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語文怎樣滲透環境教育的優質課
環境的來保護離不開教源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作品都是描寫大自然美麗景觀的,教師 在引導學生欣賞美、感悟語言魅力的過程中,應積極地滲透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思想.找准教材與環境教育結合的切入點.將有關的環保知識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 學中.通過入情入理的講解分析.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環保知識,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⑵ 學科法制滲透中二年級語文有多少滲透點
五個滲透點:課文名稱 可滲透的法制內容
點一:上冊,第9課《歡慶》回 1.《中華人民共和答國國旗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點二:上冊,第27課〈清澈的湖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點三:上冊,第28課〈淺水窪里的小魚〉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點四:下冊,第5課〈泉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點五:下冊選讀第3課〈特別的作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1.進行愛護生物資源的滲透教育。愛護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綠化自家的庭院和周圍的環境從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養花種草,嗜盆弄景,既可以慰籍精神,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環保的好行為。因此在教《養花》一課時可通過讓學生了解老舍先生是如何熱愛花草,精心培育花草,讓學生感受到老舍先生不但是一個有豐富文化知識的人,而且是一個具有教養,熱愛生活的人,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只有熱愛生活,珍惜人生,心地善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才愛好綠色,追求綠色環境。有無綠色意識是衡量一個人文明素質的標志之一。啟發學生像老舍那樣,熱愛花草,愛護環境,積極種花養草,參與學校的各項種養活動。
2.進行珍惜水資源,愛護江河海洋的滲透教育。從古到今,人們一直都離不開「水」這樣寶貴的東西,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今水已不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水已越來越少。據統計,地球所擁有的水資源中,有97.5%是海水,而淡水卻僅僅只有2.5%呢!但在這些淡水資源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能加以利用的。目前在全球淡水資源中,農業用水佔70%、工業用水佔20%、家庭和市政用水僅只有佔10%。目前,我國有200多個城市缺水。現在不少地方已經開始重視起了「節約用水」這四個看似簡單,可是一當做起來難上加難的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與水資源有聯系的課文。讓學生懂得珍惜水資源,節約用水,防止水體污染,養成不隨便浪費水的好習慣。
⑷ 如何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而當前生態環境日趨惡劣,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一個緊迫的目標。當今小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將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空間。小學生幼稚單純,可塑性大,是非觀念方向的影響及形成將伴隨終生,而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又將決定未來的發展趨向。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但是目前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沒有專門開設環保課,因此結合課堂教學,是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渠道,尤其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只要教師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境教育滲透,是一個既不加重學生負擔,又能適當提高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使環保教育普及率達百分之百。
一、整合目標,點滴滲透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編入了不少有關環保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至少包含了以下方面環境教育的內容:
1、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自然環境是人類勞作、生息、繁衍和賴以生存的空間。煦暖的陽光、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廣袤的草原、芬芳的花草,這些壯麗的自然景觀流入到作家的筆下,成為我們進行環境教育的好題材。如:一年級上冊《四季》、《陽光》和古詩《畫》,一年級下冊《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荷葉圓圓》、《夏夜多美》、《畫家鄉》、《春風吹》和古詩《春曉》、《村居》、《所見》、《小池》等。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黃山奇石》、《北京》、《看雪》、《四季的腳步》、《秋天》和古詩《贈劉景文》《山行》等。二年級下冊《找春天》、《筍芽兒》、《日月潭》、《葡萄溝》、《雷雨》、《北京亮起來了》和古詩《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廬山瀑布》、《絕句》等。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是學生產生了護美的慾望。
2、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生物,與自然界其它生物物種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同樣也是大自然的家。人與自然應該建立一種相互協調、和諧相處的關系。如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雪地里的小畫家》,一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父親和鳥》。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等這些課文通過滲透環境教育,提高學生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
3、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
地球本來是美麗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破壞,現在地球已經是「百孔千瘡」了,所以大自然向我們敲響了警鍾。因此,作為在地球上生存的任何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義務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一年級上冊《小熊住山洞》,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失物招領》、《松鼠和松果》,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清澈的湖水》,二年級下冊《泉水》。這些課文都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好素材。
為此,教師在挖掘教材時一旦發現教材內容中蘊藏著有關環保教育的因素,有針對性地確定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先多一分環保之心,把它融進教學目標中。目標明確就能使教師自始至終給學生以滿堂的期待,上課時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抓住課堂的點點滴滴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創設情境,情感體驗
兒童的心理情感偏向力大,幼稚的心靈純潔無瑕,在每天生活的自然環境中一草一木都會引發他們無窮的遐想,富於它們鮮活的生命。他們是自然環境的觀察者,他們思維敏銳,感情脆弱,善於發現周圍環境小小的變化。就這些小小的變化,常常會引發他們內心的振動,經久不息。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時間情感領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們形成觀念養成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於針對小學生的情感特徵結合環境教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
1、激發美感: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中禮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課文、謳歌人與自然的和諧的課文,甚至敲響環保警鍾、呼喚環境保護的課文,很多教材無論是課文內容還是課文插圖都編得非常地美,教師就應創設一定的情境,帶學生進入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使兒童的心靈獲得美的感受,從而激發出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情感。如二年級上冊《清澈的湖水》一課,當播放課件出現「一隻遊船在湖面上行駛,船頭兩側捲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著一條長長的波紋。一個小姑娘穿著紅衣服坐在船頭,她在欣賞兩岸的風景。那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跳起的青蛙,這邊的山石像一隻正要展翅欲飛的雄鷹,半山腰的石兔、石龜,好像正在賽跑。湖水像一面鏡子,映出了藍天、白雲,還有變幻的山巒。」學生們都看得入了神,完全被美麗的景象吸引住了。這時再讓學生說「你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想法?」學生都說得很好:「湖水真清啊,真像一面鏡子,美麗的景色倒映在湖裡太美了。」「這里的山石真有趣,真想去摸一摸。」「這里的景色太漂亮了,我也想去看看。」「我被迷住了。」……然後讓學生來美美地讀一讀,學生讀得可輕柔了,讀得如痴如醉。此時教師用溫柔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面對這么美的環境,大家忍心去破壞它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會」。教師用激情的話語說「小朋友們,那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小主人,我們應該怎麼做?」學生們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我們要保護它」「我們不能往湖裡扔東西」……能讓兒童獲得美感的事物、環境,他們又怎麼捨得他人破壞呢?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化動為靜、化靜為動,挖掘教材內容中美的現象,使兒童對之如痴如醉,環境教育才會取得滿意的效果。
2、激發危機感:
所謂危機感是在學生明辨真理的基礎上的一種內心需求,它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憎心理。兒童在教學活動中的危機感,能促進兒童把自己的認識付諸於行動,表現出他們的一種抗爭心理。環境教育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可充分利用兒童未來的主人熱愛自然,不容使之遭到破壞的心理,激發他們的危機感,往往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一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路》,當播放課件出現「小路上堆積了許多垃圾,蒼蠅在小路上嗡嗡地飛來飛去,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學生的表情充滿了厭惡感,再讓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結果「我們周圍的垃圾是從哪裡來的?」,然後教師把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看,當學生看到一張張垃圾圖片,都露出厭惡的表情,此時教師讓學生談感受「你看到這些圖片想說什麼?」學生說「這些垃圾太臟了」「臟死了」……這時,教師再跟學生講垃圾對我們人類的危害,以生動鮮明的事例讓兒童產生危機感,使保護環境變成兒童自身的需要,「我們應該怎麼做?」讓他們意識到未來的主人應擁有美好的家園,美好的家園來自對環境的保護,從而投身於環境保護的活動中去。
三、淺入深出,注重意識
由於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長篇大論的空洞說教收效甚微,我們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倡導的環境教育是淺顯的,學生力所能及的,重點是環境意識的滲透。因此,在兩者結合時,要適當地掌握小學環境教育的度,要淺入深出,要選擇最佳的切入口,有的放矢地進行環保滲透,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爺爺和小樹》時,先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爺爺為小做穿衣服)說話:爺爺在做什麼?為什麼這么做?啟發學生想像:這時候,小樹的心情怎樣?如果你是小樹,會對爺爺說什麼呢?朗讀體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枝繁葉茂的小樹):這是什麼季節,小樹有什麼變化?過渡討論:小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小樹因為有了爺爺的關心和愛護,才長得這么粗壯茂盛。然後再看圖(爺爺在樹下乘涼),想像爺爺的心情,想像爺爺和小樹之間的對話,使學生感悟人與樹之間的和諧關系。再通過朗讀,從而使學生深切地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最後擴展活動,宣傳環保:1、課件出示小樹遇到長蟲、乾旱、缺乏養料、有人傷害等畫面。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小樹?2、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樹木為人類做貢獻」的資料。使學生明白:人類愛護樹木,樹木回報人類。環境保護教育與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結合,應結合學生的知識程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環境意識的滲透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注重意識的滲透使環境教育潛移默化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達到淺入深出的功效。
四、著重實踐,活動深化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學生在活動中最容易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因此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也是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環保重要性迫切性,實踐環保行動的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學習《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後,讓學生也學鄧小平爺爺在學校或在家裡或在路邊種一棵樹、一棵苗。比如學習了《美麗的小路》一課後,結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我身邊的垃圾》使學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強環保意識。在春遊之前學習《失物招領》,談談春遊我們應該怎麼做,在春遊中學生就能多一份環保之心,做到不丟垃圾,看到垃圾能主動撿起來。學習了《「紅領巾」真好》一課後,學習課文里的小朋友做一塊愛護小鳥、小草或小花宣傳板。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環保意識,豐富環保知識,落實環保行動。
小學語文新課程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也是新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挑戰,同時又賦予小學語文教育嶄新的內容。只要我們在平時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中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整合目標,找准環境教育的滲透點,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得到情感體驗,滲透時淺入深出,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課外著重實踐,活動深化環保意識,付之行動。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培養出一代具有環保意識的合格公民。
⑸ 學科法制滲透中二年級語文有多少滲透點
五個滲透點: 課文名稱 可滲透的法制內容
點一:上冊,第9課《歡慶》 1.《中華版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權》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點二:上冊,第27課〈清澈的湖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點三:上冊,第28課〈淺水窪里的小魚〉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點四:下冊,第5課〈泉水〉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點五:下冊選讀第3課〈特別的作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⑹ 二年級語文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有哪幾課
第9課《歡慶》,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專,教育屬學生熱愛國旗。
第27課《清澈的湖水》,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教育學生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
第28課《淺水窪里的小魚》,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教育學生保護動物。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又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習作中,有很多內容要求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善於用法律標准來明辨是非。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
本次習作提供了兩組圖,其中第一組圖說的是小兔勸小狗不要在文物古跡上亂塗亂寫。我在引導學生習作時,結合教材,順水推舟,教育學生要養成愛護公共財物,保護名勝古跡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破壞文物不但在道德上受到譴責,而且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
⑺ 二年級下冊語文書環保小調查
調查地點 環保的行抄為 不環保襲的行為 樓道 垃圾用袋已裝好,便於收集、運走。 袋裡的垃圾並未進行必要的分類,而是混裝。 街道 垃圾都丟進了垃圾桶,沒有隨意扔道上。 講迷信。燃放的鞭炮不清走,風一吹又散了 。 公路邊 沒有人去亂放鞭炮。 有人
語文,環保,小調查\二年級
調查地點 環保的行為 不環保的行為 樓道 垃圾用袋已裝好,便於收集、運走。 袋裡的垃圾並未進行必要的分類,而是混裝。 街道 垃圾都丟進了垃圾桶,沒有隨意扔道上。 講迷信。燃放的鞭炮不清走,風一吹又散了 。 公路邊 沒有人去亂放鞭炮。 有人
⑻ 二年級下冊語文有哪些課文可以運用法制滲透
很多很多,如《貓》《斑羚飛度》《傷仲永》《故宮博物院》《奇妙的克隆》《風箏》《敬畏自然》《喂,出來》《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心聲》《智取生辰綱》《談生命》《那樹》《威尼斯商人》《棗兒》等等
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主要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在字詞基礎知識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小學課文中出現一些環境基礎知識的名詞,要講清其詞義,滲透教育是顯而易見的事。有些名詞如「龍」,看來與環境教育無關,其實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花三兩句話就能使學生受到一次環境教育。「龍」除了傳說中是能呼風喚雨的動物及帝王的象徵外,還有一種解釋是「近代古生物學上指一些巨大的有腳有尾的爬蟲」如恐龍、翼手龍。它們生活在廣闊的濕地,吃大量的藻類植物,地球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早就滅絕了。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被毀,珍禽異獸就會滅絕,保護環境是我們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外,有目的地要求學生在課內外收集一些詞語,既可使學生積累詞彙、提高語文能力,教師又能見鋒插針地滲透環境教育。比如,收集同竹有關的成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雨後春筍、立竿見影、節外生枝、濫竽充數、夢筆生花、箭在弦上、寄人籬下……之所以有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是因為中國盛產竹,秦漢以前北方林木密布,草地豐澤,氣候比現在溫暖,黃河以北的地區盛產竹。而且古人衣食住行同竹有著密切的關系,「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篾……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耶。」(蘇軾語)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如果古代氣候也像現在這樣,黃河南北很難植竹,就不可能產生這么多有關竹的成語了。可見,生態環境同語言文字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在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中滲透環保教育。
課堂教學時,有些科普說明文容易滲透環境教育,因為它們本身富有環保方面的知識,例如:《動物過冬》講的是動物有關的科學類知識。學習這課時,教師要一方面布置了搜集資料的任務,讓學生找除了書上面介紹幾種動物過冬之外還有哪些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另一方面結合課件讓學生了解一些人對動物的不當做法,如日本海邊漁民捕鯨的報道,我國東北虎被無情地捕殺等等,喚起學生心裡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情感,懂得人與動物在自然界里和諧和處,生態才會平衡,世界才會更美。又如《找春天》一課,教師就可讓學生置身於大自然,呼吸大自然的空氣,觸摸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去尋找春天大自然的特點,去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去互相暢談自己的感覺。
寫人敘事的文章似乎和環境教育無關,然而教師如果心中有「環保」,就一定能滲透教育。如閱讀課文《雪猴》,為了讓學生體會邊防戰士熱愛大自然和野生動物的情感,教師可採用手抄報交流的方式教育學生保護野生動物,認識人和動物友好相處,就是保護生態平平衡。
三、在指導學生寫作中滲透環保教育。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而寫作能力又與學生的社會實踐、思想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中有機地將環保教育滲透於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保意識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在教學了《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後,我引導學生運用文中學到的方法,觀察並描寫一處景物。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看到了美麗的大自然,產生了保護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並且在作文中表達出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師讓學生寫想像作文,也不失為培養和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一種方式。比如寫《假如我是一棵大樹》,讓學生從當前山林毀壞嚴重,森林火災繁多,人們為謀私利濫砍濫伐等現象入手,道出大樹希望受到人們的正確對待。再比如寫《未來的家鄉》,讓學生暢想家鄉在十年、二十年後的變化,使學生對家鄉美好的未來有一種強烈的嚮往,激發了學生保護家鄉環境,建設家鄉的熱情。
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口語交際教學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而現實生活中有關環保的話題相當多,如「做賀卡」,可先按課文內容讓學生們掌握做賀卡的知識。然後,講傳統的賀卡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而且大量的賀卡浪費了寶貴的木材資源,也給地球帶來了生態負擔。我們提倡一種新的時尚,不在新年期間大量發送賀卡,而是用電子郵件或電話來表達自己的親情和友情。還可介紹我國大學生組織的「減卡救樹」活動,提倡把買賀卡的錢省下來種樹,保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