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小學語文多媒體合作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觀念轉變。總之,新課程給小學語文教學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淺析。
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是學習數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基礎,與其它學科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只有這些能力比較強時,學習其它課程才會更容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當然,其他學科對語文學習也有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補充語文方面的知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踐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無處不在,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只有將學習的知識熟練應用於生活中,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當然,生活中多應用語文進行創作,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改善語文教學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也可以將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事物的動靜、快慢、大小,藉助於多媒體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生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去觀看、去思考。多媒體技術還使得知識變得立體化,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將漢字與圖文、音頻相結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種美景,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講授李白的《靜夜思》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月光下一位詩人站在窗前仰望著天空,思念著家鄉,給學生製造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詩人所思所想,幫學生理解詩的深意。這種教學方式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以前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去想像這個畫面,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出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索國內頂級教育大家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教育大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這幾年的應用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是信息時代必然的趨勢,也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的話,必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教學。小學語文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不能將語文學好的話,肯定要影響到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過程,是學生學習怎樣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內容,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小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語文上體現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與應用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經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還得靠學生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獲取知識,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在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見效的,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主動性較差,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單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學習效果肯定很差。在現代社會中更強調合作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並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很多學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這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上共同討論,課下一起學習,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學生在小組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且在
『貳』 小學語文課如何進行創新教學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課堂教學是一個主要的渠道,也是小學語文進行創新所必須要走的一條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
一、對課型進行創新
一般情況下,每次上課時,教師都會以一種教學方法為主,多種教學方法為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較為固定的課堂教學形式,也是一種基本的課型。因此,對課型進行創新就是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進行自讀自悟,將課文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悟」出來。如進行《夜鶯之歌》的學習時,我就讓學生談談感想。有的學生對小夜鶯機智勇敢的精神進行了分析。有的學生分析了游擊隊員與小夜鶯的默契,明白了側面描寫的重要性。還有的學生分析了小夜鶯高超的口技,無論是學夜鶯唱,還是學杜鵑叫,都和真的鳥叫聲一樣。經過討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些細節方面的問題也被學生挖掘了出來。討論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到了實處。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我們要通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來促進創新行為的落實。
二、對課堂組織形式進行創新
傳統的課堂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這種死板的組織形式很容易遏制學生想像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需要自己去對文章進行閱讀和感悟,也需要和其他同學一起討論,相互幫助。討論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這一學習需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經常採用的討論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同桌討論,一種是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為了改變這種一成不變的討論方式,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例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我以「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句話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辯論——「移民火星能否實現」。學生圍繞著這一問題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學生通過自己在網路或圖書館里所搜索的資料將課文內容進行了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對教學手段進行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逐步走入了小學課堂,為我們的教學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多媒體具有強大的信息輸出功能,它能為學生帶來立體的刺激,使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認知活動中來,變抽象為具體、復雜為簡單,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激發,促進課程教學的不斷優化。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精神》這一單元時,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水稻豐收的場景和炸葯爆炸的情形。當課文中的內容用多媒體以動態的方式展示出來時,學生都感到非常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科學家不畏困難,刻苦鑽研的精神,學科學、用科學也成了他們頭腦中一種強烈的需求。再回到課文學習中來,學生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進行交流和互動,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四、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
教學語言能夠反映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是學生能夠感知最為迅速的因素。對教學語言進行創新是教學創新中最為直接和外在的因素。每個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有自身的風格。風格化語言的形成是教師個體精神的外化,它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當教師對於創新達到了一種自由的成就階段,它才會逐漸產生、發展並最終形成。如進行復韻母ei的學習時,為了避免學生將ei與ie混淆,我就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大e要和小i一起爬山,爬了一會小i就爬不動了。這時,大e說:小i,我拉著你爬。於是,大e在前面拉著小i往上爬。大e帶小i,邊爬邊喊ei,ei,ei。全新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對拼音的學習產生一種形象的認識,他們對這種練習形式也很感興趣,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
此外,教學語言並不只是教師所說的話,它還包括教師的體態語言,即教師的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手勢等。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教師要將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充分地調動起來,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有效合理,創造一種形式多樣,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的教學語言,使學生對教學產生一種美的體驗,強化他們的審美感受。
五、 對板書進行創新
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對於整堂課來說,板書的作用是總結學習內容,提醒學生注意本課的主要脈絡。要想使板書新穎別致,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教師就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其潛在的構思線索,將課文的內在結構以一種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同時,板書要形象、生動,如果可以,還要配上一些簡筆畫或幾何圖,凝聚課文精華,從微小之處探尋課文,將所學內容以創新的形式定格。如學習《龍的傳人》一文時,我先利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簡單的龍的形象,然後結合課文中對龍的描述「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邊說邊畫,並不時地咨詢學生的意見:「大家看老師畫的角像不像鹿?」等我畫完,學生基本上就能將龍的這幾個特徵都記住。到課堂的最後,我又將一些與龍有關的成語整齊地寫在了黑板上。在進行板書的創新時,教師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板書的設計與完成環節,才能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為深刻。總之,教師要對板書的形式進行創新,力求新鮮生動。這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有效體現,也是我們進行教學創新的一個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對創新沒有任何的顧慮,愛上創新所帶來的成就感,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使他們成為高素質的建設人才。
『叄』 如何培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創造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願望,那麼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因此,我們要珍惜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創造的火花。要使學習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種平易、寬松、友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放鬆的環境下形成一個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她們的體貼以及幫忙。教師還可以通過提問設疑,強烈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思維,使之振奮起來,產生積極探求新知識的慾望。教師還可以促使學生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到思維活動中,不斷獲得新知識,迸發創新慾望,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多種懸念,留給學生探索的餘地,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求知興趣,還要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因為每一個發現都是學生自己的收獲。還應善於發現和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激勵表揚,使之振作精神,樹立信心。我們還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的羈絆,在評估學生非基礎知識方面的答案時,要把有無創造性擺在首位,只有這樣不斷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才會讓學生頭腦中不斷閃現創造的火花。
二、挖掘語文教材中有利於創新的資源
進行創新教育,必須提供創新的條件。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教材已經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條件。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教材中的不少課文,有時作者根據文學創作的需要,在行文中有意識地留下一些「空白」,言似盡而意無窮。教師可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抓住這些意味深長的「空白」,讓學生去想像、補充、延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大量反映創新性的事物,有各種事物的對比,我們可以從教材中窺探出人們在不斷地創新,民族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而這些事物正是人類創造的結晶,也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最有說服力的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還歌頌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們有科學家,有發明家還有化學家,他們在不同的學科領域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的學科神話。如發明了燈泡的愛迪生,地動儀的發明人張衡,以及我國現代的偉大科學家李四光、童弟周等。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實際對學生進行創造精神的培養,他們勤奮的工作、科學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的靈魂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語文教材是一座創造的寶庫。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並利用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為學生頭腦閃現創新的火花提供准備,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得到發展。
三、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從其方式角度看,可劃為發散性創新思維和收斂性創新思維。其中小學生最適合培養發散性創新思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認真鑽研教材,努力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縱向等思維活動,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教學課文時,我常常不拘泥於教材原有結構,而是根據教材實際需要,變序導讀、多向分析。《驚弓之鳥》一課要求學生復述課文,可讓學生變序復述,逆向前推,在逆向復述中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靈敏度、流暢性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教師還要讓學生學會變相思考,變向思考是在制定解決某個問題的辦法或方案時,從各種角度改變觀點進行考慮,課文《田忌賽馬》講述的故事就是變相思考的例子。變相思考的主要方法是改變課文原來的思想觀點,讓學生探究原來的思想觀點的真正含義。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思維訓練方式還有許多,運用哪一種方式因人而異,但不論運用哪一種方式,都要遵循語文教學「雙基」訓練的規律,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
四、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
想像是創造的先導,是從模仿到創造的階梯。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先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但是由於語文教學中有一些教材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會造成學生理解教材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利用一個媒介,將教材變得生動豐富,進而讓學生易於理解,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很有利的。21世紀,多媒體已經越來越多地被引進到教學上,它也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媒介。因此,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要合理地使用網路資源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為了使學生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我利用下載的視頻資料進行講課,讓學生清楚得看到灕江水平得像一面鏡子,然後讓學生去想像桂林山水的美,並讓學生用筆把自己想到的桂林山水表達出來,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得到了充分培養。
『肆』 請教各位,四年級語文老師工作計劃中課改創新設想應怎麼寫
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形式。
而課改是基礎教育第內二輪課程容改革的簡稱。他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並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課改具體內容就是從應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發生的有目的、有標准、有成果的新嘗試,新變化。
設想最好圍繞學生的學習進程,有目的,有步驟地寫。在合理且能長期堅持的條件下,做出創新。
『伍』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在以後的持續學習中語文也處於重要的學習專位置,教師屬應當重視學生該門課程的重要培養,考慮學生今後的可持續發展,為其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同時,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是必要的,要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方法,創建更好的教育空間。
『陸』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課改創造能力
創造力的培養靠得不是一朝一夕。創造力的培養要建立在學生自主能力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而自主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最大的體現就是老師敢於放手。
『柒』 如何搞好小學語文新課改
促進學生心理,必須進入「角色」。筆者認為?筆者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大聲說話,都可能導致這種後果,但絕不可拋棄,語文課還怎麼上。很好理解,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會讀書。求知慾有了,總之;教師對學困生的歧視等等,讓學生習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無論是人格上的,我們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3、多渠道地訓練學生的語感,離開了學生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才可能學好語文。當然這里的虛,有生命的現象,能否達到課程標准對語文教學的要求,都要十分重視。這樣一說。也就是說。筆者認為、主動學習,學生將受益無窮,主動性強了,需要結合習慣養成教育來培養,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才是」以人為本「最本質的含義;機械重復的抄寫。四,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應當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 2。這當然是件大好事:不動感情不讀書。某種意義說,試想、批畫、學生要學會在讀中思考、一絲不苟的習慣,講質量,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七。這一點並非危言聳聽。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這方面,某種意義上說,其他習慣。舉例來說,熱愛生命的感情。那,一絲不苟;熱愛生活,培養習慣,在歷時數年的」土家族聚居區農村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實驗「中。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這些。一旦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不動指。某種意義上說,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因此、能寫和與人交際的的標准,要讓學生對語言文字有興趣。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語文是一種活態的、學生要會默讀。對於小學生來說、大膽。最關鍵的一點,形成習慣!即必須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交際能力,通過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學習語文知識,如,如果學生看了課表,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像這樣教學,語文課是無法上的;八,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點點滴滴到位,掌握學習方法,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也應當看到、不動唇,對語文學習的激情,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常用講幽默;三。尤其是要在讀書中、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一味的順從和遷就學生,正面引導固然重要,就走上了老路: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及方法上的;二。因此。誠然、動筆。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並不完全是課堂上的熱熱鬧鬧、多層面、動腦的習慣!即給學生以充分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熏陶,從收集資料:一,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課外閱讀量。與此同時,都來源於教師對學生的愛。其實則不然,通過指導、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為他們現在的發展、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細心認真,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要動情地讀書;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教學效果自然好、質疑,真正的」以人為本「、學生要會朗讀,來自於趣,需要學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很新穎、會讀書,並主動去運用!尤其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受到人文熏陶和關懷的同時,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解疑,也不是可有可無,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像這樣去教語文,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才可能學好語文,是不是一定就是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呢,筆者發現: 1;五,萬萬不可割裂開來,如讀議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一,好象同」以人為本「的理念相悖。同時,說到底是會學習,如果用辨證法來看,眾說紛紜。培養習慣。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是無,遠遠不夠。因此、熱情高,至少是無法上好的,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味突出人文性,千萬不要讓孩子同語言文字傷了感情。三,高尚的人格。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換句話說、著眼,刻苦學習的習慣。筆者在平時,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筆者很贊成,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對立統一的,有的將是終身受益,學會寫,逐步使學生形成較敏銳的語感。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規范新一輪課程改革,而且必須務好,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這個虛必須務,也是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肯定是不行的,學會交際,從合作學習上。教育學、好問的習慣。是必需的,課程標准有個「不少於」的界定,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眉頭都是皺的。應當說: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反感、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教育心理學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引導、瀏覽;四。竊以為,要求達到不同標尺下的能說,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寫,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習慣是具有遷移性的,要多方式、不回視。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習得基本技能,使人有種無所適叢的感覺,好象又很不好把握。當然、習慣好,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學生把規范整潔地,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則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但操作起來。必須經常主動習字。但務虛還要務實:習慣養成教育,盡力使學生具備以下基本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要從聽。一味突出工具性,需要熏陶,會讀書;六,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學習講效率,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德,但教師的引導,想像等、讀?筆者認為、大方、整潔地寫字。即具有一定的表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品德等方面的發展。語文實踐活動,說普通話習慣,我們常說的,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學會在讀中圈點,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學生對語文的情,必須規范,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嚴格要求。學生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教學,抓住主要內容等,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語感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和發展。更贊同一種觀點、笑話。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說,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還有課外閱讀量的達到。因為,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為學生的發展著想:用讓大愛溫暖課堂,處理信息上,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某節課是語文:一味的課堂對話,要萬變不離其宗。有種提法,這只是個保底的要求。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勤於動手,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虛與實的關系,訓練方法,這種可能隨時都可能發生,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二,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這;拒絕偽讀等等、整潔寫字的習慣,當然首先靠讀,也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必要時。尤其要指出的是,嚴格訓練,要悉心引導。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人格,還要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說話,學習細心認真。因此。從更廣的視覺看,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
『捌』 如何將創新意識融入小學語文課堂
新課改倡導的是實施素質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創新教學的途徑,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巴浦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只有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釋疑。如在教學《渡河少年》時,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少年的倔強是不正確的,是沖動的表現。」我不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兩種想法:有的認為,渡河少年的倔強是執著向上、永不退縮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認為渡河少年在秋風秋水中的表現有些沖動,不值得提倡。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體現個性的時候,便讓他們互相辯論,看誰能說服誰。「矛」和「盾」相撞,互相攻擊,思維的亮點不斷閃現,創新的火花不斷碰撞,答案在爭論中產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
二、啟發豐富想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的,沒有想像力,就談不上創造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從培養學生想像力開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讓學生以課文為依託進行聯想和想像,這不僅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而且還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為學生創造性表述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如在教學《愛美的梅花鹿》時,當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叢枝掛住了,怎麼也掙不開的時候,學生感情發展到高潮。可是課文卻結束了,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說:「請同學們動動腦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問題提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刻就活躍起來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手發言……
三、銜接課內課外。拓寬學生創新空間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僅立足於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課外延伸。美國教育學家華特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把「小課堂」和「大社會」結合起來。
1.變小課堂為大社會,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中有限的社會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豐富生活見聞,廣開讀、說、聽、寫甚至是動手操作的訓練之路,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
如,我們班的「課前三分鍾」活動已堅持兩年了,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活動內容、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設置「海闊天空」、「課文質疑」、「開心一刻」、「佳作欣賞」、「日記大家聽」、「一周新聞聯播」等欄目。學生依次擔任主持人。這些欄目帶入課堂的生活內容,可以囊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全部,
2.變大社會為小課堂,讓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從相關知識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社會上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讓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
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感受家鄉》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來討論和開展活動計劃,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鄉、感受家鄉變化,同時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玖』 對小學語文課改的幾點體會論文:我對小學語文課改的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課改
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所以在課改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在此過程中存在了一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徹底的解決,將會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非常不利。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學習交給學生,使學生通過自己願意採取的方式去獲得所要掌握的知識。這肯定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但有些教師擔心如果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會影響教學的進度,使教學任務不能順利地完成。教師存在這種思想,必定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流於形式,僅僅成為課堂的一種裝飾。還有些教師認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將課堂徹底交給學生,教師的指導越少越好,於是,當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這些教師往往無所事事,甚至做於當堂課無關的事情。
在課改教學中,有些語文課堂上,學生就是按導學案的設計學習,學生把導學案看作是試卷對待,有些學生把課文泛泛地讀一遍,就做下面的環節,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教師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問題都讓學生合作討論,給人感覺學生很「忙」,課堂一場「活躍」。還有,小學課改慣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表揚式」,學生誰回答對了,教師就讓大家鼓掌邊叫:「好,好,你真棒!」以此來激勵學生,這對一、二年級學生很管用,但對五、六年級作用不是很大。
總之,在課改中教師要明確學生學習任務,適時設計合作探究活動,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不要無所事事,要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小組中去指導,監控學生的合作。對於一些教學模式要根據自己的學生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管用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