探索、是否有效,這需要學科所有教師的共同努力。通過語文課堂教學的展示和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互動研討,教師總結的不同方法和途徑互相間進行提示和借鑒。《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所以我們頭腦中要樹立「德育滲透」意識。其次,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做好「德育滲透」預設,教學預設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的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的時候,也能做到「德育滲透」預設,那麼,教師在課堂中就能做到敘事與明理相協調,知識傳授與德育滲透相統一,能力培養與道德品質相一致。因此,教師在做課程研究時應做到以下幾點:鑽研教材,尋找德育滲透點;課堂互動,生成德育滲透點;明理提升,落實德育滲透點。
德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百年育人,德育第一。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個概念之中——道德。」知識的教授固然重要,對孩子們的德育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學科內容的實際出發,加強教學教育性,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於整個教學始終。
⑤ 小學生德育小故事
陶行知獎學生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擔任一所小學的校長時,看到男生王友回用泥塊砸班上的同學,當答即制止了他,並要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
放學後,王友已經等在校長室准備挨訓了,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驚異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說:「你能正確的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懷揣著糖果離開校長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難想像.
⑥ 德育小故事
德 育 小 故 事
——蝴蝶的命運
王志華
平時,我經常午休時在教室里為個別學生解答一些數學上的問題。
一天,有一個學生走到我面前,頑皮地對我說:「王老師,我們問的數學問題一般你都能回答,現在我想問一個不是數學上的問題,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和能不能回答出來?」我說:「試試看。」這時他對我說:「現在我兩手合著的裡面是一隻蝴蝶,你能猜出它是活的還是死的?」
我注視著這學生的眼睛,心中有數,這是他在電視智力大沖浪等一些節目看來的問題,如果回答他蝴蝶是活的,學生會暗中加勁把蝴蝶壓死,如果回答他蝴蝶是死的,這學生就會張開雙手讓蝴蝶飛走。我當時說:「這個問題很有趣,在上課時讓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好嗎?」
上課時,我讓同學們一起討論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同學們討論的很起勁,那位提出問題的學生也很高興。後來我引導學生這樣回答:「這只蝴蝶的死活,就全看這個提出問題的學生了。」
最後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了在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我們學習態度的認真不認真、上課專心不專心、作業做得好不好等等,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以後升入高一級學校,需要就業,創業等等,只要認真刻苦,一般可以成功。許多事情就是一連串的抉擇,每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在你自己的手中,只要努力學習工作,終會有成功的希望。
⑦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李金鳳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而不是一種外在的附加任務。」因此,德育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促進各方面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現簡單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深鑽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觸」發點。 語文是表情達意、思維交際的工具,它可以傳承文化,傳達社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鑽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觸」發點,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從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養等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德智全面發展。 1、識字、寫字教學中結合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滲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大一部分老師往往把識字教學看著是老師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學生在下面一次又一次地讀字、記字,把寫字教學看著是學生對著課本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師只把學生看著是識字寫字的「機器」,全然不顧學生自身的需求,不顧學生學習興趣及能力的培養,只是一味地把這些字「灌」進學生的腦海中,違背了一般的教育教學規律,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不僅形體優美,而且結構講究對稱又富於變化,同時追求嚴整又不失靈活,體現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因此,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漢字本身的筆畫、結構和形體等特點滲透德育,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所學漢字的特點,再讓其在討論交流中分析這些漢字與做人處事之間的關系,將識字、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筆畫、結構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團結友愛、謙讓互助、集體主義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教學「婆」這個生字時,我故意將「婆」字下半部的「女」那一橫寫得很短,讓人一看上去下面的「女」像被什麼壓得喘不氣來一樣。再讓學生跟寫得規范的「婆」相比較,看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哪種寫法好看。通過一番比較學生知道了:,要寫好「婆」這個字,寫好下面的「女」是關鍵,一橫要長,要將上面的「波」托住,這樣這個不「婆」字才站得穩,立得正。由此,我進一步點拔:漢字也和我們人一樣,他們由兩個字或三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就像我們的家庭一樣,要相互團結、合作,互相謙讓,互相幫助,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而美好。再如在教學「人」字時,我讓學生明白,這個字雖然是一撇一捺兩筆組成,但要寫好這個字卻不易,因為它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互相依靠的,只有這兩筆相互合作,共同支撐,才能讓這個「人」字穩穩當當地站立。 2、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小學語文教材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找准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實踐,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下面以《太陽是大家的》一課為例談:在本課的第二小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太陽把它的金光往鮮花上灑,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巧妙地引導學生「浮想聯翩」,隨著學生的想像之門的開啟,一句句充滿愛心的話語,一聲聲代表真誠的感謝從學生們的小嘴中流出,此時的學生彷彿已是陽光、鮮花、小樹,伴隨著這種真切的情感體驗和形象的思維、想像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太陽對鮮花、小樹的愛護,也讓學生懂得了鮮花、小樹對陽光的感謝,此時學生的心中也埋下「愛心」「感恩」的種子。在後面的第四小節的教學中,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太陽它為什麼要到別的國家去呢?它在別的國家都會幹些什麼呢?讓學生明白太陽不僅是屬於我們的,也是屬於別的國家的,她也要把她的愛給別的國家,所以說太陽是大家的。從而也讓學生懂得愛是要分享的。最後在讓學生交流「那作為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分享太陽的溫暖的全世界的孩子,應該怎麼做呢?」使其體會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處,加強信任和理解,人類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3、在習作教學中觸發學生的情感火花。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是學生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是學生自我個性和內在感受的真實再現。因而在習作教學中,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限的空間里,觀察、交流,放飛學生的思維,激發情感的火花,使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觀所悟,結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達,並在表達中受到情感洗禮,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二、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1、加強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2、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 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