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法,回答法(談話法),演示法, 情景教學法,情感教學法,師生互動法,閱讀法 教師首先通過備課,掌握教材內容(特定的知識)之後,在課堂運用口頭語言載體,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叫講授法。 教師在首先掌握教材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師通過口頭提問,學生口頭回答問題,教師提問或用語言加以啟發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認識的方法,就叫做回答法或談話法。 教師在掌握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利用掛圖、模型、實物等直觀教具,通過演示活動和教師的語言指導使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掌握知識的方法就叫做演示法。 ①教學方法,就教學方法所要達到的目的來說,教學方法是通過完成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體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觀、道德品質和個性的教學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②教學方法,就其手段來說,其基本手段是知識,教學是運用知識武裝學生,並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定的教育,對所運用的知識,有特定的規定性,主要是通過特定的教材內容來體現。③教學方法的運用,它作用的對象是學生,它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方法。④教學方法的使用者、控制者,包括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都是教學方法的使用者和控制者,都具有能動作用。只是教師在運用教學方法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通過配合教師教的活動,以學習的方式來體現。
Ⅱ 散文教學有哪些方法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發展,以及為順應這一潮流的中國全方位改革的不斷深入,使中學語文散文教學中的弊端越來越凸顯出來。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備,而且字字珠璣,意蘊深厚。因此,如何真正牽引學生心靈,領會文本意蘊,達到對散文內涵的審美感受與認知,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現代散文 文本意蘊 審美感受 審美認知
面對初中散文教學現狀,要想做好散文的教學工作,就必須因地制宜、量體裁衣。散文是美文,形神兼備,而且字字珠璣,意蘊深厚。許久以來,散文就像一座干凈的村莊吸引著許多尋幽探秘的讀者,陶冶著一個又一個讀者的心靈。
中學語文教材把散文作為一道文學大餐擺在了中學生的面前,雖然這道大餐芳香四溢,然而遺憾的是,很多的散文課並沒有讓學生融進這道美麗的風景之中。而我多年的散文教學體驗就是:
一、讓導入牽引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萬般開頭難,良好的開場白預示著成功的到來。當散文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等待教師引領學生去尋幽探秘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成功的導語,如同剛剛拉開的大幕,讓學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對散文教學而言,導入語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靈的揚聲器,那些巧妙構思,生花妙筆的由來,植根於作者對於自己表現對象的深厚感情和精闢的見解之中。因此,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去領悟,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牽引學生走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來正確理解課文,學好課文。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周亞萍在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教學中曾這樣導入:首先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象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屏幕上這一幅幅畫面,是我們陶醉,使我們被這熱情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被這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天是美好的,當產生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出對生命充滿無比熱愛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逶迤的雲海中起伏飄盪。」接著,打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並進行解說——「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最後教師出示課題,將學生引進文本之中。這樣,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的對話,從而初知初春景緻,為課文的學習作作還鋪墊。教學敘事散文《散步》一文時,我這樣深情導入:「人們常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感動著我們所有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無私的愛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舒適。可是,等到他們變老了,兩鬢開始變白,兩眼逐漸渾濁,身體不再靈便,孱弱的雙肩已擔不起生活的重負,他們如同風中飄盪的落葉一樣,預測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將熄滅的燭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做兒女的我們這時應該怎樣做呢?今天學習了《散步》後,我們將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並同時獲得一些啟示。」在以上的導入中,教師適時地牽引住學生的心靈,有利於快速走進文本之中。
二、讓關鍵詞句凸顯文本內涵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和文眼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詩文的「眼」實質上就是關鍵詞,而且是核心關鍵詞,是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主題的關鍵語句。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脈搏的律動,領略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統攝文本的靈魂內涵。因此,語文關鍵詞教學,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就在於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義和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語文關鍵詞的選定過程,實際上是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文路梳理,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過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無不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濃郁情致,更值得細細玩味欣賞。那麼,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條最佳捷徑。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的天氣,教學時可把握關鍵詞——「寶地」,然後再探究原因——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因此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選擇關鍵詞,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語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內容,體會文本的意義和意味。李森祥的寫人散文《台階》讓讀者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民為了實現生活理想而艱辛創業的奮斗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句——「我們家的台階低」來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要用畢生的精力,把家門口的台階由三級築到九級呢?」原來,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一心想築高自家的台階,也就是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中國農民的堅韌性格,也啟迪我們對前輩生活價值觀做全面的審視,學會關注農民的命運,關注農村的貧窮。在教學中,由一個關鍵句的把握,統攝全文的內容,學起來輕松又明白。通過把握關鍵詞句的教學,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讓生活與語文共融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散文更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流淌於筆尖的產物。因此,學習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很多學生總是抱怨生活在「兩點一線」之間,哪來生活的感悟呢?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確實發現美的眼睛」吧。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敘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實而情感豐厚的文章——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別,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意蘊深遠而令人回味無窮。文本中的細節很生活化,初讀時或許會覺得很平淡,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尋找同樣感人的生活細節來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道作業——積累生活中令你感動的親情細節,以便在課堂上交流。結果發現,學生的課前積累很感人。有同學這樣深情地回憶道「晚上伴著爸爸此起彼伏的鼾聲的響起,我漸漸進入了夢鄉。迷迷糊湖中總聽見一聲聲柔柔的腳步聲,似悅耳的歌聲漸漸朝我襲來,接著便有一雙溫暖的手為我輕輕地蓋上被子。我察覺了,小眯著眼,不願驚擾這夜裡靜謐的幸福。媽媽的目光里流露著濃濃的愛意,嘴角一抹淺淺的笑意,讓我彷彿沉浸在愛河裡。媽媽又是靜悄悄地走了,這下我發現了,媽媽踮起腳走路。」還有同學說父親雖然粗枝大葉,卻能在百忙中惦記著我,逛了好幾家書店,終於為我買到我心儀以久的書,以致於腳皮都磨破了;還有同學說冬夜裡奶奶早早地就為我暖好被窩,讓我睡覺時不會受凍。課堂上,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在教學寫人散文《老王》之後,引導學生積累象老王一樣生活中雖平凡卻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學會平等的對待別人,要有人道主義精神,幸運的人有責任去關心那些不幸的人們。這樣,既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又拓寬了文本,讓文本與生活共融,領會了文本的內容意蘊又引領學生走進了生活,可謂一舉多得。
四、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現代散文的魅力在於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一番。那種條分縷析的做法往往會割裂整體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來學習散文。在品味意境時,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體性。其中既有對物象外觀的藝術描繪,又有物象內蘊的傳神寫照;既有作者真情實感的傾注,又隱含著對事物本質特徵的理性評價。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教學魯訊先生的寫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對自然景物——雪的詩化描寫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緒。)暖國的雪「滋潤美艷」,是那樣地純真美好、生機勃勃,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堅強不屈」,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7]的壯闊的場面,細細品味朔方的雪的頑強不屈,從而明白這正是作者偉大人格的寫照。我們通過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讓孩子們充滿興致,充滿強烈的探知欲,走進一個多彩多姿的語文世界。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開篇寫了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盡管是一筆帶過,但如果和寫父親背影部分聯系起來作整體閱讀賞析,會發現前面是鋪墊,它們共同奠定了凄涼、冷清的情感氛圍。唯有如此,父親的舉動才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五、讓板書統領文本內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樹
竹樓映藍天
悠悠野象谷
嫵媚傣寨水
笑對生與死
自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為一種意蘊醇厚、文字優美的文學體裁,倘若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板書,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為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們的板書更應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曾一度被視為課堂教學的閃光點,其作用被視為「畫龍點睛」,可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板書設計倏然隱身,可有可無,就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席空檔。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針對文本內容有的放矢,不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板書,且線條簡單,用詞精練,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讓人印象深刻,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鞏固。在寫景散文《美麗的西雙版納》教學中,我曾根據文本的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歸納板書,清晰明了,一目瞭然,而且統領了各個部分的內容,又突現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板書,因為文本的主體是蜜蜂,板書便是一隻蜜蜂,且形式與內容非常吻合,頭對應標題,身子對應主題,翅膀對應藝術特色,蜜蜂的飛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題顯現靠藝術手法。板書如下:
( )
多年以來,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無涯,正所謂要活到老,學到老。腳下路正遙,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勇於挑戰,勇於創新,讓自己的教學永遠與時俱進。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長,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運籌帷幄的語文教師。
Ⅲ 小學散文類文章如何教授
說實抄在話,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散襲文的教學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教法,主要做法
抓住語文的工具性特點,把「聽與讀」——採集信息與「說與寫」——輸出信息結合,只要學生自己能夠看書和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好。不要說散文的特點,主要讓學生閱讀,尊重學生的體驗 閱讀應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當然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能採用合適的方法讓學生會閱讀,會體會散文的精髓。
抓住文學常識、字詞和重點句等積累內容(為應考),放開學生討論,廣泛設題談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讓學生悟散文中的哲理
散文通過談天說地、寫景抒情、托物言志,揭示生活的本質和人生奧秘的真諦,能給人以強大的思辯力量,能誘導讀者去探索宇宙奧秘、追尋歷史足跡、思考人生價值,給人一種深邃悠長的審美情趣。語文教師教學散文,就要讓學生感悟這種哲理,並學會怎樣感悟,直至應用到寫作中去,這是散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重點之一)
Ⅳ 如何教散文
簡單一點叫散文就是這樣教:教會學生如何領會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達,另外就是散文的寫作手法
復雜一點就是這樣: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我有幾個思考。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我以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那麼,散文怎麼分類呢?我覺得可以把它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抒情、議論隨筆等三大類:寫人敘事類的散文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人物、事件為主要表述對象,借寫人敘事以抒情寫意的散文;寫景抒情類的散文是以描寫和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議論、說明等手段,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的物件為主要內容,重在作者主觀情感抒發的散文;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是指用來表現作者的思維成果、顯示出一種理趣與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個共性是語言美。文學是語言藝術,應當說無論何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不乏語言美,只是散文的語言美顯得更突出一些。在不同類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語言美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寫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種華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這種美是外顯的、張揚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梔子花香潮般地撲面而來。寫人敘事散文的語言美一般是在描寫中表現出的一種傳神的美或在敘事中表現出的一種張力美。它的美需要定睛細看,需要摩挲和掂量;它把機杼和匠心像花雛蹲在雜草中似地藏在平實的語言中。議論隨筆類的散文一般是一種嚴密、凝練、精闢的美。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散文的語言美,確定了朗讀在對它的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語言越美,朗讀越重要。要根據各段落語言美的程度來確定其朗讀強化的程度。教師要善於靈活運用朗讀的多種形式,以保持學生的朗讀興趣,避免學生對重復朗讀的厭倦。
散文的第三個共性是情感的外顯性。任何文學作品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但小說表達起來是隱忍的,有些現代詩歌表達起來是朦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隱忍,無法暗晦。散文是最易於見人肺腑見人性情的一種文體。
下面談談各種不同類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個性——
1、寫人敘事類的散文。這類散文相對來說與小說比較接近;因此在教這類散文時,應該借鑒教小說時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教《藤野先生》時對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就顯得很重要。2、注重細節的揣摩;3、注重描寫方法的運用。如上《背影》一課時,必須抓住幾個「躊躇」幾個「終於」特別是要抓住父親攀台買橘等細節來著力分析,要讓學生體會到第6段中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否則,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愛就會被你教得輕飄飄的。
寫景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時,要注重對象徵、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現手段的揭示和領會。在結構上要從畫面、層次、動靜、虛實等方面疏理。畫麵包括色彩和線條,層次有遠近之分。這類散文,一般在語言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要特別注重語言的品味。修辭手法的分析在這類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朗讀在這類散文的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
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要引導學生領悟它們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要將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課文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要注重思想與思想的碰撞。
希望這樣可以幫助祝你,求採納!!謝謝
Ⅳ 散文教學到底該教什麼和怎麼教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佔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這類文章,提高課堂效果,是語文教師不能迴避的話題.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如楊絳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級(上)第二單元),通過閱讀梳理可以發現,前半部主要寫他生活的艱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從老王蹬三輪的職業、殘疾的身體、簡陋的居住環境等方面著筆;後半部以時間為序,回顧作者與老王交往的四個片段(A、願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D、去世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寫老王的為人,著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質.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讀《老王》,通過對作者所寫的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的細心揣摩和分析,聯系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文革期間受迫害,在幹校勞動改造),結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動,就不難理解作者要表達關愛弱者與不幸者的主題.一般情況下,在歸納出散文的主題後,要順勢進行拓展,圍繞人文性做點文章,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比如《老王》一課,要在理解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關心現實生活中像老王一樣處境的老李、老張,與人為善,同情關愛身邊的弱者.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老王》可以思考:作者為什麼在老王送雞蛋一事上要濃墨重彩地刻畫老王的外貌?為什麼要著意表現他的弱不禁風?文章是這樣寫的: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屍,骷髏上綳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作者為什麼要調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描繪他的外貌和形態呢?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散文教學還是有路徑的.但是,教學的追求,難得臻於圓滿,教學的藝術總是遺憾的藝術.
Ⅵ 淺談如何進行散文教學
散文在初中教材里佔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這類文章,提高課堂效果,是語文教師不能迴避的話題。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如楊絳的散文《老王》(初中八年級(上)第二單元),通過閱讀梳理可以發現,前半部主要寫他生活的艱苦和精神的凄苦,作者從老王蹬三輪的職業、殘疾的身體、簡陋的居住環境等方面著筆;後半部以時間為序,回顧作者與老王交往的四個片段(A、願意給我們送冰塊,車費減半。B、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C、文革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困難。D、去世前一天硬撐著身子給我送香油、雞蛋。),寫老王的為人,著重突出其善良的品質。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讀《老王》,通過對作者所寫的與老王交往的幾個片段的細心揣摩和分析,聯系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文革期間受迫害,在幹校勞動改造),結合我的友善言行和愧疚的心理活動,就不難理解作者要表達關愛弱者與不幸者的主題。一般情況下,在歸納出散文的主題後,要順勢進行拓展,圍繞人文性做點文章,以陶冶學生的心靈。比如《老王》一課,要在理解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關心現實生活中像老王一樣處境的老李、老張,與人為善,同情關愛身邊的弱者。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讀《老王》可以思考:作者為什麼在老王送雞蛋一事上要濃墨重彩地刻畫老王的外貌?為什麼要著意表現他的弱不禁風?文章是這樣寫的:他面如死灰,兩隻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隻瞎,哪一隻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屍,骷髏上綳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作者為什麼要調用多種修辭手法來描繪他的外貌和形態呢?這是很值得去咀嚼的。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散文教學還是有路徑的。但是,教學的追求,難得臻於圓滿,教學的藝術總是遺憾的藝術。
Ⅶ 老師應該怎麼給小學生上散文課
將抽象化為形象,可以用一些比喻,重要是慢慢引導他們得出散文主題,還有注意把控時間,掌握節奏。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發展最快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個性開始形成,價值觀逐步確立,對小學生來講,閱讀的重要性不單是獲取知識經驗,更重要的是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將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方面應注重各個環節,抓住語文知識的每一個方面。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在新的課程標准下,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引領學生暢游書海,無疑是激發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增強閱讀能力、親歷閱讀過程、提高語文基本知識和素養的有效途徑。閱讀,是提取、加工和運用信息的心智技能,也是體驗情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方法。 現今的閱讀教學可分為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兩種,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課內閱讀,封閉在課本之中,忽視了課外閱讀在培養學生能力、促進發展方面的特殊作用。因此,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的閱讀教學,應該重視課內與課外閱讀的緊密結合。在閱讀教學中,課內閱讀是准備,課外閱讀是應用。閱讀能力的培養,單靠課內閱讀很難完成。不管課內閱讀的效率有多高,沒有課外的閱讀,都不可能獲得十足的成效。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進行多種方式的閱讀指導,才能培養熟練的閱讀技巧和較強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中往往受其生活經驗、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教師則可以通過課內閱讀來啟迪、引導學生提高文章鑒賞力和審美情趣。課文是教師在課內閱讀教學中指導如何進行閱讀的例子,也是教師引發課外閱讀的重要途徑。
通過課外閱讀,學生會驚喜地發現作品的精彩、豐富。他們身上的文化趣味性會增強,能夠自主選擇文本,閱讀文本。語文閱讀能力將得到很快提高。事實證明,只有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密切結合,才能使閱讀能力的培養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拓展閱讀思維
「興趣是認識的內驅動力」,只要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了興趣,開展課外閱讀、拓展思維就會成為可能。小學生的興趣愛好是不穩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社會以及學校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因勢利導,以課堂教學為契機,激發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當我們以檢查作業的形式去了解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時,會發現有很多筆記是應付了事,詢問起來,學生會告訴你他對老師推薦的書沒興趣。這就不能不引發我們對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思考。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那就是教師首先具備豐富的閱讀經驗與知識積累,再以恰當的方式點撥學生。試想,將所有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書籍擺放在學生面前時,冰冷的鉛字、厚重的版本,會讓他們望而生畏。如果作為教師,能以自己的閱讀經驗,講述書中某一動人的情景,告訴學生有關作者的趣聞、佚事,精選某人的代表作朗讀、背誦或講述,那麼學生或許就從此知道了魯迅、冰心、林語堂……聽說了王朔、劉墉、李敖……再捧起那些厚厚的書,也就不再那麼陌生了。
此外,故事會、朗讀比賽、出牆報、開展讀報活動等,都是交流閱讀成果的好方法。使學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時,激發更大的閱讀興趣。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厚積而薄發,注重閱讀積累
教育界把一個人生平的積累概括為三個方面:情感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閱讀的積累。對於小學生來說,積累閱讀材料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關鍵。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就應當讓學生大量的背誦兒歌、淺顯的詩歌,記憶一些童話故事和一些優美的散文。這樣,小學生的說話能力,表達能力就會提高,頭腦中積累的詞彙越來越多,不僅促進了思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促進了閱讀材料的更多積累,並且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小學生的思想單純,懂的知識少,理解力不夠,但機械記憶力特別強。最適合輸入大量的信息和強行訓練。因此,閱讀訓練的重要方法就是多讀。一是次數多,反復讀。從一開始就要引導學生對字詞句段和文章反復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第二個就是要數量多。新教材增添了課文的篇數,增添了口語交際內容,本意就是讓學生多讀多拼。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每日向學生推薦1-2首古詩詞,讓學生背誦,使學生在大量的積累中感悟運用。
四、讀寫結合,發展個性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讀錯音、寫錯字的現象較為普遍,用詞不當、語言匱乏的現象也很嚴重。而這些問題光靠我們的課堂教學是難以解決的。因此,就有賴於課外閱讀習慣的養成。由於自製力差,學生在閱讀中往往是看熱鬧,不會自覺積累。這就需要我們加以正確地引導。有效的方法就是讀寫結合,即在課外閱讀過程中抄寫、仿寫。
讓學生抄寫一些優秀片段、好詞佳句,寫景狀物、人物外貌、內心活動、行動語言等。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才能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感情,才能使學生產生自己的領會,才談得上小學生個性化閱讀。
要促進閱讀材料的積累,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平時依照閱讀材料寫片段,鼓勵學生多作仿寫小習作。例如記錄難忘的人、事物或景色;堅持寫日記;寫一些散文、讀後感等等。在閱讀仿寫的過程中,自讀自思、自我感悟。這樣,學生在不斷的仿寫過程中,語言會越來越豐富,最終創造出自己的語言和獨特的閱讀方式。
總之,課外閱讀應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主動發展為主旨,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閱讀書籍,以促進語文改革的步伐,提高學生認知水平。而學生也會隨著讀和悟的步步推進而由量變到質變,從而使身心在課外閱讀中得到健康的發展。
求採納~~~~
Ⅷ 散文教學教什麼
專業閱讀 筆記
——《散文教學教什麼》(王榮生 主編)
一、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一)背景常識
1.散文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教材所選課文,絕大部分是「文學性的散文」。
2.廣義的散文——(語文教學界)文學性的散文——狹義的散文
語文教學界的「文學性的散文」含義: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生動的)說明文、(生動的)議論文(社論、報告、演講)、科學小品等。
3.文學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點比例
教材
語體文
散文
第一冊
25
24
第二冊
25
22
第三冊
20
17
第四冊
20
19
第五冊
8個單元
3個單元
第六冊
4.語文教學,絕大部分課時用於閱讀教學,而散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自然,閱讀教學的問題,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學中。妥善地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無疑是改善課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的關鍵。
5.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關鍵是合理的文本解讀。而合理的文本解讀,基於文學理論和文章學的研究。而散文解讀理論,遠遠落伍。這就是教師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二)對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1)其他學科教學,「課文」僅是學習材料(途徑、媒介),而不是學習對象;散文閱讀中的「這一篇」,既是學校材料,又是學習對象。
(2)「這一篇」是獨特的文本,學生面臨的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2.散文閱讀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認的言說對象」,這是其與「詩歌、小說、戲劇」(純文學作品)的區別。
(2)散文文學特性是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虛構,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而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極具個人色彩。
(3)文學性散文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的區別。我們閱讀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後者是需要公認的。散文不需要公認。
(4)散文閱讀,始終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說對象,不在散文「閱讀」和散文教學的視野里,與外在對象的關聯,是在閱讀之後才發生的事。
3.我們通過作者的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即,我們散文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往「作者的獨特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
學生已有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同的
作者獨特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可能相同的
(三)問題:散文閱讀「兩個外跑」或「走到……之外」。
1.脫離文本,是散文教學的積弊,原因有兩個:一是忽視學生對作者所抒發的感受的體認;二是漠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 體認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讀品味。
2.把文本當作跳板,從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見聞/人/事/景/物)(外跑)
外在言說對象(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外跑)
3.從散文里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的所思所感,即抒情議論)
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外在言說對象具有的/學生應該具有的)(走到……之外)
4.教師課堂里額外地講東西,或抒情化地講述由此生發的感想、感觸、感嘆,或指示學生講,講一些似乎是老師願意聽的大話(課結尾環節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走到課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實際是丟棄語文經驗,抽空人生經驗。——上成了「非語文課」。
語文課(散文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整合:
「語文經驗」——獨具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人生經驗」——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認知情感
5.散文教學,兩個統一的目標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一是體認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厚自己的人生經驗(人文性目標);二是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語文經驗(工具性目標)。
學習思考:我們常說,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或「不脫離文本」,如何理解?
(四)解決散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1.文學體裁的「四分法」: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即「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處,都是散文」,王榮生認為此分法欠妥,應該調整發下:
「純文學(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性散文」+「實用性文章」
2.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徵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審議、童話等。
3.關注散文文類特徵,形成與「散文」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形成散文文本解讀的思路。文本解讀的方法與思路,目前沒有系統的理論,只能藉助名家教學實錄,在典型課例研究中總結歸納。
二、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
(一)散文的文類特徵
1.散文文類特徵是「無特徵」。
(1)散文「被剩餘」,散文非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是用「排除法」得來的,即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都入「散文」的框里。中國古代,駢文之外,便是「散文」,韻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小學稱為「文言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
(2)散文「無規范」,散文「題材廣泛多樣」,內容豐富無邊。散文形式上「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現代散文張揚個性,「帶有敘傳的色彩」。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 」,(梁實秋)「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的表現出來。」
(二)「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1.散文介於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寫實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說對象」;有文學的特性,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見聞感想是個人化的,散文對現象的闡釋和問題的談論,也不是「客觀的」言說。《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2.文學性散文的「主體」和「客體」。
作者眼裡的主觀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記敘、描寫的客體。散文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背影》的關鍵點,是「父親的愛」,還是「體認到父愛的那又眼」?《老王》的關鍵點,是「老王的善良」,還是「作者發現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腸」?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他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3.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用常態的心境敘寫日常生活,所以,讀來有親近感,會喚起我們相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乃至忘記了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4.文學性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現的內容,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言說對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只取思想,忽視語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獨特的情感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個性化的言語表達精準的言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