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是自己的事,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方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有所成。好的學習習慣其實我們都知道,重點在一個落實和堅持,這個老師、同學只能是輔助,最主要的還需靠自己。下面撿重點說幾條:
1、專心聽課的習慣。課前做好預習工作(不是簡單的看一遍,要能提出問題),課上動腦動手,集中注意力(筆記有時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般來講,老師教授的知識都是根據教學大綱、考試大綱來進行的,所以上課的專心很重要。
2、制定和執行學習計劃的習慣。老師講授的知識是面對所有學生的,每個人的具體掌握情況不同,所以自己要學會調整,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於要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執行計劃比制定計劃更加重要,要很好的完成計劃,一方面是計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學習效率的問題。學習效率低就意味著掌握同一個知識需要花費的時間是別人的幾倍,這樣長此以往,學習只會越來越跟不上。有條件可以學習掌握一下速讀記憶的能力,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就在於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我學生的時候,記得學校開展過幫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的「假期速讀記憶訓練班」,用的就是這個。
3、及時復習、做題實戰的習慣。學習後的遺忘是很快的,不及時復習就等於重新學習,耗時耗力;課後鞏固、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學會反思、歸類、整理。
4、經常總結完善的習慣。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一周、一月)就進行一下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長期的死學、苦學是不行的,要具有靈活、適應性。
一個習慣的養成重在前三天,關鍵在二十多天的堅持,加油。
2. 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對於教育的本質有這樣的論述:把「某些精要的東西為自己的血肉,養成永遠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於做人真有用處。」因此,教育是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教育如能對學生培養起良好的習慣,學生就能輕松地游到理想的彼岸。現代教育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無一不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學習也不能例外。這是因為語文知識的學習極其能力的培養,與社會生活相融,貫穿於漫長的人生之旅。這就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具有學習語文的各種良好的習慣。那麼對於小學語文學習,究竟需要養成哪些習慣?又如何養成呢?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踐的:
一、良好的預習習慣。
自覺、主動的預習習慣,是學習的「原動力」,只有使學生主動開發「潛力」,才會使他們將學習變成自覺行為。我指導學生一拿到課題,先想,「我從課題中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利用學生急於想驗證「我猜測的對不對」及「我想知道的答案課文中是否有?在哪裡?」的心理,通過看、想、說、問,把學生帶入課文。而學生為了快點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會聚精會神,進入如飢似渴的狀態,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有時,我會讓學生在預習後互相設置作業題(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誰的作業題能難倒別人甚至老師。好勝心會使學生在預習時下一番功夫去尋找自認為難解的問題,這樣就讓他們對哪裡有疑問,哪裡難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數。但這種自覺、主動的預習習慣,決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需要我們老師及時督促、引導,否則,就會流於形式,或變成無奈的應付,痛苦的負擔。
二、勤思善問的習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所以,作為教師就應該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如在教學中,我經常創設一個民主、平等的氛圍,積極鼓勵學生提問,把學生自己認為能考倒老師的問題寫在紙條上再提出,我會給他獎勵,學生一聽都躍躍欲試。在學生提的問題中,再引導學生進行篩選,同學們進行討論、爭論,最終達到通過合作自行解決。這樣做有時會引起激烈爭論,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
三、背誦摘抄的習慣
背誦不僅是語言能力訓練的內容之一,也是學習語言的一種方法。古人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說,多讀乃至背誦有助於加深對文章意義的深刻理解。不僅如此,背誦還有助於語匯的積累和運用,名言警句熟記於心,待為文需要時,呼之而出,隨意驅遣。摘抄不僅是一種語言積累的方法,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適時交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然後開展一些記憶訓練比賽,如「十分鍾默記賽」「背誦接龍」「抄寫比賽」等等,引導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斷或全文,摘抄一部分與語文學習密切相關的課外知識.從而養成了他們積累知識,積攢材料的習慣,為今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認真讀書的習慣
宋人朱熹曾說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涌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這話的意思是說:認真讀書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們很多學生只是用口去讀,絕非用心去讀,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雲。教育實踐證明,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運用多種感官讀書則是提高閱讀效率的科學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讓學生結合實際靈活運用,不使之枯燥。
不僅如此,在讀書還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因為在讀書過程中,必然會發現疑難之處,所以就需要學生運用自學符號在書上圈、點、勾、畫、批、注。這一過程就是找出難點,掃清障礙的過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復玩味的過程:就是初步領會、有所發現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閱讀帶入嶄新的境界,使學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五、勤於動筆的習慣。
好文者必是勤於筆耕者。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與習作水平,在學習時,我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意在告訴學生無論課內課外,無論看書,聽課都要勤於動筆。平時上課時,我要求學生拿一支筆,邊讀課本邊動筆圈畫,可以用旁註,用線段或者符號把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讀自己的課外書時,亦可以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一開始是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不對"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如果興趣濃時,可以用專門的本子記下自己的所感所悟,畫下自己的點滴心情。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
在寫的方面,我充分利用課文的內容,隨機進行小練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習作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同時在課余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記隨筆的習慣,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簡單,都要記錄,並定時對學生的記錄進行檢查、交流、評比,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勤於動筆的習慣。
在此基礎上,經常性的把學生的佳作在學習園地上刊登,利用網路在QQ空間的BBS中帖出,促進學生的習作積極性,使之養成愛寫、樂寫、善寫的習慣。而教材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編輯小報》,是鍛煉學生讀寫綜合能力的最好課程,我把它設為了長期課程,班裡人人都能辦報,促進了動筆習慣的養成。
六、認真作業答卷的習慣。
作業是學生檢測自己學習的一種手段,養成認真作業答卷的習慣,對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不容忽視。許多孩子很聰明,但是一到考試就一塌糊塗,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平時作業習慣不良,如書寫繚亂;不會審題,答問似是而非。因此,在平時作業時,我對寫字、答題格式要求比較嚴格,逐漸訓練學生正確的作業答卷習慣,大大提高了作業質量,考試成績也隨之提高。而隨之養成的認真習慣亦伴隨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受益自不用言喻。
當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有待探究並加以運用。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越早越好。這是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很難有多大的改進,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年齡小時,習慣既容易建立,也易於鞏固,不良的學習習慣若被及時發現也易於糾正,等到不良習慣越積越多並穩固定形時,既影響良好習慣的建立,又不易糾正。如有的學生有上課不專心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的壞習慣,即使在老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才能徹底改掉。我想任何一個在高年級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應該都有這種深刻體會。很多人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級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是極其錯誤的,所以從小學一年級,就要開始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強化訓練,從而形成穩定的自覺行為。
當今社會的發展,時代信息和internet的完善給人類提出了新的要求,終身學習是未來社會的生存的必要條件,而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對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這,不正是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所在嗎?
3. 作為一名班主任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准》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一、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麼,這樣無准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裡,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採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一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你為什麼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里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注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一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一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一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一課時,我設計第一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准備好一切學慣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許多學生做完題目,讓老師和家長檢查、評價,這有好的一方面,同時也容易養成依賴思想。在學生的學習中,應把這種積極性逐漸引導到自我評價上來,使他們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如,生活中我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後,先檢查,發現問題再看書,查字典,看例題對照檢查,做出正確與否的評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如果教師和家長能長期這樣要求,他們就能形成這樣良好的作業習慣。
五、重視課外閱讀的習慣的培養。
要學好語文,光靠課內是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課外閱讀對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是不無裨益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時就課文中涉及的某一問題會產生強烈的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動機。例如學完《太陽》一文之後,學生在了解了太陽的大小、溫度、離地球距離的遠近以及和人類密切的關系等知識以後,他們還很想知道太陽黑子、黑洞、臭氧層等是怎麼回事,他們渴望能讀到更多的關於太陽的文章,渴望了解更多的關於太陽的知識。於是我給學生們推薦了《1001個宇宙之謎》這本書,並指導他們閱讀;如學習《爬山虎的腳》之後,學生很可能會對「奇妙的植物的腳」這一課題感興趣,教師要引導他們積極地查閱資料、實地考察,通過多種途徑去了解更多的奇妙的植物的腳。在教學中,我有計劃地介紹《植物網路》課外讀物和提供一些有關於其它植物的腳的圖片給學生看,指導學生閱讀,實現「閱讀教學」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課外閱讀成為課內閱讀的拓展和補充,從而使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成為有機整體。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從而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
六、培養學生變通思維的習慣。
教師要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其他良好習慣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並貫穿教學始終,使之形成創新習慣。良好的創新習慣將會成為其他習慣的有益補充,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各種素養的全面發展。一、利用教材典範優勢,培養變通思維。憑借教材,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課文中的小神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在創造過程中的思維軌跡,從而領略變通技巧。如《稱象》一文介紹了才七歲的曹沖敢於沖破大人的思維束縛,創造性地想到別人想不到的稱象的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曹沖的這種方法用替代物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加以論證,使學生領悟到曹沖運用的是等值交換法,即把重量相等的石頭和大象互換。這一變通使本來難以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時,教師應進一步啟發,引導學生對曹沖的方法進行評價和再變通,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去創新。二、尋找教材可想像空白。如《樹葉落了》一文教學,教師可以從文中的言語空白處入手,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學生對課文中未知的事物進行預測。文中寫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螞蟻把落葉當作小船,小魚把落葉當作小傘,而這三種小動物在屋子裡、小船中、傘下幹些什麼文中沒寫,這些地方可讓學生自由想像。教師平時多引導學生對事物的方方面面去換角度思考、想像,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4. 淺談應該培養小學生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淺談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列入語文教學的目的。大綱指出:小學語文要培養學生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綱先後有四十多處從聽說讀寫諸方面提及培養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具體要求,強調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心理慣性,而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這對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和長遠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 我認為,成功的語文教學必須要從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入手。心理學認為,習慣是由於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或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學習「自動化」,從而激發興趣,提高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教育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於自己的習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赫爾認為,如若缺乏內驅力,則習慣不鞏固;習慣不鞏固,則學習等於零。他把一切的學習都歸結為習慣的形成和習慣的鞏固。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則直截了當地提出了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的觀點,強調了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 一、什麼是學習習慣呢? 學習習慣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學習情景下自動的去進行某些活動的特殊傾向。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孩子會自動地學習。 如: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去上海參加一個全國性的競賽,帶隊的老師回來後很有感慨的說了一件事:那天在輪船上,晚餐後,同學們都在甲板上觀看風景玩去了,過了一會兒,沒經任何人提示,也沒任何人要求,該做功課的時候了,那個老師的孩子就獨自到船艙里拿出書本,旁若無人的開始學習起來——帶隊的老師感慨道:那就是習慣。 二、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呢? 1、查閱字典的習慣 葉老有句名言:「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把字典作為終身伴侶,以便隨時解決語言文字的疑難。」它形象地論述了宇詞典等工具書在學習乃至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學中教師應加強指導,教給學生基本的查閱方法,使學生能夠正確地使用,還要設法調動學生對工具書的興趣,讓學生們體會「無聲老師」的作用。低年級的孩子初步接觸工具書是字典,教師應極力下功夫,讓孩子們把對老師的依賴部分轉到字典上,讓孩子們感覺到「無聲的老師」給他們帶來好處。比如,要求學生在課文預習時查生字詞;在課堂上,字典是必備的,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字等加入到字典行列,老師少說,學生多動手,再加入些比賽的形式(看誰的速度快,在字典上理解得多)重在習慣的養成;在課外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難以理解或者不會寫的字、詞,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工具書;對於低年級老師討論一些讓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得不出答案時,要求學生到相關的工具書里查找出來,學生就會對工具書的巨大威力感興趣。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對於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科學求實的治學態度也是大有裨益的
5.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優內化.
1、導入的優化容: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6.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良好習慣
在當前新課程標準的新形勢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無疑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學習的空間,也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這不僅有助於當前的語文學習,而且,對其今後的學習工作都將產生較大的影響,使之終身受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平日的教學中加強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而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更應從低年級抓起。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從教語文三十餘年,我深切感到:預習是課堂的前奏曲 ,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學生良好預習習慣是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喚和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預習做到以下三點:1、必須熟讀課文。每篇課文要求學生至少讀三遍,並要求家長監督檢查,是否熟練請家長簽字。2、預習中要求標好自然段。一年級學生標自然段的能力還不夠強,在課堂上標,很費時間。因此這一環節要求在預習中做好。3、預習時,圈出本課生字,並預習生字。因為一年級每課學習的生字都有十幾個,如果一點也沒有接觸,在課堂上很難消化,因此要求學生必須做好此項預習。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朗讀既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良好的朗讀習慣是指朗讀要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的有感情。朗讀要正確是指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的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是指在做到正確之後,從容不迫的讀。不能一字一拍的讀,也不能一口氣連讀下去。要速度適中,口齒清晰的朗讀。朗讀要有感情是正確理解課文的結果,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讀的時候就能做到真摯自然,不矯揉造作。 小學低年級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1、培養朗讀興趣。在教學中可採用多種方式激發興趣。如:比賽讀、配樂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等。2、老師范讀。老師在讀得時候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並生情並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打動學生的心, 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從而間接得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范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教師朗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了解老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從而間接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理解。3、要給予適當的評價。我說的評價不單是指老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還包括學生對對方的評價。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單純,恰當的表揚與鼓勵比批評更能激勵學生讀書的興趣。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聆聽, 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 多給予恰當的表揚, 少一些批評, 多一些微笑和鼓勵, 少一些單一的評價及評判, 學生們樹立了能讀好的自信心, 會讀得更精彩。而讓學生自己評價彼此的朗讀也讓學生對朗讀更有積極性。 三、培養學生仿說仿寫的習慣。 低年級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結構相似並很優美的段落,如:《春雨的色彩》一課,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的話基本上是:春雨是**色的,你們瞧,春雨落在**上,**花開了。在教學中, 小學生語文習慣的培養還有許多方面,比如積累、寫日記等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習慣的培養,有了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更能使教者省時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從多個角度做出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大好時機。對此,為了更好的幫助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科學習,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助於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
1.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預習雖然是學生在課前進行的,但是卻對課堂教學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引起重視。自製力不強是小學生的特點,這也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自覺進行課前預習提出了挑戰,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例如: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或者是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並且還達到了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培養小學生的預習習慣需要一個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過程中,可能學生預習的范圍較小,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能夠自覺的進行課前預習,那麼,學生預習的范圍就會逐漸擴大,切實達到了課前預習的功效。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提到語文,我們會聯想到閱讀,閱讀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閱讀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如此重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閱讀十分青睞,有些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濃厚,而有些學生卻對閱讀不感興趣,因此,為數不少的小學生依然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引起重視,並能夠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人在實際的教學中,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措施。
2.1 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技巧。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導致學生難以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進而失去了閱讀興趣。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想要獲取的信息,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更加有成就感,學生就會更加願意閱讀,自然更有助於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2.2 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由於學生對閱讀的認識不夠深入,同時又沒有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的內心對閱讀產生了一種畏懼心理,導致閱讀對於部分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快樂。例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篇章,使學生對閱讀有全新的認識,切實感受到閱讀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這樣學生才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去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同時,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也很重要,通過朗讀不僅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語感,還能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文章有更多的體會。朗讀並不是學生簡單的放聲閱讀,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培養。例如:教師要培養學生每天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朗讀的好習慣,並且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積極的進行思考,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朗讀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的過程中,還要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朗讀中存在的問題,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糾正,使學生的朗讀更加高效的進行。
4.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講解,學生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進而實現知識點的傳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這樣的教學程序並不是一直順利的進行,一般教師有較為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的知識,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講解的過程中,往往不會出現問題,而學生在接受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見,學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聽課習慣,才能高效的接受知識。
不認真聽講,是影響學生良好聽課習慣養成的重要障礙。我們在認真聽講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良好聽課習慣的表現,同時也能夠學習更多好的聽課習慣,一旦學生出現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就很難及時有效的學習新的知識點。良好的聽課習慣,並不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時時刻刻都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是要求學生在教師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能夠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為學生留出休息時間的時候,能夠及時進行放鬆,這樣學生的學習才能更加高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聽課誤區,因此,教師要耐心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進行培養。
5.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僅是有效進行語文學科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所必需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時期。表面看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較之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較少。實際上,語文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小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效的學習語文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學習文章的內涵,很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句子等理解的基礎上,這就對學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同時,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只有及時的發現問題並尋找教師解決問題,才能更好地獲取知識,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培養的良好習慣還有很多種,教師既要肩負起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重任,還要肩負起幫助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使學生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更好的學習語文知識。
8.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可以從預習、使用工具書、專心聽講、書寫、善於觀察這幾個方面去培養。一、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預先學習教師將要講授的功課,是一種重要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強,學習更主動,效率更高。為了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就要提出符合學生實際的預習要求,然後注重在課堂上檢查與落實。具體來說,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讀。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助於學生發現問題,增強聽課的目的性。所以,讀在預習中是最不能忽視的一個環節。 2、查。初讀一篇課文,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使用字典、詞典等工具書了解它的讀音,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等著老師的講解,這樣印象更深刻,學習效果會更好。 3、畫。俗話說得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就做得非常好,但凡是他讀過的書,都會在書上留下他的圈圈點點,或是一些符號標記,又或是他的一些見解和體會。毛主席既是如此,又何況我們這些正在成長中的晚輩呢?所以,在自己預習的過程中,對於自己已經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見解和體會,而對於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特定的符號標記出來,自己去查工具書理解或去請教老師或同學。 4、問。人無完人,不管是誰,都會有疑惑,要想自己不斷地進步,就要謙虛,就要不恥下問。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都有可能成為我的老師,我也可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在預習的過程中,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要虛心地請教別人,和同學共同討論,共同進步。二、養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習的拐杖,是無聲的老師。學生如能主動藉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許多學習上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生最重要的工具書是字典,即使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查字典的練習也是學生認識生字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學生的書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問題時,也不願拿出來查找。而是尋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於老師、同學,他們一般情況下認為翻字典是十分麻煩的事,實際上求助別人遠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深刻。所以,我的建議是:學生在課文預習時至少查五個生字詞;在課堂上盡量選擇典型的字詞當堂動手查字典,重在義項選擇;在課外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字詞務必翻閱字典,逐漸培養學生勤查字典的好習慣。三、養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好習慣。上課專心聽講,是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因為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教給學生聽課的方法,要眼看、耳聽、手記、大腦想。要想提高聽課效率,必須集中精神,上課時緊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必須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在課上要認真思考每一個問題,積極回答每一個問題,加深理解,增強記憶,提高心理素質。專心聽講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的同學只是喜歡別人聽自己表述,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某某哪說錯了,往往忽略表達的整體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領,讓學生明白「善聽者才是善思者」。小學生應保持良好的傾聽心態——耐心、靜心、用心,聽清楚發言者的內容,對觀點進行歸納,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既聽對方的口頭信息,也注意對方所表達的情感。教師應對學生聽講的姿勢給予明確要求——身坐正,眼睛看黑板或課本,用點頭、微笑、搖頭等表示自己在聽,不亂插嘴,等對方發言完再舉手錶達自己的意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發現並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勤思善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才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運用各種手段激勵學生發問、質疑。在教學課文時,我們應抓住文中語句構詞的特點讓學生質疑。有價值的問題或許會使學生陷入百思不得其解的苦悶之中,而或成為激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但教育的佳境也在於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一)執筆姿勢、書寫姿勢正確。在課堂上,我們要常常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即:眼睛離書本一尺,身體離桌子一拳,指尖離筆尖一寸。緊記這「三個一,」保護好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么多年來,我所教的學生很少有近視的現象發生。(二)書寫符合要求。教師給學生布置作業,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書寫要求。比如:書寫工整、字跡端正、寫完後要認真地檢查等等,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之後,這就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了。我們知道由於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同,他們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的,班裡總有一些書寫不夠工整的學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他們和那些優秀的學生比,只能要求他們自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哪怕只是一丁點,我們也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繼續努力前行。五、培養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一)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生活中處處是美景,處處皆學問。比如我們帶孩子去動物園玩,組織學生去春遊等,在孩子們歡呼雀躍、情緒盎然的時候,恰到好處提醒、引導他,仔細地觀察細部,審視細節,不要只是籠統地看個大概。觀察要從形狀、聲音、顏色、味道、數量等方面入手。還要引導孩子與相鄰的或者相似的事物進行對比,得出異同,加深印象。(二)勤於動筆積累。當我們用心地觀察了身邊的人、物、事之後,都會有自己感受和體會,這時,就要及時地用筆記下來。堅持下來,就養成了寫日記、記隨筆的好習慣。平時讀課外書時,讓學生一支筆,擺開一個本,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是標注,用線段或者符號把他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開始時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選擇,選擇孩子特別感興趣的片斷。之後,可以是批註,在自己的課外書的空白處,簡單批一個詞,如「精彩」「太妙了」之類,以後可以批註完整的一句話,再往後,可以用幾句話,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心;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多一個好習慣,孩子們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我們要在這方面繼續努力,讓孩子們早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們踏著這塊成功的基石快樂地成長。
9. 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學階段,是為以後的各個階段打基礎的,對學生今後回的影響極深。培答養小學生有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可以從幾方面進行: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認真完成作業,有錯就改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習慣;堅持寫日記的好習慣。這樣,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興趣盎然地主動學習語文,那就必定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