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培養提煉信息

小學語文培養提煉信息

發布時間:2021-02-03 16:51:30

⑴ 怎麼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據福建省《小學語文學業質量測試內容框架》,語文學業質量測試「閱讀」版塊現代文閱讀部分主要考查學生在三種不同的測試情境中的四種基本閱讀能力(提取信息、整體感知、形成解釋、作出評價或稱解決問題)。這對語文教學和考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簡單說,語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偏重內容分析走向注重指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感悟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與閱讀品質。

我縣從上學期開始就加大了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的分數權重比例,也從調查中了解掌握到一些教師的意見。那麼,命題改革對教學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導向作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發生了新的變化?為了更具體了解教學現狀,剖析問題,我把「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四種閱讀能力」作為「走進課堂月」的調研主題,對課堂教學進行了觀察和診斷。
一、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 1、提取信息的方法單一。

 按照考試命題的基本要求,「提取信息」是培養學生「從文本中獲取多元信息的能力」,具體表現為「理解詞語或句子在文中的恰當意義」、「體驗詞語或句子的感情色彩」、「能找出優美語言或詞句」。

不難看出,它包含了對語言文字材料的理解、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其中包括藉助工具書、聯繫上下文、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等)理解詞義,還要通過體驗加深感受。但是,在一些課堂上,教師依然把它簡單化,一是對詞義的理解他們更多的是採用「給出解釋條文」或「告訴學生這個詞語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生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好培養,知識、經驗沒有成為有用的教學資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訓練沒有滲透於教學過程。二是教師的理解(且這種理解更多來自於《教學用書》的解釋)替代了學生的「體驗」。學生難以真正走進特定的語言情境去感受和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三是「多元」變成「一元」,給學生「標准化」答案成為應試的「保險措施」。四是指導提取直接信息多,提取隱含信息少。

2、整體感知重理解能力輕綜合、分析能力培養。

所謂整體感知指的是「形成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指導學生在語境中捕捉關鍵詞句的能力,但是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卻暴露出以下幾個問題:

(1)找關鍵詞句成為主要手段,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關鍵句或重點句的作用。
(2)概括段落大意成為整體感知的主要方式,對重點語句、語段的含義沒有很好地指導領會,學生綜合能力難於得到有效培養。
(3)只注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內在聯系理解模糊,難於通過訓練提高分析能力。

3、片面理解「形成解釋」,沒有很好地讓學生品讀、感悟。

「形成解釋」指的是「利用文本信息和個人經驗對相關問題做出合理解釋和推論的能力」。因此,解決問題、理解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就構成了形成解釋的基本能力要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採用的主要方法一般為:劃出中心句;劃出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分清文章詳略。透過這些,我們不難發現存在的問題:首先,教師在教學前沒有設計好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問題,問題的思維度、挑戰性不夠。其次,只讓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一個優美語句,不知其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效果,如一些教師遇到文中比喻句就停留在讓學生畫一畫,然後問一問用什麼比喻什麼或把什麼比作什麼,卻沒有讓學生理解體會運用了修辭手法取得了什麼表達效果,把豐滿的句段削成了干癟的「枝幹」)。再次,以內容分析代替了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學生自讀自悟能力培養被忽視。

4、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沒有在「運用」上著力。

「做出評價(解決問題)」指的是「利用文本相關信息解決相應情境中問題的能力」。它主要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學習優美句段的能力,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其重點是「運用」。在這方面,課堂教學出現的主要問題是:想像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比如對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這些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地方被輕描淡寫地帶過;注意優美句段的「讀」,不注意「悟」和仿寫,學生理解、處理問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二、問題原因分析

 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1、教師的教學觀念尚未更新,傳統教學方法的慣性依然強大,以分析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仍然是教師的主要方式。

2、把應試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更多地把教學的關注點放在考試分數上,能力培養讓位於應考技巧。

3、師生關系處理不當,教師有「位」卻常常「越位」甚至占據了學生的位置,牽著學生走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

4、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鑽研不深透,停留在文本表面內容信息上,單元訓練重點、課文特點沒有很好把握,訓練「點」抓不準,訓練方法陳舊,機械記憶替代了感悟體驗。
三、改進教學的基本對策

 認真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和對策是改進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點。針對存在的問題,語文教學應該在以下幾方面加大改革的力度。

 宏觀方面

 1、切實轉變教學觀念。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標准》)因此,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應該成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教師的教學要從應試走向發展,要從片面強調分數轉變為培養能力,為學生形成學習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2、認真鑽研教材。鑽研教材似乎是一個老話題,但是不能迴避的是有一些教師只是知道教材並不熟悉教材,鑽研更是不深入。因此,要引導教師從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研究教材:一是整體把握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弄清語文教學的整體目標和要求。二是要鑽研各學段的教學目標,理解各學段的聯系,把各學段教學目標真正落實到位,每個年級的教學都要樹立整體觀,以培養能力、促進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遵循語文學科的本質特點,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語文,並非僅僅是語言和文字,所以,教學過程要指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進而發展學生語言。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從文本中學習語言是基礎,是積累層面上的學習,而運用和發展語言才能更好地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就應該改變機械記憶、簡單抄練的做法,在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語言發展。

 微觀方面

1、培養學生提取信息能力應重在理解、關注多元。從認知水平角度分析,提取信息不是僅僅局限於從文本提取,更重要的是提取之後的理解。因為提取只是初級水平,理解才是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提取能力方面,教師要處理好以下幾點:⑴指導學生通過多讀獲取信息。讀的要求要具體,層次要分明,以達到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的目標。⑵當學生從文本獲取相關信息後,教師要引導理解,不要僅僅停留在記憶的層面上。⑶根據提取直接信息和隱含信息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取直接信息的方法可以在文本中「找」,提取隱含信息則應引導學生透過字面、詞面、句面進一步理解它們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或含義,特別要注意拓寬學生思維,真正讓學生理解。⑷關注多元信息。文本中的一些語言材料所隱含的信息並非單一的,所以學生的理解便可能產生多樣性、個性化。因此,教師在堅持文本的正確價值取向的同時,不要以「標准化」答案限制學生的多元理解。⑸練習作業設計可以依solo理論設計客觀多項選擇題。

2、培養整體感知能力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設計好層次。小學語文學習在概括能力的培養方面一般按照這樣的順序:句——段(從自然段到意義段)——篇(從主要內容到主要內容與思想感情)。據此,教師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在語段中畫關鍵詞句(中心句)」為主,讓學生理解句子的一般特點,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在中年級,應注意通過引導理解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理解語段的特點,並注意培養學生概括段意的能力,體會文本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高年級,除了鞏固這些能力外,要重視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能力,學會從文章內容或思想感情等角度把握文章的思路,把「理解」、「綜合」、「分析」三種認知水平融為一體。

3、形成解釋要在培養學生對詞句表達效果的感受力、領悟表情達意作用和表達方法的能力上著力。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較敏銳的感受力。第一,引導學生感受表達效果佳的詞句。例如:在很多課文中作者運用了許多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讓語言更為生動和形象,教師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其效果和語言魅力。第二,引導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可以從句式、語段、篇章結構以及內容詳略取捨等方面讓學生領悟表達方法。第三,指導學生領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即在閱讀中抓住作者觀察視角、順序及表達情感、方法等品味文化內涵並進行價值判斷。

4、解決問題要重點培養學生對文本情境的想像力、仿寫優美句段、處理信息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可以是:抓住古詩文重點語句或文章重點語段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抓住文章的「空白」處、結尾處展開想像;聯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指導學生仿寫優美句段;利用信息處理或解決相關問題。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讀問題的設計,提出的問題要力求集中一些,不要零敲碎打;要有針對性,使教學目標更明確;要有思維度和挑戰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對問題的剖析以及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並非為了讓教師學會指導學生應試,我們應該認識到:考試,僅僅是學業質量檢測的一種手段,而語文教學是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改進課堂教學所賦予的意義遠比考試深遠。

當然,在聽課過程中也發現教師一些教師在改進課堂教學方面獲得的變化和進步,因本調研報告主要是站在剖析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思考的,所以,問題——問題原因剖析——解決問題的基本對策便成為它的主要行文方式,不妥之處,請同行斧正。

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
1.在課堂教學中,收集資料前版,教師應指導學生帶權著問題收集資料。如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記錄下來,然後有針對性地去搜集資料並進行整理,這樣既幫助學生解決了自己的疑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搜集資料的興趣。
2. 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及時指導。告訴學生,只要與課題研究方向有關的資料,都可以收集。資料可從書籍、網路、實地調查、向家長口頭請教等多種途徑中獲得。在課堂交流匯報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資料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明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落來進行搜集,整理,以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學習,服務於大家。
3.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並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在課外收集有關資料,以便更好地學習語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完成。

⑶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
21世紀的今天,人類已逐步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被稱之為人類史上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而建設信息社會,已是新千年的全球性挑戰。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信息社會世界高峰會議第一階段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宣告了人類將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發展的信息社會的共同願望與承諾。在此信息社會中,人人可以創造、獲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識,使個人、社區和各國人民均能充分發揮各自的潛力,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並提高生活質量。

在我們信誓旦旦地從發展中的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的同時,我們的教育也正在從工業社會的教育走向信息社會的教育。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逐漸注重培養小學生獲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及創新信息的能力。美國的網路科學計劃指出學習者通過網路與科學家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並通過網路與科學家一起分享工作成果。澳大利亞面對信息化社會,提出教育要著重培養七項「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其中排在第一第二位的分別是收集、分析、組織信息的能力;表達想法與分享信息的能力。最近澳大利亞又提出十大教育目標,其中第六個目標是開發小學生的能力,其中包括處理信息與應用電腦的能力。1981年英國學校委員會提出信息教育目標是:學會從多種來源獲取信息,並以多種方式記錄和發現信息。培養小學生「有效、自主地使用各種信息技術工具的能力和對信息資源進行信息的分析、處理和獲取,以及對外部事件的模擬和控制能力」。

在世紀之交,日本從信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及基礎教育現實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把培養小學生的「生存能力」作為21世紀教育的發展方向。從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存能力」是指分析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其中具備正確選擇、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思考的的能力是「生存能力」的要素之一。在國內,對於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看法已日趨統一,尤其在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更是得到了高度的重視;此外,教育部北師大課程研究中心,柳州柳南區鐵五小楊慰尊老師,南海市桂園小學蘇小兵老師……眾多的研究顯示非語文學科有關信息能力的培養研究已開始涉及課程、師資、環境建設。可喜的是,在語文學

=1=

科中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也已經日漸被重視,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出台的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就非常重視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它針對不同的年級段提出了有關培養信息素養的要求,從教學的目標上給新時代的中國語文教學信息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小學生將課堂內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課外閱讀中,並且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補充於課堂教學,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實效性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江蘇省銅山縣鄭集實驗小學的尚淑榮老師,四川新都一中關京生老師都結合自己的教學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堂,積極拓展課外閱讀,在語文課外閱讀中了培養小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方式方法。他們通過研究表明信息化的學習過程將會使小學生對語文教材理解更加深刻,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利。加之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表達的工具,是知識文化的載體,是信息交流的依託,因此,在語文學科中培養小學生的信息素養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刻的歷史意義。

然而,從大量的已有研究中發現,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理解還不盡相同,特別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可見,對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提出《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不斷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信息能

力的方法,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搜集、處理、運用

信息的活動,引導小學生將課堂內搜集到的信息延伸到課外閱讀中,並且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補充於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的研究,通過校園生活中語文環境的構建來達到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目的。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利用學習資料,藉助與他人(教師、學習同伴等)的交互,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該理論強調:1、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2、情境對意義建構和學習的作用;3、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來支持學習;4、教師對學習環境的設計;5、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督促,激勵和幫助;6、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

(二)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理論

「生活即教育」強調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義,它是一種社會過程,學校便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教育應該充實人的生活,使兒童能夠適應生活,更新

=2=

生活。作為生活的教育,是不能離開社會生活背景的,教育需要把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作為兒童生長的背景,但又不能對復雜的社會生活背景無所作為。這要求作為生活的教育給予兒童一種經過教育本身改造了的社會生活情景。而這種社會生活背景正是培養小學生信息素養所亟需的。

(三)多元智能理論

教育不僅要關注小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小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小學生發展中的需求,提供機會幫助小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展示自我,以促進小學生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小學生的成長過程,以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構建小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教學體系。

(四)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信息加工系統主要由三個子系統構成。一是認知加工系統,它是一個有限的多階段的信息加工系統。我們說它「有限」,主要是由於選擇性知覺和每一個階段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或容量的限制。因此,人們必須發展和培養有效的認知策略來提高各階段信息加工的能力。二是認知監控系統,又稱元認知系統。它是對認知過程或信息加工的自我監控。三是反應系統,它控制著一個系統從運動動作到語言的表情的全部輸出。以上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心理學上的依據。

三、課題的界定

信息就是指載體傳遞的文字、符號、數據、視頻圖形、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的總稱。素養是指一個人在稟賦的基礎上,經過社會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獲得完善的較穩定且經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質成分。可分自然素養、心理素養和社會性素養。素養的形成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養。即小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學習得到的文化知識、技術才能及行為規范等;二是修養,即在一定的環境影響下小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所獲取的知識、才能和品德等。信息素養就是指通過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所形成的個體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等方面的教養和修養。完整的信息素養包括三個層面:文化素養(知識層面)、信息意識(意識層面)、信息技能(技術層面)。本課題研究的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是指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取與評價,存儲與整合,使用與創造信息的習慣和能力。

四、課題的設計

(一)研究目標

=3=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充分發揮小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以及校園生活中的主體功能,使小學生能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創造性地運用信息,並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我創新性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信息素養。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培養一批具有信息時代思維觀念、意識行為和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小學生與創新型教師,並探索出一套適合我校語文教學,促進小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策略。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在內容上相互滲透、相互整合,把對小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顯性地和隱性地貫穿於各科教學當中,從而促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與嘗試。

(二)研究內容

1、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如何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分析、處理和有效使用信息,學習語文知識,獲得體驗和感悟。

2、語文課外閱讀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如何引導小學生將在課堂內掌握的信息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和鞏固,不斷探索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方法與策略。

3、校園生活中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的研究與探索。研究在校園生活中如何引導小學生對語文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利用、創新和交流,提高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

(三)研究方法

以採用行動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為主,結合文獻研究法、觀察測試法、調查分析法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對象與時間

1、研究對象

以課題組老師所任教班級為主,即以我校1999級六年制五年(1)班、五年(2)班和五年(3)班為試驗班。2004年4月2000級四年(10)班加入試驗班行列。

2、對象的測試:

為檢驗研究所設計的策略與方案對培養小學生語文信息素養所起的作用,我們對全體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採用對比定量分析研究。

3、研究時間:2004年1月——2005年9月

(五)研究原則

=4=

1、主體性原則 語文教學首先應該立足於課堂,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信息習得的一個過程。在課堂上如果在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收集、處理獲取、分析、加工、創新、利用、交流信息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和感悟,得到對教師教學內容及課本知識的認同,那麼小學生將會從傳統教學中服從、被動的地位提升到自主、自動的地位。

2、發展性原則 即面向全體小學生,堅持全面發展,挖掘每個小學生自身的優勢,使每個小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超越原有的認知水平及自我,使不同層次的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主動參與原則 語文信息素養歸根結底是認識個體在長期的語文學習中對各種信息反復「涵泳」的過程中提高的,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於充分調動和發揮小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投入,在現實的語文學習、生活中切身感悟信息素養的養成規律和意蘊,進而形成他們心靈中的一種積極的、創造的力量。

4、實踐性原則 培養小學生的語文信息素養,要充分考慮培養小學生應用現代技術動手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凡是能讓小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師決不能包辦代替,要重視小學生的動作和活動,讓小學生自主參與、自由操作,進行收集、分析、評價和有效使用,自己認識事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答案。教師要盡可能把活動的機會讓給小學生,使小學生自己完成有意義的建構。

5、探究性原則 設計的主題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通過探究獲得一定的成果。教師設計主題,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各項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收集和處理信息,確定問題和課題進行探究,並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感受和體驗。強調思維過程和結果並重,鼓勵小學生大膽地想像,擴展思維,打破思維定勢,

根據變化的條件,轉換思路,重新組織和解釋信息,勇於對事物進行嘗試和探索,鍛煉小學生的膽量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探究意識、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

6、合作性原則 在語文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經常需要與他人合作,一起為達到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小學生在人與人之間不斷地交流與合作,不斷地相互幫助和支持中,感受到合作更有利於提高自身的學習熱情、學習效率,更有利於培養集體榮譽感。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小學生善於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要鼓勵小學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探索問題,合作創新。

⑷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在語文教學中,搜集與課文相關的信息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等。《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寫到: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應該「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今的教學中,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從預習到課後拓展,從課文到綜合性活動,從課本到寒假作業……無不滲透這一點。

⑸ 如何培養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1.多讀書看報和閱讀相關文章;
2、多參加會議,學習會議主持人、其他人員是怎專樣概屬括和提煉講話內容;
3、聽了別人的講話後,順著會議主持和領導的講話思路,看與其一道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哪些方面不一致。
只要通過不斷的邊學邊練習,及時總結不足,相信你會很快提高的。

⑹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徵,我認為激發學生對信息資源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對於小學生而言,信息意識的培養,即是讓他們認識到信息是資源,及時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資源可以獲得許多有趣的知識,可以使問題得到全面、深入的解決,可以擴大眼界,提高文化素養……例如,在學習《信用卡》一課時,有學生提出第一張信用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無法查閱到的。於是,我暗示學生課後查資料解決這一問題。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學興奮地跑來告訴我,她在網上查到了問題的答案,我當即好好地表揚了她的探究精神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引導全體學生認識利用信息資源的優勢和重要性。又如學習《網上呼救》一課時,我先列出了蘇珊在疾病突發時遇到的種種困難,然後引導學生理解蘇珊被獲救之快,兩者對比,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到信息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以此震撼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信息意識的目的。
1、注重訓練,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哪些問題需要查找信息資料、確定為完成任務所需要哪些信息、確定信息來源、選擇最佳信息來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課文的知識點很多,到底哪些問題可以通過信息資源得到更圓滿的解決呢?在實際的教學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確定信息任務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問題的解決可以藉助查找信息資料,從而使學生下一步的活動明朗化。
2、引導積累,培養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學習者對收集的信息進行鑒別、遴選、分析和判斷,自覺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擾和侵蝕,並且完善合乎時代要求的信息倫理素養。我們需要訓練的是引導學生根據信息任務和信息來源判斷現有的信息資源是否有用,然後有條理地整理出來。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細致深入地鍛煉學生。例如,我經常引導學生把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用筆勾畫出來;指導學生設立「采蜜本」,一邊查閱,一邊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簡要摘錄閱讀中遇到的優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現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關信息;指導學生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稱及網站地址等有關信息,以便今後進一步查閱。還注意指導學生對信息進行分類摘記,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排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摘錄的信息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於查閱。通過訓練,對於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⑺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課文內容提煉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以一種「文章分析」為主要特徵,以「問題討論」為主要形式的語文教學,而這一模式的教學目標指向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分析」的能力,而小學語文教學畢竟不能只訓練「閱讀」這一項能力,「閱讀」只是「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的一項。學生的語文能力除了體現在能夠讀文章,還應體現在「說」和「寫」,也就是表達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上。可以這么說,評價一個人語文能力的標志主要不是「理解語言」而是「運用語言」。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存在著一種誤解:即學習語文關鍵在於「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夠自然而然地運用。在「理解」上強調了教師的指導,然而在「運用」上仍採用「無師自通」的方法,這種忽視積累和運用的現象導致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低。因此,我認為學生從「不理解」——「理解」是第一次飛躍,而從「理解」——「運用」是第二次飛躍。這兩次飛躍中我認為第二次飛躍更難,所以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難點不是「理解」而是「運用」。「大綱」也明確指出:「習作教學時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這就明示了習作的指導應落實在閱讀教學上。閱讀教學是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所寫的內容,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美妙之處,從而使學生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習作能力的培養。
以讀導寫、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讀書與寫作的能力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葉聖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這話道破了讀與寫的緊密聯系。早在古代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等說法。顯然,人們已經意識到只有在讀中探寫、讀寫擰為一體,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誰都希望孩子們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筆,可以描繪出大千世界中的千變萬化,心靈空間中的奇思妙想。作為教師要啟發引導他們准確地表達出豐富的情感和對世界的認識。
針對這一點,我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研究,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提煉,讀後練筆,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讓他們「胸中有溝壑,下筆涌千言」。
(一)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一些寫作知識,具有一定的寫作基本功,提高寫作能力
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並學習這一寫作特點運用於自己的習作之中。
(1)如學習《三峽游》一課時,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到了巫峽,山峰更高,樣子更奇妙,兩岸的景色也更加迷人了。這是一句承上啟下的過渡句,教給學生寫作時,兩段內容不同的段落中間可以用這樣的語句連接。
(2)學習《三峽游》、《壺口瀑布》等游記的文章時,讓學生找出描寫游覽路線的語句並體會他們在文章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白這些語句就像一根線把散落的珠子穿在了一起,使文章渾然一體。
(3)學習《松坊溪的冬天》這一類課文時,讓學生仔細體會課文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的好處,文章既要有靜態描寫又要有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動。
2.抓住課文中的精彩片斷,引導學生進行仿寫、這樣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如學習《獻給老師的花束》一課時,作者以「記得」開頭,很自然地就引出了學生回憶老師關心愛護,鼓勵教育自己的情景。在往事的選擇上,作者用心獨到。於是我就讓學生仿照這種描寫方法,把源於愛的事情寫下來。
(2)學習《祝你生日快樂》一課時,引導學生移情體驗,當你聽到《祝你生日快樂》這首歌的時候,你想到了什麼?又如《匆匆》一課,學習了第三自然段,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想開去,寫一寫時間是怎樣從自己的身邊「走過」的。讓學生學會用一組排比句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
(3)學習《偉大的出征》、《壺口瀑布》一課時,課文中都有一組特殊的排比句,這些排比句按照范圍和意義從小到大排列。這是一種邏輯的順序,更是情感的高潮迭起。以往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和體會排比句的作用是大家經常做的事情,但是像這樣引導注意邏輯排列還做得不夠,更要抓住這個契機滲透有關知識。

⑻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微型課題研究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版操,提高課堂教與學的質權量。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課文資源,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以課文的主要內容緊密相關來收集各種信息。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採用多種方法,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培養提煉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