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怎樣從語文要素,文體意識,閱讀策略方面進行評課
評課即課堂教學評價,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對上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確立現代化教學觀,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常規管理,開展教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評課也是一種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學習和培訓,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觀懂課、觀清課、議好課。評課者一方面應具備一定的教學修養和經驗,一方面應掌握一定的觀課技術要領,需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為基礎,以看、聽、想、記、談等多種評課活動協調為保證的立體性綜合技能。
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者斯皮爾伯格就教育評價說過一句非常精闢的話「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課堂教學評價是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有關理論,按照一定的標准對授課者的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分析、評議,指出其成敗得失,認定其優劣的教學研究活動,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評課使授課者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改進不足,使聽課者獲得啟迪借鑒,從而取長補短,最終達到迅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能力的目的。如何評好課,對許多教師來說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對於部分新上任的老師來說,卻是一個看似簡單而實際茫然的問題。
一次成功的評課,需要評課者具備以下基本素養。
1.正確的評課目的
評課的目的是什麼?是在肯定與否定中讓授課者看到自己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獲得進一步提升的信心和途徑;讓聽課者通過對授課者的觀摩,吸收新的科學的現代教育思想與理念,與授課者共同提升。
2.規范的流程意識
任何評課活動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議題。在評課活動中,我們主張「流程規范,焦點集中」。每一個授課的老師都有自己的設計和思考,都有想表達和展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如果在課前就讓授課者說說自己想給大家呈現什麼,讓聽課者有明確的注意指向和問題期待。評課是,大家又能圍繞相應的主題結合課堂上的現象集中探討,深入對話,相信評課者收獲會更多。
3.先進的教學理念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評課活動得以成功開展的重要保障。時代要求我們教師不應該知識教書匠,也不應該知識蠟燭,而應該是學者型,研究型的教師,不僅要求我們是教學骨幹,更應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歸類總結上升為理論的研究者;要求我們用這些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使學者學得輕松,教者教得舒心,聽者聽得明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那麼,評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評課前的准備
(1) 課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包括了解相應課文
(2) 根據自己近期思考的問題作幾個假設
(3) 根據自己研究的課題提出幾個問題
(4) 有的放矢的去聽課
(65) 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活動,包括時間分配,雙方各自的言行等詳盡記錄。
(6) 聽課結束後要及時反思
(7)結合開始提的問題進行整理。
1、 注意的問題
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對於教師的教,聽課時重點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授課者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確定了怎樣的教學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目標?
第二,課程的導入,採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的情景等,教師如何設計有關問題,如何呈現,如何安排活動拓展學生能力?
第三,從整節課看,體現出教師何種教學思想?
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聽課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是否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第二,整節課中,學生的活動佔全部課堂時間的比值?
第三,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哪些方面獲得了利益?
聽課時,教師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節課奠定基礎。
2、 關於評課的角度
評課可以從很多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展開:可以評教學目標,可以評教科書處理,可以評教學程序,可以評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可以評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還可以評課堂效果。這些內容只是普通的評課內容,重要的是轉變方式,從學生的角度來聆聽分析一堂課,有的放矢地研究剖析一節課,實實在在地解決一兩個問題,這樣的評課才是有效有益的。
總之,評課是教師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真正掌握這項基本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評好一堂課必須站在全面的發展的高度進行,體現現代化教育觀念,明確評價的內容、標准、要求。當然評課的知識要點或應該注意的問題並不是僅有這些。教育心理學認為,練習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徑。因此,要掌握評課的技能,教師還必須運用這些評課的知識進行評課實踐。評課文化文化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評課活動才能真正促進教師學生與教育的健康發展。
B.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是怎樣的
我認為教材內容不等同於教學內容。長期以來,教師們一直受到:在課堂教學中是以教師為中心、在課堂上開展工作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以課本教材為中心的影響。這種影響牢牢地束縛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及教學行為,使得眾多的教師不敢越雷池一步。於是到今天就演變成了「考什麼,就教什麼;考什麼,就學什麼」,出現了越教越死,越學越死,只記結論不講過程的局面。
顯然的,這種現象出現,與新課改精神是相背離的。那麼,應怎樣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呢?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就必須首先搞清楚這兩個概念的問題:
「教材內容」。這是學科教材具體形態層面的概念,它主要 面對「用什麼教」的問題:為了使廣大的學生較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學科教材編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麼教」的建議。理想的情況,學科教材內容應該做到「課程內容教材化」、「教材內容課程化」。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課程內容要通過種種資源的運用使之具體地顯現;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走進教材設定的世界,構建科學的思考與研究能力。事實上,這種情況由於受到客觀制約,是很難實現的。
「教學內容」。這是學科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為使具體情境中的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邏輯性地蘊涵了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等教學理念。
當我們了解了上述概念的區別後,也就明白什麼是教學內容,什麼是教材內容了。所以說,教材內容不等於教學內容,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不同的概念,作為教師,不能再單純、片面地將教材內容理解為教學內容了。
怎樣將教材內容轉換為教學內容,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用心揣摩:揣摩教材;揣摩學生;揣摩教法;揣摩教學情境的設計等。教學內容既然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加工,這中間就有裁剪取捨和編排組織的問題。因此說,教師備課,不是簡單的教材內容大搬家,不是印刷體的手寫化。唯如此,備課的真正意義才能得到落實,高效課堂目標才能真正得到實現。
我認為,教材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應著重把握以下幾方面:
一、妥善處理「城市化」傾向的教材
教材的編寫者主要是生活在城市的學者、專家,他們有時為了獲取相關的調研數據,在學生中進行調查,但往往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城市學生,使得我們的教材、試題有明顯的「城市化」傾向,有些農村中學的學生無法理解,在授課時對其做一個簡單的變革,讓其符合農村實際,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二、根據學生實際處理教材
教材中的觀點都是編者經過精心策劃的,具有嚴密的邏輯順序性。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在編寫教材時有時無法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碰到的具體問題。此時作為老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或最關心、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進行授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們的編者在編寫教材時已經賦予老師靈活處理教材的權利。
三、運用課外事例、書本事例 , 豐富教材
如今的教材已經為我們的教學和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為避免教材中材料的不足, 教師在運用這些材料時應對它們進行認真地再挑選.對一些蘊意不深文字淺顯的事例材料,只要求學生自閱,教師略為點撥皆可,而對一些因受教材篇幅限制敘述過略的典型事例材料,教師則須對其進行充實性講解。同時教師應善於收集那些與學科知識相關的事例材料,在收集事例材料時,要注意事例材料的科學性,真實性,並適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學生的生活環境是豐富多彩的,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現象他們都有所見有所聞.其中一些社會反面的人和事也必然成為他們見聞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涉及到這些社會現象的事例材料是難以迴避的現實。但是,教師在使用反面事例材料時,必須在堅持正面教育的前提下,一方面要把握一定的量和度,另一方面更要善於引導.用對反面事例材料持批判地講述,達到正面教育的效果。
教師運用的事例材料應有強烈的時代感,特別要善於運用一些學生關注和喜愛,而又是在近期發生的事例材料。這樣能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有新穎感,使學生更能夠接收和理解教師的教學。教師在上新課時,不要怕 「 炒現飯 」 ,除了找一些課本以外的典型事例進行論述外,還要充分運用課本的典型事例,對於這些課本事例不要怕學生已經看過,教師可以對這些學生已經了解的事例進行概括、綜合,用以分析、論證基本觀點,這樣學生在熟知具體事例的同時,能夠理解記清知識要點,有利於理清教材結構,更好地論證基本觀點和原理,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對於課本教材中實例教師要避免不管不問。
此外,運用事例材料進行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地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投影,幻燈,錄音和錄像等。採用這些教學手段能使事例材料的運用更為直觀,其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現在各校基本已將電腦多媒體引入了課堂教學,在為教學中運用事例材料開拓了更為美好的前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紙質教材知識承載量畢竟有限,編者難以緊隨時代的發展變化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迅速打造「升級版」。此外,容量有限的教材不可能將所有內容明示出來,少數知識點由於缺乏足夠的條件難免讓人產生疑問。因此,教師不應拘泥於教材,而應大膽用好、用活教材,應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科學合理地生成或添加少量內容來彌補教材的些許缺陷,使教材內容這一「骨骼」變得血肉豐滿,使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生機,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升華。我們的源泉便來自教師、學生豐富、鮮活的教育實踐。教師實踐的智慧總是勝於理論的智慧。課改必定在實踐中踐行,我們得在教學實踐中去磨礪、去礪煉,只要我們充分利用我們手中材料,用好用活我們的教材,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讓我們師生都迎著課改的風浪,在實踐中成長吧!相信經過短暫的陣痛,便會迎來一個新的開始。這是我一名普通教師的期盼,是千千萬萬孩子們的心願,更是我國教育大業的希望
C. 小學語文不同文體文本教學模式的重點是什麼
幫助學生建立不同文體的概念,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為自己的寫作起到遷移作用。
D. 如何突出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的文體特點
創設童話情復境,激發學生學習制慾望
小學生的思維特徵具有具體性和形象性的特點,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童話教學的時候,首先創設出能夠吸引小學生的具體情境,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創設童話情境時,一方面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另一方面要考慮到課文內容,做到所創設的情境成為小學生已有的水平和要達到的水平之間的聯結。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童話所表達的內容,掌握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信息,拓展他們的想像空間。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於活躍班級氣氛,加強課堂中的互動交流都具有積極影響。比如在《井底之蛙》一文的教學中,青蛙和小鳥的一段對話,讓青蛙認識到了自己見識之少,明白了世界還有很多奇妙的事情。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很多想法進行反思,讓他們思考自己的一些言行是否有不當之處,並且對這個世界產生進一步的認識。
E. 小學語文教科書主要存在哪些文體
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應用文。四大文體,是咱們國家教科書的一貫內選用標准。我已經10多年容沒接觸過小學課本了,還真的沒辦法肯定地說哪個體裁一定沒有,不過咱們可以分析一下:
考慮到是小學生看的,議論文應該可以排除,這個體裁需要一些矛盾,然後再反證這個矛盾,對小學生來說不太好理解;說明文應該不會有,這個比較嚴謹,不太適合小學生學習;
應用文按說不應該有,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定會有,不然怎麼學會寫請假條。
記敘文肯定會有,這是最容易理解的體裁,
F. 小學語文有哪些文體,各種文體如何教學
1、引導學生分析情節結構。
2、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回
教師如能從品人入手讓學生認識文答中的作者和行文時的作者,教學生品讀出作者文中的情思和寫文時的真情,長此以往,學生一定能品文而識人,知曉每一位散文家的文體風格。反過來也是同樣的,學生把握住每位作家的文調,就能很快的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認識作者本人,最終都能達到散文教學的成效。可見,品人、品情、品文是相互依存,共同滋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