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發展。要處理好讀」、和寫的關系,充分發揮其作用。
一、讓學生學會傾聽
現在的孩子往往不會傾聽。聽的習慣最難培養。小學三年級孩子大都處在八、九歲這個年齡段,感興趣的便聽聽,不感興趣的,則充耳不聞,自行其事。即使迫於教師的威懾,也是「心在曹營身在漢」。當你想驗證聽的效果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幾個在「洗耳恭聽」。
我們該如何訓練孩子的聽話習慣呢?對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有目的的傾聽,才能接收到所聽內容中的信息。因此,首先應該給孩子提出聽的要求,但必須注意的是,所提要求應該是寬松的、自由的,如:你聽到了什麼?你知道了什麼?……孩子由此可以自主的、輕松的進行聽話。或許他會知道這段話講的是什麼,或許能聽到一個用得好的詞語,或許能提到一句給他留下印象深刻的句子……假如我們拔高要求,提出這樣的聽話要求: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你體會到什麼情感?……那麼,孩子們就會產生畏難情緒,產生緊張心理,使他們無法輕松自如的進行聽話,達不到訓練的目的。要大肆表彰聽別人講話的孩子,哪怕他只記住了一個詞,只要得到老師的肯定,下次,他一定會記住更多的東西。
二、讓學生學會說話
說是一種最基本的語言表達方式,是語文學習的訓練重點。語文教師當然喜歡能說會道的孩子,但到底如何訓練他們能說會道,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來說,正處在由說幾句話向說一段話或幾段話過度的階段,說話訓練就顯得更困難。
訓練時,我們應該從說的規范性入手。有個詞叫「打胡亂說」,「打胡亂說」有可能是說的內容不符合事實,有可能是說話方式不符合條理,也有可能表達意思時前言不搭後語。這就需要對說話方式和內容進行規范。在回答老師所提問題時,應教會孩子說完整,而不是只表述答案。有的教師會認為,這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訓練,如果這樣,每個孩子就會同出一轍。但不要忘記,他們僅僅是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自由發揮的能力不足,必須在教師的誘引下形成規范的說話模式,暫不可放手讓其隨意表達,否則,他們會把握不住說話的方向。有可能「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讓人摸不清頭腦。
三、讓學生學會朗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進行朗讀。有的教師一拿到一篇課文,就對孩子講:大家讀一讀,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邊讀邊想……對於小學三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前兩年起始階段教師忽視訓練,那麼三年級訓練難度就更大,要完成老師提出的這樣的要求,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必須降低讀的要求,第一步,仍只要求孩子把文章讀通讀順,必須逐字逐句認讀,不提任何過高要求,如讀第一次就對孩子強調邊讀邊想。所謂認識,不是大致認識,應該是讀准字音,如字的平翹舌、前後鼻韻等等,一定要培養孩子讀准字音的習慣,否則,孩子讀出來的內容將是「白」的,就像一張白紙、一杯白開水,聽後讓人感到淡而無味,這就是課標中讀正確的訓練。認准每個字字音的基礎上,在讀通、讀順以後,才能要求孩子讀熟,在這一過程中,就是對讀的流利的體現。孩子最難掌握的應該是第三步,讀得有感情。有的教師一入課,就要求孩子讀出文章的情感,此時?孩子連課文內容都不能理�l,如何把握情感呢?在自學階段,孩子可以利用自己已有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來賦予文章自己理解的感情色彩。這些八九歲的小孩子,他們接觸的視野窄,對很多東西並不能靠自身力量去解決。引讀也應是貫穿一個人所有學習階段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但是在小學三年級這個階段,是孩子興趣形成的起始階段,一定要重視。
四、讓學生學會寫作
聽說讀寫訓練中最難得就是寫作。關於寫的訓練很多,如:會寫字,上課會做筆記,會簡單習作等等,這里要談的主要是關於寫字方面。漢字是世界上所有文字最復雜的字體,古人曾為漢字創造了很多形體,使漢字更是楚楚動人,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是一筆值得驕傲的財富。作為中國人,寫一手漂亮的漢字,也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中國有句話說:「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寫漢字也一樣,想擁有一手漂亮的字,也要從小處做起。小學三年級正是從用鉛筆向用鋼筆過渡的時期,剛使用鋼筆,如不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將不利於孩子的發展。首先仍要從孩子坐姿、握筆姿勢教起,不要認為一二年級已經教過,就置之不理,你可以發現,很多孩子的坐姿東倒西歪、握筆不正確,就得從頭強調,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在學新的知識,這樣,在他的思想上會多一些警惕。
⑵ 怎樣培養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
重視聽的訓練,打好語文學習能力基本功
語文學習成績,與語文學習能力有很高內的相關性。而語文學習能力,又包括容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概括地說,就是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孩子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話語,即用聽覺去辨別世界。而我們在以前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聽的重要性。我認為作為一名學生,在聽的方面至少有兩個要求:第一,要聽課文朗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文磁帶,聽教師及同學們的朗讀,這樣有利於記住課文內容。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行規定讀課文的遍數,但每課上過之後,同學們絕大部分都會背,這就是認真聽的效果。
⑶ 語文教學怎樣讓思維訓練走得更遠
「語言—思維」型教育區別於「文字—語言」型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實行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和生活的工具,語文具有其工具性;人們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總是要反映一定的思想,故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所反映出的兩種最基本屬性。但是,如果我們從更深層的本質來看就會發現,語文學科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為語文包含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更核心的因素,是這兩個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語文為什麼能充當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無論是說給別人聽,或是聽別人說,無論是寫文章給別人讀,或是讀別人寫的文章,既要靠語言,又要靠思維。語文是靠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聽說讀寫」的思想交流過程的,才表現出它的工具性的。語文為什麼能表現出思想性?這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人們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都是一種思想的表達。而這種思想是靠語言和思維的共同作用才產生出來的。當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了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頭腦中針對這個問題以語言為工具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維加工,最後形成一種認識,這就是思想。可見,離開了語言和思維,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語文也就不會具有思想性。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的兩種基本屬性,但它們又是通過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現出來的;因此,語文學科更深層的本質或根本屬性,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我們了解了語文學科的這一根本屬性,也就明確了語言和思維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訓練是多方面的,人們過去把最基本的訓練歸納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說讀寫」既然是人們以語文為工具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也是語言能力表現的四個基本方面。「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整體的語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們還應該更深一層地思考,「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又是由什麼決定的?是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無論「聽說」,還是「讀寫」,它所表現出的還只是一種外在的能力,而決定這四種外在能力的內在的、核心的東西是學生實際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認識了這一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不能單純地就「聽說讀寫」去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了,而應該重視對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不能把「聽說讀寫」的訓練和語言思維的訓練看成是同一層面的東西,而應該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去帶動「聽說讀寫」的訓練。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來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呢?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主要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基本關系:一、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同「聽說讀寫」二者之間的關系。「聽說讀寫」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從現象上看,它是憑借語言的一種交流形式,實際上語言承載著思維信息,是語言和思維二者共同在起作用。而「聽說讀寫」又是語言和思維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現形式,離開了「聽說讀寫」,語言和思維便失去了得以外化並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的條件,它只能永遠保留在自己的頭腦中。「聽說讀寫」和語言思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實際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同「聽說讀寫」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結合,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注意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突出語言和思維訓練。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認為只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聽說讀寫能力自然便會提高。事實證明,如果忽視了聽說讀寫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去一味強調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比如閱讀,即使每篇課文學生都可以背誦,但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語言好在什麼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學生仍然不會學到什麼東西,形不成什麼能力。二是認為既然語言和思維與「聽說讀寫」有著密切的關系,那麼抓好「聽說讀寫」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語言和思維的能力。語言和思維能力的提高要靠「聽說讀寫」,但只有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語言和思維能力才能提高。如學生寫作,如果不在語言和思維方面提出要求,學生當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語言來表達,但畢竟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學生的進步也必定是緩慢的。故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克服以上兩種不正確的認識,在「聽說讀寫」過程中有意識地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的「聽說讀寫」活動中都必須在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提出明確的訓練目的和要求,提出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措施,通過「聽說讀寫」活動來讓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都得到很好的訓練。(二)注意語言和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活動相結合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並不意味著去孤立地搞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必須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緊密結合到聽說讀寫活動的過程中來。以往有些地方曾出現過把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割裂開來,孤立地去搞所謂思維訓練的傾向,這種做法現在客觀分析,的確是違背語文課思維訓練規律的。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就必須把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貫穿於「聽說讀寫」過程的始終,這才是我們正確的認識。二、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與知識經驗的積累和非智力因素發展間的相互關系。知識經驗對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誤認為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便可以忽視知識經驗的學習和積累,這是不對的。知識經驗是思維的材料,思維即是對知識經驗的認識加工。試想,如果學生寫作文,頭腦空空,既沒有感性的生活經驗,也沒有理性的知識材料,憑借什麼來思維?正因為知識經驗對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既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思維的訓練,也不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孤立地去搞思維訓練。我們只有高度重視學生知識經驗的學習與積累,才能從豐富思維材料上為思維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才是真正體現語言和思維的核心作用。為此,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是要讓學生養成平時勤於觀察、留意生活的習慣,注意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觀察中勤於動腦,學會分析,並能用准確的語言把所見所聞表達出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感性經驗豐富了,語言和思維才能得到訓練。二是要讓學生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注意積累知識性的材料。目前學生閱讀量不足的確是一個大問題,這是造成學生文章思路狹窄、空洞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內容可思考,必須重視擴大閱讀量。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勤於動腦,多加思考,向優秀的作品作者學語言、學思維。這樣,學生的知識材料才能豐富,語言和思維才能得以鍛煉。非智力因素對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同樣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興趣、動機、意志等。以往,曾片面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問題。我們語文教學負有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任,從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來說,非智力因素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以興趣為例,如果教師教法不得力,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因為缺乏動力而處於被動狀態,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自然難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就情感方面而言,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都離不開情感性的語言和情感性的思維,如果學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那麼他們的情感性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制。所以為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三、正確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其作用除了要處理好以上幾個關系外,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核心之間的關系。在總體要求上,我們既要防止脫離思維訓練去單搞語言訓練的傾向,也要防止脫離語言訓練去單搞思維訓練的傾向,做到兩種訓練的有機結合。語言訓練之所以要同思維訓練很好的結合,就是因為學生的思維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學生作文中出現的用詞不當或句子不通的問題,從形式上看是語言的問題,而從內容上看則是思維問題,是學生還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概念,還不能對事物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事實證明,學生的語言總是隨著其思維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如果不重視思維的訓練,學生不止思維的發展要受影響,語言的發展也會是不健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語言訓練的同時抓好思維的訓練,並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詞語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概念方面的內容,在句子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判斷方面的內容,在論證方法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推理方面的內容。我們不論聽學生回答問題還是看學生的作文,不僅要注意到學生語言方面的問題,而且應該從學生的語言問題中看到思維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得以全面的提高。思維訓練同語言訓練相結合,這是因為學生的語言對思維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的思維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的思維。在大腦中,我們要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考。思維的結果即思想,也要以語言為工具表達出來。可以說,離開了語言,就不成其為語文的思維。語文課的思維訓練應該成為語言性質的思維訓練,它是同語言訓練結合在一起的思維訓練。在語言訓練中,每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一個新的詞語,一種新的句式,或者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學生就尋求到了一個能夠反映相應事物的詞語,增加了一種能夠反映自己思維內容的表達形式,學生的思維也就向前發展了一步。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必須緊密地結合著語言的訓練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既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又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表達,才會真正形成語言意義上的思維能力。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抓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並能將這兩種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能夠注意從知識經驗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為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創造條件,也就真正體現了語言和思維訓練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作用。
⑷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加強聽說訓練
重視抄聽的訓練,打好語文學習襲能力基本功語文學習成績,與語文學習能力有很高的相關性。而語文學習能力,又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概括地說,就是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孩子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品評話語,即用聽覺去辨別世界。而我們在以前的教學中往往忽視了聽的重要性。我認為作為一名學生,在聽的方面至少有兩個要求:第一,要聽課文朗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文磁帶,聽教師及同學們的朗讀,這樣有利於記住課文內容。我在教學中並沒有強行規定讀課文的遍數,但每課上過之後,同學們絕大部分都會背,這就是認真聽的效果。
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聽來,再創形象,聽而自怡心,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
以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在聽方面有一個好的習慣,那就是「聽別人講話時,要特別專心,並能理解別人講話的內容。在聽的同時,要邊聽邊想。養成勤思的好習慣。」新的課程標准雖然沒有單獨對「聽」作出明確的訓練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語交際」中,都明確指出了聽的要求和目標。經過專家研究,一個人一生中運用聽說讀寫的手段進行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比例分別為45%,30%、16%、9%,「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課堂訓練中,在強化聽的練習時,怎樣提高學生聽的質量呢?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採取合理的方法將「聽與寫」、「聽與辨」、「聽與記」、「聽與說」、「聽與思」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時,老師在要求學生聽讀時,提出有價值的關鍵性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要學生有要求地聽,有目標地聽,有成效地聽。落實了聽的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會得到加強。
⑹ 小學語文教師的聽說讀寫
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即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語文教學使得回小學生能夠具有辨別語音、答理解語意、評品話語的能力,使得小學生能夠用聽覺去辨別世界、能正確使用語言、能有效地組織語言表情達意。然而目前看來,很多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語言表達不清楚、文章表達不通順,甚至詞不達意,邏輯混亂等現象,所以,小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急需培養和提高,而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訓練。
⑺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什麼是語文?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語與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稱為語文。然而語文又來源於生活,故在教學生學語文時,還要讓學生聯系生活會用語文。 然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小學教育的種種弊端已日益顯現。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問題尤為突出,從小學到中學,語文授課時間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少、慢、差、費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問題。 因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實施之際,討論語文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有效教學是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應然取向,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為改變語文教學不良現狀,一大批語文教師從素質教育要求著眼,身體力行,銳意改革,為全面提高語文教育質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關於有效教學,仁者互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現在的語文教學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認為跟教師沒有語文意識,或者說沒有較強的語文意識有很重要的關系,可以說教師是否有語文意識已成為制約語文教學質量的瓶頸。 什麼是語文意識?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語文意識的養成就是正確的語文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的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教研實踐中,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有較強的語文意識,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學要擯棄功利,褪盡修飾,刪繁就簡,回歸常態。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境界,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該走在語文路上,將視野對准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 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還是以讀為例。對一個具有高度語文意識的教師來說,教授一篇課文,就不僅要使學生搞清楚課文寫了什麼,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么寫,這么寫有什麼好處,換一種寫法行不行,效果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這個語文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有這個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就好,進步就快。沒有這個意識,收獲就少,進步就慢。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這些名言都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閱讀過程是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閱讀給人以智慧,給人創造力。著名美術家吳為山說過:讀書的宗旨是使自己進步,恰如聆聽大智大哲大賢教誨。教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並加以方法上的指點。在教師指導和推薦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閱讀就彷彿是一粒火種,只要時機適當,足以點亮人們心中的那一盞燈。因此,我們要注意鼓勵學生。難以想像,一個只讀課本的學生長大了會怎麼樣,至少他的心靈之河不會有豐沛的水源。所以,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力爭讀透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 我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從而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使鑒賞活動成為他們的自覺修養過程。
作為一名學生,能獨立閱讀非常重要。而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和家長問卷調查,我了解到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經過反復構思,我設想了一套量化表格,由閱讀規劃表、閱讀摘抄卡、天天閱讀登記表等組成。動員家長參與, 適時給學生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誦讀活動等,制訂有效的獎勵機制。
三、注意作文教學的過程性指導 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應該是構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過程。而我們的作文教學比較注重寫作前的啟發和寫作成文後的評價與反饋,對於寫作過程中的其他環節的指導還不深入。學生作文興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質量不夠理想,從教師這一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能有效地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即過程性指導。因此,要改變現在作文教學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要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也就是說,作文,要把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與學生的寫作實踐進行面對面的碰撞,在學生的思維上產生影響。那麼,這其中有哪些可以運用的方法呢?舉例如下: (1)注重兩記。堅持讓學生寫好兩記,即日記和讀書筆記,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並積累寫作素材。 (2)現身說法。注重教師的示範作用,以下水作文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學生交流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獲得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得到教訓。 (3)典型展示。讓學生在和別人交流寫作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對寫作過程的正確認識。注重評優激勵,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4)放大細節。對寫作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環節進行鋪演和解剖,讓學生在放大的鏡頭中發現問題,在反復的歷練中揣摩要領,領悟規律。 (5)現場提升。讓學生在修改和調整中獲得過程性的體驗,在動態比照中獲得強烈的學習刺激,鼓勵合作,提高作文質量。 總之,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想真正地發揮效用,發揮老師的導師功能,就一定要想辦法去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而不能只是講孤立的知識,懸空的技巧。
四、持之以恆抓寫字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培養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從修訂大綱到課程標准,十分重視寫字,強調打好基礎,包括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畫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體現了加強寫字,提高寫字質量的指導思想。同時我個人認為美好的字體可以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 現代人不可能像漢朝書法家張芝那樣天天洗硯台,把池塘水洗黑了,更不可能像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單身居寺樓一練就是三十年。眼下的孩子幾乎全是獨生子女,教師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堅持有效地練字,至關重要。而練字比較枯燥、乏味。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們好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充分說明了興趣的地位和作用,本人嘗試了以下幾種激趣法,效果較好: (1)天天書法展評。利用教室牆壁,精心設計一片學生作品展評空間。統一用田字簿紙張,學生每天張貼一張,字數不作要求。 (2)設立優秀榜,進步榜。採用自評、集體評價的方式,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並獎勵作業本、鋼筆等。 (3)目標預設與評價。每周學生結合實際,給自己制定短期目標,如寫好基本筆畫、寫端正字、調整好字的大小等,一周結束作總結評價,從而制定下周目標。堅持下來,學生就能體驗到這種過程的快樂,並收獲成功。 全力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是新世紀每一位教師的神聖職責。實踐證明,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聽說讀寫能力,遵循教學規律,加強學法指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正確的語文觀是理解與落實《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的標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實踐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作為自身教學的目標,在讀寫之間尋找結合點,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為母語的傳承、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⑻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聽說讀寫的訓練
1、聽的能力的培養。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接受知識的手段,聽是說讀寫的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聽的能力的訓練。要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排除干擾。要循序漸進、經常訓練。
2、說的能力的培養。葉聖濤把說的能力培養提高到「樞紐的地步」,認為它能帶動整個語文教學的進行,促進讀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強化說話訓練,做到讀說結合。聽說結合,看說結含,想說結合,做說結合。寫說結台,評說結合,使說的訓練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3、讀的能力的培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書寫、計算、觀察和表達總稱為學習技能的五把刀子。閱讀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學科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要教會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要培養閱讀速度。在訓練中,從時間上要課課有讀的訓練,從形式上要朗讀、默讀、背誦等互相交替。從質量上要注意速度、理解和記憶。
4、寫的能力的培養。寫作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訓練。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處理好幾個關系:①讀與寫的關系——由讀寫脫節,讀多寫少轉變為多讀多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②寫與改的關系——不是多改少寫,而是由學生多寫。教師少改,發展到學生多寫自改,培養自改能力。命題作文與多種形式作文的關系——命題作文是一種寫作形式,不是唯一的形式。寫作訓練形式應當靈活多樣。如命題作文,非命題作文(仿寫、改寫、擴寫、續寫、整理材料寫、寫日記、寫j立用文等),分解寫作練習(寫景、寫人物外貌、寫場面、寫對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