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詞語形音義 人教版
【解釋】:善:容易。經常發愁和傷感。形容人思想空虛,感情脆弱。
【出自】: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示例】:過去,我~,看什麼都沒有意思;父母對我不好,引起我對世界上一切都憎恨。 ◎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一章
【近義詞】:多愁多病、柔情似水
【反義詞】:愁眉苦臉、無情無義、鐵石心腸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發生。
【出自】:《易·離》:「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示例】:其在前曰:真為素昧平生,~,難怪妾之得罪。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
【近義詞】:出乎意料、從天而降
【反義詞】:不出所料
【語法】:偏正式;作定語、狀語;形容突發事件
解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
【出自】:漢·東方朔《答客難一首》:「好學樂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
【示例】:他說善於玩把戲,空前絕後,~,人們從來就沒有看見過;一見之後,便即解煩釋悶,天下太平。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
【近義詞】:蓋世無敵、獨一無二
【反義詞】:無獨有偶
【語法】:主謂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示例】:又登海天閣,見萬頃銀濤,千山削翠,~。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四十回
【近義詞】:賞心悅目、悠然自得
【反義詞】:心煩意亂、心如火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得與失。猶成敗。
《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註:「明主得,暗主失。」《<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觀前世行事得失以為龜鑒。」
2. 得與失。指利弊。
唐 韓愈 《禘祫議》:「如以為猶或可疑,乞召臣對,面陳得失,庶有發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傳》:「 浙 中海塘為患,有 韓參議 者,從先生訪水利得失,先生條刺利害興廢。」
3. 得與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心遺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張元干 《水調歌頭》詞:「坐見如雲秋稼,莫問雞蟲得失,鴻鵠下翩翩。」 楊朔 《英雄時代》:「一個人要是自私,處處專考慮個人的利害,個人的得失,個人的生死,那他就會前怕狼、後怕虎,樹葉掉下來也怕砸了腦袋,永遠也不會變成英雄。」
4. 得與失。特指贏利與虧本。
《列子·力命》:「然農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
5. 得與失。指是非曲直;正確與錯誤。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 晉 世臣子黨附君親,嫉彼亂 華 ,比諸羣盜,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懷愛憎,無以定其得失。」 宋 梅堯臣 《答宣闐司理》詩:「《風》《賦》義趣深,《傳》訓或得失。」
6. 得與失。指好壞,優劣。
《漢書·宣帝紀》:「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魯迅 《別諸弟》詩之三:「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 偏指失,過失。
外國;他鄉。
《墨子·兼愛上》:「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 烏孫 王。」 前蜀 韋庄 《遣興》詩:「異國清明節,空江寂寞春。」 清 朱之瑜 《致張定西侯書》:「 瑜 飄零異國。」 郁達夫 《自嘆》詩:「異國飄零妻又去,十年恨事數番更。」
異國的英文翻譯
❷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八課作業答案
1.提示:說「必然」,絕對化,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從歷史上看,從實際情內況看,應該說是很容易容,乃至極容易產生得失之患。說的是白兔,而不是別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類的,得失之患更容易產生。有無得失之患,關鍵是有沒有能力保衛財富,不怕別人搶去偷去,就沒有得失之患。
2.提示: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比如,長跑,並非厄運,但是需要堅韌的意志,是可以鍛煉人的。
❸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八課全文
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的。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
一條浩浩盪盪的長江大河,有時流到很寬闊的境界,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疊嶺,絕壁斷崖,江河流於其間,回環曲折,極其險峻。民族生命的進程,其經歷亦復如是。
人類在歷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樣。旅途上的徵人所經過的地方,有時是坦盪平原,有時是崎嶇險路。老於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興興地向前走,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
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在這一段道路上,實在亦有一種奇絕壯絕的景緻,使我們經過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種壯美的趣味。但這種壯美的趣味,沒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夠感覺到的。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的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盪盪地往前流過去,以成其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目前艱難的境界,哪能阻抑我們民族生命的前進?我們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要知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❹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課文全文
人生的寓言 周國平 《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
❺ 七年級語文優化設計第八課答案人教版
http://www.1010jiajiao.com/daan/bookid_987.html
如果版本不同,請自行搜索(搜索練習冊)
如果幫助了你,請及時點擊【採納為版滿意回答】按鈕權
❻ 七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第八課《世說新語》兩則答案,在線等
看不到的就沒辦法回答了。
7、(1)C,原答A錯誤!
(2)B
8、既然這樣,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飯呢?」
9、神題!只有一個因素,就是家庭教育,家庭熏陶!
10,其他幾個正確,(3)高壽。
11、言語第二之十八、不慕巢許
(原文)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死譯)稽中散(嵇康)被殺以後,向子期(向秀)被舉為郡中的計吏。到洛陽後,文王(司馬昭)接見他,問他說:「聽說你有歸隱的志向,怎麼出現在這里呢?」向子期回答說:「巢父、許由都是狂傲清高之人,不值得有多羨慕。」文王非常贊賞他的回答。
(亂談之評)嵇康被殺,已經明明白白告訴大家,誰不聽話,就要殺誰,不管你真正有沒有罪。嵇康還只是委婉地說,暗地裡推託和我不合作,就給我整死了,看誰還敢明說?向秀嚇得趕快先做一個小官再說,計吏就相當於當時縣政府的統計員。就這,司馬昭就趁他到洛陽出差,還要招見他。按說時任丞相的司馬昭根本就不用見這個小人物。你見過總理把一個縣級的小局長接見一下嗎?但司馬昭那幅嘴臉就是,我來看看這個過去有名的刺頭現在怎麼樣?其實向秀根本就不算刺頭,只是和「刺頭」嵇康關系好一些而已。但司馬昭也要表現一下自己的權威。
你聽聽司馬昭對向秀的話多惡毒,那意思是說,你不是和嵇康是一夥的嗎?你們不是看不起我,不做我的手下而要隱居嗎?現在嵇康被殺了,你就害怕了?嚇傻了吧?哈哈,到底還是自己跑來主動要做我的狗腿子了吧。可憐向秀見到這個殺了自己最好朋友的魔王,一肚子委屈不敢聲言,還得陪笑臉說好話拍馬屁。說我還比不上當年的巢父、許由那樣,您可是和給巢父、許由讓天下的堯舜相比呀!這種暗比正合司馬昭之心,因為這時候司馬昭一門心思就是想讓曹魏的皇帝給自己讓位呢。
❼ 七年級下冊語文作業本第8課答案
1.關於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
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彷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全身心地投入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之中。在這篇文章中,李大釗告訴人們,不要為面前的困難嚇倒,有困難,但更有希望;與困難作斗爭,趣味無窮。企望動員更多的人投身於救國救民的偉大事業,使救國的事業變成全民的事業。
2.關於比喻的運用。
這篇文章通篇使用比喻,增強了說理的透闢性、情感的生動性和語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蘊、文字的含義同時豐富了起來。本文的比喻處處可見,用長江大河比民族生命進程;用揚子江黃河比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用「浩浩盪盪」比中華民族歷史勢不可擋,一往無前;用「平原無際,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歷史的順利發展;用「曲折回環」「崎嶇險阻」比中華民族歷史所逢的艱難國運;用長江黃河穿沙漠、過山峽比中華民族前進中的艱難斗爭;用「濁流滾滾,一瀉萬里」比中華民族的光明前途。讀者看到,作者在說理,在鼓動民眾;又在抒情,抒發作者內心的豪情壯志。比喻的運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語言具有多重的含義,如「道路」「境界」「旅途」「徵人」「崎嶇險阻」等,既有本義,也有比喻義、引申義,意味雋永,值得反復品味。
3.這篇文章第二、三兩段都說到兩種境界,語意的重點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又有什麼不同?
第二段語意的重點是逼狹險峻的境界,第三段語意重點是崎嶇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語意的重點推進了一步。第二段說兩種境界,第三段則說兩種境界有兩種樂趣,走到崎嶇的境界,置身奇絕壯絕的境界,有冒險的奇趣美趣。
❽ 五年級下冊語文配套第八課答案人教版
2.(1)「我」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2)「我」發現的過程是這樣的:「我」在夢中飛行,其他同學也有這樣的天賦,於是產生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我們一起找到老師,請他給我們解答,老師並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卻激發了「我」的想像力,於是產生了好奇,渴望弄明白,人是怎麼來的;「我」想的是那樣痴迷,以至於親自來抓魚,仔細觀察,想從魚的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具有的某些特徵,「我」經過思考、推算,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3.(1)這句話一語雙關.奇異,他將除了科學發明、發現過程中的某些真實情況,阿基米德、哥白尼都有過這樣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與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事情的看法,意思是說,誰讓我有這樣重大的發現呢?被轟出教室也就不足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發現的人列在一起,這是真正能讓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這句話可以作為作者對童年發現一事的評說,當然,話里不乏憤概的成分.(2)在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和新學說的創立都有類似「我」的遭遇,如義大利的科學家布魯諾,他是哥白尼的推崇者,而且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他指出與眾中有許許多多像太陽系一樣的星系,而太陽只是太陽系的中心,這些學說極大地動搖了教廷的統治地位.由於熱衷於傳播這一新天文學說,他被教會對到審判異端的宗教法庭,在監禁中受盡了酷刑,最後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布魯諾為了他的發現,為了堅持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4)費奧多羅夫是個天真無邪、求知若渴、善於探究和想像的孩子.從他常做飛行的夢就認為自己有飛行的天賦,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無邪;從問老師在夢中人為什麼會飛行這件事能看出他求知若渴;他想弄清人是怎麼來的都想痴迷了,看一條魚都翻來覆去的,恨不得從它身上發現什麼,這寫出他善於探究;他從畫地圖聯想到了人的變化過程,並且把每個階段分了時間,摺合成月正好是九個月,可以看出他善於想像.
❾ 七年級下語文課堂作業本第八課答案
是最後一題啊來??
事例:從19世紀以來源,英、美等國大量走私鴉片運入我國,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無數金銀流出國外,害的我國國弱民窮。林則徐赴廣州查辦,帶領廣大人民奮起反抗,迫使外國鴉片商交出了鴉片2萬多箱,共重1100餘噸。林則徐命人在虎門將其盡數銷毀,給了列強沉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