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美育論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摘要:語文美育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可以是自然風光美,也可以是道德情操美,還可以是藝術情境美等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美的因素,不斷增強學生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此豐富學生美的體驗,培養他們高尚道德品質,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與鑒賞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語言美;意境美
小學語文是一門以知識性和人文性為主的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審美因素。教材選用的多為「文質兼美的典範文章」,對小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成為學生精神生活、情感培養和智力發展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相結合,逐步發展學生感知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建構完善的語文審美心理結構。
一、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美
「文以載道」,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是文學創作的物質手段。從課文的語言中發掘美是實施審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誦讀則是喚起學生的審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徑,是語文審美教育的起點。反復誦讀,品味語言美,是學生感知美的第一步。語言美包括語言的形象美和音樂美,品味語言美就要引導學生去感知漢語言文字的形象美,領悟語言的音樂美。
例如:我在執教《翠鳥》一課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得美的句子,並想想它美在何處。回答時,有的學生說喜歡描寫翠鳥羽毛的句子。我就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小節,找找美的地方,同時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鳥頭上的羽毛是橄欖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並附上一幅翠鳥的圖片。學生通過對課文中的句子和教師寫的句子的比較,得到了這樣的感受:書本上的句子用詞優美,准確、精緻地刻畫了翠鳥羽毛的色彩和花紋的美麗,還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生動具體,使翠鳥顯得更加活潑可愛。
二、創設情景,感受意境美
葉聖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作者寫文章,胸中必定有一個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圖景;作品寫出來總又飽蘸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學生引入作品所描寫的特定意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所歷,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過自己的體悟,深入認識作品的思想底蘊和美學價值,從心裡頭說出一個「好」字、一個「美」字來。入境,不僅使學生對美的事物從直覺感受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穩定的情感、意志、性格,並使他們所獲得的審美經驗進而轉化為行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觀。所以它也是語文課審美教育的關鍵所在。
如何讓學生融情入境,關鍵在於情境的創設。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形象思維為主過渡到以抽象思維為主。因此教師授課時,應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再現課文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領學生進入美的聖殿,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充滿自由的創造的教學活動,把學生帶入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由境發情,與作者寄予的感情產生共鳴、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達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鄉偶書》一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遊子重回故鄉,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中。「笑問客從何處來」引出了詩人的無窮感慨。全詩在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在教學時,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後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兒童會怎樣問詩人?詩人會怎麼回答?你能根據這一個場面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接著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對話,並組織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像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的動作表演,把《回鄉偶書》中的對話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使學生對詩人那種年老回家,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領悟到詩的意境。
三、切磋討論,探究綜合美
劉勰認為「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閱讀是讀者運用原有知識經驗去解釋語言文字所傳導的信息的過程。各人的知識經驗不同,對文章的解釋就有不同。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切磋討論,互相啟迪,交流各自對文章的獨特體驗,能夠豐富對文章的理解,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這樣,學生在討論文章的語言文字、藝術形象、內容結構和整體風格等互動活動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會提高。
四、拓展延伸,創造美
語文課的審美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啟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還要引導學生借鑒美、表現美,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按自己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去創造美。學生能否創造出美的事物,就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具備審美創造能力的標志。學生能創造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如果只有審美力,沒有創造美的能力,並沒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教材讀活,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讀書、創造性
2. 匆匆的賞析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那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談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爾基詠物言志的名篇《時鍾》。盡管格調各異,但兩位作家不謀而合,抓住人們日常習見而又易於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懷,或生發議論,感嘆韶華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時間,愛惜生命,有所作為。
《匆匆》寫於1922年3月,時當五四運動落潮之際。朱自清面對令人失望的現實,心情苦悶,念舊、低徊、惋惜和惆悵之情不能自己。但朱自清畢竟是一個狷介自守、認真處世、勤奮踏實的人,雖感傷而並不頹唐,雖彷徨而並不消沉。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緒:「極感到誘惑的力量,頹廢的滋味,與現代的懊惱」,「深感時日匆匆到底可惜」,決心「丟去玄言,專崇實際」,實行「剎那主義」。俞平伯曾評論朱自清的「這種意想,是把頹廢主義與實際主義合攏來,形成一種有積極意味的剎那主義」,這種剎那觀「在行為上卻始終是積極的,肯定的,吶喊著的,掙扎著的」(《讀〈毀滅〉》)。了解朱自清寫作《匆匆》時的心態,有助於把握作者對光明流駛而觸發的獨特審美感受。
時間,它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在人們身邊無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豐富的想像力,形象地捕捉住時光逝去的蹤跡。文章起首,作者描繪了燕子去了來,楊柳枯了青,桃花謝了開的畫面,以自然物的榮枯現象、時序的變遷作渲染,暗示時光流逝的痕跡。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個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無影無蹤,「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作者再進一步,具體而微地刻繪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飯、洗手,上床乃至嘆息的瞬間,時間就此「逃去如飛」,自己過去的日子猶如「被微風吹散了」的「輕煙」,「被初陽蒸融了」的「薄霧」那樣消逝。作者深感既然「來到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這一遭」,層次井然地揭示了題旨。朱自清珍惜寸陰的思想無疑與古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詩句,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箴言的精義暗合,但因朱自清「於人們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寫,使你於平常身歷之境,也會有驚異之感」(《「山野掇拾」》),這一寫法就使空靈而抽象的時間概念化為具體的物象,給人以真切的質感和強烈的流動感,彷彿成為人們朝夕與共的伴侶,鮮活靈動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引人注意的是,在時間的悄然流動中,在僅只六百餘字的短小篇幅內,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方式,委曲盡致地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動的脈絡。文章開頭,作者以三個排比句來描寫春景,把燕子再來,楊柳再青,桃花再開,跟與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相映襯,使人想起時光的流逝,引動思緒,點出題眼,以抒情性的設問句式,提出時間是被人「偷了」,還是「自己逃走了」的問題,深感時不我待。然後,在第二、三段,緊接著前面的設問,引出另外的問題,作者把自己過去生命時間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時間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兩相對比,抒發了傷時而又惜時的感嘆。在時光來去匆匆中間,以擬人化手法,賦予時光的象徵太陽以生命,說太陽在自己身旁悄聲地挪移,伶俐地跨過,輕盈地飛去,作用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他借饒有情味的太陽之匆匆出沒,寄託奔涌的情思,深化題旨。最後在第四段內,作者全用設問句來追尋自己過去生命」游絲樣的痕跡」,顯示了對生命價值的嚴肅思考和對生活執著的追求,並以「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結,與開頭反復和呼應,表現了難以平靜的心情。作者一方面發揮奇妙的想像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用貫穿全篇的十一個設問或反問句,作為情緒發展的線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無限的思緒,並藉助於精巧的構思,把「磅礴郁積,在心裡盤旋迴盪」已久的感情加以極盡「層層疊疊、曲折頓挫之致」(《短詩與長詩》)的表達,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朱自清憑籍對客觀事物的精微觀察和體驗,以流動的傳神的筆觸,通過融情入景的寫法,顯示了繪畫的美和詩意的美。譬如,他筆下的太陽,已非通常的自然景物,而是作者創造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作者將主觀感情和客觀外物融合而成的主客觀統一體,形神兼備,情韻獨特。語言具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在樸素平淡中散發出濃郁的抒情氣息,達到富於詩情畫意的美學境界。全文以格調、詞藻、情意和風神的美,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的讀者。
朱自清以「匆匆」為題來抒寫時間是難得而易失的感受,這題目本身既蘊含有濃冽的情味,又潛隱著生活的理趣。他是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往往情不自禁地以哲人的眼光觀察和思索社會人生問題,在不少散文中以詩人一般的抒情筆調描寫日常生活,蘊理於情,使作品帶有哲理意味,意蘊趨於深厚。在本篇中,作者對時間問題的思考,圍繞著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進行探索,在其間流露的寂寥惆悵而又激情難抑、苦惱彷徨而又切實追求的矛盾心情,固然代表了「五四」時期追求進步,一時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識分子較為普遍的心理狀態,反映了時代情緒,但他那種珍惜寸陰、熱愛生活、勵志向上的人生態度,更給廣大讀者以啟迪,由此引發聯想,在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捕捉住現在,才能把握住未來。由於朱自清努力追求生活的真趣,萌生了新異的感受,作品就會富於理趣,警世醒人。
《匆匆》的格調委婉、流暢、輕靈、悠遠。全文篇幅短小,結構較為單純,句式大多簡短,燕子、楊柳、輕煙、微風、薄霧、初陽、蒸融、游絲等詞語飄忽靈動,意境清雋淡遠,通篇顯得和諧勻稱,融洽得體,而這一切又是與作者為尋覓時光流逝的蹤跡,以表現思想情緒的微妙流動相一致。
查來的 但我覺得還不錯
3. 求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價值論文
試論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
殷 素 敏
語文學科是一門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課,語文課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飛揚著靈性的小說、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詩歌,既有知識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藝術之美。它無不熏陶著學生的情操、發展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著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學生得到由內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這種美,在美的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同時,語文課堂教學,也是執教者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鑄而成的藝術,而任何藝術品都在於突破因襲的模式,創造獨特的美學風范。
然而,由於受語文傳統教學方式和方法的制約,常常使許許多多本來美不勝收的語文教學變得死氣沉沉,枯燥無味。計算機多媒體的出現,其強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傳遞方式,對語文教學舊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戰,為現代語文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
語文多媒體課件教學的第一步,是要把課本內容設計製作成多媒體課件。語文教師親自動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但具體製作時,必須注意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必須在擴大學生知識面,豐富學生情感想像力,活躍學生思維,愉悅學生身心等方面有所突破,從而使語文教學的審美價值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下面筆者就這幾年進行語文多媒體課件製作、教學的體會,談談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
一.精心選材,提煉課件的內涵美
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課件的內涵美上。
課件製作的內涵美,是指精心選擇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知識內涵的作品進行課件製作。並通過各種多媒體手段使之充分體現。語文課本上有許多思想情感內容很豐富的作品,教師應精心選擇進行製作。本人曾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製作成多媒體課件,為了體現其內涵美,讓學生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上來了解這篇名作,本人調動多媒體手段,選取了許多課堂手段無法顯現的內容。如介紹作者時,增添了朱自清像和手跡。在介紹寫作背景時,增添了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的情況,他的思想狀況。為了使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有所參考,課件還附錄了朱自清的八篇名作,增加了描寫荷花的古典詩詞的賞析等內容。
今年我製作了毛澤東詩《七律?長征》的課件,課件中穿插了兩段電視連續劇《長征》的動畫片斷,即《飛奪瀘定橋》和《過雪山》,實情實景的欣賞,使學生對作品的內心體驗遠遠超過了課本上的幾個字。因為學生對紅軍長征的那段歷史是陌生的,再豐富的想像力也派不上用場,電視劇完全把那段歷史場景化了。作品中強烈的情感震撼力量,學生是無法抗拒的。
除了散文和詩歌,在課件製作的豐富性上,說明文的效果同樣好。如《眼睛與仿生學》,雖然學生對人眼比較熟悉,但對什麼是「復眼」不了解,放大的動物復眼圖,比教師課堂上十句描述語言來得更直觀、更形象,學生的印象更深刻。
二.精心布局,重視課件的節奏美
節奏是一種音樂語言,它指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教學的節奏美,表現在教學速度適度,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也才能形成一種音樂式節奏美。從而達到一種「冰泉冷澀弦凝絕,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教學效果。
課件製作的節奏美,主要體現在整體結構的布局上,體現在啟承轉合的恰到好處上。首先要注意開頭的設計,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創設往往取決於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多媒體課件的開始,教師如能精心設計一段導入,那就會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作好鋪墊。還是以《荷塘月色》為例,開頭設計的是動化的圖片,目的是把學生導入荷塘月色的意境。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很難讓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這點是由學生的欣賞水平,上課的專心程度,對課文類型的興趣等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教師開頭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難以進入狀態,也就直接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荷塘月色》課件一開頭,隨著《春江花月夜》柔和的樂韻,荷葉荷花漸漸變暗,天黑了,一輪圓月冉冉升起。看著荷塘上如水的月光,彷彿思緒已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學生進入了意境,接著介紹作者在那腥風血雨中的內心感受,把學生的心由舒緩而引向緊張。重點分析時,再次進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優美意境,聽著播音員那抑揚頓挫的朗誦,感受著那大自然的恬靜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現實而最終無法逃避的無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舒緩或緊張,形成了課堂情緒的起伏,最後用與開頭相呼應的意境幻燈圖結尾,節奏美自然顯現。
三.精心設計,追求課件的藝術美
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最主要的是體現在課件的藝術美上,體現在課件的視覺美和聽覺美上。
追求課件的藝術美,就是要充分發揮課件表達形式的「美的感召力」。例如《長江三峽》、《天山景物記》、《前赤壁賦》等一類寫景抒情的課文。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完全可以勾畫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可以虛擬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的畫境,它所能帶給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具體地,要注意以下兩點:
1.課件製作的視覺美
從目前的軟硬體條件來看,視覺效果是影響課件外觀質量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優美的視覺效果顯然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因而,課件的製作必須精心設計色彩、構圖等影響視覺的要素。好的構圖,有利於安排好畫面上多媒體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比傳統教學中一幅漂亮的板書來得更加精彩。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克服了這一缺陷,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可以像動畫一樣移動,可以像流水般呈現一幅幅變幻的圖象,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和諧的色彩能給學習者以悅目的享受,使信息接受更加順暢,恰當的色彩對比能充分突出重點。科學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從語言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從圖象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內容的65%。
例如本人製作的《海洋與生命》,在進行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場」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認識海洋深處的一些動物,本人安排了幾段動畫,如藍鯨、鯊魚、海龜等,特別是棘皮動物和腔腸動物,學生沒有感性認識,我就在課件中安排了「海星、水母、海葵」的錄像,而對於學生更陌生的海洋植物,人們肉眼無法看見的浮游生物,則配之以顯微鏡下拍的放大圖片,豐富的圖片和動畫資料,對學生認識未知世界,擴大學生知識面,加強印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包身工》,在進行背景介紹和主題分析時,畫面上設計了遊走的字幕:「令人發指的罪行」「駭人聽聞的摧殘」「理性深刻的思考」,這三組文字從不同的方向出現,並定格於帶狼頭圖案的文字:「比我還狠毒耶!」這些設計加強了對學生視覺感官的沖擊,對進一步理解作品的重點內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學生在動態文字的刺激下,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課件製作的聽覺美
課件製作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還要通過標准逼真的情景朗誦,悅耳的背景音樂,把學生帶入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迴避的內容。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是"朗讀家"和"表演家",因為只有如此才能使語文作品的音韻之美體現出來。但是語文教師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但由於教師表現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難以達到多媒體計算機的信息傳遞效果。但是,如果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範。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
背景音樂,也是多媒體課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右大腦的適時調用,有利於大腦的平衡發展,而音樂正促進了大腦的平衡使用。在緊張的課堂教學中,引入音樂,調節大腦的活動,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選取的音樂必須與整個課件內容的基調相一致,《荷塘月色》的幽雅意境,我配上了《春江花月夜》等清麗的民樂,《長征》配的則是氣勢磅礴的大合唱。
具有藝術美的課件,可以使語文教學進入一種美的意境。從內容上說,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理性意義的內容,無疑可以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潑,教學藝術化、多樣化,這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它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充滿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所以說,優秀的課件,應該是精良的語文教學工具,是精確的語文信息集合,是精巧的計算機程序,是精美的藝術品。在課件製作的過程中,上述三者任何一方有欠缺,都會使課件的使用效果受到影響。
語文多媒體課件的審美價值,除以上這三個方面以外,還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這幾點不過是我的一些淺見,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多媒體在教學過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各位語文教師的一種優良的現代化教學工具。總之,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加盟,必然將給過去沉悶的語文審美教學注入美的無限生機!
常州鐵路機械學校
2001年10月
4. 小學六年級下冊《匆匆》解析
匆匆
作者: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裡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裡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賞析: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感嘆人生的短促,時光流逝的迅速。從孔老夫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到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到現在各種各樣有關光陰消逝的描述,人們總害怕時光的消逝,總時時在珍惜時光,時時在描述時光的飛逝,然而很少人會像朱自清那樣,用詩一般形象精煉、富有抒情性和節奏感的散文,於灑脫之中感悟時光的匆匆!
作為一個真誠對待人生,熱烈追求光明的知識分子的內心自由,《匆匆》鮮明地表現了對未來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現實中無所適從的空虛與悵惘。但《匆匆》沒有採用直抒胸臆的寫法,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對匆匆流逝的時光的描寫上面,作者內心的波瀾幾乎完全是通過對時光流逝的形象作描繪表現出來的。
在描寫流逝的時光時,作者運用了化無形為有形以及擬人的寫法。「像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准確地表現出時光是在無聲無息、不為人察中消逝了;作者又把過去的日子比做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太陽蒸融了。」字里行間融進了作者那一代人對時光流逝,無限悵惘的情緒。「我察覺他走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過去了。……」作者在這里又利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時光完全人格化了,一方面表現出時光一往無前、轉瞬即逝的態勢,一方面則極其傳神地表現出作者面對匆匆流逝的時光欲留不能、欲速不及的惋惜、悵然的心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沒,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又能夠做什麼呢?」這不單單是作者的對時光流逝的感嘆,更是人們對青春不再的感慨。是的,我們又能夠做些什麼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此我也有同樣的感慨,大學三年了,在迷迷糊糊之中過去了,雖知時光的匆匆,卻又無奈時光的飛逝。光陰一去不復返,「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這是一個看似平常而思之肅然的問題。作者沒有正面回答,但答案是明確的,肯定的,不能白活一回。
朱自清就這樣帶著一種悵然卻並不消極的心態去感悟時光的匆匆,以一種詩意昂然的散文來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抒懷,讓你全身心沉浸其中,徒然生發一種強烈的傷感,並從中領悟到一種理趣!
朱自清生平簡介
朱自清(1898-1948)
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
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筆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蘇東海縣。出身書香門第。其祖父朱則余,號菊坡,原籍紹興,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姓朱。祖母吳氏。父親名鴻鈞,號小坡,母親周氏。六歲時隨全家定居揚州。少年時即不苟言笑、學習認真、沉著倔犟、潔身自尊,品行與學業俱優,喜歡看小說,頗有志向,曾自命「文學家」。在揚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裡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懷里永遠洋溢著詩情和畫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底與武鍾謙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於家庭經濟狀況惡化,為減輕家庭負擔,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遲緩,感於《韓非子》中「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之語,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學本科,被哲學門錄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詩社,開始創作新詩,其新詩處女作《睡罷,小小的人》於同年2月問世。他積極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並就此走上文學道路。在三年內,他修完四年的課程,於1920年提前畢業。此後,他曾在杭州、揚州、上海、台州、溫州、寧波和上虞等處中學任教,同時從事新詩和散文創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創辦《詩》月刊(該刊是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他的詩呈現出一種純正朴實的新風,或熱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來,或有力地抨擊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淚的人生,洋溢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華大學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壇引起強烈反響,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鍾謙在揚州病逝,對他打擊很大。
1931年4月,結識陳竹隱女士,同年8月赴歐洲進修和游歷。1932年7月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仍任清華大學教授,同年8月與陳竹隱結為伉儷。1934年後參與《文學季刊》雜志編輯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長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長沙臨時大學、西南聯大教授。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文影》,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抗日戰勝利後,積極支持昆明學生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不顧個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跡。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8月12日11時40分,病逝於北平,享年51歲。毛澤東曾稱贊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的『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先生合葬在一起。
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生時代即創作新詩,後又從事散文寫作。1920年秋,創辦《詩刊》。
1925年到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仍在清華大學任教,並積極支持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學生運動。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1948年6月,在京參加了反對美國扶持日本的遊行,並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國麵粉宣言》上簽名。1948年8月20日,因貧病在北平逝世,
著作書目:
《雪朝》(詩集)1922,商務
《蹤跡》(詩與散文)1924,亞東圖書館
《背影》(散文集)1928,開明
《歐游雜記》(散文集)1934,開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文光
《詩言志辨》(詩論) 1947,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作家書屋
《標准與尺度》(雜文集)1948,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名山書屋
《論雅俗共賞》(雜文集)1948,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江蘇教育(末出齊)
5.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美
南城縣實驗小學 余 戈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語道出人們對美的需求,美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為美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一種陶醉。真正的美應當是純潔的,真實的,善良的。它能使人的內心產生無比的喜悅和興奮,在欣喜中受到啟迪,領悟生活的真諦,從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兒童美感,《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進德、智、 體、 美的和諧發展。 所以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語言文字的表述,還是從內涵意義的闡明都充滿了美的因素。面對這樣的教材,作為語文教師,其本身具有雙重任務:不僅自己需要從教材中領悟美,而且還得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 一、教師語言揭示語言藝術美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在世界上是罕見的。語文教材是美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和熱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體現了藝術作品的美, 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 不僅具有典範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講究韻律格式, 表現出一種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種韻律美; 有的濃墨重彩, 描繪出一幅景觀美; 有的滿懷深情, 歌頌出一種人文美, 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 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 因此, 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 從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強美的享受。教師是語言的傳授者,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對於教師來說,他的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可以想像,教師語言缺乏美感,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教師語言深奧,學生就難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准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感受意境美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件久遠的事。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藉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製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達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學《荷花》一課時,可創設情景,學生隨著輕柔的音樂來到荷花池邊。通過畫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動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躍然紙上。學生邊聽邊想,彷彿自己已飛到美麗的田野,來到荷花池,眼前出現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們千姿百態,清香怡人。進而讓學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葉、荷花,去感受一下葉子的油滑,花瓣的細膩。隨著語言文字的描繪,運用移情想像,學生把自己也想像成一朵潔白的荷花。音樂會讓學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麗的意境之中。這樣教學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相伴相隨,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一的效果。 三、利用課文插圖感受形象美 在審美教育中,審美對象總是以具體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為審美對象。因此,美感的獲得,首先在於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語言文字,經過想像,直接浮現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審美力和想像力尚不發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有時僅憑文字的敘述,很難使學生呈現形象,喚起美感。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於視覺的畫面,(因為圖畫比文字更容易產生鮮明的形象),使學生直接地產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中寫道: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葯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花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鍾,兩秒鍾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單靠這樣的描述,學生很難形成清晰的意象,喚起美感。教材以圖輔文,在凝凍的瞬間,董存瑞威武高大的形象,鋼鑄般的臉,堅毅的目光,整體透出這偉大戰士堅定的革命信念,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教學時,通過對插圖的欣賞,能使學生獲得主人公的整體的形象感知,理解他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英勇獻身,捨身為國的品質,體會包含其中的壯美和崇高,受到心靈的震撼,學會真正用人性的態度對待世界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理解力將同時受到良好的訓練而發展起來。 四、引導誦讀鑒賞整體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 有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 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有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 也有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 廣袤的原野、 歡快的溪流、 寬廣的海洋、 寒來暑往、 鳥語蟲鳴, 都能在作家的生花妙筆下多姿多彩地呈現於學生面前, 使學生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 但任何一篇關於自然美的描繪, 都不是單純的自然美的復現, 而是作者意象的凝聚,是作者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一幅情景交融、 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 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通過美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是審美教育的關鍵。 葉聖陶稱有感情的朗讀為 美讀 。 他說: 美讀,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 美讀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說出什麼, 而且與作者的心相通了, 無論興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 可見有感情的朗讀, 是感知美、 欣賞美的重要途徑。 五、拓展延伸, 學習創造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審美教育的歸宿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創造力。 創造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寶貴的心理特徵。在教學中,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到美時, 就會產生躍躍欲試的創作沖動和靈感, 這時教師就應趁熱打鐵、 因勢利導, 引導學生把整個審美過程進一步提升。 語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 結合課文的學習, 誘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 既是一種欣賞, 又是一種再創造; 進行寫作練習, 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 可採用續寫式、 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訓練。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6.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鑒賞
1 對語句的欣賞,從而品味語言之美 。
2 創設情境,感受意境之美。
3 熏陶感染,體悟情感之美。
4 言行揣摩,體現形象之美。
5 引導誦讀,鑒賞整體之美 。
6 拓展延伸,學習創造之美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