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18課答案
(1)第一篇與第二篇都說的是恐龍滅絕的原因,但是,第一篇選用的材料是「板塊構造」理論。主要問題是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板塊運動把他們帶到各個地方,而且不適應那裡的生活環境而滅絕。第二篇的材料是「撞擊說」。主要問題就是,恐龍的滅絕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二導致恐龍的滅絕
(2)①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這不是能用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
②這是俏皮話,但也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③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④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願意把金剛石變為碳,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也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3)我們應當學好沒一門課,因為每一門課之間都有之間相互的聯系的,不能偏科,無論哪一門學不好,其他科目也都會受牽連的,因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Ⅱ 六下語文課堂作業本18課答案啊!! 是全部答案!1至8題!
1、捐贈 榮譽 頑強 里程碑 分析 隱退 乏力 酸鹼
3、(1)③(2) ③(3)③
4、近義詞:莊重---端莊 堅定----堅毅 疲倦-----疲勞
反義詞:人工---天然 所有----唯一 肅然無聲---人聲鼎沸
5、(1)礦產資源並不是本來就有的,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
(2)不論刮風下雨,交警總是一如既往地堅守崗位。
7、(1)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2)偉大發現指的是居里夫人發現了放射性金屬元素鐳;對人生意義的發現指的是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美貌金錢名利,而是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3)四個變成寫出居里夫人奮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8、 在這個簡陋的實驗室里,架著一口大鍋。鍋旁坐著美麗端莊的居里夫人,她一直攪拌著鍋內的工業廢渣,細小的汗珠從她的額頭滑落下來。鍋的上方飄著白茫茫的煙氣,居里夫人微笑著看著鍋內的物質,想像著美麗的鐳,如一位慈愛的母親看著熟睡的嬰兒。這項工作已經進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居里夫人並沒有動搖決心,而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工作。
令人作嘔的實驗室中,剛走進去,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感到惡心,空氣中彌漫著股股濃濃的氣味,讓人無法靠近,只見在化驗室的中央,擺放著的鍋里,盛著難聞的礦渣,可就是在這惡劣的環境中 ,居里夫人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而所謂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破棚子。居里.瑪麗拿著勺子雙手握著勺柄,慢慢攪拌著鍋子里的礦渣。她的臉上.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傷。她用手臂擦去額頭上的汗水,繼續工作著.她的臉上顯示出了明顯的疲備......
上面的答案都是我在自己的作業本上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語文補充習題五下第十八課第三大題和第四大題的全部答案!
童謠一:太妹太,馱氣賣賣哪裡,賣江西,江西江,賣九江,九江九,買笤帚笤帚笤,賣糞瓢糞瓢糞,賣拐棍拐棍拐,賣牛奶,牛奶牛,賣氣球!氣球飛上天,把你的屁股搭兩邊!童謠二:滴地伢--哪裡雷--噶婆(外婆)看(放)牛累(來)哪裡看---葛公塘幾深草---尺把長哪個燒火,滴舅娘么絲脆(菜)---鴨子王喊吶淡--我冒嘗留忒我好七(吃),葛公娘葛公葛婆,騎馬過河,過到官音,官音射箭射到破片,破片蒙鼓,蒙到老虎老虎不在家抓的就是他!童謠三:一百餅子一百粑一肩挑到外母(岳母)嘎(家)外母勤(向)我討肉七(吃)我勤外母討馬媽(老婆)馬媽到著千家嶺放一跨(掛)炮黑(嚇)得我上一跳跳上天,做神仙神仙說我好代(大)膽我要摟(摳)神仙的屁股眼。童謠四:騎馬騎馬登登一肩趕到烏稱烏稱七(吃)碗面面一肩趕到縣縣縣里七(吃)碗粑粑一肩趕到嘎嘎(家)嘎里喝碗茶叫一聲衙(父親)衙不應拷(打)哈(一下)慶(古樂器)慶不想投(投訴)保長保長不港哇(講話)打脫保長的哈爬童謠五落耳(雨)落歇(雪)告(叫)花子郭捏(打架)王花子拉高(勸架)拉一頭包。童謠六: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山上有敵人敵人不做身(聲)山上有紅軍紅軍開太(大)炮馬(把)敵人嘿(嚇)的一跳童謠七:煙囪煙,氣(去)為(那)邊,我搭橋嗯(你)上天---小時後,對天空的嚮往童謠八:天那天,莫起風二十四的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七二十八剎雞剎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剛(講)好話初一初二不馱(挨)罵童謠九:張打鐵,李打鐵打一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氣(去)嘎(家)打呀(夜)鐵呀鐵打到正月正我要氣嘎搖花燈花燈搖到清明後我要氣嘎點王(黃)豆王豆開花六(綠)豆芽哥漢(鋤)草,妹送茶妹呀妹,你莫哭我馬(給)你搭個好花屋妹呀妹,你莫惹(哭)我馬你勤(尋)個好婆家堂前吃飯婆檢碗房裡搜(梳)頭郎插花左一插,又一插中刊(間)插朵牡丹花牡丹花上一對蛾一肩(一直)飛到二郎河二郎河裡姊妹多丟脫松火(工作)會唱歌企到(站著)里(的)唱,腳又酸坐到里(的)唱,幾(嘴)又干倒一碗茶,茶又澀倒一碗酒,酒又酸撓威(多謝)隔壁奶奶倒一碗開許(水)泡心肝(這應該是一首流傳最廣、普及程度最高的宿松童謠,在宿松長大的孩子,不會這首的幾乎不多吧。這首歌謠是古代宿松人男耕女織的生活寫照,非常生動有趣,堪稱宿松童謠里的經典啊!)童謠十:騎馬騎馬蹬蹬一肩趕到烏池(註:原壩頭鄉的一個村,交通要沖)烏池七(吃)碗面面一肩趕到縣縣里七(吃)個粑一肩趕到嘎(家)嘎里喝碗茶馱扁擔氣(去)打麻子衙(「爺」嘎嘎
Ⅳ 八年級人教版語文18課後練習答案
一、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由此可見作者具有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二、下列語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弧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試結合上下文,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答案:
第1題,如果抽象地說現代兩棲動物,不加以舉例,讀者可能一時想不到是指哪些動物。現代兩棲動物很多,舉「青蛙」和「蟾蜍」,是因為它們「人人皆知」,人們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極生存,猶如當年恐龍不能適應南極的生態氣候一樣,因為它們同屬兩棲動物。
第2題,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這不是能用巧合來解釋的,只能說明它們原來在一起。當然,大陸漂移學說還有很多深層證據(參見「有關資料」部分)。
第3題,這是俏皮話,但也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做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第4題,這一句話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第5題,這一句話是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沙子。也許沒有人會在意斯石英的還原問題,但沒有人會願意把金剛石變為碳,因為金剛石太名貴了。作者隨筆幽默了一下,也表現了作者思維的活躍。
Ⅳ 分析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第18課《吆喝》
一、整體感知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蕭乾的《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了。街頭巷尾經常回盪著的商販的吆喝聲,這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尤其是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深深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回憶的時候。
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街頭叫賣聲,其實也包含著創造的成分,清純悠揚的叫賣聲似乎還包含著創作者的個性:有樸素的有華麗的。具有不同的風格:有簡的有繁的;有寫實的,有誇張的……
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引人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的情趣。
在結構安排上,本文也頗有獨到之處。
在老北京,各種各樣的吆喝聲隨處可聞,五花八門,但作者介紹起來卻有條有理,絲毫不亂。作者介紹這些吆喝時遵循了什麼樣的思路呢?
文章第4段實際上是個總領段落:「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為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
按「一年四季」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
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經過作者如此一梳理,紛紜雜亂的各種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顯得十分清晰了。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
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面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為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然能夠體味到此起彼伏「沒個停」的叫賣聲。因為,只要看看「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一句就可知要一一列舉這種種叫賣聲幾乎沒有可能。於是,作者只有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這實際上就是對材料的加工剪裁的功夫。
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做出了示範。
2.本文十分注意語段的銜接過渡,找出這些語句,看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
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
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
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
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敘述介紹自此開始退讓為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3.為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會嚇了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寫實的成分較多。因為上文已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
當然,作者在文中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也許,當初這一聲「喲」在兒童內心確實是一種驚恐,引來一陣顫栗,但事過多年後,作為成人的作者回憶起來,便只剩下有趣和懷念。
練習說明
一、默讀課文,看看作者圍繞著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他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揣摩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作者介紹了北京的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作者在介紹這些吆喝聲時總體上是充滿了懷念之情的,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里行間。
二、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語)來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出幾例,仔細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這是口語活動設計。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加學生的體驗。教師在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上都應該做些指導。
非北京地區,如果有條件,可以通過觀摩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模仿、表演。
三、吆喝其實是一種廣告,隨著時代的發展,這類廣告在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應該注意搶救。不妨把家鄉的吆喝,或者類似吆喝的文化遺產記錄下來,為搶救工作做點貢獻。
本題具有研究性學習性質,要求學生走向社會進行調查、記錄等工作,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對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可以將本題與單元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結合起來完成。
教學建議
教師可以在以下幾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
一、感受體驗。
如今的中學生對於「吆喝」是相當陌生的,這就為教學帶來了難度。為此,教師可以藉助錄音、錄像等媒體使增加學生對「吆喝」的了解,使學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可以根據當地條件,要求學生到集市上搜集、調查、整理當地的種種「吆喝」,既為課堂教學做好准備,又可藉此開展語文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
二、研讀課文。
本文內容貼近生活,文字也不艱深。教師基本上可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後由學生質疑提問,師生共同解決。主要研討內容如下:
1.指導學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
2.指導學生體驗作者在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3.指導學生分析文中的表達手法
三、開展活動。
本文內容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之後,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學生對吆喝的認識和興趣。例如,可以要求學生編寫「劇本」,把各種「吆喝」融入到劇情當中;可以要求學生仿寫相聲,直接模仿各種「吆喝」,使學生在歡笑聲中深切體會到「吆喝」的韻味;還可以引導學生記錄「吆喝」的種類,研究「吆喝」的規律、特點及其價值,探討「吆喝」聲中所包含的民風民俗等。
有關資料
一、關於作者
蕭乾(1910—1999),蒙古族,原名蕭炳乾,北京人,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1935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先後主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大公報·文藝》兼旅行記者。1939至1942年,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師兼《大公報》駐英特派員。1942至1944年為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研究生。1944年後任《大公報》駐英特派員兼戰地記者。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3至1955年任《譯文》編委,1985年1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1989年4月任館長。他是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翻譯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五、六屆委員,第七、八屆常委,民盟中央第五、六屆常委,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副主任等。1989年4月,為美國伊斯塔德「國際文學獎」第十屆評獎會評審委員。
蕭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國在歐洲惟一的戰地記者。1995年中國作家協會授予他「抗戰勝利者作家紀念牌」。1990年,80高齡的蕭乾和夫人文潔若著手翻譯了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二、相聲《賣布頭》中的吆喝
舊社會綢緞棉布商店的大老闆為了傾銷積壓的布匹,將整匹布扯成零塊,假稱是削價的布頭,雇一些小販臨時叫賣。小販則施展吆喝、叫賣的生意經,誇大布頭的成色,以招攬顧客。這段相聲從仿學賣貨聲開始,最後模擬賣布頭小販的各種聲腔神態,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景象。
賣 布 頭(對口相聲)
甲 過去在北京啊,做小買賣的吆喝最多。比如說賣糖葫蘆的,東西南北城還都不一味兒。
乙 對,講究九腔十八調,您說到北城怎麼吆喝?
甲 「蜜來哎冰糖葫蘆哎——」
乙 到西城哪?
甲 「葫蘆兒冰糖的。」
乙 這省點兒事,到了南城?
甲 「葫蘆兒。」
乙 這更省事了!
甲 到了東安市場擺攤兒的,吆喝起來新鮮:「剛蘸得的!」
乙 連葫蘆倆字都沒有啦!
甲 北京叫冰糖葫蘆兒,到天津叫糖墩兒,吆喝起來最省事,就一個字兒:「墩兒哎——」
乙 對。
甲 這是賣糖葫蘆兒的。還有賣果子的:「香果來!聞香果啊哎!」
乙 真好聽。
甲 這跟唱民歌似的,你如果會記譜,你給記下來,唱出來非常好聽。
乙 這還能譜下來?
甲 我就譜過,不信哼一個你聽聽。
乙 好,你哼哼。
甲 賣什麼的?
乙 這……不知道!
甲 這是賣豌豆的。
乙 我記得賣豌豆是這么吆喝:「牛筋兒來豌豆噢!」
甲
乙 「多給來豌豆賽過榛瓤。」
甲
乙 「豌豆來多給。」
甲
乙 嘿!真跟唱歌一樣。
甲 最講究吆喝的是賣布頭兒的,天津有兩種,北京也有兩種。
乙 天津有哪兩種?
甲 一種是背包袱串胡同的,一種是街上擺攤的。
乙 串胡同怎麼吆喝?
甲 我給你學學:「買哎花條布哎,做里兒的,做面兒的,什錦白的,做褲褂去唄。」
乙 哎,都是這味兒,那種擺攤兒的哪?
甲 那不留神能嚇你一跳。
乙 是啊?
甲 他吆喝起來一驚一乍的,神經衰弱的人不敢打他頭里走!
乙 你學學。
甲 「瞧瞧這塊哎,真正細毛月真色不掉,買到家裡做褲褂兒去唄——」
乙 嚯!
甲 這是天津兩種布頭兒。
乙 北京的呢?
甲 也有兩種,一種軟調兒的,一種硬調兒的。
乙 您給學學這軟調兒的。
甲 「這塊吆喝,吆喝是賤了就是不打價哩吧,這塊本色白呀,它怎麼那麼白呀,它怎麼那麼白呀,哎,你說怎麼那麼白?」
乙 我哪兒知道哇!
甲 「它怎麼那麼白呀,它氣死頭場雪,不讓二路霜,亞賽過福興的洋白面哩吧,買到你老家裡就做被裡去吧,是禁洗又禁曬,禁鋪又禁蓋,禁拉又禁拽,是禁蹬又禁踹!」
乙 這人什麼毛病啊?
甲 吃飽了撐的。
乙 大概形容他這布結實。
甲 再給你換一塊黑的,這塊是德國青。
乙 對,過去說德國染料好。
甲 「這塊德國青啊,它怎麼那麼黑呀,它怎麼那麼黑呀,哎,你說怎麼那麼黑?」
乙 啊……又來了!
甲 「怎麼那麼黑,氣死張飛不讓李逵,亞賽過唐朝的黑敬德哩吧,在東山送過炭,西山剜過煤,開過兩天煤廠子賣過兩天煤了,它又當過兩天煤鋪的二掌櫃的吧。這塊德國青,真正德國染兒,真正是德國人他製造的這種布兒的,外號叫三不怕,什麼叫三不怕:不怕洗,它不怕淋,它不怕曬呀,任憑你怎麼洗,它不掉色呀!」
Ⅵ 八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第十八課答案
十八
阿里山紀行
一、
1.
(
1
)
m
ǐ
(
2
)
m
ǎ
ng
(
3
)
l
á
n
(
4
)
d
ì
(
5
)
chu
á
ng
(
6
)
ch
á
n
2.
(
1
)
宴
盪
(
2
)粹
(
3
)陰
陰(以前
「樹陰」寫作「樹蔭」,現在規定一律寫作「樹
陰」)決
3.
(
1
)請剛從遠道來的人吃飯(
2
)深遠的感情(
3
)可以稱為(
4
)正午
中午(
5
)對等
相
稱
4.C
5.
:
『
』
6.
頭頂上是高高的蔚藍的天空
7.
示例:不到泰山,何以能說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頂,又何以能說到了泰山?
二、
(一)
27
8.C
9.
不能,因為這是按照聲音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10.
反復
寧靜
11.
無聲
此處無聲勝有聲
12.
起
結
13.
旅遊阿里山
14.
好像
不是比喻句,「彷彿」在這里表示想像。
15.
移步換景。作者以行蹤為線索,「從台北松山機場搭機」到「台灣的中部城市」,改乘
小火車進山;
「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
到了阿里山站」
;
「從火車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程」
;
「峰迴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曲徑通幽」;「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終於看到了
神木」;最後「下山」。從進山到下山,作者邊行,邊看,邊描寫所見風光。這種寫法不僅
可把線索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表現了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風貌,給人一種移動感,
使讀者從中感受一種動態美、整體美。
(二)
16.
山下很美,山上應該更美。如今不去山上,就使山上的美妙像謎一樣更具魅力。
17.
略
18.D
19.(1)
如:
「矗立」一詞寫出了華山的高峻,
「裹」字採用擬人手法,將山頭雲霧繚繞,
如仙境般美妙的特點突出表現了出來,並有情趣之美。
(2)
如:
「軟」
字將水與石不同的質感
寫出來,透著一股調皮勁,
「翻」字生動而准確,
「雪」字表現了浪花的色彩美,一個「空」
字使人產生美妙聯想,語言美和形象美結合起來。
20
.【例文】
綠
久居鬧市,
過慣了緊張的生活,
呼吸著渾濁的空氣,整個人好像也成了灰色似的。
就像
魚兒需要水,我渴望擁大自然的青山綠水。
一個假日的傍晚時分,
我信步來到新建的河堤上,
一陣清新的晚風夾著淡淡的花香撲在
臉上,柔柔的像緞子滑過肌膚。這時,我驚詫於滿目的綠了。
漫步河堤,
舉目遠眺,
只見江邊細草經過漫長冬日的沉睡蘇醒了,
一片嫩綠直擠入眼簾,
在夕陽的余暉中盡情地隨風搖曳。拂面清涼,小草的味兒也令人酥軟。
那汪汪一碧的江水更令人賞心悅目。我的心隨著它的綠而搖盪。
‚春水碧於天‛,那江
水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一色;春風拂過、渡船滑過,平靜的江面便劃出一道道、一
圈圈漣漪,
像一襲裙幅捲起的花邊,
在春日的照耀下,泛著點點綠光;
長長的堤壩倒映在江
面上,隨著盪漾的碧水,一層層鋪展開來……這‚陽春二三月,草於水同色‛的景緻多麼令
人依戀。
走著走著,
覺得疲累了,便坐在堤旁的石凳上小憩。
可眼前滿是奇異的綠:堤上也種上
了綠油油的小草,婀娜的垂柳,雕刻著漂亮的石像,安上了別致淡雅的燈。那野花、嫩草、
楊柳在風仙子輕柔的撫摸下,
揉弄著黃眉綠眼,
舒展著細長的胳膊。
從濕潤中透出絲絲綠意,
真是‚碧綠早春春草生,清風拂過綠晶瑩‛啊!春風輕柔,楊柳垂絲皆畫,不知誰的纖纖素
手,
將這千條萬條的柳絲染上了青翠、
嫩黃?草地上一條鵝卵石鋪成的小路盤曲其間,
幾個
老爺爺穿著襪子正饒有興致的踩著;路旁的石凳上三三兩兩坐著前來散心的人們,聊天的、
下棋的、
看報的……不遠處,
老婆婆們也和著古典的旋律,
音樂的節奏跳起了扇子舞來……
這景象在夕陽中富有幾分詩情畫意,顯出幾分溫馨、自然。
28
啊,綠色,她擁抱著明凈的天空,催開了火紅的春花,撫摸著潺潺的江水,聆聽著生命
的吟唱……我願與她結下不解之緣,讓她永遠滋潤著我的心扉!
Ⅶ 初二下冊語文課文第十八課的課文
一位二十年代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國詩人奧斯伯特·斯提維爾寫過一篇《北京的聲與色》,把當時走街串巷的小販用以招徠顧客而做出的種種音響形容成街頭管弦樂隊,並還分別列舉了哪是管樂、弦樂和打擊樂器。他特別喜歡聽串街的理發師(「剃頭的」)手裡那把鉗形鐵鉉。用鐵板從中間一抽,就會「刺啦」一聲發出帶點顫巍的金屬聲響,認為很像西洋樂師們用的定音叉。此外,布販子手裡的撥啷鼓和珠寶玉石收購商打的小鼓,也都給他以快感。當然還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長號。他驚奇的是,每一樂器,各代表一種行當。而坐在家裡的主婦一聽,就准知道街上過的什麼商販。最近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還廣播了阿隆· 阿甫夏洛穆夫以北京胡同音響為主題的交響詩,很有味道。
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
聽過相聲《賣布頭》或《改行》的,都不免會佩服當年那些叫賣者的本事。得氣力足,嗓子脆,口齒伶俐,咬字清楚,還要會現編詞兒,腦子快,能隨機應變。
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胡同里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
大清早過賣早點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兒的,講究把挑子上的貨品一樣不漏地都唱出來,用一副好嗓子招徠顧客。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
「餛飩喂--開鍋!」這是特別給開夜車的或賭家們備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湯圓。在北京,都說「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其實,餛飩挑子也一樣。一頭兒是一串小抽屜,里頭放著各種半製成的原料:皮兒、餡兒和佐料兒,另一頭是一口湯鍋。火門一打,鍋里的水就沸騰起來。餛飩不但當面煮,還講究現吃現包。講究皮要薄,餡兒要大。
從吆喝來說,我更喜歡賣硬面餑餑的:聲音厚實,詞兒樸素,就一聲「硬面--餑餑」,光宣布賣的是什麼,一點也不吹噓什麼。
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還有唱話匣子的。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聲機和半箱唱片。唱的多半是京劇或大鼓。我也聽過一張不說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張片子從頭笑到尾。我心想,多累人啊!我最討厭勝利公司那個商標了:一隻狗蹲坐在大喇叭前頭,支棱著耳朵在聽唱片。那簡直是罵人。
那時夜裡還經常過敲小鈸的盲人,大概那也屬於打擊樂吧。「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還有過乞丐。至今我還記得一個乞丐叫得多麼凄厲動人。他幾乎全部用顫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爺--太(哎)太」,過好一會兒,(好像餓得接不上氣兒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
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春天一到,賣大小金魚兒的就該出來了,我對賣蛤蟆骨朵兒(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里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里變成青蛙!一到夏天,西瓜和碎冰製成的雪花酪就上市了。秋天該賣「樹熟的秋海棠」了。賣柿子的吆喝有簡繁兩種。簡的只一聲「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實滿夠了。可那時小販都想賣弄一下嗓門兒,所以有的賣柿子的不但詞兒編得熱鬧,還賣弄一通唱腔。最起碼也得像歌劇里那種半說半唱的道白。一到冬天,「葫蘆兒--剛蘸得」就出場了。那時,北京比現下冷多了。我上學時鼻涕眼淚總凍成冰。只要兜里還有個制錢,一聽「烤白薯哇真熱乎」,就非買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燙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學校還可以拿出來吃可以填飽肚子。
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所以也得變著法兒吸引顧客。比如賣一種用秫秸稈製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藝兒賽活的。」有的吆喝告訴你製作的過程,如城廂里常賣的一種近似燒賣的吃食,就介紹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也有簡單些的,如「鹵煮喂,炸豆腐喲」。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兒的白薯」或「蘿卜賽過梨」。「葫蘆兒--冰塔兒」既簡潔又生動,兩個字就把葫蘆(不管是山楂、荸薺還是山葯豆的)形容得晶瑩可人。賣山裡紅(山楂)的靠戲劇性來吸引人,「就剩兩掛啦」。其實,他身上掛滿了那用繩串起的紫紅色果子。
有的小販吆喝起來聲音細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也許由於小時人家告訴我賣荷葉糕的是「拍花子的」拐賣兒童的,我特別害怕。他先尖聲尖氣地喊一聲「一包糖來」,然後放低至少八度,來一聲「荷葉糕」。這么叫法的還有個賣蕎麥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後「喲」了一聲,把我嚇了個馬趴。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
特別出色的是那種合轍押韻的吆喝。我在小說《鄧山東》里寫的那個賣炸食的確有其人,至於他替學生挨打,那純是我瞎編的。有個賣蘿卜的這么吆喝:「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大」就是一個銅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編起快板:「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東屋裡瞧(那麼)西屋裡看,沒有餑餑賞碗飯。」
Ⅷ 求解答。九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十八課的課後題,第二,三題的答案,麻煩把全解書的答案拍過來,謝謝。
Ⅸ 全品作業本語文八年級下26課18題
這個吧總有人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