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的結束語怎麼寫
語文教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也是一門藝術。要上好一堂語文課,如同要演好一出戲。而結束語則作為這一出戲的壓軸部分。雖然才短短幾分鍾,卻是語文課堂教學結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好的結束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讓人餘音繞梁,不絕如縷。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本人是如何設計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束語。
一、課外引活水。語文教學,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知識,還應把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引向課外,使學生自覺地去課外尋求知識,以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因此,教師宜在課堂教學臨近尾聲時,用簡短的話語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展。
二、卒章升感情。德國的第斯多惠強調:「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關於激勵、喚醒、鼓舞。」作為語文教育者必須既教文,又育人;既是科任教師,又是生活導師和品德引路人。在教學終了之時,教師運用准確精練的語言,對課文的精要之處進行點化、揭示,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真正達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三、懸念誘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們通過一個階梯走向知識,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重要特徵。」課堂教學的結尾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意在筆後、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結束而意未盡的感受。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有時採用巧設懸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藝術效果。
四、對照促理解。有比較,才有鑒別。這種結束課堂教學的方法,就是在課堂教學結束之際,從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有所側重地將課文與以前學過的其他課文進行對照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概括提鉤要。這是最常用的一種結束方法。它是對教學內容、課文特色作提綱挈領的總結和歸納,是對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工作,意在讓學生由博返約,綱舉目張,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自然,用語必須簡明扼要,力戒重復羅嗦、拖泥帶水,避免產生消極作用。
六、想像出創新。課堂教學固然要求引導學生從課本出發,到課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對課文挖掘,而要點撥激發學生改變思維常規,對課文進行創新理解,讀出新義,引出新見解。尤其是文學作品,本人常用此法讓學生對課文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或批評,以此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七、作業鞏成果。一堂課講完了,學生掌握得怎樣,教師心中往往是無底的,這時需要通過提問、測驗等手段來調查實情。因此,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抓住一堂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一些精巧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強化和鞏固所學內容,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遷移。比如,本人每每教學完一篇文言文,總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現象,諸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等.進行抽查學生。事實證明,必要的測驗是能反饋教學情況的,而且有利於學生鞏固知識和提高學生能力,同時也能指導自己的教學.
❷ 語文必修一。一詞多義
絕:①極抄盡②與世隔絕的③襲程度副詞,很。
強:①有餘,略多②強壯的,有力的③勉強
望:①盼望②名望,聲望③農歷每月十五,與「朔(初一)」相對。
傳:①讀chuán,流傳②讀zhuàn,指傳記文學。用手機打的,很辛苦噢…希望對你有幫助
❸ 語文一詞多義,
語文一詞多義「於」:
因語境不同,「於」這個詞往往有多種含義. 一、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狀語 (一)、在文言里,「於」經常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放在句末,構成一種狀語後置的特殊句式.這也是|「於」作為介詞的常見用法. 1、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可譯為「在」「到」「從」等.例如: (1)能謗譏於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在」) (2)皆朝於齊.(同上,譯為「到」) (3)虎兕出於柙.(《季氏將伐顓臾》譯為「從」) 2、引進動作行為有關的對象.譯為「向」「對」「跟」「與」等.例如: (1)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譯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對」) (3)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跟」) 3、引進比較對象.譯為「比」.這種情況中,「於」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詞.例如: (1)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比」) (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譯為「比」) 4、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它往往跟在動詞後面,譯為「被」.例如: (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被」) (2)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譯為「被」) 有時,它還與「見」「受」合在一起表被動,構成一種固定結構的句式.例如: (1)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見…於…」譯為「被」)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受…於…」譯為「被」) (二)、「於」和名詞構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不後置的情況.一般可譯為「對於」.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譯為「對於」) 2、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國也》譯為「對於」) 二、與名片語成介賓短語作補語 這種情況比較少見,而且與作狀語後置在句子結構上非常相似,所以,人們一般與把它作為狀語後置來解釋.其實,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劍自舟中墜於水.(《刻舟求劍》「於水」作補語) 2、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寡人之於國也》「於河東」作補語) 三、有時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2、至於今,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同上) 四、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例如: 1、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2、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崤之戰》譯為「從這時」作狀語) 2、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捕蛇者說》)譯為「在這職業上」作補語)
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例: ⑴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⑵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⑶吾始聞汝名,以為豪. ⑷相傳以為雁盪.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⑹撰長書以為贄. ⑺寡君之以為戮. 2、認為.例: ⑴以為且噬己為,甚恐. ⑵以為妙絕. ⑶人人自以為必死. ⑷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⑸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⑹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
❹ 小學語文
山羊擅長用羊角攻擊對手。
❺ 語文一詞多義
1.師不必賢於弟子抄:襲(介詞,表示比較,比) 2.恥學於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3.不拘於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4.其皆出於此乎? (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5.於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於) 6.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介詞,在 7.則移其民於河東 ;介詞,到
❻ 語文的一詞多義,
1、來
出處
宋·范仲淹的《岳陽自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也。」
注釋
去:離開。國:京都,國都。懷:思念。鄉:家鄉。離開國都,思念家鄉。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諸侯國。
2、 或:有時;
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或,或許,也許得意思.為,指心理活動,所想之事
3、觀:景象.;
觀: 此作動詞 直譯為觀賞、眺望
❼ 語文題 一詞多義 並說明用法
1、(1)疑問代詞,哪裡
(2)代詞,同「之」的意思。代指前面的話。
(3)兼詞「於之」,對這件事。
2、(1)連詞,表順承,而
(2)把(它)
❽ 七年級語文30課《寓言四則》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字詞整理
1.古今異來義
①居數月(居)源
古義:停留,這里是「經過」的意思
今義:居住
②人皆吊之(吊)
古義:指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問
今義:指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
③胡人大入塞(大)
古義:指大規模
今義:指在面積、體積、容量、等方面超過通常的情況或特定的比較對象
④死者十九(十九)
古義:指十分之九
今義:指數字
2.一詞多義
亡
暮而果大亡其財:丟失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3.詞類活用
①天雨(雨:名詞作動詞,下雨)
②其家甚智(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聰明)
③近塞之人(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④家富良馬(富:形容詞用作動詞,富有,指有很多)
PS:這是我專門翻出了七年級的輔導資料,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的。希望你滿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