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那位老師有小學三年級語文主題閱讀叢書的教學設計或者教案人教版的。
我想看老師最喜歡的小東西
──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觀察日記》教學
教學目標: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觀察、感受心理活動變化,並表達出來。
2.培養學生觀察、積累、表達等良好習慣。
3.引導學生明白習作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4.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美好情感。
教學設想:
三年級學生剛剛從口頭作文過渡到書面作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強於書面表達能力。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將自己心裡想的東西用流利的言語說出來,又將所說的言語用流暢的語言寫出來,有一定的難度。創設與作文內容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用學生「想看」、「想說」的積極動機來取代 「作文」的心理壓力,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教學重點:學生觀察、感受心理活動變化,並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學生把內心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方法:導、學、練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教具。
教學流程:
一、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了我最喜歡的「小東西」。大家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
二、出示教具,激發學生「說「的興趣。(10分鍾)
師:把用黃色綢緞蓋住的東西小心翼翼的放在講台上。再揭開黃布,出現了一個裝飾得很漂亮的方形盒子。
生:眼睛睜得更大了,表情中寫滿問號,等待著與眾不同的事發生。
師:小心的輕輕搖動盒子又放回原處,示意盒子裡面的東西很貴重,說:「孩子們,盒子里有一個老師最喜歡的非同一般的小東西,猜一猜,會是什麼呢?」
生:「是……」
師:很好奇吧?想不想一睹為快?好,把你現在的真實感覺寫出來,待會兒讀給大家聽,我要選出最好奇的同學來觀看!注意,名額有限,只有三位。
【設計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場景,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體驗,引導他們及時捕捉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及時的把瞬息即逝的心理感受描摹出來,寫出真實的富有個性的心理活動描寫片斷。】
三、創造情景,引導學生寫出心理感受。(18分鍾)
生:寫片段。
【設計意圖:心理活動描寫是學生習作中的一個難題。因為心理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事過境遷,學生無法重新獲得當時的感受,下筆自然不容易。即使當時的心理感受還依稀可辨,但孩子們即時關注自身情感的能力不強,一般難以細細描摹自己的心理。加上一般情況下,學生不會有相同的心理體驗,我設計這個情景,調動學生獲得強烈的心理體驗,有機會捕捉自己的心情。】
生:讀片段,將片段投影出來。大家評出一名寫得好的學生上前觀察。
師:「我倆悄悄地看,這是咱們倆的秘密,看完後不能泄露,你能守口如瓶嗎?」
生:「我保證守口如瓶。」
師:故作神秘地把盒子慢慢打開,半開半閉地讓他觀察。全班同學都目不轉睛的盯著觀察者,想從她(他)的反應中捕捉到答案。
生:看完後不由得笑著走到座位上。神秘氣氛彌漫開來。
師:哈哈!同學們,剛才你們都盯著他(她),想從他(她)的反應中發現什麼秘密吧,你看到了什麼?你又有什麼新的感覺?接著寫吧,寫完後我們再選兩名同學上前觀察。
生:讀片段,將片段投影出來。再選兩名同學上台觀察。
師:看的人依然不能泄密,結果依舊是觀察者若有所悟,笑而不語。座位上的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到極點,加上觀察者名額已經滿,失望情緒會油然而生。學生可能有不滿、生氣、抱怨、抗議等等表情。
師:表示無奈。「說說我必須給大家看的理由,要不把你失望或者氣憤的心情寫一寫?寫下此時的心情,實話實說,為大家爭取揭開秘密的機會!」
【設計意圖:學生平時觀察容易粗枝大葉,對人物的神態很難注意,對自己的心理感受也事過境遷就淡忘了,但對現場發生的每個細節,對自己此時的心情可能都觀察體會得非常仔細。】
生:再寫,再讀片段,將片段投影出來。
四、揭謎,小結觀察、描寫心理活動的方法,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7分鍾)
師:打開盒子,揭開謎底──盒子里放的是一面鏡子。然後讓學生拿鏡子看裡面是誰。孩子們在鏡子里看到了自己,恍然大悟──啊!原來我就是老師最可愛的小東西呀!
師:「孩子們,那個老師最喜歡的機靈可愛的非同一般的小東西就是你啊!你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非凡之處,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都能創造奇跡,都是值得驕傲的。請記住,你們每個人在老視眼裡都是非同一般的,請相信自己吧!
俗話說:「勤觀察,筆生花。」有位語文老師曾對100名作文成績優秀的學生作過調查,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有觀察生活的好習慣,87%的同學堅持寫觀察日記。我們剛才進行的就是一次觀察活動的訓練。我們不光用眼睛「看」了,而且還用內心的眼睛──心,去看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相同的個體,所以大家觀察的結果、表達的方法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五、布置作業。(3分鍾)
請大家回去以後把這幾個片段以《我是老師最可愛的小東西》為題整理加工成一篇日記,寫出自己課堂上真實的心理活動。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們有信心嗎?
【設計意圖:我應順孩子的天性,創設情境讓學生復甦各種知覺,在盡情參與學習活動後獲得獨特的自我感受,並且自由的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從「想到的」到「說出的」再到「寫成的」,自然而然接受了觀察的訓練。並通過「能看」的誘惑激發學生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成果,不僅體現了「個性化作文」的基本內涵,還培養了學生觀察、表達的能力,養成了他們積極向上、樂於觀察表現的情感態度。這次訓練,是個性化作文研究的成功嘗試。】
板書設計:
「我」想看——老師最喜歡的小東西
很想看
羨慕他(她)
「我」 特別想看
失望、生氣、報怨
滿足、高興
㈡ 小學語文主題學習教案
http://www.jhyuwenfu.net/
㈢ 部編版小學語文巨人的花園公開課精選教案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認識8生字,會寫12字。正確讀寫「鮮花盛開、綠樹成陰、鮮果飄回香、洋溢、允許、圍牆答、增添、告示牌、隆冬、孤獨、狂風大作、雪花飛舞、草翠花開、訓斥、覆蓋、凝視、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像畫面。
3、讀懂課文,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願意和同學交流閱讀的感受。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故事內容,激發閱讀童話的興趣,想像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培養想像力。學後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三、教學難點:
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五、質疑,梳理:
現在還有什麼不懂的,輸理問題,尋找有意義的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們深入學習課文時你是否能自己解決呢?學完課問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問題。
為下面品位言行揭示道理做導向作用。此處大概第一課時差不多,就可以把最後一個環節的寫字指導放到這里了。
六、品位巨人言行,揭示故事道理:
1、看來巨人的確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自己再次以你喜歡的方式,可默讀,可出生讀,把巨人前後變化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劃下來。好好讀讀,自己試著讀出前後的變化來。
㈣ 小學語文教案格式
一、抄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襲、難點
三、教學准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a、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b、學習生字詞
c、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麼事
d、小組討論、交流。
e、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
3、指導感情朗讀,入情入境
4、小結,拓展延伸
5、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㈤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單元主題教學設計
進行「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可以把一個單元當作以單元主題為題目,以每篇課文回和「積累運用」為段落答的一篇「大文章」;也可以把一個單元當作以單元主題為「書名」,每篇課文和積累運用為「章節」的一本「小書」。 我們的單元整體教學,包括「教科書教學」、...
㈥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方法有哪些
教學設計也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分支,形成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它包括宏觀設計和微觀設計,主要是運用系統分析方法,解決教學 問題,以優化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科學性、再現性和操作性。課堂教學設計屬於微觀教學設計的范疇。 教學設計是把學習者系統作為它的研究對象,所以教學設計的范圍可大到一個學科、一門課程,也可小到一堂課、一個問題的解決。從整體上教學設計可概括為以下三個層次:以系統為中心的設計、以課堂為中心的設計、以產品為中心的設計。鑒於我國目前的教學組織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運用 最多的一個層次,而且從研究范圍上講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層次關系是不完全對等的。 教案是「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思想的體現,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師怎樣講好教學內容。教案的編寫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卻常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後果是便於學生的知識增長,而不利於他們的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樣使學生學得更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是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所以對學習者進行特徵分析是教學設計不可缺少的步驟,體現了現代教學理論的鮮明性。它強調教師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辨證統一,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學設計非常重視對現有媒體的設計和充分 利用,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效果,少數教師圍繞媒體而展開課堂教學的設計活動。教學設計也非常重視教學目的和教學評價的設計,因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上看,制定教學目標和實施評價教學系統分別具有前瞻和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㈦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一項主要常規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提高課程實施質量,是廣大一線教師需求不斷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依據專家的教學理論,結合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針對老師們平時在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首先,我們在思想上明確什麼是教學設計?
一、如何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
一堂好課猶如一段美好的旅程,老師是向導,學生是旅伴,教材是載體,教學目標就是我們要到達的驛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教學目標支配著課堂教學的全過程,規定著教與學的方向。那麼怎樣確定的教學目標呢?
1. 依據課標、教材——把握方向
課程標準是開展教學活動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制定的某一學段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它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是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一般包括
基礎性目標,即核心的基礎知識,必須掌握和解決的障礙性知識。比如,語文課每課的字詞,要求背誦的段落,准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核心目標,即本節課重點要教學的內容,一般為單元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解決某類問題而開發的方法,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
附屬性目標。一般而言,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或由本課知識所延伸出來的知識等屬於附屬性目標。
進行教學設計時,只有全面理解課標的內涵,准確把握各學科課程標准以及教材內容,才能制定出合適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了解課程標准各年段目標,二是明白所在單元教學目標,三是清楚本節課教學目標。
二、如何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教師對現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加工、處理、改變以及增刪、更換。合適的教學內容建立在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標准和教材的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准確把握的基礎上,蘊含著教師參與課程研製、用教材教和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理念。設計一課教案,除了熟悉課標要求之外,還要圍繞本課教學目標,以教材為抓手,優化教學內容,並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的學習鋪路搭橋。
(一) 正確合宜的研讀教材
研讀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之本。研讀什麼呢?研讀文章主題思想,表達結構及重點字詞句意思。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是教學中「教什麼」的抓手,也是教師用好教材恰當選擇教學內容的關鍵所在。那麼,如何進行正確合宜的教材解讀呢?
第一:恰當運用單元主題和閱讀提示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習慣於就一課教一課,就一節教一節,往往忽視了教材在編排上突出的特點———圍繞專題整合教材內容。人教版實驗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以「導讀」的形式點明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主題,並且在每一篇略讀課文的前面也都有相關的閱讀提示。
單元導語部分既點明了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又提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及單元訓練重點,既便於老師整體把握本單元的教學設計,又有利於學生整體感知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做到教學單篇課文與單元主題相聯系,略讀課文與精讀課文相聯系,學生課前預習(搜集資料)與教師課上指導(交流展示單元主題內容)相聯系。
所以,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要明確單元主題,同時要解讀單元導語,明確導語的指向,需要將導語作為一項教學內容來引讀。基於這一點,我們提倡,在教學單元新課前要利用單元導語進行「單元導讀」教學設計。「單元導讀」設計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課文的預習指導,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單元學習的整體意識,便於學生更好地把握本單元的主題內容。第二,可以滿足學生先睹為快的心理,對課文先整體把握,引發閱讀期待,為單課學習做准備。第三,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有關本單元的學習資料,做到課內外相結合。
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人教版四上四單元的「單元導讀」教學設計:
這樣的導讀設計,是在明確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教材,把教材放到單元和學生認知中去研讀,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背景,既體現了單元主題和單元訓練重點,又降低了教學難度,體現了知識間的鏈接。導讀課導出了單元主題和學法,指出了精讀課要緊緊圍繞主題,從品詞析句入手,突出學法指導和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進而整體把握和理解全文,在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及感染。略讀課則要從同一單元的精讀課文中引出課文內容,要體現出「放手」,運用在精讀課中習得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讀自悟,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這是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研讀觀,也體現了教材研讀的廣度和深度。因此,恰當地運用單元主題和課前閱讀提示,能夠促使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第二:有效利用課後思考練習題
課後思考練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直接體現了編者意圖,反映了教學目的和要求,有助於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和把握。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重視課後思考練習題,將每一道課後思考練習題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
1.依託課後習題,引導自主感悟
課後練習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又給學生自主學習留下了極大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藉助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例如,《葡萄溝》的課後習題要求學生「讀讀想想」:為什麼說葡萄溝是個好地方?在展開閱讀感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口,邊默讀邊思考。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廣泛交流和教師點撥,充分體會到葡萄溝不僅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葡萄和葡萄乾享譽盛名,而且當地老鄉熱情好客。這樣圍繞課後問題展開教學,既能使教學主線明晰、層層深入,又能在閱讀交流中提綱挈領、凸顯主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藉助課後習題,落實語言訓練
許多課後習題的設計體現了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結合文本閱讀進行語言訓練,並細化指導,落實到位,定能深化文本內涵,提高學生的言語能力。
例如,《畫家與牧童》課後的「讀讀寫寫」中有: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 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出了戴嵩是個著名的大畫家。當學生交流到「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時,趁機點撥文本中的「一……就……」寫出了戴嵩的畫很吸引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然後,讓學生聯系生活模仿說句子,嘗試運用文本特有的「語言點」寫句子。藉助課後習題,切合文本進行實時語言練習,不僅能扎實指導好習題,更能使課文的閱讀感悟和語言訓練有機地糅合在一起,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第三: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文本細讀。教師直面文本,進行深入適度的文本細讀,首先要把教材當成一個「文質兼美」的讀本,靜心沉入文本,入境體悟,與文中人物、與作者同悲同喜,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其次是在反復閱讀和品味中,對文本的精彩語段、重點詞句甚至是細小的標點細細咀嚼,並通過深入思考,讀出每個空白處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旨,品出字里行間所蘊含的豐富的情味理趣,獲取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再次是在深入研讀的基礎上,不局限於文本閱讀,廣泛搜集相關資料,獲取更多信息,在廣闊的背景資料中進行深層的思考與鑽研,准確把握文本的深度和寬度。所以說研讀教材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文本個性對話的過程。要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思考編者的編寫意圖;以兒童之心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努力做到教者、作者、編者、學者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入細致的文本細讀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以讀者之心與作者對話,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去年的樹》一文,它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蘊涵著「信守諾言,珍惜情誼」的思想。對課文蘊含的道理,學生的認識可能不太一致。教學中有學生談到要「信守諾言、珍惜友情」,也有學生會提出要「愛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感受和見解,那麼,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充分的理由來支撐,而不是相機拓展和展示有關破壞環境的資料,給學生滲透「保護環境」這的人文精神。教學中如果一味地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見解,就會沖淡了童話的主題——「諾言和情誼」,脫離了文本的本意,也就泛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學也就會避重就輕,失之偏頗。
二是以教師之心與編者對話,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
語文教材不等同於教學內容,它是教師的教本,又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範本。教材中的文本,作為一般性的閱讀文章,本身就具有閱讀價值——文章寫了什麼,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信息,受到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而一旦這些文章被選用到語文教材中,它的價值就發生了變化,除了保留原有的閱讀價值,同時又增加了一種教學價值——文章是怎樣寫的。也就是文本的教學價值就是使學生獲得言語的智慧——簡單地說就是獲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
比如《慈母情深》中有一段話,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很不相同: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教師在解讀這段話時,就要想想,作者為什麼將「我的母親」放在句子的後面,為什麼要重復寫三次?作者為什麼不這樣寫:「我的母親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一雙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反復研讀課文,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倒裝」和「反復」的寫法,強調的是母親的背、臉以及眼睛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的變化,這樣的描寫就像特寫鏡頭,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突出的是母親的動作,對母親為全家操勞的艱辛就有了更深的體驗。文中還有類似的寫法,「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伏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通過理解「立刻」的連用,加深了對慈母情深的體悟。教師只有在研讀教材時發掘「倒裝」和「反復」這一表達方法的教學價值,教學中學生才有可能習得這種特殊的表達方法,也才能讓學生在感知文本思想美的同時,又能領悟到文本表達的形式美,進而才能遷移運用到自己的學習實踐中,體現了由學到悟、由悟向行遷移的學習過程。
(二)使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
如果說教學目標給我們指明了要去目的地的方向,教學內容可以看作是我們要去目的地的具體路線,那麼,教學方法就是我們在這條路線上要乘坐的交通工具。方向正確,路線清楚具體,要到達目的地,這就要涉及到我們選用哪個交通工具,也就是說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課文。
我們來看三個老師處理「飽經風霜」一詞的教學「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現出難以忍受的痛苦。」這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車夫」這件事中的一句話。抓「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進行教學,一是這個成語的意思學生容易誤解,二是這個成語能形象地反映出車夫的身份,進而幫助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老百性的同情。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就不同。
評:這兩個教學細節,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教學價值——「飽經風霜」這個語言訓練點,既體現了文本由言到意的過程,讓學生理解了「飽經風霜」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又體現了由意到言的融合,讓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飽經風霜」這個詞背後我們看不到的意象。兩個案例分別通過語言描述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和讀寫結合想像「飽經風霜」的畫面,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讓學生通過品析言語表象,體悟「飽經風霜」這四個字背後的種種不能直白,但是必須去意會的東西——那就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飽受煎熬的生活狀況;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為誰俯首,為誰孺子牛呢?就是這些勞苦大眾。魯迅先生對處於社會最底層老百性的同情和關心,在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如細雨滋潤般的熏陶和感染著學生,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也發自內心地領悟著和感動著,心靈也因為感動而變得豐盈了。這就是作者、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同生共構。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閱讀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
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
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
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
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
(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
(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
(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
第一個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
第二個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
第三個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
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
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4個環節:
(1)梳理初讀及整體感知情況。
(2)圍繞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
(3)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
(4)小結理解課文的情況。
第一個環節要緊扣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總結讀書及感知課文的情況,以表揚激勵為主。
第二個環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環節,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四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
第三個環節,是教師要根據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課文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個環節:一是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明確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及文章主旨;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
該階段要和第三階段中的第(4)環節相吻合,要體現出順接關系,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鞏固梳理,遷移應用——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
2、鞏固梳理,拓展應用。
本階段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
(1)梳理學習內容,提升價值觀念。
(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
(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
第一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個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個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
3、歸納總結,拓展實踐。
這是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
以上闡述的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步驟,一般流程。這些教學步驟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和靈活性。各教學步驟常依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情的差異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四個步驟不是刻板的公式或機械的流程,而只是基本的教學思路。語文教學本質上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工作。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因文而異,量體裁衣,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最佳的流程,達到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之目的。
(四)板書的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有人這樣形容教學設計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即教給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能力;第二境界:授之以漁,即教給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能力;第三境界:悟其漁識,即能夠引領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因此,教學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更要悟其漁識,才能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