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全社會呼籲素質教育的今天,實施素質教育就成了語文改革的必經之路,而德育滲透又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語文中必須體現寓德於教.培養學生的友愛思想、進取精神、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我結合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教學實踐及體會,分別就語文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中怎樣寓德於教談幾點具體做法. [關鍵詞]寓德於教 教書育人 德育滲透 思想教育 《新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教好這門學科,獲取新知識,對於貫徹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民族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1]根據這一要求,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小學語文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本身與德育有著密切地聯系,曾經在小學低年級中還有過語文與思想品德的合訂教材,所以說語文教材選取的課文,盡管體裁、題材、風格等不同,但一定都是達到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尤其是以文學作品為主的教學內容更顯示德育的特殊優勢(新課程的教材特多),它以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語文課文選取了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無私、心靈崇高,剛正不阿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歌……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性.「詩言志,言為心聲」[2]這是每一部文學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傳播、宣揚的方式,都凝結著作者的苦心,執著地表現著作者的人生追求,傳達著作者的喜怒哀樂,凝聚著人類情感的各個方面.這種作用是直觀的、形象的、整體的,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學生學習了這些課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國的語言文字美,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小學生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和道德品質形成的時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在此期間對他進行相應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再合適不過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一、講讀課文中,尋找最佳「結合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講讀課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如何在講讀課文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在語文講讀課文中,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是融為一體的,沒有離開語言文字的思想內容,也沒有缺乏思想內容的語言文字,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所以,小學語文教材選了大量文質兼美、思想性較強的文章.這些文章運用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具體形象,或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就要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啟發學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詞造句的,通過這一手段,讓學生感知課文內的具體情節,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讓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第一段中,描寫了人們在長安街兩旁焦急等待周總理靈車的悲壯場面.「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對青年夫婦……他們擠下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互相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3]在教學這一段時,教師可以抓住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語句,加以必要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拄著」、「背靠」、「擠下」、「探著」、「踮著腳望著,望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加推敲,讓他們想想這些語句表現了人們什麼思想,並深入領會作者的匠心所在,從人們的動作中體會人們焦急的心情,從而體會「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思想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發揮了課文的教育感染作用.從而使學生受到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教育.再如《三人行》中「王吉文醒來的時候……」[4]這段描寫,突出了戰士高度的革命責任感和革命戰士間生死與共、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深情厚誼,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討源,雖能心顯.」[5]這就是說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內容,而後才動筆寫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愛、或恨、或悲、或喜.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正確、深入地理解課文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6]一文中,有這么三句話:1、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藍天、白雲,碧綠的大海,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2、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3、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第一句話描寫了四樣景物,藍、白、綠、紅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艷而又美麗的風景畫,可見作者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所以在朗讀時要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愉悅之情;第二句是寫浪花在唱歌.浪花怎麼會唱歌呢?其實是作者看到海港繁榮的景象後,自己心裡高興地唱著歌.這里可以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來讀,高興得就像自己在心裡唱歌一樣;第三句中的「咱們」指的是我們中國,說以前我國沒有石油鑽探船,現在我們國家可以自己製造了.這句話就是借大海的歌來表達作者的喜悅之情,來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這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激昂的語調來讀,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達出來.通過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語句,另一方面又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三)聯系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憑借教材,堅持正面啟發、誘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在領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從而進一步受到課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小蘿卜頭」進行比較.「小蘿卜頭吃的是殘羹冷飯,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監獄,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寫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筆頭,那麼你呢?」[7]讓學生想想自己和小蘿卜頭一樣大的時候生活是怎麼樣的,從而對「小蘿卜頭」小小年紀在監獄里的非人生活充滿同情,激起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懷遠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學習的教育,並逐漸轉為自己的行動.二、作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矣」[8]德育工作不僅僅是古詩和閱讀教學中的任務,作為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課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視,作文教學中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認識事物的習慣和能力,訓練學生運用或書面語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編織再現事物,達到一定的寫作技能.學生在經觀察、感悟、分析事物進而寫作文章的一系列過程中,必然會觸發種種思想情感,對所寫事物產生並表達出一定的見解或評價.可見作文教學也應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責任.(一)開展實踐活動滲透德育、激發寫作學生非常喜愛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但多半是欣賞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觀察活動過程,不注重了解人類和生態平衡的關系,這時老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有序的去觀察,發現事物的特點,就能寫出感人的文章來,孩子們都是獨生子女不愛參加家務勞動,在家中受到長輩的寵愛和嬌慣,要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學會理解別人、體諒別人、尊重別人,可以以寫作訓練為表面動力有計劃開展一系列活動.如在班上組織學生包餃子等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學會和別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學生通過這項活動既能親身體驗做家務的辛苦和樂趣,又能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辛苦,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還可組織學生到野外觀察一年四季自己身邊景物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後把自己看到的結合自己的感受寫出來,還可組織學生表演熱愛大自然的童話故事,如表演假如我是XX X(小花、小草、小樹)遇到不愛護環境的現象我們應該怎麼做?寫出生動感人的想像作文來,讓學生通過活動寫作文,通過作文訓練受到教育,以達到育人目的.(二)通過評價滲透德育、激發寫作道德發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體提升的過程,對它的評價因此也應該關注知、情、意、行的各個方面極其和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創設道德情景,讓學生進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體驗,並通過與同學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認識,把學生帶人到情境中去,將心比心的感受情景主體的喜怒哀樂、學會羞愧、同情、憐憫,陶冶善良的心靈,培育不泯的良知,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與超越、如評價別人寫的文章、可以從文章的寫作順序方面去分析評價,還可從文章的結構方面、譴詞用句中去評價,讓大家從別人寫的好詞佳句中受到感染,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評價分析作者的目的,如文章歌頌什麼?贊美什麼?告訴我們什麼?使學生從評價別人的好文章中激發學生的寫作慾望.可利用別人文章中的情趣來影響自己,以悲勝怒、以悲勝思、以怒勝思、以思勝恐、以忍勝喜、以喜勝悲等.實際上,培養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就是培養學生能夠辨別是非的能力.也許改作文對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教師可以加以適當的指導.一篇文章無論寫得是好是壞,它總要反映作者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所以,評論一篇文章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評論過程.通過互評互改,學生的心靈在相互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相互啟迪中得到升華.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當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總的來說,作為教育者應明白,教育的任務不是單純地傳播現成的知識,而是注重人的潛質的開掘,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教師應做到合理運用教材,獨辟蹊徑,充分發揮學科特點,整合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無聲的深入學生的心田.
㈡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格教育
德育作復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制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主題,而語文課更是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應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恰恰是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
㈢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
這個周日,我准時的在8:20分坐在了沙發上,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河南台法治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專題講座。
於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小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很好的處理一些人際關系與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等。
看完了於丹老師為我們上的這一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從前,我以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爸爸媽媽盡量的給我騰出大量的時間供我學習,除了學習,家裡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媽媽把什麼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等著我去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甚至讓我誤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只要我學習好就行了。
聽了於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首當其沖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樣做人。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小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麼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所以我們從小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於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不是嗎?
㈣ 《中小學人格教育》講述了什麼
今天,我觀看了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我的感受很深,因為我看到自己的很多缺點,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它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了解一種知識,不好愛好這種知識,愛好這種知識不生命如樂在其中,享受發現。我的學習就是一個活例子,我現在喜歡學習數學,已成為一種愛好,不用下太大力氣也能學好,而語文和英語感覺學的枯燥無味,雖然也用力了但成績總不太好,今後我學語文和英語要象數學一樣,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養成一種好的學習習慣,相信一定會像數學一樣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取得好成績。
我們平時要學習和勞動相結合,課余時間多做做手工、家務……慢慢培養我們的自立能力,多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培訓我們的適應社會能力,我們還要學會控制自己,不亂發脾氣,尊重老師,尊重別人,培養我們的團隊能力。只有不斷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養,才會使我們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還要尊重父母,孝敬長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兩個子「色難」,也就是說:「我們要孝敬家長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給家長們一個好臉色,不要和他們說話時動不動就急。和他們說話時要用一種和顏悅色、好話好說的心態去說。
我以後要克服於丹老師說出的現代兒童的弱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奮進,知識豐富的自己。
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生人格教育》專題講座,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徵博引、令人深省。對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思考角度和觀點理論讓我折服和感慨。
當前,中小學生的人格問題是整個中國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於丹老師說「中小學人格教育」,其實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尋一種生命的快樂和尊嚴。她從以下四個方面作了精彩講解:一、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二、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三、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四、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我認為這四個方面都是現在的孩子普遍欠缺的,於丹教授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有追求,為何要有理想,為什麼要不斷的超越自己,還要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長輩,這些對我們這一代年輕家長來說太重要了。
於丹老師告訴我們家長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她的一句話很精闢:「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和老師,不是教孩子遇到挫折如何去躲避,而是教孩子如何去修復生命。」今天該教孩子學什麼?不是知識,不是技巧,而是樸素的人格和內心道德力量,這些勝過知識和技巧。「破萬卷書,行萬里路」,有很多東西和感受,只有走出去,才能體會得到。但我和大多數家長一樣,以成績分數為目標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人格成長,忽略了他的其它需求。如此下去,孩子最終會成為只知享受不知感恩、高分低能或是只會學習不會生活的人,這將不是我所期望的!尤其是進入社會後,完成一個人際關系的融合,往往是最重要的。聽了於丹老師的講座,我受益匪淺。我不禁頓悟:教育孩子有尊嚴的生存,要勇於超越自己,還要經得起挫折,在求知中更要敢於創新!
我很感謝學校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感謝老師們的辛勤教育和精心培養,因為我的孩子在活動中得到了煅煉,各方面提高顯著,尤其是敢於在公眾場合演講,自信心有了很大增強。也感謝學校開辦的校園網站和《太陽帆》校刊,為我們家長就孩子人格教育研究課題搭建交流平台。願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孩子尊敬師長,懂得感恩,讓孩子在德、智、體、能等方面全面發展!
㈤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包括那些
1、培養習慣,在生活中融入人格教育。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合作,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為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同時勤勞和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以及禮儀規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2、教育孩子學習生活技能,並通過動手動腦,變得思維敏捷和聰明。逐漸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的人格教育。
3、增強孩子普遍核心的六種價值觀,分別是可信賴性,尊重,責任,公平,關愛,公民的職責與權利。
4、在尊重方面,具體要求就是教育孩子寬容對待他人不同意見或分歧,要平和處置憤怒,侮辱,爭執,不說臟話等。
(5)小學語文學生人格教育擴展閱讀:
口吃、尿床、孤僻、說謊、裝病……這些存在於兒童身上的問題,都需要大人嚴肅看待。這
些問題,都源於兒童被忽視或他們內心的渴望得不到滿足。
若不在兒童時期將這些問題糾正過來,這些問題在以後將會衍生出各種大的問題,嚴重者會讓孩子走上歧路,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因此,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人格就是一種財富,它是人的良好意願和尊嚴的財富。
從小對孩子進行人格的投資——這雖然不能直接在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是,孩子們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無論是東方的聖人,還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視人格,蘇格拉底說:「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墮落為禽獸,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因此,「良將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毀節以求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戰勝困難,也可以抵禦邪惡,如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輝的足跡。
㈥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觀後感五百字
在我們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這是我剛剛觀看完《中小學生人格教育》的感觸。
這是於丹老師為我們的講座,在這次的講座中分成的四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關於這四個主題,於丹老師都用了幾個小故事來引導啟發我們。其中這個故事,讓我感觸良深——發脾氣就會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有一個小男孩,因為他的親人很愛他,所以他就嬌縱,很愛對人發脾氣。為使他能改掉愛發脾氣的壞毛病,他父親讓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牆上釘個釘子,隨著每天釘釘子的數量有30多個到5個,3個,直到沒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但他父親卻讓他把所有釘子拔掉,並指著籬笆牆上密密麻麻的釘孔對他說:「孩子,你改掉了愛發脾氣的毛病,是好樣的,但你看看這針孔就像你每對人發一次脾氣在別人心中留下的傷痕,永遠留了下來。」
因為我又何嘗不是總愛亂發脾氣,甚至有時候受了委屈,把氣撒在家長身上。如果說每對別人發一次脾氣,就會在別人的心靈上創傷一次,那我不知爸爸媽媽的心靈,是否已因我而遍體鱗傷,但他們依然一如既往地對我好,關心愛護我。
㈦ 觀《中小學生人格教育》有感
今天我看了於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於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於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里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么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發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啰嗦,爸爸讓我干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正亂發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㈧ 淺談如何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將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條主線,一根主心骨也應該是培養孩子成「人」,這里的「人」是指一個具有良好品德、具有獨立意識、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善於合作的個體,是一個既獨立又合群的社會人。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人格教育。
從心理結構來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識、能力、氣質、性格、興趣、需要、態度、信念、價值取向等因素。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組合及不同表現水平使每個人都表現為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個體以此不同的表現而相互區分。例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有的人性格開朗,能與人積極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斷進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則孤僻冷淡,對人對事消極對待,萎靡不振等等,前者與後者是健全人格與不健全人格的一些表現。那麼,健全人格由何而來呢?
在家庭教育中,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現著重從家庭中家長的人格特徵、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等方面闡述其對兒童的人格建構的影響。
首先,在家教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影響。由於兒童的模仿性極強,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處人處世的態度都直接向父母學習模仿而來。父母的人格特點還會輻射到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獨特的色彩,繼而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為人熱情誠實、做事認真踏實,往往會融洽家庭氣氛,孩子們經常置身於親朋好友常相往來之中極易形成熱情、誠實、友愛、善於交往等人格特徵;如父母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好算計,孩子長期置身於好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圍中,極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義習氣,將來走向社會極易養成投機取巧陋習。同時,家長的教育素質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識、觀念等也直接影響兒童的發展。
其次,家庭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健全人格建構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養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體,一般來講,可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
專制型、保護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幾種。很明顯,在所有的家庭教養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只是屬於家庭的,同時更是國家的、社會的一員,將來他總要獨立生活,走向社會,從小就應教給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處處事倍恭親、包辦代替。然而,在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保護型教養方式仍居多,造成了孩子依賴性強、易反抗、任性、孤僻等不健全人格。
第三、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全人格建構起關鍵作用。「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環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家庭內部的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並不是指家庭的豪華裝修,而是整潔有序、健康向上的環境,孩子應該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和活動時間。家庭的精神環境內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多方面,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來說,精神環境更為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合格的父母,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
一、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建構「全面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生理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覺過分疲勞地從事日常活動,保持樂觀、蓬勃向上及具有應激能力。」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問題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當的教養方式引起的。如由家長「過度的期望帶來過多的無望」、由家長「過度的保護帶來過多的無能」、由家長「過度的溺愛帶來過多的無情」、由家長「過度的干涉帶來過多的無奈」、由家長「過度的指責帶來過多的無措」,正是由於這么多的「過」帶來了孩子過多的「障礙」。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有蔓延上升趨勢。媒體多次報道中小學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該發生事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作為家長一定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幫助孩子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觀念上的滯後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外,兒童不健康心理的另一殺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孩子良好而穩定的情緒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堅持運動,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注重把孩子培養成正直誠實的有用之人
高尚的道德是人類立身之本,誠實是道德的基礎。「學會做人」,先要學會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要學做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