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品德

小學語文品德

發布時間:2021-02-02 01:14:45

⑴ 小學生應學習的道德品質有哪些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當然,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途徑還很多,作為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應在新形勢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徑,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全格人才而奮斗。

小學語文怎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徵文三等獎

《語文課程標准》(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這么三句話:
1、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藍天、白雲,碧綠的大海,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 2、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
3、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
第一句話描寫了四樣景物,藍、白、綠、紅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艷而又美麗的風景畫,可見作者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所以在朗讀時要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愉悅之情;第二句是寫浪花在唱歌。浪花怎麼會唱歌呢?其實是作者看到海港繁榮的景象後,自己心裡高興地唱著歌。這里可以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來讀,高興得就像自己在心裡唱歌一樣;第三句中的「咱們」指的是我們中國,說以前我國沒有石油鑽探船,現在我們國家可以自己製造了。這句話就是借大海的歌來表達作者的喜悅之情,來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這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激昂的語調來讀,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達出來。因此,通過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語句,另一方面又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聯系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
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憑借教材,堅持正面啟發、誘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在領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從而進一步受到課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小蘿卜頭」進行比較。「小蘿卜頭吃的是殘羹冷飯,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監獄,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寫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筆頭,那麼你呢?」讓學生想想自己和小蘿卜頭一樣大的時候生活是怎麼樣的,從而對「小蘿卜頭」小小年紀在監獄里的非人生活充滿同情,激起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懷遠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學習的教育,並逐漸轉為自己的行動。
二、在作文教學中,把握最佳時機,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悟「道」,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 (一)審題中,明確寫作目的,體現德育要求
審題是作文的關鍵。學生能否正確地審題,決定作文的成敗。審題正確,寫出來的文章就扣題,就能達到這篇作文預定的育人目的;反之,如果審題有誤,寫出來是文章就會離題,就失去了這篇作文的意義。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小,社會經驗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所以看待問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師不在審題的過程中加以指導的話,學生的思維往往會出現片面性和膚淺性。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分析,適當加以討論,幫助學生明確寫作目的:或是贊揚某種精神,或是說明某種道理,或是吸取某個教訓,或是給人某種啟迪。如果這第一步做好了,那麼想通過作文育人的目的就已經成功一半了。例如語文教材中有一個作文訓練「寫家鄉一處你喜愛的景物,要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寫」,如果讓學生拿到題目就寫,也許大部分學生只會僅僅描寫某種景物,顯得比較單調。古人雲:「文以意為主,文為意而發,意在文之中。」我覺得在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寫。
所以,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寫哪一處景物,那處景物有什麼特點,而且一定要說出為什麼喜愛這處景物。之後,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有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就緊扣中心,自然而然地在作文教學中悟出了「道」,正像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選材中,選擇真實材料,把握德育契機
如果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那麼,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如何才能讓小學生寫出有靈魂、有血肉的文章呢?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立意的基礎上學會選材。
葉聖陶老先生一再強調作文要用自己的話來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做到「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小學生也是社會上的人,他們難免會受社會上各種思潮的影響,思想難免會被其左右。作文無疑是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的一個窗口。如果學生在作文中敢於說真話、寫真事,這就等於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為教師了解他們思想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教師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比如讓學生寫《我做過的一件錯事》,事先教師要聲明不會秋後算帳,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甚至是自己親身經歷的真實材料來寫。這既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批評、正確評價自己的極好機會,又讓教師發現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即使把握德育「契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把育人和作文逐漸統一起來。

⑷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

一、職業道德素養

(1)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教師就能夠從素質教育的高度,研究、探索教育規律,奉行教書育人的宗旨,積極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

(2)熱愛學生。

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熱愛、尊重、了解並嚴格要求學生。教師要以自己堅定的信仰去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學生求做真人,求做真事;以自己嚴謹的治學態度去影響學生熱愛知識,熱愛生活;以自己樂觀的精神去培育學生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質。

(3)熱愛學校。

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校,關心學校的發展,教師之間要謙虛禮讓,團結協作。在小學階段,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勞動、衛生等習慣,為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勞動習慣、身體、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熱愛所教學科。

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熟悉和精通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各方面知識,如在追求新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現代化上,在探尋最科學、最有效的讓學生獲取知識、能力與受到思想教育的途徑上,在處理好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諸多矛盾上,都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文化科學素養

(1)語文專業知識。

(2)教育基本理論。

這是教師專業科學知識的重要內容,是教師成功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理論知識。

(3)教育科研的基礎知識。

⑸ 小學語文和小學品德關系之間又怎樣的聯系

一、問題的提出

日前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的任課教師絕大多數為兼職教師,一般來說,由小學語文教師兼任的較多。而正因為兼職,語文教師會覺得備課量大,備課任務重。(本文所指語文教師,為兼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以下簡稱教師。)較之語文這一主流學科,教師會潛意識地將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邊緣化,消極對待。因此,在現實的教學中,就存在著教師輕視品德課教學的現象。但新課程品德與社會作為培養學生做人的學科,其對學生從小養成過有道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做一個有道德素養的公民起著很重要的啟蒙作用,實在不可偏廢。而語文學科蘊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載道之觀念,與品德學科也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語文學科完全可以從品德與社會學科中汲取營養,提升語文教學的內涵;藉助品德與社會學科,奠定語文教學的知識資源,並提高語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廣度、深度、力度。同樣,來自語文學科的營養也有利於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二者融合的價值遠超過單一學科。

下面,筆者將從多角度探尋語文和品德與社會兩個學科之間可能建構起的關系,提示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兩個學科之間存在的關聯性、協調性和融合關系,有效地整合資源,運用不同學科的優勢和功能,為教學服務;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已有的認知經驗等,重構、整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學習聯系地、發展地認識事物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增強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同一學年:主題相同,教材文本內容的價值取向同一,意義同構

(一)故事情境與主題活動:認知遷移和提升、資源互補

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畫楊桃》一文中,教師針對學生嘲笑一位同學將「楊桃」畫成「五角星」,用這樣一段話指出事情的本質:「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我們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語文》三年級下冊,第43頁)

語文的教學要求是:(1)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把老師說的那段話背下來;(2)讀課文,交流一下,讀後會想到什麼;(3)課文中有些句子意思深刻,抄下來。如「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語文》三年級下冊,第44頁)

語文是通過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故事,藉助語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讀,獲得感悟。啟示學生明白道理:「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

從社會認識和道德審視的角度來看,這篇課文包含三層含義:(1)事物本身具有多樣層面;(2)面對一個事物,我們應相信自己,有自我的表達;(3)因為每個人不同,才會有他們各自判斷的理由和經驗,所以要認同別人可能與自己不一樣的地方。從教育目標來講,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學會理解和認同自己及他人,彼此建立平等、尊重、和諧的關系;在認知、能力方面則體現著認識人、事、物的一種思考方式和行為。當然,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要闡釋這些觀念。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有機融合的一個整體,因此學科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也是必然的。不同學科之間也會出現文本內容的類似、主題目標一致的協調性和融合度,由此這就意味著學科之間可以在課程資源、認知遷移以及相互補充、豐富和提升等方面有所共享。

與語文《畫楊桃》課文相對應,在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中有《不一樣的你我他》這一話題。相對於語文教材的故事性文本,品德與社會教材首先是從三個體驗性的主題活動展開的。(1)「我的自畫像」:讓學生用各自的表達形式展現自己的個性,進行自我介紹,在每個學生自我展示的活動中,使學生意識到每個人是不同的。(2)「畫圓圈」;畫中的圓圈可能是什麼。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展示自己個性的想像,通過比較意識到正因為每個人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作品,這里沒有好壞優劣,僅是表達形式和創意不同而已。(3)「我們一起作畫」:每個人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分別給花瓣和花葉上色,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進一步明白了因每個人的不同而共同創造出了五彩斑斕的世界。

根據閱讀理解的研究表明,「背景知識的作用,在於對文本的綜合理解,它以句子基本意義的解碼為中心。背景知識不僅有助於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還能使讀者運用必要的知識理解字面以外的意義(命題)」。[1]所以,可以認為,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通過深入的、邏輯遞進的體驗活動中獲得了感悟:在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的過程中,明確每個人各有風采,基於這種認識基礎,理解到正因為「不一樣的你我他」,才會有不同的感受,才會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這些感悟和認識就是學生解讀語文《畫楊桃》的先行認知經驗和背景知識。其結果,將有助於學生回答語文教材第44頁上的問題,不是止於口頭、觀念上的回答,而可能會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理解和表達。

由此,學生就是在對靜態的文本內容(語文)的理解與動態的活動體驗(品德與社會)的交互作用和互補中,建構起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關系和思考方式。就事物而言,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會有所不同;而這種不同,取決於看事物的不同的人的感受和判斷等,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可以說,品德與社會的學習有助於學生提升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的思維品質。

另一方面,一種觀點認為「故事可以使課程學習更豐富、更有意義。故事本身並不能教會學生閱讀的技巧,而是一種讓世界變得更有意義的工具」。[2]而故事作為工具,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影響人們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因此,《畫楊桃》的故事,作為一個範例,形象地促進了學生道德理解力的提升。這便是語文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發揮的促進功能之一。

所以,不論語文還是品德與社會課,如果教師注意和分析了這二者的共性和差異性,將二者鏈接起來,充分利用這種關聯兼互補的資源的話,那麼,學生的收獲將是增值的、飽滿的、全面的。這就是學科間融合的魅力。

(二)同質的故事:感性與理性、情感與實踐行為的融合

諸如這種學習主題目標一致,內容接近的課文,在語文和品德與社會的教材中,還有不少範例。當然,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在語文和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二者所體現的協調關系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們體現著不同的運用價值,另一方面在終極目標上又匯合成一種力量,實現著感性與理性、情感與實踐行為的融合,協調促進著學生的發展和「道」的形成。

比如,語文三年級下冊中有《可貴的沉默》一文,在模擬的真實生活情境中,通過孩子和父母對彼此生日的了解及祝賀等方面的比較,讓學生在故事中體會了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對照出自己對父母的忽視。同樣,《媽媽的賬單》也是在一種有情節的故事情境中,展開了主人公小彼得索取報酬。和媽媽零報酬賬單進行對比的敘述,旨在扣住學生的心弦,激活與小主人公的共鳴,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無私的愛。

故事的魅力在於它讓學生走進情境中接觸主人公。正如「要想盡量融入書中的各個角色,就不能忽略其中情節的發展,故事像翅膀,情節就像是因翅膀拍動而產生的風一般,也是故事相當重要的一環。」[3]這句話所言,因為故事的情節,學生更能理解和體驗小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替代性地經驗生活,使學生從中學習著怎樣看待自己和父母的所作所為,進而注視和反思自我,真正理解和感悟父母對自己不求回報的、無私的愛。

與此相呼應,在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中有《家人的愛》這一課題。首先從活動──護生雞蛋入手,反思和感悟家人養育自己的辛苦。在此基礎上,展開「故事與思考」:彼爾的賬單。盡管內容與《媽媽的賬單》非常近似,但它與語文課文所不同的是,它不具有情節,而是一種理性的他者敘述,數據化地體現了一種強烈的反差和比較,旨在激發學生的反思,從彼爾和媽媽賬單比較的範例中,回到學生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如果我們認同「文學是最便捷、最深刻地引領孩子體驗世界的方式」的話,在此,我們不妨也可以這樣理解:語文是通過讓學生走進敘事本身中,與自己對話;而品德與社會課則是盡可能地讓學生藉助敘事,走進現實的、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與自己對話。

另一方面,雖說語文課和品德與社會課,對學生有不同的目標要求,但對人的培養卻是異曲同工。語文課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是口語交際,用具體的事例,說說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還可以說說自己應該怎樣愛他們;習作要求:用一兩件事,寫寫父母對自己的愛,也可以寫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別的感人的事,要表達真情實感。語文是讓學生用語言文字元號,將自己的感悟和願望等表達出來。而品德與社會課則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確立一種感激父母、回報父母的道德情感,能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道德實踐力。由此,兩學科的合力,促進了認知表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確立和強化,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語文)與落實到日常行為的實踐(品德與社會)之間的融合,增強了知行合一的力度。這兩門學科在攜手走向共同的目標:幫助學生形成「道」──好的品行和素養。

原文

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上貫穿品德教育

文昌市南陽農場學校 陳澤軍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求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等諸育的和諧發展。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書育人。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本人就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淺談一些見解。 一、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養講文明、守紀律的一代新人。而現行教材的編寫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在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材中《長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盧溝橋的獅子》、《落花生》等等各篇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從教材中可以看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下堅實的根基。 二、通過教師示範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這種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每一位學生往往會從教師的一言一行中體會教師的為人處事方法。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他們的參與、互動。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質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徵,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長城》時,首先向學生介紹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長城的氣魄雄偉,接著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巨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充分挖掘課文的閃光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都有一項德育任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後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感情,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歸納出中心思想後,學生識記,久而久之,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務成了一句空洞的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為主。入選課本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其「閃光點」,即德育任務,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或抓住其中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來打動學生,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把課文中的閃光點挖掘出來,使其放光,是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小紅軍寧願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犧牲自己也不願拖累別人的好品質。教學時抓住體現小紅軍「倔強」的詞語來和句子來理解,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的感情不斷得到升華,小紅軍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閃光。最後,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小紅軍,深入感受小紅軍那種頑強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 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德育滲透還必須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文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後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讓學生針對阮恆的做法進行討論,很快形成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阮恆這種舉動是令人欽佩,從阮恆朴實的語言中體現偉大的人格

⑺ 如何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⑻ 為什麼小學的有的語文教師會把品德課改成語文課啊

因為這些老師希復望自己多上幾節課,制以保證她的教學質量。
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但同時也是學生的無奈。但是,也有很多小學的品德課老師,認為自己不是主課,不需要好好教,因此也就是隨隨便便亂講。
我小學的品德課老師,是我們學校的出納。。。

⑼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語復文課程標准》指制出,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同時,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那麼,如何將品德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呢?1.在閱讀課文中尋找最佳「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閱讀教學這個主陣地的作用,挖掘課文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元素,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剩餘1961字)

⑽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
因此,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語文學科課時多,教學時間長,學生幾乎每天接觸課本中思想性較強的課文,耳濡目染,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那麼,如何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呢?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品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