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語文 > 小學語文閱讀的特點

小學語文閱讀的特點

發布時間:2021-01-31 11:26:45

『壹』 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貳』 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一、善於吸來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源程標准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獲了沒有,老師收獲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才不愧為人師。

『叄』 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從而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效果,開創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閱讀前的導入,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一門教學藝術。圍繞課文的內容,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材料談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採取不同的方式切回到主題,從而激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教師的朗讀示範,它是最形象、最生動、最切實的指導,對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教師通過語音純正、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示範,營造和渲染課文所描述的意境,藉以感染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培養和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從低年級抓起。在課堂上嘗試全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即使當時學生覺得新鮮而興趣大增,但久而久之學生也會感到乏味而失去吸引力,
「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應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上成效不大。因此,應避免長期重復同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的「審美疲勞」,及時輪換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無疑會給學生注入「興奮劑」,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閱讀過程的樂趣,從而保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本質特點。讀的內容多、形式多,有利於打破沉悶呆板的課堂氣氛,有助於學生理解感悟和積累知識。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均應重視朗讀、默讀、背誦。
首先說說朗讀。朗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領會課文潛在內涵的重要途徑。用正確、流利的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一種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許多課文提出了朗讀的具體要求,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多讀少講,把比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用心地去朗讀。
分組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個好方法。根據文章結構,教師可按結構段安排學生分組朗讀(對於篇幅短小的文章,可分組朗讀整篇課文),引導學生聆聽其他同學的朗讀,找找自己的差距,鼓勵學生發言談談聽後的體會。對於朗讀好的方面應予以課堂表揚,對在朗讀中存在的通病和錯誤則及時指出。讓分組朗讀在學生眼裡成為別具一格的「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讀懂課文並有所感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和提高朗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接下來再談談默讀。默讀的練習在不同的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初步學會默讀;五六年級要求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能力的提高有個訓練的過程。要求學生默讀,應留有比較充裕的時間,使學生默讀完課文後,能有時間來思考。學生默讀完後,還應檢查默讀的效果,對不按要求默讀的學生進行幫教。就我所教的低年級而言,當學生看完一篇課文後,我經常會問:同學們,你們在書中找到幾個「陌生的朋友」呢?你們讀懂了些什麼?同學們便會爭先恐後地回答。這樣,即檢查出了學習效果,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變得生機盎然。
最後說說反復誦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文章,特別是感情強烈或是精彩的句段,訓練學生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學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從初知到體會,到感悟,直至動情,這是學生閱讀課文的情感在不斷地變化,感受在不斷加深的過程。反復地朗誦課文,給學生從感性認識躍上理性認識提供了幫助。

三、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語言文字描述沒有什麼可感性時,可以藉助人的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有時語言文字本身具有意象性,通過想像,創造出更生動的畫面,更好地理解、體會文本。這樣的感悟是豐富的,是深入的。如:在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要理解『無邊無際』這個詞,我讓學生用硬紙做成捲筒,透過窗子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天有多大?再讓同學門站在陽台上看看外面的天空,說說這時的天有多大?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無邊無際。再進一步引申,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說的上是無邊無際?學生展開聯想想到了大海、沙漠、草原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

四、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摘抄等形式,培養學生主動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習慣,為豐富學生的知識打下基礎。
教材中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背誦,二是抄寫。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誦的部分,有的則是由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對於教材中安排的這些背誦、抄寫的練習,應該通過交流、檢查,使之落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在閱讀文質兼美的課文時,接觸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現力的語句、段篇,只有平時多讀才能熟記在心,才能最終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運用時才能脫口而出。
教材中比較多地採用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抄寫自己感興趣的語句的形式,其用意就是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培養興趣,使之逐步形成習慣。據我所知,許多教師都有一些好辦法引導學生積累,如采蜜本、美詞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錯。
總之,在課堂教學閱讀過程中,教師應重點發揮『導』的作用,把學生引入主動閱讀的狀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後,就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藉助榜樣的力量,以點帶面,學生之間相互幫助,這樣班裡就會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肆』 如何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是2001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新的基本理念。課程立足於人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是與現代社會的要求相適應的。
《語文課程標准》將語文素養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必須先弄清楚什麼是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聽、識、讀、說、寫的基本能力,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良好的語感,深刻的思維,基礎的人文修養和審美能力,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進行思維的能力等等。語文素養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它不僅是語言文字的知識、技能,而且是情感態度價值觀;它的形成不僅靠傳授、訓練、習得,而且靠長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積累;它不只是靜止的結果,而且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逐步形成,不斷發展,陪伴終身,永遠受益。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個特點要求語文課程必須十分重視和關注人文教育的內容。實際上,作為「文選集」的課文,篇篇都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正如於漪老師所說:如果打開用漢字寫的一本書,就好像進入一個畫廊,一幅幅畫爭先恐後地向你的感官申訴它的喜怒哀樂。況且兒童的生命發展迫切需要諸如品質、情操、境界、抱負、情感等人文的東西。這些「人文細胞」的注入、滲透,將使他們的人生得以感悟,靈魂得以凈化,生命得以閃光。這樣的課程資源,我們能舍棄嗎?因此,引導學生對語文教育中的人文內容的解讀和吸納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當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告訴我們,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應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它和語言文字的學習始終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師應在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認識,受到人文教育。脫離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單純從課文的情節內容出發去進行人文教育,就不成其為語文教育了
另外,對使用「工具」的必要訓練和對「人文」內涵的感悟,必須恰當地把握。人文內涵的感悟、情感的體驗是個性化的,模糊的、意象的。它應該在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教師只能啟發、引導,而不能生硬地灌輸、說教。而語言文字的訓練是以學習語言為主攻方向,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積累、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為著眼點的訓練。課堂上恰當地引導學生理解、運用語言,能加深對內容的感悟,而對內容的感悟、體驗,能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訓練」和「感悟」應和諧地統一在語文教學之中。
再則,《課標》從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角度界定語文課程的性質,這意味著在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應提升到重要的位置,教師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教學中,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促進學生人格、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引導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生活。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端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人文內涵的深刻感悟。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要把握漢語言文字特點對語文教學的影響,有必要了解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首先漢字形聲義俱全,信息量遠遠大於任何拼音文字。它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社會生活和實踐緊密相連,不僅有來源於自然生活圖形的象形字和具有實踐含義的指事會意字,還有占漢字絕大部分的與社會生活和實踐息息相關的形聲字。以漢字為基本單位而構成的書面語言,源於生活和實踐,整齊靈動,適合於表達微妙的情感和模糊美的意境。然而種種情感和意境等信息的傳遞除了靠輸出方語言的完整准確之外,還要靠接受方對語言的心領神會,靠心靈的感悟,而這個感悟與用心閱讀的程度、閱讀量的多少、自身的素養以及實踐經驗有關。因此,《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讓學生聯系生活識字,在閱讀實踐中識字,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北師大版實驗教材在這一方面已有新的突破。如一年級下冊,第14主題單元《丁丁冬冬學識字》里,讓學生認識一些「木」字旁的字,並想想為什麼這些字都有「木」字旁,家裡還有什麼東西寫出來帶「木」字旁;在《車的世界》這一主題單元里,讓學生乘公共汽車仔細觀察車上有什麼,認識車里的字;等等,都非常明顯地體現了這種特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漢字的特點,掌握教材編排的用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朗讀訓練。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有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符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思想。讀是發展語言的重要手段,讀能讓學生在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讀還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地對語文材料進行探究,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的選文淺顯、有趣,適合兒童閱讀。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光靠課本上的不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內解決不了,北師大版實驗教材注重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如一年級下冊學習了「車」這一主題單元後,這一單元的語文天地里就設計題目,讓學生收集車票或有關車的圖片資料,互相交流。學習了「元宵節」這一主題單元後,在語文天地里讓學生讀兩幅對聯,再收集幾幅。過新年,家家戶戶貼著的對聯,也許孩子沒有太在意。但教材在新年過後第一單元里就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在語言實踐中掌握語文的規律。
口語交際是口頭語言的傾聽、交流和表達。寫作是書面語言的交流和表達。它們都屬交流和表達。語言的交流和表達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以往的語文教學重書面表達輕實際生活中的口語交際。而指導書面表達的寫作教學往往也脫離學生的實際,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生害怕作文,寫出來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假話、空話不少。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教材從語文學科自身特點出發,注重生活,注重實踐,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在一定情境中進行口語交際訓練,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給學生提供條件和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鼓勵寫想像作文,在寫作實踐中學習寫作。如一年級下冊學習「元宵節」這一主題單元後,讓學生說說過年過節,親友們來家裡做客,你是怎樣做主人的;學習「朋友」這一主題單元後,讓學生討論: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你是怎樣表示你的關心;讓學生做朋友卡片;學了《雨鈴鐺》一文後,啟發學生想像,你覺得春雨象什麼,春雨還在招呼誰,等等。
《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課程人文性、語文學習實踐性、語言文字獨特性的特點,對語文教育提出具體實施的意見和目標。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的編寫很好地體現了課標的精神。在課改實驗中我們應准確把握,使我們的每一個教學行為都能「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伍』 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實踐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而提高語文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2、真實性。 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主要關注言語的內容,關注言語所傳達的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實的信息輸入和輸出。
3、持續性。 指語言習得者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經常性的大量的讀寫實踐活動。
4、反復性反復性特點是指在母語習得中對部分語言材料反復閱讀,反復玩味,以達到加深理解、強化記憶、積淀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等目的。
5、漸變性。漢語文表情達意意蘊豐富。語文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環往復地浸潤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語文素養的積累與提高均呈現螺旋上升的變化趨勢,這種變化不是直線上升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6、整體性。 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不等於各部分的簡單相加。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提出,由於語言具有系統的相互聯結關系,因而認為一個項目可以孤立地進行教或學的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
7、文化性。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是我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淀,它記載著我們的信念、人際關系、文化傳統。
8、思維性。語文是人學。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有思維的大腦,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語言。
語文學習除了上述特點外,還具有藝術性、趣味性、艱巨性等特點。
對於語文學習的這些特點,在學習語文時必須有充分的認識,這樣才能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找到一條科學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的效率。

『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徵有哪些

而是長期培養有效引抄導的結果語文是生命之聲,而不能一蹴而就。學好語文得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特別重要。習慣的養成並非朝夕所獲,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園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

『柒』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個特點

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把握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果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1.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准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准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台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2.注意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和練習
重點進行基本功練習。指導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的語調語氣、停頓及表情等,開展個人朗讀表演,師生共同評價活動,激勵學生表現自我,積極參與朗讀活動,體驗朗讀樂趣,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標准。利用抒情性課文,練習學生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懷念母親》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兩個母親的懷念,從而教育學生感受母愛,愛自己的媽媽,上升到愛偉大的祖國。《桂林山水》,指導學生讀出表現桂林山水特點的語句,讀出作者對其山水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又如,《白楊樹》、《窮人》等含對話的課文,讀中引導學生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引發學生朗讀熱情,優化朗讀練習,重點指導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了各種動物的不同本領。讓學生更充分的時間嘗試合作、享受成功。教師退居一旁,牽引、點睛,教者、學者的角色都由孩子們擔當,營造出一派濃濃的生生互動的學習氣氛。
3.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思維著的精神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教師作為園丁,有責任澆灌這最美麗的花朵。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是我們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樂家貝多芬高超的琴技與高尚的品質,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弦。
4.注意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規律。讀可豐富詞彙、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為此,每學期,我都要求學生做一定數量的讀書筆記,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詞、句、斷,甚至篇。同時指導學生出黑板報、手抄報,要求主題突出,內容豐富,這就勢必讓學生自覺地進行課外閱讀,廣泛地收集所需要的

『捌』 小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什麼特點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呈現的九大特點

閱讀重「圖」輕「文」年級越高課外書閱讀量越少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九大特點
特點一:課外書「魅力」不敵看電視
調查顯示,目前本市中小學生課余活動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看電視,占調查總樣本的32.0%,其次才是閱讀課外書,占調查總樣本的30.5%,其他活動佔14.8%,逛街、購物佔13.5%,睡覺佔9.2%。能夠堅持經常閱讀課外書籍的中小學生,占調查總樣本的52.0%;常常痴迷閱讀課外書籍的,佔22.2%。喜歡看課外書的學生沒有喜歡看電視的學生多,反映出「快餐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特點二:近四成學生零花錢買課外書
此次調查的數據顯示:有三成中小學生喜歡閱讀課外書,超過半數的學生經常閱讀課外書,兩成多的學生常常被課外書迷住。中小學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錢的花銷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購買課外書,占調查總樣本的37.0%。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目的,排在首位的是「為了擴大知識視野」,占調查總樣本的48.3%;其他目的依次為,提高學習成績22.4%,娛樂、消遣22.3%,消磨時間3.9%,其他3.1%。
特點三:年級越高課外閱讀量越少
調查中,雖然喜歡閱讀課外書的中小學生從整體上達到了三成,但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中的分布極不平衡。小學生喜歡課外閱讀的佔45.5%,初中生佔27.7%,高中生占其樣本的17.7%。也就是說,在1000名高中學生中喜歡閱讀課外書的僅177個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還有8.2%的中小學生是處於基本不讀課外書的狀態。
經常閱讀課外書的學生,隨年齡增長呈下降的趨勢顯著,不同學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率和痴迷程度極不平衡。小學生樣本的課外圖書閱讀率是62.8%,初、高中生分別為48.7%和39.6%。
特點四:課外閱讀重讀圖、輕讀文
「擴大視野」「提高成績」「娛樂、消遣」——閱讀動機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決定了中小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內容的多元化。此次調查問卷開列了12類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1/3以上學生選中了六大類課外讀物:科技、科幻類佔45.4%,漫畫類佔42.1%,童話類佔41.3%,歷史知識類佔37.3%,偵探小說類佔36.9%,與學科性學習有關的教輔類佔35.1%。
有四成以上的學生選中的課外讀物集中於三大類,名列第一位的是科技、科幻類讀物,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總體上中小學生對科技普及、科幻小說類的課外讀物情有獨鍾。漫畫類書籍被學生列在第二位。另外,還有32.2%的被調查者喜歡「卡通畫」類圖書,並且喜歡這兩類圖書的學生比例在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十分接近。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漫畫、童話及卡通畫類的通俗文化作品圖文並茂、幽默詼諧、緊貼生活、淺顯通俗,能夠吸引青少年的眼球,打動他們的心弦。
本市某中學一位語文教師告訴記者,盡管現在很多學生都捨得花錢購買課外書,但有獨立個性的閱讀選擇的學生並不是很多,大部分學生是跟隨潮流選擇課外讀物的。如近期易中天教授很火,班上的學生就紛紛買《易中天品三國》來看。另外,很多學生覺得讀圖要比看文章來得容易,電腦游戲類、籃球類、流行畫報、卡通類的書是學生們主要購買的課外書種類。
特點五:閱讀選擇受學段、城鄉、性別、學習成績等因素影響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閱讀選擇受學段差異、城鄉差異、性別差異和學習成績差異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年齡差異對選擇課外閱讀書籍的影響最大。
如對生活情趣類書籍的選擇,小學生僅為15.3%,初中生為37.9%,高中生選擇生活情趣類圖書為最喜歡閱讀書籍的就達到52.6%,並成為他們課外閱讀書籍的第一選擇,比選擇科技、科幻類圖書的高出12.2個百分點。再如城鎮學生和男性學生是以科技、科幻類圖書為第一喜歡閱讀的書籍,農村學生和女性學生卻是以童話類圖書為第一選擇;學習成績優秀和良好的學生都把科技、科幻類圖書列為第一喜歡閱讀的書籍,學習成績一般和較差的學生都把漫畫類圖書作為首選的閱讀書籍。
特點六:課外閱讀量明顯不足閱讀「大部頭」作品感到吃力
國家根據中小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語文課程標准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規定了「不少於」的底線標准。小學生課外閱讀文字總量應該不少於145萬字,初中生不少於260萬字,高中生不少於150萬字。實際情況怎樣呢?大范圍統計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字數是困難的,因為誰也不會在閱讀之後,計算一下一本書的字數。於是課題組採用了以「本」為單位的辦法,重在調查學生對自己課外閱讀數量的感受:讓他們自己評價是充足,還是不充足。
此次調查數據顯示,現在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每學期讀1-4本課外書的學生佔38.6%,5-10本的佔36.7%,10本以上的佔24.7%;認為自己的課外閱讀量很充足的佔29.8%,明確表示不充足的佔32.0%,說不清楚的佔38.2%。也就是說,約七成中小學生對自己每年課外閱讀數量的評價不滿意。在各類學生群體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是最好的,每學期讀1-4本的28.6%,5-10本的40.3%,10本以上的31.1%。43.1%的小學生感覺課外閱讀量充足,明確表示閱讀量不充足的佔21.3%。高中學生情況較差,每學期讀1-4本的51.2%,5-10本的28.9%,10本以上的20.0%,自我感覺課外閱讀量充足的僅佔17.6%,明確認為自己閱讀量不充足的高達49.0%。整體上說,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
從調查中還了解到,現在中小學生普遍對閱讀二三十萬字以上的大部頭文學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覺費勁、費時,有的情節描寫還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中小學生們喜歡選擇圖文並茂、戲謔通俗、主題輕松時尚的口袋書。本市某示範高中的陳老師認為,家長和社會的引導作用對孩子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習慣有很大的影響。現在不少高中學生對600字以內的文章還可以勉強看得明白,「成規模」的文章就基本看不進去了。由於學生們沒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作為語文老師的他已經三四年沒有給學生列書目了。閱讀能力的下降,使得有的學生連試題都讀不明白,甚至高考語文閱讀理解題中,18分只能得六七分。
特點七:藏書量少課外書主要靠個人買
課外閱讀的書源充足與否,直接影響著中小學生的閱讀生活與行為。調查發現,中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籍主要是靠學生個人購買,其比例占調查總樣本的47.9%。在有些學生群體中,依靠個人購買書籍來滿足閱讀需要的比例更高。如小學生中的50.9%,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中的51.1%,城鎮學生中的51.8%,都主要靠個人購買書籍來閱讀。同學間相互借閱,是中小學生的第二大課外書源,有22.2%的中小學生主要靠相互借閱來滿足課外閱讀。
雖然有近半數的中小學生是靠個人購書來滿足自己閱讀的需要,但學生個人擁有的課外書並不多,人均藏書量僅在15.7本-28.8本之間。目前中小學生的家庭藏書量普遍不高,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的佔40.8%,61本以上的僅16.3%。農村學生53.5%的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高中生家庭藏書量在20本以下的佔了48.0%。個人擁有的圖書數量並不多,但又主要是以個人擁有為課外閱讀的主要書源,這必然會限制學生閱讀的選擇范圍,影響學生閱讀的視野和數量。
特點八:課外書主要在家看圖書館沒放在心上
讀書的時空條件,也直接影響中小學生的閱讀生活與行為。調查顯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第一黃金時間是寒暑假,首選者佔28.9%;第一地點是家裡,佔78.2%;而選擇在圖書館閱讀的僅占調查總樣本的5.7%。僅有14.9%的中小學生把學校圖書館作為課外閱讀書籍的主要地點。
集中展示學校文化精神的場所,理應是學生閱讀的神聖殿堂的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在廣大中小學生心目中卻幾乎沒有位置,中小學生知道學校設有學生專用閱覽室的僅52.6%,進而知道學校閱覽室或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時間的只有38.8%,根本不知道閱覽室或圖書館對學生開放時間的佔39.8%,認為學校閱覽室或圖書館幾乎不開放和從不開放的佔21.3%,認為學校閱覽室、圖書館的書刊能夠滿足自己閱讀需要的學生僅佔29.5%。
特點九:家長沒有做好閱讀表率
孩子的成長,家庭的影響不可忽略。調查數據顯示,中小學生認為家長在家很少閱讀書刊的佔25.1%,還有26.8%的學生對父母是否閱讀書刊說不清;學生因閱讀課外書經常受到父母責備的佔11.8%,15.6%的學生說不清父母對自己讀課外書的態度;有44.2%的學生明確表示,不能就閱讀課外書的問題與父母交流或討論。
家長的態度和社會的文化氛圍,對孩子的閱讀選擇和閱讀習慣的影響是很大的。調查還顯示,中小學生普遍認為社會讀書氛圍不濃厚。隨著年齡增長,持否定性評價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高中學生認為社會讀書氛圍濃厚的只佔22.6%,持否定性評價態度的達36.6%。占調查總樣本25.8%的中小學生認為當前書店裡適合自己需要的課外書很少,高中學生樣本中31.5%的人感到在書店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課外書。
多重因素導致學生閱讀狀況不佳
功利性教育思想作祟是主因「刺激閱讀」需要全社會參與
一直以來,無論老師還是家長,甚至學生們都習慣把課外閱讀稱為「讀閑書」,由於是「閑書」,亦即「無用」,便可「不讀」。市教科院等部門的研究人員對全市14000餘名中小學生閱讀狀況進行的調查數據表明,目前許多中小學生是處在精神領域的「營養不良」,至少是「營養失衡」的狀態。
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閱讀動機系統顯著變化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應從中小學生的社會生活環境、條件方面去探究。因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在中小學教育中,隨著學段的提高,學生的精力越來越集中在學科性學習和與中、高考直接相關的課程教材和教輔材料上,小學階段學校組織的各種各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到高中階段幾乎銷聲匿跡。同時,由於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社會生活的需求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社會生活環境及學生內在的心理發展需求相互作用,對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動機系統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市教科院研究員邢真認為,導致目前中小學生閱讀狀況不佳的原因有多種,包括學生課業負擔重,沒時間讀;學校、社會資源有限,沒書可讀;現代媒體的沖擊,沒心思讀,等等。但最突出的、深層次的原因是社會上廣泛存在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許多人把學科性學習之外的書籍斥之為「閑書」,認為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學習時間與學業成績是成正比的,讀「閑書」會干擾讀「正書」,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因此,校內教師不倡導讀課外書,家裡家長不許讀課外書,學生也無暇讀課外書,久而久之,課外閱讀活動就淡出了學生的日常生活。
現在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學生每個月課外閱讀數量不超過2本書。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他們所處的閱讀環境不良、文化氛圍薄弱難辭咎責。卡通、漫畫類圖書受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喜愛,提醒我們:青少年課外閱讀有由讀「文」轉向讀「圖」的傾向。而重讀「圖」、輕讀「文」,會影響青少年邏輯性思維的發展,文字閱讀的缺失容易造成理解力、思考力的下降,學校、家長應有意識地加以引導。
專家建議,學校教育應該突破功利性教育思想的束縛,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不單單是語文課程的任務和語文教師的責任,而是整個學校的教育任務和全體教師的教育責任。實際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單單只是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閱讀可以改變人生的軌跡,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閱讀的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