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教育的特徵是創新教育。創新源於問題,問題推動發展。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實際教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一、為學生創造環境,讓學敢於發問,樂於發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麼」,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我們家長、教師有時覺得反感、不屑一顧,這樣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學生。其實這種好問的精神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但是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於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應是一個由教師具體引導到學生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教學目的設置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發生沖突但又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徘」狀態,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探究慾望。情境的創設,可採用知識生活化,演示的比較,故事誘思、圖片操作、競賽或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感到喜聞樂見,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同時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中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問。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問中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強調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而又充滿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傾聽,即使個別學生的問題有明顯的錯誤也要積極幫助,而不是嘲諷,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教師還要努力尋找學生提問中的閃光點並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被尊重的快樂,進而養成愛提問的習慣。對於學生各種奇怪的想法,教師要客觀耐心地引導學生,同時營造出發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學生就敢於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後,要留給學生一段等待的時間,讓學生明確「問題」到底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由問題到目的應掃除哪些障礙,要聯繫到哪些已有知識。學生明白這些以後,才可能提出問題。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學生可以分組討論,以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時間,應由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對問題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問題的機會,也應均等地分給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出中來。應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鍛煉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階段,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把握了問題的特徵。學生若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已把握了問題的真諦,反之,則要分析原因,繼續引導,直至學生能夠在總體上准確把握問題。
三、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於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
1、找題眼。如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學生問:①誰向誰借?②為什麼借?③怎樣借?這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激起探究慾望。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
2、抓中心詞句。如《草船借箭》一課的中心句:「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學生由此提出:①諸葛亮敢於用草船借箭,他算對了什麼?②從「神機妙算」中看出諸葛亮是怎樣的一個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句中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啟發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學生的思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謁動力。
4、比好壞。如《荷花》一課有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學生問:「為什麼不用『長』而用『冒』」?通過討論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興趣的部分。如《田忌賽馬》一文,有學生問:「同樣的馬匹,為什麼只調換了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呢?」再如《凡卡》這篇課文,最後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學生問:「凡卡的信能收到嗎?」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除了上面的,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插圖、課中標點、課中空白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
四、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
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從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並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1、結課的藝術。在給一堂課下結束語時,有意識的給學生留下「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學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學習《觀潮》一文時,做了如下結尾:「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並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麼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後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2、設計拓展性練習。如《稱象》結課時,教師可提出問題:你們還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馬光、諸葛亮)還想知道曹沖的其他故事嗎?讓學生走出課堂去尋找。
實踐證明:只要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正如葉聖陶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老師之講說。」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覺學習,進而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②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王位[摘要]文章指出,在課程改革中,建設開放而有活動語文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現狀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差距,在現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教師是主宰者,嚴重地壓抑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文章認為,應從創設提問的氛圍和情境;教師要樹立榜樣;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詞]問題意識,提問能力 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語文教學應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讓學生自由表達,提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課堂更多關注教師教 ,教師忙於課前深掘 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幾乎都是圍繞著一條規律教學,那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教師的教學總是以學生沒有問題為追求目標,面對學生與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 有偏差的見解,總是用慣已形成的教學機智 、靈活巧妙地把它拉回來,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這樣的教學,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是主宰者,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學生就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整堂課教師,學生都圍在一個方框中學習,雖然達到了預定的效果,但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培養出的人才也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和創新意識。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 創設提出問題的氛圍和情境 思維是問題開始的,許多創造往往是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繳出來的。教師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不要礙於面子或怕難堪而隨便打斷提問。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熱烈、寬松的課堂氣氛,多鼓勵和多真誠地表揚,告訴他們主動地提出問題,就是好的開始,是勇敢的表現,千萬不能譏諷、嘲笑,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用贊許的語言,期待的目光,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去,來保護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才能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更進一步去探索問題,從而提出更多的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帶者問題來,又帶著問題走出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提問外,還有努力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俗話說思考從疑問開始,對新知識的出現,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如何寫流言條時,先出示一張寫好的流言條給學生看,接著,我告訴學生寫流言條的要領後,讓學生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互相交流補充,認識流言條的內容、形式,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寫。學生寫完後,再進行觀察比較,學生提出置疑: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寫流言條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使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來學會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師要樹立榜樣 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他們的許多知識和行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從老師那裡得到,老師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都直接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模範和榜樣,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有高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擁有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理論,靈活處理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信任度。其次,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為學生提供相公的資料,讓學生從提出問題的興趣做為切入點。再次,教師還要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對還是錯,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鍛煉學生的思考提問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樹立提出問題的信心 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來 等等來幫助樹立信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再次,要有師生互相尊重,和諧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意見。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如果一個學生對某個教師有成見,出現這種師生關系障礙,這個學生就不可能學好這門功課。因此,只有師生平等、民主的環境,學生才能學好功課。 四、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學生間存在差異。兒童不是成人,無法要求他們如成人一樣周全、縝密地去思考與表達見解。肯定了個性差異的存在,對待課堂中豐富多彩的答案,尤其不是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時,不要一味地否定、避開。 要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教師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給予充分的肯定。另外,教師要變成小孩子 ,只有教師具有小孩子般的心靈,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才會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才能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中,捕捉和篩選亮點,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創造性的問題和能力。 五、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對別人提出的問題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期待別人,要懂得深入思考的習慣。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問題的形成是思考的結果,而沒有相當的知識支撐,問題就缺乏深度,喪失價值和意義,所以只有正確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問題。 其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它要求我們轉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同中求異,思維不局限於一種模式,一個方面,是多向的、變通的。在語文課中要常常用這樣一些語言來開啟學生發散思維的智慧大門。比如,除此之外你還有那些思考?還有什麼新鮮獨到的見解?有沒有比書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讓學生從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再次,幫助學生樹立批判意識,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語文知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的本質不斷變化,不斷地推陳出新,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接受,如果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會出現盲從,就會人雲亦雲。長期以來,許多教師都把語文教科書信奉為權威而全盤接受,哪怕對不正確的問題,也不敢置疑,對於現狀,我們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批判意識,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於否定前人的觀點,挑戰權威,不迷信與盲從,才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總之,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而能不能從問題貫穿教學卻在教師,教師為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創設充滿活動的課堂氛圍,最佳的教學情境,教師本身要樹立模範榜樣來帶動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對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地把握學生思維的脈絡,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並促進學生相互提問,通過學生的問題逐步引導他們完成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③ 探析培養小學生語文問題意識的幾種方法
問題意識是思維能力的動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回生創新精神的起點答,它的行為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 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 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
④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江寧區江寧小學 杜雲珠 【內容提要】問題意識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在學生的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解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本文就問題意識培養所要遵循的原則及策略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努力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關鍵字】問題意識 敢問 善問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作為思維的驅動力,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於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學生頭腦中只有存在問題,才會主動去思考,才會有求知的願望和要求,才會積極去學習知識,知識的獲取對於他才有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顯得非常重要。中國歷代的許多教育家,也都很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孔子很早就提出了「每事問」的主張,強調問題意識在思維和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朱熹認為「讀書無疑者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是對學習中問題意識非常科學而辯證的闡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用十分生動簡練的語言概括了問題意識的作用。在國外,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更是受到廣泛的重視。許多家長最關心的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而是問了什麼問題,現在許多國家推行「發現學習」、「問題解決」等教學模式和方法,主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探究、發現活動,培養問題意識,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可是,綜觀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卻不得不讓人憂心忡忡。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和深層次的思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更說不上創新能力了。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學生提問能力弱呢?李政道博士在復旦大學演講時,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中國古代講究做「學問」,而現在的學生,卻是在做「學答」。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採用單一傳遞、講授、灌輸的方式,忽視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式學習方式。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很少有個人發揮的空間。孩子們習慣了聽老師教授,老師們也習慣了讓學生聽自己講解。在這種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把一個個問題幫助孩子解決消化,孩子們也就沒有了問題,也就不再想還有什麼問題,長此以往,學生慢慢就形成不願思考,甚至不會思考,他們的探究意識,創造意識也就在「沒有問題」之中逐漸倒退甚至於走向泯滅。教師總認為把學生教的都沒有問題,才算是成功的教學。實際上恰恰是行成於思、思成於惑,困惑與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財富。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那麼,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主要策略。1、營造質疑氛圍,增強提問勇氣,使學生敢提問題。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使學生形成一個觀點:「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的事只是跟著都是的問題「答」,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轉變觀念,「提問」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更是學生自己的事,學生可以問教師、問課本、還可以問專家、問教授、問權威,可以當面問,可以寫信問,還可以打電話甚至上網問。其次,教師要營造質疑氛圍。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不能提出問題,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作為老師應引導學生大膽質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有不同於課本的看法,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質疑熱情,對學生新奇怪異的想法我們要加以保護,決不能隨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讓學生以問倒老師、課本為一種光榮,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實施:(1)、宣講故事,培養提問興趣,使學生想問。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許多是因為對前人的學說提出挑戰,才成就了偉大的事業,比如陳景潤就對華羅庚的學說提出了質疑,哥白尼的地動學說建立在對亞里士多德的天動說的質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就是從問「為什麼」開始的,如牛頓的地心引力就是從「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開始的,瓦特的蒸汽機就是從「壺蓋為什麼會往上竄?」開始的。這些故事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人類的每一項發明和每一項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從無例外。能否敏銳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學生明白了這些,才能激起提問的興趣,進而主動提問。(2)、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目前,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還不能主動提出問題。根據我的前期診測,發現主要是學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問題淺,同學會嘲笑;二怕問題偏,老師責怪;三怕問題多,老師厭煩。美國心裡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我們要注意在師生間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用教師風趣、幽默的語言,親切和諧的笑容,為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創設良好氛圍。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詞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言;(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於提出問題。另外,課前、課間教師要常抽些時間待在班上,師生間身體距離的縮小,帶來心靈的貼近,即使你沒說什麼,也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腦袋,聊聊家常。不經意的小動作,帶給學生的信息是強烈的——老師很喜歡我!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就為學生有問題、敢問奠定了基礎。(3)、健全評價機制,提高質疑的積極性,使學生好問。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別強,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競賽、評比等激勵措施,提高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我對學生課堂上如果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就會把他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另外給他加一分作為平時成績,這樣對學生來說既是一種驕傲,也是一種激勵。 總之,營造一種寬松、包容的提問氛圍,可以教會學生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實現語文教學的創新。2、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敢問」、「好問」、「勤問」,僅是「提問」的初級階段。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卻不知從哪些角度去提出問題,那麼質疑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關鍵還是「善問」。就是說,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從課題入手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學習《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學生提出了諸多問題:天游峰在哪?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要寫掃路人?掃路人到底是個怎樣的人?······這些問題,有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有的是難點,有的在寫法上提出了疑問,也有的是學生想探求的課外知識。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2)緊扣重點詞句小學課文大都是文質並茂的佳作,有許多優美的詞句值得我們細細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鑒,對這些詞句的學習可以通過質疑的方式加以確切的領會。如《三打白骨精》中有這樣一句:「山坡上閃出一個年滿八旬的老婦人。」這句話中的「閃」用得是否正確?能不能換成「走」?通過這一質疑,我們更確切的領會到「閃」代表了一個敏捷的動作,一個年滿八旬且拄著拐杖的老婦人能做出這種動作,說明她與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變。(3)尋找矛盾之處語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實是精彩之筆的描寫,在閱讀過程中找出這些矛盾之處,並加以質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色慾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麼後文為什麼還說「輕輕流入雲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麼東西」,怎麼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4)對表達方法質疑《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對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行質疑,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學《長江之歌》時,學生問:「這首詩的第一部分末尾和第二部分末尾完全相同,這有什麼作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讓學生明白了這是首尾呼應,能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在教《煙台的海》一課時,學生問:「作者為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煙台的海,而卻先寫冬天的海呢?」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作者認為冬天煙台的海的景觀尤為獨特,是一道壯麗的風景線。(5)抓感興趣的內容如學《漁歌子》一詞時,有學生問:「為什麼下雨了,漁人還不回去?」在學習《半截蠟燭》時,學生問:「為什麼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計策都很絕妙,而只有傑奎琳成功了呢?」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級,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空白、詳略得當、布局謀篇、思想內容、表現手法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總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於發現,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於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我深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生需要教師的鼓勵,我會永遠告訴自己的學生:「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更有價值!
⑤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總結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尊重學生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專語文課程標准(實驗屬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明確地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應支配、控制、主宰學生,應尊重、鼓勵、指導學生自主活動,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2、立足閱讀文本。在學校教學活動中,文本既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又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憑借。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軸心只能是文本,教師的導問和學生的發問都應立足於閱讀文本,在文本的基礎上質疑、生成、拓展。
⑥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貴有疑」是我國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張,有問題的課才算一節成功的課,有質量的問題是學習課文的先導。一個美國教育考察團到上海訪問,專門聽了一堂高中物理公開課,任課教師是一名有影響的特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法靈活,重點突出,教學雙方配合默契,氣氛熱烈,教師布置的作業和思考題學生都完成的很好,時間安排也很恰當。當老師說:「這節課就上到這里」的時候,下課鈴聲正好響起來,聽課的中國老師不禁鼓起掌來,但奇怪的是幾位美國教育家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是為什麼呢?他們的回答出乎我們的意料:「這節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節課還上它干什麼?」原來,這些教育專家認為學生應該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才是優質教育。而目前語文課堂上存在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弱,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培育創造性思維的意義來說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要。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學生提出問題、質疑問題,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目前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的現狀。
在教學的實踐中發現,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總的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從學生的角度看,能主動提問題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表現為:一是不想提,相當部分的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二是不敢提,一些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在高年級更為普遍。三是不會提,有些學生很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發現不了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向老師提出。從教師方面看,主要是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重視,沒有設置問題的情境,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機會,沒有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二、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主要因素
本人認為影響學生提出問題的因素主要有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具體如下: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於交朋友,不善於表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只滿足於聽懂老師講課,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如有疑難之處,既恥於向同學請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師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學中常發現,低年級學生課堂活躍,學生提出問題比較積極。這是因為他們年紀小,沒有思想負擔,而且對一些事情比較好奇,求知慾強,所以常向老師提出問題,既使是問錯了,也不怕別人恥笑。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思想顧慮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級時那樣單純,怕提的問題不得要領被老師批評或被同學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師提問的次數逐年減少,以至問題愈積愈多,愈多愈不敢「問」,造成惡性循環。
3、興趣原因: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怕苦、怕累、怕麻煩、怕動腦,對語文不感興趣,不肯積極思維,沒有用心比較,自然也提不出什麼問題來。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學生喜歡提問題,但卻不知如何提問題。總覺得老師講課都聽得懂,自己看書也覺得理解了,不知問題是怎樣產生的,更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而更談不上主動提問題。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觀念陳舊,不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首先,傳統課堂教學長期以教師為主,要麼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的滿堂灌式的教學,學生習慣於聽從教師的教導,只聽懂知識講解,聽清各類問題,聽會各種方法,然後,通過作業、復習、考試加以鞏固;要麼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為主的滿堂問式的教學,形成了只有教師主動問,學生被動答的局面。不管「滿堂灌」,還是「滿堂問」,教師都佔用了課堂教學大量的寶貴時間,課上只見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分析、提問、解答,不見學生的讀書、思考和提問,沒給學生留下必要的讀、思的時間和機會,不可忽略的讀書活動被排擠到課外,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課外負擔重的惡性循環。「課堂教學」教師沒有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意識,往往比較注重如何設計高質量的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本沒有想到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學生失去鍛煉的機會。其次,教師在備課時,分析教學內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學過程的嚴密性,教學環節的緊湊性,什麼問題教師都事先考慮到了,讓學生無懈可擊,使學生無法提出問題。還有一些老師怕被學生提出的問題難住,造成難堪,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學生提出問題。再次,教師在課後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業,學生課業負擔重,忙於應付,根本沒有時間來思考問題,束縛了學生思維發展。
2、教師的性格、情緒等因素,影響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興趣。一些教師由於性格內向,脾氣暴躁,或因家庭、事業不盡人意而引發教師的情緒不佳,造成課堂氣氛嚴肅、緊張,學生對任課教師產生恐懼心理,既使有了問題也不敢提出。
3、教師不能正確對待學生提出問題,造成學生的心裡障礙。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缺乏,因而提出的問題淺顯,浮於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誕的。有的教師不但沒有肯定學生這種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而且批評、指責、嘲笑,這樣會給學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擊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記得有一位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正在津津有味地講授寓言《烏鴉與狐狸》時,突然,一個稚氣的聲音傳入教師耳中,「老師,我們在一年級上《烏鴉喝水》的時候,那隻烏鴉是那麼聰明,而現在的這個烏鴉卻是這么的愚蠢,是不是烏鴉年齡越大就越笨呢?」教師沒想到學生會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愣了一下,隨機又十分生氣地說了一句:「閉上你的烏鴉嘴。」那位稚氣的小學生聽了之後低頭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淚。還有一些學生在提問題時,由於心理緊張,說話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或說得不準確、不完善,甚至產生思維、邏輯上的錯誤時,有些教師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常打斷學生的發言,嚴重挫傷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對策。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讓學生想提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兒童探索知識的強大動力。要使兒童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教師的權威,關心和愛護學生,親近學生,先讓學生喜歡語文老師,而後對語文感興趣,實現「親其師信其道」。其次,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懸念法、游戲競賽法等,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勝心、趨勢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覺得學語文很有意思。第三,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感到我能行,學語文並不難,對學好語文有信心。從而引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進而使學生在求知慾的驅動下,想向老師提出問題。
(二)建立民主課堂,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提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善於保護學生提問的自尊心。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有一位特級教師在教《宇宙里有些什麼》時,課文中有一名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這時,一個學生提出了問題:「老師,萬萬等於多少?」大家都笑了起來,有一個學生說:「萬萬不等於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出問題的學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師覺得他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於是便問:「既然萬萬等於億,那麼這里為什麼不說宇宙里有幾千億顆星星,而說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星呢?」這一問,學生們都啞了。過了一會,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第一用『萬萬』聽起來響亮,『億』卻聽不清楚;第二『萬萬』好像比『億』多。」這時學生們又笑了。其實這個答案是對的,這位教師當即給予肯定,並表揚說:「你實際上發現了漢語修辭中的一個規律,字的重疊可以產生兩個效果,一是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數量多。」這時,學生們都用欽佩的眼光看著那個學生,而那位老師卻說:「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這個新的知識,是誰給予我們的呢?」這時,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個提出問題的同學身上,這個學生十分高興,這對他以後敢於大膽提出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這堂課上,這位老師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培養了學生敢於提問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尷尬的課堂又充滿了活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收起嚴肅的面孔,換上親切、和諧的笑臉,把微笑帶進課堂,說話要幽默,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學生對提問題的恐懼感。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於提問題的勇氣; 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於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或結結巴巴時,教師不能中途打斷學生的發言,要耐著性子傾聽,直到學生提問完畢,並認真解答;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不能嘲笑、諷刺、指責。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真正做到「六允許」即:允許學生自由提問題;允許學生自由爭辯;不清楚的問題允許重提;說不完整的允許補充;老師說錯了允許批評;允許保留自己意見。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學生才會敢於提出問題。
(三)合理安排時間,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會提問題。
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師要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與「滿堂灌」、「滿堂問」的傳統教學方法決裂。這樣,課堂上才能騰出足夠的時間,使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要做到: 1、教師在備課時,要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安排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產生問題而提出問題; 2、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在較為寬松互動的環境中自主思考,讓學生提出問題; 3、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課後參加實踐。在實踐活動中結合所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4、設立「提問卡」,讓學生在預習或自學中產生的問題,寫在「提問卡」上。教師課前收集卡片,進行綜合、歸類,在課堂中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既可以彌補課堂時間的不足;又可以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提問題機會,從中得到鍛煉,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四)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使學生善提問題。
學生有了提問題的勇氣,老師也給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並不等於學生就能提出問題了。因為有些學生想向老師提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容易產生問題。因此,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行間巡視指點作用,著眼課文的「信息源」,引導學生學習提問,並把學生的典型問題提示出來,讓學生充分享受發現問題的快樂。課堂生成問題是學生自主閱讀的結果,將生成的問題整合為探究的專題則是教師引領作用的體現。
1、引導學生從課題中提出問題。
課題是教材的重要資源,同時也是許多問題的隱藏之處。讓學生從課題中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還能養成愛提問題的良好習慣,成為激活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出示了《打賭》這一課題後,學生會提出「誰和誰打賭?」「打賭的原因是什麼?」「打賭的過程怎樣?」「打賭的結果是怎樣的呢?」由於這些問題來源於學生的需要,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更為積極主動地探索。
2、引導學生從主要內容中提出問題。
學習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規律。所謂整體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可以讓學生從主要內容入手提出問題。如學習《壯麗的青春》一課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歐陽海擔負收容任務,山谷山勢險要,馬驚了,馱著鋼鐵炮架上了火車道軌,歐陽海把馬推出了軌道,捨身救列車的經過,贊揚了歐陽海捨己救人的精神。在學生初步了解主要內容之後,可以從主要內容入手,學生會提出「歐陽海是怎樣把馬推出了鐵軌,捨身救列車的?」如果是寫景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提問「這個地方的景色有什麼特點?從哪裡能讀出來?」
3、引導學生從中心句中提出問題。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中心句提問,可以從一點突破,提綱挈領全文,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兩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學時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時留學時的事。為此,在教學中,學生抓住「一定要爭氣」這個中心句提出問題:「課文圍繞『一定要爭氣』寫了哪兩件事?在這兩件事中,童第周分別是為誰爭氣的?爭氣的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從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既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寫人的文章,學生從中心句中可以提問「文中的人物是個怎樣的人?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
疑難點是學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須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疑難點中提出問題,可以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教學《花潮》時,學生對「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感到難以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個難點提出三個問題:①無風,花本身會不會動?作者為什麼這樣講?②在作者眼裡,那許許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麼?③作者把陽光下花瓣的陰影比成了什麼?圍繞這些提問,學生展開討論,最後終於明白:所謂「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實際上是作者的感覺和聯想。可見,學生這樣主動的提出問題,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學生從課文中的疑難點提出問題,並且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從而化解了疑難。
5、引導學生從發散點中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從發散點提問,這對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學《跳水》時,學生抓住船長命令孩子跳水這一情節提問:「船長為什麼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這種辦法,還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辦法?這些辦法與船長的辦法相比,哪種更好?為什麼?」經過這樣的提問,學生思維的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墊上厚厚的墊子。」有的說:「可以在桅桿下面張起網。」還有的說:「可以派人爬上桅桿去救小孩。」等等,說法不一。但經過反復討論比較,大家還是覺得船長的辦法好,從而認識到船長的果敢、機智。這樣先發散,後集中,通過對比,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
6、引導學生從模糊點中提出問題。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往往帶有片面性,有時甚至會出現偏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反饋信息准確地捕捉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提問引思,正確導向,使他們走出認識的誤區。如在教《三味書屋》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愛護公物的表現?」為此,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了這樣三個問題:①魯迅的書桌從哪搬來的?②魯迅為什麼要在書桌上刻「早」字?③這個「早」字對魯迅的一生有什麼影響?以此引導學生對全文內容進行討論、分析,結果終於使大家明白:魯迅在書桌上刻「早」字是勤奮好學、嚴格要求自己的體現。這樣既澄清了學生的模糊認識,又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要掌握這些提出問題的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練就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它是語文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在平日的教學中,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培養和提高學生善於質疑與釋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問題走出教室。通過反復訓練,並在訓練中授於方法,只有這樣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學生才能主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宜精不宜多,宜減不宜繁,要到該問的時候才問,該問的地方才問,問就要問到「點子」上,問就要問得恰倒好處。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語言因素,引導學生選准提問點,形成問題系列,力求使問題具有層次性、系統性、啟發性。一般來說,精要的提問可以創設出一種使學生產生疑問,希望得到答案的迫切求知心境;反之,提出過多而零碎的問題,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過多,思維缺少良好的指向性和強烈的興奮點,因而不能主動地深入地去思考,提問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這就要教師的引導,引導學生提出一兩個中心問題,不但能把其他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記憶力、想像力等各種閱讀理解所需的積極心理因素聚集到一兩個「焦點」上,而且容易誘發認知沖突,引起爭論,產生一種「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產生了迫切的閱讀動機,而且增強了閱讀過程中的思維活動,還增強了閱讀的指向性和意志力。
總之,在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萌芽和創新意識也就悄然得到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⑦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思維的動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都依靠問題意識來維系和支撐。在教學中教師精心創設版問題 的情境權,在課堂上讓學生問起來,課堂才會有生命活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使學生成為一個問的主體;要引導學生逐漸完成從 不問問題到想問問題,從想問問題到敢問問題,從敢問問題到愛問問題,從愛問問題到會問問題
⑧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開題報告範文
關鍵是課堂上的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多交流
⑨ 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語文論文
大門鎮小 蔡勝忠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去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一、為學生創造環境,讓學生樹立信心,敢於發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麼」,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我們家長、教師有時覺得反感、不屑一顧,這樣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學生。其實這種好問的精神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但是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於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 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中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問。一次,我在教學「釣」這個生字,把「釣」寫成「鉤」,一個平時默默無語的學生舉起了手,指出錯誤,於是我熱情洋溢地表揚了他,這個學生自信的風帆高高揚起,從此提問的熱情也更高了。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樂問。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教學模式: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填壓式」的教學,幾乎沒有讓學生「問」的機會。導致學生不愛問、不想問。因此,教師要善於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去體驗發現的樂趣。如一位教師教《鳥的天堂》時,在學生已明白鳥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樹後,出示兩個句子:A、這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B、很快地,這個樹林就變得很熱鬧了。讀了這兩句話,你有什麼問題?學生紛紛質疑:課文中說是只有一棵榕樹,怎麼說是「許多棵茂盛的榕樹」呢?很多樹在一起才能稱為「樹林」,而「鳥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樹,怎麼說是「樹林」呢?在本教學片斷中,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正是因為執教者從文中的「矛盾」處入手,創設情境,打開學生思路,激起學生的認識沖突,產生發現問題的興趣,主動地提出問題。 三、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於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 3、揭矛盾。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說:「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句中老奶奶為什麼焦急?為什麼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啟發學生很好地動一番腦筋來解決這個矛盾。學生的思考從謬誤一步步走向正確,從淺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見,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謁動力。 除了上面的,還應教會學生大膽地圍繞課中插圖、課中標點、課中空白等內容提出疑問。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的是淺層次的,沒有多大的思維價值,有的是深層次的,具有較高和很高的思考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分辨問題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所提的問題梳理出來。這樣逐慚培養學生把問題提到點子上,善於在關鍵處提出問題。 四、鼓勵學生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 傳統的教學是把問題在課堂上弄懂,走出課堂沒有問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教學觀。從現代的教學理論認為,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不能滿足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多少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在獲得結論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地提出新的問題,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並想辦法解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1、結課的藝術。在給一堂課下結束語時,有意識的給學生留下「言盡而意無窮」的意境,讓學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學習《觀潮》一文時,做了如下結尾:「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並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麼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後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實踐證明:只要啟發得當,學生是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比教師主觀設計大大小小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使學生成為主動探索者,把學習的潛力充分發掘出來。正如葉聖陶所說:「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不徒坐聽老師之講說。」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學生自覺學習,進而才能學會生存,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參考書目:1、《小學語文教師》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於永正課堂教學教例與經驗》 人民日報出版社3、《小學青年教師》文字
⑩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抄是思維能力的動襲力,創新精神的基石。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它的行為表現是對事物的好奇、喜歡和探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 有具備了強烈問題意識的學生,才有知識方法及其研究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就忽略這點,常常是一堂死氣沉沉的教師演說課或是華而不實的氣氛活躍 的,老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因此,我認為要使在沒有現代教學設備的小學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激活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