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抄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襲化教學研究,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來提高教學成效.針對以往應試教育模式的種種弊端,尤其是過於強調知識點灌輸和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師要認真開展思考,對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優化,切實提高教學素質化水平,體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1)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把握好教學設計環節.小學語文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准其中的重難點,並將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學習基礎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創造性運用和「二次修正」,同時要潛心研究學生的學習慾望、能力基礎,採取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設計環節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將有利因素和存在不足充分考慮進去.教學設計中,要能夠准確把握住教材的重點,將其有效分解落實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尤其是要在引導學生在開展自主學習的思考題裡面體現出來.同時,要把教學方式的改進與學生思維特點結合起來,體現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採取以學生為主、教師啟發引導促進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設計,為教學成效的提高與學生能力的發展奠定基礎.(2)指導科學預習方法,把握好學習准備環節.
B.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要求擴展閱讀
歷史變革
中國清朝末年興辦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級學堂章程中有《功課教法》章,列有課程門目表和課程分年表。這是課程標準的雛型。1912年 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沿用了約40年。
課程標準的結構,一般包括總綱和分科課程標准兩部分。總綱規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學科的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周教學時數表和教學通則等。分科課程標准規定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綱要、教學要點和教學時間的分配、應有最低限度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
要求
隨著新的基礎改革的開展,國家教委和各地教委開始重新著手組織編寫新的各科課程標准。其要求是: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文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標准
C.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各學段對閱讀有哪些具體要求
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3-4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5-6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
第二學段(3~4年級)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
第三學段(5~6年級)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
(3)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要求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要求規定:
1、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2、教材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教材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語文知識、課文注釋和練習等應少而精,具有啟發性,有利於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
D. 大語文的小學階段大語文教育包含哪些內容
小學一、二年
綜述:小學一、二年級是一個孩子記憶力的真正黃金季節,也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進行相互銜接轉換的最佳時機,不要把孩子的課外時間浪費在試圖讓孩子理解文意、欣賞經典上去。
小學一、二年級大語文提高重點:
小學一年級 記(背):★★★★ 聽與說:★★★ 讀:★☆ 寫:☆
小學二年級 記(背):★★★★ 聽與說:★★ 讀:★★ 寫:★☆
1、識字與寫字
如果您想讓孩子比同齡人多識字,那麼就讓孩子在幼兒園時代去完成這個工作,如果錯過這個時機,孩子已經進了小學,我們只說孩子在這方面沒有特別優勢,但不會影響此後的語文或其它學科的學習。
2、閱讀
小學低年級,閱讀能力方面有兩項基本功是必須得到解決的:
一是教會孩子進行正確的朗讀,用來培養和提高孩子的語感。很多家長和教師發現孩子寫作文時存在語句不通、病句、語序顛倒等問題,誤以為是孩子語言邏輯、組詞造句方面的原因,而實質問題並不在寫作本身,而在閱讀上,問題孩子語感沒有培養起來,語感弱的原因,通過合理的朗讀訓練可得到解決。
二是學會默讀,默讀將有助提升孩子的快速閱讀能力和身心感知能力。3-7歲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慾和表現欲最強也是最直接的年齡,是孩子本能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年齡,是被爸媽戲稱「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年齡,是常被老人斥為「吃的不多管的事挺多」的年齡。因此,這個年齡段自然就是閱讀興趣和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是通過閱讀培養定性和注意力的最好時機,錯過這個時期就很難彌補。如果沒有得到保護和開發,孩子的注意力、求知慾和表現欲此後逐漸衰減,而且小學作業繁重,孩子根本沒有培養閱讀興趣的心境。7歲前是注意力和閱讀興趣培養的關鍵期,而9歲前閱讀的量和質正是一個人語文能力建設的唯一路徑,是為數學奠定邏輯思維基礎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一個人「三觀」建設的基礎階段。
3、記憶(背誦)
背誦詩文累積不低於100篇(段),熟練誦讀傳統文化經典篇目不低於200篇,現代小說、文章閱讀不低於10萬字。
這個時候會背誦熟的很多篇目,往往一生都會記得,高中學生,平均能成功背誦的詩文不到四十篇,無論從中高考的答題優勢還是孩子一生發展來看,這兩年,我們都將為孩子留下了一大筆財富。
4、聽與說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傳統意義的看圖說話教育,無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聽、說能力,我們建議孩子在課外培訓提高時,更多地選擇富有互動性、故事接龍性質的課堂,而不是大量的「看圖說話」式課堂。
社會上很多培訓機構的「看圖說話」課堂中的圖片存在說教過多,遠離學生生活等方面的情況,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更大的參與熱情。只有在老師不停的引導下學生才恍然大悟,勉強「理解」。學生沒有強烈的表達、傾聽和參與願望的課堂,很難達到「聽與說」能力培養的應有效果。
5、寫
作為語言運用能力基礎的學習,小學課堂上已安排了足夠量的組詞、造句、詞語運用練習。因此,單純的組詞、造句、詞語運用訓練,在學校已是得到基本保證了的,課外再安排孩子學這些內容,往往會錯過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的最佳機會。
這個階段,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進行相互銜接轉換的最佳時機,應讓孩子接受專業的說話寫話能力的銜接訓練,使得說和寫的能力協調發展,而不是把大量時間花在雷同的組詞、造句上面,錯過這個時機,更多孩子將來要付出兩倍三件的精力,也不見得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小學二年級的同學,經過說話寫話訓練,應能根據要求在四十分鍾內寫出三百字左右的文章,很多家長會覺得很難,那時因為我們讓孩子學錯了方向,低估了孩子的潛力,沒能做好說話寫話能力的銜接訓練。 綜述:小學三、四年級,根據孩子自身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孩子整個閱讀寫作能力的重要奠定期,這一時期孩子對自身寫作、閱讀能力的看法,往往會決定一個孩子對自身閱讀寫作能力的持肯定或否定態度,這一態度將直接決定,孩子將會更加親近或遠離這一學科,我們發現,凡是初中語文成績好、作文寫得好的同學,他們小學三、四年級時便覺得自己作文不錯,從而願意一直親近這一學科,影響今後整個語文科目的學習。
因此,這一段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孩子不怕寫作文,覺得自己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甚至是喜歡寫作文,這將對他今後的語文學習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其次,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在一定原則下讓孩子讀自己喜歡的圖書,同時在四年級時適當培養孩子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最後,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項,注意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培養美好健康的情感與心理認知、完善和提升學生的自身人格。
小學三、四年級大語文提高重點:
小學三年級 寫:★★★☆ 讀:★★ 情感與人格:★☆ 記(背):★★ 聽與說:★☆
小學四年級 寫:★★★★ 讀:★★☆ 情感與人格:★★ 記(背):★★ 聽與說:★
1、閱讀
在語文閱讀方面,很多家長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考閱讀時丟分較多,便盲目要求孩子的課外閱讀量,認為只要閱讀量上去了,考試時自然沒有問題,結果下次仍然丟分,家長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也有家長認為孩子考試時閱讀丟分很少,便認為孩子在語文閱讀方面表現不錯,而忽略了課外閱讀。
小學中年級以後,我們說語文閱讀,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課外閱讀量,二是閱讀應試能力,要分別對待。課外閱讀方面,孩子應保證每年不低於80萬字的課外閱讀,不建議孩子去報以「美文賞析」、「名著概述」為主的閱讀課程,如果孩子在此前已掌握了默讀和適當的快速閱讀的方法,能更好地保證他閱讀的效率(同時,不建議孩子在三、四年級時過多地學習和運用專業的速讀速記方法,那樣對他們閱讀識記、理解能力和素養的提高並無益處),閱讀積量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應試考試,不需要急著去拔高,就像孩子正長身體時,不要讓他多吃快餐,否則看上去身材很壯,其實很弱很虛。
閱讀應試能力的提高,是無法通過大量的閱讀量便可以解決的,需要參加專門的培訓,這一階段的閱讀培訓重點宜放在概括和初步理解能力方面,這時的閱讀訓練題中不應有大量的組詞、造句、拼音訓練,是對孩子的學習時間的一種重復性、無太大實效性的浪費,建議家長選擇以概括、理解能力題型為主的教材或培訓內容。
從很多培訓機構的本意來說,孩子參加閱讀學習越早越好,報的班越多越好,學校也會有更好的收益,因此在社會上存在語文閱讀班越來越低齡化的特點。
然而作為一名專業從語文閱讀寫作教育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建議家長在孩子四年級之前,不用報專門的語文閱讀班。報了雖然也有一的進步,但我們認為,成功的教育,是要抓住學生不同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機,並讓其取得更好的學習和發展成果。過早的參加閱讀培訓,意義不大,四年級開始,剛剛好。
2、作文
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在認知習慣上最大的優勢在於對直觀的、生活的、形象的、立體的事物極其敏感,那些抽象、空洞、間接的事物無法引起他們真正的感官興趣與心理共鳴。而三、四年級整個語文的學習,重點在於提高寫作表達能力,要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是要必須符合這一特定認知規律的。
人類認識世界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感知,另一種是對已有經驗的理解和共鳴,傳統寫作教學側重於老師對優秀作品的賞析性分析,對寫作技巧與方法的進行理解性解說,無法產生直接的印象,往往只能跟著老師附會式的進行理解。
語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需要進行直接的整體感知的,而不是去拆解研究的。四五歲的孩子不懂語法和句子排序,卻仍可以將自己要說的話表達得很生動很具體;一個小孩在中國學三年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上不如在美國呆三個月。
因此,家長在選擇老師時,要注意選擇那些可以通過直觀的、生活化的、形象的語言和事例來將寫作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教師,這將有助於從一開始便培養學生的對寫作的興趣。不建議家長選擇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大量的字詞講解、片斷訓練、文章賞析理解為主要形式和內容的課堂。這些訓練孩子是需要的,但選錯了時間和方式。
如果在孩子四年級結束時,不怕寫作文,能夠根據題目輕松寫出500字左右的優秀文章,這將對孩子今後、甚至是中學語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也是這個階段孩子在語文上完成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3、情感與人格
三、四年級,是一個學生情感與人格的重要形成期,因此我們將這方面的發展建議也安排了進來,並將這方面教育內容安排進了教學環節,在作文課堂上,每節課設置與教學內容可有機結合的情感與人格教育內容,通過互動游戲、答題競賽、團隊互助等環節加以落實。這些情感與人格培養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尊重他人、分享精神、理解他人、寬容理解等等。
這個階段,如果我們忽略了對孩子在情感上的引導和人格上的完善,等一種對孩子將來的成長不利的性格習慣成為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後,再要糾正時,都將走更多的彎路,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作為情智雙修載體的語文學科,必須將這一教育內容列入教學計劃,也建議家長在讓孩子參加寫作培訓時,選擇能在這些方給孩子提供更多幫助的機構和老師。
4、記(背)
三、四年級,仍是孩子記憶力的最佳時期,趁這個時機,仍堅持讓孩子每周至少熟記一首(篇)古詩文或名家名篇,一年50篇左右便可,可適當增加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識記。
5、聽與說
在聽寫說方面,這個階段需要讓孩子在讀完一篇文章或聽完一個故事後,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和概括主要故事內容,能夠條理清晰地進行講述,並能較好的理解作者的表達意圖,同時可以結合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來發表自身的看法。
學會用生動的語言去講述自己或他人身邊發生的故事,最好能引起他人傾聽的興趣或感染他人,可以結合這些事,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上面的兩點,一方面,在寫作課上,通過課堂發言與交流來加強,另一方面,家長也可在生活中創造相應的機會,便於學生更快的提高。 綜述:這個年紀,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應該不該再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很多家長與孩子的無法進行更多的交流溝通,並不是真的存在多大代溝,如果真要說有,那就是家長還把他們當成孩子,而他們並不這樣認為,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作為家長,要轉變角色,學會和孩子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和話題,你將發現他們會產生非常積極的響應。而這時候的寫作課上,老師也需要轉變角色,不是如同三、四年級一樣帶著孩子做互動游戲,而是在講課的時候需要與孩子共同分享話題。這是由孩子的身心認知能力所決定的,我們需要遵守這一客觀規律。
小升初階段是孩子最為繁忙的時候,也是孩子整個小學階段最佳的讀書時期,建議利用各種時間增加孩子的閱讀量,以古今中外名著為主,閱讀能力方面,這個階段應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
除了孩子能學好寫作外,我們無法忘記小升初面試時的考題,那基本上其實是在考孩子的現場口頭作文能力,因此作文課堂訓練除了寫以為,聽和說的訓練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
小升初階段大語文提高重點:
小學五年級 寫:★★★ 讀:★★☆ 聽與說:★★ 能力與情商:★☆ 記(背):★☆
小學六年級 寫:★★★ 讀:★★★ 聽與說:★☆ 能力與情商:★★ 記(背):★☆
1、閱讀
小升初階段是孩子最為繁忙的時候,也是孩子整個小學階段最佳的讀書時期,建議利用各種時間增加孩子的閱讀量,以古今中外名著為主。自然,不要硬逼著孩子去讀那些你認為重要和應該讀的書,假如因此影響了孩子好讀書習慣的養成,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我們認為任何教育和知識的傳授,都要以不能損害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為前提,讀書也是,不要因為我們規定的必讀書目,讓孩子變成一個不愛讀書的人。
這個階段的閱讀量,建議每年不低於80萬字,自然,很多家長在實際操作時,會超過這個量的。
閱讀能力方面,這個階段應重在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為主,同時要兼顧對抒情性散文、說明文閱讀題的練習。不建議家長去書店給孩子去買同年級段的閱讀訓練書籍,說實話書店裡的這類書90%以上較為簡單且訓練效率偏低。不要認為上面有些題孩子不做不對,就是偏難,或是質量高的,有些小學閱讀題大學教授也不見得每道都能做正確。最突出的問題是很多小學的閱讀訓練題是參考本年級的小學大綱要求出的題,小學閱讀能力訓練是初中閱讀的預備,而出題者往往缺少對中學閱讀能力要求的有效掌握,也談不上站在整體、全面發展的角度上去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因此,建議家長在選擇語文閱讀訓練的圖書和教材時,多選擇以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訓練為主的圖書,不要選有過多的組詞造句、拼音考核、選詞填空為主的教材圖書,同時盡量選高出實際年級的閱讀教材,對於五六年級的閱讀能力只要不是太弱的學生,建議選擇初中一年級閱讀訓練圖書,根據我的長期教學研究經驗,進步反而會更快些。
最後,建議孩子每周至少完成一篇閱讀訓練題,題型以說明文閱讀、抒情和敘事型散文為主,重點在概括能力、理解和表述能力訓練方面。
2、作文
五六年級的作文學習,重在在於解決主題鮮明(最好略帶深刻)、立意新穎、重點突出、語言生動等問題,在具體寫作至於材料選擇、結構合理、描寫具體等問題,主要在三、四年級時解決。
上面的幾個問題,將不止會體現的作文上,在小升初面試過程中同樣適用。在考官問到任何一個問題時,能夠迅速理解對方的意圖(相當於作文中的審題),明確自己回答時的中心(明確主題),選好回答問題的角度(文章的立意),有主有次有條理地表述出來(重點突出),已是很大的成功,這些訓練需要與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相結合,為孩子在小升初過程中提供更多實質性的幫助。
在作文學習過程中,建議孩子適當參加一些徵文比賽活動,通常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當作文被老師表揚、網站刊出、刊物發表或競賽或獎時,最重要的不是孩子一時的快樂與興奮,而是他(她)會覺得自己作文寫得不錯,將來上了初中,他(她)也會對自己的語文抱有信心,願意更多地去寫去接觸,形成良性循環。
孩子在選擇作文班時,盡量選擇能與孩子共同分享適當話題的老師,這樣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選擇以講解主題、立題、重點、語言、選材為主要課堂教學內容的教材。在這個有一點要提醒家長,很多家長認為既然孩子要小升初了,閱讀和作文都重要,選各個機構開辦的「閱讀寫作」班最合適,報一個班,還可以學兩樣。
應家長這樣的心理需求,各個培訓機構都在開「閱讀寫作」班,並且單方面推論閱讀寫作都學的好處。
但實質上是,16次的閱讀寫作混合班的教學效果並不樂觀。具體原因我在各地教師培訓講座時講到過,這里不再展開,簡單來說,學生春季和秋季周末學作文,效果很好,每周還有在學校的消化和鞏固時間,但並不適合在春、秋季學閱讀,中間隔的時間太長了,無法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春、秋季的閱讀寫作班學閱讀,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很多家長難以接受的現實。
那麼,什麼時候適合學閱讀?是暑期和寒假。閱讀更適合集中強化訓練,而作文恰巧相反。
3、聽與說
小升初階段的聽與說訓練重在「說」,也就是口頭表達能力的提升,這一環節的實現除了家人間的溝通外,還有作文課上的發言,如果一個班30人,老師再好,孩子一節課說不上一句話,也無法真正的在這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小升初階段孩子需要這樣的當眾表達機會,那麼給孩子報班時,盡量選一些班型小或人數不多老師又比較不錯的班。
4、能力與情商:
上初中以後,自我學習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開始變得非常重要,將直接決定孩子是否能在新的學校保持成績優秀。那麼這些能力、習慣以及情商的培養在這個階段顯得異常重要了起來。而這,也是孩子在參加的各類教育中最為缺少的,也有類似主題的夏令營,辦得比較不錯,但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時間短強度高,當時轟轟烈烈,過後無影無蹤。這些行為習慣和情商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幾天之內完成。
5、記(背)
在孩子13歲以前,記憶力一直非常占優勢,這個階段,只要時間允許,仍可教孩子適當多背多記一些古詩文和現代經典文章。但提醒一點,作文書不要多看,看一本還行,多了並無益處,不建議孩子背誦現代文優美句子(除非是名家名篇),如果真要孩子積累點什麼,那就再積累些成語吧。
E. 小學一二年級階段語文應該學什麼、怎麼學
首先我們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內容是捨本逐末。
大家一看,沒錯啊!就應該回這樣學,其答實是大錯特錯。方法本身是沒有錯,只是不斷地重復卻是謬以千里。
小學生尤其是小學一二年級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大量閱讀(泛讀)的良好習慣,不斷地識字認字,學會在各種語境中的使用方法。
談到閱讀,就不得不談到識字,
上海將小學原2年的2000識字量延長為3年,美其名曰減負,
我卻認為應該減少的是拼音的學習時間和拼音在考試中的分數比例,
應該把學習重點轉移到提高識字量和詞彙應用上來,而不是大量的書寫。
大量的書寫和拼音學習佔用了思考的時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同時推遲了孩子充分認識世界的時間點,限制了思維發展的空間。
這裡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一年級男孩手部肌肉發育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比女孩晚,
這兩方面恰恰是一年級老師著重強調的,如果沒有早教,
大部分男孩子寫字差、語言表達能力差是必然的。
F. 如何確定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要求循序漸進。學生識字、寫字、詞語這些最基礎的知識需要日積月累,閱讀和寫作更需要一點一點地提高,這就需要教師既要有所教學年段的總目標,還要有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落實好教學目標。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1、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內部諸多方面的聯系,加強與其它課程以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協調地發展。
二、教師要制定好每個單元和課時目標
小學語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不同的內容構建單元,每個學期課本有八個單元。前五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綜合學習內容,每個單元都設計了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和回顧拓展四個部分。
教師要根據單元的這一設計安排好課堂活動,採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單元目標成為課時目標的指導。課時目標要權衡所教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生的認識水平來制定。單元和單元之間的知識聯系要突出出來,課時之間的承上啟下要做好,教師還要注意知識的適當擴展。
(6)小學階段語文教學要求擴展閱讀:
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堂教學目標;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G. 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三種表述方式
如果說,教學內容決定「教什麼、學什麼」,那麼教學目標則規定「教到什麼程度、學到什麼水平」。 一般來說,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思想內容、語言表達、寫作方式等方面都可以作為學習的樣板。 因此,每一次閱讀教學很有必要對每一篇課文的重點教學內容和目標有所選擇和設計。
( 一) 緊扣課標,抓住中心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藝術 散文,具有一種奪人魂魄的美。教學這一課,有人認 為可以指導學生朗讀背誦,體味語言之情感; 有人認為這一課的構思很奇特,「好一個安塞腰鼓」在課文中出現多次,應引導學生品味構思之精當; 有人認為 這篇文章有深刻的寓意,應該探究意蘊之深遠; 有人認為課文想像奇特,應該創設情境填補空白,展示想 象之瑰麗;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就是王榮生先生所說 的「定篇」,應該理解透徹,上述內容都要涉及……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每一種說法都能找到依據,都能說出道理。究竟應該教什麼? 打開課標,我們不難發現,第三學段重點目標之一是 : 「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根據課標的規定,結合文本內容,我們很快撥開了「雲霧」 : 這篇課文的重點目標應界定在「體會情感與表達形式的關系」上。
(二)研透文本,突出重點
教材價值從實質上規定了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面對課文我們應該立足在一個閱讀者的立場來思考。一個真正的閱讀者,為了要掌握文本的內容,在閱讀前會做些准備來幫助自己更容易 地理解將要閱讀的文本; 閱讀時,恰當地運用策略掌握文本的內涵,對文本進行賞析,或是以自己的觀點 回應文本; 閱讀後,反思自己運用的閱讀策略。小學語文教材在選編課文時已經對文章的內容、文體、語言表達等有所分析和考慮,在單元說明或課後習題中也對文章的教學內容重點有所提示。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把握課 文思想內容 對讀者產生的精神影響、價值引領等,體現教材的人文性; 諳熟課文言語表達形式對學生積累語言材料、 習得言語規律、發展語文能力、獲得言語智慧等方面 有獨特功能,體現出語文的工具性。因此,教師必須 具備相關的學科知識,並從思想內容、言語形式、學 習方法等多個視角去發掘教材課文的教學價值。教學目標必須契合並體現一篇課文實質上的教學價 值,否則就會讓教學偏離方向、失去意義。
(三)立足學生,指向有效
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 趣,利用教材這個例子教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引 導學生運用掌握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 逐漸形成語文能力。現有的課程文化和教科書編寫 者都主張充分發揮語文教師的專業自主性,希望教 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狀況來確定具 體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但華東師范大學博導崔允漷先生提醒我們,「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 目標陳述是為了便 於後續評價,行為動詞必須清晰、可把握。」
H.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誤區
"愉快教育",並不是游戲式的教育。課堂絕不是游戲場,學習也絕不可能是一場游戲。無論學哪門文化知識,要想學好,都得依靠學生的內驅力,都得刻苦。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才是促使學生自覺愉快學習的關鍵。教育實踐證明:處於普及教育階段的學生,其學習的最直接內驅力來自其比較明確的學習目的。具備了認知的先決條件,能學懂教材,能跟上教學進度,能不斷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就能增強自信,愉快地學。
這些年,小學語文教學頗為崇尚對文章的層層分析,直至對原來無深意的字句硬是挖掘出微言大義,把本不難理解的教材分析成「剪不斷,理還亂」的一團麻。似乎非如此則不見功夫。這里試舉小學語文第六冊《我愛故鄉的楊梅》第一段為例。該段僅一句話:「我的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按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三年級只要求學生「練習說說段落大意」。由於這段話很平實、明白,沒有生字,教師只需藉助地圖給學生解釋「江南」這個詞的含意,並結合書本的插圖讓學生明白「楊梅」是一種什麼樣的水果,再指導學生讀這個句子,學生是能夠說出這段話的大意。但若照時下繁瑣分析段落大意的套路,這句話分析至少得分四個步驟進行:一曰「濃縮」,即要求學生把這句話的主要詞語「濃縮」出來。二曰:「類比、逆向思考」,即要求學生「類比」出各自的故鄉、各自喜愛的水果,並據此作莫名的「逆向思考」。三曰:「剖切」,即要求學生將這句話「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曰:「聚斂」,即要求學生對已經被「剖切」的兩部分再找「閃光點」,如「愛」字,並以此為所謂的「閃光窗口」,「輻射」開去,領會出段意,從而在心中「泛起」所謂的「一波漣漪」。
據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繁瑣的分析是怎樣人為地把平實的語句變成艱澀。這樣的分析,乍看起來教法是「創新」的,課堂十分熱鬧,但仔細審視,就不難發現其實華而不實。"逆向」"閃光"「輻射」,不僅無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會把學生的思路搞亂,既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又使學生望文生畏。脫離實際的「創新」,人為地製造深奧,這不是教法的改革,而是浮躁的表現。
近幾年,上課凡「講」,就被認為有「灌」的嫌疑,這導致一些教師上課不敢講。其實,講解是許多教學方法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傳授知識最便捷、最省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許多復雜的道理,一經詳盡的講解,聽者便順之釋然。問題在於怎麼講,什麼時候講,講得是否適當,講得是否准確。簡潔、生動、有條理的講解,其中就包含有對學生的啟發,只有枯燥乏味的講解才是「灌」。
倘若教師的講解准確、幽默風趣,那麼這樣的講解就如詩如歌,引人入勝,足以令學生心往神馳,學生的思緒就會被教師牽入知識寶庫。聽這樣的講解不僅深受啟發,容易理解,而且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把知識記得很牢。至於課該怎麼講,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質、教材的具體內容、教學的具體目的、學生的認知實際和學校的教學設備條件。當講則講,當讀則讀,當問則問,當練則練,當演示則演示,一切為了實現教學目的。
I. 語文教學原則的中小學原則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語文教學原則,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語文教學原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別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如果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當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具體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給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生疏難解的理論知識。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
1.實物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兒童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夠最為真實有效和充分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經驗。
2.模像直觀。模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擬,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實物直觀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由於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模像直觀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實物直觀的缺憾,特別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模像直觀的范圍更加廣闊,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結構,都能夠藉助某種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觀相比,語言直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為便利和最為經濟的。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徵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說,在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比較生疏,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是感性經驗,而教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注意指導,比如通過提問和解釋鼓勵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區分主次輕重,引導學生思考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
(二)啟發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有領導的認識」是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生是不可能自行達到社會對於他們的要求的,教師對於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優劣都負有主要責任。然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離開了這一點,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生態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緊張、活潑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鍛煉發展。因此,啟發應當選擇那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但又是他們通過自覺積極的思考能夠得到基本正確結果的問題來進行。簡單的事實和記憶性的知識,即使順利地「啟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切合學生實際時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啟發才可能是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式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問和思考。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將自己當做人格上與之完全平等的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地調動起來。
(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理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系統的反映,並且建立在小學生發展一般規律之上,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充分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根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理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並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服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於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四)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練習、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於強化舊知識,也有助於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於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熟悉並且善於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製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並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國內若干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睡眠不足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作業量偏多。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兒童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國家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和睡眠時間都有正式規定)。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小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於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學素養,及時掌握心理學的新進展。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教師正確理解和貫徹量力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年齡特徵和發展階段主要是揭示個體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體現在小學生的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是極為多樣化的。教師要具體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准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什麼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具體標准,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具體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把握,這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解決的問題。
(六)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小學開設的各門課程,是按照教育的根本目標選擇安排的,一般地說,在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證的,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作用必然是積極的和肯定的。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憑借科學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價值去直接、自動地發揮作用是不夠的,需要教育者引導和挖掘,使之充分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熏陶作用,對於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處於十分稚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總是會投射到教學活動中,如果教育者在這方面與課程所體現的方向存在差異,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這一原則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正確的方向。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要主動、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提高對是非、善惡、美醜的認識。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公民,教師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學,堅持和維護社會基本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不能用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隨意地影響學生。這是由教師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
3.實事求是。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特別要防止形而上學,不能穿鑿附會、生拉硬扯。那種「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違背這一原則的,從長遠看其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4.講究教學藝術。要善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任務的具體特點,自然地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創造了寶貴經驗,廣大教師應當善於從中學習。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一原則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問題而提出的。
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書本學習的。這種狀況很容易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其來源和去向脫節: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產生的,又不能夠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供和創造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使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會思想觀點、態度信念等的形成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意義。
在當前,貫徹這一原則還特別應當強調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在二十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學生是在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帶有許多新的特點。教師對此要有足夠清醒和自覺的意識,而不能夠簡單地以自己的經歷套用到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哪些知識在過去是生活常識,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完全陌生,哪些知識在過去是專業性很強的,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非常熟悉。與此相應,在教學中應當選擇什麼事例,應當設計哪些實踐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進行安排。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實際是相對理論而言的,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就降低到了兒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學校教育的優勢和意義。
2.注重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與課堂學習相比,聯系實際的實踐過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去嘗試和探索,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發展。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與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再次,應當注重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小學生的行為自覺水平和反思水平還比較欠缺,不大善於分析、總結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的收獲,聯系實際容易流於形式化。教師要加以引導,提供機會並提出要求,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達感受。特別應當提出的是,總結收獲注重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能夠人為地拔高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八)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由於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中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徵,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愛好、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此因材施教要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的教學實踐就為後人提供了這方面的典範,值得後人學習,如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他膽子大,敢作敢為,因此我要壓壓他」。朱熹總結孔子的教學經驗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國的小學教育普遍班級大,學生人數多,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教師應當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地付諸實踐。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正如杜威所說,「如果從個人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