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位名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所謂細節,就是細小的環節或細小的情節,把細小的地方想到,把細小的事情做好,聚沙成塔,才能鑄就偉業,而做好一件事情的每一個細節都要有一個好的習慣。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 養成教育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能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因此,養成教育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簡述
在農村小學任教多年,教學實踐中我注意觀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學生由於個人素質和家庭教育比較好,學生有著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主動,認真踏實,成績優秀並能協助老師做好班級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習慣表現一般,其特徵是管理到位,他們的表現就較好,成績還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現就差,影響學習;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其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很差,表現為不講個人衛生,衣冠不整,上課不專心聽講,不積極思考,對學習持無所謂態度,校內校外屢犯錯誤,作業書寫極不認真,校內作業要在老師的及時督促下才能勉強完成,課外作業從不主動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學習成績明顯落後於整體平均水平,各項能力幾乎談不上,成了拖後腿的問題學生,為此老師傷透腦筋,為他們付出多於別人幾倍的心血。
二、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現狀生成的原因
現在農村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工作並不好抓。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農村家庭成員文化素養偏低,家長的不良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負面影響巨大。現在的農村家長,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們對現在的知識缺乏認識,由於工作和勞動的關系,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接受新時代的知識信息,去觀察指導自己孩子的道德行為表現、學習態度方法等,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對子女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出現了真空地帶,無疑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責任,也降低了學校教育的效果。
2、社會不良導向帶來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而且這個成長的時段有些因素還會影響到他們的人生。如今的時代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傳輸量大,速度快。社會上的信息好壞參半,甚至有些不良信息以極快的速度影響了青少年學生,使學生的可塑性發生偏差。
3、現代教育中的孩子缺少榜樣。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早些時候的孩子學習的榜樣很多,黃繼光、董存瑞、劉胡蘭、雷鋒等眾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而現在的學校很漂亮,很氣派,可是已經沒有了那會說話的眼睛了。英雄、榜樣離孩子們越來越遠了。
三、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完善的對策
面對客觀現實,針對困難與問題,作為在農村小學工作的一線教師,在抓養成教育工作中,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積極營造有利於養成教育實施的氛圍。
學校是學生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德育氛圍。校園內可設置醒目的標語、牆頭板報、花園警示語、人文景觀雕塑、德育教育專欄、法制教育專欄,開辦校園廣播溝通師生心靈,報道發生在校園里的好人好事。比如,學校把衛生間文化當做一件學生養成衛生文明習慣大事來抓:雪白的牆壁上懸掛著「舉手投足下、干凈你我他」「你講文明、我講文明、人人都講文明」等大幅禮儀標語和衛生間管理制度,使學生在如廁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言傳身教,帶動養成。
人們常說「身教勝於言教」。有研究調查表明:效仿是很多科學家成功的秘訣,而學生的成功成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效仿。俗話說「什麼樣的教師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可見示範的重要性,對他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親可敬的教師,是學生心中的楷模,其人格魅力吸引著學生接近、模仿,激勵其良好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處處做好表率:在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教師要使用規范的語言,進而對學生言傳身教;在勞動課中,老師應當與學生共同參與來完成勞動任務;老師在教育學生時同樣要提高自己的認識,不能認為老師的責任只是教育學生,而忽視「律己「和「垂範」。這樣說得再多,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盡最大的努力給學生做出表率,切實做到對學生的「身教」。
3、積極評價,引導養成。
評價是一種有效的激勵手段。從評價的內容上,學校可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編制《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評價細則》,對常見的道德行為習慣分類別編制指標體系;從評價的時間上,可採取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每日一對照、每周一小結、每月一評比、每學期一表彰的作法;從評價的方式上則採取自評、他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同時,在日常管理中可以採取「班級創星台」,頒發「五星」 「四星」 「三星」流動紅旗,激勵學生爭先創優。在評比的過程中,領導親自檢查評比,親自頒發流動紅旗。通過檢查、評比,一些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逐漸養成,班級之間形成一種你追
⑵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
學習小組建立了來,樹自立團隊精神和合作的意識是很有必要的。在組織交流活動時我們要通過適時的點撥和引導,使學生意識到,一個小組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群體,每個成員都是這個群體的一分子,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如何、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每個成員自身的努力,它必須要通過小組成員相互之間的溝通、合作、求同存異、相互促進。在小組成員取得進步的同時,讓他們切身地感受到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蘊含著集體的榮譽。
⑶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其中學會共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和合作意識、學會做人,教育應體現主動性,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和指導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民主性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多樣性的特徵:學會求知,並探討如何加強合作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學會做事,並且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會共處.本文意在強調合作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⑷ 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
孩子對閱讀的興趣養回成了,後續對漢答字的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增加。而且,國家新改版的語文教材中,也把閱讀教育提升到了和識字、寫字、學筆畫同樣重要的地位。
我自己是一個小學1年級孩子的媽媽,天性就是喜歡小動物、花花草草,我家寶貝今年4歲對漢字不是很感興趣,但對貓和狗等小動物十分喜愛,後來我找了蠻多的幼兒教育軟體,都不是太滿意,不是廣告多就是需要付費,讓孩子學一半丟一半覺得十分不好。
聽說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對漢字的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增加。到底怎麼教育孩子,這簡直要難哭我這個寶媽了。
聽孩子老師說拼音學習較枯燥,如果先接觸漢字,感受漢字,感受漢字閱讀帶來的樂趣。推薦孩子在家的時候用一些專業的教學輔助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後來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使用了一段時間,發現不僅課程全部免費,可以讓孩子持續學下去,並且每一個關卡還都有復習環節,可重復學習,鞏固先前所學內容。
⑸ 淺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摘要:在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教學的一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教學環節
眾所周知,由於地域的限制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與城市教學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同時,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筆者在近幾年從事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實踐中發現以下問題:不少低年級學生一讀書就結結巴巴,一說話就抓耳撓腮,一動筆就東拉西扯等。那麼如何幫助學生改正這些不良習慣,提高他們的基本語文素養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農村教學經驗談一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五點看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意識,就是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將使人受益終身。總之,只有讓學生建立起學習習慣重要性的意識,才能為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另外,在培養學生習慣意識的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需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時不能半途而廢,讓學生有足夠的思想准備。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要21天時間,但這只是一個平均數,由於每個人的努力程度不一樣,養成的習慣不一樣,,所用時間肯定不一樣。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養成好習慣,就要不斷地強化訓練,反復抓,抓反復,做到步步到位、環環相扣、隨時檢查、久而久之,良好的學習行為得到內化,使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學會經常遇到有學生問某個字的讀法,這時教師不妨不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去查字典,讓學生明白字典是最好的老師,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及時查閱字典的習慣。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影響學生學習習慣形成的因素眾多,其中教師的指導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指導,不僅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的內容和性質,而且教師榜樣的作用,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比如,我們會發現,平時書寫工整的教師,他的學生作業也很整齊認真,朗讀水平高的教師,他的學生經常能在朗讀比賽中獲獎。甚至,有人可以根據學生的字跡可以推斷是哪位老師的學生。由此可見,教師的榜樣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另外, 對於能對好習慣堅持不懈的學生應該隨時進行表揚,在學生中樹立榜樣,這樣就能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抓住教學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
在教學活動中嚴格訓練學生,是學生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基礎。教師應抓住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從預習到聽課, 從作業到閱讀, 從復習到考試, 對學生進行有目的、 有步驟的訓練。比如通過多種手段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在教學古詩《 暮江吟》是這樣做的,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畫一幅關於這首詩 的畫,在課堂教學時 ,讓學生針對自己的畫說說為什麼這樣畫,從而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 ,達到深思、多問的教學目的,教學效果良好。因此,教師應該對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學生學習起來不乏味。
注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共同培養學生好習慣
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形成,與家庭教育的作用分不開,這就需要教師密切聯系家長,請求家長的配合,共同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神情舉止、思維軌跡,有些是教師抓不住的,而家長往往能細微的觀察和注意到,並及時對孩子教育。同時家長也應該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比如學習工具、一些必要的書籍,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只有教師和家長配合好,才能鞏固好孩子的良好習慣。
採取科學方法矯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時,要善於發現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及時採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矯正。比如,學習時 坐不住是很多學生常見的一種壞習慣。有的家長會說:學習就是學習,不許站起來。但不起什麼作用。有位媽媽非常有智慧,她對孩子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能夠學習好。你 1 個小時站起來10 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讓我看到你 1 個小時只站5 回?孩子知道媽媽注意他了,就說:5 回就 5 回。第二天做作業,兒子果然只站起來了 5 回。媽媽說:喲, 我兒子真了不起, 一天就改了一半,進步太大了, 我看你站 4 回也能做到。孩子說:4 回就 4回。 慢慢地, 孩子做作業時不站起來了。這位媽媽的經驗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幫助學生矯正不好習慣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努,當採用科學的方法時,可以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 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過程,教師要抓住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由易到難。同時,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生一旦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故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教學任務。
⑹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但教學中許多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並未把握其實質,很難發揮其真正的實效,體現其價值。為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作了一些粗淺的探索。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其涵義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但是,本人從一些課中發現,一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實質把握不準確,意義理解不深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偏離合作學習的初衷,「興師動眾」、濫用小組合作學習、營造表面的「熱熱鬧鬧」的學習氣氛,看似活躍的課堂教學實則浪費有限而寶貴的學習時間,為「合」而合,合而無「效」,「合作」僅停留在表面,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微乎其微。
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一、明確合作價值,更新教育理念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從中可以發現,《課程標准》提倡的是: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雙基」,又要在過程中獲得方法,獲得情感與價值的體驗,同時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式,由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的角色;評價的方法、手段及內容也要變化。因此,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理念,正確把握其精髓與實質,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確合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前提。
⑺ 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小學語文論文
所謂的合作學習,就是教師要利用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達到某一個學習目標。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分工,具有明晰的角色分配,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互幫互助的新型教學模式。教育學家認為,合作學習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大創新,也是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實踐。一些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沒有對小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培養。筆者選擇小學語文中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培養的方法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
1. 以小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對於學生視野的開拓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在以小組形式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需要向學生明確提出他們要學習的具體內容與明確的學習目標。之後,教師要按照科學的原則將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究,明確學習目標,最後得到一個小組學習的結論。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與組織,積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點評。在小組學習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探究能力與語文學習基礎水平,力求通過正確的指導使分組合作學習效果最大化。教師要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與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進行科學分組,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帶動,相互影響。
比如,在學習《柳樹醒了》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學習,在合作中解決一些問題。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對學生共同研究的問題進行確定,如「柳樹醒了的表現有哪些?作者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柳樹醒了的狀態」等等,這樣的問題可以方便學生融入到課本內容的學習中,使學生的思維被開發,語文能力在合作學習中有所提高。
2. 利用角色扮演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些課文具有較強的戲劇性。對於那些故事性強與情感豐富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小學生會對語文課文進行深入閱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將自己的情感與文章進行很好地結合。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礎,引導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在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中,要找好自己的位置。教師不僅是一名忠實的觀眾,更要是一名有效的評論者。在學生表演完成之後,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使學生找到小學語文合作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生逐漸習慣與喜愛上小學語文合作學習。
比如,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由結組,完成一個戲劇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合作學習夥伴進行尋找,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興趣要求。教師給予的積極評價,會使學生認可合作學習方法,使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合作學習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3. 加強課外合作實踐活動。合作學習活動不僅可以發生在課堂上,還可以延伸到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合理的方案,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活動,找到社會實踐中與語文知識相關的東西,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比如,在教學《畫家鄉》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兩到三人一組進行畫家鄉的課外實踐小活動。在這個實踐中,學生需要對家鄉進行觀察,在實踐中了解家鄉近幾年來的變化。與同學利用繪畫的方式將自己眼中的家鄉進行描述。在課外實踐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發揮,學生成為了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對於學生小學語文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與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鑒於小學生合作學習能力不足的現狀,將合作能力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中已經成為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方法進行了幾點分析,希望以此來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利用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促進當代小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⑻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但教學中許多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並未把握其實質,很難發揮其真正的實效,體現其價值。為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作了一些粗淺的探索。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其涵義是指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是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但是,本人從一些課中發現,一部分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實質把握不準確,意義理解不深刻,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偏離合作學習的初衷,「興師動眾」、濫用小組合作學習、營造表面的「熱熱鬧鬧」的學習氣氛,看似活躍的課堂教學實則浪費有限而寶貴的學習時間,為「合」而合,合而無「效」,「合作」僅停留在表面,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因而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微乎其微。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一、明確合作價值,更新教育理念《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評價不僅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從中可以發現,《課程標准》提倡的是:既要讓每個學生獲得「雙基」,又要在過程中獲得方法,獲得情感與價值的體驗,同時又要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改變學生語文學習的方式,由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自己學習為主;要真正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師的角色;評價的方法、手段及內容也要變化。因此,教師只有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理念,正確把握其精髓與實質,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明確合作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實效性的前提。
⑼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農村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