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才電子書來為您分析分析:
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理論基礎從三個方面來概述:
(一)課程理論的根據:經驗本位的課程觀
經驗本位課程觀的開創者是杜威,「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改造,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兒童(未成熟的,尚未發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兒童的經驗世界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改造的對象,經驗改造這一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經驗世界相連接,否則教育所提供的內容就只能是「空洞或純粹的符號」。「指導並不是從外部強加的,指導就是生活過程解放出來,使它最充分地實現自己。」
(二)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根據:圖式理論
按照圖式理論,所有的知識都組成一定的單元,這些單元就是圖式。圖式的活動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圖式說白了就是經驗。兒童在閱讀文本時的理解能力,與他們所具有的經驗密切相關。經驗積累越豐富,閱讀能力就越強。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兒童更習慣於運用他們過去積累的、已經形成某種圖式的、自己的經驗,而不善於利用文本提供的一些有用的信息進行推理。
(三)文學理論的根據:接受美學
「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學去發現的神秘之物。」由此產生的概念有:A期待視野:也就是經驗本位論中的經驗,圖式理論中的圖式。對於這個先在的文化的心理結構,康德稱為先驗主體,皮亞傑稱為主體的心理圖式,巴赫金稱為統覺背景,伊瑟爾稱為主體的期待視野。說法不同,都強調主體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帶著其全部經驗、文化、興趣理想形成的心理模式參與文學欣賞。B召喚結構:文學提供一個框架,這一框架保證了大多讀者可以對文本產生一些基本的共識,在這個框架之中,還有很多空白,這些空白召喚讀者去填補它——運用讀者的「期待視野」,伊瑟爾把這個框架稱為「召喚結構」。當文本的召喚結構和讀者的期待視野融合,讀者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接受作品。
三個理論分別從課程論、認知心理學、文學理論的角度提出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三個理論根據。三個理論都說明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同時強調了兒童作為主體的參與性。由此導入的「文學課程設計的目標模式和價值取向」也是一脈相承了。《鏡與燈》中提出任何作品都離不開四個要素:文本、作家、社會、讀者,並以文本為中心形成四組關系,而所有文學研究模式都存在於這四個要素以及它們的關系之中。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國文學研究者帕維斯提出的文學教育的三種深層結構:
1.模仿結構,其體現的是知識取向,其所謂的學習主要就是記憶和模仿。
2.分析結構,其體現的是能力傾向,其重點是使學生熟練掌握對作品作比較、分析和反應的技能。
3.衍生結構,它強調的是學生和文學作品之間產生交流,並且更關注這一交流過程中學生的反應和自身經驗的發展。
衍生結構課程,在對待通過閱讀而達到個體發展的目的與達到發展其評論技能之間,更重視前者。在課堂上,衍生結構常常採取無固定結構的探究形式,注重學生對作品的體驗。但探究本身沒有預定的結果,因為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引導學生達到教師確定的目的更有價值。由此我們不能發現衍生結構的目標模式是以兒童文學為資源的中小學文學教育的基本目標模式。
三、 兒童文學的主要文體及教學
在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除少數的古詩和常識性課文以外,其餘都是兒童文學作品。其主要樣式有詩歌、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小說、科學文藝等。其中詩歌教學作者強調三點:首先,反復吟誦,初步感知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其次,運用想像與聯想,再造兒童詩的意境。詩歌的語言凝練而跳躍,經常留下一些「斷裂」或「空白」,需要通過讀者想像與聯想去銜接和填充,才能再現出隱藏在詩行背後的美妙意境。再次,細細品味詩人寄寓的情思。寓言教學作者強調在教學中最忌於急於揭示寓意,應該讓學生在充分感受寓體形象的基礎上理解題意,並概括題意。優秀的教師總是設法用形象的手段,加以教師繪聲繪色的描繪,並且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把學生帶入寓言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去。
⑵ 小學教材中的兒童文學作品有哪些
一、小學一年級必讀書目
1、《成語故事精選》(注音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2、《安徒生童話》(丹麥)安徒生著任溶溶譯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3、《中國童話故事精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小學二年級必讀書目
1、《格林童話集》格林兄弟著 楊武能譯季羨林主編 中國書籍出版社
2、《葉聖陶童話》葉聖陶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3、《張天翼兒童文學全集》張天翼著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4、《長襪子皮皮》林格倫著李之義譯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三、小學三年級必讀書目
1、《伊索寓言》(古希臘)伊索著 中國書籍出版社
2、《中國寓言故事精選》曹文軒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3、《天方夜譚》王瑞琴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4、《我要做個好孩子》黃蓓佳著 江蘇少年出版社
5、《中國歷史故事精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6、《小學科學知識故事》(中年級)曹文軒編 江蘇文藝出版社
7、《木偶奇遇記》科洛迪著 任溶溶譯
四、小學四年級必讀書目
1、《中華美德故事精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寄小讀者》冰心著 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3、《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瑞典)拉格洛芙著 高子英李之義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4、《克雷洛夫寓言》(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勒譯 譯林出版社
5、《愛的教育》亞米契斯著盧堅孟容譯 天津教育出版社
6、《上下五千年》曹余章著 甘肅文化出版社
7、《西遊記》吳承恩著 時代文藝出版社
五、小學五年級必讀書目
1、《水滸傳》施耐庵著
2、《昆蟲記》(法)法布爾著王光譯 作家出版社
3、《魯濱孫漂流記》(英)笛福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4、《中國兔子德國草》周銳周雙寧著 春風文藝出版社
5、《愛麗絲漫遊奇境記》劉易斯?卡洛爾著 管沼淳譯
6、《海底兩萬里》凡爾納著管家琪譯 北京出版社
7、《草房子》曹文軒著 江蘇少兒出版社
8、《小學科學知識故事》(高年級)曹文軒編 江蘇文藝出版社
六、小學六年級必讀書目
1、《三國演義》羅貫中著
2、《湯姆索婭歷險記》馬克.吐溫張友松譯 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俄)奧斯特洛夫斯基梅益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4、《童年》高爾基著
5、《呼蘭河傳》蕭紅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6、《小王子》聖埃克蘇佩里著艾柯譯 雲南美術出版社
7、《好兵帥克》(捷克)雅?哈謝克著蕭乾譯 譯林出版社
8、《紅雨傘?紅木屐》彭懿著 吉林出版社
9、《冰心兒童文學全集》冰心著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⑶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否全為「兒童文學」
語文教材的設置是根據人對語言認知不斷加深來設定的,小學語文教材是從字開始擴展到句,進而形成篇章課文的閱讀。
我們不能說小學語文的課文就是專門針對兒童選擇的兒童文學,其中也有許多的優秀散文 報告文學 與傳記式的文章,兒童文學是一種文學題材,包括童話等。我們不能說給兒童來讀的文學都是兒童文學,這是混淆了概念,《小王子》是各個年齡段都可以讀的兒童文學呀!
不僅是小學語文教材,各種語文教材都是為了提高人對語言的認知與應用能力,所以其中的課文會包括各種文體與內容的全面,當然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所側重,小學的課文相對簡單一些,沒有過於難的句法與涵義,其中有很多的文章是為了識字而對一些故事的改編,而且好多故事學齡前的兒童就有所了解,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算是兒童文學,相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正規的兒童文學很少,這是語文教材的本身性質決定的,其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生觀的塑造具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難免會有一些高大全的文章出現,所以將小學語文教材與兒童文學相對等是不全面的!
呵呵,如果在小學階段想將語文學好,光看兒童文學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還要看三字經 成語故事 唐詩 名著 學寫各種文體 寫日記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的能力,這些都是基本功的,一本《兒童文學教程》是完全不對路的。
⑷ 如何運用兒童文學進行小學語文的學習指導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
⑸ 兒童文學和小學語文教育
1、兒童文學更貼近與兒童,符合兒童心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
2、兒童文學能夠在孩子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供一些文學素養。
3、小學語文應該回歸文本,而不是強調思想性。
⑹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來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自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⑺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兒童文學是文復學大系中的分支,小學語文教學是教育大系統中的分支,回兩者似乎分屬不同答的學科。但是,兩者卻又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他們有相同的服務制對象——學生百和兒童,相似的功能——語言學習和人文教育。課程改革以後,兒童文學作品作為課文大度量進入教材,如果教師還是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去處理這樣的教材,難免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事實上,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聯系還遠不問僅答止於教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簡單梳理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千絲萬縷的聯
⑻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的關系
檢索中國兒童文學史和中小學語文課程發展史,就會發現:在中國,兒童文學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尤其是小學語文課程有著特殊的淵源關系。五四時期啟蒙思想家「兒童觀」的形成,不僅促動了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中小學語文課程的變革,而語文課程的迫切需要又極大地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這段歷史時期語文課程的實踐,尤其是五四時期以周作人等人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對兒童、對兒童文學、對兒童教育的深刻認識,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
一
(一)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的出現是學校教育的需要。中國的現代兒童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五四時期思想界、文化界的早期啟蒙者受德先生、賽先生的影響,批判中國文化中的長幼尊卑觀念,由此發展到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特別是婦女和兒童,也就是說,和西方「發現兒童」的過程有所區別,中國是在關注處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和兒童的命運的同時,開始了兒童觀的轉變,例如這一時期對傳統兒童觀的批判一個最典型的論述是周作人提出的:「以前的人對於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縮小的成人,拿『聖經賢傳』盡量的灌下去,便將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說小孩懂得甚麼,一筆抹殺,不去理他。
近來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心理上,雖然和大人有點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個人,有他自己的內外兩面的生活。兒童期的二十年的生活,一面固然是成人生活的預備,但一面也自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1〕」周作人此次在北京孔德學校的演講奠定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登上歷史舞台的理論基石。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兒童文學的關注緣於對舊倫理舊道德的批判,其根本目的還是「人的解放」,同時他們也認識到文化的革命與建設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因此從一開始,對兒童文學的研究就和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探討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周作人在《兒童的文學》的演講中就指出,所謂兒童的文學就是「小學校里的文學」,在周作人看來,兒童文學幾乎就是小學文學教育的同義語。也是在這篇演講中,周作人第一次比較系統全面地提出和論述了小學文學教育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一是兒童觀。周作人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兒童期有其獨立的意義和價值。
二是兒童文學的價值。周作人認為,文學首先是滿足兒童的需要,而不是道德訓誡的手段。至於文學教育能夠產生道德教化、智力培養等作用,則是文學教育的副產品。「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需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
三是兒童需要文學的原因。周作人採用人類學理論,接受了「同構復演說」的觀點,認為人類個體的發展階段和人類群體的發展階段具有相似的結構,因而兒童的精神生活和原始人相似。原始人因為有文學的需要,所以產生了歌賦、戲曲和小說,兒童當然也有文學的需要。四是學校文學教育的作用。他引用麥克林托克的說法,提出文學教育的三種作用:「(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五是文學教育的內容。他採用年齡分期,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分配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例如幼兒前期(3-6歲)為詩歌、寓言、童話;幼兒後期(6-10歲)為詩歌、童話、天然故事(動物故事);少年期(10-15歲)為詩歌、傳說、寫實的故事、寓言、戲曲。六是文學教育內容的開發。周作人慨嘆「中國向來對於兒童,沒有正當的理解,又因為偏重文學,所以在文學中可以供兒童之用的,實在絕無僅有,但是民間口頭流傳的也不少,古書中也有可用的材料,不過沒有人採集或修訂了,拿來應用……」所以他希望能夠有一個開發小組,收集各地的民間文學資源,從古書中挑選可用的材料加以修訂,同時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然後編輯成冊,供學校和家庭使用。從上可以看出,周作人幾乎是對兒童文學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一個全面的闡述,不僅說明了兒童文學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價值,也提出了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教育的目標、內容和內容資源的開發,尤其是他對兒童文學的價值、以及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目標和一些基本性質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
(二)課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兒童文學的創作。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倡導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出現,而從課程實踐來看,20世紀初期人們對教育內容的普遍不滿確實給兒童文學的出現並且進入課程領域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現實基礎。例如,早在1902年,《杭州白話報》(早期倡導白話文的報刊之一)上就有署名黃海鋒郎的文章《兒童教育》,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讀書貴有用,人生世上,普通智識,是少不了的。現在所讀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究有何用?」那麼,究竟應該給兒童讀些什麼呢?「兒童幼時智識,至老不忘,教師最好把些愛國的故事,為人的箴言,替兒童演說,才可以養成兒童愛國心,陶鑄兒童天良性。」〔2〕這里的「替兒童演說」提出了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成人從兒童的角度創作適合兒童的讀物。本世紀初白話文進入課程則直接決定了兒童文學進入課程的必要性。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在國語教學中語體文代替了文言文,在開始階段只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形式變了內容卻沒有改變,「國語教學經過幾年的實踐,人們發現只是把文言翻譯成白話的課文內容,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在文學運動的推動下,提倡富有文學情味的教學內容就成為了當時比較流行的觀點,有的書局甚至把國語教科書編成了文學讀本,但是此時,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還是空白,葉聖陶在《晨報》副刊發表的系列《文藝談》(1921)中就曾大聲疾呼「為最可寶愛的後來者著想,為將來的世界著想,趕緊創作適於兒童的文藝品,總該列為重要事件之一。」(《文藝談·七》)這一需求基於一個從事教育的教師面臨的窘境———適合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基本沒有。正是為了應對這樣的現實,葉聖陶開始自己動手為兒童創作文學作品、編輯適合兒童閱讀的國文課本;這也使他成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的奠基者,同時又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先驅。
(三)兒童文學以課程標準的形式出現在國家課程綱要中。五四時期,知識界對兒童文學及其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對小學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結果之一就是兒童文學正式以課程標準的形式開始出現在國家的課程綱要中。1923年,在《新學制課程標准綱要小學國語課程綱要》〔3〕中第一次對課程內容中的兒童文學的教學做出了規定,並在各個學年段文體的安排上有非常詳細的說明,例如,第一學年「記載要項和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並兒歌,謎語等的誦習」;第二學年也是「字句多反復的童話故事,和兒歌,謎語的誦習」;第三學年為「童話,傳記,劇本,兒歌,謎語,故事,詩,雜歌等的誦習」;第四學年文體有一點變化,小說代替了童話,民歌代替了雜歌,變為「傳記,劇本,小說,兒歌,民歌,謎語,故事,詩等的誦習」,並提出「指導閱讀兒童報和參考圖書」;第五學年在第四學年的基礎上強調「注重傳記,小說」;第六學年「同第五學年,可酌加淺易文言的詩、文的誦習」。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准小學國語》是在1923年《小學國語課程綱要》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提出的五項目標之一就是「欣賞相當的兒童文學,以擴充想像,啟發思想,涵養感情,並增長閱讀兒童圖書的興趣」。
對於教材的選擇,《標准》除了規定選文的政治和道德傾向,例如體現民族、民權、民生觀念,積極樂觀,提倡合作互助、勇敢、勞動等,還對課程內容的美學傾向做了規定:「是有曲折有含蓄而且含有優美壯美滑稽美等的兒童文學,但不取可怕而無寓意的純粹神話」。此外,教材的選擇還應該是語體文(白話文),要符合兒童學習心理。1932年的《小學課程標准國語》是對1929年暫行標準的修訂,主體內容變化不大,但對課程內容如何適應兒童的接受心理,1932年的標准做出了具體的描述。到了三十年代新課程時期,兒童文學作為國語教學的組成部分,已經比較明確了。「從前國語是國語,故事是故事,不相關的。後來國語材料,純以兒童文學為本位,於是國語與故事才發生密切的關系。但講故事的作業,仍處於敷飾輔佐的地位,不應有單獨存在的價值。直到最近新課程頒行後,始定國語的入手辦法,就是講故事。」〔4〕從1923年到1932年近10年間出現的這3份課程綱要,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就是都把兒童文學作為課程標准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從教材的選文傾向上,也多以兒童為本位,而在綱要的具體內容上又有不斷的補充和發展,是對小學階段文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我個人認為這段時期也是近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在學校教育的體系中對兒童文學的教育功能應用得比較主動、完整,也比較有收獲的一個階段,是前面所述的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理論探討的一個重要成果。
二
通過以上簡要的回顧,至少可以得出兩個啟示:
(一)在中國,現代意義的兒童文學與兒童文學在現代學校教育體系中、在課程中的應用可以說是同一個思想背景的產物,也幾乎是在同時出現的。這是中國兒童文學發展史表現出的一種特殊性。
(二)對兒童觀、兒童教育、對課程的認識水平、對兒童文學在課程中的應用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只有從兒童的需要出發,重視兒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兒童文學真正成為一個重要課程資源,並在課程中充分開發它的教育功能。在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們看來,兒童文學就是面向兒童的文學教育。這是思想啟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設的需要,也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的直接需要。這就是他們對兒童文學與學校教育的基本關系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後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5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程中。對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發現、為中小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育開辟出一個新的資源是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貢獻,那麼這種以兒童為對象的文學教育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根本目標又是什麼呢?他們同樣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思想遺產。這份珍貴的思想遺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兒童的尊重,不僅尊重兒童的人格,也尊重他們的經驗世界。周作人的一段論述十分精闢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對兒童「那全面蔑視的不必說了,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也不免浪費了兒童的時間,缺損了兒童的生活。
我想兒童教育,是應當依了他內外兩面的生活的需要,適如其分的供給他,使他生活滿足豐富,至於因了這供給的材料與方法而發生的效果,那是當然有的副產物,不必是供給時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學校里的文學的教材與教授,第一須注意於『兒童的』這一點,其次才是效果,如讀書的趣味,智情與想像的修養等等。」〔5〕周作人的這一思想與杜威的一段論述不謀而合。「我認為現在教育上許多方面的失敗,是由於它忽視了把學校作為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個基本原則。現代教育把學校當作一個傳授某些知識,學習某些課業或養成某些習慣的場所。這些東西的價值被認為多半要取決於遙遠的將來;兒童所以必須做這些事情,是為了他將來要做某些別的事情;這些事情只是預備而已。結果是,它們並不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因而並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6〕周作人等人倡導把兒童文學引入學校教育,重視的就是兒童文學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1)順應滿足兒童之本能的興趣與趣味;(2)培養並指導那些趣味。(3)喚起以前沒有的新的興趣與趣味。」而並不是強調那些具有某種功利色彩的、往往是為成人所賦予卻脫離兒童現實經驗的教育價值———「在詩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裡提倡愛國,專為將來設想,不顧現在兒童生活的需要的辦法」。這一認識是非常深刻和准確的,在那個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尚在交疊的時代,這一認識也是非常珍貴的。可惜的是,盡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識分子所願,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兒童文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為了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資源,但周作人等人的這一思想精髓卻並沒有得到一貫的重視,兒童文學往往還要承擔起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兒童文學教育功能的開發也往往會發生一些變異。今天我們重新回顧歷史,審視前人的思想遺產,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兒童文學在語文課程中的價值,從而在教育實踐中走得更加穩健。
⑼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小說有哪些
《小英雄雨來》《夜鶯的歌聲》
⑽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材與兒童文學的關系初探
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關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林