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國家標準的20%。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由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餘篇,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書筆記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創作熱情。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會讓創作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積淀、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⑵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有哪些
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
思維能力
初步審美能力
⑶ 小學語文四大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四大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
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因此,思維發展與提升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3、審美鑒賞與創造
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語文活動是人形成審美體驗、發展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閱讀鑒賞優秀作品、品味語言藝術而體驗豐富情感、激發審美想像、感受思想魅力、並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養成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
4、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
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人文底蘊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麼是「語文素養」呢?按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說法,「語文素養」是指「中小學生具有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文學、文章等學識修養和文風、情趣等人格修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哪裡來》)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也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學科素養加上「核心」後,除了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知識、能力之外,還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趙福樓《談談語文核心素養》)由此,語文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那麼,作為一名基層的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呢?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實踐過程:
一、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設計預習作業,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學習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學習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讓學生收集寫景狀物的經典散文;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文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請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誦讀精彩文本,培養語感能力。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走進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和課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不足國家標準的20%。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課余自由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學生帶領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涉及歷代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碩鼠》《蒹葭》《桃夭》《子衿》等二十餘篇,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狼三則》《愚公移山》《陋室銘》《出師表》《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部分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主要背誦的是宋詞,如《念奴嬌》《雨霖鈴》《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撰寫、交流讀書筆記,提高寫作水平。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至少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書筆記,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書筆記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書筆記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利用媒體資源,激發創作熱情。每次習作,選擇部分同學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會讓創作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積淀、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⑸ 如何提升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
一、在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課前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講授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講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我讓學生收集描友誼的詩句;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句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分抽選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上課時,我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來培養學生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最終達成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內涵比較深刻,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文中許多句子比較長且難以讀通順,因此教學時我反復讓學生誦讀,甚至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地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感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非常低,粗略估計平均閱讀量應在國家出台標準的20%以下。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我採用買、捐書、漂書等多種形式。)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可以是古代詩詞,也可以是現當代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上台背誦並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利用顯示頻展示)。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范圍涉及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既有古代的經典,也有現當代的佳作。《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芣苢》《木瓜》《碩鼠》《蒹葭》《桃夭》《子衿》《河廣》《式微》等,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篇目、《子魚論戰》《狼三則》《愚公移山》《聽穎師彈琴》《陋室銘》《出師表》《孫子兵法》《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在鄧人涵、成超、梁鏵文等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背誦的宋詞篇目有《念奴嬌》《玉蝴蝶》《雨霖鈴》《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滿江紅小住京華》《慶清朝慢》《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用兩個月時間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後感,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後感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後感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每次習作,我會選擇部分同學(盡量不重復)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就會一直堅持寫下去,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⑹ 小學階段如何落實語文的核心素養
多讀書、多寫字、多了解和自己相關的時事。一、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力決定了一個人的競爭力。良好的語文素養,不但是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語文素養的黃金時期。語文素養高的人,其情感更加真實、細膩和准確,其審美更加體現深度、高度和維度,其內心更加追求知行合一,其行為更凸顯正能量。因此,在小學低年級,應當高度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二、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培養依據《新課程標准》要求,小學生語文素養,歸納起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四個方面。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中存在「認識不到位」,「目標不明確」、「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識字能力,輕寫字能力培養。據了解,大多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就很重視教認字、識字。上小學後,識字能力發展得很快。但由於這些學生動筆機會少,再加上書法教育未能被大多數的家長和幼兒園重視,學生往往對字詞只是簡單的「認識」,而不知其結構章法,更不清楚其含義及運用。二是重聽話能力,輕說話能力的培養。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以老師教學生聽和說為主。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是那樣說,學生怎樣才能說好等,要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學方案,並非能一蹴而就。一些學校專門開設了說話課,但說話課尚無專門、實用的教材,學生說話能力培養的效果不怎麼好。三是語文課重視,其他學科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