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5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經典作文好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總結
題目: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總結
9月20日至21日,我有幸去臨沂一小參加了中國教育夢——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好課堂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在此次活動中觀摩了全國特級教師楊紅兵、張紅,以及著名特級教師,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的課及講座。兩天里我的心一直激盪著、澎湃著,甚至可以說是震撼,讓我的心感受到從沒有過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課原來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個教師原來可以如此傳神的傳道,同時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淺薄。
一、課堂教學引導得法、精彩紛呈
這次語文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既有特級教師的精彩授課,又有專家獨到的講座,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們對教材的准確把握,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教學環節的巧妙設計,教學語言的豐富生動,無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
此外,專家們的教學讓我深深認識到一堂精彩的語文課還必須要層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銜接,使整堂課形成為一個整體。其次,教師在教學生時要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尤其是學生遇到難題時,怎樣去引導學生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里就能看出一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到底怎樣。第三,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還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帶領學生推敲的字詞、句子,然後巧妙地將這些語句整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二、專家報告見解獨到、引人深思
本次活動之二就是楊紅兵、張紅和竇桂梅團隊的精彩講座。竇桂梅團隊的《1+x課堂實施》從課程建構、課程目標、整合方式一一呈現。「1」為整合後的國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FFKJ.Net家基礎課程,「X」為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此課堂實施力求學生獲得最多的知識,取得更多的進步。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
在參加完活動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名師的成長道路讓我深深地明白:未來的教學路還很長很長,只有自身成長起來,強大起來,前面的道路才會寬廣,未來才有希望!
┏ (^ω^)=☞
『貳』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利用放下午學後的休息時間認真學習完視頻後,深深體會到新課程改革理念倡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在就顯得尤為重要,做為新時期教育戰線上的我們要積極摒棄一些陳舊的教學思想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去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好奇地問、自由地議、輕松地練、科學地評,盡情地扮好「主人」這一角色,學生才會有標新立異的沖動,才會有創新意識的萌芽和發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才能使語文教學順應課堂教學改革的潮流,成為一泓「活水」。 一、讓學生充分地「讀」 葉聖陶先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去讀書思考,並適時地點撥、引導,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如:我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真是雪中送炭啊!」在引導學生理解了「雪中送炭」這個成語的本義,比喻義後,引導學生分別從「空著肚子」與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想像到當時志願軍戰士們急需幫助的困境;聯系「帶著」、「頂著」、「冒著」三個動詞,理解了送打糕的不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娘給了志願軍戰士強有力的支援。至此,學生不但理解了志願軍戰士為什麼感動得流下眼淚,而且懂得了大娘送去的不僅僅是打糕,更多的是鼓勵、關懷與愛,它激勵著戰士們勇敢地戰斗,從而對「雪中送炭」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後讓學生練習朗讀,邊讀腦海中邊想像當時的情境,使他們更深地體會到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這一中心。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還必須做到朗讀形式多、層面廣,使學生百讀不厭,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通過長期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不但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在自讀自悟的沃土上,培植了創新意識的芽,蘊育了創新意識的花。 二、讓學生大膽地「想」 豐富的想像是創造的翅膀。「心想事成」、「夢想成真」常常成為人們互相勉勵之語,「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是當代企業家們的豪言壯語,從中表明想像和創造是多麼難得和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想像,甚至是猜想,可以經常問學生,假如你們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們會怎麼做呢? 如:在學完《新型玻璃》一文後,我問學生:「你們認為除了課文中講到的五種新型玻璃,現實生活中還需要哪些玻璃,請同學們發揮想像進行設計。」通過這樣經常的訓練,學生們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學習熱情也大大提高。 三、讓學生好奇地「問」 疑是思維的開端,要鼓勵少年兒童好奇好問。對學生的提問,教師應盡可能地滿足,因為任何壓抑、干擾都將會使創造的心靈受損。因此,教師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情景,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讓每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 如:我在教《中國石》一課時,在出示課題後,我問學生看了這個題後有什麼疑問。學生立刻提出許多問題:為什麼稱一塊石頭為中國石?中國石是什麼樣子的?中國石是怎樣發現的?等等。這樣,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四、讓學生自由地「議」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多提供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而組織學生課堂分組討論能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因此,將「小組合作、課堂討論」有機、恰當地引用於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很有必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提倡「咬文嚼字」、「議論紛紛」,特別是重點詞句、含義深刻的句段,更應讓學生品個夠、議個透。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書本和實際生活中找到根據,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議論、品評活動中自己去嘗試語言、鑒別語言、理解語言和學會運用語言。對於學生的見解,無論是否正確、是否完善,只要學生在思考,只要他們敢說,就應及時給予適宜評定,進行指導、表揚和鼓勵,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樂趣。 如:我在教《金色的海灘》一課時,讓學生通過朗讀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一篇語言文字優美,兒童氣息濃的好作品。編者的意圖在於教育學生養成不隨便接受別人贈物的品質。教學時,教師還可以不拘泥於傳統,可引導學生議論:在幫畫家叔叔看衣服後,小姑娘該不該收叔叔所贈的貝殼?換了你,會怎麼做?同學們立刻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不能收,要助人為樂,不圖回報;有的學生說應該收,是勞動報酬。對於以上兩種觀點,我都加以肯定,並且指出前者做法應大力倡導,後者行為也是道德允許的,只有不勞而獲、意味索取才應該堅決反對。這樣,打破了盲目順從,迷信書本的習慣,使學生的思維突破了常規和經驗的禁錮,才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才有可能走向學習的成功。 五、讓學生輕松地「練」 我們要改變以往上課只是老師講、學生聽,練習常常被擱至課尾、拖至課外或滿堂練習等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做法。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優化課堂練習設計,把「練」的安排納入課堂,並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 如:我在教完《白楊》一課時,可以設計為「課文表面上是寫白楊樹,實際上是寫__________,是一種借物喻_______的寫法。父親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藉以表達自己__________的志向,同時希望子女也能像白楊樹那樣____________」的課堂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輕松地鞏固所學知識,培養了學生質疑解疑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讓學生科學地「評」 課堂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於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指導、鼓勵和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我在教學生朗讀《我家門前的海》一文時,讓學生先看看課文,喜歡讀哪個自然段,就讀哪個自然段。這樣,學生的學習慾望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朗讀之後,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同學或自己朗讀的情況進行適當的評議,可以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評價中或指導、或表揚都應以激勵性語言為主,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朗讀的能力向前不斷地發展。 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去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好奇地問、自由地議、輕松地練、科學地評,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樂於質疑問難、解惑釋疑、自主探究、拓展思維。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地閃現,這樣就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活水」,從而提高了孩子們的語文素質。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叄』 有「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嗎
上下屬機構單位
『肆』 我國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有什麼影響
一、牢固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
(一)明確目標,為學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認識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明確語文學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如果我們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模糊不清,勢必會在思想上引起混亂。
那麼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1980年8月,在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在書面發言中回顧了「語文」這個學科名稱的由來,進而說明了它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課,再次強調「聽、說、讀、寫四種本領同樣重要」。呂叔湘先生在書面發言中也強調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說它是「學習一切科學、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語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
其次,要賦予「語文雙基」以時代內涵。1961年以後,語文界為了糾正「左」傾思想所產生的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嚴重削弱了語文能力訓練、導致語文教學質量下降的影響,明確提出了要加強語文教學的「雙基」。所謂「雙基」,即指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當然,時代發展了,我們對語文學科「雙基」的認識也應該賦予新的內涵。根據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語文學科應著重從兩大方面為學生打好基礎。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獲取語文字、詞、句、篇基礎知識,有較扎實的語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國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積累;
(3)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初步具備聽、說、讀、寫能力等。
2.打好精神的底子
(1)有閱讀的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品位。小學階段是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培養的關鍵時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成為小學階段總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學會與人合作、與人相處。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競爭,但更需要合作。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和睦相處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
(3)具備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個性。這是影響和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根本因素。
(二)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在課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地關注的一個熱點。但是,語文教學常常受大形勢所左右,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過去語文教學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忽視對學習過程、方法的研究,忽視人文精神的熏陶;在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又出現了另一極端傾向:不夠重視知識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師在一節課中又是搞合作學習,又是用多媒體,又是讓學生表演,又是做游戲,語文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不落實。究其原因,他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對語文學習目標的把握。
語文教育專家張志公先生說,語文教學「不能喧賓奪主,熱熱鬧鬧搞了許多名堂,卻沒有把語言文字訓練本身搞好。」語文教學的這個「主」,或者換句話說,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不能佔用課堂時間,開展一些與語文學習無關的活動。
談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它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人文性的根本點就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來源於漢語漢字。讓學生了解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體驗漢語漢字表達出來的作者的獨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應該在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來體現,來落實,不能游離於語言文字的訓練之外。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我們不能強調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為語文教育的「兩張皮」,各走各的道。
二、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關鍵之一。對此,須把握和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論認為,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准)也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是說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要防止由過去的教師牽著學生走、串講串問、一問到底、費時低效的教學狀況,變成放任自流或教師被學生牽著走的局面。我們應當把教師的活動壓縮到最低限度,但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如,學生讀書不會斷句、書讀不通順,就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朗讀;放手讓學生質疑問難,教師要適時給予歸納、總結,放得開還要收得攏;學生學習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時,需要教師及時幫助。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樹立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中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正如有的教師所說,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語文教學改革要向著這個方向努力,大家教學時要有這個意識,只要努力了,意識加強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會得到改變的。
(二)正確處理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關系
語文課程標准關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的接受性學習方式的揚棄。這一理念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給語文課堂面貌帶來了生機。但是,教師在貫徹課程標准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理念時,也存在一些誤區,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視探究性學習,也要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語文作為母語,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讓學生掌握一些語文知識,認識和了解一些語言現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減少甚至避免口頭表達或書面表達上的混亂或錯誤。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字寫不好,書讀不好,沒有一定的語言積累,打不好語文的基礎,會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就得有時間讓學生去試驗自己的新想法,還得有時間用來開展相互討論等等。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教學中一味強調探究,勢必影響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從而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
其次,接受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都是有益的學習方式,二者應該優勢互補,不可偏廢。現在一些地方上觀摩課,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都課改了,你怎麼還像以前那樣上課?」「這節課沒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似乎探究性學習就是先進的,接受性學習就是落後的。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須加以改正。
第三,探究性學習不能只重形式,更要注重實效。語文教學如果過於追求探究性學習這一形式,而忽視課堂教學的效率,那就會走進死胡同。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目標引導學生選擇什麼樣的學習方式,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三)注重教學過程的優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近年來,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現象,提高教學效率,關鍵是要優化教學過程、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要以省時高效、減輕負擔為標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組織學生學習,通過教師少教而學生多學,達到聽懂別人的話,說好自己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向40分鍾要效率。語文學科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書以及課堂上創設的語言環境,在教師的主持、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與作者和編者之間、師和生之間的語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溝通。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教科書的理解、把握和處理,憑借文本提高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要注重引導學生潛心鑽研文本,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作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的發揮。同時我們要克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那種超越教材、超越課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會讓廣大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多年來,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已經深入人心。
三、學語文用語文相結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主動參與性」是21世紀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又強調:「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活動環境的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實踐。
學生在課堂上從事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憑借是教材。所以,教師應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以此為著力點來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要鼓勵學生熟讀、精思,對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要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去體味,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引導他們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方法,豐富語言積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提高語文水平。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運用於實踐之中,做到學語文與用語文的有機結合。要在語文實踐中不斷使學生認識到,學習語文既要多讀多寫,又要掌握規律和方法,從而提高思維品質,培養創造潛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構建,提高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同時,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加強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的緊密聯系,和學生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四、繼承傳統的優秀語文教育經驗,在繼承中發展
現代社會的發展客觀上要求語文教育現代化,但強調語文教育的現代化並不等於就要割裂傳統。近百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一方面善於繼承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又勇於對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糟粕進行批判,同時善於吸收先進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觀念、新方法。比如,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突破幾十年來教師講學生聽的舊觀念和教師「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代之以「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的新觀念;突破了語文教學串講、串問的費時低效的狀況,同時創造了許多寶貴的語文教學經驗或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法」教學模式、「讀寫結合」教學模式,識字方法更是豐富多彩,大大豐富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改革是要拋棄以往一切不合理的東西,絕不是全盤地「自我否定」。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舊的並不都是落後的,新的並不都是好的。比如,我們今天提高了口語交際在語文課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學詩,無以言」,並把它列為語文學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電腦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卻退化了,如,人類的思維、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漢字書寫的質量。
對於傳統教學中的好經驗,要重視繼承與改造。有些要根據現在出現的新情況,融入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地豐富,推陳出新,促進其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一條基本經驗是「多讀多寫」。提高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離不開讀寫實踐,但是,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改進讀寫訓練、提高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是當前語文教學追求的目標。又如,背誦是積累語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學階段背誦積累一定數量的好文章很有好處,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但背誦也要得法,我們不能回到私塾時代不給學生任何指點、讓他們搖頭晃腦、一味地死記硬背許多不知其意的東西,這樣做是與當今教育目標相違背的。
小學語文教學要不斷改革,要不斷創新。改革需要循序漸進,不要輕易否定過去的一些經驗,要總結過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經驗,哪些已不符合當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當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要有辯證觀點。語文教學改革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優秀語文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健康發展。完整、正確地認識傳統,可以使我們更清楚改革的起點和目標,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勞動,也可以減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與阻力。
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要立足於本民族、立足於我國國情,要突出地體現漢語教育的特點,符合漢語教育規律。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了具體化和行動化,也就更談不上國際化了。
五、要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閱讀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當前語文教學改革,有的課游離了文本的學習,成了自然課或社會課;課堂成了「資料展示廳」,內容龐雜,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忽略了如何引導學生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選擇、整理和利用。
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充分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路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和教科書(或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在現代化教學環境下還要增加一個要素,這就是現代教學媒體。語文教師要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二是要加強現代教學媒體運用的實效性。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麼用,用的目的是什麼,不要只注重形式。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要講經濟成本與效率。傳統的小黑板、教學掛圖、卡片等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近年來在語文課堂上不多見了,指導學生讀課文不是用書而是讀屏幕,即使教材中已有了精美插圖也非得再有多媒體不可,甚至有的地方上觀摩課,如果教師沒有用多媒體就評不上獎。這種現象的出現與蔓延值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據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在我國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我們主張一切從教學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出發,根據各個地方的特點和現有的辦學條件,發揮各自的優勢。
『伍』 全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等獎有哪些
支玉恆、竇桂梅、於永正、張在軍(方圓)、吳立崗、薛法根支玉恆:全國名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幾十年,他勇於教改實踐,追求完美,追求出新,揮灑自如,幽默風趣,形成了其獨特的教學風格.他的教學在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創造能力、合作精神、學習習慣的形成諸方面,充分體現了《課程標准》的精神. 曾應邀到全國近 200 個城市講學講課,受到普遍歡迎. 靳家彥: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小學語文教學專家,曾被國家授予 「 人民教師獎章 」 .是小學語文導讀法的創始人之一.原南開小學校長,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委員.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41 年,多次應邀赴全國各省市講學,課堂教學獲天津市一等獎、全國一等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中國政府教育合作項目一等獎. 於永正: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共黨員,徐州師范學校畢業後,一直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現任鼓樓區教研室主任.1995 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張 偉:現任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教體局副局長,山東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優秀園丁,青島市拔尖人才.1989 年,獲得全國首屆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第一名.張偉 老師獨創的「球形」閱讀教學理論在全國小語界有廣泛影響. 薛法根:現任教於吳江舜湖實驗學校.1998 年被評為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 1999 年,被評為江蘇省首批「名教師」; 2000 年被評為蘇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2001 年,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 2002 年,獲全國「十傑教師」提名獎.在《人民教育》、《小學語文教師》等教育報刊發表教學論文 60 多篇,成為江蘇省「新生代教師」的代表人物. 吉春亞 :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她教學自成一派——帶有濃濃「語文味」的且不乏詩情畫意的「言語學習型」的教學風格.曾主持和參與「語文思維訓練」和「小學學科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等 6 項省級課題,其成果獲得全國小語會科研成果評比一等獎等多項榮譽.另還撰寫出版了教學專著等書籍 18 本,又在《小學語文教學》、《小學教學參考》、《中國小學語文論壇》等報刊發表論文、教學設計 80 多篇,80 余次在全國各地舉行示範課和專題講座. 李雪琴:四川省特級教師,全國「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先進個人,其事跡被收入二十一世紀人才庫.現任四川省綿陽市警鍾街小學副校長.自 1978 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和研究工作.她主持和參與了「融合教育個案研究」、「快樂學習」等多個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在《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師》等教育報刊上發表論文、教學設計 40 多篇.主編了校本教材《課改筆記》《大課程學習》,參與編寫了地方教材《綜合實踐課程》、《走進新課程》等. 孫雙金:現任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校長.曾任江蘇省丹陽師范附屬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語文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教育學會理事,江蘇省青聯委員,鎮江市教育學會副會長,本科學歷,研究生結業.曾榮獲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和鎮江市首屆名校長稱號,是省 「333 骨幹工程 」 中耀眼奪目的明星.事跡收入《江蘇教育名人錄》、《中國當代教育名人錄》和《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精品錄》.1989 年代表江蘇省參加全國首屆中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獲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近百篇文章,上海百花出版社出版了《孫雙金語文教學藝術》一書. 王崧舟: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橋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著名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浙江特級教師協會常務理事.先後出版了五部學術專著,他的語文課曾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名師講壇」欄目播出.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有 100 多篇,經常應邀到全國各地做教學觀摩課並受到一致好評.
『陸』 小學語文素養大賽的題,有萬能答案嗎
知識素養
選擇題
( ) 1.《語文課程標准》規定,小學畢業生應達到的閱讀總量是( )字。
A.25萬 B.40萬 C.100萬 D.145萬
( )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粗獷(ɡuǎnɡ)狙(zǔ)擊 鱗次櫛(zhì)比 戰戰兢兢(jīnɡ)
B.欺侮(wǔ) 租賃(lìn)剛愎(bì)自用 恪(kè)盡職守
C.泥濘(nìnɡ)湖泊(pō) 苦心孤詣(yì) 惟妙惟肖(xiāo)
D.浸漬(zì)提(tí)防 引吭(hánɡ)高歌 一葉扁(piān)舟
( ) 3.臼字的筆順是( )。
(A)撇、豎、橫折、點、點、橫
(B)撇、豎、橫折、橫、橫、橫
(C)撇、豎、橫、橫折、橫、橫
( ) 4.下面有三組詞語,請選擇出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
(A)①心照不喧 ②相儒以沫 ③杯盤朗籍
(B)①心照不宣 ②相濡以沫 ③杯盤狼藉
(C)①心照不喧 ②相濡以沫 ③杯盤狼籍
( ) 5.邊塞詩派是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請選擇出下面不是邊塞詩派的詩人。
(A) 王昌齡 (B) 賀知章 (C) 高 適 (D) 岑 參
( ) 6.以下作品中有一部不是出自《安徒生童話》的,它是( )。
(A)白雪公主 (B)一顆小豌豆 (C)丑小鴨 (D)堅定的錫兵
( ) 7.達芬奇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畫家,他一生留下許多傳世之作,下列作品中哪一幅不是達芬奇的作品?
(A)《岩間聖母》 (B)《最後的晚餐》 (C)《向日葵》 (D)《蒙娜麗莎》
( ) 8.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2周年,是香港回歸祖國______周年,是澳門回歸祖國______周年。
(A) 1212 (B) 14 14 (C) 12 14 (D) 14 12
( ) 9.《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所稱未成年人是指( )的公民。
(A)未滿十四周歲(B)八到十八周歲
(C)未滿十六周歲 (D)未滿十八周歲
( ) 10. 我國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是( )。
A.素質教育 B.創新教育 C.八年制義務教育 D.九年制義務教育
( ) 11.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 )
A.人類與自然 B.發現的時代 C.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D.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科技
( ) 12.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傳說中的年是_____。
(A)一種怪獸 (B)一座古城的名子
(C)某一個君王的稱號 (D)一種植物
答案:
1. D 2. B 3.C 4. B 5.B 6.A 7.C 8.D 9.D 10.D 11.C 12.A
簡答題
1、 我國有哪幾個直轄市,哪幾個特別行政區?
4個直轄市分別是(括弧中為簡稱):北京市(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滬或申)、重慶市(渝)。
2個特別行政區分別是(括弧中為簡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2、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指出:「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請你談談對這一提法的理解和看法。
使語文課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本色,又要做到扎實有效,真正體現高效低耗。
3、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請你談談對這基本性質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這一性質特點。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應包括是收集、處理信息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其具體的范疇。應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 「人文性」, 就是說語文教學不能只是純粹的語文知識的傳授,我們可以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通過對字、詞、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課文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引導學生對其正確感受和思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發展健康個性。
4、我國一位著名語文教育專家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請你結合語文新課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與看法。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一種能力,不等老師教,自己能閱讀。」
首先就肯定了「教」的功能性和必要性,即「教」是手段,是途徑。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但是,教師決不是機械呆板地傳授書本知識,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的本領,即「不需要教」是目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5、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指什麼?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6、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指什麼?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7、語文課程的五大領域指什麼?
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8. 唐宋八大家為都有誰。
(韓愈 柳宗元 蘇洵 蘇軾 蘇轍歐陽修 曾鞏 王安石)
9.填寫古詩文名句
(1) 有朋自遠方來, ________________
(2) 落霞與孤鶩齊飛,
(3) 身無彩鳳雙飛翼, 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生我材必有用,
(5) 長風破浪會有時,
不亦樂乎
秋水共長天一色
心有靈犀一點通
千金散盡還復來
直掛雲帆濟滄海
10、假如下面課文的主人公也被評為感動××十大人物,請任選一個,仿照下面的示例寫一段頒獎詞。(10分)
黃繼光 哈爾威船長 錢學森 桑 娜 董存瑞
諸葛亮 狼牙山五壯士 邱少雲 廉 頗 居里夫人
[示例]
獲獎人:袁隆平(2004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時,已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時,卻仍專注於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獲獎人:
頒獎詞:
概括出人物的生平的事跡和人生價值,要求高度概括、言簡意賅、語言准確、生動優美、意蘊豐富、評價中肯。
朗讀
1、三年下《趵突泉》(片段)
沿著小溪往南走,就來到趵突泉公園。一個開闊的泉池,差不多是見方的,佔了大半個公園。池裡的水清極了,游魚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中央偏西,有三個大泉眼,水從泉眼裡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來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斷地翻滾。三個水柱都有井口大,沒晝沒夜地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那麼活潑,好像永遠不知疲倦。要是冬天來玩就更好了,池面騰起一片又白又輕的熱氣,在深綠色的水藻上飄盪著,會把你引進一種神秘的境界。
池邊還有數不清的小泉眼。有的不斷地冒泡,均勻的小氣泡連成一串,像一串珍珠隨著水流搖曳,有的要隔一會兒才冒出十來個氣泡,只見氣泡輕快地往上躥,好像你追我趕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個氣泡,那些氣泡比較大,大多扁扁的,一邊往上升一邊搖晃,碰著水面就碎了。在陽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沒有哪一種珠寶能比得上。
2、四年下《海 上 日 出 》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很靜,只聽見船里機器的聲音。
天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轉眼間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范圍慢慢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的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裡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的很,卻沒有亮光。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沖破雲 霞,完全跳出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候太陽躲進雲里。陽光透過雲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遍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候天邊有黑雲,雲還很厚。太陽升起來。人看不見它。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後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雲染成紫色或者紅色。這時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
3、二年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4、五年下《我們去看海》
我們去看海
走啊,一起走,我們去看海
海風已吹進我們的心中
耳邊已響起潮聲澎湃
走啊,去看海,海是我們的夢
海的胸懷如此的寬大
海的家園如此的富足
海是我們的另一個家
看見海,就像走進了寶庫
我們在海的懷抱里跳躍
歌聲笑聲濺起鮮亮的花朵
海在我們的懷抱里歡笑
潮起潮落都有動聽的歌
去看海,一路唱著熱情的歌曲
看到海,有讀不完的生命啟迪
6、六年下《為學》
為 學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書寫
鯨魚 萊茵 貪婪 輪廓 飄渺 鞏固 綺麗 弧線
尋覓 茅屋 韻味 霹靂 訛詐 矚目 貢獻 輝煌
我們 國旗 游泳 農村 春天 座位 診斷 碧綠
剪刀 猴子 化驗 功課 道理 非常 事業 濕潤
彩霞 模範 普通 咆哮 玫瑰 崎嶇 沸騰 恍惚
哆嗦 募捐 優雅 幽靜 幼稚 氛圍 賞賜 嫉妒
疲憊 醞釀 繁華 喉嚨 嘹亮 疏遠 殘酷 嘀咕
梳理 黎明 經典 蓬勃 抒情 震撼 承諾 跋涉
拘束 寓言 舞蹈 和諧 運輸 經營 敬重 盼望
展翅 後悔 支持 港灣 贊美 堅持 艱難 喜歡
(題庫三)
文 學 常 識
一、李香君是下面哪本著作中的人物( )
A《西廂記》 B《牡丹亭》 C《長生殿》 D《桃花扇》
答案:D 李香君血濺桃花扇
二、下面哪個是《水滸傳》中的人物( )
A柳湘蓮 B 羅剎女 C 顧大嫂 D 蔣 干
答案:C 顧大嫂,外號母大蟲
三、「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詩人( )的詩。
A. 歌德 B. 雪萊 C. 泰戈爾 D. 艾青
答案:雪萊
四、填空題:把下面的詩句補充完整。
在天願作比翼鳥,( )。
山重水復疑無路,( )。
苟利國家生死以,( )。
答案:在地願為連理枝 白居易的《長恨歌》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苟利國家生死以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 )的觀點
A莊子 B 孔子 C孟子 D 老子
答案:孟子
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寫的是( )名樓
A 岳陽樓 B 滕王閣 C黃鶴樓
答案:滕王閣
七、選出下面不是唐宋八大家的詩人( )
A韓愈 B蘇洵 C王安石 D杜牧
答案:杜牧
八、古時候高唱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人是 【 】
A.李白 B.李商隱 C.蘇軾 D.陶淵明
答案:李白
九、古詩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② 水光瀲灧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③《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之間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
④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韓愈《師說》)
答案:1.勸君更盡一杯酒 2.山色空濛雨亦奇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十、請將下列詩人與其雅稱相對。
詩聖 杜甫
詩鬼 王維
詩佛 李賀
詩神 白居易
詩魔 蘇軾
答案: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詩神蘇軾,詩魔白居易
詩狂--賀知章
秉性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
詩佛--王維
這種稱謂除了有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之外,也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代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
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寫詩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說:「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過份的誦讀和書寫,竟到了口舌生瘡、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稱「詩魔」。
詩鬼--李賀
其詩善於熔鑄詞采, 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璀璨多彩的鮮明形象,故稱其為「詩鬼」。
詩仙--李白
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詩聖--杜甫
其詩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人稱為「詩聖」。
詩神--蘇軾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人稱詩神。
『柒』 談李虹霞教育成功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虹霞,山東省濰坊市名師,現任教於濰坊市北海雙語學校。多年來師從於永正老師,潛心研究小學語文教學,創造了「統合教學法」,
2009年提出「統合教學」設想,並同時在一年級、五年級進行跨年級統合教學實驗,從橫向、縱向、時空三個緯度,建立了多元多維、立體化的語文教學時空坐標,創造了獨具特色的「起步課程」、「慢板課程」、「快板課程」和「散板課程」。
在成功創建「統合教學法」的同時,結合學生「在教室里成長」過程中的困惑和需要,以「奠基學生的一生幸福」為指向,對單調沉悶的傳統教室進行從內容到形式的革命性改造,教室成為學生學習、生活、成長的最愛。
概而言之,李虹霞的語文「統合教學」,有3條實現路徑:
其一,橫向統合。一是語文教材與相關文學資源的橫向統合。不再一課一課地「教」,而是對語文教材與相關文學資源進行統合。依據課程標准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大量有價值的相關文學性課程資源走進課堂,給學生無限的閱讀自由和空間。一年級學生的人均識字量達2000字,遠遠超出課標1000字的保底量。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已閱讀完小學階段的所有語文教材,並且可以脫離拼音進行無障礙閱讀。
二是語文課與各學科跨學科的橫向統合。與美術、音樂、數學、微機等學科教師合作,進行課堂(學科)間的資源「統合」。數學教師與學生配樂朗讀,音樂教師與學生吟唱唐詩宋詞,生活教師與學生閱讀名著……教師資源的統合發揮到極致,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開了一扇扇精彩的窗。
三是「書人合一」的師本橫向統合。創造了獨特的序列師本課程,著眼於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然後才是滲透方法的指導。比如軟、硬筆書寫同步進行,不允許使用橡皮,一年級學生中有一半的人參加山東省書法考級並獲得一、二等級證書。比如調整低年級拼音識字教學內容,學生可迅速實現「直拼」,在低年級完成小學階段的常用字識字任務。
其二,縱向統合。一是同一冊教材內容本身的縱向統合。用4節課完成教材規定16課時的教學要求,用1節課完成8課時的單元教學。二是跨學段語文教材之間的縱向統合。先把自己統合的現成專題資料呈現給學生,再指導學生做統合專題,然後放手讓學生做自主專題的統合學習。
其三,時空統合,主要是用足網路資源,博客成為「空間教室」;讓學生呼吸幸福的「語文味道」;讓語文學習走出教室,回歸語文教學的本原。
李虹霞的教學,改變了課程內容和課程組織形式,使得語文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創造了適合學生健康發展的學習共同體,促進了師生、家長的共同發展與成長。有個被全國著名小學語文教師感慨「孔子來了也不好辦」的學生,留級後從外地市轉到她的班裡,很快變成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在作文中有一句話:「我整整活了10年,才被老師真正表揚了一次,才知道學語文很爽!」
李虹霞的教學,完全指向國家《課程標准》,使學生形成了較為豐厚的語文素養。她接任的一個班,原來只有4人願意學語文,一個月後百分百「喜歡」,很多學生「非常喜歡」。這些孩子,3個學期背熟了課本外的98篇古詩、10篇古代散文、24首現代詩歌、9篇散文名篇,還背誦了《大學》、《中庸》。二年級的孩子閱讀六年級課文已基本無障礙,閱讀量達到四年級以上。
中國教育學會小語教學專委會理事長崔巒老師,現場點評李虹霞的《風姑娘送信》:「重視字詞教學。……很值得肯定,建議研究和推廣。朗讀比較充分。……閱讀理解提出的要求是合適的。……培養了好的閱讀習慣。……重視了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學生學得不累。」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大拿」於永正老師說:「這是最高評價了!」
李虹霞老師的這間普通教室,突破了目前中國傳統教室的局限,讓一群孩子幸福地生活其中,師生和家長共同演繹了一段充實、浪漫而不乏艱辛的教育生活,吸引了眾多教育專家、校長、媒體人和老師走進了教室,來破解這間幸福教室的密碼。富有磁性的優雅的誦讀。她喜歡用美妙的朗讀去喚醒孩子內心的渴望,讓孩子們愛朗讀的魅力,受經典的熏陶,成為了她的使命。這種真誠的呼喚總能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沖動,於是,學生們也愛上了朗讀,課堂、操場、禮堂都是他們師生展現的舞台。
小學語文課程工作坊成立後,李老師作為課程坊主任,用極大的熱情引領語文老師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她不辭辛苦地進行經典誦讀活動,開展「童書朗讀」「大手牽小手、閱讀同步走」等多項活動,給語文教學帶來許多生機。執著的追求、加倍的付出讓她的學生語文素養大大提高,家長在聽了她的課和講座後,欣慰地寫信:我們慶幸沒有錯過您——我們心中夢寐以求的語文老師!
課堂上,她將眾多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統合,讓語文教學省時高效,她大力倡導經典誦讀並落實在行動上,引領同事、家長和學生真正愛讀書,把好書送到學生手中,為學生贏得精神發育的最佳食量。她誦讀水平較高,學生的朗讀、朗誦能力強,多次代表學校在各種參觀、會議、活動中進行展示。
創造一間幸福教室
『捌』 實施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總結報告怎麼寫好看
高效課堂的理念和形式不僅改變了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教學模式,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教師走下講台,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使原來「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方式變成了「學生講老師聽」的新型課堂形態。
一、本班學生學習基本概況。
本班共有學生49人,男生25人,女生24人。通過一年多時間的嘗試和實踐,學生對「活動單分組導學」的學習方式已漸漸熟悉並開始習慣,由開始的茫然不所錯被動接受到如今的熟練運用積極跟進,課堂學習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狀態。大多數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創造性閱讀,小組合作中主動和同伴協作探討核心問題,展示時勇敢自信,能有條理地講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特別是在韓立夫教授「六字訣結構化預習」的理論指導下,大多數學生已經養成了認真預習的好習慣,一部分學生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搜集資料,拓展性地自主學習,這些行為都是高效課堂學習理念帶來的顯性成果。
二、高效課堂創建所做的主要工作。
1、學習理論,奠定高效課堂實施的行動基礎。
自我校加入到寶雞市「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有效教學教改實驗校後,學校做了大量的動員和培訓工作。在實施初期,隨同全校領導班子和二十多名老師利用開學前的時間加班加點,在郭校長的動員講話中明確參與課改的重要意義,即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成功。接到劉校長認真學習《有效教學教改項目指導手冊》和韓立福的高效課堂講義的工作任務之後,我積極翻閱手冊,觀看韓立夫關於高校課堂的講義稿,熟悉了許多理論知識,也模模糊糊懂得了一些實踐操作的要領。我深知,由於自己站講台的時間較長,在傳統教學方面積累了許多的經驗,如今轉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師角色,這無疑跟接受一次教學大手術沒有兩樣。所以,內心有著難以言語的排斥心理,更多的是盤算著該怎麼辦。在轟轟烈烈地活動單設計中,盡管我不知道該怎麼做,做的對不對,但在和同伴的協作研討中,至始至終地盡心盡力嗎,生怕由於疏忽讓本來就茫然的工作走更多的彎路。面對這份新生事物的撞擊,深感自己教學實力的淺薄和無力,唯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陪著學生一起慢慢走上高效課堂的學習軌道。
2、改變座位形式,營造小組合作學習氛圍。
傳統教學下的課堂座位形式的插秧式的排排坐,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的身體和目光都是面向老師,便於老師對所有學生的控制和整堂課的駕馭。但高效課堂中,老師不能再成為講台的霸主了,那裡將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這樣,老師該往哪裡去?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開始慢慢接受六人面對面的小組圍坐形式。經過對全體學生的個人信息認真分析,我將全班49個人分成了8個小組。受學校教研會小組體驗式培訓的啟發,我花了一整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選組長、定組名,設計組訓,確定小組奮斗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又讓各小組上台,在組長的帶領下向全班同學展示各自的風采,成員介紹,小組呼號,集體宣誓,在激情昂揚的氛圍中構成了全新的學習小組。
3、完善課堂學習評價制度,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效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剛剛實施時,沒有系統規范的評價依據,多靠即時的口頭表揚來激勵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但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盡管六人小組的學習形式已經建立,但是心連心的凝聚力卻還沒有形成。在學校數次培訓和指導的啟發下,我翻閱了大量小組構建的策略和評價策略,制定了簡單的課堂加分制度,並將加分的內容、形式、分值製成表格下發到各組長手中,節節做記錄,天天做統計,周周做匯報,同時伴以明星組長、紅旗小組等各種評選活動,利用班會或者晨會的時間大張旗鼓地表揚。這樣以來,小組長的工作主動性被激活,小組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也慢慢增強,大家都不想讓自己小組的分數成為全班最低的,於是就有了強烈的上進意識和為集體爭光的意識。這樣的評價機制運行以後,不但讓學科教學變得有序井然,而且激活了班級管理工作的運行。比如學校「四無」活動的開展,藉助小組合作的力量,使得每一個崗位的工作都落到了實處,人人有了強烈的責任意識。特別是小組評價開始後,以小組為單位的值周工作呈現出可喜的變化,組長帶領本組的成員很有條理地做好每天的工作,填好值周日誌,每天的晨會小結,每天的教室內外清潔,為我原來繁瑣雜亂的班級管理減輕了許多負擔,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4、優化活動單,讓課堂環節更加簡約實效。
剛開始接觸「活動單」這個概念時,一切都很陌生。由於什麼都不懂,所以設計出來的活動單全是習題的堆積,從拼音、字詞、句子到閱讀理解,跟那成套的習題集沒有兩樣。拿到課堂上,課本全被拋到了一邊,四十分鍾盡組織學生做了活動單了。於是我開始埋怨這哪裡是什麼高效課堂,這分明是應試教育,題型訓練。一段時間,我的語文課完全變成了習題講解課。無奈之餘發現,好多老師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於是大家又開始琢磨,開始研討,開始一邊上課一邊研究這個活動單的奧妙。當郭校長有一次發現學生手裡的活動單後,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不能讓活動單束縛住我們的手腳,活動單的設計一定要簡約,切中文章的核心,切實為學生的學習起到服務作用。這時的我才恍然大悟,再次搬起課本認真研讀,開始和同伴們商量將課堂的幾個大環節和獲得弄個單的模塊對應起來。這樣以來,活動單的設計開始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在此基礎上又慢慢刪除那些瑣碎的基礎知識,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設計形式和內容。於是,由「自主預習模塊、文本研討模塊、鞏固練習模塊」三大模塊構成的學生學習活動單終於面世。隨著內容的優化,它已經在學生課堂學習中越來越有效地發揮著引領和輔助作用。
5、教研活動積極跟進,不斷提升個人業務素養。
從「一案一本」到「一案一單」,我校的高效課堂改革經歷了許多坎坷,學校為了提升老師的理論和實踐能力也組織了大量的培訓和指導工作。每一次的培訓,我都積極參與,認真學習。特別對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幾次高效課堂體驗式培訓活動中,我的受益頗豐。在參與各級各類培訓的同時,我堅持閱讀高效課堂相關的雜志、書籍,特別是藉助自己的博客,將實踐的心得和體會及時記錄下來。有了疑惑和問題,及時到網路查找資料,對照現象,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在上學期進行的高效課堂個人技能展示活動中,我積極參與,認真完成每一次的競賽內容,用平時學習積淀的各類理論和素養陳述自己的教學思想。特別是在最後一次做課展示活動中,我全面回顧自己在高效課堂中得到的點滴經驗,憑借多年的課堂駕馭能力,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高效課堂的模式主動學習,輕松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整個課堂技能展示活動中也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我深知,這個結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長達一個學期的技能展示活動中,自己投入地學習,用心地實踐,那不知覺中慢慢提升的教學技能和教學素養才是最重要的。
三、高效課堂實施的主要策略
1、學習小組的組建以及管理方式。
高效課堂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活動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是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前提。本班共有學生49名學生,學小組通常由6名學生組成,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的性別、學業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徵、家庭背景等方面有著合理的差異,使每個小組成為全班的縮影,這樣構建的合作學習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在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開競爭創造了條件。
小組建設的過程分三步進行:
(1)選一名得力的組長。組長是老師的小助手和代言人。實踐告訴我們,選一名成績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全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至關重要。 我認為學習小組長應具備以下條件:(1)有很強的組織和協調能力(2)有很強的口頭表達能力(3)學習成績應該優秀(4)要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5)要有服務同學的意識要有創新精神
(2)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小組成員共同磋商、集思廣益,為小組起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的、響亮的名字,這有利於凝聚人心,形成小組目標和團隊精神。目前我班學生給自己小組起的名字有:飛翼、活力、閃爍、咕啾、豆子、無敵、給力。
( 3)編一個相應的代號。按照一定的標准分好小組後,有必要按照學生學業成績和能力水平從高到低為全班每個學生編一個號碼,並且每組學業水平處於同一層次的學生代碼相同。例如,小組成員按成績1、2、3、4、5、6號,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排在最前邊,每個小組的1號就是本組各方面能力比較弱的,越到後邊的號綜合能力就越強一些。這樣,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候既便於組長分工,又便於教師抽查------指定同一層次的學生代表小組發言,並給以及時評價,使每個人承擔一定的小組責任,促使小組成員將焦點集中到互教互助上來,減少或避免「搭車」現象的發生。
2、導學案及活動單的設計及使用。
導學案為備課組教師研讀教材、集體備課的結晶,教師個人使用前可根據教學實際和思路進行修改,使用完成後必須有手寫的教學反思。精讀課文的導學案一般為兩課時,略讀課文一般為一課時。導學案分為四部分內容:備課人和內容信息;導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學生學習活動單;主要將導讀、生成、訓練(拓展)等合為一單。
目前,五年級語文活動單共由三個模塊構成:自主預習模塊(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大意,搜集作者資料和課文背景、摘錄好詞好句、提出自己不解的問題);文本研討模塊(根據課文內容畫行文思路圖、統領全文的核心問題理解);鞏固練習模塊(根據所學課文進行話題練筆或者即興仿寫)。學生學習活動單一般是上課前發給學生,課堂上在老師的組織和引領下分步分環節完成每個模塊的學習和填寫,下課後上交由老師批閱。
3、課堂的基本流程與環節。
環節一:板書課題,明確目標。
環節二:小組合作,預習交流。
(1)由組長組織對前一天的活動單預習情況進行交流評價。
(2)小組代表上台集體展示,其他學生同步用雙色筆進行補充。
環節三:感知文本,理清脈絡。
(1)引導學生感知文本。
(2)完成活動單的文本研討模塊。
(3)組內交流,智慧共享。
環節四:集體展示,理解文本。
(1)由最先完成學習任務的學生上台進行展示。
(2)其餘學生用雙色筆完成補充和修改。
(3)老師進行適時點評和點撥。
環節五:鞏固練習,即興練筆。
(1)根據活動單的提示完成單位時間的即興練筆。
(2)集體展示,師生共評。
四、高效課堂創建中的體會及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種新生事物的誕生和成長總是要歷經波折的,比如高效課堂以全新的思想和姿態呈現在老師和學生面前時,每個人都對此充滿了排斥和懷疑。但當它真正走進我們的行為甚至走進我們的內心時,慢慢地我們嘗試到這種改變給老師給學生帶來的可喜變化。以前,老師總是不放心學生,每一個知識點都要苦口婆心地去分析去講解,一節課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老師的主觀教授中進行,學生的學習達到了怎樣的理解效果和消化程度全然不知。但現在不一樣了,當學生站在講台上落落大方地向全班學生講述自己對某一個問題的理解時,我們發現,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高效課堂探索到至今,雖然我們品嘗了許多令人欣喜的改變和成果,但也積攢了許多讓人困惑的問題,比如從形式上表現的很細致扎實的結構化預習中,有許多孩子只是將課外資料上的基礎知識或者和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不加篩選或者不分重點地羅列和摘抄,結果是書上畫的花花綠綠,寫得密密麻麻,但實質上一經抽查,連最基本的課文朗讀關都不能過,字詞認讀關也是問題重重,暴露出的問題是不但使預習流於形式,而且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學習反而走向低效。其次,小組合作過程中,對於學習對子的組織缺乏必要的指導,使得主動強學習能力強點的學生可以及時完成學習任務,但使那些膽子小參與不夠主動的學生在這樣的環節里卻成了掉隊的人,時間長了,他們會逐漸喪失與人協作的慾望,失去主動學習的樂趣,合作學習的效率也日益弱化。在全班進行的集體大展示環節中,盡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具備了膽量和自信,但在台上進行展示時,缺乏明晰的思維和清楚的表達,更多時候只是照本宣科地朗讀答案,尤其在下邊的同學提出異議的時候不能自如地進行互動交流,講述自己觀點的時候,口齒不清,語言啰嗦,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這些現象需要進一步提高要求,加強細節訓練,讓所有的學生對於組內的小展示也好還是班上的大展示也好,都能按照既定的要求進行統一的上台、講述、互動、總結。自從學校下發了統一的小組課堂評分要求,課堂評價基本有了統一的依據,各科學習也得到了相互協調和步調同一的評價,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具體的操作上缺乏對組長的細節培訓,導致很多時候各組的加分標准不夠統一,個別小組和大家分值懸殊過大,老師在上課加分的時候也有忘加或者加分隨意的時候,這些做法時間長了會導致小組評分流於形式,對於下組合作學習不能起到及時的督促和激勵作用。
關於課堂中的「以生為本」。我們所研究的高效課堂模式其最本真的出發點就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力,使他們在一種自覺積極的學習狀態中體驗認知的樂趣和探究的快樂。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由於時間問題或者學生因素,在教學節奏不能按計劃進行的時候容易走向傳統的講解、分析,以講代讀,以講代思,時時充當課堂教學的霸權者。教師強勢,學生必然弱勢。牽引的時候挖個洞,讓學生往裡跳,引著學生來搭後半截的話,這種情況相信我們每個老師都有過經歷,其嚴重性便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思維的創造性。我記得劉校長在實驗一開始就提醒我們老師,不管學生說對還是說錯,都不要批評,只要讓他說出來就達到目標,時間長了,等樹立了自信,孩子不但想說而且說對的比率也就變高了。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總是因為這樣的嘗試和等待而使教學節奏顯得過慢,課堂效率低下。新的學期已經開始,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如何有效發揮案單作用,讓學生在課堂這個大舞台里充分展現自我,快速成長,實現高效。
回顧「一案一單」的實驗歷程,雖然時間不長,我們卻早已在艱難和掙扎中迷失自我,更多時候的語文課只能靜靜地等待孩子們認真寫單,因了一部分孩子的寫字速度,我們甚至連最寶貴的朗讀、默讀、品讀時間也是壓縮再壓縮。也許,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應該是一個漫長而又循序漸進的過程,但「高效」二字似乎像一條無情的皮鞭抽打著我們,讓越來越簡單的語文課堂教學顧了這頭卻誤了那頭。反思這一切的一切,或許是我們的理論學習太過膚淺,操作方法太過粗糙,使我們的「一案一單」課堂模式不僅沒有完全體現小組合作的鮮明特色,更可惜的是失去了原有語文課的生命情懷和情趣情感。
《中國教師報》采編部主任李炳亭教授說,課堂是一個教育概念,它的核心是育人,再往下說是基於人本的教育思想。高效課堂是從學生出發的教育,從學生出發,也就是要從學生的權利、興趣、基礎、能力出發,它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它的目標和追求是:發展學生、成就教師,建設未來!親愛的老師們,實現高效課堂是一件很實在的事情,而我們,還在路上。
『玖』 全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怎麼樣
一、深刻反思教學,促進課堂達標
反思一:時間與效益
妙語連珠
黃卿龍:在每一堂課中,對於學生來說,是腦力勞動,一節課約45分鍾,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時時集中,關鍵教師教學中要把在主要知識點的傳授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體操,把握理解到位,這一點更重要。
思進(余躍明):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付出與收入的關系,余文森教授提出三大指標:速度、安全、結果是正確的。
林周毅:反思我們平常的課堂教學,為什麼有些課效益不高,關鍵就在於我們平時沒有注意調控好課堂,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時是環節拖沓,有時是沒有把力氣花在刀刃上。
七彩華章
善用學習時間,提高單位學習質量
余文森
我們先從關於有效性的一個隱喻談起:之間的競爭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塊玉米地,那麼,穿越玉米地要比什麼呢?
第一個要比誰穿越得快;
第二個要比在穿越的過程當中掰玉米,看最後誰掰的多;
第三個是比過程當中,玉米葉子可能會刮傷皮膚,穿越過去看誰身上的傷口少。
這就是平常所說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須要全面考慮,必須要整體考慮。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的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 --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 --體驗。可以說,時間、結果和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指標。
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顯然,學習速度快,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就少,效率也就高。節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首先要求把時間用在學習上,課堂教學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非學習上;第二要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質量。
有效利用時間,加強課堂調控
思進
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寶貴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在節約教育方面,再沒有比不浪費學生的時間更有成效的了。」 在通常情況下,教學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教學效益的大小。有效教學時間越多,教學效率就越高。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處理好有效時間與無效時間的關系,處理好教師主導時間與學生主體探究時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益,做到:
縱向,合理安排每個環節時間。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還。要統籌兼顧,科學安排每一節課40分鍾的教學時間。例如寧德師范附屬小學鄭珠亮老師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時,將整節課分為三個教學環節:①自主探究學新知(用24分鍾)。其中「探索加法交換律」用10分鍾,「探索加法結合律」用14分鍾。②實踐應用促內化(用14分鍾)。③總結回顧求提升(用2分鍾)。實踐證明以上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比較科學、合理。
2.橫向,合理協調學與導的時間。每節課的教學時間是一定的,如果教師講的時間多,那麼學生學的時間就少,反之亦然。鄭老師的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理念,課堂中師生活動的時間比大約是1:3。「探索加法交換律」環節,教師採用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引出等式)--積累感知(自寫等式)--概括規律(發現秘訣)--構建模型(符號表示)--感受價值(應用驗算)」。「探索加法結合律」的環節,教師採用引導探究法,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前面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加法結合律,學生經歷了「探究運算順序--觀察運算結果--總結運算定律--尋找簡便記法」的過程 。「實踐應用促內化」環節,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並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講解。整節課學與導的時間協調、合理,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
3.深度,有效利用教學時間。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要看時間的利用率。教師應把每一分鍾都用到讓學生有效經歷學習過程,有效突破學習重難點這個「刀刃」上,做到:教學時間沒有在煩瑣的講解中流失,沒有在毫無意義的提問中流失,沒有在不合理的教學活動中流失,沒有在不熟練的教學技能中流失,沒有在整頓課堂秩序中流失。那麼,有效教學時間就多了,教學效益也高了。
反思二:目標與內容
妙語連珠:
逸風學士:課堂達標,目標意識是根本,課堂定位是前提。
課程目標--總綱--學段;
課本目標--學期、教材;
課時目標--本節課。
在課堂教學中,課時目標的明確最重要!
李劍華:我個人認為,一堂語文課「達不達標」?要先看「標」在哪裡?方向錯了,老師再努力,技藝再高超,學生再聰敏,無非是上演一出《南轅北轍》的話劇。「標」在哪?課程標準的,語文教材的,老師自我理解的,指導教師定下的,揣度聽課評議者心中喜好的……
曾揚明: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是學生通過學習以後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具有導向性與調控性的功能。教學目標要簡約集中,在過程中能有效實施。因此,一節課裡面必須擬定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大、太遠,不切實際,要科學、適當、可測。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完成一兩個切實可以達到的目標,真正給學生留下一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我們需要將生成的目標與語文預設的目標結合,生成點是否能夠促進目標的達成、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文本,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課堂生成如果是肯定的,則可以很好地利用,如果是否定的,則可以簡單解決或者不解決。
fjna02林周毅:教師的指導,要根據學情,特別是學生不理解之處,重點難點之處,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面面俱到。需要思考的是: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郭藝萍:在走進課堂之前,我們教師是否清楚:學生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內容是不需要教?
我在想,師者是不是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下呢?
1、用學生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再用師者的身份解讀一下文本
2、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自己多讀幾遍文本就能體會的,就能懂的不做為教學內容;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弄懂的要引導。
3 、語文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知識,而不是語感。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七彩華章
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環節
余躍明
我認為,要提高教學效益,必須做到關注教學環節,正確處理環節與目標的關系
實踐證明,教育理念好比陽光雨露,教學目標好像樹冠,教學策略猶如樹根,教學流程(環節」就是樹干,它們都是構成整體的、不斷成長的參天大樹不可分離、不可或缺的部件。每個課時、每個環節都有教學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要做到「形散神不散」,自上而下,以課時目標統領環節目標;自下而上,以環節目標緊扣課時目標,從而落實「縱向一條鏈,橫向一大片」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全國第八屆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觀摩交流會上安徽省馬鞍山市金家莊區曙光小學石貴榮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五年級上冊《中位數》時,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學校舉行跳繩比賽,用什麼方法比較兩個小組的跳繩成績呢?學生都認為用「求平均數」方法。石老師出示第一組的平均數130下,第二組的平均數126下,學生都認為第一組平均比第二組多4下,第一組贏。石老師隨即出示兩組學生跳繩的成績(第一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75、164、120、117、113、112、109,第二組學生的成績依次為131、130、128 126、124、122、121),問「現在你們認為哪一組贏,哪一組的一般水平高一些」。少數學生還是堅持「第一組平均水平高,第一組贏」。多數學生認為,第一組只有兩個學生在120下以上,四個學生在120下以下,而且每個學生成績與120下相差比較多,最少是109下,而第二組成績有三個學生在126下以上,三個在126下以下,成績都與126下比較接近,所以第二組的一般水平比較高。石老師順水推舟介紹新的數--像「126」這樣的數就叫做「中位數」。這時,教師出示兩組成績的條形統計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出第一組是依賴移多補少得到130,中位數是117,而第二組整組數都集中在126左右,中位數是126。教師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圍繞「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的統計含義。2、會求數據中的中位數,了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系與區別……」教學目標設計了本環節,在課伊始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爭論,讓學生在爭論中明確 「中位數」的意義。教師還巧妙地利用直觀手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清晰認識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獲得了撥雲見日、豁然開朗的教學效果。
把准課時目標,確保教學效益
曾揚明
問題:課堂的這場「意外精彩」有效還是低效、無效?
案例呈現:
在一次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一位老師執教《富饒的西沙群島》。課中,一個學生提出:「珊瑚礁是怎麼形成的?」執教老師鼓勵、表揚學生愛思考。為了這個問題,許多學生紛紛舉手錶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執教老師認為這是一個生成的問題,進而就讓學生「大談闊論」,交流珊瑚形成的原因與過程。課堂用了大量的時間,問題似乎解決了。可令人費解的是:老師為什麼會讓學生用大量的時間來研究「珊瑚怎麼形成的」?效果如何?是否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達成有催化作用?
課後回訪:
問:課堂出現這種情況,你認為精彩嗎?
執教老師:在課堂中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課堂的生成,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關注的問題,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研究。再者,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實現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方法目標的統一。但這節課我在課前沒有準備好學生提的這個枝外問題,再說教材中這一點我也沒有去研究。
問:你認為這樣的處理效益高嗎?
執教老師:我們的語文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不管課如何上,跳出備課設定的思路,靈活應變,尊重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發現,課堂會因生成而精彩。遺憾的是我尊重學生的需要,沒有完成這節課的語文學習任務。
問:語文教學中,你眼中什麼樣的生成才是受歡迎的?
執教老師:新課程提倡生成,但是就語文課來講,所需要抓住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包括語言文字和文本意義方面的,抓住這樣的生成,語文課才更具有語文的教學效益。(筆者疑:這樣的生成是「語文方面」的嗎?)
語文課堂應該姓「語」
郭藝萍
最近在語文界很流行一句話: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這具案例應該是屬於這方面的吧。
語文課到底是干什麼的呢?語文課是「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是在學生擁有大量語言感性材料上卻有些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時候,幫其「撥開雲霧「;是語言的規范化,准確化,精細化的陣地;是培養聽說讀定能力。它對語感起的主要是梳理作用,升華作用,總結作用,點醒作用。
所以,身為一個語文老師,一定要有目標意識。一定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一堂又一堂的語文課里要教關於語文的什麼知識,讓「培養語感」成為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每一節語文課的目標。
然而,我們所教的都是「語文」內容嗎?我們的語文課堂姓「語」嗎?我又是另外一個需要引起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注意的另外一個問題了。
我們來看《太陽》教學過程的案例:
(一)學習課文。(1)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2)了解太陽的特點──形體大、溫度高、距離遠。(3)理解太陽與人類的關系──殺滅病菌、形成風雲雨雪等。
(二)延伸課外。先放一段太陽活動的錄相,而後問學生還知道有關太陽其他什麼知識。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隨機整理出如下知識點:(1)太陽的大家庭中有九大行星;(2)太陽也會熄滅,大約要到50億年以後;(3)日食現象;(4)太陽的自轉和公轉;(5)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最後,讓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出一期「太陽」知識的報紙。這是一節語文課,還是一節常識課?怎麼變成了有關太陽知識的大拼盤?
教《司馬光砸缸》《跳水》《稱象》等課文時,著力於引導學生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偉大的友誼》致力於體會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誼何以偉大,美其名曰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注重子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親愛的讀者,語文課這樣上,像語文課嗎?
經過十二年這樣的語文學習之後,我們的孩子真能「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文字」嗎?
語文學習的確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但畢竟姓「語」,決不能因一時的喧囂和躁動誤解「課標」的精神而干斷源求水、捨本逐末之事,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又將會走進「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園」的歧路之中。
換一個角度,假如這位老師想把這篇文章處理成王榮生教授等提出的「用件」類的選文。(「用件」主要是是引起問題、訓練知識、提供資料的選文。「在這種類型中,學生其實不是去「學」文,而主要是「用」這篇文里的東西,或者借該選文學習文章里所講的東西,或者由文章里講的那東西觸發,去從事一些與文章相關性大小不等的學習活動。」 「用件」文可讓學生學著去搜集一些相關資料,在動手實踐的同時,豐富語文知識。)那也應該是在備課的時候就有所准備,有準備才能使課堂更加深入。。
教師是應該關注生成,但是生成應該是在目標的指引下。師者在課堂上應該有目標意識,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想教什麼。。。課堂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鍾,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想把「選文」確定成什麼類型的課文,一堂課要教什麼,這些都是師者在備課時就應該准備好的。然後在課堂上,教師所有的教學行為,學生所有的反應都得引到這「一根筋」上來,這樣才像課堂。課堂不是閑聊會,不是嘮嗑。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指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