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教材的發展歷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人民教1961年秋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後的教材使用也相對的穩定。其中有些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過10年。
1982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出版的十二年制中小學教科書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六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7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新頒布教學大綱,對中小學教材進行全面修訂、改編後開始陸續出版。這是人教版第七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86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施行。1988年國家教委據此制定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學大綱初審稿。1990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出版。這是人教版第八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92年8月,國家教委發布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共24科教學大綱(試用)。1993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新大綱重新編寫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開始供應全國。這是人教版第九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前後共使用了十幾年。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被稱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這也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十套教材。該教材根據2001年5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學科課程標准(實驗稿)編訂。2001年開始使用,由一年級開始,逐年推開。
2001年1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全國的基礎教育開始實行「課程改革」。此後,國家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過去的教材是圍繞教學大綱,必須使用人教版教材;實行「課程改革」後,各出版社都可以編寫教材,各地也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教學。
2. 我國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現狀及發展
很差很差。。。。。
差得不能再差了
其一,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中小學教專材實行國定製是歷屬史的必然,時代的產物,是同我國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特別是為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能因為現在實行了審定製,就對過去的國定製以及在國定製條件下編輯出版的部編教材、統編教材、通用教材加以非議。對中小學教材國定製的利弊得失,應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價。對中小學教材要打破壟斷這種說法要具體分析、正確理解。a
3. 總結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所體現的特點
1.彰顯人文性。
從學生個體發展的角度,關注他們的經驗世界,關注知、情、意三者的統一,較集中地體現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尤其關注語文學習各內容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教材各內容要素實際構成了模塊結構,使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之間既相互協調、銜接,又有交叉、融合,有利於促進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語文,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2.突出主體性。
與以往教材不同,現行語文教材普遍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以學生為本,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把學習者看作是一個發展、能動的個體,尊重其個性與獨立人格。從編寫內容到活動形式,都著眼於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的編寫理念成為語文教材普遍的自覺追求。
3.增強實踐性。
針對過去語文教材脫離學生實際,重知識輕能力,強調死記硬背、講得多練得少甚至只講不練等弊病,現行語文教材由重知識傳授變為重情景化的表達交流實踐,努力激發學生說和寫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開展言語實踐的機會。
4.強調綜合性。
現行語文教材注意簡化頭緒,加強整合,有的把閱讀與寫作整合,有的把習作與口語交際整合,有的把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整合,有的把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整合,這就增強了教材的綜合性,充分發揮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育目標的綜合效應。
5.體現開放性。
有的教材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主線組織單元,單元組合既有內容方面的相對一致性,也體現了靈活變化的原則,各單元內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要素也力求相互聯系、相互溝通。有的注意引導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教材體系。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名著導讀」乃至課外閱讀,加強對「整本書閱讀」的引領。口語交際和習作注意向生活挖掘教學資源,給學生搭建開展活動、走進社會現實生活的平台,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校園、家庭和社會,讓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取新鮮的寫作材料,訓練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課後練習注意多角度的拓展、延伸,為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提供廣闊空間,將學生在課內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4. 中國小學語文教材共計幾個版本
人教版 語文A版湘教版 長春版蘇教版 語文S版 鄂教版第十一冊 教科版冀教版西師大版滬教版 人教版魯教版北師大版 浙教版
5. 對語文教材改革的看法
誰說沒變化的啊!
我就是高中生,高中的語文已經改版了,我覺得還可以啊
它把培養專學生主觀能屬力放在第一位了
而且,像每個單元,都是有一個主題的,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這個單元的課文的內容或者是知識背景
不知道你們那裡的語文教學怎麼樣,我們這里(江蘇無錫)的教學還是好的
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力
上課,比如說,學到《羅密歐與朱麗葉》了,我們的老師還會組織我們去看影片
從影片中可以更加的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還有沙翁寫作的意圖
反正我覺得還是可以的,教材改革主要就是要摒棄舊觀念,引進新的觀念!~
6. 現在語文教材面臨改革語文該重視哪方面的學習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其次,學習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使語文學得更好。積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閱讀與背誦,當我們空閑的時候,讀一讀,好的書籍或文章不僅能豐富知識,還能陶冶你的性情。不過,不能只是讀,還要思考,我們應准備一個記錄與摘抄的本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將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來,並不時地看看,讓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當遇到疑點,難點時,也要記下來,與旁人討論,聽取別人的看法。這樣才會有所長進,水平才會提高。而且,閱讀量大,知識就會十分豐富,一個人的素質也會提高,眼界就會更廣,況且,寫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書,多留心身邊的事,將書中所講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寫作時才會思如泉湧,寫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語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只有多讀書,才能寫出好文章。大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卻不多,真正喜愛閱讀的並能從中得到知識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寫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們要做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閱讀,要喜歡去閱讀,當我們看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的時候,要去思考它的內涵,去思考它的寫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還有,要好問,要記住不懂就要問,特別是讀課外的古文言文,古詩、詞時,其中有些字、詞、句我們不能完全理解的,這就需要去查工具書,如果工具書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後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時去問老師,及時地弄明白,這樣才能學好古詩文,切記千萬不能不懂裝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為日月積累,會使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語文就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從讀、說、寫三方面去學習,去品味,去發揚,讀就是要去獲取知識,去欣賞。語文這門藝術,而說與寫則是我們對語文的體現,是我們學習語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樣,我校就更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去練習寫作,多寫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寫好,在與別人的交談中,學會運用自己從閱讀中獲取的知識,這樣,我xiaoping998:請問老師語文和綜合科目考試有關系嗎?嘉賓:高考語文是獨立考試,高考語文不包括綜合考試。kate:請您說說語文兩個字怎麼解釋?理解語文的含義是否對如何學習語文有幫助?嘉賓:現在這個回答有四種答案,有的說是語言文字,有的說是語言文學,有的說是語言文化,還有的回答是語言文章四種答案我個人認為,都不很確切。我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指的口頭語言加書面語言等於語言。理解語文的含義是學好語文的前提。rose:我還想問問,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表現在什麼地方?嘉賓:我認為,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表現在四個字,能說會寫。如果科學的說是三種顯性能力,即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還有一項隱性能力,那就是貫穿其中的思維能力,我們學習語文課主要目的就是培養能說會寫的能力,或者說就是上述的四種能力。xiaoping998:請問,您對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滿意嗎?嘉賓: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比較多,我不大滿意。我應北京開明出版社的邀請,主編了一套開明版中小學語文實驗課本,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套課本的體系和特點:這套課本以"學習語言"為核心,採用"三主一副"(三條主線一條副線),四線平行推進結構。第一條主線,學習"精粹語言",奠定語言和文化功底,所謂精粹語言指的是蘊含著傳統文化精髓的古漢語精品語言,說白了就是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先秦散文等精美的語言作品。這種語言是奠功底的,不是立桿見影,立馬見效的,要通過長期穩固的儲存和長期反復的揣摸消化吸取語言和文化滋養,這種語言儲存的時間越長,滋補的功效越大。為此,我們建立誦讀系統,編寫了《誦讀》課本,共24冊。從小學一年級貫穿到高中三年級。第二條主線,學習"目標語言"提高語言和文化素養。所謂目標語言指的是高於學習者語言發展水平,是學習者在一定時期攀登的語言也就是用現代漢語表達(或翻譯)的精品語言。學習這種語言的目的是提高語言和文化素養,為此我們建立閱讀系統,編寫《閱讀》課共24冊,供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使用。第三條主線,學習"夥伴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操作能力。所謂"夥伴語言"指的是與學習者語言發展水平接近或略高的學習者在與夥伴交際時可能使用到的這種語言。學習這種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立桿見影,提高語言操作能力。為此,我們建立了操練系統,編寫了讀、說、寫相結合的課本。小學一、二、三年級有《說話與寫話》,四、五、六年級有《說話與作文》,初中有《作文和口語交際》,高中有《寫作和口語交際》。除了上述三條主線之外,還有一條副線,那就是知識技能線,小學一、二、三年級有寫字課本,四、五、六年級有書法課本,初中一年級有語文基礎知識課本。上述三主一副平行推進,相互關聯,相輔相成。這套課本1998年秋季推出,至今全國已有十三個省部分中小學校在試用。湖北省教材審定委員會於2000年8月審定武漢市教委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選點試用。spring_girl:老師,您是否認為好的教材就可以從基本上解決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呢?嘉賓:教材決定教法和學法課本課本是學習之本,解決教材問題是第一位的問題。rosebud:洪老師好我是高三的學生,我的閱讀成績一直比較差,現在學習又比較緊張,我怎麼才能在這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嘉賓:高三的同學要提高閱讀水平確實有些困難:你目前只有認真完成模擬試卷上閱讀考題就可以了。xiaoping998:老師,怎樣才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嘉賓:關於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一半的責任在老師,同時考試導向也有責任,作為同學可以養成閱讀習慣,養成練筆的習慣,在讀寫實踐中有所提高就會逐漸產生興趣了。guest:鑒賞詩歌應注意什麼?閱讀時應重點放在哪裡?嘉賓:詩歌鑒賞重點放在語言的問題上,為什麼用這個詞語不用那個詞語,為什麼用這個句子不用那個句子,詞語和句子的順序可不可以顛倒,語言裡麵包含的隱含信息和感情色彩是怎麼樣的等等。spring_girl:洪老師,您認為現在高考,語文的導向主要是什麼呢?嘉賓:高考的問題社會一致非常關注,批評的意見很多,已引起教育領導部分的重視,改革正在逐步進行,當然還遠遠沒有到位,但從近幾年的考試來看逐漸引向能力的考查比如作文題,過去限制較多,在審題方面設許多關卡,現在就沒有了,都比較開放了,如不限制文體就是一例。xiaoping998:有些老師認為不應該看太多的小說,但我覺得這樣可以提高語文水平,您是怎樣看待的?嘉賓:關於看小說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學生應該盡量多的接觸文學作品,這對提高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這項任務應在小學、初中完成,到了高中應考任務很緊,不可能有很多時間去看小說了。xiaoping998:我很喜歡詩詞,請問您該如何進行詩歌的鑒賞?嘉賓:喜歡詩詞這很好,學習詩詞目的還是學習語言。rosebud:洪老師現在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在語文教材以及平常的教學中又是何如體現的?嘉賓:關於素質教育,在語文教學中要從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中體現。目前,還在改革的進程之中。xiaoping998:那請問您另外一個問題,我總是記不住有關的文學常識,該怎麼呢?嘉賓:關於文學常識,要聯系學過的作家作品去記憶,對文學常識不要找一些不常見的去記去背,因為考試也不會考到這上面去。wangfang:洪老師,您認為我們高一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在哪兒?嘉賓:高一的同學不要急於去應考,還是著力於讀寫能力的提高,以不變應萬變,除了課內的學習,可適當閱讀一些課外書籍,擴大閱讀面,另外要勤於動筆,如寫點生活隨筆之類的東西只要讀寫能力提高了,相信應試能力也增強了。rosebud:請問洪老師怎樣提高閱讀速度,你認為一些雜志上推銷的各種加快閱讀速度的產品真的有效嗎?嘉賓:關於提高閱讀速度問題,現代生活節奏很快,信息量大,要求人們有快速閱讀的能力,我們在學校也應該有意識的培養這種能力。但是,語文課堂上主要是精讀課文,因為這是一種接受性積累性的閱讀,不能一味要求快。對於雜志上宣傳的一些快速閱讀法之類,同學們可以有鑒別的去吸收。guest:洪老師,你好我是二中學生,我想問問你,現在的高一語文課本的重點是否都在文言文閱讀?嘉賓:關於文言文學習的問題,文言文要多讀讀順暢讀出情味,最好在熟讀的基礎上能背誦,這樣不僅領悟了作品的思想感情而且學到了其中的情感情味,也增強了語感。至於古漢語知識方面的東西,大體知道就可以了,不必向語言學家那樣鑽得很細。現在高考也不從古漢語知識方面考學生,而是結合語境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wangfang:老師,怎樣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自己的風格?嘉賓:關於文章風格的問題,風格的形成是寫作者成熟的表現。作為中學生來說主要是打好寫作基礎,各種文體的文章都要學會寫,不可偏廢,不可盲目追求個人風格。guest:洪老師,您好!我是二中高一的學生,我想請問高一的語文學習是否應一味注重文言文?嘉賓:關於高一文言文,現在高一用的人教社的新課本,文言文的比重比較大,應作為重點學習的內容,高二、高三文言文的比重就小了。wangfang:老師好!是不是一定要多看書才能提高作文水平?嘉賓:作文水平的提高當然不完全決定在多看書,但是,閱讀面廣,確實是提高寫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還要多寫多練。zhouqing:我想請問老師學習語文有什麼技巧?嘉賓:學習語文沒有特別的技巧,還是得認認真真的多讀點多寫點。zhouqing:老師好!我是武漢市實驗學校的學生!我想請問老師對現行的語文教育制度滿意嗎?比如高考作文老師打分憑感覺的問題。嘉賓:我對現行的語文教學體系很不滿意,我是一名老語文教師,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作了不少錯事,犯了不少錯誤,我現在逐漸有些醒悟。我認為我國的語文教育要動大手術,要進行教材教法全方位的改革。關於高考作文打分問題,確實由於作文的主觀性很強,評價標准難以客觀,人們的鑒賞水平又不一致,因此每年的高考評分難免誤差很大,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領導部門也早有認識,現在有些地方採取三位老師同時評一份試卷,取其平均值,相對來說可能公正合理一些。WF840522:您好,作為現在的學生當然喜歡閱讀課外書籍,但家長卻認為一些課外書耽誤了學習,您是怎樣想的,一般閱讀哪些書為好?嘉賓:關於課外書籍的閱讀,從語文學科的要求來說,越多越好,但是要從實際出發,如果臨近畢業了把功課放在一邊,大量時間用於課外閱讀,那就會影響考試的成績,就不妥當了。Aliec:寫議論文時可以用故事或寓言嗎?為什麼?嘉賓:寫議論文並非就是用乾巴巴的語言,議論文要能說服人,要能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有時需要用一點寓言和故事,如莊子的文章中就大量運用寓言和故事。但是,議論文中講故事點到為止,不可描述,那樣就會喧賓奪主,影響表達效果。zhouqing:韓寒說語文有好多內容對今後在社會上無太多用處,請問洪老師對此如何看待?嘉賓:關於語文的實用性問題,我們在學校學語文主要是培養讀寫能力。至於社會上的實用在課堂里不可能完全解決,也不應該完全解決,實用的問題到社會上去之後再解決。lixiaolong:學語文需要背成語嗎?嘉賓:關於學習語言我的主張是八個字:感受、領悟、積累、運用,感受是學習語言的前提,感受指的是大量接觸語言材料,領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領悟指的是在感受語言的前提下,結合語境自己領悟語言運用的奧妙,積累是學習語言的基礎,積累指的是要大量記背一些精粹語言作品。關於成語最好不要孤立的去背誦,要在語境中去記背。batytina:以後高考是否可以以一篇作文為語文考題?嘉賓:解放前,高考就是考一篇作文,今後有人設想只考閱讀和作文兩項。SHMILKJF:請問您在學生時代,您的語文成績好嗎?嘉賓:關於我的學生時代,我曾經讀過兩年私塾,後來讀了半年初小又讀了五年級讀了一年,時值解放,我縣了一所中學我就報考中學,居然考上了,而且是第一名。中學時代我不喜歡聽語文課,因為老師的那種繁瑣的分析實在是乏味,在課堂上我常常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偷偷的看小說,但是我的語文考試成績一貫優秀,也許是得益於課外吧。guest:有時我們會在作文中用一些精典名句,但遭到老師的不認可,為什麼?嘉賓:作文中可以引用經典名句,但要注意用的恰當lingguanhan:洪老師,您好!許多人認為學文科沒有出息,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嘉賓:關於學文科是否出息的問題,社會的需求是多樣的,既需要理工科人材也需要文科人,八十年代初,曾出現重理輕文現象,後來實踐證明,社會也急需文科人材。因此,不少學習好的同學願意學文科了,今後我估計文理人材都需要。同學們可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學理還是學文。zyzg:洪老師,你覺得語文對我們將來最大的幫助在哪?嘉賓:語文是一個基礎學科,語言文字的運用是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無論你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讀寫聽說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把語文學好.goodluck:我們應該選擇哪類書作為課外讀物?嘉賓:關於課外讀物,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如果是小學生,可以讀點童話、寓言、故事,中學生可以讀點科普名人傳記、小說、詩歌、散文等作品.高中學生應試壓力比較大,不宜讀長篇巨制,可讀一些報刊上的時文,這同應考也結合得比較緊.zhouqing:我發現每次考試,題目都與課本上的東西沒關系。所以我上課總是不太用心,但考試成績很不錯。可我擔心長此下去會有不良後果。您有何建議?嘉賓:關於考試與教材脫鉤,這是語文考試的一個進步.語文考試重在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過多的考查一些死的東西,但是,課內學習是打基礎的,沒有課內的學習就沒有遷移能力,也就不可能考好.所以,要重視課內的學習zhouqing:我們平時語文課上學習總是逐字逐句,句句推敲,但許多地方都是作者無意中寫的,並不是作者的本意,您對此有何看法?嘉賓:語文課本上所選課文,大都是比較典範的語言作品,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當然,也有些課文,有些課文的某些地方有不妥當之處,這也是難免的,我們既要能識別學習範文中的長處,也要能識別判斷範文中的某些缺欠.littlegang:考試與推行素質教育有矛盾嗎?嘉賓:推行素質教育,是即定國策。今後的考試肯定要與素質教育接軌,只是這有一個過程,要等待。goodluck: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難於理解?嘉賓:魯迅的文章確實不大容易理解,因為有時代的隔膜,語言的障礙等等。但是,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作品是我國的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我們要認真學習它。lixiaolong:背文言文真的有用嗎?嘉賓: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看,背文言文確實用處不大,但從奠定語言功底的角度來看,背文言文用處很大。Aliec:2003年的高考動向如何?謝謝!嘉賓:關於高考動向我不能妄加揣測。不過,我已說過,高考在改革會逐漸與素質教育接軌,這肯定無疑的。guest:寫作文的速度怎樣提高?嘉賓:寫作文的速度關鍵在於肚子里是否有貨。當然,不有個習慣問題,平時要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內寫出一定字數的文章,有的人平時養成一種拖沓的習慣,考試時肯定快不了。xiaoping998:請問洪老師考試中涉及到的文學常識僅僅學習語文課本就夠了嗎?嘉賓:考試中涉及的文學常識曾經比較泛,考試中涉及的文學常識曾經比較泛受到各界的批評相信今後不會考很偏很怪的常識。goodluck:為什麼寫作文時覺得無材可寫?嘉賓:作文時沒有可寫的,是因為你儲備的東西少了,就象一個做飯的人平時不存一些糧食到時候哪有米做飯呢?guest:請問作文是否會在未來高考中取代基礎知識?嘉賓:作文可以綜合的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今後的考試作文肯定會加強,基礎知識會越來越減少。diana5:有人說,語文是一門死記硬背的課目您對此怎麼看?嘉賓:語文學習確實要記背一些東西,問題是記背什麼東西,我認為記背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毫無用處,要記背的是語言精品,把這些東西化為自己的東西,功底就深了,能力也就強了們就能將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懂得了這些,再來學習語文時,便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反而會覺得是一種享受,當我們把學習當作是一種享受時,不學好也難了!1、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2、把語文當成很容易學的學科來學習。3、用娛樂性的學習方式來學習,使自己吸收得快。(注意:不要娛樂得過頭了)。
7. 各時代課本的特點,急需,好的追加!!
以語文課本為例
半個世紀以來,大陸地區的中小學教材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績、經驗,也有不足、遺憾。在其間相當長的時期里,大陸實施統一的課程和教材。中小學各科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到目前為止,已經編寫、出版了九套中小學教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大陸在教科書的管理體制和編審制度上進行改革:由「一綱一本」發展為「一綱多本」乃至「多綱多本」;由「編審合一」改為「編審分開」。一方面鼓勵編寫不同風格、不同特點、不同層次的教材參與競爭;另一方面所有教材都要經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擇優推薦。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的情形來說,大體經歷了「學習蘇聯,強調知識的系統性」「恢復傳統,加強『雙基』」「在經歷曲折後反思,注重訓練、培養能力」「深化改革,立足於人的發展」這樣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習蘇聯,強調知識的系統性
五十年代初,為了適應恢復國民經濟的需要,教育部印發了《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准》。這個課程標准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出教學要求,滲透文學教育因素,重視思想教育。根據這個課程標准和小學實行五年一貫制的決定,人教社編寫了小學語文課本。由於不久五年一貫制暫緩推行,這套課本只是曇花一現。
從1952年開始,教育戰線和其它戰線一樣,掀起學習蘇聯的熱潮。蘇聯教育書籍被大量翻譯、出版,蘇聯教育、教學經驗被大量介紹,蘇聯專家前來講學。上述諸方面,對大陸語文教材的編寫和語文教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1954年由專門委員會(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提出報告,經中央批准,把語文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個獨立學科進行教學。根據這一精神,教育部制訂了中小學教學大綱,於1956年頒發。初中語文制訂了漢語、文學兩部教學大綱。小學語文盡管只制訂了一部教學大綱,但是漢語佔有很大比重。根據1956年大綱,人教社編寫了中小學語文教材。小學語文教材編進漢語內容,是和閱讀內容密切結合的,側重從語言規律中學習語言。除課本外,還編了《語文練習》,以體現漢語教學的主要方式是練習的要求。中學語文教材包括漢語課本和文學課本。漢語課本在小學已經學習一些語音、詞彙、語法、文字、標點等知識的基礎上,各冊依次安排了語音、文字和詞彙、詞法和句法、單句、復句和標點、修辭等漢語知識。文學課本包括文學作品以及結合文學作品精授的文學理論常識和文學史常識。文學作品以現代為主,古代為次;中國為主,外國為次;蘇聯為主,別國為次。古典文學作品約佔三分之一,現代文學作品約佔三分之二。文學理論常識主要體現在20篇「文學常識」課文中。文學史常識則主要體現在編入課本的「作家傳記」里。
中學文學、漢語分科教材,選材嚴謹,內容豐富,漢語知識系統性強,文學理論常識和文學史常識也有一定的系統性。小學語文課本選編許多名家名篇,注意用語言規律指導學生的語言實踐。應當說,這次教材改革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大步驟,是向語文教學科學化邁進了一步。語文教育家蔣仲仁在回顧這項改革時指出:「語文教學應該科學化……對待語文教學,以為可以不講分析,只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為可以不講規律,只要見仁見智,神而明之,那就不合科學或者不完全科學。這次改革,就是針對這種狀況,補偏救弊,使之科學化。」當然,改革也存在嚴重的問題,主要是學習蘇聯機械照搬,忽視了漢語文的特點,脫離了中國教師、學生的實際,教師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吃力;無論漢語知識還是文學知識,都講求完整的系統,讀寫基本訓練明顯被削弱;文學作品按文學史系統進行編排,有悖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規律,日常需要的實用文的學習不被重視。盡管如此,這次改革在教材建設史上是很有意義的,至今仍令人懷念。
第二階段:恢復傳統,加強「雙基」
文學、漢語分科的教學改革,只進行了三年,到1958年便夭折了。在以後幾年的「教育大革命」中,各地紛紛編寫中小學教材。1961年中央批示教育部編寫十二年制中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社在編寫教材之前,對歷史和現狀作了大量調查研究,語文學科寫出了《六十年來中小學語文教學情況的比較》,確定了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其中強調「加強語文、外語、數學幾門主要課程」,「注意基礎知識的充實和基本訓練的加強」。在語文方面,隨著1963年中小學教學大綱的頒布,第二次重大的改革開始了。大綱對1958年以來語文教學忽視語文學科規律的問題進行了反思,提出「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第一次在中小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由工具性所決定,大綱強調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主張多讀多練,讀寫結合。根據大綱精神,人教社新編了一套全日制十二年制學校小學語文課本,從1963年秋季起使用。這套教材有以下主要特點:1.重視識字。根據大綱規定編排3500個生字,是各套小學語文課本識字量最大的。2.加強寫字。3.強調多讀。全套課本課文總數460篇,每冊課文較前有所增加。其中要求背誦的大約240課,占課文總數的一半以上。4.提倡多練。每課之後有課後練習,每個單元之後有單元練習。練習內容包括字、詞、句、篇、標點、閱讀和作文。練習形式多樣。還安排了近30種應用文的練習。與此同時,人教社新編的初中語文課本,按照記敘、說明、議論的順序,安排年級的教學重點;根據語文基礎知識的要求,編寫知識短文,與課文穿插安排;按照訓練要求,編制練習題,題目體現多讀多寫多背誦。總之,1963年教學大綱和根據大綱編寫的中小學語文教材,是走中國自己的路的產物。明確語文的工具性,是大綱的一大貢獻。恢復傳統,加強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大綱、教材最顯著的特點,這個時期教材的缺點是,囿於傳統,僅停留在打好基礎、多讀多寫多練上,教材體系不夠完整,語文訓練的計劃性不夠強。在語文教學科學化上,不僅沒有新的探索,而且又退回到五十年代初期。
第三階段:在經歷曲折後反思,注重訓練,培養能力
1966年到1976年十年間,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教育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大破壞。1977年鄧小平恢復工作,抓中小學教育,首先抓教材。他說:「關鍵是教材。」「教材非從中小學抓起不可」。同年9月,已從外地調回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部分編輯,以及從各地抽調的200名大、中、小學優秀教師共同制訂新的教學大綱,編寫新教材。此時,「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達成共識,「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日益深入人心。在教學上提倡和追求既重視知識,又注重培養能力的知能平衡的教學觀。於是,1978年由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重視知識,初中大綱還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教學知識的原則;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培養自學能力。在人教社編寫教材的指導思想中,強調精選基礎知識;提出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啟迪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其間編寫的小學語文教材,受到葉聖陶先生「切實研究,得到訓練學生讀作能力之綱目與次第,據以編撰教材」的啟發,把小學生應當具有的讀寫能力分解為近40個讀寫訓練項目。在低年級初步訓練的基礎上,從中年級到高年級,讀和寫的訓練項目交叉安排,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反復訓練,螺旋上升,藉此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初中語文教材則以記敘、說明、議論能力為核心設置訓練項目,使讀寫能力的訓練比較有序、有效。這套中小學語文教材不僅撥亂反正,還語文教材的本來面目,而且在編排體繫上有較大革新。它標志著語文教材建設向著科學化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當然,這套教材的體系還不很完善,有的訓練項目不是急需的,有的項目過深,過難,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
1986年針對中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教育部要求修訂大綱和教材。修訂後的大綱適當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教學要求更加明確具體。例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由小學階段識字3000個左右,改為只要求掌握其中的2500個左右,作文等方面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在教材編寫上,有了進一步改進。例如中學語文教材,採取教學單元的編排方式,即按單元的知識點和訓練點,把閱讀訓練(課文分為精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作文訓練、聽說訓練、語文知識(文學文體知識和讀寫聽說知識,隨著練習、注釋加以介紹;漢語知識集中編排在課本後面,由教師靈活處理)組合在一起,便於安排教學,受到老師的歡迎。
同年4月,《義務教育法》頒布,大陸開始有步驟地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參與了義務教育課程計劃和各科教學大綱的研製,並在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六·三制」和「五·四制」教材。義務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十分強調學好語文對於提高民族素質的重要意義,十分重視聽說讀寫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大綱編寫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有以下主要特點:1.從發展語言入手,編寫低年級教材;2.增加詞、句方面的訓練項目,優化讀寫方面的訓練項目,放緩坡度,由中年級開始循序編排;3.內容安排體現彈性:漢語拼音提出拼讀音節和直呼音節兩種要求;識字下要保底(2500),上不封頂;可將《自讀課本》中的課文引進課堂教學;4.實現以教科書為基礎的教材系列化,與教科書配套的品種有:教師教學用書、自讀課本、教學掛圖、漢語拼音卡片、生字生詞卡片、錄音帶、錄像帶、教學投影片等。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有兩個特點最為突出,一個是打破了長期不變的教材體系,把初中語文學習按照反映生活認識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培養一般的吸收和表達的能力,記敘、說明、議論著重培養這三種文體的吸收和表達能力,若干種實用體裁培養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初步的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分成三個年段,並分別以上述重點組織課文單元。另一個是課文練習分為「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三個層次,扎實、活潑、有序地訓練語文能力。
這一時期,是教育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教材建設、教學改革在「加強基礎、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思想指引下健康發展。中小學教材編寫體系有所突破,主要體現在編排合理、有序,注重各項能力的訓練上。教材質量的提高和相對穩定,為教師鑽研教材、積累教學經驗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在此期間教學實驗層出不窮,教學經驗碩果累累。由於編寫新型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尚處於探索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時代和現實生活需要的實用語言教學系列尚未建立起來,特別是口語訓練仍比較忽視;教科書的時代感尤其是選文的時代性還不強;在教科書方便教師教特別是方便學生學、使學生學會學習上,尚需進一步研究、改進。
第四階段:深化改革,立足於人的發展
21世紀即將來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意識到教育對未來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意識到改革課程、教材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前,大陸正在著手進行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組織力量制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和各門學科的課程標准。在新的方案、標准沒有出台以前,前不久教育部主持修訂義務教育中小學語、數、外教學大綱,並要求根據修訂後的大綱立即修訂教材。拿修訂後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來說,體現了以下改革精神:
一、對語文學科性質認識的拓寬與深化:工具性、基礎性、思想性、人文性。人文性涉及語文學習的文學熏陶、文化積淀、審美教育、情感培養等等。重視人文性,有益於發揮語文的審美功能,陶情冶性的功能,有利於全面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二、語文教學目的強調促進人的發展,既提出語文學科特定的目的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又提出了一般發展的目的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三、從語文學科特點和小學語文的基礎性、發展性出發,調整教學要求,有降有升,有減有加。譬如,識字認寫分開,降低對字詞理解的要求;閱讀降低分析課文內容的要求;作文在形式和文字表達的要求上也有所降低。提高、加強的方面,如,鼓勵低年級多認字;規定課內外閱讀量和背誦篇數,強調增加語言積累;注重口語交際。
四、加強語文實踐活動。要在學生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利用各種媒體查閱資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五、改進教學評估。建立有利於激勵教與學、全面、全程的教學評估體系。
8. 怎樣認識小學語文教材改革的意義
意義:更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其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各種能力。更加註重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同時有助於知識的回顧與復習。進一步提高了課堂質量,為教師開展有活力的課堂提供了可能。
9. 如何看待語文教材的是非爭議
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編,不能是無邏輯的簡單拼湊,或是想當然的碎片式文化拼盤,而必須結合國情、教情、文化以及課程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審慎地做出設計與選擇。
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變動,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稍遠的爭議有「魯迅的進出」、「金庸武俠的入選」、「周傑倫歌詞的入編」,稍近的熱論有「民國語文讀本熱銷」、「外國題材選文是否太多」等等,不勝枚舉。這些熱議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時代的變化變遷,以及人們對語文學科的不同理解與多樣化訴求,其實質是語文教材的內容有限性與功能實現性之間的矛盾沖突。要想減少爭議,增強共識,促進改革,發揮語文科目的本質功能,必須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科學性與學科性的關系。語文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學科。作為科學,它隸屬於人文社會類,是關於漢語語言文字(包括口語和書面語)的產生、發展及其規范使用的探究性活動。作為學科,它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政治、體育、美術等同列,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科目。因此,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編,首先要兼顧語文的科學性與學科性之間的關系,即它必須是漢語思維與漢語文化的結合,又必須是漢語語言使用與漢語語言品賞的結合。簡言之,就是既要利於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又要利於傳授並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和認識社會奠定基礎;既要利於培養學生的母語情感,又要利於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創新精神,為學生成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養料。
共性化與個性化的關系。新世紀以來,尤其是伴隨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纂出版進入了多元化時代,人民教育出版社「獨統天下」的局面不復存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編纂出版的地方版本紛紛涌現。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語文教材的統一性與地方性矛盾問題,也即共性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問題。如何兼顧語文教材的國家統一標准,又較好地體現地方特色與文化差異,是教材編纂者需要注意把握的關鍵所在。堅持統一的國家標准,是語文教材體現國家意志和漢語標準的基本前提,而兼顧各地方特色和文化差異,是體現語文教材民族性、區域性的內在要求。因此,語文教材的多元化應是基於國家漢語語言教學標準的多元化,而非簡單「因地制宜」的多元化,也即在嚴格控制相當比例的全國統一化內容的前提下,允許地方根據實際區域差異和文化保存需要,靈活選編部分特色性內容,最終形成一個以符合國家漢語標準的統一內容為主體,以體現各省市文化特色內容為補充的「一主多雜」的格局。
國家化與國際化的關系。正如有研究指出,任何一個國家的母語教學內容都包括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的五個部分,即「一語四文」――「口語、文字、文章、文學和文化」,其本質屬性是民族性和國家性,它代表的是民族國家的文化之「根」。因此,世界各國大都非常重視自己的母語教學和母語的規范使用。「語文」作為我國母語教學的主要課程,無疑也擔負著這樣的國家化使命。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交流愈發頻繁,從開拓學生視野、引介優秀思想、傳播優秀文化、推動世界共識的角度來講,在語文教材中選編部分國外經典文獻無可厚非,但其比例必須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這也是我國語文教材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開始進行多元化、國際化改革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即要把握好語文教材的國家化和國際化尺度。
歷史性與現代性的關系。自1950年「語文」正式成為我國母語課程名稱以來,其發展變遷大致歷經了三個主要階段:一是政治化、蘇聯化及革命化初建階段,主要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其主要特徵是高度重視語文教材內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及政策性,強調體現國家意志,服務革命,同時注重效仿蘇聯模式。二是工具化、科學化及國際化發展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1世紀初,此時期語文教材關於政治宣教的內容銳減,文言文、古詩詞、自然科學、社會思想等方面的內容明顯增多,且強調通過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三是多元化、人性化及現代化完善階段,主要是21世紀頭10年以來至今,尤其是伴隨新課改的深化,語文教材的內容選編更趨多元與開放,其時代性、地方性、差異性、國際性、文化性及人性化等現代性元素不斷增多。然而,語文教材現代性的快速增長與歷史的漸變性和傳統的「不變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爭議與爭論此起彼伏。因此,語文教材的改革在歷史性與現代性之間需要保持適度的距離與速度。
總之,由語文科目的基礎性、重要性所決定,中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編是一項復雜的、科學的系統工程,絕不能是無邏輯的簡單拼湊,或是想當然的碎片式文化拼盤,應在認清上述四種關系的基礎上,結合國情、教情、文化以及課程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緊密圍繞國家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審慎地做出設計與選擇。
10. 現在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數學教材都統一了嗎
我國的中小學教材是特殊的商品和出版物,政策性強,透明度高、由政府定價、政府采購,內其產業鏈的各個環容節及收費標准,都有嚴格的政策法規規定,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中小學教材的市場流程和行為完全被控、公開、公正、規范。 另外現在是「一綱多本」,這樣各地可以有選擇地選取各種版本的教材。其實現在執行的是《課程標准》,考試以《標准》出題。編寫教材也是按《課標》。義務教育階段已實行多年了。 小學教案:蘇教版 人教版 課標版 浙教版 北師大版 語文A版 語文S版 西師大版。這么多樣的教材各地有不同,要看(各省市、縣)學校選訂的教材。 現在常用的教材好像是人教版。 我現在生活的地區,市裡和縣里教材都不一樣。市裡以6年畢業,而縣和農村是5年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